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组份)进入地下水后的迁移

作者&投稿:丑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地下水中元素的迁移类型~

地下水中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是指元素在岩石圈和水圈之间发生的位移,即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转移和再分配,它是整个元素迁移的一部分。与地下水活动有关的元素迁移,首先是岩石圈中含的各种组分向天然水中转移,使水中相对富集了某些元素,从而引起元素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迁移,或随着地下水对流迁移。元素在地下水中的位移,是水文地球化学研究中,寻找油气藏的理论基础的一部分。
地下水中元素迁移和富集,除了元素本身原子结构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内在因素外,还取决于外界的天然环境。
水圈和岩石圈中各种元素在地质历史的长河中,处于平衡和破坏平衡的交替运动中,从而引起元素的迁移和富集作用。地下水中元素迁移的方式和类型,按水流特征可分为扩散迁移和对流迁移两种基本类型。
1.扩散迁移
扩散迁移是分子布朗运动的一种现象,是均一体系中元素迁移的基本方式。元素通过扩散迁移产生微观的位移。扩散作用的动力是温度差、压力差和浓度差。在一个体系内,某元素或某种组分的浓度不均匀时,在浓度梯度作用下元素发生定向扩散,即地下水中的元素自动地从高浓度处通过含水岩系的孔隙或裂隙向低浓度处迁移,使体系内任一点的每种元素或组分浓度均一化,达到热动力平衡状态。所以扩散是一种体系内各部分浓度均一化的过程。它具有下列特点:
1)扩散是一个连续的物质迁移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系内元素的浓度发生连续的变化。
2)扩散时,介质不一定发生移动,体系内浓度梯度的存在是扩散的基本动力。
3)扩散的速度与浓度梯度成正比,因而随着距离增大而减小,即扩散服从菲克定律,即
Im=-Dm·Cg
式中:Im为扩散量(物质通过单位面积的数量);Cg为物质的浓度梯度;Dm为分子扩散系数,cm2/s。
式中右边的负号,说明物质向浓度减小的方向扩散。
4)扩散作用受浓度、介质的黏滞性和孔隙度以及岩性等因素影响。
分子的扩散作用,不仅在液体静止时发生,而且在运动状态下同样也会发生,不但有沿运动方向上的横向扩散,还有垂直于运动方向的纵向扩散。
含油气盆地中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同油气的生、运、聚、散一样,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它在含油气盆地的发育过程中伴随着石油的生成而形成,经历了沉积、浅埋、深埋、变质及淋滤等水文地质历史发育阶段。由于它埋藏在封闭的还原环境里,与油气长期共存,元素之间的相互交换作用使其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原始成分和类型。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原始水化学成分,大部分属于含盐量较低的淡水或微咸水,只有个别为含盐量很高的咸水(表4-1)。
随着地质历史的发展,盆地水逐渐演化成有较高浓度和不同离子组成的油田水。应用现代淡水湖泊的水进行模拟试验,在常温、常压、室内自然蒸发条件下,各离子随含盐量的增加而增高。当含盐量达到现今油田水的浓度时,以Na+,Cl-和 的增加速率最大,其次是Mg2+和 ,而Ca2+增加最慢。如果再考虑脱硫等作用,那么在原始淡水的含油气盆地中,必然形成以Cl-, 和Na+为主的离子组合。在一个小的凹陷中,同样有使原始淡水高度浓缩的现象。水与围岩发生活跃的盐分交换,使沉积水化学成分重新分配和组合,发生正向变质,朝着含盐量增高的方向发展。这样,导致油田水化学成分与油田上方地下水化学成分之间,形成较大的浓度差,使油田水中的某些元素缓慢地向上移动,富集于浅层地下水中,形成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区(带)。

