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的读后感或者论文,读书笔记,读书报告

作者&投稿:左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有关《世界文明史》的读后感~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

  五一期间选读了威尔·杜兰的著作《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节,我不禁由衷地钦佩杜兰博士的对工作细致的精神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觉得该书文字通顺流畅、言简意赅;内容明晓流畅、栩栩如生,资料翔实、细致;评价客观;读起来觉得通俗易懂,毫无疲倦之感,真不愧为史学界的一大力作。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

  哲学家的时代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

  威尔·杜兰评价东周时期的社会动乱时说到“在四分五裂,异常混乱的情形下,中国的精神生活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困扰了历史家的通则。因为在这失秩的时代里,树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及艺术等的基础;建立了新生活,即经济组织和规定而获致新的安定;以及产生了新文化,这种文化尚未将传统的暴虐与帝国政府溶解于一炉,但却为中国精神史中最富创造性的时期的社会架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3, 东方出版社,1998年)在威尔·杜兰博士看来春秋战国时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动乱,然而恰恰正是这个动乱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发展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这似乎有违历史通则。这不禁让我对其产生了些许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性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细致的划分,诸如: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等等。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就是说他们当然地负起了引导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的责任。然而当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时,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预示着固有的政治权利结构发生重大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诸侯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阶层;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其某些专长或其他原因上升成为官吏,融入特权阶层,社会学上将其称之为社会结构性流动。(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各诸侯国为了强化其国力所实行的政治改革更加速了社会结构性流动的过程(事实上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含有与“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政治权力”相类似的举措。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包括贵族和原本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从而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礼失求诸野”。他们通过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开馆收徒,以维持生计,并游历诸国以期达到其政治主张。他们不同的专长或者思想见解经过繁衍和发展逐步成为各种不同派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诸子百家”。

  西周的分封制造成的分裂局面和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特性造成文化交流的割裂为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环境。

  尽管自秦代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社会始终没有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周期律,然而却未曾发生过诸如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动,其朝代的更替不外乎洛克总结出的:“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暴君,然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往往要在革命的队伍中不加限制地树立一个新权威,这使得革命常常陷入推翻了旧暴君而产生了新暴君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的规律范畴。每一次分裂到整合从来未曾发生社会结构性变动,也就是说中国在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上原地踏步了两千年。可以说这与后来中国在大一统的环境下确立并强化的政治体制、文化结构单一体制有极大关系,统治阶层的一元化即君主集权的强化使得中国社会从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制度性变革的可能性大为降低;而文化结构的单一固定使得平民很难超越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中国的平民革命即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革命很难摆脱“洛克模式”的范畴。


  (二)关于道家“出世”和思想的社会根源及其影响

  在提到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人无疑首推孔子,杜兰博士称其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9,东方出版社,1998年),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中国人通常的行为准则常常与儒家所要求的相去甚远。我们在谈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时,宗教对其的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直到今天对中国民众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印度传来的佛教,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印度固有的已经大不相同,其蕴涵的哲学思想与个人的修行方式却接近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中国化的佛教或道化的佛教。这其中表现得最典型的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禅宗”,它实际上是道家哲学和佛学两家精妙之处的汇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182,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这里需要指明的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差别的,实际上道教的哲学思想中综合了道家和阴阳家两种思想。

  道家学说和道教在汉初和宋代分别达到了高峰,加之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带动影响使道家学说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最重要的原因是道家的学说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异常相衬,这使得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与道家学说“暗合”,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更加深对中国农业经济的认识:中国人口分布自古就呈现区域性密集的态势,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就造成中国精耕农业最主要的条件。精耕细作的农业以大量集中的劳动力放在小农庄上,以大量的劳动力来应付季节性的需求(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由于土地产量有限,更加之实物田赋和各项田租,使得农民手中的可用来交换剩余粮食不多,而当土地霜冻期无法耕作时,短期农闲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化为农舍工业的人手。而农舍工业的产生排斥了城市作坊工业,大大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本位思想催化出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中国精耕细作的历史背景,则是政治力量毁掉城市,毁掉作坊工业,毁掉私了家经济”(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这就促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其自己自足的特性决定了其封闭性和隔绝性,这就为道家的“出世”思想提供了有利的背景和基础。

