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楹联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点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词楹联是什么意思?~

1. 对联又称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部分对联才需要押韵)。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2.主要分类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喜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
3、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群。
4、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5、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6、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书店)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旅店)
7、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楹联指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春联的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扩展资料:对联的格式精巧玲珑的对联,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还有一种统一点要求,固定的格式。从文学角度来看,它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对联主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

楹联的文体归属,是个没有完全谈清说透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楹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有的人则认为楹联属骈体文范畴。有人说楹联就是一种应用文,还有人说楹联是民间文学。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我认为,从中国古代文体的参照系来看,楹联独具一格,别是一家,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一、楹联非诗

前人多把楹联看做韵文大家族中的一员,或者把楹联看作是“诗余”,称为“袖珍诗”、“诗中之诗”、“两行诗”。这种看法经不起推敲。显而易见,楹联无法划归韵文或诗歌范畴。首先,楹联不用韵,而中国传统古典诗歌(韵文)都是押韵的。押韵是韵文最重要的特征。否则,何以言韵文?从四言诗《诗经》、骚体诗、古乐府诗、古诗到近体诗,都是用韵的。可见用韵之于诗,若对仗之于楹联,乃根本法则,楹联既不押韵,何以称诗?再则,从句子看,诗的句子一般是较整饬的。四言诗每句四字,五言、六言、七言每句分别是五、六、七字。古风中个别句子略有长短变化。而楹联则不然,句子长短可任意变化,只要上下联对仗就行。可见,楹联不属于韵文范畴。

二、楹联非骈文

一些学者把楹联归属骈体文。象原金陵大学刘麟生在其《中国骈文史》中(1937年版)中,把楹联列入第十一章“骈文之支流余裔——联语”。梁启超也说过:“在骈骊文里(楹联)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痛苦中的小玩意儿》)楹联与骈体文共同的地方无疑是对仗。但显而易见,这二者的对仗是有极大区别的。骈体文的对仗叫骈偶,骈偶句句首句尾的虚词以及共有的句子成份(主语、动词、助动词等)不算在对仗之内。如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夫能设谟以位理,拟地以置心。”“夫能”二字,不算入对仗。而楹联之对仗,则无论虚实,要求严格工稳。再则,骈体文的句子,规定只能是“四六”句式,而楹联,诚如上述,句子字数不受约束。从整个结构上看,骈体文是由一个个平行句子组成,而楹联则两个平行部分(上、下联)组成。楹联与骈体文,颇有形似之处,但终非一体。

三、楹联别是一家

宋代词刚刚兴盛时,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被视为精辟之见。在对待楹联上,也应该承认,它别是一家,而不是诗或骈体文的附庸和支流余裔。

为什么说楹联别是一家?我们可以考察一下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发展的流变和过程。中国古典文学样式繁多,以往习惯于将之划分为为散文和韵文两大类。韵文包括诗、词、曲等,也可通称为“诗歌”。我认为,似可划分为格律文学和非格律文学两大块。非格律文学就是广义上的散文。包括古典散文和古典小说等。所谓散,即不受程式、格律约束。格律文学则包括诗、词、曲、骈体文、赋、韵文(用韵的散文,如某些铭、经、志等)及楹联。从诗经、楚辞、汉赋、六朝骈骊,到唐诗、宋词、元曲、清联,中国古典格律文学不断流变,不断创新,形成多种文体,多种结构,多种格律。以盛唐律诗的形成为分界线,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大体上经历了建构和解构两大过程。从周秦到盛唐,是格律文学的建构过程。表现为句式字数的增加,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句式,从二言开始,到汉代已达七言。《文心雕龙·章句》云:“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四言广于夏年,《洛汭之歌》是也。五言见于周代,《行路之章》是也。六言、七言杂出《诗》、《骚》,而体之篇,成于两汉,情数运周,随时代用矣”。齐梁以后,致力于句式结构的规范化。四声的发现和推广,大大促进了规范化进程。到唐代,律诗、律赋的结构已臻于尽善尽美。

