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民风民俗

作者&投稿:郸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沙有什么民风民俗?~

  这就多了....新年开始吧

  新的一年,自然是从除夕过去的时间开始。
  但乡俗一般是在“出天星”时,天上启明星升起的时候,开财门迎接新春。家家户户鞭炮争相爆响。空气中满是鞭炮的磷硝香味,风吹在人脸上,也暖暖的,不似冬日那么寒冷。鞭炮炸完后的满地碎屑红纸,必用箩筐盛放在屋后,那可不能当作垃圾,那是新年的喜气。
  大年初一,照风俗是在家里祭祖祈福,侍奉父母。在堂屋的中间摆上一方小桌,桌上必是干干净净。桌上摆着鸡、肉、鱼三牲,分别代表吉祥、富足、有余的意思。旁边还会有一个红纸小包。盛满稻米的香炉里,燃起一对红烛,点着三柱香。鞭炮在门边炸响,合家男女孩童依次到桌前磕头,祈愿家人平安家业兴旺。孩子们则早就跑去拾拣那未炸响的鞭炮了。
  供桌上的红纸小包包着的是茶叶。这些受到祖先神灵祝福的茶叶,可以保佑家人们平安康健。所以,会虔诚地给每个家人泡一杯供茶喝下。
  年节里,出门不拘见到谁,打招呼必是淳朴而响亮的一句“您那过了热闹年!”而对方也必会憨厚地搓手答应:“您那还热闹些!”待客的茶水也和平常不同。家家都炒好芝麻、豆子,捣碎生姜备用。客人来时,必在杯中放一把芝麻几颗熟豆,放一些姜末,挑些盐,和茶叶一起用滚水沏成姜茶。暖暖一杯在手,饮茶的同时,可以祛寒消食,芝麻和豆嚼着更是满口余香。
  初二这一日,已婚的男人都要带着堂客和一身新衣的细伢子到丈母娘家去拜年。做外婆的,则忙着开箱找柜翻坛倒罐,拿出各色新奇美味的零食来招待“外孙狗”。有年前赶场买来的水果糖、灯芯糕、清凉糕、柿饼。有自家产的花生、葵花籽、酸枣糕、红薯片。树尖上那些大个的甜橙和金桔都是特意为外孙留着的,此时忙着叫人扛梯搭凳摘下来。橘子和红瓤釉子霜后就采了,选好的用松枞枝叶层层铺垫,保养得光鲜油亮。
  这一日的午饭,也因为有女婿和外孙新年头一回登门,事关女儿娘家的体面,往往做得比年夜饭还要讲究。腊鱼腊肉自然是少不了,还必有几样新鲜菜。年前就养在水缸里的大草鱼必是当天捞出来现剖。埘里的鸡鸭也是贵客预留的。屋后竹林里还没冒尖的冬笋,平常是舍不得吃的,这一日却扛着锄头刨几棵,用来炒腊肉,味道极美。席上,老丈人必抱出新开坛的药酒,告诉客人泡酒用了哪些好药材。午后的茶点,通常是糯米甜酒冲蛋。客人的碗里必定还有红枣桂圆荔枝干。黄昏甚至晚饭后,才由小舅子扶着酒醉而多话的姐夫一起回家。
  “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地方。”这里称儿子叫“崽”,称女婿为“郎”。初二女婿上门之后,就是地方乡邻互贺新春的时候,也是玩龙灯舞狮子的时候了。你是崽还是半个崽...?

