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题:1.农耕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作者&投稿:允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一历史的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的起因和特点是什么?~

原始农耕一词,遵从教育部新发之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一节内容为:“以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为例,简述中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根据李根蟠等著《中国原始社会经济研究》一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我国原始社会若按“生活资料生产方式的演进”划分,可分为“原始采猎业”和“原始农业牧业”两大阶段,而“农业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是由攫取经济到生产经济的伟大革命性转变。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第71页)。据最新考古材料可知,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农业遗址,为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等,碳-14数据表明,这些遗址年代都在公元前6000年至前5000年,即距今七八千年。这些都比半坡和河姆渡的农耕文化略早。一般来说,原始农耕时代相当于石器时代的新石器时代,也相当于以社会结构为演进标志的氏族公社繁荣阶段。
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
伏羲氏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圣贤,是著名的“三皇”之一。古史上又称庖牺氏或宓牺氏。《三皇本纪》称他“养牺牲以供庖厨”,是说他教给人民畜牧以供厨下的肉食。《周易》又载庖牺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唐代史学家司马贞把这两个记载结合起来:“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是把教给人民结网打鱼和驯养禽畜的功劳全归在伏羲氏一人身上了。
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
关于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古史多有记载,如《周易》说:“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拾遗记》说:“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白虎通》说:“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课本上的引言和古文引文便源自上述《逸周书》和《白虎通》。此外,《淮南子》上尚记载有“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和“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等功劳。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
河姆渡的磨制石器,主要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约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石器,出土各种骨器七倍于石器,最常见的有骨耜。骨耜上部安装一根木棍,称为耒。用耒耜耕作,称为耜耕农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世界上的人工栽培稻,有亚洲稻和非洲稻两种。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稻遗存,20世纪70年代又发现公元前六千至四千多年的人工稻遗址。而我国河姆渡遗址和另一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人工稻谷距今七千年左右。1988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发现了更早的碳化稻壳遗迹,距今年代为九千年至八千年。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距今约一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的人工栽培水稻。一些学者认为,我国是水稻的发源地。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
干栏式的房子
河姆渡居民住在干栏式房子里。这是一种木结构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由若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建筑形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
世界农学界几乎都认为,粟的种植,是中国人的首创。我国和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人工栽培粟,出土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年代为七千三百年左右。此后,西安半坡原始居民,也大量种植粟,半坡遗址发现了窖藏和罐藏的粟子。日本农学家认为,大约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半坡彩陶的烧制技术
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她们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作坯,小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接着是修饰陶坯,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湿粘上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后,要用陶垫托着内壁,细心地进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与光洁度。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绘彩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器皿上绘出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来。最后放在窑中去烧成。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因为烧制火候估计有1000℃左右,所以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高。
半坡原始居民已会纺线、织布、制衣
我国原始农耕时代,已出现了原始纺织业。最早的织机遗存出土于河姆渡遗址。这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织机。半坡原始遗址则出土了用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织机,织成麻布,制成衣服。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
在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耜耕农业已占统治地位。这里出土的石耜多于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还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长的鹿角鹤嘴锄,至于各种质料制作的镰刀,其总数超过了整地农具的数倍。耜用于翻地,鹤嘴锄用于中耕,镰刀用于收割,整套农具的出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技术的提高。当时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家畜饲养业和制陶等手工业都有赖于它的发展。由于剩余粮食的出现,制陶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半坡氏族的猪,绝大部分是在幼小时宰杀掉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资料还比较缺乏。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宰杀的,则多为一二岁的成年母猪,且猪的数量也很大。猪的饲养,间接地反映了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农业的相对发达。
黑陶和白陶的烧制技术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大汶口墓葬反映的贫富分化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以教材提到的10号墓随葬品最多,数量居各墓之首,达一百七十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绿松石等质料的装饰品。据鉴定,墓主人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此外,有两组墓葬(可能为两个父系大家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7个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一个墓有77件,最少的一个墓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4个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墓葬随葬品悬殊之大,反映贫富分化已很显著。
中国文明起源的新观点
以前,我们长期认为,阶级社会是明时代的开始,我国从夏朝进入文明时代。也有一种传统意见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时代是应当从华夏族祖先黄帝开始的。近几年,考古界和古史研究专家另有新创。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了“古国──方国──帝国”的新学说体系。认为我国国家的形成发展应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古国”阶段,这一阶段的早期文明是古国、古城“满天星斗”式地遍布中华大地。著名的有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已经形成了古国规模,“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古国阶段”。“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已经产生”。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是另一类型,“太湖流域的古文化古城古国,已可以由良渚文化上溯到先良渚文化”。其他还可以举出山西陶寺的“古城古国”,以及河南登封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古城址等。这些“古国”发展一步即是“方国”。时间大约距今四千年,史籍上“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夏有万邦”,都是古时方国存在的纪实。苏秉琦认为:“从‘古文化’‘古城’‘古国’的观点,到‘古国’‘方国’‘帝国’的理论,是中国各区系由氏族到国家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道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版)。
骨器是以哺乳动物的骨骼为材料制成的器具。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远古居民就已经制造出骨器,与石器并用了。到了新石器时代,尤其是在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中发现了骨制的箭头、鱼叉和鱼钩等。半坡的骨制箭头也叫镞,是一种狩猎用的工具。1953年,半坡遗址出土的箭头有三角形、圆柱形和柳叶形多种,共计三百多件。鱼叉和鱼钩都比较尖锐,是半坡人捕鱼的重要工具。这些骨制品的出土,标志着渔猎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大多采用“半地穴式”的建筑形式。这种“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房屋平面近似圆形,向南开门。在房屋中央,有灶坑正对门口。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墙壁中间立有很多根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半坡还有少量从地面建筑起来的房屋。
半坡出土的纺纶
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直径6厘米,中间有一圆孔,是陶制品。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即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特点
栽培谷物,聚族而居
居住环境
南北方居民房屋不同,两者都是因为当时自然条件,特别是地理因素的影响才选择不同的房屋.
前者处于浙江地区,浙江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所以建造干栏式房屋有利于防潮,防水,防毒蛇侵袭.
后者主要是因为黄河流域干旱,风沙大,气候又比较寒冷,所以选择这种可以抵风挡雨,又可以保暖的半地穴式房屋。
遗址
1.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故名。这是中原地区分布十分广泛的一种新石器文化。现已发现的遗址达1000多处,其重点发掘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河南陕县庙底沟、洛阳王湾,郑州大河村、安阳后岗等,分为若干个不同类型。仰韶文化的地理分布,以关中平原、河东盆地和豫西沿河谷地为中心,东至豫东、冀南,西及陇西,北过河套,南达鄂西北,影响所及的地区更为广泛。据碳—14测定,距今约六七千年,前后延续达2000年之久。
2.河北。河北武安磁山文化和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据测定距今七千年以上,与仰韶文化有一定的源流关系。黄河上游以洮河流域为中心地区,亦发现早于仰韶文化的大地湾文化遗址,受仰韶文化影响并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马家窑文化,时代较仰韶文化稍晚。
与游牧文明的比较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存在着互补性。
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农耕技术、石器、陶器生产,定居方式、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均属农耕文明阶段。
“聚落”一词与以往称为“氏族”不同。“聚落”就是早期人类的定居地。“氏族”又称“氏族公社”,是按血缘关系组成的比较固定的社会群体(集团)。聚落从地域意义上说,它应包含着很多氏族,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可能是由若干个氏族组成的一个大公社、一个大的聚落。
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有共性,也有其各自的特性。
共性是:
①两者都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阶段,属母系氏族阶段;②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经济活动;③都会建筑房屋,过着定居生活;④都会使用和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相异之处是:
①地理环境不同;②建筑房屋的特点不同;③农作物不同;④陶器制作的风格不同。
因此,我们常认为半坡聚落反映了北方半干旱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河姆渡聚落反映了南方湿润地区农耕文明的特点,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

