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清朝的大炮叫红衣大炮?

作者&投稿:池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上的红衣大炮是怎么一回事?~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较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显著。
  [编辑本段]红夷大炮技术特征
  红夷大炮是16至19世纪之间的英制前装重型滑膛炮,经中国人仿制后,种类多达百种。其技术特征是: 1)弹药较重,可达数公斤乃至10公斤不等。弹丸是由石、铁、铅等材料制成的球形实心弹,奇巧绝伦,形制及使用方法多种多样,是以直接撞击目标而起破坏作用的。如此药弹相称,保证其射程较远,杀伤力较大。 (2)炮管长度2一3米,呈前细后粗型,口径大多在100毫米以上,倍径(指火门至炮口之距离与内径的比例)之比多在20一40之间。其铸造极为复杂,采用整体模铸法,有科学的工序和法式要求,并有新型设备、仪器等辅助设施的配合。各部比例合适,炸膛的几率低,所铸之炮的质量提高。 (3)多系重型铁炮,也有铜制,自重35一500()公斤不等。如红夷大炮在中国的发展顶峰是在清康熙朝,此时所造的905门火炮中,重量在250公斤以上者有201门,其余为250公斤以下的轻炮。 (4 )红夷弹药施放程序化、“炮表”化。此外其尾部较厚,有尾珠,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调整射角,配合火药量改变射程。炮身上装有准星、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红夷炮由车运载,可以任意奔驰。
  [编辑本段]红夷大炮的局限性
  红夷大炮铸造精良,威力不凡。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火器,从红夷炮铸造所遵循的“模数”、施放时的“炮表”化、辅助设施的配备、炮弹的多样化、射程的远近(射程可达2-4公里不等)、爆炸力的高强度中可看出,其威力着实惊人。但它的局限性也不小,如长于攻城,拙于野战,更别提守城了。装填发射的速率不高。且炮体笨重,无法迅速转移阵地,故在野战时,多只能在开战之先就定点轰击,当对方情势发生逆转,则往往无法机动反应。
  [编辑本段]红夷大炮在宁远大战中
  宁远城堡里面的要塞炮是从澳门外海遭遇风暴搁浅的英国巡洋舰上打捞的18磅舰炮。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部署(北京20门和宁远10门)。 这种架退式前装滑膛火炮,每发射一次,都会严重偏离原有射击战位。按照正常的操作程序,需要经历复位、再装填,再次设定方向角和仰角的步骤。训练最有素的英国海军也只能2分钟一发的射速。 前装火炮是没有可能提高射速的,因为发射一次以后,必须灌水入炮膛,熄灭火星,以干布帮在棒子上伸入炮膛去擦干,再填入火药,助燃物,塞进去炮弹,然后再点放,这些动作相当缓慢和烦琐,还不包括修正炮位。 这是前装火炮的通病,能两分钟一发就不错了,可惜一匹奔跑的战马在一分钟内能跑的距离相当可观,来得急开第二炮吗? 所以前装火炮的特点是射速慢,但威力大,轰城墙没有问题,可对付骑兵那是笑话。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攻城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显著。 1639一1642年,明清双方展开松锦大战,双方均使用了红夷大炮,明军在关内加紧造炮,清军把红夷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清军仅松山一役,就调运了炮弹万颗,红夷炮37门,炸药万斤,到阵前备用。松锦战前,清军由于火炮量有限,质量低劣,攻城时,每每不下,因而攻坚战往往被视为畏途。松锦一降,清军再攻坚城,往往炸毁城墙近百米,这在以前明清战争史上是绝无先例的。明军对清军火炮的长足进展十分惊讶。如1639年明将樊成功口报:“达贼将松山25,26两日狠攻,城中拾得打进炮子601余个,俱重十余斤,目下南墙所装红夷炮37门。 松锦战后,明军关外火炮大多落人清军之手,只有驻守宁远的吴三桂部,尚存有十多门红夷大炮,而此时屯兵锦州的清军已拥有近百门红夷大炮。清人曾扬言:“将炮一百位摆作一派,凭它哪个城池,怎么当得起三四日狠攻?当时尚为明朝服务的著名西洋传教士兼军火专家汤若望惊呼道:“彼(指清军)之人壮马泼,箭利弓强,既已胜我多矣,且近来火器又足与我相当??孰意我之奇技,悉为彼有。”