表4-1 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生油岩中Cl-含量

(据范璞等,1982)
2.对流迁移
对流迁移是物质在孔隙或裂隙岩石中,随着运动介质(地下水)一起迁移,由于渗流速度的影响,迁移较远。它是自然界引起物质运移的主要方式之一。
物质对流迁移的量与物质浓度和介质的运动速度有关,可用下式表示:
Ik=C·V
式中:Ik为物质对流迁移量;C为物质在地下水中的浓度或活度;V为运动介质(地下水)的渗流速度。
物质的对流迁移是很复杂的,因为地下水在多孔介质渗流时,实际流速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特别是在纵向上运动介质通过不同时代的含水层或非均质岩层时,更是如此。
物质的对流迁移在断陷式或断裂比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中具有重要意义,是形成强度较大的浅层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主要迁移方式。如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和地表油气苗的出现等,多数是油气以断裂或不整合面为通道发生再运移的结果,或是由地下水携带直接排泄出地表而形成。而这些次生油气藏,一般埋藏较浅,对上部浅层含水岩系的水化学成分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地下水化学成分在纵向上呈现有规律的分布,或形成连续的水化学分散晕(见表3-7)。
准噶尔盆地的克拉玛依油田,发育一系列的高角度断层,深部的油田水化学成分沿着断裂带迁移,在断层附近的浅层地下水中形成较强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图4-2)。

图4-2 水化学异常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

综上所述,地下水中同时存在着两种基本类型的物质重新分配机理,即扩散迁移和对流迁移,前者是由物质的浓度梯度引起的,后者是因水力梯度等因素的存在而发生,但两种迁移方式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如地下水中元素向上迁移时,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物质(元素)沿着一定通道(构造面)发生整体黏滞性流动,并相继向围岩孔隙和微裂隙均匀渗透。此时,对流作用是主导的,扩散作用虽然已经发生,但是处于次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压力梯度逐渐变小,趋于动平衡状态,而开放性裂隙、孔洞逐渐充满了溶液,含水岩系中较大规模的物质流动相对停止,此时,从裂隙到围岩因物质浓度梯度不同,而发生扩散迁移,从而取代了对流迁移。
对流和分子扩散在迁移中所占的优势可用贝克莱特(Peclet)数(Pl)来判别。

含油气盆地水文地质研究

式中:υ为渗透速度;d为表示多孔介质特征参数,在圆球形介质中做试验时,可取球粒直径;Dm为分子扩散系数。
很显然,根据Pl 可以判断物质在地下水圈中迁移类型:当Pl <n×10-2(n<5)时,以分子扩散占优势;Pl >10时,以对流迁移占优势;n×10-2<Pl<10时,物质迁移具有混合性质。据经验资料,在粘土质岩中,当渗流速度大于10-6cm/d时,则以对流迁移占优势,扩散迁移次之(图4-3)。
从图4-3可以看出,在地下水交替比较活跃的地质构造范围内,物质迁移主要以对流迁移占优势。

图4-3 渗流和扩散状态的优势分布图

1—岩石中物质迁移场;2—地质构造内物质扩散场;3—活动水交替带;4—较活动水交替带;5—缓慢流动水交替带;6—极缓慢流动水交替带
物质迁出系数=扩散系数(D)/扩散带厚度(L)
冀中坳陷古近系含水岩系的发育过程和地下水的形成历史,可进一步说明深层地下水在纵向上的运动和物质的扩散-对流迁移在地质历史发展中是持续不断进行的。例如,冀中坳陷始新统含水岩系的埋藏条件为半封闭型的水文地质结构,由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随时间的推移,至渐新世末期,其裸露区已趋萎缩,地下水的补给区只限于坳陷边缘,而其内部 Es4。的裸露区已成为地下水的排泄带。渐新统(Es3,Es2,Es1)含水岩系,在古近纪末均是半封闭型的水文地质结构,就其地质历史发展而言,其半封闭程度由强变弱。新断裂、古断裂、边界断裂发育,切割或贯通了各含水层,使上下含水层发生水力联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含水层,基本上继承着渐新世末期的古水动力场,地下水接受周边山区(太行山和燕山)的降水和地表水补给,而深层地下水沿着新构造活动断裂带、裂隙向上传递热能,从而改变或影响着第四系地下水的温度、水文地球化学场及古水动力场,形成与深部流体有关的水文地球化学场。
在上述内在因素和外部条件的控制下,处于高温、高压环境的高浓度油田水中的组分,必然沿着一定的通道向低温、低压、低浓度的浅层地下水进行长期而缓慢的迁移,形成特殊的水文地球化学场。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由深到浅,存在着一个天然流体的“推挤-抽吸”系统。