  元宵
  大概是因为谐音的缘故,村民们都会在元宵节这一天“醒菜园”。
  菜园多在屋前屋后,临近池塘。围园多栽紫花茉莉和密密的茶叶树。濒水一面则生有芦茅或是杨柳。这时节,仍有些料峭春寒,园中背荫处还缩着几窝残雪。园中的白菜和萝卜却正当时,芫荽和茼蒿也正是最鲜嫩的时候。
  “醒菜园”的程序很简单。带着几个草把几张钱纸两挂鞭炮到园中,在空地上点燃草把,烧几张钱纸,再用噼噼啪啪的鞭炮唤醒沉睡一冬的菜园神。人则在旁边默默祈祷,无非是“保佑今年的菜长得壮势,不生虫头蚂蚁”之类朴素而实际的小小愿心。然后点燃一支旱烟,在吞吐之间,开始盘算这一块种点什么菜,那一线栽点什么瓜。等到嘴边的烟燃尽,随手扯一棵齐心白菜或几个“特大长”白萝卜,准备做午餐了。
  午餐和晚餐的主食自然都是元宵团。
  主妇早在一两天前就把石磨洗刷得干干净净,在房檐下架好。糯米也是提前淘净泡软的。用木饭瓢舀着糯米和少许水,从磨眼里冲下去,随着推磨的均匀转动,乳白而细腻的米浆从磨缝间慢慢流出,散发着糯米的清香,滴落在磨架下的大木盆里。盆里的米浆太稀,需要用白棉土布将多余的水沥掉,再用干煤灰隔着土布吸出水分。此时的米浆半干半湿,柔软如橡胶泥,可以随心所欲搓揉成型。我们称它为“扯浆”。“扯浆”包上馅料,就是元宵团团。元宵的馅料品种远不如现在这么繁多,大抵只有白糖和芝麻两种。但这泡米推磨沥水扯浆包馅搓团的手工劳作过程,却增添了许多年节的气氛。

  “除夕夜的火,元宵夜的灯”。
  几乎家家都会为孩子们扎灯笼。乡民所扎的灯笼,都形制简朴而色彩浓艳喜庆。多是圆圆的“鼓子灯”,长条的“鲤鱼灯”,或是稍微复杂点的“兔子灯”。但这就已经足够孩子们兴奋一夜了。月夜清辉下,红红的灯笼格外醒目。孩子们皆欢喜而小心翼翼地提着灯笼,大眼睛里闪烁着熠熠的红光。大家呼朋引伴在村中堤岸上游走,或是相邀一起去祠堂看“地花鼓”。
  大族的祠堂这一夜锣鼓喧阗,极为热闹。有人抹红脸踩高跷,有人扮艄公划旱船。有戴着大胖脸面具摇蒲扇的“笑罗汉”,有一开一合珠光闪闪的“蚌壳精”。最吸引人的是唱“地花鼓”。所谓“地花鼓”,就是区别于长沙城里的正规花鼓戏剧团,由本地乡民自己组织的花鼓戏表演。正规剧团都是在舞台上表演,而“地花鼓”不搭台,就在平地上表演。这也许就是“地花鼓”得名的由来吧!
  “地花鼓”也少不了要演出《刘海砍憔》《打铜锣》《补锅》等花鼓戏经典曲目。但道具服饰却没有剧团那般专业和讲究。然而,这些曲目说的都是砍柴种田之类身边故事,村民们无不烂熟于胸,表演起来,毫无一点造作痕迹。且又是用方言土话说白唱词,更多了许多天然谐趣。因为没有舞台,剧本也不甚严格,演员常会来点“即兴发挥”,找观众开个玩笑,引逗大家开心大笑。被打趣取笑的观众也有反应敏捷泼辣胆大的,接上戏词,反唇相讥,更赢得众人一片叫好!
  真回味那美好的时光....
  现在还有...但精减多了
  http://user.qzone.qq.com/769507379/infocenter?qz_referrer=qqtips

