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有关贝多芬的人生简历

作者&投稿:阚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贝多芬生平简介~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性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熟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扩展资料: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
在器乐领域,包括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变奏曲等;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等。
贝多芬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前后欧洲社会的激烈变革,他的作品是时代和个性结合的产物。他极大地扩展了交响音乐的思想内容,使之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体裁,钢琴的表现幅度也大大增强。
内容的扩展导致表现手法的创新:他突破了传统的形式结构,动机型的主题运用和动力性的乐思发展,使音乐具有非凡的气势和力量;建立在功能体系上的变音体系,成为他的和声风格特征;灵活的离调转调和大幅度的节奏对比和力度对比,对于刻画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此外,对位法的运用,乐队音响的组合,钢琴音乐的写作都有鲜明的特点。
贝多芬创作的九部交响乐,两首弥撒曲,还有不胜列举的序曲、协奏曲、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曲,深深影响了后来作曲家的风格。
例如: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第九交响乐的最后乐章《欢乐颂》;序曲《爱格蒙特》;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等已是家喻户晓。他为人类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对世界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被世人尊称为“乐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贝多芬

  公元1770~公元1827

  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1770年生于德国波恩市。他从小就表现出了音乐天赋,他的处女作是在1783年发表的。他年轻时访问过维也纳,在那儿结识了莫扎特,不过他们的交往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1792年,贝多芬返回维也纳,在一段时期里求教于海顿——当时维也纳首屈一指的作曲家(莫扎特在此年去逝)。贝多芬在维也纳——当时世界音乐之都度过余生。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不仅是一名成功的演奏家,也是一位优秀的教师。他不久就成为一名多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颇受欢迎,二十五六岁时就能轻而易举地把作品卖给出版商。

  贝多芬将近而立之年时就有了失聪的先兆,这位年轻的作曲家为此不祥之兆而感到惴惴不安,这是可想而知的。一时间他竟想到了自杀。

  1802年到1815年间有时被称为是贝多芬创作生活的中期。在这期间,他的失聪症在不断加剧,从此便深居简出。他那日渐严重的失聪症使人们形成了他是一个厌世者的错误印象。他曾同好几个妙龄少女有过海誓山盟,但最终却似乎都在不幸中结束。他终生未娶。

  贝多芬不断地谱写出大量的音乐作品。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当时音乐观众所喜闻乐听的音乐的关注日渐减少。但是他却在不断地获得成功。

  贝多芬快到50岁时已经完全耳聋。结果他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变得更加孤独怪癖。他并不象先前那样多产,而且作品也给人以诘屈聱牙之感。那时他主要是为自己和一些理想的未来观众而作曲。据说,他曾对一位批评家说,他的作品“不是为你而是为未来的一代而创作的”。

  如果说这位超乎时空的最富有天才的作曲家饱尝了失聪的辛酸,不如说那就是对命运的一种最无情的嘲弄;如果说贝多芬不顾失聪的痛苦,以一种超人的毅力继续保证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就是一种鼓舞人心的、近乎令人难以置信的功绩。但是事实比想象的还要出人意料:实际上贝多芬在完全失聪的岁月里,谱写出的乐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准。一般认为他在晚年的岁月里创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杰作。他1827年在维也纳去逝,终年57岁。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九部交响曲,32部钢琴奏鸣曲,五部钢琴协奏曲,十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曲,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但是和他众多的乐曲的数量相比,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他的作品把完美的想象和奔放的感情有机地融为一体。贝多芬用自己的演奏扣动了人们的心弦,他们再也不认为器乐是一种次要的艺术。

  贝多芬是一位颇具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给音乐带来的变化中有许多已经产生了流芳百世的效果。他扩大了管弦乐队的规模,增加了交响曲的长度,扩大了它们的领域。他证明了钢琴具有极其广泛的用途,为使它成为第一流的乐器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代表了音乐从古典式向浪漫式的转变。他的作品给许多富有浪漫色彩的乐曲带来启迪。

  贝多芬对许多后来的作曲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包括各种风格不同的人,如勃拉姆斯、瓦格纳、舒伯特和柴柯夫斯基。他还为柏辽兹、古斯塔夫、马勒、斯特劳斯等许多人开辟了道路。