“目前火器所贵西洋大铣,则敌不但有,而今且广有之矣。这段话反映了汤若望的震惊,也说明了一个难以逆转的严酷的真情实况。 公元1642年,皇太极命汉八旗诸头领率所部炮匠到锦州铸神威大将军炮,1643年又派人赴锦州督造红夷炮,像这样一批批地遣官造炮,说明当时的锦州已成为清军火器的制造基地。今人黄一农认为:当时所铸成的35门铁心铜体的“神威大将军”火炮,其品质已达世界最高水平。此炮以铜铸之,前细后粗,长2.83米,隆起四道,重1950公斤,用药2.5公斤、铁子5公斤,安装在四轮炮车上,具有身管长、弹药量大的优点,是攻摧坚城的利器。清军于1644年人关后,农民军虽还能利用原有的不成规模的火炮和新制火炮与精于骑射、擅长野战和炮战的清军抗衡,但他们再也无法阻挡以先进的红夷炮群装备为主的清军。清顺治年间,出于镇压农民军和消灭南明抵抗政权的需要,火器生产的势头有增无减。清廷在北京设立炮厂、火药厂,由兵仗局统一管理,由此导致了清代第二次火器生产的高潮。 不能不说红夷大炮对中国火器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此后二百余年,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盛极一时,可说红夷大炮的式样已经成为军队火炮的制式,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任何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加之开花弹的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开始装备军队;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炮弹的威力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失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两百年前让明朝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 红衣大炮本为西洋火器,明朝所用红衣大炮多为进口,虽然也有仿制但质量远逊于原品,既然明朝工匠自己都造不出好的红衣大炮又如何能帮后金造出更好的神武大炮,而后金在经济、科学、文化、工艺等方面全面落后于明朝,更不可能自己造出更好的大炮,因此后金所造大炮必然借助外力,而后金周围有能力制造超过红衣大炮的国家只有俄国,再看康熙年间皇帝亲征以一万清军对抗600俄军,得胜后不但释放了所有俄军俘虏并发还武器,而且在后来签订的条约中还做出了很大让步,将大片土地划给俄国人,实在不像凊军所为。两件事加在一起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年后金以北满的土地换取了俄国人在火器方面的支援,而当清朝在中原的统治稳固后,便将俄国人赶出了北满,只给了额尔古纳河以西的一块土地,这有点像战国时期秦国的张仪用600里土地欺骗楚王的翻版。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不能不说红夷大炮对中国火器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此后二百余年,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盛极一时,可说红夷大炮的式样已经成为军队火炮的制式,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任何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加之开花弹的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开始装备军队;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炮弹的威力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失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两百年前让明朝苟延残喘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红衣大炮的叫法源自“明朝”传承之清朝。红衣就是“红夷”的意思,最早到达中国的荷兰人和葡萄牙人,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这些人头发“红毛”被称为“红夷”。