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水对化学元素(或组分)的迁移和富集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化学元素均以水为媒介进行迁移,在适宜的地质-地理环境中富集。元素的迁移是在各种物理化学作用下,使元素在水-岩(土)-气系统中分布达到平衡。元素的迁移具有可逆转性,包括元素从围岩、气体和生物体等转移到地下水的过程和再从地下水中转移到围岩、气体和生物体中的过程。这种转移过程是由于围岩中的地下水在赋存和运动中伴随着一系列作用,如分子扩散、渗透、吸附、离子交换、溶解和沉淀等,使地下水的成分和浓度发生变化。因为地下水元素迁移的方式、强度与存在形式受到元素的内在因素和外部地质环境的影响,所以使得地下水水质的形成环境更加复杂化和地下水化学类型多样性。由于地下水某种元素含量高或低,导致一些地方病如克山病、克汀病、大骨节病、甲状腺肿大、氟骨症等发生。因此,需要对原生地下水环境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包括高氟水、低碘水、富铁水、高砷水、高氡水、咸水和碱水等,查明分布范围及形成的机制(李家熙等,2000)。
高氟水:氟是生命必需的一种重要微量元素,在天然水中分布较广,其含量大于1.0mg/L者称之为高氟地下水。
低碘水:目前有关饮用水中的碘含量的标准尚无具体规定,一般认为不得小于10μg/L,最低不得小于5μg/L。通常认为水中碘含量在10~125μg/L之间为适宜饮用水源。
富铁水:地下水中铁含量超过饮用水质标准(0.3mg/L)时,水便产生浑浊,并具有铁锈味,称富铁地下水。
高砷水:饮用水质评价中以总砷( , )作为评价标准,总砷含量小于0.05mg/L,符合饮用水标准。天然水中砷以砷酸盐( )和亚砷酸盐( )的形式存在,而在氧化环境中 更多地转变为 。这一转变可以大大地降低砷的毒性,所以,对地下水砷含量的研究,将对饮水水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高氡水:划分氡异常水与非异常水的指标因地而异,结合我国广大地区水化学找矿资料和有关文献,提出的地下水中氡异常标准为:①潮湿地区,>110~180Bq/L;②干旱及半干旱地区,>110Bq/L;③氡在水中的含量与水点所在地区的自然底数之比为水氡异常系数,通常以水氡浓度等于或大于底数2~5倍者,为最低水氡异常系数。
咸水:“旱、涝、碱、咸”是农业区低产、多灾的根源。咸水分布区内存在的大量地下咸水,不仅加速了土壤积盐和盐渍化,而且削弱了土壤抗旱防涝的能力,是产生“旱、涝、碱、咸”灾害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咸水以矿化度(M)为划分标准,即淡水,M<1g/L;微咸水,1<M<3g/L;半咸水,3<M<5g/L;咸水,M>5g/L。
碱水:碱性水是指地下水pH值大于8.3、钠离子的摩尔浓度百分数(SSp)大于90%的重碳酸钠型水(小苏打型水)和碳酸钠型水(苏打型水)。pH值为7.8~8.3、SSp在70%~90%之间的小苏打型水称为微碱性水。

(一)弥散迁移

首先通过两个实验模型,说明弥散迁移现象。

模型1:在一口井中瞬时注入某浓度的示踪剂,则在附近观测孔中,可以观察到示踪物质不仅随地下水一起运移,而且逐渐扩散开来,超出了仅按平均实际流速预计到达的范围。示踪剂不仅沿水流方向纵向扩散,还有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横向扩展,不同时刻示踪剂的浓度分布(图3-3)不存在陡峻的突变界面。这种现象称为弥散。

图3-3 示踪剂的纵向、横向扩展(据J.Bear,1979)

模型2:装满均质砂的圆柱形管,用水饱和,在某时刻(t=0)开始注入含有示踪剂浓度为c0的水去驱替砂柱中不含示踪剂的水(原状水),在砂柱末端测量示踪剂的浓度变化〔如图3-4(a)〕。这是一维稳定流动。绘制示踪剂相对浓度

对时间t的曲线(称穿透曲线或传播曲线)〔图3-4(b)〕,曲线呈S形而不是图中虚线所示形状。以上事实也说明弥散现象的存在。因为如果没有弥散,示踪剂应该按水流的平均流速移动,含示踪剂的水和原状水的接触界面应该是陡峻的、突变的,即有一个以平均实际流速移动的直立峰面,曲线呈图3-4(b)中虚线所示形状。实际上,由于水动力弥散的结果,曲线呈“S”形。

