刘姥姥为何要让板儿迎娶曾经沦为烟花女子的巧姐?

作者&投稿:宗圣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红楼梦塑造了很多才貌无双、性格迥异的女子,一个个色彩鲜明,出身于官宦人家,皇亲国戚自然有着很多便利,只要家道不衰落,这一人就是注定的富贵命,普通平常人家一辈子劳作都换不来他们三天的幸福。


可是如果一但天有不测风云,这一些富贾人家的女子就成了替罪羊,成为世界上最可怜五组的那帮女人,求助无门,呼天不应,叫地不灵。


譬如,北宋末年,遭遇靖康之耻的皇室宗族女子,这一些生下来就是人中龙凤的女人,被当作抵债品按照不同价格送给女真人,结果这一些养尊处优的女子无不下场凄凉,好点的成为贵族王公的侍妾玩具,不好的成为洗衣院的奴婢。出了极少数的刚烈女子自杀之外,大部分被蹂躏致死,还有一部分苟活于世间。


所为命运无常,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人的命运往往会有很多种可能。对于女子,更加命运如浮萍,随风飘荡,绝大多数都不能自主命运,随波逐流是他们的共性。


红楼梦的高明之处在于借着一帮富贵人家写出了时间兴衰之道。也告诉世人,无论祖先有多少功劳荣耀,子孙不争气不学无术终究逃不过家破人亡的命运,对于小老百姓、士大夫、皇亲国戚、达官贵人都一样。


这个时候,如果事先没有积德或者做好事,甚至为富不仁,坏事做一箩筐,就少不了别人借机报复,落井下石,如果有幸急了那么一点点的善良,则也会恰到时机的回报过来,红楼梦里面,贾巧姐的遭遇就是这样的,正应了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个古训。


歪史以为,她的下场就是告诫别人要多做好事,不要仗势欺人。虽然报应是一个扑朔迷离的事情,有时候还得信这个邪。


荣国府、宁国府一样经历富贵通天到家破人亡,其中大部分人都随波逐流,家道好的时候肆意妄为,如同寄生虫一样,破落时候树倒猢狲散,甚至同室操戈,罔顾人伦底线。


在贾家被抄家之后,被王仁、贾蔷、等串通起来卖给外藩王爷,后又沦落妓院如果不是碰上当初王熙凤接济的刘姥姥,那估计巧姐就是红楼梦十二钗里面最悲惨的一个,但是因为她偶然接济一下刘姥姥,使得她女儿成为命运在好的哪那一个。


刘姥姥在知道巧姐被买入烟花柳巷,多方奔走,和外孙将她从万丈深渊拉了出来,还不管所谓的贞操观念,安排外孙板儿和巧姐结为夫妻,比起其他身世悲凉的女子,这样绝对是福报,比起996好多了。


这一切,都在用王熙凤接济了上贾府求助的刘姥姥20两银子,对于王熙凤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连喷嚏都不打一下,而且当时是无心之善,完全处于怜悯、接济穷人,这就是所谓的报应。当时王熙凤也想不到家境会破落,刘姥姥也想不到这一点。


但是对于一个农家老太太,受到别人的接济,绝对是大恩,而且对她来说在,20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明清之际一个县太爷一年俸禄才有多少,普通人家20两银子算是一笔横财。


当然,她和达官贵人不一样,她不会落井下石 ,反而知恩图报,比起人面兽心的王仁等,刘姥姥这时候是全书的道德高点,倾尽所有奔波救济一个犯官家属,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当初对她的帮助。


将巧姐救出火坑之后,便安排她和外孙两人成婚,在刘姥姥看来,这是外孙的造化,能够娶得贾家的千金 ,这时候她也不考虑什么世俗观念,一来是想保护巧姐,一来是想给外孙谋个好媳妇,在往日这可不是梦里能够梦到的。
所谓世俗偏见就是贞操观念非常强的明清时期,烟花柳巷虽然达官贵人都爱去,但是没人会真的娶一个那里出来的女子,最多不过一晌贪欢,露水逢源。对于普通人家,算了,想想得了,没那闲钱。