video_200119_110349

[编辑本段]藏 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藏族是一个古老而热情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生活中的禁忌。
1、两个久别重逢的朋友互相打招呼或聊天时,你的手不能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2、不能跨过或踩在别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别人的衣服上,更不能从人身上跨过去
3、妇女晾衣服,尤其裤子,内裤不能晾在经常有人经过的地方。
4、不能在屋里吹口哨或大声哭叫。
5、家里人出远门,客人刚走,中午和太阳落山后及藏历大年初一不能扫地或倒垃圾。
6、外人不能当着已故人的亲属的面提已故人的名字。
7、今年该完成的活不能留在明年干,如捻毛线、织毛衣、织地毯等。
8、黄昏时,不能随便到人家里走,尤其人家将有分娩的孕妇及刚生产的产妇或重病人时,陌生人更不能去。
9、过了中午以后,不能把家里的任何财产拿出去。
10、一个陌生人到你从来没有到过的大山及悬崖峡谷,不能大声喧哗。
11、不能跨或踩吃饭的用具、锅碗、瓢盆等。
12、家里有两个人同时出门,并且朝相反方向走,不能同时出家门,必须前后出门而且出门时间要隔开。
13、妇女到晚上不能梳头和洗头,也不能披着头发出门。
14、在使用扫把和簸箕时,不能直接用手传递,必须先放在地上,然后另一个人从地上捡起来。
15、每当亲朋好友到你家串门或看望你时,会拿些酥油茶或青稞酒等物品作为礼物送你,客人临走时把东西腾出来,不能全部腾空,必须留一点在里面或换一点自家的东西装上。
16、有缺口或有裂缝的碗不能用来吃饭,也不能给客人倒茶。

[编辑本段]彝 族
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火把节”庆祝共三天:
火把节第一天:祭火。这一天,人人穿着自己心爱的礼服,高高兴兴。村村寨寨都会宰牛杀羊,摆好宴席,五花八门的肉,又香又甜的酒,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会赞不绝口。夜幕降临时,临近村寨的人们会在老人们选定的地点搭建祭台,以传统方式击石取火点燃圣火,由毕摩(彝族民间祭司)诵经祭火。然后,家家户户,大人小孩都会从毕摩手里接过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边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驱虫的传说。
火把节第二天:传火。家家户户都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活动。小伙们要效仿传说中的阿体拉巴,赛马、摔跤、唱歌、斗牛、斗羊、斗鸡。姑娘们则效仿传说中的阿诗玛,身着美丽的衣裳,撑起黄油伞,唱起“朵洛荷”、达体舞。在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莫过于彝家的选美了。年长的老人们要按照传说中阿体拉巴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诗玛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小伙姑娘中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临,一对对有情男女,在山间,在溪畔,在黄色的油伞下,拔动月琴,弹响口弦,互诉相思。故也有人将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称作是“东方的情人节”。
火把节第三天:送火。这是整个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竞相奔走。人们将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欢乐的人们会聚在篝火四周尽情地歌唱、舞蹈,场面极其壮观。故也有“东方狂欢夜”之称。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或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
香港年俗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编辑本段]澳门年俗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 "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我在澳门花街的一澳门人家的灶头见过一张圣诞老人像,奇怪的是,圣诞老人像边贴着"上天言好事,回宅降吉祥"的联儿。
澳门人过年是从腊月二十八开始的,腊月二十八日在粤语中谐言"易发",商家老板大都在这岁晚之时请员工吃"团年饭"以示财运亨通,吉祥如意。澳门的年味,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便能真切的感受到的。
除夕之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共享天伦之乐;大概受西方圣诞节和情人节的影响,年宵澳门人还争相购买一些吉祥的花木迎接新春,现今已成了一个澳门年俗。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桔,花开富贵,祝报平安,鲜花瑞木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澳门的花市办三天,这三天给奔波一年的澳门人无穷的慰藉。
春节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利市"纯粹是以示吉利。 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习俗是要吃"开年"饭,这餐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从"开年"这天起,三天内澳门政府允许公务员"博彩"(赌博)。 "开年"过后,澳门又完全回到中国传统春节习俗中,直至元宵佳节,也是烟节爆竹,玩龙舞狮,欢天喜地。
[编辑本段]部分台湾春节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台湾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再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冀望其"上天言好事"。而从这天起,"过年"也就开始了。
除夕之前,台湾同胞也都要进行全面大扫除和整理庭院居室,纷纷备办年货,忙得不亦乐乎。
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从这时开始,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伏彼起,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之夜,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
年夜饭中,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台湾地区称萝卜为菜头,与"彩头"谐音)。
年夜饭吃过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的。
正月初一这天,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迎来送往,热闹而惬意。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丈人家拜日子。女婿登门,女儿回到娘家,自然更有一番情趣。
初三这天,被台湾同胞视为不吉利之日。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
初四,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
从大年初五日开始,许多人便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了。
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此乃一年一度新春佳节的最后的一天。
此后,接踵而来的"元宵节",乃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这天,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汤圆、赏花灯。在圆月之下,各式彩灯竞放光明,并有舞狮子、耍龙灯、迎"鼓仔"等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别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纷纷手提花灯、口诵歌谣地过街串巷,如同鱼游海底,为热闹纷呈的元宵之夜更锦上添花!
台湾民间的春节,起源于祖国大陆,尤其是讲闽南话的台湾人,过年方式与闽南地区更为相近。
台湾人过年活动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因此,台湾有谚语:"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意为尾牙餐事关工作去留。
农历24日是老百姓送神升天的日子,与闽南的腊月23日送灶神一样。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
除夕,台湾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
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在台湾,"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台湾人过年,还要制作红龟米果、发米果、菜头米果为年糕。红龟米果以形体像一只龟,外染红色,上打龟甲印,用来象征人们益寿延龄。家家都用这种糕来敬奉抚育万物的天公。倘若客人上门拜年要请吃糖果和甜仁,并按男女老少说不同的吉祥话。如孩子对老人可以说:"吃个甜,祝你长寿万年!"同辈之间可以说:"吃个甜,祝你赚大钱!"[编辑本段]有趣的江苏春节习俗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直延续下来。
[编辑本段]桂林春节习俗