  威尔·杜兰在 “古博真人”一章中关于老子的记载有:“但当人类获取‘知识’后,生活因种种机巧发明而变得繁忙复杂,心灵与道德的纯真也将失落殆尽……识见高远的人将规避城市的复杂,逃避腐败的文明,逃脱衰微的法令迷宫,而隐于大自然之中,没有城镇书籍、污吏以及徒劳的改革者,反可以游目骋怀,自寻乐趣。……”的描述。由此可见,老子的“出世”思想来源于其“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绝学无忧”的观点,我们很难评价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少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个人养生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个观点还可以推导出他“清净无为”的思想。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确实是统治者的梦想,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复苏和繁荣正是“无为而治”的一次成功实践,事实上政府尽量减少以行政手段进行直接干预作为管理方式并取代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被证明为是一种十分良性的管理模式。

  然而我们民众持有的不完善的“出世”思想使之常常遇到社会不平等现象就“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及其缺乏公民意识等特质历来为杂文家所批驳,梁淑溟先生评价中国文化有“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的特质,并举例说明国人圆滑:“中国人在相争之两造间,若一方先动武,旁观者即不直其所为;虽于本来有理者亦然。因情理必从容讲论而后明,一动武即是不讲理,不讲理即为最大不是。”(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P245,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

  面对时间的不平等,我们通常表现出的并不同于印度那样的麻木并安于接受,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超然并把期望寄希望于来世,也不像基督教传扬的要行善于天下。通常中国的品德高尚之士会选择逃避社会现实,并独善其身的方式,这是中国君子的共性,他们傲然于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好比与在春季开放的绝大多数花朵不同,菊花在秋季才绽放,故就连中国社会品德高尚的人士也往往对公众生活及社会公益事业态度漠然,鲜有会投身于社会公益,有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也会常常因其行为违背其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常规,而被视为“越轨行为”加以排斥。


  革命与更新
  “世界上曾有过巨变,唯有远东不变;现在远东却无所不变。这个最保守的国家,突然变成仅次于苏俄的一个最彻底改革的国家,它正以无比的毅力去破坏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些风俗和制度。这不仅仅表示这个自1644年所建立的朝代的结束,这是一种文化的蜕变。” 威尔·杜兰如是评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552—P5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如果说东周的分封割据局面促成了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社会大变动,那么清末的变革就算得上是第二次社会大变动,并且直到今天社会结构变动的余波尚在,或者说这样的社会变动还没有完全结束。

  比较两次社会变动与中国其他时期的分裂和社会动荡,实际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首先,社会危机爆发的起点首先出现在社会统治阶层内部,也就是说变革的开始阶段都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制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促成了文化上的多元性和地域性,而在各诸侯国内实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往往都含有打破统治阶层世袭制的措施,这其中又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其“按军功授予官职”的措施实质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平民也有可能融入社会上流阶层。而清政府在清朝末期对“科举制”的变革实质上打破了对固有的人才选拔制度,成为了清末民国初社会结构变动的开始,唯一不同的是相比较前者,后者的变革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第二,两者都打破了固有的社会流动模式,形成了大规模的社会结构性流动。很显然,固有的社会体制的重构,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动必然会带来社会的结构性流动。所谓的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社会结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动。(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根据这个定义的理解:这种类型的社会流动必然是涉及阶级、阶层的转移和流动,也可以说流动是由于阶层结构的变化引起的,而流动本身也将引发新的阶层或阶级结构的形成。东周时期表现出的是贵族对权力垄断的打破,这在文章前面已经有了阐述。而在近代中国则表现的是“传统的士到现代的知识分子的社会大转变”。(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二十一世纪》,第6期,转自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摘自思文网),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处于社会结构中心地位而居“四民之首”的士不仅逐步完成了到现代社会知识分子的转变,而且其本身也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中心地位,随着这些人的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由于较早接受新思维而被排除在社会主流阶层之外的那些新知识分子,以及学识和身份都处于新兴的城市与衰落的乡村以及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小知识分子,四川大学历史学教授罗志田将其称之为“边缘知识分子”,按照罗志田的理论“边缘知识分子”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科举制的废除“科举制废除的当时就断绝了已成年而尚未“进学”的大量读书人成为士的可能。在新教育体制下,任何读书人到了一定年龄还未跨入知识分子阶层,就已不再有希望。从清季到今天,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与同时期中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相比,一直相当微小。从这个视角看,近代教育的开放性是不及以往的。在传统的读书做官心态影响尚大(意味着大量的人要走读书之路),而高等教育机构的容量又甚小的情形之下,势必产生大量的边缘知识分子。”(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摘自思文网:www.china-thought.org)