  初中历史自测试题

  (总分: 99 分)

  一、判断题。(共 6 分)

  1. ( 1分)

  距今170万年到公元前21世纪,是我国的原始社会时期。

  ( )


  --------------------------------------------------------------------------------

  2. ( 1分)

  燧人氏教人们钻木取火的传说是远古时代的一段真实的历史。

  ( )


  --------------------------------------------------------------------------------

  3. ( 1分)

  半坡人过着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

  ( )


  --------------------------------------------------------------------------------

  4. ( 1分)

  河姆渡原始居民会挖掘和使用水塘。

  ( )


  --------------------------------------------------------------------------------

  5. ( 1分)

  北京人已经学会了人工取火。

  ( )


  --------------------------------------------------------------------------------

  6. ( 1分)

  北京人生活的时代是距今170万年前,发源地是黄河流域。

  ( )


  --------------------------------------------------------------------------------

  二、单选题。(共 30 分)

  7. ( 2分)

  茶叶成为江南农业的重要部门是在

  [ ]

  A.秦
  B.隋

  C.唐
  D.宋


  --------------------------------------------------------------------------------

  8. ( 2分)

  秦国打败赵军主力的战役是

  [ ]


  A.马陵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城濮之战


  --------------------------------------------------------------------------------

  9. ( 2分)

  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并成为晋国称霸威胁的国家是

  [ ]

  A.楚国
  B.吴国

  C.越国
  D.燕国


  --------------------------------------------------------------------------------

  10. ( 2分)

  秦朝灭亡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6年
  D.公元前202年


  --------------------------------------------------------------------------------

  11. ( 2分)

  秦朝的地方制度是

  [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禅让制
  D.世袭制


  --------------------------------------------------------------------------------

  12. ( 2分)

  不符合商朝历史的内容有

  [ ]

  A.公元前16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

  B.商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C.商统治者创制“炮烙之刑”镇压人民的反抗

  D.至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商朝制造的


  --------------------------------------------------------------------------------

  13. ( 2分)

  唐太宗的统治特点是

  [ ]

  ①知人善任 ②善于历史总结教训 ③手段残忍 ④虚心纳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④


  --------------------------------------------------------------------------------

  14. ( 2分)

  汉武帝下令允许诸王再分侯的实质是

  [ ]

  A.实行民族和解
  B.发现和推荐人才

  C.加强中央集权
  D.巩固边疆地区


  --------------------------------------------------------------------------------

  15. ( 2分)

  我国开始用纸书写和绘画不晚于

  [ ]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唐朝


  --------------------------------------------------------------------------------

  16. ( 2分)

  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

  B.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C.各国的社会变革

  D.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

  17. ( 2分)

  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是

  [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黄陶


  --------------------------------------------------------------------------------

  18. ( 2分)

  唐朝前期,先后在西域设置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的君主是

  [ ]

  ①唐太宗 ②唐高宗 ③武则天 ④唐玄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19. ( 2分)

  我国的纸张和造纸术传入天竺是在

  [ ]


  A.南北朝时
  B.隋朝时

  C.唐朝时
  D.宋朝时


  --------------------------------------------------------------------------------

  20. ( 2分)

  佛教传人我国中原地区是在

  [ ]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

  21. ( 2分)

  曹操率兵以少胜多打败袁绍的战役是

  [ ]

  A.长平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

  三、多选题。(共 30 分)

  22. ( 3分)

  两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有

  [ ]

  A.司马迁 B.屈原

  C.班固 D.班超


  --------------------------------------------------------------------------------

  23. ( 3分)

  在下面的叙述中,符合《周髀算经》的有

  [ ]

  A.它说明我国早在3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勾股定理

  B.书中记有“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的特例

  C.比西方早700多年

  D.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名著


  --------------------------------------------------------------------------------

  24. ( 3分)

  西周初期,诸侯国国君对周王的义务是

  [ ]

  A.交纳租税

  B.服从命令

  C.把土地再分给平民、奴隶

  D.派兵随天子作战


  --------------------------------------------------------------------------------

  25. ( 3分)

  东晋顾恺之的代表作有

  [ ]

  A.《女史箴图》
  B.《水经注》

  C.《步辇图》
  D.《洛神赋图》


  --------------------------------------------------------------------------------

  26. ( 3分)

  以下关于西晋的叙述,正确的有

  [ ]

  A.司马炎篡夺了魏的政权建立了西晋

  B.西晋统一后,对少数民族持镇压的政策

  C.内迁的匈奴人趁西晋内乱起兵反晋而灭亡了西晋

  D.西晋时期北方地区陷入严重的战乱


  --------------------------------------------------------------------------------

  27. ( 3分)

  属于孔子编订的古籍有

  [ ]

