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 萨克斯曲《回家》的创作背景 还有演奏背景 在社会中的地位 谢谢友友们哈

作者&投稿:烛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回家》萨克斯五线谱~

1/5

2/5

3/5

4/5

5/5

《回家》是一首单曲,由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Kenny G)创作。此曲也在上海市在公交车与地铁进入终点站时提示乘客下车使用的乐曲。已收入人教版音乐教材。其优美的旋律为全世界各地的人所熟知。也恰恰因为这首乐曲,让多数音乐爱好者了解并熟知萨克斯这一乐器。

扩展资料:
《回家》由于萨克斯本身声音悠扬清亮,而这首乐曲把缥缈缠绵的意境表现得相当到位。《回家》这首乐曲中萨克斯的质感光可照人,铜味十足,回味无穷的音效性毫无保留的再现出来。尤其是里面的莎鼓和金锤等重金属的敲击声,细腻刚硬,延伸很远。
肯尼·基是全球最著名的高音萨克斯风名家,出道以来,肯尼·基(Kenny G)总计创造了九张称霸全美当代爵士榜冠军并打进流行专辑榜 TOP10 的专辑,拥有25首抒情榜 TOP40 单曲,历年的专辑、单曲、音乐录影带的累积销售也已冲破7500万张,他是流行音乐史上最畅销的演奏曲艺人,同时也是当代最畅销的爵士乐乐手。肯尼·基(Kenny G)的非凡才华为他赢得了格莱美奖、全美音乐奖、灵魂列车奖与世界音乐奖。

  JAZZ 爵士音乐

  爵士乐
  【概述】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种名叫爵士乐,具有显著美国特色的音乐从默默无闻、起源于民间的音乐发展成为美国本土产生的最有份量的艺术种类。如今在全世界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聆听和演奏它,爵士乐以多种形式呈现出繁荣景象,从根源布鲁斯、拉格泰姆(Ragtime),经过新奥尔良爵士乐到Dixieland爵士乐、摇摆乐、主流爵士、比波普、现代爵士到自由爵士及电子爵士。令人惊异的不是爵士乐以如此众多的形式出现,而在于其每一种形式都相当重要,都保持了自己的特色及独具的魅力而流传至今。如果要欣赏各种爵士乐,体会个中种种乐趣,就不能不需要拥有开放的态度,兼容并听。

  【寻根溯源】
  爵士乐由民歌发展而来,有多种源头,不易仔细考证。19世纪期间音乐是美国南部种植园黑人奴隶们表达自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从19世纪末开始,爵士乐以英美传统音乐为基础,混合了布鲁斯、拉格泰姆及其它音乐类型,是一种“混血”的产物。美洲的黑人音乐保存了大量非洲特色,节奏特色明显,而且保留了集体即兴创作的特点。这种传统与新居住地的音乐——大部分是声乐——结合起来,结果诞生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声音而是一种全新的音乐表达形式。
  最有名的非洲—美洲音乐是宗教性的。这些优美动人的歌曲白人也听,不过比乡村黑人教堂里演唱的这类歌曲多一分上流社会的味道。今天人们所知道的福音音乐(gospel music)更准确地说是反映了早期非洲裔美洲人的情感力量及旋律感,而不是对二十世纪起初十年中著名的Fisk Jubilee Singers的音乐中宗教性的继承。
  其它早期的音乐形式包括可以追溯到蓄奴制时代的做工歌曲、儿歌及舞曲,这些都成为重要的音乐遗产,特别要考虑到在当时的制度下,音乐活动受到相当严格的限制。

  【发展历史】
  布鲁斯的诞生
  在蓄奴制被废,黑奴得到解放以后,非洲—美洲音乐的发展很快。军乐团所弃用的乐器加上新获得的迁徙自由形成了爵士乐的根底:铜管乐、舞曲、布鲁斯。
  布鲁斯作为一种音乐形式看似简单,实际可以有几乎是无穷的变化,一直是任何一种爵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它成功地保持了自身独立的存在。可以说如果没有布鲁斯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摇滚乐。简单说明一般布鲁斯的特点就是:它以每八或十二小节为一个乐段的音乐所组成,歌词紧密,它的“忧郁(蓝色)”特色产生的原因是将音阶中的“mi”音及“si”音降了半音。实际上,布鲁斯是作为与宗教音乐相对应的一种世俗音乐形式。

  铜管乐队和拉格泰姆
  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在美国绝大多数南部城市内,都出现了黑人铜管乐队、舞曲乐队及音乐会乐队。与此同时,美国北部的黑人音乐倾向于欧陆风格。在该时期,拉格泰姆(Ragtime)开始形成。虽然拉格泰姆主要是在钢琴上弹奏,但是一些乐队也开始演奏它。拉格泰姆的黄金时代大约是在1898年到 1908年,但它的时问跨度实际很大,影响绵延不绝。最近,它又被发掘出来,新的"拉格泰姆"特征是旋律迷人,大量使用切分音,但它的布鲁斯因素几乎荡然无存。拉格泰姆与早期爵士乐联系密切,但可以肯定的是拉格泰姆节奏较为稳定。
  拉格泰姆最有名的作曲家是Scott Joplin(1868-1917)。其他有名的拉格泰姆大师包括James Scott、Louis Chauvink Eubie Blake(1883-1983)、Joseph Lamb等,其中后者虽然是白人,然而他完全吸收了这种音乐形式的内涵。