  贝多芬在本册中的名次看来显然应排在任何其他作曲家之首。虽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几乎和他同享盛名,但是贝多芬的乐曲比巴赫的乐曲拥有范围更广、数目更多的听众,而且贝多芬做出的众多革新比巴赫的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一般说来,用语言表达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能比用音乐表达得更容易、更清晰,因此文学是一个比音乐更具有影响的艺术领域。就是根据这个道理,虽然贝多芬是音乐史上最杰出的人物,但还是比莎士比亚排得低些。在比较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时,我深受这样事实的影响:大多数人听音乐远比看画和雕像所花的时间多。因此我认为一般说来音乐作曲家比画家和雕塑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如果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里都享有同样的盛名。总而言之,大体上把贝多芬排在莎士比亚和米开朗基罗之间看来是再合适不过了。
  具体见:http://www.nisz.com/bbs/dispbbs.asp?boardid=32&id=2288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

  贝多芬自幼便已显露出他的音乐天才,父亲很早已洞察儿子的音乐天份,为了急于把他培养成为一个象莫扎特那样的神童,四岁即开始逼着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八岁时他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但是,他在这段时期中所受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乱和没有系统的。贝多芬十一岁便辍学,专心在家学习音乐。十二岁时,他已经能够自如地演奏,而且担任了管风琴师聂费(1748-1798)的助手。十三岁贝多芬已受雇于波恩剧场担任大键琴演奏者,正式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就在这时他开始正式跟聂费学习音乐。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全世界。

  贝多芬的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这使他偏重于采用并扩充奏鸣曲式;同时由于创作的形象丰富多样,运用在各作品中的奏鸣曲式又各有特点。贝多芬的其它管弦乐作品有《小提琴协奏曲》、五部钢琴协奏曲,两首序曲、钢琴乐队、合唱幻想曲、两首小提琴与乐队浪谩曲等。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于同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而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作品了既壮丽宏伟而又极朴实鲜明,它的音乐既内容丰富,同时又易于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他的九部交响曲在他的全部创作中占有极其独特的地位。这些交响曲可以比作一篇完整的大型交响叙事诗--描写英雄生活的长篇史诗。虽然没有故事情节借以联系起来,但它所揭示的是英雄的生活、活动和思想的各个方面,也即是英雄所面临的一些最重要的生活问题,例如:英雄和他的斗争、英雄和大自然、英雄和他的内心世界、英雄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响曲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http://www.qgwz.com/web/clz/data/history/yys-E2.htm