  A.《诗经》 B.《尚书》

  C.《春秋》 D.《论语》


  --------------------------------------------------------------------------------

  28. ( 3分)

  楚汉战争中刘邦能够最终取胜的原因是

  [ ]

  A.刘邦在兵力上占有优势

  B.注意收揽民心

  C.把关中作为根据地

  D.能够重用人才


  --------------------------------------------------------------------------------

  29. ( 3分)

  甘肃天水的一座汉墓里出土的纸具有的特点是

  [ ]

  A.粗糙
  B.又薄又软

  C.纸面平整光滑
  D.又厚又硬


  --------------------------------------------------------------------------------

  30. ( 3分)

  以下内容不属于顾恺之绘画题材的是

  [ ]

  A.佛教故事
  B.历史古迹

  C.人物山水
  D.风土人情


  --------------------------------------------------------------------------------

  31. ( 3分)

  主张“无为”的思想家是

  [ ]

  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孟子


  --------------------------------------------------------------------------------

  四、填空题。(共 33 分)

  32. ( 1分)

  东汉末年,________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

  33. ( 1分)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

  34. ( 2分)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种植_______,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______。


  --------------------------------------------------------------------------------

  35. ( 2分)

  秦统一后,把________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他还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________的秦国铜钱。


  --------------------------------------------------------------------------------

  36. ( 2分)

  我国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________万年,他们生活在今________省境内。


  --------------------------------------------------------------------------------

  37. ( 2分)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________,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________。


  --------------------------------------------------------------------------------

  38. ( 2分)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______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______社会的形成时期。


  --------------------------------------------------------------------------------

  39. ( 2分)

  _______的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有“________”的美誉。


  --------------------------------------------------------------------------------

  40. ( 2分)

  石窟里雕刻着数量惊人的大小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________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________的优点。


  --------------------------------------------------------------------------------

  41. ( 4分)

  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东汉末年著名医生是______,他著有______。东汉末年著名民间医生______制成了“______”,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

  42. ( 4分)

  从公元前________年到公元前________年,秦王________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一秦朝,定都________。


  --------------------------------------------------------------------------------

  43. ( 4分)

  鲜卑族杰出首领于________年统一黄河流域,建立________政权,原定都于________,后迁都到________。


  --------------------------------------------------------------------------------

  44. ( 5分)

  公元______年的淝水之战以______的胜利,______的失败而告终。淝水之战后,______统治瓦解,______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答案:一、判断题。(共 6 分)

  1. ( 1分) T

  2. ( 1分) F

  3. ( 1分) T

  4. ( 1分) F

  5. ( 1分) F

  6. ( 1分) F

  二、单选题。(共 30 分)

  7. ( 2分) C

  8. ( 2分) B

  9. ( 2分) A

  10. ( 2分) B

  11. ( 2分) B

  12. ( 2分) A

  13. ( 2分) C

  14. ( 2分) C

  15. ( 2分) A

  16. ( 2分) D

  17. ( 2分) A

  18. ( 2分) B

  19. ( 2分) C

  20. ( 2分) B

  21. ( 2分) C

  三、多选题。(共 30 分)

  22. ( 3分) AC

  23. ( 3分) AB

  24. ( 3分) BD

  25. ( 3分) AD

  26. ( 3分) AC

  27. ( 3分) ABC

  28. ( 3分) BCD

  29. ( 3分) BC

  30. ( 3分) BD

  31. ( 3分) BC

  四、填空题。(共 33 分)

  32. ( 1分) 书法

  33. ( 1分)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34. ( 2分) 水稻,粟

  35. ( 2分) 小篆,圆形方孔

  36. ( 2分) 170,云南

  37. ( 2分) 曲辕犁,筒车

  38. ( 2分) 475,封建

  39. ( 2分) 东晋,天下第一行书

  40. ( 2分) 秦汉,佛教艺术

  41. ( 4分)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

  42. ( 4分) 230,221,赢政,咸阳

  43. ( 4分) 439,北魏,平城,洛阳

  44. ( 5分) 383,东晋,前秦,前秦,北方

关于你的补充问题:
3。劳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
4。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劳动方式主要是打猎和采集;

这是答题点:
1。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各个以农为本的地区之间,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并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只要还是以农为本,总不能彻底改变各个民族和地区之间的闭关自守的状态。

2.
人类用火约经历了以下几步:
第一,使用天然火。火山爆发、雷电轰击、陨石落地、长期干焊、煤和树木的自燃等等,都可以形成天然火。这种过程反复多次,使人们看到了火的威力和作用,逐步学会了用火,可能是把火种引到洞,内经常放入木柴,形成不易熄灭的火堆供人们使用。
第二,钻木取火。通过钻木摩擦生火,再引燃易燃物,取得火种,点燃火堆。
第三,用火石、火镰、火绒取火。传说是原始的人们,打猎时用石块投掷猎物,因石块相碰冒出火星,欠而久之,学会用石头互相撞击,打出火星,再引燃植物的绒毛取火。后来,这方法经多方改良,形成了火石、火镰、火绒的系统取火工具。
人类由于懂得利用火,因而逐步学会了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制造玻璃等。

在给你些延伸理解扩大视野的资料,但这些答题时不用答的:

大约在一万年前,古代世界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最早的是西亚,在美索不达米亚周围地带,这里的居民最早驯化了野生麦类,发展为种植小麦、大麦的农耕中心。其次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中国的黄河流域培育了小麦。中国长江以南以至东南亚、印度恒河一带,则以培育水稻为特色。另外有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是墨西哥。秘鲁可能是另一个种植玉米的中心。还有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内陆,学界认为也可能也有独自发展起来的农耕中心。农耕中心形成以后,就缓慢地向它易于农耕的地方发展。经过几千年后,就欧亚大陆而言,中国由黄河至长江,印度由印度河至恒河,西亚、中亚由安那托尼亚至伊朗、阿富汗,欧洲由地中海沿岸,都先后成为农耕和半农耕地带。这个地带绵亘于亚欧大陆两端之间,形成一个偏南的长弧形。史学界称此长弧形地带为农耕世界。农耕最初是与畜牧结合的。在欧亚大陆,易于农耕的地带基本偏南,即从东到西形成了农耕世界。
游牧世界所在的位置。在易于游牧的地带基本偏北,东起西伯利亚,经中国的东北,蒙古、中亚、咸海、里海之北,高加索,南俄罗斯,直到欧洲中部,也是自东而西,横亘于亚欧大陆的居中地带。史学界称此地带为游牧世界。在这两个世界之间,从东面的兴安岭、燕山、阴山、祁连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萨格罗斯山、高加索山,直到欧洲境内的喀尔巴阡山,大体上构成它们的分界线。
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比,农耕生产的增长率,大于游牧生产的增长率。农耕必然趋于定居,又使它的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文明方面的发展,有较大的和较为稳定的连续承袭的可能。食物生产丰饶后,就有可能分出一部分劳动力从事农耕以外的活动。因此,农耕世界较快地产生了文明,较早地出现了阶级分化和公共权利,也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有利于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秩序。与农耕世界相比,游牧世界地带的生产增长得缓慢,不能或很少分出较多的社会劳动力用于游牧以外的各种活动。游牧世界也有阶级分化,但分化很有限度,原始部族制度牢固存在,停留于一种淳朴的然而是落后的状态。这两个平行的世界,一个富庶先进,一个贫瘠落后,南农北牧,南富北穷。中国西北的酒泉(今甘肃境内)一带是两个文明的交界处,有农耕文明与农牧文明的贸易处,有马茶互市。
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这种农耕经济能够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最先进的文明。但是,它使中国形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男耕女织,规模小,分工简单,不用于商品交换。农耕文明,受封建思想束缚,闭关自守。 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典型的农牧结合的经济结构。农耕文明发展的后期,越来越限制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1.农耕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2.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河姆渡遗址 半坡遗址
地理位置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陕西西安半坡村
年代 距今700年 距今6000多年
农作物 水稻 粟黍
房屋 干栏式 半地穴式
工具 磨制的石器和骨器陶器
能够使用天然火和保留火种
我也初一,刚考好历史,考得不错,此乃本人珍藏版笔记。

1.农耕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 、自然经济就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

2 、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它是由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生态环境孕育的。

3 、三代时期,农耕业已经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家们为了斗争而进行的改革,无不与促进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如商鞅的“耕战”政策。

4 、农耕文明是指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生产形态而逐步形成的人类文明。

5 、中国的农耕文明同时发祥于黄河、长江流域。由于黄河流域更适合于农耕,故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得到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自然成了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发展,农耕区域才逐渐向土肥水美的长江流域扩展。

6 、隋唐以后,长江中下游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东南财赋”和“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7 、在中国历史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长期的对垒,也有相互的融合。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常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在对垒的同时,两种民族也在实行经济文化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8 、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华文化。

9 、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10、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11、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它决定了中国的海洋贸易不可能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经济。海洋贸易仅仅是农耕经济一种补充形式而已。

2.人类对火的使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发明能像火影响那麼大,从夸父追日到普罗米修斯偷火,从“长明灯”到“拜火教”,从钻木燧石到火柴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容忽视。

一、火与人体毛发变化的关系

也许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火与人体毛发变化有关系的说法,但事实上人体毛发的变化与火确实存在著密切的因果关系。在一百多万年以前的远古时代,人类及其他动物对自然界的影响还比较小,当时的自然环境应该说是完全天然的,原始森林比比皆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因雷电或其他原因产生自然火应是较为普遍的,至少比现在的森林更容易产生自然火。其时,由於只能靠河流、湖泊或者天降大雨才能阻止山火的漫延,所以与今天相比,古代的自然火一旦发生,所燃烧的面积会更大,持续的时间更长。

在远古时代,自然火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著十分重要的影响。一场大火过后,无数生命被吞食,幸存下来的人类只得从灰烬中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原始人在从灰烬里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火虽然是可怕的,但靠近它时又可取暖。这一意识的发生可以说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大分界线,正是意识到火可以取暖人类才产生了保存火种的意识。原始人开始将自然火种带回洞穴中保存起来,人类对火的利用也就从此开始了。

在中国的云南元谋县、非洲肯尼亚的切苏瓦尼亚地区都发现了100多万年前人类用火的遗迹。北京周口店猿人的用火遗迹也有50多万年的历史。当时人类保存火种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烧烤食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寒冷的冬天能取暖。当冬天来临时,原始人在晚上围在火堆旁休息,天气越冷,人类就越靠近火堆,人类本来用以御寒的毛发慢慢地被火烧焦了,变得越来越少。随著熟食的增多,原始人的饮食习惯也在改变,吃熟食容易使人积累较多的脂肪,脂肪的增多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御寒的能力,另一方面却阻止人类毛发的正常发育,降低了毛发在抵御寒冷方面的功能。所以,火的利用与用火带来的饮食结构的变化是造成人类毛发退化的根本原因。

二、火与服装产生的关系

原始人在使用火的过程中,随著毛发的减少,对火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冬天,当人类离开火堆外出活动或寻找食物时,由於感到非常寒冷,就不得不开始思考寻找御寒的办法。这样,洞外取之不尽的柔软并且可以连结起来的树叶自然就成为人类的第一件衣服,但人类学会用树叶、兽皮做为御寒工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是,人类从利用树叶护身到使用兽皮御寒,可以说都是由用火催生的。我们知道,许多鸟儿可以搭建技术高超、结构合理的鸟巢,它们也是利用自然界的东西来搭建这些建筑,但它们并不知道把这些东西附在身上移动时也可御寒。也许鸟儿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因为它们的羽毛足以让它们度过寒冷的冬天。但原始人在用火的过程中由於改变了人类自身的毛发结构,所以利用树叶、兽皮御寒就成为人类不得已的选择。人类在困难面前学会了思考,终於发明了服装,这是动物所不及的,所以说火的利用也是人类发明服装的最根本动力。

三、火与人类智慧产生的关系

远古时期,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低下。原始人开始吃熟食也许是在大火过后,由於太饥饿,不得已到灰烬中去寻找食物,但当他们感到熟食比生食更加味道可口时,人类在进化的路途中就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掌握和使用自然火是人类食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原始人捕猎归来,把捕获的动物或采摘的植物放在火中烧烤,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改进食用熟食的方法。在我国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均发现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可以随心所欲地烹饪食品。熟食的长期食用不仅可以防止疾病,同时还可以增加营养,并进一步促进人类大脑的发育,最终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所以火又是人类智慧产生的原动力。