图3-4 砂柱中一维稳定流的穿透曲线(据R.A.弗里泽J.A.彻里)

上述两个模型说明,在多孔介质中,两种不同成分的可以混溶的液体之间,存在一个不断加宽、浓度由高至低的过渡混合带,这种现象称为(水动力)弥散。形成弥散现象的作用,称为弥散作用。这是一个非稳定不可逆过程。由弥散作用引起的地下水中元素(组份)的迁移,称为弥散迁移。

弥散迁移主要是分子扩散迁移和机械弥散迁移。现分述如下:

1.分子扩散迁移

分子扩散是由于液体中所含溶质的浓度不均一,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引起的溶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定向扩散,以求浓度趋于均一的现象。分子扩散也可由温度差或压力差而产生。

当温度、压力一定时,由浓度梯度引起的纯分子扩散,可用斐克(Fick)线性定律描述: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

Im——溶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扩散量,量纲〔ML-2T-1〕,

gradc——溶质在溶液中的浓度梯度,量纲〔ML-4〕;

Dm——分子扩散系数,表征该溶质在静止介质中扩散迁移的能力,其值相当于gradc=1时的扩散数量,量纲〔L2T-1〕。

式中右边的负号,说明溶质向浓度减少的方向扩散。

不同溶质的扩散系数各不相同,其值取决于扩散介质的物理状态和性质、扩散溶质及存在于系统中的其它溶质的性质和浓度、温度和压力。据C.P.克拉依诺夫的资料,Dm的取值如表3-1。

温度对扩散的影响在于随温度增高,扩散系数增大。

分子扩散不仅在液体静止时有,在液体运动状态下也有。不但有沿运动方向的纵向扩散,还有垂直于运动方向的横向扩散(见图3-5)。

表3-1 物态与扩散系数的关系

分子扩散迁移在地层中进行得很缓慢,特别在粘性土层或浓度梯度很小的情况下更为缓慢。据Φ.M.鲍切维尔等的资料,在粘土或捣实的亚粘土组成的防护幕上做试验,其分子扩散引起的溶质迁移为:当防护幕的厚度为1—2m时,相对浓度

时,要经过5—25年,

时,也要经过4—14年(c0为防护幕上面液体中某溶质的浓度;c为防护幕渗出的水中同一溶质的浓度)。

图3-5 分子扩散作用示意图

(a)纵向分子扩散效应;(b)横向分子扩散效应;(c)纵、横向同时存在的分子扩散效应

由此可见,元素在地下水中,由于分子扩散作用使溶质迁移的速度是很缓慢的,迁移的距离也是有限的。因此,如果研究近期(小于100a)的元素迁移问题时,分子扩散所起的作用是不大的,甚至可以忽略。但当研究的过程延续的时间以地质历史时期来衡量时,则分子扩散对地下水中元素的迁移,将起到重要作用。

2.机械弥散迁移

由于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速度很不均匀,流速大的将溶质迁移得远,流速小的则迁移得近,这种由于实际流速(u)和平均流速

的差异而引起的溶质扩散迁移现象称为机械弥散(见图3-6)。由图可见,由于机械弥散作用,使示踪剂质点群不断向周围扩展,超出达西定律所表达的按平均流速预计的扩散范围。

图3-6 在粒状多孔介质中由机械弥散引起的稀释作用图解(据J.A.彻里等,1975)

通过对多孔介质中溶质迁移的理想模型研究,证实机械弥散也服从斐克(Fick)线性定律: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If——溶质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弥散量,量纲〔ML-2T-1〕;

c——溶质在地下水中的浓度,mol;

——实际流速和平均实际流速,量纲〔LT-1〕;]]

f——机械弥散系数,表征该溶质在运动介质中弥散迁移的能力,量纲〔L2T-1〕;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机械弥散迁移可分为微观机械弥散迁移和宏观机械弥散迁移。

(1)微观机械弥散迁移

从微观上看,机械弥散的机制可有以下三种情况:

a.在多孔介质的单个孔管中,由于水溶液具有粘性,受介质孔壁的摩擦阻力的影响,使得靠近孔隙壁部分的水流速度趋近于零,向轴部流速逐渐增大,形成抛物面的实际流速分布〔图3-7(a)〕。管的中轴线处流速最大,溶质迁移得远。

