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的战争概况

作者&投稿:泷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安史之乱的主要战役,详细一点~

战役:攻陷洛阳、潼关守卫战、收复失地。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西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禄山联合突厥等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唐朝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
当时在骊山华清宫的唐玄宗原本不相信安禄山会叛变,起初仍半信半疑,直到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派人将军情急传给玄宗,玄宗才恍然大悟。安禄山大军不久便攻陷洛阳,天宝十五年(西元756年)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自称“雄武皇帝”。
唐玄宗因急于解除长安之危,误斩两名大将封常清与高仙芝,此举令唐军上下大为震动。叛军很快就逼近潼关,朝中无人迎敌,玄宗只好起用已告老返乡的老将军哥舒翰,统领临时拼凑的二十万大军去前线镇守潼关。

正直忠勇的哥舒翰上奏皇帝说:“安禄山不得人心,只要我们坚守城池,他们内部就会发生矛盾争斗,等他们力量减弱,我们再出兵征讨,定能获胜。现在出兵定中埋伏。”
当时远在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给皇帝:“潼关天险,足以坚守,不可出击,待援军到达,一举可破。”可是杨国忠妒嫉哥舒翰权重,怕其将来对自己不利,一再撺掇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兵,唐玄宗听信杨国忠,接二连三下旨令哥舒翰出兵。
哥舒翰只得率军出关迎敌,果然中了埋伏,唐军大败。哥舒翰被抓,因誓死不降叛军,被安禄山杀害,潼关失守。
唐玄宗在危急下,仓惶逃往四川,途中禁卫军将士发动兵变,要求唐玄宗立即将杨国忠、杨玉环正法,以向天下谢罪,唐玄宗无奈,只得杀了杨氏兄妹。因唐玄宗逃至成都,所以太子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
由于被视为祸水的杨氏兄妹已被消灭,加上唐室有了维系民心的新政府,所以各地纷纷起兵响应灭叛军,尤以张巡和许远死守睢阳,阻断叛军掠食东南,更使粮食能够顺利转运、财赋能够充裕支援北方的唐朝军队,奠定了长期对抗叛军的经济基础。
唐肃宗至德二年(西元757年)正月,安禄山为其义子安庆绪所杀后,势力大为减弱。
郭子仪等率领大食、回纥的援兵乘机反攻,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败逃到邺(今河南安阳),其原有部将数万人悉归史思明所有。
安庆绪因此想除掉史思明,史思明知道后,把所统领之十三郡及八万军投降于唐,唐封史思明为归义王。但是唐朝对史思明依旧不信任,想要计划翦除他,史思明知道后又再次叛唐,与安庆绪复合。干元二年(西元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后自称大燕帝位。
上元二年(西元761年),史思明大败李光弼,欲西进长安,途中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众叛亲离,军力大衰,屡次交战,都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借助回纥兵力收复洛阳,史朝义兵败逃至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宝应二年(763年),李适、仆固怀恩等收复失地,叛军逃往范阳,史朝义被部下李怀仙逼迫,穷途末路之际自杀身亡。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唐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后期,政治黑暗,中央实力削弱,藩镇握有重兵。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伪称奉密诏讨杨国忠,率藩、汉十五万军于范阳(今北京)起兵叛乱,连败唐军,攻入洛阳。
次年正月,自称雄武皇帝,占有河北大部州县。至德二年(757),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唐将郭子仪等与回纥援军收复两京,安庆绪退至邺城(今河南安阳)。次年,安禄山部将史思明复叛,并南下救援安庆绪,解邺城之围,干元二年(759)杀安庆绪于范阳,自称燕帝,再度南下攻入洛阳及附近州县。

上元二年(761),叛军分裂,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宝应元年(762)十月,唐军收洛阳,叛军北逃。次年正月,史朝义穷蹙自缢,叛乱始平。叛乱历时七年余,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唐朝从此由盛转衰,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安史之乱经过 禄山起兵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 ,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唐军抵抗 唐玄宗于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得知了安禄山反叛的消息,相当震怒。他立即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准备防守;接着任命他的第六皇子荣王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长安失守 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负责守卫洛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唐室处死封常清、高仙芝之后,任命哥舒翰为统帅,镇守潼关。由于地势之险,唐室本可利用此一优势暂时死守,保卫京师。可是由于唐玄宗与杨国忠想尽快平定乱事,迫其领20万大军出战,最后以失败收场。潼关一破,都城长安震惊,失陷在即。唐玄宗于六月十三日凌晨逃离长安,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不发,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请杀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杨国忠被乱刀砍死,玄宗命令高力士缢死杨贵妃。后兵分二路,玄宗入蜀。 肃宗即位 太子李亨在灵州自行登基,是为唐肃宗,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朔方节度使(灵州,在今宁夏吴忠市区),奉诏讨伐,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禄山被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年号载初。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太原。同年,长安为唐军收复,安庆绪自洛阳败逃退据邺(今河南安阳),其部将李归仁率精锐及胡兵数万人,溃归范阳史思明。 思明复叛 因契丹、同罗等族组成的精兵大部归史思明,安庆绪谋除史思明,史思明遂以所领13郡及兵8万降唐,唐封他为归义王,任范阳节度使。 唐廷对史思明不放心,策划消灭他,不料计划外泄,史思明复叛,与安庆绪遥相声援。 思明称帝 乾元元年(758年)安庆绪为郭子仪等统兵20余万所围困,后增至60万。次年得史思明之助,大败唐九节度使之60万军,其围遂解。宦官鱼朝恩谗毁,子仪被召还长安,解除兵权,处于闲官。不久安庆绪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接收了安庆绪的部队,兵返范阳,称“大燕皇帝”。 平定乱事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宝应元年(762年)十月,唐代宗继位,并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奔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率朔方军追击史朝义。 宝应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安史之乱涉及重点人物 *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 史思明 *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高仙芝 封常清 哥舒翰 陈玄礼 郭子仪 李光弼 许远 张巡 颜杲卿 鲁灵 张介然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于公元755年至763年所发生的一场叛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是一场什么战争
吐蕃人蠢蠢欲动,多次发动边疆战争。然而唐王朝也是非常的不体恤民情,在安史之乱中肆意掠杀人民,为了夺取他请来的援兵,吐蕃人的欢心。多座城池毁于一旦,成为空城。三全国百姓人口急剧减少,从原来的900多万减少为大约200多万的户民,这是中国历史上人数损失非常严重的战争之一。