由此可见,从原始人到现代人智慧产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火,可以说认识和掌握自然火是人类智慧启迪的第一步;而人类在火光中得到光明,在寒冷中取得温暖,利用火抵御野兽侵袭是火对人类智慧启迪的第二步;继而人类掌握了用火烧烤食物,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使人类大脑在吃熟食过程中更加发达,这是火对人类智慧启迪的第三步,人类从此揭开了认识自然改变自然的新篇章。由此,也可以说,是火将人类带进文明时代。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的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的金属物品和陶器的新品种,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二、能力培养目标

以北京人、山顶洞人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再到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进步的史实,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察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分别种植水稻和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和粟的国家。

2.由于生产的发展,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教学要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生活的年代

2.磨制石器及弓箭的使用

3.水稻和粟的种植及半坡彩陶

4.房屋的建造和定居生活

5.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父系氏族及氏族瓦解时期的代表

2.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3.私有财产的出现和贫富分化现象

三、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形成的贡献

2.尧舜禹和禅让制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课重点: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状况,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贫富分化现象。

本课难点:大汶口原始居民氏族制度瓦解的原因和状况,尧舜禹禅让的实质。

二、学习本课正文前,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提要,带着以下三个问题学习。第一,山顶洞人之后,我国氏族公社怎样走向繁荣?第二,他们的生活有了哪些进步?第三,贫富差别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怎么产生的?

三、“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一目,明确指出它们分别是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前我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两个典型氏族公社。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教材着意改变过去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看法,即江南文化的发展一向较晚,适当加大了河姆渡氏族的比重,并把它与半坡氏族相提并论。因此,应当重视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孕育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摇篮。插图《我国氏族公社重要遗址分布图》不要求学生掌握。

我国在约七八千年前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处在新石器时代中期。这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志是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所谓“普遍使用”有三层含义:第一是磨制石器的数量大,第二是磨制石器的种类多,第三是出现装有木柄的磨制石器。

原始农业出现于一万年前后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畜牧业的出现要晚一些,出现于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到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已成为社会生产的重要部门。水稻是由野生稻逐步培育成的,一说起源于我国的云贵高原,一说起源于我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地区。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水稻,已经有了籼(xīɑn)稻和粳(jīng)稻之分,说明我国水稻栽培的历史是相当悠久的。粟是由野生狗尾草逐步培养成的,起源于黄河中上游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半坡原始居民种粟已有相当的规模,说明在此之前粟的栽培也已经过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应重点讲述水稻和粟的种植,因为这不仅是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对中国文明的贡献,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出土的水稻、粟和蔬菜的遗物,以及当时饲养的家畜家禽种类,课文是用小字叙述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但不要求记忆。

由于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仍处在比较原始的水平,因此,打猎和捕鱼仍占有重要地位。弓箭的普遍使用,标志着狩猎技术的重大发展,对此教师可适当多讲几句,并指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半坡出土的骨制箭头、鱼叉和鱼钩》,但不要求学生记忆。

陶器的烧制,重点讲半坡彩陶,书前的彩图《半坡人面网纹盆》要求学生记忆。原始纺织业则应提醒学生,当时纺织的是麻布,至于棉花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那要到元、明以后的时候才出现。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经学会制造房屋和凿井,过着定居生活。这是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要引导学生观看课本插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讲清它们的结构。

最后,还有一个母系氏族公社中的社会关系问题。教材只提了两点,即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教师不必再补充其他要点。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因此,教师在讲第一点时可以不讲当时的婚姻制度,应依据教材着重从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加以说明。在讲第二点时,教师不提原始公有制的概念,但可用浅显通俗的文字扼要地介绍一下氏族公社公有制的内容,这会有助于学生理解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能够过平等的生活。

四、“大汶口原始居民”一目,叙述了大汶口中晚期社会生产的相对发达和大汶口文化晚期氏族制度的瓦解。这两个问题为因果关系,其中后一个问题是本课的难点。在正式讲授前,应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下部关于大汶口文化的注释,以弄清它的得名和它的社会形态划分。最好还能提一下与大汶口遗址属于同一类文化的遗址,在黄河下游和江淮地区还有多处,也通称大汶口文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把后面教材小字里提到的河北邯郸父系氏族公社晚期遗址(废井),纳入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范畴来加以理解。

教材叙述大汶口原始居民社会生产相对发达的文字很简短,但分量很重。这是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私有制和阶级之所以能够产生的物质基础。因此,教材讲这部分内容时,不要一带而过,应适当加以补充和发挥。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原始居民时期制陶业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后者还为以后瓷器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因此要求学生记忆这两种陶器的出现,并指导学生观看教材插图《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但不要求学生记忆。

大汶口文化晚期原始氏族制度的瓦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这部分教材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讲:第一,由于生产的发展,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大汶口坟墓中随葬猪头、猪下颚骨的墓占总数的34%,少者一两个,多者有14个猪头。此外,这一时期随葬的物品还有陶器、生产工具、各种装饰品等。这些东西应是墓主人生前的私有财产。第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贫富分化的现象。第三,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关于阶级产生的情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河北邯郸父系氏族公社晚期遗址的小字部分,但不要求学生记忆。

五、“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一目,叙述了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和尧舜禹的禅让。这部分内容属于古史传说。由于这些传说见之于古代历史记载,并且经常为人们所引用,因此,这一段虽在课文中用楷体印出,但应当把这些传说作为基本历史知识来加以重视和讲解。教师在这里应再一次指出,“古史传说中的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年代相当于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努力引导学生将这部分材料与大汶口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的考古材料结合起来,以加深对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原始氏族制度瓦解的认识。

氏族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同阶级和国家的产生相适应,历史地形成的。炎帝、黄帝、蚩尤是约四千多年前分别居住在我国西方、北方和南方的三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在向我国中部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发生了冲突,也产生了联系。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蚩尤,以及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适应了父系氏族公社后期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发展趋势,奠定了日后华夏族形成的基础,因此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讲解时应提示学生注意前边的彩图《黄帝陵》。

尧舜禹的禅让是本课的又一个难点。这部分虽属楷体字,但最好予以讲解。讲清它的关键在于:禅让的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新的部落联盟首领是通过部落联盟会议民主推选出来的。第二,被推选出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第三,禹治水成功,说明为群众办事是他的责任和义务。这部分小字还可起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作用。