从"小年夜"到除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不使人间遭殃。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现在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美好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带来了温暖吧。爱火就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大年初一清晨,人们争相早起开门,用热烈的爆竹声来迎接财神爷爷的光临。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小孩们给大人拜年,大人要给小孩们压岁钱。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
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
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子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
狮子拜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
狮子头上三点黄,今日拜上贵厅堂,恭喜主家生贵子,五湖四海把名扬。
狮子头上三点青,今日拜上贵阿庭,恭喜主家福气好,又添财来又添丁。
狮子尾巴一个球,来到你家拜猪牛,恭喜主家猪快大,有吃有穿总不愁。
狮子眼迷迷,恭喜主家多福气,有福六畜得兴旺,有鹅有鸭又有鸡。
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使人们欢乐不已。在热闹的拜年中,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
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
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恰。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包括灯笼、堂屋的大红烛等一律通明,待十六日早放了鞭炮送走家神才全部熄灭。

我先给你饮食的,其他的我先不给,因为太长了,看了会头晕

饮食风俗之“不放辣椒不成菜”

3餐有荤腥的,仅官绅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红烧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捡(买)豆腐、端水豆腐、弄点火焙鱼、淡干鱼、蒸(炒)鸡蛋之类就算不错。

乡间,只有匠师上门或生日喜庆才称肉打豆腐。民间请客,用腊肉、咸鱼、鳅、鳝、干笋、豆腐等。广大农村摆筵席,以十碗蛏干席为常。令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是,蛇肉、狗肉、蛙肉长期被视为厌物,不仅不能上正席,而且不准在灶上烹饪。

比北方人幸运的是,长沙人四时均能尝到新鲜蔬菜,即使在冬天,也能吃到茼蒿、冬苋、菠菜、油菜苔等绿油油的青菜。长沙烹调菜肴讲究色和味,所用佐料多。最常用的佐料是豆鼓和辣椒,几乎无菜不辣,所谓“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别是吃鱼,不放辣椒顿觉味道全无。

