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社会认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曲折?如何正确评价这些曲折?这段特殊的历史对你有何

作者&投稿:凌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急求: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出现的严重曲折?~

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指引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大门的时候,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2.中国共产党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1)“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在新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别无选择地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苏联模式毕竟不是至善至美的,更不是为新中国度身订做的。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国内和党内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揭示出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毛泽东在学习苏联经验的过程中也开始发现了苏联模式暴露出的一些弊端。1955年底,他在中国共产党内首先提出了如何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指出,对待外国经验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2)苏共二十大的思想冲击。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在面对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在讨论这两篇文章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他阐释了国际共产主运动中的共同道路和民族特点的关系问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反对否定十月革命的基本原则,同时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强调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本国的具体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自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

(3)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在1955年下半年和1956年上半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举行,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这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

正是在对“苏联模式”的利弊进行反省和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初步总结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伟大工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3.中国共产党在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的两个发展趋向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两个发展趋向。

(1)一个发展趋向是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趋向,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积累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实践经验。这些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集中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2月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及1956年9月中共八大文献和其他中共领导集体成员的文章与讲话中;包括当毛泽东本人在某个时候或某个问题上偏离马克思主义、脱离中国实际时,其他中共领导集体成员根据毛泽东一贯倡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例如:毛泽东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阶段,反对平均主义,强调要发展商品生产,遵守价值规律和做好综合平衡,主张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以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等观点;刘少奇提出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进行流通和社会主义社会要有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的观点;周恩来提出我国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以及专政要继续、民主要扩大,反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严重存在的官僚主义的观点;陈云提出的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计划指标必须切合实际,建设规模必须同国力相适应,人民生活和国家建设必须兼顾,制定计划必须做好物资、财政、信贷平衡等观点;邓小平提出关于整顿工业企业,改善和加强企业管理,实行职工代表大会制,以及加强执政党建设,执政党要接受党内外监督等观点;朱德提出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观点;邓子恢提出农业中要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观点,等等。所有这些,为毛泽东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使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起步阶段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些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这一阶段主导的方面。

(2)另一个发展趋向是错误的趋向,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错误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和实践经验,特别是1957年后,“左”的思想开始抬头,逐渐占了上风。这些错误的东西,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脱离了中国实际,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3)这种正确与错误交织并存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全党的集体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于毛泽东本人的认识发展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正确的比较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有所积累,但是,由于它本身还不很成熟、还不很完善,正确的发展趋向终于没有能够阻挡错误趋向的进一步发展,“左”的错误发展趋向终于暂时压倒了正确的发展趋向,导致了1966年开始的为时10年的“文化大革命”。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领导全党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同时,继续探索中国自己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一方面,纠正毛泽东晚年的失误,把他反对错了的事情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毛泽东没有提出的新任务、新方针、新政策,终于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是开始于毛泽东,成功于邓小平。

相关材料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重大理论问题探索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 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由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曲折,毛泽东同志晚年特别是在 “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他的历史功绩永远是第一位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先导。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根据和理论基础,其思想成果的基本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坚持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3))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独立自主精神,其“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形成的一系列积极的思想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第一,社会主义是一场伟大的社会试验工程,它同任何科学试验一样是不可能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列宁曾把它比喻为攀登一座未经勘察、人迹未到的高山。他说要“准备忍受几千个困难,准备作几千次尝试,而且,我们在作了一千次尝试以后,准备去作一千零一次尝试”。因此,人们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发生这样那样的失误以至挫折。从本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八十多年的实践来看,共产党人最主要的经验教训是什么?邓小平的回答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没完全搞清楚。他说:“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为什么长期没有完全搞清楚这个问题?从思想认识上找原因,就是对发展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长期曲折性”认识不足,总是急于求成,结果欲速而不达。邓小平说:“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实践使共产党人的认识更符合客观实际了,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长期曲折性认识更清醒了。苏东剧变的发生,将会进一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长期性曲折性的认识。第二,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产生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这给社会主义者出了一道“历史难题”,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如何建设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这就如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多次指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难就难在:一是客观国际环境严峻。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处在实力强大的资本主义汪洋大海之中,始终面临着被资本主义国家扼杀、遏制、演变的威胁。二是经济上的强烈反差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重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因基础差、起点低,要在经济上赶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体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三是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就发达国家讲的,落后国家如何搞社会主义既无足够理论准备又无实践经验。因此,社会主义国家要彻底改变落后的面貌,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后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其前进途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与风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第三,世纪末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大挫折,再造辉煌、重振雄风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从国际共运的发展史看,在《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里,以俄国十月革命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近七十年,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七十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八十多年,是社会主义的实践从一国扩大到多国又遭到挫折的八十多年。从现在至下世纪中叶即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这段时间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面”的扩大和“量”的增长可能性不大。虽然现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数量减少了,但如果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实现了繁荣富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必将大大改善社会主义的形象,增加社会主义的吸引力,进一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好,“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第四,世界发生了大转折,给社会主义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以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资本主义虽然矛盾重重,但在新百年之内不发生特殊事件是不会崩溃的;社会主义不会消亡,但也不可能速胜;因此“一球两制”将是相当长时期的历史现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两大战略课题”,这就是:在国内,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社会主义建设搞好,以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铲除对社会主义搞"和平演变"的土壤;在国际上,要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好同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同发达国家既矛盾斗争又借鉴合作的关系,要善于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这两大战略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当今世界同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和正在继续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看,人类社会发展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及时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获得对新规律的新认识和对旧规律的新把握。

