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地层区

作者&投稿:策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生代地层区划有哪些?~

1962年黄汲清发表“中国地层区划的初步建议”一文,其中附有由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编的“中国地层分区图”。该文指出:中国综合地层区划,特别是一级地层区的划分,以考虑古生代阶段的总体特征为主。并在一级地层区划—“地层区”的划分原则(2)划分地层区时,以考虑古生代地层为主,并适当地考虑其他各时代地层。1978年王鸿祯在《地层学杂志》2 卷2 期发表了“论述中国地层分区”一文,也附有“中国地层分区简图”。该文依据自古生代到三叠纪这一阶段的古构造和古地理特征,将中国分为5个地层区。1999年王鸿祯为“中国地层指南”修订稿(草案)提出的建议而编制了一份“中国地层分区图”,主要根据晋宁期至印支期之间以古生代地层特征为主划分了10个地层区。
以上3个中国地层分区图都是以古生代地层特征为主要依据编制的。本次编典中,各断代也都编制了地层分区图(计15个),古生代6 幅图是根据板块构造以及岩相古地理等资料并以王鸿祯1978年编制的中国地层分区简图为模式进行编制的,分别划分了4~7个地层区不等(表3-1)。

在综合分析以上古生代各纪地层区划后,本篇将其综合形成古生代统一的地层区划,并采用划分5个地层区的方案:准噶尔—兴安地层区、塔里木地层区、华北地层区、华南地层区、喜马拉雅地层区(图3-3)。
古生界经历290ma左右时间,加里东及海西运动贯穿其间。下古生界以海相沉积为主,寒武系、奥陶系主要为海相石灰岩,寒武系底部有含磷砂页岩;志留系、泥盆系主要为滨海—浅海相碎屑岩。早古生代是带壳无脊椎动物时代、寒武纪初生物大爆发、脊椎动物开始出现,高等藻类繁盛。上古生界的石炭系、二叠系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局部地区下二叠统夹玄武岩;陆相地层逐渐增多;晚古生代海相无脊椎动物繁盛,也是鱼类和两栖类及蕨类植物的时代,裸子植物开始出现。以下对各地层区作简要说明。
Ⅰ 准噶尔—兴安地层区
本区位于天山—阴山以北、包括新疆的北天山,东、西准噶尔,阿尔泰,甘肃北山,内蒙古大部分以及东北北部。
1.下古生界
下古生界主要分布于南、北边缘,大部地区为火山 沉积岩系,含各门类化石,在阿尔泰、兴安岭等地都发现Tuvaella动物群。
寒武系 零星分布于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 大、 小兴安岭一带。 目前有化石依据的寒武纪地层仅见于伊春和伊尔灺,其所含三叶虫和古杯化石接近西伯利亚生物群。
奥陶系 在西部准噶尔和阿尔泰一带基本上由一套火山碎屑岩组成; 东部内蒙古—兴安一带奥陶系可分南、北两个沉积相带,北带火山岩不发育,以砂岩、粉砂岩、硬砂岩及砾岩为主,局部夹凝灰岩,厚度达8245m,南带为岛弧沉积,以海相酸性火山岩为主夹板岩、灰岩和硅质岩,厚2571~6500m。在晚奥陶世以前的地层中主要产腕足类、三叶

虫等介壳化石及少许笔石;大多数地区缺少晚奥陶世晚期的沉积;晚奥陶世早、中期因海水较浅,在碎屑岩或火山碎屑岩中往往发育有富产珊瑚的碳酸盐岩沉积。
志留系 4个统在兴安岭、 阿尔泰和准噶尔地区均有分布。 主要为碎屑岩夹石灰岩及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生物群丰富,下志留统一般为笔石页岩相;中—顶志留统一般为介壳相或混合相;顶志留统一般为滨海相红色沉积,可作为地层对比标志。
2.上古生界
本区上古生界比较复杂,总体上是一套海退沉积序列,以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为主。上泥盆统、上石炭统和二叠系,多夹陆相沉积。
泥盆系 主要是陆源碎屑沉积,伴随大量中基性、 中酸性火山喷发,局部地区发育礁灰岩;厚度巨大,岩性变化剧烈;地层间的接触形式多为不整合或假整合;古生物以底栖固着类型为主,兼具西欧和东美区的分子。
石炭系 在准噶尔盆地以达拉期火山岛弧沉积为特征; 伊宁地区为德坞期至达拉期发育的弧沟体及回返后的磨拉石沉积为特征;内蒙古—吉林地区石炭系为深海槽以巨厚硅质碎屑和碳酸盐碎屑浊流沉积占优势;石炭纪动物群属于北方区系、植物群属安加拉区系。
二叠系 在阿尔泰和北准噶尔地区,其下部以中酸性火山岩和洪积相、 冲积相碎屑岩为主,不整合超覆于上石炭统以前的地层之上;上部多为小型地堑式盆地中形成的冲积相和湖相沉积,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二叠系不整合于石炭系顶部的逍遥期地层之上,其间缺失紫松期沉积;二叠系下部为滨海相巨厚碎屑岩,下部夹有巨大漂砾,中部的滨岸河湖相沉积分布广泛,上部为红色内陆盆地的具水平层理粉砂岩、页岩和硅质岩,属于二叠纪弧后盆地沉积序列,其植物群属于安加拉型、孢粉组合序列与乌拉尔地区十分接近;新疆东端、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西端的北山地区,可分为3个沉积带:北带中蒙边界的黑鹰山地区为陆相中、上二叠统沉积,与蒙古国戈壁天山的很接近;中带埋汗哈达等地缺乏火山岩,主要为复理石沉积;南带以早二叠世隆林期基性火山沉积和粗粒复理石沉积为主,不整合覆于前滑石板期地层之上,并缺乏紫松期地层;中带和南带所产的化石多为北方型腕足类和菊石群,未见

类;在哲斯、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吉林中部地区,二叠纪海相地层较北山地区完整,紫松期地层往往见于孤立的断块内,为中细粒复理石沉积,夹厚逾百米的石灰岩,但无火山岩,动物群属于特提斯型;隆林期和中二叠世的中、细粒复理石沉积分布广泛,夹中、酸性火山岩,火山岩的时代由西向东自隆林期渐为孤峰期;晚二叠世地层为陆相沉积,下部为河流相,上部以湖相为主,所含腕足类属北方区系,在滩相或点礁相石灰岩层中含特提斯分子,

类属于边缘特提斯型,产Manodiexodina等特征分子。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东部,二叠系层序不完整,在那丹哈达岭产特提斯型Misellina类动物群;延边地区的冷坞期沉积十分发育,含Yabeina,Metadoliolina等特提斯型