简单来说,原来叫红夷大炮,因为铸炮技术部分学自欧洲人的技术,后来为了美化好听,就叫红衣大炮。为啥是“红夷”,因为那时候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到了台湾、东南亚,清朝人见到他们部分人是红头发或者彩色头发,蔑称“红夷”。

红衣大炮是明朝开始的。红夷大炮是欧洲在16世纪初制造的一种火炮,明代后期传入中国,也称为红衣大炮。所谓“红夷”者,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认为红夷大炮是进口荷兰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

红衣大炮,原名“红夷大炮”,因为炮身上常常覆盖红布,因此得名为“红衣大炮”,能够获得盖红布的待遇,本身也说明了这种火炮的强大特点:这是一种英国荷兰等欧洲顶级强国专用的前膛加农重炮,射程威力十分惊人,堪称整个十七世纪,全世界杀伤力最为强大的攻坚武器!

红衣大炮,也叫红夷大炮,是购自葡萄牙的大炮,葡萄牙士兵服装是红色,


山东一废品站翻出康熙年间红衣大炮,到底是道具还是真品?
这个道具是真品,红衣大炮也称为红衣,大炮是明代后期从欧洲传入中国的,经过专家鉴定之后,这确实是一个古董,从炮膛的使用痕迹就可以看出,他可能由于某些原因流落到了垃圾场,幸亏没有被处理掉,否则将是中国的一大损失。

山东一废品站发现康熙年间红衣大炮,这个红衣大炮有什么历史背景...
从历史背景上看,红衣大炮并非易与之物。康熙,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君主,他的年号应当是庄重且备受尊重的象征。在正式的文献记载中,皇帝的年号通常会单独列出,且需顶格书写,以示敬意。这与新闻中呈现的写法形成了鲜明对比,清代对于此类官方用语的严谨态度不容忽视,将"红衣大炮"置于皇帝年号之上...

清代的红衣炮是一种什么样的武器,它的威力如何?
本来最初的红衣大炮是舶来品,至此沦为不折不扣的“土炮”,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被洋务运动引进的洋炮所取代。上图虎门的8000斤大炮,还算精工细作,犹带准星。但射程精度上完全不是列强舰炮(下图)对手。故宫旧藏的铜炮,似乎记得叫“武成永固大将军”什么的。这真是铸造精美。但这是比利时传教士...

明末清初的红衣大炮和同时期西方大炮差异有多大?
实际上,“佛郎机”为葡萄牙人所造、“红衣大炮”也为他们所生产,因为当时的葡萄牙人已在澳门站稳了脚跟、开设了“卜加劳铸炮厂”、相当于早期的“外商独资企业”,明朝、清朝与葡萄牙交易的大炮多来自该工厂。葡萄牙人生产的早期红衣大炮 根据后来的武器专家研究,葡萄牙的“佛郎机”实际上又源自英式的...

红衣大炮重达一吨行动不如大象可别小瞧了
红衣大炮重达一吨,行动不如大象,可别小瞧了它清朝是个有特色的朝代,不光是发展内部文明,同时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武器,无论是抵御外来侵略还是行军打仗,都少不了武器,在明朝后期就已经有了火炮的雏形,经过清朝智士后不断改进与研究,终于一台由清朝人自己发明的红夷大炮成功亮相了,红夷大炮的特点...

清朝的“山寨”红衣大炮,为何能战胜明朝的原装进口大炮?
就在明朝的言官们还在用“华夷有别”的古训压制引进外国新式武器之时,清军已经准备将自己制造的红衣大炮投入战场了。1640年开始,在为期三年的松锦之战中,清军的大炮打得明军毫无还手之力,明朝失去了辽西大片疆土,同时也失去了洪承畴、祖大寿这样的优秀将领,此战之后,明朝劫数已尽,再也无力回天。

山东一废品站现清朝康熙年间红衣大炮,这件红袍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
山东一个废品站发现了康熙年间的红衣大炮,那么这种历史文物为什么会在废品站被发现呢?这个红衣大炮到底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哪些意义呢?有些网友说这个东西肯定是非常低劣的仿制品,康熙是皇代年号的意思,皇帝的年号肯定是要顶格写的,稍微正式点的文书中还需要专门另起一行,这种将红衣大炮4个字放在...

康熙时期,清朝跟沙俄打仗,使用了红衣大炮。可是,为什麽八国联军来时...
红衣大炮是在欧洲传教士帮助下造成的,在打沙俄、打大小金川时作用很大,但传教士的知识本身并非欧洲先进技术,所以那个时候即使使用红衣大炮,对于欧洲的坚船利炮来说是小巫和大巫的关系。不值一提。

崇祯手里有什么宝贝,有它在手,清朝别想入关,不料被人偷走?
我觉得要么是红衣大炮,要么是对袁崇焕的信任。红衣大炮的威力无穷,努尔哈赤就是直接或间接被这种炮所伤而死的。另一种情况,是对袁崇焕的信任,袁崇焕可以说是崇祯最后翻盘的法宝,可以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最后被崇祯以谋反罪杀害,可以说崇祯被皇太极偷走了对袁崇焕的信任!