  进入爵士时代
  拉格泰姆,特别是淡化爵士色彩的通俗风格,其娱乐对象是中产阶级,为正统音乐人士所不喜。爵士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但当时还不叫“爵士”(Jazz),它最初被称为Jass,首先出现在美国南部城市黑人工人居住区内。和拉格泰姆一样,爵士乐最初也是作为舞曲出现的。最早成为早期爵士乐同义词的城市是新奥尔良,这种说法有几分真实,但也有几分夸大。

  新奥尔良:爵士乐的摇篮
  新奥尔良在爵士乐诞生及发展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关键的角色。在这里,对爵士乐早期的历史研究及记录比在其它地方都进行得更加深入。在1895年到1917年这一段时间里,新奥尔良的爵士乐比起其它地方可能是种类更多、更好,但这绝不意味着新奥尔良是产生爵士乐唯一的一个地方。在每一个有相当数量黑人聚居的美国南部城市所产生的音乐都应被视为是早期爵士乐的一种。如在孟菲斯就出现了W.C.Handy(1873-1958)这样一位布鲁斯作曲家和搜集者。其它城市还有亚特兰大、巴尔的摩等。
  当时的新奥尔良显得卓而不群得益于其非常开放及自由的社会氛围。不同信仰及不同种族的人可以相互联络,因此在这种容易沟通的环境下的音乐传统十分丰富,有法国的、西班牙的、爱尔兰的及非洲的。这样,新奥尔良成为孕育爵士乐的肥沃土壤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如果说新奥尔良是爵士乐诞生之地的这种说法虽有夸大,但还不失几分真实的话,那种关于爵士乐是诞生于红灯区的说法则完全是胡说八道。虽然新奥尔良的确曾经使娼业合法化并因此产生了几座全美国最精致和有品位的“运动屋”,但是在这些地方所演奏的音乐如果有也只是钢琴独奏而已。实际上,人们第一次听到爵士是在与此颇不相同的场所。
  当时,新奥尔良引人注目的是有许多社团及兄弟会式的组织,它们大部分资助或雇佣一支乐队以在不同的场合——如室内或室外舞会、野餐会、商店开张仪式、生日或周年纪念派对上演奏。当然,演奏爵士乐也是葬礼队伍行进的一个特色,一直到今天还是这样。根据传统,乐队集合在教堂门口,演奏着庄严的进行曲及悲伤的圣歌,带领着葬礼队伍向着墓地徐徐前进。在回来的路上,人们的步伐加快,轻快的进行曲和拉格泰姆代替了挽歌。这种列队行进总是能吸引很多人观看,在爵士乐的发展上有重要意义。那些小号手及单簧管手们就是在此时一展其创造天分,而鼓手们也打出了富于节奏性的节拍,这成为使拍子变得"摇摆"的基础。一般地说,爵士乐都是二拍子的,每小节两拍或四拍。这种二拍子的节奏背景在低音部始终存在,使得爵士乐有一个稳定的、规律的节奏基础。在节奏性低音的上方,则是重音位置不规则的旋律、和声和对位声部,它们惯常使用的切分音效果与规律的低音声部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艺术特色】
  在爵士乐的曲调中,除了从欧洲传统音乐、白人的民谣和通俗歌曲中吸取的成分之外,最有个性的是“布鲁斯音阶”(关于这种音阶的结构,我们将在有关布鲁斯的部分专门介绍),而爵士乐的和声可以说是完全建立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之上,只是更加自由地使用各种变化和弦,其中主要的与众不同之处,也是由布鲁斯和弦带来的。
  爵士乐在使用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上极有特色,完全不同于传统乐队。自“爵士乐时代”以来,萨克斯管成为销售量最大的乐器之一;长号能够奏出其他铜管乐器做不到的、滑稽的或是怪诞的滑音,因而在爵士乐队中大出风头;小号也是爵士乐手偏爱的乐器,这种乐器加上不同的弱音器所产生的新奇的音色以及最高音区的几个音几乎成了爵士乐独有的音色特征;钢琴、班卓琴、吉他以及后来出现的电吉他则以其打击式的有力音响和演奏和弦的能力而占据重要地位。相反,在传统乐队中最重要的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地位相对次要一些;圆号的浓郁音色在管弦乐队中是很迷人的,但是对于爵士乐队来说,它的气质太温顺了,几乎无人使用。在管弦乐队中,每件乐器在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上都尽量溶入整体的音响之中,在爵士乐队中却恰恰相反,乐手们竭力使每一件乐器都“站起来”。
  乐队的编制很灵活,最基本的是两个部分——节奏组与旋律组。在早期的爵士乐队中,节奏组由低音号、班卓琴和鼓组成,后来,低音号和班卓琴逐渐被低音提琴和吉他所取代,钢琴也加入进来。在30年代,兴起一种舞曲乐队,当时称为“大乐队”,它有三部分组成:节奏组、铜管组和木管组。节奏组使用的乐器仍然是低音提琴、吉他、钢琴和鼓;铜管组常见的编制是三支小号和两支长号,但这个数目并不固定;木管组通常由四五支萨克斯管组成,每个人都兼吹单簧管或是别的木管乐器,如果编制是五支萨克斯管,一般是两支中音、两支次中音、一支上低音。还有一种商业性的(有时也称为“甜美型”、“旅馆型” 等等)的乐队,编制与“大乐队”差不多,但萨克斯管往往全部用次中音的,木管组会较多地使用其它的乐器(如长笛、双簧管),有时还加上三四个小提琴,在商品录音带中经常可以听到这类乐队的音响。
  与传统音乐比较而言,爵士乐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发音方法和音色,无论是乐器还是人声,这些特征都足以使人们绝不会将它们与任何传统音乐的音色混淆。这些特殊之处大多来源于用乐器或人声对美洲黑人民歌的模仿。如果我们有机会听到真正的黑人田间歌曲和灵歌,就会发现那些由粗嘎到圆滑、由窒闷到响亮、由刺耳到柔美、由野蛮到抒情的大幅度的变化是多么地富有特色、动人心魄。而在爵士乐中,更加入了非歌唱的吼声、高叫和呻吟,突出了这种感觉。除此以外,特殊的演奏和演唱技巧也是造成特异效果的重要手段,在这些技巧中最常用的是不同于传统观念的颤音。我们知道,所谓颤音是音高(有时也可能是力度)的有规律的变化造成的;比如小提琴上的揉弦,就是利用这种变化而产生富有生命力的音响效果。爵士乐中的颤音是有变化的,变化的方向一般是幅度由窄到宽,速度由慢到快,而且常常在一个音临近结束时增加抖动的幅度和速度,更加强了这种技巧的表现力。同时,在一个音开始时,爵士乐手们会从下向上滑到预定的音高,在结束时,又从原来的音高滑下来。所有这些变化都是无法用乐谱来详细记录的,有经验的爵士乐手都熟练地掌握了这一类的方法、尤其是这种观念,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旋律或伴奏音型将这些效果“制造”出来。因此可以这样说:由于即兴的传统和技巧的个人发挥,爵士乐是由作曲家和乐手共同创造的。受过传统教育的音乐家之所以很难表演爵士乐,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培养出这样的特殊的音乐观念。如果我们细心地比较一下真正的民间歌手和受过正规训练的歌手演唱同一首民歌的差别,对此中的含义就会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
  从爵士乐诞生之初,它就吸引了众多的转业作曲家。1920年,美国指挥家保罗·怀特曼组织了一支著名的乐队,将改编的爵士乐作品带进了音乐厅。这种新潮流引起了许多“严肃”的爵士乐爱好者的激烈反对,然而,正是从这以后,爵士乐在美国和欧洲家喻户晓,受到广泛的欢迎。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在这时诞生,为这部作品配器的人就是怀特曼乐队的作曲家格罗菲。按照手稿上的记录,写这部作品只用了三个星期,演出后几乎是立即引起轰动。欧洲作曲家也有许多以爵士乐为基础或是受爵士乐影响的作品,例如:德彪西的钢琴曲《丑黑怪步态舞》(1908)、《游吟诗人》(1910)、《怪人拉维纳将军》(1910);拉威尔的小提琴奏鸣曲中的慢乐章(布鲁斯);斯特拉文斯基的《11件独奏乐器的雷格泰姆》(1919)、《士兵的故事》(1918)、《黑木协奏曲》;欣德米特的《室内乐第一号》(作品24,无调性)和钢琴组曲(1922)。