类动物群;晚二叠世沉积为陆相,含华夏植物群。
Ⅱ 塔里木地层区
本区北部为南天山并向东延至南祁连,南部为昆仑山所环绕的整个塔里木盆地范围。但地层区北部由西向东的起点,从寒武纪至二叠纪地层典中的地层区划一直是由北向南移,该区北部本文采用石炭系的划分方案;西部及南部采用二叠纪地层区划方案。塔里木地层区的地层多出露于盆地周边地区。本区古生界三分性明显,代表了3个大的沉积旋回。
寒武系 在库鲁克塔格—南天山一带具有过渡性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群,位于陆棚外缘及上斜坡位置,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在库鲁克塔格,下寒武统内尚有安山岩、凝灰岩和集块岩;在盆地周边乌什、柯坪、叶城等地,为典型的稳定型地台沉积,含有较丰富的化石,厚度不大。
奥陶系 主要出露于盆地边缘地区,盆地内缺少上奥陶统—泥盆系。 在柯坪—库鲁克塔格—阿尔金一带,奥陶系主要由一套陆棚 斜坡相灰岩、泥灰岩及碎屑岩组成,在柯坪一带海水较浅,早奥陶世早期至中奥陶世早期的沉积及其生物群与华北及华南地层区中部地台区的同期生物群可以对比;东部库鲁克塔格一带海水较深,所产生物群与江南和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过渡区相近,道保湾期至中奥陶世早期以后随着海水加深,所含生物群均与江南过渡区相似。塔里木南缘玛列兹肯和阿尔金山以北地区,奥陶系与库鲁克塔格地区相似,但相当于晚奥陶世艾家山期至钱塘江期的沉积常常缺失(阿金尔山)或由石英砂岩和灰岩组成(玛列兹肯地区);早奥陶世晚期至中奥陶世早期所含生物群总貌与华北板块西缘过渡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生物群比较相似。在塔里木地层区中部巴楚地区的奥陶系主要由一套厚达117m的砾屑、砂屑、生物或藻建造灰岩和白云岩组成,属浅海碳酸岩台地相沉积,所产生物群与扬子地台相似,早奥陶世早期至中奥陶世早期以产低纬度暖水型牙形石为特征,中奥陶世大湾期以后,所产牙形石、头足类、三叶虫均显示为中高纬度冷水型生物群特征,与波罗的海板块相似。
志留系 主要分布于盆地西缘和北缘,以浅海—滨海相及陆相沉积为主,夹少量中酸性火山岩及灰岩,最大厚度可达4000m以上,含较丰富的化石。
泥盆系 主要分布于盆地西缘和北缘,与志留系相似。 下统不十分清楚; 中统以柯坪地区的塔塔埃尔塔格组为代表,为一套红色砂岩、板岩夹钙质页岩,主要产腕足类、腹足类和植物化石,铁克里克地区的阿尔他西群为一套浅灰至深灰色灰岩和泥质页岩,主要产珊瑚化石;上统为滨海相紫红色、砖红色砂岩夹灰绿色砂岩及粉砂岩,还有喷发岩。
石炭二叠系 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早石炭世大塘期海侵开始,为浅海碳酸盐沉积,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相(上石炭统含煤层),石炭纪动物群属于特提斯区系。二叠系属海退序列,在栖霞期后即被陆相地层沉积所代替,下二叠统产华夏植物群、上二叠统则含有安加拉植物群。
Ⅲ 华北地层区
本区大致相当于中朝板块范围。北以准噶尔—兴安地层区南缘为界,西与塔里木地层区为界,南部西起塔什库尔干以西向东南至喀喇昆仑山口东,沿昆仑山向东至青海布尔汗布达山经甘南,沿秦岭、桐柏山、大别山进入安徽合肥以南郯庐断裂后转向东北至连云港南燕尾滩附近。本区为标准的地台型沉积。
寒武系 在华北地层区为一个长期稳定的地台型沉积,但一般缺失早寒武世早期的沉积,中统和上统发育完全,化石丰富,多为底栖型。在昆仑、祁连、北秦岭、内蒙古一带,为活动性较强(火山活动)的沉积,下统缺失,中统为中酸性火山岩、变质砂岩、千枚岩及灰岩等,上统为板岩、砂岩、中基性熔岩、凝灰岩及结晶灰岩透镜体等。在华北周缘地区,桌子山、贺兰山及南部边缘的陕、豫、皖一带出现有早寒武世中期沉积和含磷岩系,其下伏地层在西部及南部边缘均有冰碛岩。生物群基本类似华北地区。
奥陶系 主要为稳定浅海地台相沉积(碳酸盐岩),大部分地区缺失上奥陶统; 在晋冀鲁豫地区奥陶系岩相稳定,以灰岩、白云岩沉积为主,常有石膏等蒸发岩夹层,常见有底栖生物三叶虫、腹足类、古杯海绵和固着型树形笔石,浮游和游泳生物主要是牙形石和头足类。在昆仑山、柴达木南缘和祁连山一带为半深海—深海相沉积,主要由浊积岩、碎屑岩及中酸性火山岩或巨厚结晶灰岩和大理岩组成;化石稀少,除北祁连在奥陶纪初期有少许混合型底栖三叶虫外,均以浮游和游泳生物为主,生物群总体面貌与晋冀鲁豫及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相似;鄂尔多斯地区基本上属于浅海—半深海陆棚—斜坡过渡相沉积,主要由一套砂泥质碎屑岩夹硅质碳酸盐岩组成,岩相变化大,厚度大;在北祁连和北秦岭一带常夹火山碎屑岩沉积,显示由稳定地台向活动陆缘过渡的特点,其生物群总貌与地台区同期生物群相似,属低纬度暖水环境下的产物。
志留系 本地层区内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仅分布于祁连山及内蒙古南缘至吉林省中南部一带,主要为活动类型沉积,未见稳定类型沉积,志留系的4个统均有分布,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夹石灰岩,且火山岩发育,厚度大(一般大于3500m),生物群丰富;下志留系统一般为笔石相,其余为介壳相或混合相。
泥盆系 在河北、 山西、 山东、 河南和陕北等地缺失,仅在祁连山、 贺兰山以东的牛首山一带有分布,主要为陆相红色砂、砾岩沉积,通常缺失下泥盆统;中泥盆统直接不整合在寒武系之上,产沟鳞鱼;上泥盆统以产浆鳞鱼、斜方薄皮木为特征。
石炭系 华北地层区大部分地区缺失早石炭世地层,仅发育有达拉期和逍遥期海陆交互相沉积,岩性为碎屑岩夹灰岩及煤层,生物群以植物化石、腕足类、软体动物最为发育;北缘的阴山为同期山间盆地沉积;但在祁连—贺兰山地区(包括华北陆台西缘和西南毗邻地区)有早石炭世的海侵序列;上石炭统为以海陆交互相为主的海退序列。
二叠系 在华北地层区自二叠纪隆林期开始逐渐海退,二叠系以陆相碎屑岩为主,仅下部为滨浅海相碎屑岩夹石灰岩,中部为三角洲平原含煤碎屑岩,上部为滨海岸湖泊和内陆盆地红色碎屑岩;随着阴山隆起的持续上升,二叠系的含煤三角洲平原相沉积逐渐向南迁移,二叠纪富煤层的层位也渐次升高;生物方面除含华夏植物群外,在部分地区还产古脊椎动物化石(二齿兽等)。
Ⅳ 华南地层区
本区北界即华北地层区的南界,其西南界线从班公湖向东南至改则,后转向以其南的怒江断裂为界,其东南部濒海。本地层区仍属稳定沉积区,范围较大,划分成3个地区予以概述,即:川西地区,为龙门山大断裂以西的地区(包括新疆、青海、西藏三省(自治区)的一部分);扬子地区,为安宁河—龙门山大断裂以东及南秦岭、川南、芜湖、九江、张家界(大庸)、丹寨、百色一线西北的广大地区(包括滇东、滇东南、贵州、川东、陕南、长江峡区及中下游等地);东南地区,为绍兴、衢县、江山、零陵、柳州、大明山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浙江、江西、湖南三省的南部,广西的大部及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省的全部)。
寒武系 在川西地区及东南地区以类复理石碎屑建造为特征,厚度巨大,生物群主要为小型无铰纲腕足类、海绵骨针及少量三叶虫和软体动物;在扬子地区,寒武系发育齐全,以浅海砂页岩、石灰岩为主,岩相变化较小,化石丰富,厚度不大,为典型稳定型地台沉积。下统主要为碎屑岩,含有磷矿层;中统及上统大部分为碳酸盐岩夹石膏、盐类及红色岩层。在芜湖、九江、保靖之南,铜仁、丹寨、百色以东,江山、零陵、柳州、凭祥以北的狭长地区(包括南秦岭)为浅海陆棚向深水盆地的过渡地区,生物群亦为过渡性质,以浮游的球接子和游泳的三叶虫为主,伴有底栖三叶虫,下统以黑色和黄绿色页岩为主,含有石煤、磷、矾等;中统及上统以灰岩和页岩为主,是重要的汞矿层位。海南地区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海南板块,现仅包括海南省,其寒武纪沉积和生物群完全不同于华南广大地区,而是相似于澳大利亚昆士兰省的寒武系,仅分布于崖县地区,含有特殊的Xystridurd-Galahetes动物群,其地层为含锰、磷、硅质的碳酸盐岩及碎屑岩。