  第三,二者都引发社会制度的重构。并产生了新生的社会阶层。正如前面所说的,两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新的知识阶层。

  第四,在两者所处的不同时期中国社会都没有一个主导性思想,或者说缺乏一个完整的主流社会文化体系。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派众说纷纭,互不相让。同样的,在近代中国,随着“西学东渐”,主要是公费及自费出国“以期寻求救国图存之道”的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且互不相同的西方先进思想,加之旨在推翻“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严重冲击了两千多年植根于国民(主要是知识分子)心中的儒家思想,原先的主流思想受到抨击,不能发挥其核心作用,这更为多种思想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条件。运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来解释就是:当一个社会因规范丧失了制约的力量,那么原有的社会将出现行为规范、文化价值体系处于全盘解组的混沌无序状态。(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学理论:经典传统与当代转向》,P75,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而这个时候的中国的传统思想已经或逐步地丧失了其原来的控制作用,整个中国文化也相应地呈现了无序的状态,这为各种西方学说在中国的兴起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一时间,“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工读主义”等等“主义”交相辉映,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的又一次学术争论高峰。正如威尔·杜兰所说的:“他们研究西方的哲学,失去了对祖国宗教的信心,他们在这种教育和新环境的鼓舞下,崇尚急进的思想,而反对祖国的旧文化。年复一年成千的这些急进的青年回到了中国,他们不满于他们祖国改革的缓慢和物质的落后,在每一个城市种下了怀疑和革命的种子。”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550,东方出版社,1998年)

  可以说,这两个时期的这些共同特点是促成中国思想界和社会制度巨变的重要原因,只是在谈到后一个时期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外来因素的影响,然而一切问题的内因都是促成其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如汤因比所说的:“内部力量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一种制度存亡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真要考虑到其外部力量的作用,那也仅仅只是在它快要断气之前给予它致命一击。”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fz12374/blog/item/12afb944e8cfcc83b3b7dc0b.html