长沙辣椒有光皮椒、牛角椒、灯笼椒、朝天椒等传统品种。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称为“送饭菜”。青椒经盐渍、腌制成酱辣椒、覆辣椒,可四季受用。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就鲜剁成辣椒酱,拌入蒜头、刀豆、豆鼓等,再倒入适量的酒和麻油,可长期保鲜,四时咸备。除辣椒豆豉外,芫荽、葱、蒜、姜、胡椒、八角、桂子等也是长沙人喜欢的佐料,不但能助其味,而且有提神发汗、祛湿抗寒之功能。

饮食风俗之“腊肉卤蛋霉豆腐”

长沙人善于加工贮藏菜肴,普通家庭都会薰腊肉、卤蛋、做霉豆腐等。

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内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至于小菜腌制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家家户户都有酸坛,泡豆角、黄瓜、萝卜等可随时食用,经济方便。经淘米水泡过的刀豆、芋头梗风味独特。青菜、白菜、排菜经不同方法腌制,可变成风味各异的擦菜和酸菜。如腌成盐菜,则芳香扑鼻,晒干后可长期保存。至于生姜、茄子、苦瓜、萝卜等晾晒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如将刀豆、姜做成蝙蝠型,谐音“福”;制成喜鹊,象征“喜”;切成兰草形,寓意“男”,都是很受欢迎的工艺食品。

饮食风俗之“年节旱茶”

长沙巧妇善作家庭副食品,仅红薯做出的品种,就不下数十种,可说是花样翻新。

如将红薯去皮煮熟捣成糊状,掺入芝麻桔皮,切块晒干叫薯糕,用油炸或用沙炒,又香又脆;将红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又称芡粉,是上乘的流食。薯粉加工成粉皮,是农民最喜欢食用的干货之一。

至于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汤圆、冻米糕、油粑粑、粽子、八宝果饭等,还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长沙人喜爱的食物。

每逢喜庆节日,主妇都要将自制的丰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摆盘招待客人,叫“旱茶”(或汉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换茶”。长沙饮料自古丰富,农家大都自己蒸酒,客人来了,用锡壶盛酒在火中加热,慢慢品尝。富裕人家还自制甜酒。市民一般饮用河水和井水。白沙井水在民国以前不仅是城南一带居民食用水,而且四城富户多饮用之。一天到晚,“买沙水不”的叫喊声不断。至于山区,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自来水”,他们用竹枧将山后清泉引入家中水缸。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饮食风俗之“几个人吃茶饭”

茶叶多自产自制,也有用黄荆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的。中西部的河西、宁乡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习俗,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熟的黄豆芝麻及姜末等。西部沩山还有吃擂茶的习惯。东部浏阳北乡则爱吃茴香茶,即在茶叶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饮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风之功。由于长沙人离不开茶,故把茶与饭并称,问人家有几口人,常说“有几个人吃茶饭”。

长沙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

居住习惯之“夏歇凉,冬围炉”

农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晒谷坪歇凉至夜深人静;冬天喜欢围炉共话。一般厅侧正房必有一间烤火房,客人来访,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该房靠窗户一侧设火炉,上有通钩(亦名火钩、梭钩),钩上挂饮壶、炉罐。炉中多烧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烧树蔸、谷糠等。村妇在炉边纺织,男人们边烤火,边抽烟,边扯谈,其乐也融融。

百姓为避兵匪,有的于家中修夹墙,即在两房之间加砌一道墙,两墙之间留约1米宽的空间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较贵重的物品。必要时,人从楼上下去匿藏,外人难于发现。长沙另有一居住习俗——借屋不成双。即客人留宿,夫妇不同居一室,如须住较长时间,必租房才能同居。据说借客成双对屋场对主家均不利。

我先给你饮食的,其他的我先不给,因为太长了,看了会头晕

饮食风俗之“不放辣椒不成菜”

3餐有荤腥的,仅官绅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红烧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捡(买)豆腐、端水豆腐、弄点火焙鱼、淡干鱼、蒸(炒)鸡蛋之类就算不错。

乡间,只有匠师上门或生日喜庆才称肉打豆腐。民间请客,用腊肉、咸鱼、鳅、鳝、干笋、豆腐等。广大农村摆筵席,以十碗蛏干席为常。令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是,蛇肉、狗肉、蛙肉长期被视为厌物,不仅不能上正席,而且不准在灶上烹饪。