  第一,要注意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

  当代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这种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从二战后的世界历史发展来看,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注重社会福利、国家干预色彩强烈的“莱茵模式”占上风时期,日本和德国等国经济增长较快。90年代情况又倒了过来。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欧洲也陷入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的困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以高科技产业为首的“新经济”方兴未艾,长达10年高速增长,又使崇尚自由竞争的英、美“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略占上风。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崇尚自由竞争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当代资本主义体系中占有上风,是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还是代表了一种长久的历史趋势。从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来看,以美英为代表的自由竞争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但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理想来看,当代英美体制下的贫穷差距扩大,及美国教育体制过分面向生产性服务和专业化,导致人文的沦丧和人的异化,并不符合平等自由的人类发展目标。特别是美国“新经济”,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发展势头最好,但社会经济问题并没有因此而消弭。事实上,美国自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的低迷,似乎反映了这些问题的影响。特别是近期层出不穷的美国公司财务丑闻,使人们对美国经济模式进行反思。同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因为生产力发展的高度社会化以至全球化,将导致自身逐步向新的生产关系过渡,新社会的来临终究不可避免。对此,我们应及时进行追踪研究。

  第二,要注意研究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态势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西方资产阶级媒体和政治家曾宣扬“社会主义崩溃了”,21世纪将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世界上各种政治力量和理论学派也竞相对社会主义的未来进行研究、探讨和预测。冷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它的发展态势、特点和走向是什么?这是事关人类社会发展前景的重大问题。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无论作为思潮、运动,还是作为制度,都是首先针对资本主义弊端,并作为其替代物而出现的。只要当代资本主义未能克服其固有的基本矛盾,无力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社会主义就永远有其存在的深厚土壤。那么,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就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当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总体态势来看,由苏东剧变所引发的“震荡期”已基本结束,各国共产党在总结经验教训、进行理论反思和政策调整的基础上,正转入在困难中探索前进、谋求发展复兴的阶段。

  由于整个世界形势和时代特征发生了变化,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复兴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而且会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特点及其走势。比如: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什么?从21世纪开始人类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完成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当代资本主义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国家在经济上日益增长的作用,社会结构、阶级结构以及工人阶级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变化等等,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方式、途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者在未来的实践中,结合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规律,对传统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进行重新认识,根据时代潮流和主题,提出新的思路。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党的十六大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全面分析了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总结了13年来的基本经验,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祖国统一、外交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必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历史意义。对此,我们应深入进行研究总结。

  第三,要注意研究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成败

  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谋求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地相继获得独立,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实力以及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选择了不同于二战以前的封闭方式进行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主动以开放的方式发展经济,融入了国际经济全球化进程。从总体上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但从利益分配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主要被发达国家享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反而被拉大。这个问题不解决,人类和平与发展又将面临新的挑战。试想,当着全球的一极有少数国家的亿万富翁恣意享用和挥霍人类文明的绝大部分果实,而另一极却有10多亿人生活在不能保证其生活和尊严的恶劣条件下时,怎么能够杜绝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社会、种族、宗教以及其他种种冲突呢?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德国《时代》周刊在1991年第1期发表特奥·佐默尔的文章《行将结束的20世纪的世界》警告说,要“提防全球性的阶级斗争,即东西方冲突后的南北冲突,一场无产者反对富有者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用毒品、病毒、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进行的”。这正是美国“9·11”事件发生的深层原因之一。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南北之间即发达资本主义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建立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关系。随着冷战的结束,南方的战略地位下降。南北矛盾显现出其暗色调,只能暂时作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随时可能起大作用的背景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密切注视、深入思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南北矛盾将如何发展变化,努力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深层的规律。