图3-7 机械弥散的几种情况

b.由于空隙体积的大小不同,造成不同孔隙沿孔轴的最大流速各不相同,使溶质迁移的距离发生差异〔图3-7(b)〕。

c.由于空隙本身的弯曲,使质点的流线在沿水流方向上弯曲起伏的情况不同,从而造成溶质在流向上速度和迁移距离的差异〔图3-7(c)〕。

实际上这三种情况是同时发生的,综合起来形成微观机械弥散的机制。在引起横向机械弥散迁移时,除上述三种情况外,还与流线绕过岩石颗粒时,分支-合并有关(图3-8)。

图3-8的模型说明,随着水的流动,由于点状物质源的分支-合并作用,水中所含溶质的浓度有规律地持续降低(图中用数字清楚的表明了这一点),在峰面上各流束所含溶质的总和不变,形成中间浓度高,边缘浓度低的横向弥散。如果有几个流束或部分断面上含有溶质的流束进入时,同样可以形成分支-合并的横向弥散。

微观机械弥散迁移主要发生在均质岩石中。

(2)宏观机械弥散

在非均质岩层中,由于各部分的渗透速度不同,而引起的溶质迁移距离的差异,称为宏观机械弥散迁移。宏观机械弥散迁移的机制,原则上与微观机械弥散一样,仍是流速不均一所致,只不过研究的单元更大而已。

宏观机械弥散迁移的现象在自然界常见,例如,在渗透性不同的层状含水层中,溶质便沿渗透性好的岩层迁移得更快更远;在裂隙或溶隙宽度大小不等的岩层中,溶质沿宽大裂隙或溶隙迁移很快,而且迁移的距离也很远。

图3-8 分支-合并横向弥散示意图(据B.A.格拉鲍夫尼科夫等)

(a)一个流束物质进入时;(b)相对浓度的分布(以边缘最小浓度为1)图中的相对浓度

箭头表示流束的流向

事实上,多孔介质中液体流动时,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常是同时出现,是不可分的。以上的划分,带有某种人为性。由分子扩散迁移和机械弥散迁移造成的溶质在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弥散通量可用下式表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D=Dm+Df,称为弥散系数,量纲〔L2T-1〕。

(二)渗流(或对流)迁移

物质随运动介质(地下水)一起的迁移称为渗流(或对流)迁移。在这里地下水起载体的作用。在运动的地下水中,物质可以随着水流一起迁移到很远的距离,故渗(对)流迁移常常是自然界引起物质迁移的主要方式。但在静止的地下水中,只有分子扩散迁移,没有渗流迁移和机械弥散迁移。

物质渗(对)流迁移的数量与物质的浓度和介质(地下水)的运动速度有关,可用下式表示: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Ik——溶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渗流迁移量,量纲〔ML-2T-1〕;

c——溶质在地下水中的浓度,mol;

V——运动介质(地下水)的渗透速度,量纲〔LT-1〕。

(三)迁移方式判别

以上分析了元素(组份)在地下水中的三种迁移方式,在运动的地下水中均同时存在以上三种迁移方式,只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各种迁移方式所占的比重不一,各种迁移方式在迁移中所起的作用可用贝克莱特(Peclet)数来判别: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

式中:Pe——贝克莱特数;

V——渗透速度,量纲〔LT-1〕;

d——表示多孔介质特征的参数,可取介质颗粒的平均粒径,量纲〔L〕;

Dm——分子扩散系数,量纲〔L2T-1〕。

在一定的水-岩系统中,Dm一般近于常数,介质一定时,d也近于常数,此时贝克莱特数Pe与渗透速度V近于成正比。当V很小时,Pe也很小,说明以分子扩散迁移为主,机械弥散迁移可忽略不计;当V很大时,Pe也大,则以机械弥散迁移为主,分子扩散迁移相对来说很小,可忽略不计。1963年帕金斯(Perkins)和约斯顿(Johnston)通过试验得出:

当Pe<n·10-2(n<5)时,以分子扩散为主。

当n·10-2<Pe<10时,混合迁移,即分子扩散迁移和机械弥散迁移均起作用。

当Pe>10时,机械弥散迁移占优势。

J.J.弗里德在实验室做了松散多孔介质纵向弥散试验,根据试验资料,把迁移方式划分为五种弥散状态(图3-9)。

弥散系数(D)可通过室内试验或野外试验测定。室内试验一般借助于示踪剂溶液在砂柱或槽中进行。野外测定一般借助于示踪剂注入试验来实现。具体测定方法在此不作详细论述。另外,也可根据多孔介质特征,选用经验数据。