比北方人幸运的是,长沙人四时均能尝到新鲜蔬菜,即使在冬天,也能吃到茼蒿、冬苋、菠菜、油菜苔等绿油油的青菜。长沙烹调菜肴讲究色和味,所用佐料多。最常用的佐料是豆鼓和辣椒,几乎无菜不辣,所谓“湖南人有一怪,不放辣椒不成菜”。特别是吃鱼,不放辣椒顿觉味道全无。

长沙辣椒有光皮椒、牛角椒、灯笼椒、朝天椒等传统品种。压扁爆炒的灯笼椒、牛角椒最令人垂涎,被称为“送饭菜”。青椒经盐渍、腌制成酱辣椒、覆辣椒,可四季受用。红辣椒往往晒成干椒,再碾成粉,使用方便;或就鲜剁成辣椒酱,拌入蒜头、刀豆、豆鼓等,再倒入适量的酒和麻油,可长期保鲜,四时咸备。除辣椒豆豉外,芫荽、葱、蒜、姜、胡椒、八角、桂子等也是长沙人喜欢的佐料,不但能助其味,而且有提神发汗、祛湿抗寒之功能。

饮食风俗之“腊肉卤蛋霉豆腐”

长沙人善于加工贮藏菜肴,普通家庭都会薰腊肉、卤蛋、做霉豆腐等。

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内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至于小菜腌制方法更是五花八门,家家户户都有酸坛,泡豆角、黄瓜、萝卜等可随时食用,经济方便。经淘米水泡过的刀豆、芋头梗风味独特。青菜、白菜、排菜经不同方法腌制,可变成风味各异的擦菜和酸菜。如腌成盐菜,则芳香扑鼻,晒干后可长期保存。至于生姜、茄子、苦瓜、萝卜等晾晒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如将刀豆、姜做成蝙蝠型,谐音“福”;制成喜鹊,象征“喜”;切成兰草形,寓意“男”,都是很受欢迎的工艺食品。

饮食风俗之“年节旱茶”

长沙巧妇善作家庭副食品,仅红薯做出的品种,就不下数十种,可说是花样翻新。

如将红薯去皮煮熟捣成糊状,掺入芝麻桔皮,切块晒干叫薯糕,用油炸或用沙炒,又香又脆;将红薯熬糖,又甜又粘。薯粉,又称芡粉,是上乘的流食。薯粉加工成粉皮,是农民最喜欢食用的干货之一。

至于大米糯米,更可加工成各式各样的副食品,如年糕、糍粑、汤圆、冻米糕、油粑粑、粽子、八宝果饭等,还有米粉、夏至坨(或立夏粳),都是长沙人喜爱的食物。

每逢喜庆节日,主妇都要将自制的丰富多采的副食品加上炒花生、豆子、瓜子等摆盘招待客人,叫“旱茶”(或汉茶),有的地方叫茶食或叫“换茶”。长沙饮料自古丰富,农家大都自己蒸酒,客人来了,用锡壶盛酒在火中加热,慢慢品尝。富裕人家还自制甜酒。市民一般饮用河水和井水。白沙井水在民国以前不仅是城南一带居民食用水,而且四城富户多饮用之。一天到晚,“买沙水不”的叫喊声不断。至于山区,很多人家自古就食用“自来水”,他们用竹枧将山后清泉引入家中水缸。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饮食风俗之“几个人吃茶饭”

茶叶多自产自制,也有用黄荆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的。中西部的河西、宁乡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习俗,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熟的黄豆芝麻及姜末等。西部沩山还有吃擂茶的习惯。东部浏阳北乡则爱吃茴香茶,即在茶叶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饮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风之功。由于长沙人离不开茶,故把茶与饭并称,问人家有几口人,常说“有几个人吃茶饭”。

长沙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热。

居住习惯之“夏歇凉,冬围炉”