奥陶系 在华南地层区可分为稳定浅海地台相沉积、 活动陆缘半深海—深海相沉积和浅海—半深海陆棚—斜坡或边缘盆地过渡相沉积3种类型。在扬子地区,奥陶系分布广泛,属稳定浅海地台相沉积,以灰岩、泥灰岩为主夹页岩,生物以介壳化石与笔石相混生与交替出现为特征,厚300~500m左右。在绍兴—宜春断裂以及湖南零陵至广州一线以南,雷琼和台湾海峡北东,属于华南板块陆缘半深海—深海相沉积,由具复理石特征的笔石页岩、细砂岩、硅质岩及浊积岩等夹火山岩组成,厚达2300~7000m,以盛产笔石为特点。在江南—南秦岭地区,奥陶系属于陆棚—斜坡或边缘盆地相的沉积,主要围绕华南板块中部地台区分布,江南过渡区的奥陶系主要由一套类复理石特征的砂泥质、硅质沉积,间夹泥灰岩和灰岩组成,厚490~2500m,含笔石和介壳化石,以冷水与暖水动物群相互混合或逐渐过渡为特征。在海南岛三亚地区,自早奥陶世中期以后至晚奥陶世钱塘江期之初,主要由碎屑岩夹少量碳酸盐岩组成,无论岩相和所产笔石、牙形石、腕足类及三叶虫等均与江南过渡区相似,显示陆棚—斜坡相沉积与生物群特征。
志留系 在扬子地台及其周缘地区,有稳定类型沉积,为碎屑岩夹灰岩; 活动类型沉积,为碎屑岩夹灰岩或笔石页岩,有些地区夹火山岩;也有过渡类型沉积。各处厚度不一。在扬子地台腹地仅见于下—中志留统,其他地区志留系的4个统均有分布。生物有笔石相、介壳相和混合相。在海南地区五指山一带,既有稳定型沉积也有过渡型沉积,志留系4个统均有沉积,岩性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厚度较大,生物以介壳相为主。
泥盆系 在该区分布广泛,基本属地台型沉积。 南部多为开阔海陆棚相沉积; 中、 北部为大片碳酸盐台地,时有深沟切割,形成沟台交错格局;近岸则为陆缘碎屑。海侵自西南向东北逐渐推进,致使中、上泥盆统超覆。泥盆系底部常为不整合,中泥盆世期间发生造陆运动。各类生物均极丰富,具有不同的生物相。川西地区,下泥盆统最发育,主要为灰岩、大理岩、片岩、板岩等,厚度巨大,生物群以床板珊瑚最为发育,并见有笔石、竹节石;中上泥盆统在大部分地区未出露,仅在局部地区发育厚层礁灰岩。秦岭—龙门山地区(包括宝兴以东及二郎山等地),基本属近岸浅海型沉积,岩性、厚度变化较大,且局部地区变质强烈,生物群以珊瑚、腕足类底栖生物为主,下泥盆统下部以巨厚的陆相砂岩为主;西秦岭则发育连续的志留系—泥盆系的碳酸盐岩沉积。扬子地区主要发育中—晚泥盆世地层,多属近岸碎屑沉积。华南地区的湘、黔、滇、桂4省(区),是中国泥盆系发育最齐全的地区,各种岩相均有代表,生物群丰度和分异度均极高。东南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和浙、闽、粤等省,为滨海相碎屑沉积,上泥盆统为浅色石英砂岩,产植物、脊椎动物化石,下泥盆统为红色砂岩,与志留系整合接触,中泥盆统尚无可靠化石证据。
石炭系 在华南地层区层序完整,以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为主,植物群从欧美区系发展为华夏区系,动物群属典型的特提斯区系。羌塘—横断山地区,只有少数石炭系出露,其层序与华南地区基本一致。在西北和西部边缘的秦岭—龙门山地区,石炭系代表台地边缘裂陷带的沉积,层序较为复杂,在西南侧滇黔拗拉槽区发育深水碳酸盐复理石沉积,其余盆地内的基本层序为:下石炭统形成以二级碎屑岩为主的沉积旋回,上石炭统形成以二级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旋回。在海南岛和钦州地区,石炭系与东南亚及日本西部的相关,但目前研究的还不够。
二叠系 在华南地层区以发育典型的华夏植物群和特提斯动物群以及整个二叠纪都有海相沉积,尤以碳酸盐岩发育为特征。在华南地层区,二叠系沉积相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扬子、江南、康滇隆起的活动史。在紫松期、祥播期等构造活动相对稳定阶段,形成自隆起区向外展布的内陆棚至拗拉槽盆地的碳酸盐岩相序;在隆林期等海退期或局部上升期,则在隆起区周缘形成海陆交互相沉积。东南地层分区受华夏和云开隆起影响,于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晚期和晚二叠世形成围绕隆起边缘和陆源碎屑岩相的泥砂岩;其他大部分地区为灰岩与白云岩互层。扬子地区以台地型浅海碳酸盐岩广泛发育为特征;但在隆林期—栖霞期沿康滇、扬子和江南隆起,以及在晚二叠世沿峨眉山玄武岩东缘形成陆源碎屑岩相区。在台湾、钦州地区,二叠纪地层为岛弧、斜坡和深水盆地沉积;钦州地区的早二叠世地层为条带状硅质岩,而晚二叠世为山前盆地磨拉石沉积,两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
Ⅴ 西藏—滇西地层区
本区北部与华南地层区的南界为界,即以班公错向东南至改则,后转向南的怒江断裂为界的西南及西部地区。西藏为南亚板块的一部分,滇西可能是掸泰板块一部分。该区以地台型浅海相砂页岩、石灰岩为主。
寒武系 在藏南为浅变质岩系,厚度大,沿北喜马拉雅普兰县、 聂拉木县一线分布;在滇西地区,上寒武统出露于保山、施甸、潞西一带,以震旦系—寒武系公养河群为基底,从沉积相和生物群分析,保山和施甸地区属于典型的稳定地台,而至潞西地区逐渐进入了陆棚外缘地带。
奥陶系 主要见于滇西保山、 潞西,藏东察隅及藏南申扎、 聂拉木和阿里地区。 滇西的奥陶系主要由浅海地台—陆棚相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组成,厚1500~3000m;藏东南的奥陶系以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为主,厚800m左右,所产动物群与扬子区相似,但从早奥陶世晚期至中奥陶世早期所产低纬度暖水型动物群来看,与华南地层区不尽相同,而与华北和掸泰板块之间存在更为密切的关系。
志留系 在该地层区亦属稳定类型沉积,4个统均有分布,厚200~1000m 不等,生物群丰富,下统为笔石相;中—顶志留统主要为介壳相。
泥盆系 主要分布于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区,以碎屑岩为主; 北部申扎地区,以碳酸盐岩发育为特征;滇西泥盆系分布情况不明。
石炭系 石炭纪时,本地层区属冈瓦纳大陆东北缘沉积区,下石炭统以陆棚碳酸盐岩或碎屑沉积为主,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以杂砾岩和火山岩发育为特征,动物群属冈瓦纳区系。拉萨以北(或称冈底斯区)下石炭统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上石炭统主要为碎屑岩夹火山岩;藏南的石炭系以内陆棚碎屑沉积为主;滇西区石炭系基本上由浅水碳酸盐岩组成,其层序和动物群特征介于华南地层区和喜马拉雅地层区之间。
二叠系 在喜马拉雅地层区,多为中二叠世和晚二叠世的近礁相中粗粒生物碎屑灰岩,动物群为冈瓦纳型和特提斯型分子。晚二叠世沉积为红色珊瑚礁灰岩,主要属于长兴期。藏南地区二叠系,下部以含砾板岩为特征,中部为海陆交互相的砂岩和页岩互层,上部为海相砂页岩夹灰岩,或以页岩为主,其中灰岩多为内陆棚相介壳灰岩、粗碎屑灰岩夹陆源碎屑岩;含冈瓦纳型Glossopteris植物群,Stepanoviella腕足动物群;这一地区缺乏有可靠化石依据的吴家坪期沉积,但有晚长兴期沉积。滇西地区,二叠系层序不完整,在腾冲地区有早二叠世的杂砾岩,产有与拉萨以北地区类似的早二叠世和中二叠世腕足类和

