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战争的结局如何?对中国政局超远东局势有何影响

作者&投稿:闫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及对中国的影响~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1868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当时的琉球是清朝领土,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2月,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摆弄完台湾后,又开始摆弄朝鲜。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靠清王朝的支持苟安一时。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中国军队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
  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中国军队调查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倒不是因为军火工业实现了国产化——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慈禧太后说,光绪1875年登极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 。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
  中国与日本与1895年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占领大片领土。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占领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只得接受。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条约全文】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坛之端。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侍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于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
  彼此较阅所奉渝旨,认明均属妥善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拆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彬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诣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是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 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候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会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约所订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
  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伍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情,第二次伍干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徒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
  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第六款 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中国约候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B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员为优待之国,礼退护视,一律无异。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备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力:
  第一、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沿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中日两因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现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徵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余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饯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个国之货物--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嗣后如有因以上加护之事应增章程、规条,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 日本军队现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 中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条款,听允日本军队暂行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充撤回军队。倘中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
  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问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间,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并伤有司不得为逮系。
  第十款 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 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品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另约
  第一款 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为驻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中国自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每一周年届满,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
  第二款 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中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
  在距上开划界,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无论其为何处,中国军队不宜(逼)近或驻扎,以杜生衅之端。
  第三款 日本国军队所驻地方治理之务,仍归中国官员管理。但遇有日本国军队司令官为军队卫养、安宁、军纪及分布、管理等事必须施行之处,一经出示颁行,则于中国官员亦当责守。
  在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
  此另约所定条款,与载入和约其效悉为相同。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附:日本当时海军实力
  [编辑本段]
  吉野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还有一艘同型舰为“高砂”。据说吉野舰原为中国订购,但由于经费不足而被日本购去。1892年2月开工建造,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1人伤11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巡弋渤海。1904年被编入第一舰队参加了日俄战争中攻打旅顺的战斗。1904年5月15日在浓雾中与装甲舰春日号相撞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高千穗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是浪速号的同级舰。1884年4月10日开工建造,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5弹,死1人伤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编入第二舰队参战。1914年10月17日在攻打我国青岛时被德国S90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264人战死。1914年10月29日除籍。
  秋津洲号, 日本在横须贺船厂建造的巡洋舰原来作为“松岛”级的4号舰建造,后改为单独设计建造一型巡洋舰。该舰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是日本建造的第一艘钢制巡洋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4弹,死5人伤10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六战队担任日本沿海的警戒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1年4月30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7年1月10日除籍,7月29日在横须贺解体。
  浪速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1884年3月27日开工建造,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该级舰据说原来也是中国订购,同样由于经费不足而由日本购去。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9弹,伤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日俄战争中配属第2舰队第4战队。对马海战中受伤,后退出第一线。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岛群岛得抚岛海面因事故沉没。1912年8月5日除籍。
  松岛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原计划建造4艘,后改为3艘。该舰1888年2月17日在法国地中海铁工及造船厂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甲午战争时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3弹,死35人伤7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05年参加了对马海战。战后“三景舰”被编为练习舰队运送海军学员进行远航训练。1908年4月30日在运送海军候补生远航归途中在澎湖列岛的马公岛停泊时弹药库突然爆炸沉没。1908年7月31日除籍。
  千代田号,由于日本向法国Forges公司订购的亩傍号(Unebi)巡洋舰1886年10月19日竣工驶往日本途中于12月3日突然失踪,日本海军获赔124万5千3百円。 日本用这笔资金向英国Brown公司订造千代田号巡洋舰。1888年11月开工建造,1890年6月3日下水,1891年1月1日建成。该舰是除扶桑、比睿两艘老舰外唯一在中央设置防御装甲带的军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3弹。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巡洋舰。日俄战争中配属第三舰队第六战队,在朝鲜海峡护送运输船队。1904年7月26日在炮击旅顺时触雷后赴横须贺修理,而后参加对马海战。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一战中参加进攻中国青岛的作战。1921年4月30日成为水雷母舰。1922年4月1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4年4月1日成为杂役船。1927年8月5日在实弹射击训练中作为靶舰被击沉。后来该舰舰桥被拆除,移往江田岛海军学校作为号令台。
  严岛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1888年1月7日在法国地中海铁工及造船厂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89年7月18日下水,1891年9月3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13人伤1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19年4月1日作为杂役船,更名为严岛丸。1920年7月1日成为潜水艇母舰,舰名改回严岛。1920年9月20日至1924年7月31日又作为潜艇学校的水上校舍。1925年报废。1926年3月12日在吴港解体,同年3月21日除籍。
  桥立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1888年8月6日在横须贺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26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1弹,死3人伤11人。黄海海战后曾代替松岛号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2年4月1日作为杂役船。1925年12月23日报废,次年5月1日抛售,1927年在横须贺解体。
  比睿号,日本向英国Milford Haven公司订造的金刚级巡洋舰之一。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2月25日建成。1890年曾远航欧洲。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23弹,死19人伤37人。甲午战后撤去帆索装置加以改装。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中作为旅顺港的警备舰使用。日俄战争后成为测量船。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5日退役。
  扶桑号,日本向英国Samuda Bros公司订造的巡洋舰。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1891年11月16日在横须贺撤去帆索装置。1894年7月21日完工。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2人伤12人。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滩停泊时由于锚索断裂造成漂移,被松岛舰舰首冲角撞击后又与严岛舰右舷相撞后舰腹部进水沉没。1898年6月5日打捞出水后送入吴海军工厂修理。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参战。1912年12月12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08年4月1日除籍后作为杂役船,1909年2月15日退役。1910年在横滨解体。
  赤诚号,日本小野浜造船所神户工厂建造的摩耶级炮舰之一。1886年7月20日开工建造,1888年8月7日下水,1890年8月20日建成,编入吴镇守府,舰长瓜生外吉中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30弹,死11人伤17人。舰长坂元八郎太被击毙。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一舰队第七战队,1904年5月18日在旅顺外海浓雾中与大岛舰相撞,大岛舰被撞沉。1905年1月12日被编入第三舰队。1911年4月1日除籍。1911年12月21日退役。1912年3月22日成为川崎汽船公司的商船,改名为“赤城丸”。1921年被尼崎汽船公司购入,航行于濑户内海。1945年9月17日在佐柳岛遇台风沉没。1946年初被打捞起来,1月又在濑户内海触雷沉没,于1951年再次打捞起来。该舰最后于1953年在大阪解体。
  西京丸号,日本建造的商船,1889年下水,甲午战争前改装成代用巡洋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12弹,伤11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24257.htm#2