图3-9 示踪情况下纵向弥散试验实例(据J.J.弗里德)

(a):Dl/DM—Pe曲线图(b):DL/V·d—Pe曲线图(DL——纵向弥散系数)a—纯分子扩散;b—分子扩散为主也有渗流弥散;c—分子扩散不能省略,渗流弥散比重较大;d—纯渗流弥散;e—紊流状态的渗流弥散




聚氨酯防水涂料:双组份与单组份大不同!
在施工时,需要按照一定比例将A、B两组分混合并搅拌均匀,然后涂刷在待施工的基面上。经过数小时的反应固化,会形成富有弹性、坚韧且耐久的防水涂膜。这种涂料的耐水性出色,特别适用于地下室等长期处于潮湿或水浸泡环境中的防水工程。此外,双组份聚氨酯防水涂料形成的涂膜具有橡胶特性,展现出高弹性、高...

矿水的水化学特征
医疗矿水是指对人体有良好生理医疗作用的地下水。矿水的医疗性能主要决定于水中所含的特殊组份、气体成分和水的温热性等。从医疗学观点出发,一些研究者考虑到水中所含特殊组份和气体成分的含量与医疗意义的关系,确定了水中一些组份的最低含量,并规定了划分医疗矿水和一般地下水的界限(表6-5)。例如,当水中含有...

环氧地坪是什么含义
水性环氧地坪的适用场所及地坪特点:适用场所:要求防尘,美观,环保与通风不良的施工场所,如,食品厂,品厂和化妆厂,特别适用于一楼,地下停车库等潮湿,低温环境...3、水泥地面起砂处理剂乙组份(1)喷洒乙组份原液,用量约0.2-0.7kg\/平方米;(2)当表层无明水时应及时喷洒少量清水,保持湿润状态约4小时,最后以足量清水...

生物会考试题及答案
以下各组性状中,属于相 对性状的是 A.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C.菜豆的圆粒和豌豆的高杆 B.羊的黑毛和短腿 fc1 D.兔的白毛和猫的白毛 9.小皓和他的表妹去登记结婚,被告知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原因是近亲 结婚A.后代都会得遗传病 C.后代长相都很难看 B.后代都会得艾滋病 D.后代得遗传病的可能性增加 ...

废电池的危害
废旧电池的危害性:废旧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损害神经系统、造血功能和骨骼,甚至可以致癌。铅:神经系统(神经衰弱、手足麻木)、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腹部绞痛)、血液中毒和其他的病变。汞:精神状态改变是...

由于我明天要在班上演讲!希望大家多帮帮我收集爱因斯坦的资料!_百...
10岁时,他进入了古典氛围很浓的路德中学。 对爱因斯坦的人生起关键作用的几年,便是这之后的几年。 ...1926年,爱因斯坦甚至给一份报纸写了一篇介绍这个委员会的工作情况的文章,目的是让公众了解他们的努力。...“新祖国同盟”,在这个组织被宣布为非法、成员大批遭受逮捕和迫害而转入地下的情况下,爱因斯坦仍坚决...

世界上一共有几种细菌?具体有哪些?
1.细胞壁主要组份: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称粘肽(Mucopetide)。细胞壁的机械强度有赖于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病。例如外伤,手术,留置导尿管等使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道,可引起腹膜炎、泌尿道感染。③不适当的抗菌素药物治疗:如长期或滥用抗菌素治疗。3、菌群失调...

石油的生产特点(尽快阿)
或储备。石油是如何生产出成品油的?石油是属液体成份。主要生产过程是高温裂化,也就是常说的催裂化。原理是蒸流过程,和烧酒非常相似。流程产品过程大致是:轻组份<天燃气、稞粒化工、尿素、乙烯>。中组份:各种燃料油<汽、柴油>。重组份:润滑油、钙基脂、渣油等...。

求几份地质勘察报告的范文
根据本区矿石主要有益组份SiO2与主要有害组分碱量(K2O+Na2O)的相关性,证明二者含量相互制约,即SiO2...该岩组为本区内的基底地层,网状风化裂隙较发育,地下水赋存于风化裂隙构造裂隙中,风化深度10-20m,富

复古地坪漆施工工艺是怎样
1、素地处理:水泥素地必须彻底干燥,地面不得有油污,地面不能用水清洗,依素地状况做好打磨、修补、除尘工作;2、将仿古地坪漆A组份与B组份按重量比2:1混合均匀,用电子称来配料,注意一次配料不宜过多,混合好的材料常温20℃时可使用时间约20分钟,用准备好的耐溶剂滚筒滚涂一道,墙角等滚涂不...