类动物群。在永德、镇康等地,二叠系底部为砾岩,中二叠统上部的沙子坡组含有南羌塘地区龙格组常见的Shanita有孔虫动物群。

新生代古近系、新近系分布广泛,遍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有数百个盆地。以陆相沉积为主,沉积类型复杂。海相沉积分布局限,仅见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东南沿海、台湾和邻近南海诸岛屿等少数地区。由于古近系和新近系岩相复杂、横向变化大,以及沉积盆地分散,因此,其划分对比和界线的确定有一定困难。经综合分析,归纳划分为13个一级地层区。
第四纪地层分区,本次编典所选用的地层剖面有限,对以往二级地层分区作了调整,但其区划原则未变。根据第四系年代新而时间短的特点,首先以地质构造及地貌两个主要因素为基础,将全国划分为4个地层区,由于生物地层分区的资料有限,尚不能作为区划的主要依据。
中国地层典第三系(本书称古近系—新近系)及第四系的地层区划资料见表3-3。

本文对上述2个区划图略作修改,合并为一个新生代区划图,为使文图相符,其序号古近系—新近系区划以罗马字Ⅰ、Ⅱ、Ⅲ……排列,第四系按罗马字外加括号表示(Ⅰ)、(Ⅱ)、(Ⅲ)、(Ⅳ)(图3-5)。