  【入门三步说】
  在当代中国,广大爱乐者有着极大的自由来欣赏自己感兴趣的音乐,而爵士乐无疑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爱乐者关注、喜爱甚至痴迷的一个音乐大类。与古典音乐相比,爵士乐与生俱来的平民化血统使它更加贴近普罗大众,连引车卖浆之流都可以亲近它,酒吧饭馆处处可闻其声,而与摇滚乐等当代流行音乐相比,爵士乐又似乎有着更为深邃的情感以及更为深沉与蕴蓄的表现形式,或轻摇款摆,或重拍如磐,自有醉人妙处。比古典音乐“俗”,比流行音乐“雅”——爵士乐这种寓雅于俗、以俗见雅的“中间化”特点,使得它能够轻易罗致包括众多古典音乐迷和流行音乐迷在内的广大受众,而在当代中国,爵士乐欣赏热潮正是方兴未艾。
  老实说,爵士乐听得愈多,我就愈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知识浅薄——爵士乐生息百年,流派众多,名家无数,佳作纷呈,穷尽余生数十载亦不能听完呵!爵士乐是个不折不扣的音乐宝库,其内容之广博其流派之繁盛实在是不能尽数。
  正因为爵士乐浩瀚如海洋,所以,初听爵士、尚待入门的读者朋友还须找到合适的方法,从要处着眼入手,最终才能登堂入室、窥其秘奥。