最后,教材关于禹身分转变的小字,虽不要求学生记忆,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原始氏族制度的最终结束和奴隶制夏朝的建立,因此最好能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这样,到讲述启破坏禅让制,建立世袭制的内容时,学生就不会感到突然了。

资料和注释

母系氏族公社

母系氏族公社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于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大体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此时妇女在氏族社会中居支配地位。母系氏族公社又可分为早期和繁荣期。一般以山顶洞人作为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代表。那时,人们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渔猎,实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是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两个典型。旧石器晚期出现的原始农业以及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的磨制石器、原始畜牧业、原始制陶业及原始建房技术,这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已经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婚姻制度过渡到了对偶婚,男女双方在一段时间内建立了比较固定的偶居关系。男子居住女方,参加女方氏族的生产活动,一起消费,抚养子女,世系和财产继承仍按母系计算,但开始出现了父子关系。

祖国境内氏族公社的繁荣

我国境内的氏族文化遗址,遍布全国,最主要的有细石器文化(细石器文化介于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文化之间)、仰韶文化(半坡文化属于仰韶文化类型)和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属于龙山文化类型)三种类型。在长城以北,从东北、内蒙古到新疆的氏族文化遗址里,石器里都有许多打制精巧而细小的细石器,因此叫细石器文化。在黄河中下游,从河南西部、山西南部、陕西关中一带为中心的氏族文化遗址里,都有画着红黑色花纹的彩色陶器,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最初是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的,因此叫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以山东、河南为中心的遍及黄河中下游和东部沿海的氏族文化遗址里,都有黑色的、薄而光亮的陶器,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最初是1928年在山东章丘龙山镇发现的,因此叫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三种类型文化均属新石器时期,其中细石器文化和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龙山文化则属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河姆渡原始居民

河姆渡原始居民指河姆渡遗址生活的原始居民。河姆渡氏族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东北。在遗址的居住区发现了木结构建筑遗迹,出土的木构件总数在千件以上。生产工具有伐木用的石斧、石凿,农耕用的骨耜。骨耜是该遗址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是用个体较大的动物的肩胛骨去掉骨脊制成的一种翻土工具。陶器制造粗糙,为“夹炭黑陶”,质地松脆,品种不多,只有釜(古代炊具,相当锅)、(形状像盆,但较小,用来盛饭、水)、罐、盆、盘等五种。同时发现了大量稻谷遗迹,经科学测定这些古稻谷的种植是在距今6 700年至6 900年之间,比曾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克塔遗址出土)还要早数百年。这里还出土了一件陶猪和一件陶羊。陶猪腹部下垂,四肢短小,作奔驰状。陶羊昂首匍匐,栩栩如生。此外,还出土了不少水牛骨骼。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饲养猪、羊和水牛。

半坡原始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指半坡遗址生活的原始居民。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遗址略呈椭圆形,总面积约五万平方米,包括居住区、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三部分。居住区的周围有一条深宽各五六米的壕沟。沟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在居住区和沟外的空地上,分布着各种形式的窑穴,那是氏族的公共仓库。居住区内先后建筑的四五十座房屋,密集地排列着,布局颇有条理。在居住区中,有一座规模很大的长方形房屋,那是氏族的公共活动场所。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骨器和陶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陶器多为彩陶,花纹的特点是动物形象较多。饲养猪、狗、牛、羊、鸡等家畜家禽。1958年在该遗址上建立了半坡博物馆。

弓箭的出现及广泛使用

弓箭的使用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石镞是弓箭上使用的石制箭头。我国迄今发现的较早的一件石镞,出土于山西朔县峙峪村,距今已有二万八千多年,是用薄而长的燧石石片做成的。弓箭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狩猎技术。峙峪遗址出土了四千多颗完整兽牙化石,据分析它们包括了120匹野马个体和88头野驴个体。到了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弓箭已成为普遍流行的狩猎工具。半坡遗址的骨箭头、石箭头数以百计,有三角形、圆柱形和柳叶形多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箭头竟有1 800件之多,占了骨器总数的一半以上,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石箭头。狩猎活动作为饲养业的一种补充,在当时的社会生产活动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半坡彩陶的烧制技术

半坡彩陶是由有制陶经验的妇女们制造的。她们选用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泥土作陶土,并根据器物的不同用途,或淘洗掉泥土中的杂质,或掺和适量的沙子以便耐火。陶土调好后,搓成泥条用盘筑法或分段衔接法做坯,小器物则直接用手捏塑而成。接着是修饰陶坯,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湿粘土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后,要用陶垫托着内壁,细心地进行拍打,使之加大密度与光洁度。上彩之前要涂上一层白色或浅红色的陶衣。绘彩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蘸上赤铁矿粉或氧化锰粉,在器皿上绘出红色或黑色的花纹来。最后放在窑中去烧成。由于当时的窑室封闭得还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化,因此成品绝大部分呈红色或红褐色。因为烧制火候估计有1 000 ℃左右,所以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的高。

妇女在母系氏族公社里的重要地位

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妇女从事的采集经济比男子从事的渔猎经济稳定,能够为氏族成员提供较多的生活资料。妇女从事的抚育后代、管理家务等活动,具有公共性质。妇女的生育维系着氏族的生存和繁衍,氏族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这些就决定了妇女在氏族公社中的主导地位。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原始农业、畜牧业、制陶和纺织等手工业均已出现。但是,男子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渔猎领域,主要的农活和家畜饲养是由妇女来承担的,再加上妇女仍从事一些采集活动,就使妇女成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提供者。同时,妇女还担负着管理住所、抚育子女、从事制陶、纺织和缝纫的繁重劳动。妇女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比起男子的生产活动,意义更重要,领域更宽广,从而使妇女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母系氏族公社以年长的妇女为氏族首领,她担负着管理氏族的责任,受到人们的特殊尊敬。这一时期在某些地区盛行的以老年妇女为中心的大合葬,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妇女的尊敬。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的平等生活

在母系氏族公社里,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社。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食物实行平均分配,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全体氏族成员参加的氏族会议作出决议,大家过着平等的生活。氏族首领由氏族会议任免,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氏族成员死后都埋在公共墓地里,随葬品的种类和多寡也没有什么差别。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