(一)第四系
(Ⅰ)西部地层区本区北起和叶尔阿木德向南沿贺兰山进川西至云南绿春附近的以西地区。本区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南部为青藏高原区,包括喜马拉雅极高山和若干断陷盆地、高原湖盆,本区第四纪冰川及现代冰川极为发育;北部为新疆区,有天山山系及相对沉降的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本区在上新世既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表现为高山、高原周边地区堆积了巨厚磨拉石建造,沙漠、戈壁极发育,地层中生物化石稀少。
(Ⅱ)中部地层区
本区基本为高原区,包括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南部的云贵高原地区及两高原间的四川盆地地区。黄土高原区为中国特有的黄土发育最佳地区,区内有目前国际公认的全球黄土层型剖面“洛川黄土剖面”,其南界以渭河盆地南侧的秦岭山系为界;四川盆地为典型的丘陵盆地,又称“红色盆地”,第四系以成都平原为代表;云贵高原区为中国西部高原向东部低山、丘陵地区的过渡地带,处于中国地形的第二阶梯部位,基岩裸露,属岩溶高原,第四系多零星分布于山间盆地及岩溶洞穴中,以元谋盆地第四系元谋组为代表,其所含动物群为中国南方早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
我国第四系中部地层区是处于大陆中部的一个地层区,其范围西邻西部地层区,东界大致沿大兴安岭向南经北京、石家庄、郑州、潜江、横市至广西的古隆一线以西的中间地区。
(Ⅲ)东部地层区
东部地层区是我国第四系在大陆上最东部的一个地层区,其西界以中部地层区的东界为界,向东至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广大区域,为中国东部的大平原区。
本区位于中国地形的最低阶梯部位,属于华北新构造区,在第四纪时期全面下沉,致使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第四系沉积物巨厚。东北平原区三面环山呈间歇性构造上升,古近纪—新近纪及第四纪有多期火山喷发,形成广阔的熔岩台地,沿构造带分布有中心式喷发的火山群230座;中部松辽平原陆相白垩系含油、气,其上覆有厚层的冲积和湖积的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整个东北三省的第四系研究较详,含“东北吉林榆树动物群”。华北平原区是由黄河、海河、淮河等河流共同塑造的大平原,在构造上为一个新生代的巨大坳陷盆地,新生界厚达5000m,其中第四系厚达数百米,为中国最大的冲积平原,本区有著名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研究详细的泥河湾动物群及周口店动物群为北方的标准动物群。河南平原及安徽淮北平原均覆盖有巨厚的黄河及淮河松散堆积物。长江流域是一个“华南 扬子”新构造区,新生代时期整体缓慢上升,在长江河谷及太湖一带第四系较厚。上海一带为长江三角洲河口滨海平原,自新近纪至今持续沉降。华南地区,除几个山间盆地及沿海河口三角洲地区发育有第四纪沉积外,全区基本属于新构造上升的低山、丘陵地区,无第四系沉积;广东、广西滨海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第四纪地层层序,适用于南海北部地区;滨海的珠江三角洲及韩江三角洲,各自建立了第四纪岩石地层组。广东雷州半岛的田洋火山湖盆,第四系经同位素年龄测定、古地磁测定、孢粉带及硅藻带的研究以及气候期的划分可作为南方广大地区的标准层序。
(Ⅳ)海域及岛屿地层区
海域及岛屿地层区是我国第四系海域范围内的一个地层区,其范围包括中国海域和中国台湾岛及其周围岛屿和南海诸岛。
渤海为华北地台上的断陷盆地,现今钻探深度仅揭露了晚更新世地层。黄海为半封闭的陆架浅海,海底向南缓倾,第四纪地层可划分出4个地层组。东海是太平洋西部边缘海盆之一,东海陆架的基底是华南地台的延伸部分,大致以60m等深线划分为内陆架与外陆架,内陆架区主要由长江水下三角洲所建立的自中更新世以来的地层序列为代表,外陆架区则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划分若干地震层组。南海按海底地形划分为中央盆地、大陆坡和大陆架三部分,中央盆地北部由广东大陆架、珠江三角洲和北部湾三部分组成,含丰富的油、气资源。
(二)古近系—新近系
第四系西部地层区(Ⅰ)范围内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划分为4个地层区。
第四系中部地层区(Ⅱ)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为3个地层区(Ⅴ、Ⅵ、Ⅶ)。
第四系东部地层区(Ⅲ)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划分为5个地层区(Ⅷ、Ⅸ、Ⅹ、Ⅺ、Ⅻ)。
第四系海域及岛屿地层区(Ⅳ)范围内的古近系—新近系只为一个地层区。
Ⅰ 北疆地层区
本区包括新疆天山、库鲁克塔格山以北广大地区。
以准噶尔、吐鲁番—哈密两大盆地的河湖相沉积为代表,古近系为红色碎屑岩、泥灰岩,常夹有石膏。新近系以粗碎屑岩和土状堆积为主。古近系—新近系中含重要的油气资源。
Ⅱ 南疆地层区
本区为西昆仑山以北、阿尔金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及南缘和北缘的卡什、库车、库尔勒和和田、若羌等地。古近系由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碎屑岩和灰岩等组成;新近系以陆相地层为主,局部地区有海陆交互相地层分布,是我国重要产油区之一。
Ⅲ 祁连—贺兰地层区
该区为巴颜喀拉山以北,戈壁阿尔泰山、中蒙边界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青海柴达木盆地、甘肃和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古近系和新近系在本区内分布很不均衡,一般发育不全,古近系以红色碎屑岩为主,其中以含有渐新世党河动物群的河湖相层位尤为发育。新近系以湖相地层和土状堆积为主。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常含有盐类和油气资源。
Ⅳ 青藏—滇西地层区
本区为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西南的广大地区,东侧大致以横断山、哀牢山为界,包括西藏自治区及其与青海、四川毗邻地区和滇西。本区内古近系—新近系除西藏南部原为特提斯海区一部分,有海相、海陆过渡相地层分布外,古近系一般为陆相碎屑岩,出露零星。新近系多为含有褐煤的湖泊、沼泽相沉积以及土状堆积;20世纪90年代发现了三趾马红土层。
Ⅴ 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层区
本区北以中蒙边界为界,西与祁连—贺兰地层区相邻,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部分地区以及大兴安岭以西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发育,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厚度一般较小,其中尤以二连、沙拉木伦和四子王旗等地出露广泛,是亚洲著名的第三纪古脊椎动物化石产区;局部地区有新近纪玄武岩分布。
Ⅵ 华北地层区
本区为秦岭以北,西与祁连—贺兰地层区相邻,东至沿海,北界大致自燕山向东经承德、锦州至丹东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陕、晋、冀、鲁、豫等省全部或部分地区以及陇东临界区域。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在区域分布上很不平衡,如山西、河北两省境内的古近系地表出露零星;而在山东省始新统、中新统和陕西蓝田、山西榆社等地区的中新统、上新统在区域对比上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古近系基本上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尤以三趾马红土分布更为广泛,个别地区有玄武岩出露。本区南部秦岭西侧的古近系—新近系中发现的生物群常具有南北类群混合的特点。
Ⅶ 西南地层区
该区包括贵州、四川盆地和滇东等地区。
古近系—新近系以滇东最发育,尤以始新统及中新统、上新统更为典型,是闻名于世的古猿化石产区;在贵州、四川境内古近系—新近系分布局限,古近系多由红色碎屑岩和灰岩组成,为河湖相沉积,局部地区为湖沼相沉积,新近系主要是含褐煤的湖相沉积,分布较广。
Ⅷ 东北地层区
该区为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大部分地区。古近系较新近系更为发育,以湖沼相为主,普遍含煤和油页岩;新近系分布零星,以河流相沉积为主,并有不同时期的玄武岩出露,局部地区为土状堆积,古近系—新近系所含生物群与华北地区有较大相似性。
Ⅸ 扬子地层区
该区范围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诸省的部分地区:湖北江陵地区、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阳湖等流域及苏皖沿江地区和鄂豫邻界地区。本区是我国古近系—新近系研究的重要区域之一,地层发育齐全,具有国内外著名的层型剖面所在地和化石产地,同时也含有丰富的盐类和油气资源。古新统以河湖相的红色碎屑岩为主;始新统分布广,常为杂色碎屑岩或浅色钙质岩组成的湖相沉积和富含油气资源的湖沼相沉积,以及含有重要早期灵长类化石的洞穴或裂隙堆积;新近系为湖相或河流相沉积,常含有Brachypotherium,Anchitherium,Stephanocemas或Dicerorhinus,Hipparion等组成的哺乳动物群。
Ⅹ 南岭地层区
本区范围东以武夷山为界,西以西南地层区的东界为界,包括桂东、粤北、赣南和湖南部分地区。本区古近系主要为河湖相红层,常含有盐类沉积,是亚洲古新统最主要的分布区域之一,层序齐全,生物群丰富,是进行地层对比和研究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重要区域。新近系出露零星,分布局限,一般为河流相沉积,研究程度较低。
Ⅺ 岭南地层区
本区范围为南岭以南至两广海岸线(包括海南岛)的区域,大致包括珠江三角洲,广西右江地区和莺琼盆地。古近系为湖沼相沉积,濒海边缘区可能有海陆过渡相沉积。新近系为河流相沉积,并常见有玄武岩出露,在雷琼地区分布有浅海相或滨海相沉积。本区古近系—新近系含有油气资源和盐类沉积。
Ⅻ 东南地层区
该区包括粤东、浙东和福建省大部分以及浙沪交界地区。陆相古近系—新近系分布零星且不发育,研究程度亦不高,为山麓相或河流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新近系为河湖相沉积和火山岩;在沿海边缘地区古近系—新近系为海相或海陆过渡相沉积。
ⅩⅢ 台湾地层区
该区包括台湾岛及其周围岛屿和南海诸岛。古近系—新近系主要为海相沉积及其变质岩及火山岩。古近系普遍变质为千枚岩、板岩和石英岩等。新近系为浅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台湾岛及其邻近岛屿发现的新生代晚期脊椎动物化石与大陆内地非常接近,表明台湾岛等岛屿在此期间曾与大陆相连接。