农家夏天多在地坪和晒谷坪歇凉至夜深人静;冬天喜欢围炉共话。一般厅侧正房必有一间烤火房,客人来访,多引至此屋烤火休息。该房靠窗户一侧设火炉,上有通钩(亦名火钩、梭钩),钩上挂饮壶、炉罐。炉中多烧松木辟柴,又名硬柴,也烧树蔸、谷糠等。村妇在炉边纺织,男人们边烤火,边抽烟,边扯谈,其乐也融融。

百姓为避兵匪,有的于家中修夹墙,即在两房之间加砌一道墙,两墙之间留约1米宽的空间作暗室,放些不常用的较贵重的物品。必要时,人从楼上下去匿藏,外人难于发现。长沙另有一居住习俗——借屋不成双。即客人留宿,夫妇不同居一室,如须住较长时间,必租房才能同居。据说借客成双对屋场对主家均不利。

过春节、国庆节、端午节,这些都是我们国家专属的节日

这个要想了解
就得来长沙了
找一位出租车司机带着你玩一玩,看一看
不就知道了


关于风土民风的诗句
行吟原草泽,醉卧即沙常 骑马人如戏,呼鹰俗故狂。白头苏属国,只合看牛羊。 4.反映民风民俗的诗句 1\/(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与断魂。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

土家族民风民俗资料
土家族民风民俗资料 5 网上的土家族民风民俗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我无法用土家馋嘴并联想到的土家族做作文题材。但还是希望了解,望哪位仁帮帮忙啊。... 网上的土家族民风民俗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我无法用土家馋嘴并联想到的土家族做作文题材。但还是希望了解,望哪位仁帮帮忙啊。 展开  我来答 ...

宜宾有哪些民风民俗?
1、灯会 灯会起源于春天祭祀。灯最早是火把,原始人举着火把上山、到河边祭祀神灵。人们通过摆灯、挂灯来与神灵沟通。2、祭杜主 祭杜主是汉族信仰习俗,流行于川西平原等地。十二月廿三夜是送“灶司菩萨”上天日。“灶司”又称“灶神”,“灶君”,民间贴在灶上的纸马称为“东厨司命”。顾名思...

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民风民俗
广州市南沙区的万顷沙镇,其历史变迁可以用“沧海桑田”四字来形容。这里的人们,以勤劳的“水流柴”形象生活,他们来自各地的底层民众。由于旧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局限,万顷沙的人民展现出了淳朴、淳厚和善良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水乡民俗风情。这些风俗中,有些传统习俗带有明显的封建迷信色彩,但随着...

广州的民风民俗
廿四开炸,我想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样的习俗了。《粤东笔记》所云:“广州之俗,岁终以烈火爆糯谷,名曰炮谷,以为煎堆心馅;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效之,以祀先及馈亲友,又以糯饭盘结诸花入油煎之,名曰十花;以粉杂白糖沙入猪油煎之,名沙壅。”开炸的东西大概会有炮谷、煎堆等。 廿五蒸糕:广州市除...

东北的民风民俗的资料
资料如下:1、春牛: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2、春帖子:又可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几种称呼。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

描写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描写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篇二: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呜,唢呐响了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

广东的民风民俗
3、烧塔 烧塔是中秋传统节日潮汕地区开展的一项民俗活动,相传它是汉人反抗元朝残暴统治的起义信号。潮汕烧塔多为青少年玩乐活动,中秋前几天,青少年们就忙碌起来,四处捡拾残破瓦片,积聚枯树枝、废木片木块,于中秋下午就开始砌瓦塔。月亮升至半空以后瓦塔开始燃烧起来,至燃烧猛烈时,瓦片被烧得通红透亮,...

沙井街道的民风民俗
沙井街道2004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的沙井金蚝节是广东省旅游节的重要节庆活动。 粤剧粤曲在沙井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并且是沙井最有代表性的本土文化和“非遗”项目之一,在沙井街道还开展有粤剧文化节活动。

有关各地的民风民俗、笑话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各民族风俗习惯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互相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考究褶子多为好,...