我国南、北气候相差很大。不同的气候,使南、北方的房屋建筑形式形成了不同的特点。“巢居”和“穴居”,当是南、北方最早的居住形式。河姆渡遗址的房屋多为长方形,是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木结构建筑,它以竖立的木桩为底架,在木桩上铺梁搭木板,在木板上建长脊短檐房屋,房顶覆盖茅草。今天,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傣族、壮族、高山族等的住房,仍保留干栏式建筑的遗风。木构技术已相当成熟,梁柱间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而成。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多为“半地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由穴居发展而来的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它以坑壁作墙基,在居住面和墙上涂抹草筋泥,抹平后烘烤使其变硬。墙壁依次安竖木柱,以支撑房顶。房顶用草木搭成,并且抹一层草筋泥,以便抵御风雨。

父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始于母系氏族公社晚期,终于氏族公社的晚期。在我国大体相当于考古学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铜石并用时代。此时男子在氏族社会中居支配地位。教材以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为其代表。学者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后,男子开始代替妇女在经济生活和氏族公社中的主导地位。婚姻由对偶婚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初期形成以男子为中心的大家族,后来出现了个体家庭。社会经济单位由氏族最终变成了个体家庭。妻子从夫居,世系和财产继承按父系计算。父系氏族公社后期,原始氏族制度解体。

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业生产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是由火耕农业向耜耕农业过渡的时期,当时火耕仍占一定比重,但耜耕已有了一定发展。大汶口父系原始居民时期耜耕农业已占统治地位,这里出土的石耜大大多于砍伐用的石斧(石耜27件,石斧10件),还出土了一件52厘米长的鹿角鹤嘴锄。至于各种质料制作的镰刀,其总数超过了整地农具的数倍。耜用于翻地,鹤嘴锄用于中耕,镰刀用于收割,整套农具的出现,反映了大汶口父系氏族时期农业技术的提高。当时农业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部门,家畜饲养业和制陶等手工业都有赖于它的发展。由于剩余粮食的出现,制陶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猪的饲养也得到很大发展。半坡氏族的猪,绝大部分是在幼小时宰杀掉的,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资料还比较缺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宰杀的,则多为一二岁的成年母猪,且猪的数量也很大。猪的饲养,间接地反映了大汶口父系原始居民时期农业的相对发达。

黑陶和白陶的烧制技术

黑陶和白陶是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制陶业中出现的两个新品种,反映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显著进步。这时的陶器已用快转陶车来制造。陶车由轮盘和轮轴组成。使用时,由一人转动轮盘,使其急速旋转,由另一人借助陶轮转动形成的离心力,配以双手灵巧的动作,将陶土塑成需要的器皿。用快转陶车制坯,数量多,质量也好。烧制技术也有提高。扩大了窑室,缩小了火口,增加了火道支道和窑箅箅孔的数量,使热力分布更加均匀。这时采用了高温下严密封窑技术,使陶土中的铁元素得以还原,有的还在陶土中掺过炭,因此烧成的陶器多为黑色。白陶用高岭土制造,制造时努力保持陶土的纯洁,因而烧成了白色。白陶的出现有重大的意义,它为以后瓷器的制作奠定了技术基础。白陶上有的还有图案花纹。

大汶口墓葬反映的社会劳动者性别的变化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发掘墓葬一百二十多座,多单人仰身直肢。凡头部有装饰品者(为妇女),均随葬纺轮;头部无饰品的(为男子),多随葬石铲、石斧、石锛等农具。这种现象自中期始,说明男子已成为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而妇女则从事纺织等家内劳动,男耕女织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社会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大汶口文化墓葬反映的贫富分化

大汶口墓地的墓葬中,以发掘的10号墓随葬品最多,数量居各墓之首,达一百七十多件。除大量的陶器和石器外,还有制作精美的玉器和大量的骨、牙、绿松石等质料的装饰品。据鉴定,墓主人是一个50岁左右的妇女。此外,有两组墓葬(可能为两个父系大家族)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组7座墓,随葬品比较丰富,最多的一座墓有77件,最少的一座墓也有19件,都包括陶器、玉石器、猪头等;另一组4座墓,随葬品很贫乏,总共只有17件,为陶器、纺轮、獐牙等。墓葬随葬品悬殊之大,反映贫富分化已很明显。

大汶口合葬墓反映的阶级压迫

大汶口墓地里发现了4座岁数相当的成年男子合葬墓。其中一座为二次葬,为正常死亡,两者应是夫妻关系。其余3座都是一次葬,有一座还有一个女孩的尸骨,因为男女同时死亡的现象是极少有的,因此这种墓葬不可能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人为造成的殉葬现象。那些殉葬者极大可能是被掠夺或购买来的女子,丧失了原来氏族的保护,主人杀死她们也不算犯罪。因此,她们成为家庭主妇的替身,随父系家长殉葬。殉葬的女孩,很可能是小奴隶。这种人殉现象说明,大汶口文化晚期已出现了阶级的萌芽。

炎帝、黄帝和蚩尤三个部落联盟的战争与融合

炎帝,姜姓,号神农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方(今陕西南部岐山一带)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是原来居住在我国西北(今陕西北部)的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为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九黎原住在我国东南部(今山东、安徽一带)。三个部落联盟逐步向我国中部地区推进。结果是九黎最先进入。当炎帝也推进到我国中部地区时,与九黎遭遇,双方发生冲突,经过长期斗争,九黎得胜。炎帝被迫逃往涿鹿(今河北怀来县或涿鹿县),与早已移居在那里的黄帝联合,共同对抗九黎,这就是“涿鹿之战”。九黎战败,蚩尤在战斗中被杀。九黎的一部分加入了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另一部分南下与苗蛮部落联盟居住在一起。炎帝和黄帝在共同打败九黎后不久,他们之间又在阪泉(今河北怀来县)地方发生了大冲突,这就是“阪泉之战”。最后炎帝被打败,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联盟结成了新的联盟。炎帝、黄帝和部分九黎结成一体定居中原后,共同开发黄河中下游两岸,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尧、舜、禹的禅让

部落联盟设联盟会议,各氏族部落的首领都是该会议的成员。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提出后继人问题,兜(Huāndōu)推荐共工,尧虽不同意,还是让他担任工师之职,以考验其才能,结果不行,大家又才推举舜,说他很能干。于是舜协助尧20年,又代尧摄行政事8年,得到各方面的锻炼。尧死后,舜才正式主持联盟的事务。舜继位后,挑选贤人,治理民事,用禹治水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舜老的时候,也召集部落联盟会议,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后继人。于是禹代替舜处理联盟事务。17年后舜死,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尧、舜、禹的禅让,已经可以看出原来老的联盟首领已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得服从联盟会议的决定。因此,当时的禅让制在实质上仍是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附一:课本思考题答案提示

想一想,大汶口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的原始居民同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有哪些不同?