从盛唐到清代,则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的解构过程。一方面,从乐府、律诗、绝句衍生出 “长短句”。于是“诗”解构为“词”。另一方面,从律诗和骈文剥离出“对仗句”,由律诗单对和骈文偶对,发展为既对又联的两行文学。于是“诗”和“骈文”解构为“联”。显然,楹联是中国古典格律文学在解构和发展中新出现的一大样式。格律文学各有其“律”。诗有“诗律”,词有“词律”,骈文也有“骈律”。楹联则有“联律”,什么是“联律”?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即“对仗”。

综上所述,楹联从文体上讲,既不属诗,亦不属骈体文,也不能认为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或特殊形式的骈体文。它是一种与诗、词、曲、骈体文等并立的又一种古典格律文学样式。

四、余论

1、现代文体理论中的楹联位置

众所周知,按照现代文体理论,文学有四大体裁,即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何为诗歌?它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楹联强调精炼,要求以高度概括的笔墨反映社会生活,在语言上,楹联讲究节奏和韵律。在这两点上,与诗是高度一致的。因此,楹联可以认为是属于“诗歌”或者说“诗文学”的范畴。从这个角度说,把楹联称为“袖珍诗”、“诗中之诗”、“两行诗”是完全正确的。

2、楹联是应用文和民间文学吗?

楹联承袭了其前身“桃符”的社会功用,并将这种功用逐渐推广到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和场合,使得楹联在许多时候成为民俗学意义上的“实用文体”。近人吕云彪在《楹联作法》中说:“楹联虽为小品,亦属应用文之一”,这种把楹联列于“应用文”的界定尽管描述了楹联特征的一个侧面,但从根本上说错误的。楹联具有实用功能,但它同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后世的楹联,其中更不乏文学名篇、艺术精品,怎么仅仅算作一篇简单的应用文呢?

把楹联看作是民间文学,更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楹联就象许多文学形式一样,包括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两部分,即可分为文人楹联和民间楹联。民间楹联主要有四大类。即戏谑智巧联、讽刺联、实用联和言联。智巧联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多形成丰富多彩的故事;讽刺联包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意义深刻,战斗性强,艺术精湛,是民间楹联中的珍品。实用联数量最多,与民间社会交际关系密切,并且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而言之,民间楹联是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间文学中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但对于整个对联,它绝不属于民间文学。

楹联是挂或贴于楹柱上的对联。泛指对联。



楹联,亦称“楹帖”、“对子”、“对联”。书法艺术的一种幅式。由上、下联组合,是悬挂或粘贴在壁、柱上的联语。如新春进节张帖于门上的“春联”。字的多寡无定规,一般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特多的长联,叫“龙门对”。相传由五代后蜀少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演化而来。楹联发生于明末而盛行于清代。是十分普遍的文学和书法相融合的艺术形式。记述楹联的专书有清代梁章钜所撰的《楹联丛话》等。

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又有偶语、俪辞、联语、门对等通称,以“对联”称之,则肇始于明代。 它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为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楹联六要素:

1、字句对等。

字句相等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和句数都相等的意思,这是对联的第一个要素。

2、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又一要素。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

3、结构相应。

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

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4、节奏相称。

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也称为音步。所谓节奏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也

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式一样。短联如此,较长的联也如此。

5、语意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

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

6、平仄相对。

关于“平仄和谐”的最基本的要求是:

(1)、古四声与今四声不能混用。

(2)、平仄交替与平仄相对。

(3)、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必

须是平声,这是对联创作中必须遵守的。




楹联和对联的区别是什么?
一、作法不同 1、楹联的作法是根据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撰写,叫创作,或者去搜集古代诗词文献中的对偶句,这就叫集句,创作楹联必须注意,上下两联切忌合掌,也不去用两句联语去讲同一个意思。致于词的对偶,可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客词对形容词,是虚词对虚词的方法。2、对联来说,是文人...