而且,明清理学塑造的贞操观念只是士大夫官僚的观念,对于普通人家,品德远比所谓贞操重要,对于虚无飘渺的东西,并不实用,而找个好女人、知根知底过日子才是重要。


巧姐虽然遭遇不好,但是刘姥姥知道她的过往,这也是她敢大胆的让外孙娶她的原因。没有世俗的偏见,一来踏实,一来知恩图报。





巧姐后来流落烟花巷,刘姥姥不仅伸出援助之手将她救出火坑,还让她做了板儿的媳妇。

刘姥姥是因为天生很能“忍耻”,不怕被人耻笑,还是出于其他原因?我们来聊聊。

巧姐是王熙凤和贾琏的女儿,是金陵十二钗中年纪最小的一钗。前八十回里,她的出场次数极少,而且未曾有过发言。可是根据文中的线索与暗示,我们可以肯定,在八十回后必有关于巧姐精彩的描写,尤其涉及到她的结局。

在通行版的续书里,巧姐的结局是贾家被抄后,贾芸、贾环与贾蔷,合谋她的舅舅王仁要将其卖给一个外藩王室做小妾,幸而刘姥姥及时来到贾府,与平儿齐心协力,将她带到乡下躲藏。后来顺势将她许配给了乡下一周姓财主的儿子。这儿子不仅长相清秀,温文尔雅,还是新科秀才。

略谙《红楼梦》者,都知这样的结局,与原著本意大相径庭。毕竟这是一出“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的悲剧,作为贾府这座坍塌大厦里面相当重要的一份子,巧姐不可能是完卵。她不死也得脱层皮,可是续书中巧姐的结局,毫发无损,有惊无险,最后还是回归到锦衣玉食的生活中。称得上悲剧吗?

显然,这与判词中在荒村野店纺绩的那位巧姐,是两个人。

庆幸的是,虽然前八十回里巧姐的出场次数极其有限,但根据现有的线索来看,巧姐的命运结局是相当清晰的。

在薄命司中,巧姐判词写道: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当家族已经没了势力时,就不要说往日的富贵了,连亲情都指望不上了。幸而当初偶然接济过一个刘姥姥,他日巧姐落难,才能得其救助。

那么,贾家败落后,巧姐遇到了什么?被“狠舅奸兄”陷害,流落了烟花巷。何以见得?

在第一回《好了歌》中,有“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一句,而金陵十二钗中,唯有王熙凤这位在乎根基、名分、嫡庶的人,才为女儿亲事挖空心思计划筹谋。

此外,便是第六回刘姥姥进贾府打秋风,在开口跟王熙凤告艰难时,脂砚斋批到:

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

刘姥姥日后招(娶进门)的大姐是谁?根据后文我们知道是用柚子跟板儿换了佛手的巧姐。

然而堂堂一侯门千金,即便家族败落,到底“金盆虽破量尤在”,将其娶进门,刘姥姥有什么可羞耻的呢?结合第一回我们就该明白了,哦,是因为巧姐沦为了烟花女子,也只有这样身份的女子,乡野农夫才有资格嫌弃。

那么,巧姐流落烟花巷,刘姥姥在明知道的情况下,为何还要不顾旁人的眼光,“忍耻”将她做了板儿的媳妇呢?

首先可以肯定,刘姥姥虽然几度耍宝卖乖,对一众贵族奶奶小姐们极尽讨巧之能事,但是在那挂着笑容的脸后面,有一颗被隐藏的自尊心。

有一个细节很少人注意到,刘姥姥听凭鸳鸯和王熙凤的捉弄,在宴席上喊出“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引发一场大笑后,继而逛到探春住的秋爽


在秋爽斋,板儿因为与众人略为熟悉了,便胆大了些,又是摘锤子又是要佛手,最后还指着纱帐上的花卉草虫叫着名字,刘姥姥见后竟然狠打了他一巴掌,骂到:

“下作黄子,没干净的胡闹,倒叫你进来瞧瞧,就上脸了?”