贝多芬的音乐才能表现的较早,这可从他八岁时就沿莱茵河而下行至科隆、荷兰等地举行旅行演奏一事得以说明,但究竟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则不详.想来其父约翰·凡·贝多芬不可能具有教授这样天才儿童的能力,据目击者所传,他把贝多芬锁在房间里强制其练琴,或者是半夜醉酒回来后即叫醒孩子教他练琴直到天明.但是,幸而他能拜从巴赫所在地莱比锡来的内费为师,除作曲法之外,另外还学习了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和通奏低音奏法,其成果就是于十一岁时出现了作品,但实际上当时他已十三岁.由于他父亲把孩子的年龄隐瞒了两岁,贝多芬到四十岁左右时才知道了自己确切的年龄.
贝多芬在波恩时期究竟受到何等基础教育,不为人所知.他从六岁时似乎进入某一私立初级小学,但无确证.也许他在家庭中音乐的修业就是他所受的全部教育.然而他成名之后,学到了与环境相适应的教养.他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法语和意大利语,并阅读了一些莎士比亚、哥德等人的文学作品.此外,从他大量的书信,可以知道他的人生观和哲学观的深度.
他父亲约翰的梦想是把贝多芬培养为第二个莫扎特.
贝多芬本人也对莫扎特抱有憧憬,曾一度赴维也纳,但关于他们的会见只留有传说,贝多芬自己也没谈到会见的详情.如前所述,瓦尔德什坦伯爵从维也纳来到波恩,通过此人的赞助,贝多芬得以再次赴维也纳留学.这时莫扎特在一年前早已去世,于是伯爵在临别赠言中写道:"要通过海顿学习莫扎特的精神."并介绍他拜海顿为师.在维也纳除去师事海顿之外,前后约十年之间,就学于几位优秀的老师,如对位法就学于阿尔布雷希茨贝格,歌剧主学于萨利埃里,四重奏就学于菲尔斯塔.然而,他并不是忠实地尊从老师教导的弟子.
贝多芬最初是作为钢琴家在维也纳舞台上出现的,但随着早期作品的发表,他逐渐被公认为作曲家,后来耳朵愈来愈失去听觉,他逐渐放弃了演奏.直到创作中期产生各部名作时为止,他和贵族社会一直保持了密切的关系,生活也无甚困难,但法国大革命的余波将全欧卷入战乱,导致了贵族的没落,贝多芬也随之在病痛和贫困中于维也纳结束了五十六岁的一生,但是他的创作活动,一直持续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关于贝多芬的为人,有种种的传说,其中包括不少传奇式的逸闻.特别是他由于失聪而躲进自己的小天地之后,人们对他进行了种种的夸张和歪曲,或把他当做伟人或把他视为怪人.
从各种传记和贝多芬自己所写的书信中,都可看出他具有与常人不同的性格.他从儿童时代就非常倔犟,容易激动,常常会失去控制而不讲究礼貌.不管对方是恩人还是贵族,他也毫不客气,不留情面.特别是对于自己的作品,他抱有绝对的自信,寸步不让.
他倔强、固执的个性,在失聪后愈来愈甚.但是,他对任何不幸都没有感到绝望,对命运的考验也报以强烈的抵抗态度.他虽然怀着绝望的心情将耳疾之事告诉了亲友,但同时说:"我绝不能忍受.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把它捏碎."同一封信中的后边还写道:"噢!如此美丽的人生,我愿再活一千次."在一年后的1802年的遗书中,他写道:"即使我享有了天寿,对我来说我也觉得死得过早."当然,后
来他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他中期的所有名曲,都完成于这遗嘱事件之后,他在《命运》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乐曲中,很好地表现了这种火焰般的热情.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很幽默的人.他总是用大声说话,----这也可能是由于失聪的缘故----大声哄笑,好开玩笑,他虽不擅长此道却喜欢和人逗趣.他又喜欢给亲近的人起绰号.在他的创作中幽默的谐谑曲,可能就是反映了他这活泼的一面.对谐谑曲音乐赋于决定性特征的是贝多芬,在交响乐和奏鸣曲中,以谐谑曲取代传统的小步舞曲乐章,也始自贝多芬.
他一生没有结婚.对他的天才感兴趣的女性很多,但都没有把他选作丈夫.他做事笨拙,不善于表现自己,也不善于与人交往.他和房东常常发生争执,对他来说寻找住处和迁居是不断发生的难题,至今在维也纳还遗留着他曾居住过的几十处房屋.
贝多芬死后,从他的文件箧中,随同银行的股票等,发现了三封情书.情书是用铅笔写的,有日期但无年代,也没有邮寄地点和收信人姓名.这肯定是年轻时的信,其中一封的日期是"七月六日晨",另一封是"七月六日,星期一晚",最后一封信的第一句话是"早安.七月七日晨".情书写得极为热情,使人联想起哥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第三封信的抬头有"我永恒的情人"这一称呼,因此,这三封信后来被称为致"永恒的情人"的书信,这封信的结尾是"永远是你的,永远是我的,永远是我们的,L.上".
关于这位永恒的情人究竟是谁?所有的传记作家都伤过脑筋,一百几十年来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但是,综合诸说可以认为是不出裘莉埃塔·圭恰尔迪和特勒塞·布伦什维克这二人.布伦什维克伯爵一家是匈牙利贵族,姊妹自1799年开始向贝多芬学习钢琴.他与特蕾塞的交往持续了约十年,特蕾塞曾送给他一张与自己等身大的油画肖像.这张画像现在保存在波恩的贝多芬博物馆中,油画的背面写着:"赠给罕见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亲爱的
你,T.B.".研究贝多芬的权威塞伊雅,列举了种种事实和理由主张上述信件是于1806年写给此人的,但是,如果说是1806年,则七月六日不是星期一而是星期日,这与信件的日期又不相符合,是一个很大的漏洞.
裘莉埃塔也出生于伯爵之家,于1800年来自维也纳,因为他的母亲出自布伦什维克家庭,因此当时立即就成了贝多芬的学生.她容貌美丽、性格活泼,并且具有音乐才能.据她晚年所谈得知,贝多芬虽贫穷但不要她的酬谢,却接受她缝制的衬衫等物.贝多芬将1801年所作的《月光曲》献给了裘莉埃塔,但她尊从父母之命,于1803年与加伦贝格伯爵结了婚.如果按照研究贝多芬的申德勒和马尔克思所说上述的情书是1801年写给裘莉埃塔的信,那么那一年的七月六日正是星期一.
总之,引人注意的是,贝多芬所爱的女性 ,都是贵族出身或是上流社会的人,这与哥德的恋爱对象往往是平民的情况正好相反.他的理想过高.从他有意识地选择《菲德利奥》的题材也可看出他似乎只是追求精神上的爱情.