谁知道楹联与对联的区别?求大神帮助
我不想把话题扯远,紧扣主题试答。 一、两者的共同点和区别之处 楹联原指挂在或贴在楹(堂屋前的柱子)上的对联,后来扩展到门框上的对联甚至其他地方上的对联。 对联是写在纸上、布幅上或刻在竹片上、木版上、柱子上、大门两旁的墙壁上的对仗语句。骈文、诗词中(特别是律诗)中的对仗句也...

什么是对联?
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经典对联 (1)上联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下联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许对古人言诗 (2)上联 春暮偶登楼,上下鱼龙,应惜满湖绿水 下联 酒醉休说梦,关山戎马,未如一枕黄梁 ...

对联是什么意思?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具有汉语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从上到下对联,要求对峙的工整,可以表达当时的场面,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历史上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三国时期。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9),庐陵(今江西吉安)...

楹联原文是什么意思?
楹联原文是什么意思?楹联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词语,诗句,寓意丰富,非常有趣。楹联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感觉,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楹联原文是什么意思?从中可以领悟到对生活、对自然、对人生等方方面面的深邃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社会中占有着特殊...

楹联的知识
一副标准的楹联,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的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的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的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的“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

什么是对联
对联 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其基本特征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近,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当。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孕育在“骈语”和“律句”之中,形成在“骈文”和“律诗”之后,独立在“骈文”和“律诗”之外;又与“书法艺术”相表...

楹联诗词怎么写(是什么)
楹联和诗词是两个门类,又把文学性和思想性很强的楹联称为楹联诗词。这个不是说怎么写就能写出来的,要有很厚重的诗词功底才能写出楹联诗词。现在能称为楹联诗词的都是古人的作品,近几十年我们的诗词教育就基本是在背几首古诗,偶尔报纸杂志上出现几首诗词,格律声韵都不能讲究了,哪能写出楹联诗词。

楹联的平仄规则是什么样的?如何通俗易懂的解释?
楹联、对联,顾名思义要相对而联,意思相对,声音相对、词语相对、、、。相对能产生语言美感、能增加语言趣味、能培养语言技能。平仄相对,就是读音相对;是对联的一个主要构成,是检验对联是否成立的重要标准之一。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平仄不相对便可以判断对联不成立。所以对联必须平仄相对才完美。首先,...

楹联的文化特点是什么?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780554501: 诗词楹联(黄心培著书籍) - 搜狗百科
黄叛奇米: 楹联是“对联”的雅称.楹联是由两个工整的对偶语句构成的独立篇章.其基本特征是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性相近,句法相似;语义相关,语势相当.楹联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和文化现象,孕育在“骈语”和“律句”之中,形成在...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780554501: 楹联的含义 -
黄叛奇米: 也叫“对联”、“对子”.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春节时贴在门上的对联叫“春联”.字数无定规,但两联须相等.旧时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旧体诗词的演变.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宋代推广用在楹柱上,后又普遍用于装饰和交际庆吊.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780554501: 楹联是什么意思? -
黄叛奇米: 楹联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用以强调其文学性质.对联是楹联的泛称,可以包括文字游戏.在一般情况下两者可以通用.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780554501: 诗歌和对联是什么 -
黄叛奇米: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摘自赵缺《无咎诗三百序》.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陆机则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后世将两者统称为诗歌.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780554501: 对联与楹联的区别? -
黄叛奇米: 不少人认为“对联”跟“楹联”是一回事,其实不然.简单打个比方,对联相当于“造句”,而楹联则是“作文”.过去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有人编了“对联故事”,其趣味性、语文性强,但文学性较弱.就是过分渲染语言技巧,陷进去深了,...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780554501: 什么是对联(下定义) -
黄叛奇米: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780554501: 什么是对联? -
黄叛奇米: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19780554501: 关于对联 -
黄叛奇米: 对联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释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又称楹联,起源于桃符,是一种对偶文学,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区分大小词类相对,可见称“对联起源律诗”是根本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