建议去中国任务网下任务,

威尔•杜兰(Will Durant。1885--1981),美国麻省北亚当姆人,生于1885年。美国最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家历史学家。威尔•杜兰先后在圣彼得堡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于1917年获得博士学位。从1914年起,前后14年,为他的《哲学的故事》与《文明的故事》两部书做准备,于1926年成功出版其一《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畅销200万册。从此偕同夫人投注毕生精力从事《世界文明史》的著述。
杜兰曾漂洋过海,浪迹天涯,他以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审视埃及神秘的狮身人面像、印度古老的泰姬陵、中国雄伟的万里长城,又奔走于地中海的波涛之中,在已被人遗忘的克里特岛,在残垣断壁的雅典古城,在残酷的斯巴达古战场,搜寻、鉴赏。直至1975年,历四十年的光阴,终于完成了《世界文明史》这一部旷世巨著。[2]
杜兰一直认为,一般分类历史写作法对于评价或批判人类整体的生活都有欠公正;历史的写作,一定要经纬兼顾,分析与综论并用;最理想的历史纂述应设法把每一时代、每一国家的文化、组织、发展和变动等整个错综复杂的现象都加以综述。他希望这部《文明史》永远能诱导出一点进取的精神,使我们能冲进文明史的致命深处。
但很遗憾,在笔者草草的为着赶写论文而读其著作的过程中,并没有丝毫的领略到关于其内在的精神,故此更不用说为其写书评,本书唯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文明”,因为开篇就讲到了文明,故此,笔者就自己对于文明的了解开始谈起:
文明顾名思义就是文字明了,也就是说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加快了升级[3]的速度,进而使社会得以进化,从远古时期至今,进而使得人能够在地球上称王称霸,正因为文明的出现,人们的进化产生了社会的更新,法治道路的前进也随文明的脚步从中得到了更快的前行,故此,我们不难发现,文明本身存在内在实质性的改革与创新,这点我们可以通过中国的社会变迁中得到发现,从奴隶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步伐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其存在的内在联系,我们也可以从先秦的法律体系的逐渐成形,到现今的社会法律体系建构的逐渐明朗化,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法律变迁的脚步从未止步,我们不断地将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中的习惯逐步逐步地将其纳入法律体系的建构[4]进程中,当我们回望过去,解构法律的时候,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原来无一法律的成形无不与本土资源相互衔接在一起,当我注意事实,发现本土资源的踪迹的时候,我们却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无需结合本土资源,而必须一贯的实施。那么我想要问,这样的法律是否能够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呢?
那么这样的文明,是否还符合我们当今对于文明的定义呢?
故此,笔者必须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文明?
通过字典我们发现文明可以解释为:第一,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第二,指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并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第三,旧指具有当时西方色彩的;第四,光明,有文采。
当然以上纯粹是字典中的解释,而唯一让笔者感觉能够接受的并不是人们都认可的第一项的解释,笔者倒是更看重第二项的解释,因为第一项,太过于泛泛而言,通过阅读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使得我更加的确认自己的观点,他是这么定义的:“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5]。虽然威尔•杜兰的文明是引用自拉丁文中的Civilis,但是就文明而言,笔者认为其定义的非常的好,而且精确,文明并不是自人类产生就存在的,而是在人类漫长的演化中才逐渐形成的,而形成文明的标志,笔者认为必须以私有财产的产生,并且有一个被统治的地域区划下形成的政治团体,同时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关于文明的条件也列出了关于政治组织的论点,故此更加肯定了笔者对于文明的认识。
至于文明的四大因素:经济供应,政治传统,伦理的传统,以及知识与艺术的追求。关于文明的因素,笔者认为威尔•杜兰虽然提的比较的科学但是并不够周延,笔者认为至少还应该包括军事,虽然在原始文明时期军事的概念并没有提出来,但实际上是存在的,追溯文明的脚步,至少我们可以追溯到部落时期,那么当时人们不但要防止野兽的攻击,同时还要防止他族的入侵,这点我们虽然很多考古工作者已经得到了证实,但是我们可以除去文献而得到更加直观的了解,相信大家都看过动物世界,姑且允许笔者以猩猩为例来加以说明,猩猩的军事防卫,除了上述所言之外,同时还会涉及到猩猩王的地位问题,如果说一只流浪的雄性猩猩入侵了一个猩猩群,如果他成功的战胜了猩猩王,那么他将取代他的位置而成为该部落的新的猩猩王,至此,他出去享受一切物质生活外,还将额外的拥有该部落所有雌性猩猩的与其性生活的自由权利。为此很多的猩猩王为求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就必须不停的战斗与防卫。故此,笔者认为军事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威尔•杜兰并没有单独的将其列出来,笔者表示非常的惋惜。
上述因素,仅仅是文明的条件,是产生文明必须的基础,没有该因素的存在,文明是什么相信没有人能够给他定义,也有一种可能的存在,那就是文明不再今天的文明,而是如同什么是国家一般容易定义了。感觉上述的论点有点矛盾,实际只要细心的从两个角度来分析,并不矛盾。