上古生界出露较全,除下泥盆统外,其他各时代地层均有出露。海相、陆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都有。以碎屑岩与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层序清楚,化石丰富,生物群组合面貌与我国华南地区相类似,植物化石较少,总体以华夏-欧美区系的分子为主,混有安加拉植物区系分子。

1.克孜勒陶组(D2k)

分布于布伦口、库山河及克孜勒陶一带,未见底,为碎屑岩夹碳酸盐岩沉积。布伦口至库山河一带,下部为浅灰色粉砂质灰岩、结晶灰岩、含砾绢云千枚岩、绢云石英片岩等;中部为灰绿色含砾变质石英砂岩;上部为灰绿色厚-巨厚层状岩屑石英砂岩夹含砾石英砂岩,厚5403 m。克孜勒陶一带,下部为灰绿色砾岩、石英砂岩、粉砂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上部为黄褐黑灰色钙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夹生物灰岩及鲕粒灰岩,厚1709 m。

本组为一海退层序,由浅海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向粗碎屑岩过渡,产珊瑚Hexagonaria sp.,Thamnopora sp.,Striatopora sp.,Disphyllum cf.curtum,Keriophyllum sp.及腕足类Atrypa sp.等,均是新疆地区中泥盆世常见的属种,其中Disphyllum,Hexagonaria,Thamnopora等属见于欧洲阿登地区和中哈萨克斯坦中泥盆统。因此克孜勒陶组的时代为中泥盆世。

图5-1 昆仑山及其邻区泥盆纪-三叠纪地层分布略图

Ⅰ—柯岗断裂;Ⅱ—阿尔金南缘断裂;Ⅲ—康西瓦-木孜塔格-阿尼玛卿结合带;Ⅳ—郭扎错-拜惹布错-北澜沧江缝合带;Ⅴ—双湖-龙木错断裂;Ⅵ—班公错-怒江结合带;Ⅶ—喀喇昆仑断裂;Ⅷ—歇武-西金乌兰断裂带;Ⅸ—柳什塔格-诺木洪乌妥蛇绿混杂带

2.奇自拉夫组(D3q)

出露于叶城县阿其克拜力都-库勒-东亚一带及库斯拉甫东-玉孜千力克、木吉-库山河及依格孜也尔西-考库亚一带,阿其克山南部有少量出露。为中、细粒石英砂岩、钙质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及少量薄层状粉砂岩和泥岩,底部有砾岩。中、下部以紫红色为主,上部以灰绿色为主,局部夹薄层粉晶灰岩,视厚度为4860 m。与下伏克孜勒陶组整合接触。区域上岩性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砂岩具斜层理及槽状层理,产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Sublepitodendron sp.,为河流相到三角洲相陆源碎屑沉积。

朱怀成(1999)对莎车县达木斯乡艾特沟剖面奇自拉夫组孢子化石研究后,建立了两个孢子组合带,下部leiotriletes microthelis-Punctfafisporites irrasus带和上部Apiculiretusis-pora rarma-Retispora lepidophyta带,时代为晚泥盆世,且孢子化石是经历一定距离搬运、分选的远源孢子组合。

陈中强(1995)对达木斯剖面本组及上覆克里塔克组底部白云质泥灰岩中的腕足类化石研究后,建立了Cyrtospirifer-Tenticospirifer组合,时代属晚泥盆世晚期。

上述植物化石Leptophloeum rhombicum是亚、欧、北美、大洋洲晚泥盆世的常见分子,在我国昆仑、秦岭、湖北、湖南等地的晚泥盆世地层中均有分布。

据上述古生物资料,奇自拉夫组时代为晚泥盆世。

3.克里塔克组(C1k)

出露于英吉沙-皮山县以南的昆仑山前及山间凹地,北西-南东向延伸。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主要是亮晶鲕粒灰岩、亮晶砂屑灰岩、亮晶砾屑砂屑灰岩、砾屑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夹少量砂岩、粉砂岩。以大套碳酸盐岩的出现为标志,整合于奇自拉夫组之上,厚193.2~614 m。为高能环境下的沉积,是碳酸盐台地内的点滩环境。

下部产牙形刺Polygnathus sp.,Hindeodella sp.;珊瑚Lonstaleia sp.;Lithostrotion sp.,Aulina sp.,Lithostrotionella sp.,Neoclisiophyllum sp.;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 sp.,Eocho-ristites sp.,Eomarginitifera sp.等。牙形刺时代为泥盆纪-早石炭世;珊瑚是泥盆-石炭纪的常见分子;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为早石炭世的属,Eochoristites是早石炭世早期的属。结合地层接触关系,整合于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之上,相当于维宪阶和什拉甫组之下,为早石炭世早期,相当于杜内期的沉积。

4.和什拉甫组(C1h)

出露于英吉莎-叶城一线以南的昆仑山前及皮山县以南的桑株塔格、博查特塔格一带山间凹地,北西-南东向延伸。为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沉积,下部为钙质石英粉砂岩与岩屑石英砂岩;上部为泥质粉砂岩、页岩、含生物泥晶灰岩,与下伏克里塔克组整合接触,并以褐红色钙质石英粉砂岩的出现为标志与下伏地层分界,厚371~801 m。区域上岩性变化不大,厚度各地略有差异。