  第一步、泛听
  学过外语的朋友都知道什么是“泛听”。我把“泛听”这个词借用过来,意思是说朋友们在刚开始接触爵士乐的时候完全可以让自己的精神与注意力分散一些,可以一边干其他事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爵士乐,稍微领略一下作品所内含的情感、精神以及表层特点(如编曲配器、节奏特点、音阶特点等),稍有所得即可,不必正儿八经地专心去听。
  在“泛听”的内容选择方面,以那些在创作、编曲和演绎方面比较传统的爵士乐名曲为宜,特别是那些被称为“STANDARD”(标准曲)的经典作品,而且最好是大师名家们的演绎版本。这些作品可以令初听者相当真切、鲜明地感知到爵士乐区别于其它音乐种类的那些固有的节奏与和声特点。朋友们可以请身边的老牌爵士乐迷和唱片藏家推荐一些经典录音给自己欣赏“泛听”,而在本文中.

  第二步、泛读
  “泛听”可以使朋友们对爵士乐这个音乐门类有个大致、粗略的直觉了解与感悟,而在“泛听”之后就必须“泛读”了!朋友们可以把您自己能够找到的并且有真知灼见的讲述爵士乐历史、分类、名家、名作等各方面知识的书籍和文字(包括网络上的)都拿来阅读,不用追求深入研究,只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就行了,涉及面越广越好。
  当然,“泛读”并不表示建议您见书就读,因为现在国内的爵士乐鉴赏类书籍虽然种类不少,但其中实在是良莠不齐、质量参差,要阅读的话必须有所甄选才行。如果您身边有资深的爵士乐迷能够向您推荐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就更好了,这样可以使你少走很多弯路,在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的时候,您应该尽可能地找来相关的名家名曲经典录音听听,以所听映证所读,使自己从文字中读到的信息能与自己从录音中听到的音乐信息挂上勾来,这样一来,您自己就会对爵士乐方方面面的知识具有从感性到理性又从理性回归感性的初步了解,到此时,您可以说已经是“一只脚跨进门槛”了!

  第三步、精听
  在泛听、泛读之后,您应该对爵士乐的方方面面有了大体而粗略的理性了解与感性认知,而要想“登堂入室”、真正入门,您还必须继续下一步,那就是“精听”。
  与“泛听”的“心不在焉”、注意力分散、浅尝辄止不同,“精听”就必须心无旁骛、精神集中、深入琢磨了!到这个时候,朋友们就应该更有针对性地找来一些精彩的爵士乐录音,认真深入地聆听分析一些细节,包括曲式、编配特点、节奏与和声特点、爵士乐特色技巧(比如SCAT拟声歌唱、切分演奏、重拍、即兴等)、爵士乐特色乐器(比如电颤琴和电风琴,还有低音提琴、萨克管等乐器的大量使用)等等。在选择录音的时候,当然还是以大师名家的名演录音为宜,既要听著名的专辑也要听编得不错的那些精选“拼盘”唱片。考虑到爵士乐最伟大的生命力在于现场表演时的自由即兴,朋友们还可以选择更多的名家演出现场录音来听,听其中的即兴华彩,听其中乐手们的独奏与合奏细节,听其中从主题沿袭到即兴变奏的过程。在这样的有选择聆听当中,朋友们当然还可以辅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以帮助自己提高认识。
  经过上述爵士入门三步之后,相信朋友您已经对爵士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欣赏爵士乐的实践中也已形成自己的独到方法。到这个时候,您就可以让自己自由一些了,不拘流派,不限类型,可以随意地广闻博听,也可以随意地阅读学习。这样一来,您不止是“登堂入室”,还必定会有更多的心得收获呢!