这一巴掌透露出刘姥姥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表面上她插科打诨,装傻充愣。可一想到为了乞得一口残羹而被充作丑角,她又是矛盾的。这句话与其说是骂板儿,不若说是不经意间透露出一种抗议。

所以刘姥姥是有着正常人的情感的,她也会感到羞耻,感到伤自尊。可是为何最后还是不顾旁人的嘲笑招了巧姐?无非因为相对于面子,刘姥姥更看重的是知恩图报。

刘姥姥本是一个老寡妇,女儿嫁人后,膝下再无儿女,只守着两亩薄田度日。后来得女婿接来家中,“遂一心一计,帮趁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所以,眼看女婿一家连眼下的冬天都难以度过,便搜肠刮肚出主意,最后想出了去“有点瓜葛”的贾府打秋风,在女婿不愿前往后,又甘愿“舍下老脸”去碰一碰运气。很难想象,若没有刘姥姥,狗儿一家该怎么度过那个寒冷的冬天,更别提后来还置办了田地,生活走上正轨。

如果说狗儿一家是刘姥姥的血亲,刘姥姥为其一家生计四处奔波是出于本能。那么,在刘姥姥与贾府的往来这件事上,是完全可以看得到那颗知恩图报之心的。

为了一家人能在寒冷的冬天混个温饱,她带着一个幼童进入深宅大院讨要钱物。初次相见,王熙凤还尴尬而不失礼貌的跟她哭穷,眼看都要白来了,刘姥姥心里不是没有绝望,可是仍旧能面不改色应对下面的交际,最后等来了惊喜,虽然那20两银子,对刘姥姥一家等同于救命钱,但于贾府而言,却是九牛一毛,不足一提。所以刘姥姥走后,王熙凤也没再想起这件事。

可是过了一年,刘姥姥再次来到了贾府,这一次来不再是赤裸裸地讨要钱物,而是为报恩而来,她带来了地里摘下的头一茬花果,要给姑娘奶奶们尝尝鲜。

可以肯定的是,刘姥姥此次进府,是单纯的要回报那20两银子的恩情,所以东西一放下,她就要走,不想却撞上了贾府的缘。她带来的东西虽然廉价,但却是她能力范围内能拿的出的最好的东西。

因此,这一次进府,刘姥姥不再是那个自卑自贱、扭扭妮妮的刘姥姥了,取而代之的是心态平和的老太太,就算与贾母谈话,也能做到自然大方,行云流水。

在游玩大观园的那几天里,她使出浑身解数,让这群被困在高墙之中的贵族奶奶小姐们,真正放开心怀大笑连连。

这自然都是念在当初贾府给的那点恩情。

她有着旁人没有的生存智慧,对人情冷暖有准确的感知,永远保持一颗质朴的心,这样的刘姥姥,在贾家败落后,对当日恩人的姑娘伸出援助之手,并不顾流言蜚语善待她,难道不正符合她的作风吗?

值得一提的是,与刘姥姥相对的贾母,一向以乐善好施的形象示人,然而那种善,却带着俯仰的姿态,更带有为儿孙积福的目的性的善。但凡她的利益遭到侵害,便马上变了一个人,譬如刘姥姥在讲故事,南院马棚突然走了火,她便将缘由怪罪在刘姥姥身上。

相对于贾母这种伪善,刘姥姥能在贾府败落后仍能善待他们后人,不求回报,不带有功利和目的性,这才是真的善。



在曹氏原著里,巧姐的人生要比高鹗续的惨得多,巧姐不可能安稳地做个地主婆,背后还有实力尚存的贾府,她过得,也许就是判词里所讲的生活,她彻底成了一个村妇,成了宝玉曾心心念念过的二丫。

在考证出来的情节里,巧姐被王仁卖了,妓女云儿虽认出了巧姐的身份,但巧姐的身价银子,仍是一大问题,刘姥姥受到凤姐的恳求,和小红等人到处去打探寻找。经过多方打听,刘姥姥终于在瓜洲找到流落烟花巷的巧姐,她回家把值钱的东西,比如地包括那个盅子都卖了,赎回了巧姐,在苍茫的雪地里,一辆破旧的马车上,刘姥姥抱着巧姐,对她说,咱们去找你娘去,此时的凤姐早已得到刘姥姥救下巧姐的消息,安然死去,正被衙役用席子卷起来拖出去……

巧姐到了王家,刘姥姥和王狗儿商量着要把巧姐和板儿连在一起,让他们结为夫妻,板儿不是很乐意,但刘姥姥一力坚持,巧姐终于成了板儿的妻。

刘姥姥为何“忍耻”招了巧姐?