砂岩发育楔状交错层理,粉砂岩发育水平层理,上部页岩中含菱铁矿结核和钙质结核,为滨、浅海相至半闭塞台地相沉积。区域上主要化石有

类Eostaffella mutabilis,E.mosquensis,E.kasakatanica;珊瑚 Neoclisiophyllum sp.,Kusbasophyllum cf.multitabulatum,Dibunophyllum confertum,Clisiophyllum sp.;腕足类Gigantoproductus giganteus,G.superbus;牙形刺Gnathoduls bilineatus G.homopunctatus等。时代主要为维宪期。上述化石在伊黎盆地阿克沙克组及天山地区雅满苏组、野云沟组,贵州摆佐组亦有分布,在西欧、莫斯科盆地等地维宪至纳谬尔阶亦有产出。牙形刺化石系我国下石炭统大塘阶的带化石。据以上资料,和什拉甫组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主要是维宪期。

5.卡拉乌依组(C2k)

出露于英吉沙-叶城-皮山的昆仑山前,青石沟亦有出露。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主要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灰岩、生物灰岩、页岩、黄绿色砂岩和各种暗色泥岩,局部夹煤线,厚41.6~793.4 m。一般整合于和什拉甫组之上,但在哈拉斯坦河克孜扬鲁克平行不整合于奇自拉夫组之上,在克孜里奇曼一带超覆于元古宇变质岩系之上。底部以厚度较大的中粒石英砂岩出现与下伏和什拉甫组分界。

区域上岩性较稳定,厚度由西向东有逐渐减薄之势。纵向上由下向上粒度变细,层理变薄,砂岩发育楔状、板状交错层理或平行层理,泥晶灰岩页理发育,反映为滨-浅海相沉积。

化石丰富,有

、非

有孔虫、牙形刺、珊瑚及腕足类等化石。前人对生物地层研究较细,共建立了5 个生物地层单位,有

Profusulinella- Pseudostaffella 组合带;有孔虫Bradyina-plectogyra- Globivalvulina 组合带和 Glomospira- Glomospiroides- Plectogyra 组合带;牙形刺Idiognathodus delicatus-Neognathodus bassleri-Idiognathoides corrugata组合带;珊瑚Caninia-Carinokoninckophyllum-Neokoninckophyllum组合带。时代为晚石炭世滑石板期,与欧洲的巴什基尔期相当。同一时代的地层有新疆准噶尔石钱滩组、天山卡拉苏组和北山茅头山组,这些地层时代相当,可以对比。

6.阿孜干组(C2a)

出露大体同卡拉乌依组,为碳酸盐岩夹少量碎屑岩或泥质岩。整合于卡拉乌依组之上,并以碳酸盐岩的大量出现为标志与下伏岩层分界,厚28~275 m。区域上岩性变化不大,厚度由西向东逐渐变薄。皮山县杜瓦库恰尔勒克超覆于元古宙变质岩之上。为陆地边缘碎屑岩相至碳酸盐台地相。

化石丰富,有

、非

有孔虫,牙形刺、珊瑚等化石,前人曾建立3 个生物地层单位,即

Fusulina-Fusulinella 带;有孔虫Bradyima-Lobivalvulina-Ammodiscus 组合带;牙形刺Streptognathodus parvus-S.suberectus组合带。

含Fusulina-Fusulinella带的地层,有新疆北部的祁家沟组、西天山的东图津河组、东天山的迪坎尔组、南天山的阿依里河组,这些地层时代相同,可以对比。牙形刺组合带是我国晚石炭世达拉期的带化石。因此,阿孜干组的时代属晚石炭世,大致相当于欧洲的莫斯科期。

7.塔哈奇组(C2-P1t)

出露范围与卡拉乌依组基本相同。主要岩性为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白云岩夹少量泥岩与砂岩。灰岩常具团粒、鲕粒结构及疙瘩状构迭,局部地方上部夹玄武岩和安山岩。与下伏阿孜干组整合接触,并以阿孜干组顶部的紫红色疙瘩状灰岩的结束与本组分界。厚72~684 m。岩性较稳定,厚度有变化,总体为半闭塞台地相。

下部灰色中厚层状灰岩产

类Triticites,为晚石炭世最高层位,相当于Montiparus Triticites带。上部的厚层至块状灰岩产

Pseudoschwagerina,是早二叠世最底部的带化石。与之共生的化石尚有腕足类、珊瑚等,均系石炭纪至二叠纪的常见分子。上述

类化石代表了我国石炭纪马平期至紫松期,大致相当于欧洲的卡西莫夫期至阿瑟尔期。

8.棋盘组(P2q)

出露于叶城县皮山河以西的棋盘河柏亚迪及莎车依格孜牙、七美干一带,为海相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岩性主要有灰绿-灰色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生物碎屑灰岩、核形石灰岩,局部地方夹玄武岩。与下伏塔哈奇岩组整合接触,厚94~633 m。区域上岩性比较稳定,为滨、浅海相沉积。

产丰富的腕足类、双壳类、牙形刺、

、孢粉等化石。Rugosofusulina cf.alpina,R.exlensa,Pseudofusulina parafecundaischamovet; 腕 足 类 Cancrinella truncata,C.pseudotruncata,Pseudoavonia lopingensiformis等;双壳类Aviculopecten kunlunensis,Soleno-mya sp.等。多数为石炭-二叠纪的常见分子,缺少主要见于石炭纪的分子。本组位于产Pseudoschwagerina带化石的地层之上,其时代应为中二叠世早期,与华南的栖霞组可以对比。

9.普司格组(P2p)

出露于皮山河以东,从桑株-普司格、杜瓦、皮阿曼、阿其克到布雅-皮西均有出露。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局部夹海相层。下部为棕红色砂岩、含砾砂岩、砂质泥岩不均匀互层;上部暗棕红色砂质泥岩、钙质砂岩夹砂质灰岩。发育大量的棕红色碎屑岩,与下伏塔哈奇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厚512~1791 m。为河流三角洲相。

产介形类化石Darwinuloides tschernyschevi,Darwinula fragiliformis;双壳类Palaeonodonta sp.,Palaeomutela neglecta,P.subparallela,P.murchisonii;植物 Compsopteris worgii,Taeniopteris multinervisi。所夹海相层含珊瑚Wentzellophyllum sp.,Polythecalis sp.,上述介形类两个属均系塔里木区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双壳类的时代与介形类相似;珊瑚化石均系中二叠世的重要分子。因此,普司格组的时代为中二叠世。

10.达里约尔组(P3d)

主要出露于棋盘河中游、达里约尔北部及塔加其河谷两岸。为紫红色为主的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泥岩,下部偶夹微晶灰岩。以紫红色岩层为特征,与上下地层分界清楚,与下伏棋盘组整合或断层接触,厚120~953 m。总体为湖泊至河流相沉积。