大炮是荷兰发明的嘛,红衣大炮什么鬼?
关于“红夷”一词,它指的是红毛荷兰与葡萄牙人。因此,很多人误以为红夷大炮是荷兰发明的。然而,事实上,当时明朝将引进的欧洲长款纺锤形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常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人们称之为“红衣大炮”。三、红夷大炮名称的演变: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清朝为了避讳“夷”字...

英德市15329147846: 清朝红衣大炮为什么叫红衣? -
廖魏斑蝥: 红衣是老百姓的误称,应该是红夷,明朝人把葡萄牙、西班牙的商人称作“红夷”,这些商人贩运来的大炮就叫做“红夷大炮”,老百姓误称为红衣大炮,到清代,官方也干脆称作“红衣大炮”了.

英德市15329147846: 为什么明朝叫大炮叫 “红夷大炮”? -
廖魏斑蝥: 钢,是对含碳量质量百分比介于0.02%至2.04%之间的铁合金的统称.钢的物理特性比铁要更适合制造武器.但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钢的产量极低,生产成本高昂.直到1856年,亨利·贝氏麦(henry bessemer)发明贝氏麦转炉炼钢法发明后,倡议用氧气取代空气在转炉内炼钢,以消除贝氏麦转炉法的缺点之一,即钢中具有较高的氮、磷含量.钢才生产成本才降低到足以大量的生产并被使用.

英德市15329147846: 红衣大炮的技术高度?是当时杀伤力最强的火炮吗?中国古代的"威远大
廖魏斑蝥: 红衣大炮 明朝火器之“红衣大炮”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

英德市15329147846: 可怜的清太祖努尔哈赤,被明朝的袁宗焕打死了,两万守兵顶六万八旗兵,而且是用西洋人的大炮,接着将死者努 -
廖魏斑蝥: 都是民间的瞎说而已,努尔哈赤是否中炮击还是个迷,清宫正史对此没有明确记载,相关档案也不齐全,当时中弹的也许是他也许不是,但他在此战之后半年才死在沈阳是确定无疑的. 所谓红衣大炮是红夷大炮的讹传,因为当时明朝向荷兰人买的这种炮并请人制造了一些,荷兰人当时被称为红夷.这是明朝人对这种炮的称呼而已.清朝后因为忌讳夷,狄,蛮这些词,所以人们就顺音改成红衣了.

英德市15329147846: 清代红衣炮是什么样的兵器?
廖魏斑蝥: 红衣炮是清代前期制造的一种系列火炮,它起始于后金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制造的天 佑助威大将军炮,接着又制成神威大将军等火炮.清军在公元1644年入关后,所制红衣炮的数 量增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威远将军炮、武成永固大将军炮,此外还有神功 将军炮、得胜将军炮、制胜将军炮等.

英德市15329147846: 努尔哈赤是怎么死的?
廖魏斑蝥: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 1559年)出生在建州左卫... 11门红衣大炮(按:本为红夷大炮,因清朝时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忌讳“夷”字,故...

英德市15329147846: 为啥明朝的火炮技术在清朝失传了 -
廖魏斑蝥: 没有失传啊明朝后期因为长期海禁导致导致火炮枪械技术早已落后大炮主要使用红衣大炮又被称作红夷大炮清朝也是使用这种大炮为主

英德市15329147846: 清朝神武大炮和红衣大炮的有效射程分别是多少 在抗击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多少作用 -
廖魏斑蝥: 那个叫 红夷大炮,是袁崇焕从西方买的.袁崇焕就是凭坚城利炮对付大清的.射程也有一两公里哦.在抗击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战斗中,大清还是用的从大明那里缴获的大炮,可别人大炮又发展了200年了,怎么比....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