葫芦岛市19847087577: 长沙民风民俗 -
聊研肌醇: 长沙人喜欢上德圆喝茶吃包子,到合记吃米粉,到杨玉新吃面,火宫殿吃臭豆腐.新华楼的杂酱面.死了人要搞弹四郎.喜欢吃辣椒.

葫芦岛市19847087577: 长沙的民风民俗200字 -
聊研肌醇: 我先给你饮食的,其他的我先不给,因为太长了,看了会头晕 饮食风俗之“不放辣椒不成菜” 3餐有荤腥的,仅官绅富豪人家而已.一般市民只有初一、十五才吃红烧肉,叫“打牙祭”,平素能捡(买)豆腐、端水豆腐、弄点火焙鱼、淡干鱼、...

葫芦岛市19847087577: 长沙婚礼有哪些礼仪(长沙结婚风俗大全)
聊研肌醇: 1、长沙婚庆礼仪有哪些(1-4)2、娶亲的日子姑爷要带一百个包子和一百个饼到岳父岳母家.3、迎亲的时候不能喝茶叶制作的茶,要喝芝麻豆子茶.4、新人给双方父母...

葫芦岛市19847087577: 介绍下长沙的风俗?
聊研肌醇: 农事风习之“一季红薯半年粮” 农事风习之“屋前栽椿不过檐” 畜牧喜禁之“姜太公在此” 畜牧喜禁之“爱牛一往情深”畜牧喜禁之“鸡蛋人情” 渔猎趣话之“照鱼放钻子” 渔猎趣话之“陷笼活圈扎馋兽” 服饰风采之“浏阳夏布”服饰风采之“长袍马褂体面人” 饮食风俗之“不放辣椒不成菜”饮食风俗之“腊肉饮食风俗之 饮食风俗之“年节旱茶” 饮食风俗之“几个人吃茶饭” 居住习惯之“夏歇凉,冬围炉” 居住习惯之“朝南起个屋”

葫芦岛市19847087577: 湖南长沙有什么民俗风情啊? -
聊研肌醇: 好象只有烈士公园的民俗村有

葫芦岛市19847087577: 长沙有什么风俗人情啊 -
聊研肌醇: 其实可以去太平街了解了解....长沙的老街,也有很多东西卖,吃的,装饰,用的都有...长沙特色了.

葫芦岛市19847087577: 湖南长沙 结婚习俗 -
聊研肌醇: 1、第一次接女方家长与父母见面,男方应该准备见面礼(红包).记得不管来多少人什么人都要的,包括女的本人.红包可以分大小的,按重要性来分.2、如果订婚,也要订金的.(至于多少看男方的客气,还可以配上三金.)3、聘礼一般双方父母都要在场,至于多少可以之前通过电话看女方的大概意思.如果相差太远,女方会不高兴的.反正聘礼一般过了多少,到时候都会由女的本人添置家用电器等.另外要打个大红包给女方父母,由他们代新人去请女方其他长辈等等.(一般不能低于2万,看男方的条件来) 我说得不够全面,只是一点点.因为我现在就要做新娘了.

葫芦岛市19847087577: 长沙过年的习俗 -
聊研肌醇: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长沙俗称过年.长沙人过年须过大半个月,即从先年腊月二十四过.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 .

葫芦岛市19847087577: 长沙有哪些风俗习惯 长沙人吃东西忌讳什么 急急急... -
聊研肌醇: 你说哪方面的风俗?其实城市里面讲究的比较少,长沙没什么特别的风俗习惯~ 因为大多数人嚼槟榔牙齿不好,我想酸的东西是他们的禁忌吧

葫芦岛市19847087577: 长沙在中秋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
聊研肌醇: 中秋节很多习俗都是历史悠久的了,也希望能一直流传下去,那么长沙在这天有哪些习俗呢?下面由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长沙中秋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长沙中秋节习俗 团圆中秋之日家家团聚,妇女一般在中秋节中午回娘家,晚上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