答:①大汶口后期农业已是主要生产事业,而河姆渡、半坡时只是有了农业和畜牧业。②大汶口晚期制陶工业进步,有白陶、黑陶,半坡、河姆渡有彩陶等,不如大汶口进步。③大汶口后期出现象牙工艺品。④大汶口后期男子在生产中居主导地位,而河姆渡、半坡却是女子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⑤大汶口后期已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而河姆渡、半坡尚未出现。

附二:练习题提示

一、选择:D

二、问答:他们处在母系氏族时代,人们种水稻或粟,饲养家畜家禽,制造陶器,还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妇女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尊敬。那时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没有贵贱贫富和阶级的不同。

1.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什么起了关键作用?

吃,一开始吃生的,觉得味道不咋地,所以就想吃熟的;(不过现在日本菜有很多都是生的,证明了日本人还没进化完全,仍停留在原始人类阶段)
穿,一开始有体毛,觉得太丑,所以给剃了,做衣服穿,穿衣服多漂亮啊
用,以前什么都要自己动手,那个累啊,唉,现在发明了电,多爽呀,有空调吹就是爽,哈哈!

2.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劳动方式是什么?
北京人的劳动方式--你看电视不就知道了阿?
---往人民大会堂一坐,发表个演讲,够你吃一辈子的了,挂了往八宝山一躺---完事!
山顶洞人---在山顶能挖洞--强人呀!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1)人是由猴子变来的。(2)北京人使用和保管天然火增强生存能力。(3)从人种起源看,不同人种并没有优劣之分。(4)人类由群居时代进入氏族时代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5)原始农耕时代的代表遗址是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6)现代的猿不可能再进化为人。(7)传说不是历史,但传说生动反映了人类的历史,...

中国历史同步练习册七年级上册
4.初一历史练习册上作业答案 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奖励耕战,获得人民支持 C.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D.官渡之战打败强敌袁绍2.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产生形成影响最大(B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C.三顾...

初一题目 麻烦各位解答一下(历史和数学)
在我国陕西西安附近的河姆渡,发现了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原始农耕村落,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他们住在栅栏穴式的房子里,夏朝衰败时,黄河下游的的周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周的国君汤起兵攻夏,约公元前1046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西周建立。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

1.神农指的是谁?2.神农为什么“教民农耕”?3.这个时期我国长江、黄河...
一、神农指的是: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会人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会人民医治疾病。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奇人物。除了发明...

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范文
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七年级历史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历史《原始的农耕生活》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
(2分)(2)变化: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2分)原因:人口增长快,人地矛盾突出(剩余大量劳动力);养牛成本较高。(2分)根源: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1分) 本题主要考察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史。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从材料归纳即可;...

...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令世界瞩目材料一: 材
(1)翻土和灌溉(1分)(2)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2分)(3)南宋(1分)(4)市舶司(2分)(5)政府要关注“三农”问题、要引进先进技术、要勇于创新、坚持改革开放等(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3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农耕技术的相关内容。图一是曲辕犁,图二是筒车...

谜语:无冬无夏(打一我国历史散文书名)
《春秋》1. 在古代是以农耕为主的时代,一年中春秋是重要的两个季节,春种秋收,以春秋做为一年最重要的交替,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因此《春秋》的字面意思就是历史。也泛指岁月和光阴。一说在古代怀疑最初没有四季而只有春秋,故在古书中“一春秋”指一年。有时也代指人的寿终年龄,如春秋...

(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 ...
(4分)(2)作用:①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③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6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第(1)问,对学生的能力...

一到历史题
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能清除大片森林,使之变为耕地、牧场,也使大面积的田野耕作成为可能;甚至使农业生产关系、土地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术等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中国古代的农具按功用可分为下列几类:1、高效的取水设备和机具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设法把低处的水引向高处。在...

琼结县19626503437: 原始农耕社会的特征 -
答咱瑞诺: 1、 原始农耕普遍: 2、 磨制石器的使用; 3、 制造陶器; 4、 定居村落;

琼结县19626503437: 我国原始农耕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
答咱瑞诺: 原始农耕社会主要指:河姆渡居民、半坡社会、大汶口居民的分化.分布地点:主要是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1.河姆渡社会:地点: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距今年代:大约7000年制陶:黑陶农业:种植水稻畜牧业:养猪、狗、水牛...

琼结县19626503437: 农耕文明有什么特征 -
答咱瑞诺: 农耕文明的基本特征有以下5点,第一个特征是它的传承性. 第二个特征是对土地的依赖.第三个特征是温和性.第四个特征是无法形成真正的奴隶社会.第五个特征是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制度.

琼结县19626503437: 七年级历史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咱瑞诺: 1.定居生活2.种植农作物3.会建造房屋4.有生产工具

琼结县19626503437: 农耕经济的特点 -
答咱瑞诺: 大约在一万年前,古代世界开始发生了农耕和畜牧.世界上先后出现了几个各具特色的农耕中心.农耕世界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

琼结县19626503437: 初一历史的第二课原始农耕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帮帮忙!!!
答咱瑞诺: 农耕文化特点我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我国是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我国是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这就我书上记的特点

琼结县19626503437: 原始农耕时代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
答咱瑞诺: 农耕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狭隘的地方性,彼此闭塞;农本经济可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包括手工业、商业、以及市集、城镇等等;各个以农为本的地区之间,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交往,并且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只要...

琼结县19626503437: 农耕文化具有哪些特征呢? -
答咱瑞诺: 农耕文化具有的特征: 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征.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游牧文明掠夺式特征,诞生于此前的狩猎文化,与滥觞于种植的中国文明存在明显的差别.聚族而居、精耕细作...

琼结县19626503437: 农耕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咱瑞诺: 中国农耕文化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社会文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它贯穿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始终.几千年来,中国农耕文化不仅影响着历朝历代中国人,...

琼结县19626503437: 求下列历史答案啊啊啊,,,1.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特点<br/>2.
答咱瑞诺: A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特点;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1、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精耕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