咱们也都清楚忍耻的意思,其实别说那时,就是现在,你真的决心娶一个曾经在那种地方待过的姑娘为妻,也是要有勇气的,板儿是古人,那时候更讲三贞九烈,一个姑娘的清白,就是她的生命,没有这个东西,任何时候都抬不起头,板儿娶巧姐,是会被知情人笑话的。

刘姥姥当然不会不知道这么一点,为什么还坚持呢,他们家人也都同意呢?

这和刘姥姥王狗儿一家人的品性有关,他们都是滴水恩,涌泉报的,凤姐于他们有恩,巧姐有难,他们倾尽全力相助。这一点,应该不会有什么人反对的。刘姥姥到处贾府两次,第一次是真的打秋风,凤姐给她二十两银子一吊车马钱,刘姥姥回家后,这钱就被王狗儿拿来买地了,从此发了家。第二次,刘姥姥本意是送点土特产,表表自己的心意,但是她没想到,贾府上下都给足了面子,吃饭请客逛园子,大家乐呵呵地,临了回家时,还给钱给几车东西,或许于贾府而言,这些东西不值得什么,但是对刘姥姥来说,这是天大的恩惠。

刘姥姥是个朴实的村妪,王狗儿虽有点滑头,但本性也纯良,在他们的意识里,得人恩果千年记,善有善报是世间永恒的真理。贾府遇大难了,他们能力有限,只能是救得一个算一个。巧姐还是个孩子,没作过恶事,不能毁了一辈子。所以,刘姥姥尽全力去救。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刘姥姥如此做法,王狗儿夫妇都是支持的。王狗儿一家和凤姐的渊源说近也近,毕竟祖上连过宗,是曾经一荣俱荣过,但说远也远,连真正的同宗贾雨村都可以“卖贾求荣”,王狗儿和刘姥姥这样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完全可以一脚蹬开嘛。人说大难来时各自飞,按普通人的逻辑,王狗儿一家只有远着凤姐的份,怎么还能凑上去呢?

可是刘姥姥不但赎巧姐,还让板儿娶她,给她一个安静温暖的家,虽清贫,却平静。不得不说,刘姥姥一家真的是极其开明的,他们虽都生活在社会底层,却是真正的英雄人物。这里,也还有作者的一点用心,劝人向善,劝人为善,终究是有福报的,或许困顿中的作者告借无门时,也希望遇到这么一个善心人的反映吧。



巧姐,金陵十二钗之一,是荣国府贾琏和王熙凤之女,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关于巧姐的文字,是屈指可数的。

在薄命司中,巧姐紧随母亲后面,越过李纨和秦可卿,排在了第十位,显然,在八十回后,关于巧姐的文字必然不少。

宝玉神游太虚一节,已经暗示了贾府最终将“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覆巢之下无完卵,彼时一众女儿将风流云散。作为其中一钗的巧姐,注定逃不过悲剧。

贾府败落后,巧姐将何去何从?前八十回早给出多处预示。在巧姐的红楼梦曲《留余庆》中写道: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由此可知贾府大厦倾塌后,巧姐被贪财的“狠舅奸兄”算计。幸亏遇到当年母亲接济过的人才逃出牢笼。这个恩人就是王熙凤偶然起了善念接济过的刘姥姥,而那贪财的“狠舅奸兄”如何算计巧姐的呢?