至于,文明的发展,我想上述因素的发展对于推动文明的进程固然重要,但是另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们不能忽略,那就是关于文化。“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上或思维上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总是要通过特定的“文化形态”表现出来。“文明”则是体现这种联系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发展到特定阶段的总体的和基本的价值尺度。“文化”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文明”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文化价值结晶。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渐进式实践创造过程,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内涵。文明是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和积极成果,呈跃进式前进趋势。文化推动文明进步,文明促进文化发展。但本质均是对人自身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发现。[6]下面笔者就自己对于文化的了解做出一番阐释:
文: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7]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这些都是关于最初的本义的印证,到后来“文”的意思渐渐地衍生为一切能与文所搭配的词组,比如文章、文化、文德、文才、文字等等。
化: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8]
知变化之道。——《易·系辞传》。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荀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文化实际上是一个组合词从两字的本义来看,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纹理变化。但似乎不太合理。查字典我们发现文化最常用的有三种意思∶第一,culture,考古学上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第二,civilization,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第三,literacy,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9]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我国最早关于文化的成文定义,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天文”和“人文”,而天文,实际上就是天象,可引申为自然科学;人文,即为人伦教化,可引申为社会科学。也就是说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将文化涵括了自然社会和人文社会两个方面,其远瞻性这对于现今社会来说都是极具意义的。
同时笔者还了解到,有人将文化定义为:人类的劳动成果。并可区分为狭义广义。狭义文化主要指观念形态文化,包括法律、信仰、道德、知识、艺术、习俗等隶属于上层建筑的共同体,即精神文化。广义文化包括人类的一切劳动,由四部分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
关于文化对于文明的作用,请允许笔者通过法律文化的四部分要素进行阐述。
物质文化:法律制度的建立,通过众所周知的文化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源自于契约文明,而所谓的契约文明也正是因为私有财产的产生,使得拥有者或者说占有者为了更好的占有,并保证自己的财产不受他人的侵犯,那么势必得找到一些最基本的保证,从私利救济到公立救济,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到现在的产权问题,无不印证了法律制度建构和建成的足迹,物质文化的发展,无形中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又无形中加快了文明的进程,同时文明的升级也加快了文化的创新,从而促进了法律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循环周始得进行着。
制度文化:法律制度的建立,无非得明确一点,是谁赋予了法律的基本属性——强制力保障实施,并被人们所认可和信仰,柏拉图本来不用死,为什么他在被公审之后居然愿意服从法律的制裁,当然他非常了解,该裁判是非常不公正的,和有失法律尊严的。但是正因为他觉得法律应该被信仰,那么使得我不禁要问,法律为什么必须被人们所信仰?道理很简单,法家经典言论乱世用重典,从秦朝的暴君暴治,到后来的休养生息之德治,这样鲜明的对比无不清楚的体现了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存亡的重要性,因此制度文化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那是必不可少的,至于现时文明[10]国度大多采用法律制度来维系国家的运行,规范社会各个阶层的行为,它成功的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争端和麻烦,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主题,人权。
行为文化:行为文化自然包含了多反面的因素,但是从法律层面而言,实际上就两个方面,作为与不作为。而正因为作为或是不作为,大到国家统治治国方略,小到家庭成员个人日常行为,无不体现了行为的重要性,区分作为和不作为,并不是某个人的功课,应该是全历史全人类永恒的责任,只有这样,文明国度才能朝着文明的方向发展。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最简单的来说那就是宗教对于人们生活的意义了,宗教的出现,无不反映出了一种文明的奇迹,这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希冀,而这样的精神寄托只有在文明程度相对比较发达的情况才会出现,尤其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上其存在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虽然对于人类来说这是一场灾难,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自然法推动了世俗法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文明更新的曙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文明的建立并不是简单的时代在进步,从考究词条,我们必须承认文明的建立要有政治文化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文明才可能是文明,是现代意义上的文明。