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是哪一场?
为什么我说这次的战争最为惨烈,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的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战争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顾名思义此次战役也就命名为“安史之乱”了。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战争历时8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

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唐朝节度使的设立使地方的权力大大加强,同时也使地方的军事,经济实力逐步凌驾于中央之上。唐朝天宝十四...

“安史之乱”的简介
他们手握重兵,互相攻伐,对唐朝中央集权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安史之乱既不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斗争,更不是敌对阶级之间的较量,而是一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所以广大人民群从对这场战争是厌恶的。安史之乱集团是一股分裂割据的反动势力,是发动战争的祸首,更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

安史之乱爆发的经过是什么样的?
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发动战争不得民心,到处遭到群众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唐军逐步转败为胜。宝应元年(762)肃宗去世,太子李豫即位,是为唐代宗。他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会诸道军与回纥军展开反攻,最后在次年正月战败叛军,史朝义自缢。历时七年多的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唐平安史之乱背景
在唐朝的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至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唐平安史之乱。这场战争源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后期的统治失策。他过于信任亲近的大臣,导致朝政腐败,生活奢侈放纵,忽视了国家的内政与边防稳定。玄宗在位时,为巩固边防,过度扩充军事力量,增设了八镇节度使和两经略使,总计...

安史之乱的主要战役,详细一点
战役:攻陷洛阳、潼关守卫战、收复失地。天宝十四年十一月甲子日(西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以诛杨国忠为名,起兵叛乱。安禄山联合突厥等组成共十五万士兵,号称二十万大军,唐朝河北二十四郡纷纷瓦解。当时在骊山华清宫的唐玄宗原本不相信安禄山会叛变,起初仍半信半疑,直到...

唐朝安史之乱中经历了哪些重大战役?
唐朝于公元755~763年进行的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朝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这场战争,时间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结果是唐王朝平定了叛乱,维护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

谁平定的安史之乱
谁平定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这场内战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

金牛区13889776437: 安史之乱简介短一点,300字.急 -
司怀金施:[答案]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

金牛区13889776437: 安史之乱简介短一点,300字.急 -
司怀金施: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http://baike.baidu.com/view/2795.htm

金牛区13889776437: 安史之乱的时间和叛乱者 -
司怀金施: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系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7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涉及重点人物 安禄山:原平卢、范阳、河东节度使.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 史思明:安禄山部将. 史朝义:史思明之子.

金牛区13889776437: 安史之乱历时多少年? -
司怀金施: 1、安史之乱历史七年多的时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2、事件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金牛区13889776437: 安史之乱的历史 -
司怀金施: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757年)、史思明(?-761年)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开元后期,由于安定繁荣的日子已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以前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改元天宝后,...

金牛区13889776437: 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结果? -
司怀金施: ┌————————┐ │ 安史之乱的背景 │ └————————┘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世走向衰亡的转捩点,其产生背景如下: 一)玄宗荒怠政事 —— 玄宗晚年沉溺於酒色之中,他怠於政事,不纳忠言,政事全委於李林甫.口蜜腹剑的李林...

金牛区13889776437: 安史之乱“桃林塞战役”详细战况是怎样的?
司怀金施: 安禄山见强攻不行,便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治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

金牛区13889776437: 是谁平定的安史之乱? -
司怀金施: 安史之乱的经过 (一)范阳叛变—— 杨国忠与安禄山不和,安禄山恐杨国忠对己不利,遂以讨杨国忠为藉口,在范阳叛变,安禄山一路南下,不足两月,已攻陷洛阳,自立为燕帝,国号燕. (二)肃宗即位—— 安禄山破潼关,活捉守将哥舒翰...

金牛区13889776437: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什么?唐朝为什么要封节度使? -
司怀金施: 安史之乱原因: 1. 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突出. 2. 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3. 民族之间的矛盾激化. 4. 农民生活困苦. 封节度使原因:1. 唐均田制度的崩溃. 2. 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军区书记和司令职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