  【种类】
  蓝调(Blues) 蓝调音乐的产生是为了抒发演唱者的个人情感,顾名思义,这种音乐听起来十分忧郁(Blue)。这种以歌曲直接陈述内心想法的表现方式,与当时白人社会的音乐截然不同。蓝调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即是W. C. Handy,这位1873年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蓝调之父”,创作了许多知名的蓝调音乐,例如:St. Louis Blues、Yellow Dog Blues、Aunt Hagars' Blues、The Memphis Blues、Beale Street Blues等等。
  繁音拍子(Ragtime) 是一种采用黑人旋律,依切分音法(Syncopation)循环主题与变形乐句等法则,结合而成的早期爵士乐,盛行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其发源与圣路易斯与纽奥尔良,而后美国的南方和中西部开始流行,它影响了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独奏与即兴演奏风格。繁音拍子后来发展成结合流行音乐、进行曲、华尔滋与其他流行舞蹈的型式,因此繁音拍子的歌曲、乐器管弦乐队编制的曲目陆续出现,它不但在黑人乐手与乐迷间流行,也被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所接受。
  新奥尔良传统爵士乐(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 这种乐风的组成元素,就如同美国是一个民族文化大融炉那般复杂、多元化,它包括:蓝调、舞曲、进行曲、流行歌曲、赞美诗与碎乐句(Rags)等音乐元素,以对位法(Countpoint)与繁音拍子的切分音法等主体性音乐创作为动力元素,结合大量独奏、即兴装饰性演奏与改写旋律核心为要件所展现出来的音乐体系。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队以小型团体为主,演奏主旋律的乐器是:短号、黑笛、萨克斯风与伸缩喇叭;伴奏乐器则有:大号、班卓琴、贝斯(常以拨奏为主)、小提琴、鼓和钢琴。它们经常多部同时进行对位吹奏,制造出一种热闹、欢乐气氛。
  ODJB (The 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 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在1917年灌录爵士乐唱片的白人五重奏乐团,它的五位原始成员全部出生在纽奥尔良:Nick LaRocca(领导人、短号)、 Larry Shield(竖笛)、Eddie Edwards(伸缩喇叭)、Tony Sbarbarl(鼓)和Henry Rags(钢琴)。ODJB在芝加哥逐渐窜起后转到纽约发展,并在当地造成轰动。但是缺乏创造力、只迎合大众口味的乐风,很快的遭到新一辈天才爵士乐手们的挑战,并于20年代中期解散,走进爵士乐的历史。
  狄西兰爵士乐(Dixieland) 这是1917-1923年间,在新奥尔良与芝加哥等地的爵士好手发展出来的早期爵士乐风,它也是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的一个分支。Dixieland的英文原意是军队露营之地“Dixie's Land”,因此可想而知它与进行曲等音乐有关。这种风格的取材大都来自蓝调、进行曲,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甚至某乐曲的某一小乐段,都可以拿来加以延伸、推展,这便是即兴演奏的滥殇。有的爵士乐历史学者将“白人”乐手演奏的“New Orleans Traditional Jazz”称为狄西兰爵士乐;而黑人演奏的“NewOrleans Traditional Jazz”则称为纽奥尔良传统爵士乐。
  大乐团(Big Band) 大乐团时代大约是起源于20年代中后期,以艾灵顿公爵( DukeEllington)、贝西伯爵(Count Basie)、班尼固德曼(Benny Goodman)等人为主的爵士乐风格,它不只兴盛於30年代中期的摇摆乐时期,40年代中期的咆哮乐、50年代的酷派爵士乐及改良咆哮乐、60年代的自由爵士乐、70年代的爵士/摇滚融合乐,乃至80年代的新咆哮乐中,都找得到它的踪迹。大乐团的编制一般在10人以上,涵盖3支以上的小喇叭、2支以上的伸缩喇叭、4支以上的萨克斯风及贝斯、吉他、鼓和钢琴等伴奏乐器,透过这个大型组织,演奏各种爵士乐风的曲目。
  摇摆乐(Swing) 最早起源于1930年前后,在1935-1946年间达到巅峰,其中最能代表这个乐风的则则是「摇摆乐之王」班尼固德曼所领军的六重奏(Benny GoodmanSextet)。20年代中后期,爵士大乐队在美国各主要都市的夜总会、舞厅等场所大受欢迎,许多年轻乐迷都被吸引到此地玩乐,因此需要更多适合跳舞的音乐,来满足蜂拥而至的年轻人与中产阶级。摇摆乐后来随着艾灵顿公爵大乐团的脚步,演变成为歌舞表演的伴奏乐队和演奏会音乐(如:艾灵顿公爵每年定期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摇摆乐因适合於跳舞,每小节有四拍,因此又被称为「四拍子爵士乐」。