格尔木市15247805782: 重金属元素在大气圈,水圈及生物圈中的迁移转化 -
仲长申复方: 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不同土壤其环境容量是不同的,同一土壤对不同污染物的容量也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土壤的净化能力的问题. 首先,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多孔体系.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可进行挥发、稀释、扩散和浓集以至...

格尔木市15247805782: 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 -
仲长申复方: 污染物转移的实质是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所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 迁移伴随着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常伴随着形态的转化(见污染物的转化).如通过废气、废渣、废液的排放,农药的施用以及汞矿床的...

格尔木市15247805782: 请问:什么是“水文结构”和“元素水迁移”?谢谢! -
仲长申复方: 水中元素迁移能力 学科:水文地质学 词目:水中元素迁移能力 英文:element transfer capacity in water 释文:水文地质学中是指在表生地球化学带内,在相同条件下,化学元素借助于水的作用,从岩石中解脱出来进入水中的能力.它与元素本身的性质,岩石的风化类型和程度,水的pH值、E.值和矿化度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单就元素本身的性质,其迁移能力的大小可分为四类:(如果对你有帮助,请设置“好评”,谢谢!)

格尔木市15247805782: 什么叫水迁移,通俗易懂点 -
仲长申复方: 水迁移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某一化学元素进入天然水的数量与该元素在岩层(或风化壳)中全部数量之比.在风化壳中,水迁移能力反映了物质的淋溶速度.研究水迁移能力,可为进一步阐明土壤和环境各种元素的集中和分散规律提供理论根据和定量计算的可能性. 移能力是指单位时间内某一化学元素进入天然水的数量与该元素在岩层(或风化壳)中全部数量之比.在风化壳中,水迁移能力反映了物质的淋溶速度.

格尔木市15247805782: 元素迁移的方式 -
仲长申复方: 元素迁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是由于元素本身状态与其所存在环境的复杂多样性所决定的.据物质运动的形式,元素的迁移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类. 1.化学及物理化学迁移 ◎硅酸盐熔体迁移:在岩浆作用和超变质作用下,元素主要以硅酸...

格尔木市15247805782: 汞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
仲长申复方: 你这个题目可以写一篇论文了,汞有很多种赋存形态,比如有机汞、二价汞等,有的可以挥发到空气,有的可以进入地下水,有的在土壤中赋存.具体对于每一种形态的汞,前一转化规律是不一样的.

格尔木市15247805782: 商用冷柜有哪些类型,如何正确调试水果冷藏柜温度 -
仲长申复方: 冷柜多用于商店、商场、夜总会、卡拉 OK 等场所.但若不合理颐养将会影响使用寿命.以下是冰柜的 保养方法. 1.摆设柜应放在平坦地面上冷柜,虽然使用环境较好.不可横卧.放置摆设冷柜的室内环境应通风良好、 干燥、顶部离天花板在 ...

格尔木市15247805782: 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 -
仲长申复方: 不同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和生物效应各异,同种金属的环境化学和生物效应与其存在形态有关.例如,土壤胶体对Pb2+、Pb4+、Hg2+及Cd2+等离子的吸附作用较强,对AsO2-和Cr2O72-等负离子的吸附作用较弱.对土壤ز水稻体系中污染重...

格尔木市15247805782: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是怎样的?
仲长申复方: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 (1)机械过滤:机械过滤作用指污染物经过包气带和含水层介质过程中,一些颗粒较大的物质团因不能通过介质空隙,而被阻挡在介质中的现象. ...

格尔木市15247805782: 纯净水和矿泉水有什么区别?哪一种对人体好? -
仲长申复方: 自来水是经过水厂加工的天然水,经加氯消毒或净化处理后加氯消毒供作生活饮用的水源水.未经处理的水源水不是自来水,不可饮用. 2.饮用纯净水是以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为原料,通过电渗析法、离子交换、蒸馏法及其他适当的加...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