  站在新世纪之初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它确实呈现着变化莫测、纷繁复杂的态势。但实践已经和必将证明,人类历史发展长河终将“大江东流去”,以不可阻挡之势奔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浩瀚海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信奉唯物史观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此应充满必胜信心。这也是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根本目的所在。


为什么有些人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能力特别差?
心智不够成熟的人会缺少人际边界建立的能力。所谓的心智不够成熟是指对社会和人际的认识不够深刻,人际经验和社会阅历非常少,这一般跟父母的教育和人际经验有关。因为对社会和人际的认识,很多都来源于父母间接传递的间接经验,父母与人打交道的方式一般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我们常常看见一个擅长处理...

为什么教育者需要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社会现实?
4. 家长配合:最后,我们需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在家庭教育中也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激励。这样可以加强对于孩子在成长当中所得到的信息进行正确解读和分析,同时围绕其发展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总之,教育者的目标是为了教育孩子们在面对社会现实时,掌握正确认知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为什么?
就每一时代具体的社会意识的形成来说,都有两个来源:一是当下的社会存在;一是历史上的精神文化成果。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先进...

如何提高对社会的认知水平?
当青少年本身了解到自己正处在认识能力发展阶段时,就应该从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从前人和现代成人那里取得经验,充实自己,虚心听取意见。当你遇到某些分辨不清的问题时,你可以找你所}信赖的成人去请教,相信他们对于提高你的认识能力。定会市}帮助,从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为什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自然界的事物是没有意识的,人们很容易理解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物质的,但是人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有意识的,人们很容易把社会的发展归结为意识活动结果。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题目中的材料是书上的内容,考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本题较为简单。

为什么要让孩子认识社会的残酷现实?
前言:教给孩子社会的残酷并不是为了让他们亲身体验痛苦或苦难,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中的挑战和困难。以下是几个原因:1. 实际准备:社会中存在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如竞争、失败、拒绝、冲突等。通过教给孩子社会的残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并为将来做好准备。2. ...

为什么有些人缺乏基本的常识,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能力特别差?
我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还是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比较少,现在有很多的工作都是坐在办公室里面,极少数跟人打交道,所以就会导致这种情况,出现一些认知的偏差也很正常

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中的阴暗面?
随着对社会认识的逐渐加深,我们会渐渐对这个社会有全面的认识。我们此时不得不承认社会还是有很多丑陋和黑暗的东西存在的。其实至今为止,古今中外,还没有出现过不带阴暗面的社会,没有一个是最理想、最完美的社会。社会的阴暗面不仅表现为官场的贪污、腐败,而且也表现为民众中的盗窃、抢夺和凶杀等犯罪...

怎样能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能力
趋利避害?饱暖思淫欲?食色性?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怎么去认识?我的认识是:人,如果不能通过合情合理合法的手段去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就会试图使用非情非理非法的手段去满足自己。有一天,你有了自己对于人性的认识,你就能更清晰的看见这个世界,能够看到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想要提高对社会的认识...

我们人为什么有思想?为什么有认识?我们对自然有认识,对社会有认识,对生...
不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前世和来世是有深刻含义的,猪一生下来就告诉它,"你长肥后人就会宰杀你,吃你的肉,"它们还活个什么劲?就让它们活过程,不要让它们活结果,这是对猪的慈悲和爱。猪要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必须具备养猪人的思维,人要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必须具备养人者的思维。任何一个人,一旦清楚了...

卫东区17012777110: 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怎样曲折的过程?有谁知道, -
左丘竹澳广:[答案]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多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阶级矛盾由于国际国内因素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卫东区17012777110: 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之中为什么会出现曲折中共在1953年进入社会主
左丘竹澳广: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90年代还在争论. 简单说,拿某种学说改造社会,必然会有个社会适应过程,如果中间再有强制措施,还会有心理抵触,强制一旦消失,会有反弹的.另外,就是大部分人是自私的,社会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基础太多.

卫东区17012777110: 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曲折 -
左丘竹澳广: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会出现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1)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符合...

卫东区17012777110: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经历的曲折 -
左丘竹澳广: 1)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إ 第一,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保留...

卫东区17012777110: 为什么说我国现阶段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左丘竹澳广:[答案] 做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主要依据有: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历史前提.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

卫东区17012777110: 1958年中共八大和什么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严重失误 -
左丘竹澳广: 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

卫东区17012777110: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 -
左丘竹澳广: 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说明应该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第一 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 到否定之否定阶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