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聂费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乐家,他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贝多芬熟悉了德国古典艺术的一些优秀范例,并巩固了贝多芬对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贝多芬的正规学习和有系统的教养,实际上是从聂费的细心教导和培养开始的:聂费还引导他在1787年到维也纳就教于莫扎特 。莫扎特听过他的演奏之后,就预言有朝一日贝多芬将震动...

贝多芬感人事迹100字
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

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vanBeethoven 1770-1827 简介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

关于贝多芬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034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64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贝多芬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 是十八世纪后年叶以来世界最著名的德国 音乐家。1770年12月26日贝多芬诞生于 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他的祖父原是荷 兰籍,移居德国后,曾任当地宫廷乐长...

你知道有关坚持的名人的故事吗?
1、贝多芬学拉小提琴时,技术并不高明,他宁可拉他自己作的曲子,也不肯作技巧上的改善,他的老师说他绝不是个当作曲家的料。但他坚持自己作曲,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2、惠特曼的作品《草叶集》受到爱默生这样很有声誉的作家的褒扬,使得一些...

有关贝多芬的资料
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

有关贝多芬的详细资料(300字)
十八岁时会见莫札特,被他认为是日后的一颗新星,几年后,莫札特去世,维也纳的音乐领袖就首推海顿了,但贝多芬对海顿单调的作曲却十分不以为然。他三十岁那年发表了第一首交响曲,这时的他,已经有暂时性的耳聋了。三十三岁他完成名曲「英雄交响曲」,更是表现出贝多芬的独特。也有人认定从这首歌以后,...

有关贝多芬资料
晚年生活仍多不幸,疾病缠身,经济困难,但仍写出《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等杰作。贝多芬的名言:若是为了更美丽的东西的话,任何规则都可以破坏。成名的艺术家反为盛名所拘束,所以他们最早的作品往往是最好的。凡领悟音乐的,便能从一切烦恼中超脱出来。我要扼着命运的咽喉。我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

有关战胜挫折的名人事迹有那哪些?
1.贝多芬的故事 大作曲家贝多芬由于贫穷没能上大学,十七岁是患了伤寒和天花病,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在爱情上也屡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与命运的顽强搏斗中,在乐曲创作事业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盛了。逆境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

关于贝多芬的传说有哪些呢?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

新县18632927247: 贝多芬简介 短一点 概括一点 -
湛俭障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

新县18632927247: 贝多芬的一生 -
湛俭障翳: 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贫穷的家庭.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一个善良温顺的女性,婚后倍受生活折磨,在贝多芬17岁时便去世...

新县18632927247: 贝多芬的个人简介800字一内! -
湛俭障翳:[答案] 路德维希?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

新县18632927247: 贝多芬生平简介(50字内) -
湛俭障翳:[答案] 贝多芬是一个作曲家、钢琴家,有作品《田园交响曲》《欢乐颂》《月光曲》等,他晚年失聪,但还是坚持创作.

新县18632927247: 贝多芬生平简介及成就 -
湛俭障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7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岁,德国杰出的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因此...

新县18632927247: 贝多芬的资料简介 150字 -
湛俭障翳: 全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日耳曼族.生于1770年12月17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被尊称为乐圣.代表作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欢乐颂》主旋律)、《月光》,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在艺术歌曲的领域里取得了非凡成就.

新县18632927247: 贝多芬简介(50字以内) -
湛俭障翳: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喜怒无常、嗜酒如命;母亲是一个厨司,心地善良、性情温柔.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

新县18632927247: 贝多芬的简介 -
湛俭障翳: 贝多芬 (L.V.Beethoven 1770--1827)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祖父是科隆选侯的宫廷歌手和乐长,父亲也是选侯的宫廷歌手.贝多芬的父亲竭力 想把他培养成为莫扎特式的神童,因此,四岁时就强迫他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八岁...

新县18632927247: 贝多芬生平简介(50字内) -
湛俭障翳: 贝多芬是一个作曲家、钢琴家,有作品《田园交响曲》《欢乐颂》《月光曲》等,他晚年失聪,但还是坚持创作.

新县18632927247: 贝多芬简短的简介 -
湛俭障翳: 中文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外文名: Ludwig van Beethoven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德国波恩 出生日期: 1770年12月16日逝世日期: 1827年3月26日 职业: 作曲家 代表作品: c小调第五交响曲、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爱格蒙特序曲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