在第一回的《好了歌》中,有一句“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此处批:一段儿女死后无凭,生前空为筹划计算,痴心不了。

而在第六回刘姥姥打秋风,开口和王熙凤告难时,脂批:“老妪有忍耻之心,故后有招大姐之事。”在旧时,只有娶秦楼楚馆的女子才叫耻辱,可知那流落烟花巷的就是巧姐。

巧姐流落烟花巷,遇到了恩人刘姥姥,最后还被刘姥姥招入自己家,成为了自己的孙媳妇。巧姐嫁给板儿,在文中曾有伏线。在第四十一回,贾母携刘姥姥逛大观园,至用点心时,文中写道:

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庚辰双行夹批: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丫环哄他取去,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蒙侧批:伏线千里。】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那板儿因顽了半日佛手,此刻又两手抓着些果子吃,又忽见这柚子又香又圆,更觉好顽,且当球踢着玩去,也就不要佛手了。【庚辰双行夹批: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以小儿之戏暗透前回通部脉络,隐隐约约,毫无一丝漏泄,岂独为刘姥姥之俚言博笑而有此一大回文字哉?】

所以,这交换的佛手和柚子,伏下了巧姐和板儿的姻缘,最终巧姐嫁给了板儿,成为一名以纺绩为生的乡野村妇,正如其判词中的画一般。

可是,在旧时,进过秦楼楚馆的女子,被社会所唾弃,谁家要娶一个这样的女孩,必被让人耻笑。刘姥姥为何还要“忍耻”招了巧姐为自家的孙媳妇呢?

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刘姥姥此人,异于普通妇人,她身上有些两种品质,从古至今都尤为可贵,那就是义薄云天和知恩图报。

首先,刘姥姥的义气

刘姥姥是个老寡妇,仅有一女儿嫁了王狗儿,在这之前,刘姥姥一个老人家仅靠两亩薄田度日,后来被女婿王狗儿接来养活,自然感激涕零,“遂一心一计,帮衬着女儿女婿过活起来”。

正因此,刘姥姥在看到女婿为生计发愁时,出主意让其寻求权势亲戚帮衬。女婿拉不下脸,她便腆着老脸,不辞辛苦自己走一趟。

第二次进府时,刘姥姥成为了众人取笑的“女篾片”,鸳鸯私下请求其出丑取乐贾母,刘姥姥二话不说就答应,并毫无怨言。

到刘姥姥第三次进府,听闻巧姐被“狠舅奸兄”算计卖到烟花巷,刘姥姥又再次挺身而出,虽然这精彩的一幕我们看不到,到足以说明刘姥姥乃行侠好义之人,绝非一个只会卖丑的妇人。

其次,刘姥姥有感恩之心

刘姥姥首次进贾府打秋风,得到了二十两银子,置办了些田地。几年后再次进府,便大袋小袋抗了许多瓜果蔬菜来,称是“头一起摘下来的,没敢卖,留着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鲜”。瞧瞧,多么懂得知恩图报。

第二次进府,刘姥姥投了贾母的缘,被留在贾府游玩几日,这期间刘姥姥使出浑身解数,逗趣于众人,欢乐之音不绝于耳,连素来爱闷闷不乐的林妹妹都大笑不止。对鸳鸯和王熙凤提出的恶作剧,仍旧照单全收。除了要再求些施舍,当然是报答当年王熙凤的二十两银子之恩。

当然,除此之外,刘姥姥和巧姐亦有缘分。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时,恰遇巧姐身体不适,王熙凤闲谈中求刘姥姥为其取名,一个贵族女孩却要求一个农村老妪取名,可见王熙凤对刘姥姥之真诚,这一点绝对够打动刘姥姥。后来刘姥姥为七月初七出生的巧姐取名,一个“巧”字,含着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这“吉”和“祥”就是刘姥姥本人啊。

所以,王熙凤偶尔撒下一颗善良的种子,却在多年以后为女儿带来了福报。不知其泉下有知,会不会为当年那句“我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而惭愧不已呢。



刘姥姥这是感恩的举动,当初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贾府对她礼遇有加,因此贾府落魄后,刘姥姥收留了巧姐。