产介形虫化石 Darwinula aff.pergusta,Darwinuloides dobrinkaensis,植物 Plagiozamites sp.,Callipteris sp.及孢粉化石。时代主要为晚二叠世,下部可能包括中二叠世晚期的地层,与柯平西部地区的卡伦达尔组相当。

11.杜瓦组(P3dw)

出露于皮山河以东的克孜里奇曼、南杜瓦、皮阿曼、阿其克等地,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底部紫红-灰黄色砾岩夹砂岩、砂质泥岩;中、上部灰绿色砂岩、灰岩、泥灰岩等,与下伏普司格组为整合接触,局部地方与下伏长城纪或古元古代地层不整合接触,厚418~1268 m,主要为河流相沉积。

产双壳类Anthraconauta duwaensis;叶肢介Lioestheria evenkiensis,Cyclotungusites tungus-sensis,Polytrapta chatangensis;花粉化石Limitisporites sp.,Lueckisporites sp.,Lunatisporites sp.等,这些分子多见于二叠系,尤其是上二叠统。因此杜瓦组属晚二叠世。




塔里木盆地的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推断该地区地质时期的环境特征和形成该资...
巴州位于塔里木盆地内。塔里木盆地高丰度烃源岩在纵向上主要赋存于寒武系、中&上奥陶统、石炭系和三叠—侏罗系四个层系中。这几套高丰度源岩的存在,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奠定了物质基础,由于中生界烃源岩主要为#型干酪根,所以其生 油窗较宽,且主要生油高峰期在第三纪,如库车坳陷三叠系烃源岩...

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资料大全
保护区地层属太古界太华群,岩石为岩浆岩类,如石墨石云变粒岩、石英片岩花岗岩、磷质石、石英石等。土壤为薄层酸性岩褐土、薄层酸性岩粗骨棕壤,pH值为6.2-7.0,表层为腐殖层,土壤养分含量较高,质地轻,土层厚度不一。保护区海拔780-1100米分布著淋溶褐土和褐土性土,1100米以上分布著棕壤与棕壤性土,老鸦岔脑分布...

江西鹰瑞高速公路的地理特征
风化剥蚀严重,地形起伏大,山势陡峭,植被发育,路线区内虽然地层出露较少,但岩性复杂多变,加里东期侵入的花岗岩体多产于震旦系的变质岩中,与震旦系地层呈交代侵入型接触,其接触面多呈波状,与围岩界线清楚和逐渐过渡交替出现,且产生混合岩化现象和片麻状构造,地层分布紊乱。

油气可采资源潜力分析
待探明油气可采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新近系、深层、古潜山和滩海,中西部前陆、克拉通古隆起,近海海域盆地及青藏、中小盆地及南方海相地层。南海南部油气可采资源潜力较大。 (一)东部新近系、深层、古潜山和滩海 东部是石油稳产的老油区,是天然气发展的潜力区。待探明石油可采资源量为48.72×108t,待探明天然气可采...

灵川县15389217712: 地层类型有哪些? -
语伊清宣: 1.陆相地层第四纪阶段陆相地层的主要类型如下.(1)冰碛层集中分布于西部地层区,全为山岳冰川堆积类型.天山、阿尔泰、西昆仑、东昆仑、祁连的冰碛层大致有了测年数据控制,喜马拉雅、岷山、龙门山至滇西北的冰碛层大多缺乏测年资料...

灵川县15389217712: 按地质年代顺序,阐述西昆仑造山带、塔里木盆地、天山造山带和准格尔盆地的形成于演化xiexie la -
语伊清宣:[答案] 我只能说个大概 大约中元古代时期(约20亿年前),塔里木地块初步形成 最晚至寒武纪时期(约5.3亿至4.9亿年前),伊宁地块已形成;塔里木地块北侧为古亚洲洋(残留部分为现艾比湖至居延海一带),南侧为古昆仑洋;准噶尔地块形成,其南...

灵川县15389217712: 塔里木盆地的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 -
语伊清宣: 1、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带,像珍珠一样镶嵌在盆地边缘.绿洲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水稻和棉花等.而这一切得益于周围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河道迁移,绿洲也会随之迁移. 2、盆地中部沙漠带,即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沙漠面积的47%,为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主要是流动沙丘.此沙漠为远古沙漠,因为流动沙丘的存在和人为的破坏植被,面积扩大.简单说干旱的原因:身居内陆就,距离海洋遥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这里年降水量小于100mm,甚至有的地方只有4、5mm. 3、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湖盆区大部由盐壳组成,多风蚀雅丹地形.原因:沙漠干旱,多风沙,风力侵蚀而成.

灵川县15389217712: 塔里木的自然分区 -
语伊清宣: 盆地边缘砾石带枣 山足戈壁滩,是由古代暴流洪积扇群组成,微向盆地中心倾斜,坡度一般6°~8°,宽度10~30千米,厚度千米以上,表面由2~3米厚砾层组成,水均渗入地下,地面草木不生.盆地边缘绿洲带 ,河流出山之后,坡度突降,水流...

灵川县15389217712: 1.简要说明塔里木盆地的地形特征2.说明塔里木盆地的分布特点3.塔里木盆地居民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
语伊清宣:[答案] 您好! 1.地形特征 盆地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 大体呈菱形 .四周高山海拔4000~6000... 二 盆地边缘绿洲带 三 盆地中部沙漠带 四 盆地东部的罗布泊湖盆区 3.成因 塔里木盆地因小行星撞击而成.(这个不是确切的,...

灵川县15389217712: 塔里木盆地的气候特点 -
语伊清宣: 气候干燥,雨量特少,蒸发量却很大,居亚洲大陆中心,属于温带荒漠气候

灵川县15389217712: 塔里木位于我国什么自然区 属于什么气候 -
语伊清宣: 塔里木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自然区,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国西北部的新疆,中国面积最大的内陆盆地.盆地处于天山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500千米,南北宽约600千米,面积达53万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在800-1300米之间,地势西高东低,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为山麓、戈壁和绿洲(冲积平原). 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几乎终年不雨,被认为是含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地形封闭,开口朝东南.铁路现已通到喀什,为开发塔里木盆地提供了有利条件.

灵川县15389217712: 塔里木盆地的阶梯是什么 -
语伊清宣: 塔里木盆地 位于第二级阶梯

灵川县15389217712: 塔里木盆地构造分析 -
语伊清宣: 依据塔里木盆地构造变形特征,可划分出压缩、伸展、走滑和反转四种构造样式.它们的发育特征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展布.据成因可将塔里木盆地构造圈闭划分为2类,5型,15亚类.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多种构造样式的复杂组合,决定了塔里木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带的形成.

灵川县15389217712: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哪里 -
语伊清宣: 位于中国新疆南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麓,东到罗布泊洼地,北至天山山脉南麓,南至昆仑山脉北麓,大致在北纬37°-42°的暖温带范围内. 塔里木盆地(维吾尔语:تارىم ئويمانلىقى )位于中国新疆南部,是中国面积最大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