演奏者Kenny G 男 1956年6月5日 双子座

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1956年6月5日出于美国西雅图。少年时代在福兰克林读书,10岁时观看了一部音乐剧,从而开始迷恋上萨克斯。上中学时曾试图进入一个爵士乐队,但没有如愿,可见他并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根据他母亲的意愿,他学了金融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财会系。凯丽金在音乐上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对萨克斯的热爱和长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练琴3--4小时。凯丽金的音乐风格,是我的音乐。目前他与妻子住在洛杉矶城,美满的家庭对他的音乐事业支持很大。应该说是凯丽金改变了人们对萨克斯的认识,他也成为近10年来全球最受欢迎的萨克斯演奏家。
1.凯丽金(Kenny.G)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1956年6月5曰出于美国西雅图。少年时代在福兰克林读书,10岁时观看了一部音乐剧,从而开始迷恋上萨克斯。上中学时曾试图进入一个爵士乐队,但没有如愿,可见他并不是一个音乐天才。根据他母亲的意愿,他学了金融专业,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华盛顿大学财会系。凯丽金在音乐上的成就,完全取决于他对萨克斯的热爱和长期不懈的刻苦努力。多年来,他坚持每天练琴3--4小时。凯丽金的音乐风格,是我的音乐。目前他与妻子住在洛杉矶城,美满的家庭对他的音乐事业支持很大。应该说是凯丽金改变了人们对萨克斯的认识,他也成为近10年来全球最受欢迎的萨克斯演奏家。录制出版的唱片有(1997年以前)1《KennyG》(1982)2《GForce》(1983)3《Grarity》(1985)4《Duotones》(1986)其中一首名为“小鸟之歌”(Songbird)是为其女友即现在的妻子所作。5《Silhouette》(1988)6《Lire》(1989)7《TheCollection》(1990)8《Montage》(1990)9《DyngYoung》(1991)10《Breathless》(1992)11《Forererinlore》(1992)12《Miracles,theWolidyAlbum》(1994)13《TherestbestofkennyG》(1994)14《inAmerica》(1995)此专辑未在美国发行15《TheMoment》(1996)16《TheMoment—KennyG》(1996)17《pastMoment—Kenny》(1997)18《SixofHeart》(1997)19《Haranas》(1997)20《KennyG'sGreatestHits》(1997)其最畅销专辑为《MyHeartWillgoon》2.坎迪·杜弗尔(CandyDulfer)是当代爵士乐坛不可多得的绝代才女,首次在公众面前露面是在摇滚鬼才Prince的音乐录影带《Partyman》之中。杜弗尔不仅拥有漂亮的金发和俏丽的面庞,她吹奏中音萨克斯的技巧也堪称一流。杜弗尔从小便受到吹奏高音萨克斯的父亲的熏陶,桑尼·罗林斯、寇曼·霍金斯、德克斯特·戈登都是她心中的偶像。由于她的父亲是荷兰一位很有名的乐手,杜弗尔很顺利的被介绍进入爵士乐界。她从12岁起便跟着RosaKing这位从美国流亡到荷兰的乐手的乐队演出。15岁组建自己的FunkyStuff乐队。由于个性突出,这支乐队还被著名摇滚歌手Madonna邀请参加她的欧洲巡演。在因与Prince的合作而名闻天下后,杜弗尔得到音乐制作人DaveStewart的协助,录制了一些大受好评的乐曲。杜弗尔的首张个人专辑在1991年推出,她的略带放克风格的萨克斯一经面世便带起了流行旋风,成为当代爵士一种重要的构成因素。她随后推出的作品承接吸收了越来越多的音乐元素,显示了更为丰沛活跃的创造力。主要专辑1991Saxuality·Arista1993Sax-A-Go-Go·RcA1997Gititon·N2K1994Candy-A-Go-Go·AristaJapan1996BigGirl·RcA1997FortheLoveofYou·N2K1998TheBoesofCandyDulfer·N2K1999WhatDoseItTake·N—Coded/Warloc2001GirlsNigheOut·BMG2001CandyLiveinAmsterdam·BMG2003RightinMySoul·Eagle..3.桑尼·罗林斯(SonnyRollins)曾先后3次退隐乐坛,而每一次归来时都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他是爵士界最爱“自省”且多产的乐手之一,“主题式即兴演奏”更让他独步古今。罗林斯最初学的是钢琴,16岁时改吹萨克斯。1949年,他与巴德·鲍威尔、J。J。约翰迅的合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罗林斯大量吸收查理·帕克、桑尼·史蒂特等萨克斯名手的演奏技巧和即兴风格,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与迈尔斯·戴维斯、瑟隆尼斯·孟克合作时,他的地位已经不容小。罗林斯不久即离开乐坛,1954年再度回来时展现了更为惊人的创作力。50年代末,罗林斯感受到约翰·科特恩的压力,再次宣布退隐。1961年他与吉姆·霍尔一起组建了一只四重奏乐队,这时他也接受欧涅·寇曼的革新思想,演奏风格变得愈加愈烈和随意。1968年,罗林斯第三次离开爵士乐坛,人们已经对他的不断退出、沉思、复出的风格见怪不惊了。当他1971年挟着带有R&B及流行元素的新的乐风又一次出现时,人们已经为他在艺术上的执著所折服,他这种不断试图建立新秩序、开拓新天地而寻求好音乐的精神更为后来的爵士乐手们争相模仿。1954SonnyRollinsPlaysJazzClassice·Prestige1954MovingOut·Orig。Jazz1955TakingCareofBusiness·Prestige1956SonnyRollinsPlusFour·Prestige/OJC1957AlternateTakes·Contemporery1958FreedomSuite·Riverside/OJC1962TheBridge·Bluebird/RCA1966Alfie·Impulse1972NextAlbum·Milestone/OJC1999ANightattheVillageVanguard·BlueNote4.