《红楼梦》中板儿的作用?
指着他去大观园,就算事情不成功,大观园碍于亲戚情面,至少也不会太过为难。名字叫板儿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不管是刘姥姥还是他女儿女婿三人,好像没有一个人读过书,没有读过书的“庄家人”给孩子取出来的名字跟城里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为孩子取的名字一样文雅你说会不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刘姥姥进大观园 复述
贾母见了姥姥,便留她在园子里多住几日。刘姥姥自是将些村野见闻说给贾母等听。贾母和王夫人及众姐妹商议着给史湘云还席,宝玉提议就摆在园子里吃。次日天气晴朗,贾母等人都到了园里,刘姥姥也带着板儿来了。贾母拣了一朵大红的菊花簪在鬓上,让刘姥姥也戴一朵,凤姐儿便拉过刘姥姥来,笑道:“让我打扮你。”...

红楼梦中刘姥姥带谁进的厂
红楼梦中刘姥姥带王板儿进的厂。王板儿第一次出场,是跟随刘姥姥前往荣国府认亲。板儿第二次进荣国府时,和巧姐有了交集,暗示了巧姐最终的命运走向。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是为了什么?
然后大家开始游园,先去了潇湘馆,后在秋爽斋(探春处)吃的早饭,期间鸳鸯和凤姐合计着让刘姥姥频频出丑,刘姥姥也有心讨好,惹众人哄笑不断,后去了宝钗的蘅芜苑。出来后在缀锦阁看戏,行酒令,刘姥姥又惹众人大笑,后又去了栊翠庵。之后贾母去稻香村休息去了,刘姥姥迷路,醉卧在怡红院宝玉床上。

刘姥姥2进大观园的(节选)是什么?
次日清早起来, 可喜这日天气清朗.李纨侵晨先起,看着老婆子丫头们扫那些落叶,并擦抹桌椅,预备茶酒器皿.只见丰儿带了刘姥姥板儿进来,说"大奶奶倒忙的紧. " 李纨笑道:"我说你昨儿去不成,只忙着要去."刘姥姥笑道:"老太太留下我,叫我也热闹一天去. "丰儿拿了几把大小钥匙,说道:"我们奶奶说了,外头的高几恐...

王板儿和巧姐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里交换了什么暗示了什么?
两个小孩子换了水果,巧姐是柚子,板儿是佛手,巧姐想佛手,大家想了不少办法才把板儿的佛手骗来给巧姐。因为佛手谐音福寿,也有金钱跟慈悲的意思,所以最终巧姐嫁给板儿为期,因为佛手暗示了他俩的姻缘。

红楼梦第六回
站在炕沿边,打量了刘姥姥两眼,只得问个好让坐。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刘姥姥...

刘姥姥给了哪个小孩特产吃
给了板儿特产吃。刘姥姥给板儿吃了藕粉桂糖糕,松穰鹅油卷,一寸来大的小饺儿,还有奶油小面果。红楼梦里,板儿是刘姥姥的外孙,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这个年龄在今天可能还在读幼儿园,但板儿的世界里,却充满了饥寒。板儿可能永远想不到,那年的那一个冬日早晨,因为跟着姥姥进了一次城,他的命运也随之...

《红楼梦》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一段情节中……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究竟写了什么?故事情节极其简单。这也是整部《红楼梦》的特点。姥姥的女儿女婿家度日艰难,“冬事”不妥。姥姥带着板儿靠以前攀附王家的历史打抽丰。在周瑞家的的引荐下见了凤姐。凤姐了解其来意,最后给了姥姥二十两银子。要说这个情节实在是平淡无奇。《红楼梦》绝对没有曲折多变、光怪陆离的故...

巧姐都已经流落到烟花巷了,为何刘姥姥还愿意招她为媳?
巧姐流落烟花巷,刘姥姥为何不怕被人耻笑,仍招她为孙媳妇?

扶沟县13229274114: 沦为烟花女的巧姐为什么却成了贾府最后的希望 -
五明隆格: 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贾府原是“昌明隆胜之邦,诗礼簪缨之族”,后被朝廷抄家,从此便一败涂地.秦可卿曾托梦给王熙凤说,“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显然是指《红楼梦》里贾元春暴卒,贾迎春被折磨死,贾探春远嫁,...