[1] 方南白:浙江万里学院法本
[2] 摘自百度大百科全书
[3] 升级,笔者引用游戏“帝国崛起”中关于城镇升级的说法。
[4] 建构和解构是哲学上关于分析学术体系的一种方法。但并不属于行而上学理论的范畴。
[5] 参见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章 文明的条件P3
[6] 源自网络关于文化与文明的联系。
[7] 参见《金山词霸2007》关于文的定义。
[8] 参见《金山词霸2007》关于化的定义。
[9] 参见战国《易传》。
[10] 此中文明并非本文中心关于文明的定义,而是指理性社会下的一种行为和思想的文明。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论文
不久前,我读了美国学者威尔·杜兰(Will Durant)的《世界文明史》才知道,在《学术的进展》、《新工具》、《新大西岛》等培根的现存著作中确实没有这个命题,但在他的《Meditations Sacrae》(《沉思录》)的片断中却留下了这句话,它的拉丁文是:“ipsa scientia protestas est”(“知识就是力量”)。这个《沉思录...

如果想了解欧洲十九世纪风俗民情应该看哪本书?
华盛顿·欧文的《见闻札记》不错。 欧洲文学史(第2卷):19世纪欧洲文明,这个也不http:\/\/www.tushucheng.com\/book\/1292807.html 十九世纪绘画艺术 译者:(爱)乔治·摩尔著 孙宜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乔治·摩尔在巴黎十年学画的结晶,是他对19世纪著名画家的作品、生活、风格的综合评价,其中主要是印象派画家,涉及惠斯勒...

路易十四时代——名人与时代(上下册)
1926年,出版《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从此偕同夫人投注毕生精力从事《世界文明史》的著述。1967年,该书荣获美国普利策大奖(PulitzerPrize),并得到西方读书界、学术界的普遍赞誉。20世纪30年代杜兰的著作就被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所熟悉。《肚界文明史》被称为20世纪之《史记》和《汉书》。

龙门县17179066523: 世界著名哲学家、文化史专家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 -
右泊宁芬:[选项] A. 自由劳动力的存在 B. 资本积累的完成 C. 市场需求的推动 D. 科学技术的进步

龙门县17179066523: 《世界文明史》在史学界什么地位 -
右泊宁芬: 《世界文明史》是维尔·杜兰特的学术著作,是一部揭示人类文明遗产的旷世巨著,几乎涵盖每一时代,每一国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科技等领域.

龙门县17179066523: 威尔杜兰的世界文明史哪一个版本的比较好? -
右泊宁芬: 东方出版社黄皮

龙门县17179066523: 世界文明史 这本书共有多少字 -
右泊宁芬: 《世界文明史》全书约1500万字,有近千幅精美插图.上起\“文明的建立”,下迄\“历史的教训”.这是一部揭示人类文明遗产的旷世巨著.它几乎涵盖每一时代,每一国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科技等领域.

龙门县17179066523: 某同学在阅读《世界文明史》时,看到这样的话:“它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 -
右泊宁芬: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可知是指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宣告工业化时代的到来.A不对,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新航路开辟的前列;C与苏联有关;D反映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而非首次.

龙门县17179066523: 《世界文明史》中译本中东方出版社的和西北大学出版社的有什么区别啊?请告诉一声,谢谢! -
右泊宁芬: 东方出版社的,作者是威尔杜兰,他的作品是目前“世界文明史”类最好的作品[公认的].我看过前几册,内容翔实,立场客观公正[你知道某些西方作者有白人至上,美化西方血腥,贬低东方和其他世界地区],还不错. 《世界文明史》威尔·杜兰,全书11部,具体册数1999版本和2003版本不同,后者共38册,在淘宝的价格一般480左右;此书分精装[原价1980左右?]、平装[原价698左右?]两个版本.当当、卓越、蔚蓝有的话价格也很高——我前段时间查询的结果似乎是没有货的,三家都是. 西北大学的,肯定不是上述的翻版——我在蔚蓝王看到书皮,有什么“工艺美术史”之类的,那不是“威尔杜兰”的东西.我在书店定购了一套西北大学版的具体如何就要到货后才能知道.

龙门县17179066523: 本人是一名高中生.想买一本关于历史的学习资料. 《世界文明史》还是《全球通史》比较适合.
右泊宁芬: 1,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二十四史.比较多..比较难懂..但是很全.. 2,对全球历史的研究:个人感觉全球通史比较好..适合高中文科生读..

龙门县17179066523: 世界文明史 杜兰特十一册阅读顺序 -
右泊宁芬: 目录是这样子的啦 卷十一 拿破仑时代 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与英国 拿破仑与欧陆 拿破仑的升沉 结论/历史的教训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如果觉得时间轴乱的话 推荐《拿破仑传》(德)埃米尔·路德维希 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我的最爱

龙门县17179066523: 柳絮的危害作文 -
右泊宁芬: 据了解,一般人接触到柳絮和杨絮没有大碍,但过敏体质的人接触或者吸入柳絮、杨絮、花粉等物质后,容易引起流鼻涕、打喷嚏、呼吸急促等症状.柳絮 引起的过敏主要发生在上呼吸道,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病的人更要注意,柳絮被吸入鼻...

龙门县17179066523: 哪里可以下载《世界文明史》杜兰特 电子书的? -
右泊宁芬: THE CIVILIZATION OF CHINA(中国文明史)(作者:HERBERT A. GILES, LL.D.(赫伯特·A·吉尔斯)) 我爱读电子书 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