迈克尔-布雷克(MichaelBrecker)对演奏技巧精益求精,是继韦恩-肖特之后对当代萨克斯演奏者影响最大的一位萨克斯手。他的名字最初并未能被大众所熟知,出色的即兴技巧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它总是一头扎在录音棚里,又总是甘于担任一些流行歌手的伴奏乐手的缘故。实际上,布雷克对于萨克斯技巧的运用近乎完美,他对五声音阶、减音阶、增音阶的灵活运用,以及对上声部延伸音的巧妙强化、颗粒般清晰的乐句诠释、戏剧性的强弱旋律都具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效果。布雷克曾先后学习吹奏单簧管和次中音萨克斯,高中时改吹阿高音萨克斯。在他的职业生涯初期,布雷克并未钟情于爵士,与他合作的都是一些以R&B或摇滚为主要风格的乐队。1969年,他加入纽约一支具有融合爵士乐风的乐队Dreams,不仅又接触了传奇爵士大师贺瑞斯—席尔弗。敢于探索的布雷克在其音乐生涯中不断求新求变,在80年代他加入了融合乐团StepsAhead,又于哥哥、小号手兰迪—布雷克合组了一支名叫“BreckerBrothers”放克爵士乐队,90年代后,他们又将这支乐队改良为以酸爵士乐风为主的“ReturnoftheBreckerBrothers”乐队。主要专辑1980Swish—EWCD1983Cityscape—Warner1986MichaelBrecker—Impulse1988Don’tTryThisatHome–Impulse1990NowYouSeeIt…NowYouDon’t–GRP1996TalesfromtheHudson–Impulse1997TwoBlocksfromtheEdge–Impulse1999TimeIsofEssence–Verve2000TwoBlocksfromtheEdge—Impulse2001NearnessofYou:TheBalladBook–Verve2003WideAngles--Verve5.本尼·卡特(BennyCarter)如果在描述BennyCarter的音乐家生涯的时候,只是说他有着引人注目的、多产的一生,那么这种陈述的本身已经大大低估了他的成就。作为一位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一位编曲家,作曲家,乐队指挥,一位不经常演奏的小号演奏家,本尼·卡特在他所擅长的领域里一直就是最出色的几个人中的一位。至少从1928年开始他就成为了最优秀的爵土乐音乐家之一,而令人称奇的是,在1996年,也就是说他已经年满88岁高龄时,他仍然上台演奏,而且表现出来的精力和才智,丝毫未受他年龄的限制。有时人们如果单单听他的演奏,而不是在现场观看,甚至会认为他是在他鼎盛的三十年代,他的魅力丝毫没有渐弱。在他只有二十几岁时,BennyCarter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成为当时最优秀的大乐队的指萨克斯回家试听挥之一。他总是充满活力,信心十足,总是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这反映出爵士乐的一种精神:如果是一位大师,当他在二十年后演奏同一支曲子时,他的演奏仍然能给人带来新的感受!爵士乐从来没有,也永远没有简单的重复。创新是爵士乐的精神,这一切带给人们音乐的灵感,而灵感的源泉都是来自音乐家心灵的反思。同许多爵士乐早期的大师一样,本尼·卡待学习乐器演奏基本上也是采取了自学的方式。在演奏丁—段时间的c调萨克斯管之后,他开始演奏小号,并最终转向了中音萨克斯管的学习,这最终成为了他最擅长的乐队演出相关工作。1927年,BennyCarter录制了自己的首张唱片,合作者是查理·约翰逊的“天堂”乐队。1928年,他拥有了自己的首支大乐队。乐队的首演是在纽约的阿卡蒂亚舞厅举行的,初试身手,BennyCarter就大获成功。1930年到1931年期间,FletcherHenderson一直是卡特的合作者,而当时风靡一时的麦金尼的“摘棉花者”乐队也曾短期由卡特接手掌管。年轻的卡持成为了大乐队时代的重要人物。在三十年代初,卡特已经成为了与约翰尼·霍奇斯齐名的中音萨克斯管演奏家,尤其是他的现场演出更是受到了爵士乐迷的广泛欢迎。他在编曲和作曲方面的才能为人称道,在技巧方面他无可挑剔。他的小号演奏虽然机会不多,但却都非常精彩。本尼·卡持在乐队演出相关工作演奏方面,是一位全才,这在六十年前,就已经是人们公认的事实。他录制过次中音萨克斯管的唱片,单簧管唱片,还有钢琴唱片,甚至于演唱他也曾尝试过,尽管他为数不多的演唱证明,即便是他也不是超人。1935年,正当摇摆乐正如曰中天时,BennyCarter却到了欧洲。在伦敦,英国的乐队指挥亨利·霍尔邀请他加入乐队。这就是英国著名的BBC管弦乐队。在乐队中,卡特担任编曲一职,这使他有了充分施展自己的编曲才华的机会。由于BBC乐队在英国的巨大影响,卡特的名字在英国家喻户晓,爵士乐也由此在这个欧洲的岛国传播开来。爵士乐在英国回家萨克斯伴奏 mp3的普及,BennyCarter功不可没。1938年欧洲政治局势动荡,大战一天天临近,甚为前途忧虑的本尼·卡持返回美国,重新组建了一支大乐队。这是一支传统形式的大乐队,但是乐队商业色彩很浓,重视流行性,超过了对艺术性的重视,最终结果是以失败告终,于1941年宣告解散。卡待在大乐队解散之后,组建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七重奏乐队。1943年,BennyCarter结束八年的飘泊生涯,选择了西海岸的洛杉矾作为自己永久的居留地。对于一位成功的爵士乐音乐家来说,这里好像是一片未开发的处女地,他原本打算在这里安渡后半生,却未曾料到,这里竟然成为了他重新倔起的地方。四十年代,美国的西海岸成为了爵士乐新的中心,许多新的风格,新的流派都是在那里诞生,卡特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场所。在1943的电影《暴雨天气》中,他出演了一位鼓手,与另外一位大师范茨·Waller一道上了银幕。在此之后,他埋头苦干,专心为电影场担任配乐。在之后的三年里,他曾经尝试重现首曰的辉煌,建立了一支大乐队。他的乐队阵容很强大。然而毫无疑问,大乐队时代在战后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爵士乐发展的潮流,即便是BennyCarter也无法逆转。他的乐队并未如他期待的一样成功。最终他结束了尝试,放弃了努力,解散了这支大乐队,专心投入电影音乐的创作之中。卡特电影音乐创作的历史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在四五十年代,BennyCarter仍不时重操旧业,录%D