扶沟县13229274114: 简述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主要情节 -
五明隆格: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不但使贾府认下了这门亲戚,还拿回来二十两银子. 刘姥姥家因年关将近,却手头拮据,想起先祖做官时曾在京中认荣国府做了亲戚,便到荣国府讨些过年的钱.见到了当家的二奶奶王熙凤,凤姐将丫头们准备做冬衣的钱给了...

扶沟县13229274114: 《留余庆》是写的红楼梦中的谁? -
五明隆格: 巧姐,王熙凤得意的时候救济过刘姥姥,请刘姥姥给起的名字,最后巧姐被卖到妓院,刘姥姥花钱赎回巧姐,并不嫌弃她的青楼经历,让自己的孙子板儿娶她为妻(曹之前写过巧姐在襁褓里就跟板儿交换过佛手跟柚子,最后应该是嫁给了板儿),富家小姐最后成了一个纺织为生的农妇

扶沟县13229274114: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为什么带板儿 -
五明隆格: 刘姥姥和荣国府尤其是王夫人无半点瓜葛.而板儿是王狗儿之子,王狗儿之祖曾与王家联亲,如此一来,显得亲近,可信度也较高.况且,板儿小孩子一个,也更能方便的办成大人之不能办成之事,一老太太领着一孩子,更能要到钱.

扶沟县13229274114: 简述《红楼梦》中刘姥姥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
五明隆格: 刘姥姥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里的人物,王板儿之姥姥.她曾三进荣国府,带来欢声笑语无限.刘姥姥这个艺术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她善良正直,聪明能干,很重情义,而且有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个老太太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

扶沟县13229274114: 红楼梦中刻画了一个善良风趣的农村老妇人刘姥姥,她救了贾府的一位姑娘她是( ) -
五明隆格: 巧姐 《红楼梦》里列入金陵十二钗的巧姐由于年纪细小,性格尚未形成,所以在书中处于陪衬地位.书中提到巧姐娇贵多病,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凤姐因巧姐又病,想起要刘姥姥给她起个名字,说“……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她.”...

扶沟县13229274114: 阅读下面文字,简述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过程.次日天未明,刘姥姥便起来梳洗了,又将板儿教训了几句.那板儿 -
五明隆格: 刘姥姥在太太的陪房周瑞家的引荐下,见到了管家奶奶王熙凤.恰好这时贾蓉奉父命来借玻璃炕屏,让刘姥姥领略到了凤姐的威严和气派,以至于刘姥姥有点语无伦次,事后遭到周瑞家的埋怨.在与刘姥姥交谈时,凤姐也说到家事的难处,但最终刘姥姥还是如愿以偿,得了二十两银子满意而去. 本题考查对名著重要情节的掌握.刘姥姥一进大观园是《红楼梦》第六回的情节.刘姥姥在周瑞家的引荐下,见到了王熙凤.领略到了凤姐的威严和气派,以至于刘姥姥有点语无伦次,事后遭到周瑞家的埋怨.在与刘姥姥交谈时,凤姐也说到家事的难处,但最终刘姥姥还是如愿以偿,得了银子满意而去.刘姥姥在书中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耳闻目睹荣府表面上的一派荣华繁盛的景象.

扶沟县13229274114: 新红楼梦的结局改了吗? -
五明隆格: 改了,悲剧成喜剧.不同之壹 新版:巧姐乡下避难在新版《红楼梦》的大结局中,巧姐“出嫁”的情节占了不少篇幅.而巧姐最后也没有像87版那样堕入青楼,而是跟着刘姥姥到了乡下避难.第50集一开始,贾环为了报复凤姐,特地为巧姐...

扶沟县13229274114: 红楼梦第四十回至五十回概括 -
五明隆格: 1、《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刘姥姥求换木杯,凤姐命取竹根套杯,鸳鸯唤拿黄杨大套杯.众人赏乐.贾母带刘姥姥山前树下盘桓半晌.用点心,贾母不喜油腻.大姐儿板儿互换柚子佛手.至栊翠庵,妙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