潮南区15371524948: 萨克斯歌曲回家谁写的?创作时间和背景? -
昔郝圣迪: 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肯尼.基.听说它的作者在当时的美国并不出名,更不象迈克尔.杰克逊或者理查德.克莱德曼那样举世闻名.直到他死后,这支乐曲才逐渐风糜全世界,几度默默无闻的作者也才为世人所知. 他就是“肯尼基”

潮南区15371524948: 有谁知道《回家》这首萨克斯曲背后的一个感人故事吗? -
昔郝圣迪: 真正的故事是这样的.曾经有一个男人,因为一点小事与邻居打斗,结果将邻居打成重伤.后来他被邻居告上了法庭获刑10年.但他的妻子忠心耿耿,十年来一直在家等待着他.等到他出狱那一天,他发现从监狱到家的路上,树上全部挂满了黄丝带.那是他妻子在他出狱前一星期,经过政府的同意后,特意弄得欢迎仪式.男人很感动,紧紧抱住了他的妻子.后来,这件事情传到了萨克斯名家肯尼基耳里,他非常的感动,于是写下了这不朽乐章——回家. 注:不要听垃圾百度说的,根本没有他为等待妻子而作曲这回事.

潮南区15371524948: 萨克斯《回家》是谁创作的?能不能介绍一下其创作背景还有要表现的情感? -
昔郝圣迪: 尼基 肯尼基(kenny g)于1956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他自小便开始学习音乐,高中时代便成为中学爵士乐团的团长.进入大学之后,他又加入了有知名乐手的乐团,取得了颇为出色的成绩. 1983年,肯尼基成为一名独立的萨克风...

潮南区15371524948: 我想知道 萨克斯曲《回家》的创作背景 还有演奏背景 在社会中的地位 谢谢友友们哈 -
昔郝圣迪: 演奏者Kenny G 男 1956年6月5日 双子座 美国著名萨克斯演奏家.1956年6月5日出于美国西雅图.少年时代在福兰克林读书,10岁时观看了一部音乐剧,从而开始迷恋上萨克斯.上中学时曾试图进入一个爵士乐队,但没有如愿,可见他并不是...

潮南区15371524948: 萨克斯回家是根据哪首歌创作的? -
昔郝圣迪: 肯尼基(Kenny G)于1956年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的西雅图.他自小便开始学习音乐,高中时代便成为中学爵士乐团的团长.进入大学之后,他又加入了有知名乐手的乐团,取得了颇为出色的成绩.1983年,肯尼基成为一名独立的萨克风手,...

潮南区15371524948: 萨克斯《回家》作者是谁?是根据怎样的故事写成的? -
昔郝圣迪: 我好像记得是关于一个二战老兵的故事.最开始好像是一个二战的老兵在战壕里因为思恋家乡而吹的.萨克斯就是当时在路过一个小镇时捡的.双方好像还因为听到这个音乐而停战一天.

潮南区15371524948: 萨克斯《回家》的作曲者是谁? -
昔郝圣迪: 肯尼·基Kenny 全球最著名的高音萨克斯风名家,肯尼·基总计创造了九张称霸全美当代爵士榜冠军并打进流行专辑榜 TOP10 的专辑,他是流行音乐史上最畅销的演奏曲艺人,同时也是当代最畅销的爵士乐乐手.

潮南区15371524948: 萨克斯名曲回家作者是怎么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有什么样的意境?作者创作这首曲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
昔郝圣迪: 音乐表达情感要看一个人的心境,心情好那它表达的就是喜悦,心情不好那便是伤感,就个人来说,它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宁静的忧伤,在一个闲暇的午后或寂静的深夜听,是一种享受 以下摘自百度贴吧 > 回家吧 >回家萨克斯 萨克斯回家 这一首...

潮南区15371524948: 萨克斯《回家》的世界名曲是谁创作的 -
昔郝圣迪: 肯尼·G

潮南区15371524948: 萨克斯 回家 创作时间 -
昔郝圣迪: 2004年,收录于凯利.金的《Chinese Songs Classics In key of G》专辑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