(2016·新课标)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1894年7月,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朝在战争中战败,这场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主要有: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 台湾被日本侵占 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的重大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
(2018·新课标)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 “包装”成野蛮和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外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促使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的重大事件是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1月,孙中山到檀香山组建了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立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踏上革命道路之时,就高举民主革命的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大大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领土的野心,并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由于条约还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救亡”的口号。在甲午战争国办工厂,外国资本家争先恐后地涌向中国投资,推动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方式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
(2014·江汉)1895年,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副对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制度腐朽落后。
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集中表现在竞相租借港湾和划分势力范围。1898年,德国强租山东的胶州湾,把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沙俄强租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以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英国强租山东的威海卫和香港对岸的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及附近的岛屿(新界),以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1899年,法国强租广东湾及其附近的水面,把广东、广西、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声明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

检举 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即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志在向海外扩张。1868年明治维新后,近代中日两国签订了第一个条约《中日修好条约》,第一款就说:“嗣后大清国、大日本国信敦和谊,与天壤无穷。即两国所属邦土,亦各以礼相待,不可稍有侵越,俾获永久安全。”这是一个平等的条约。
然而,在条约待批期间,发生了琉球船民遇害事件。1871年12月,琉球船民因风漂流到台湾,其中54人被台湾土著(即“原住民”)杀害,其余由清政府护送回国。当时的琉球是清朝领土,对此并未提出异议,事件就此平息,日本政府也不知道。第二年日本使者到中国换约,从清政府邸报中看到此事,于是一面向本国报告,一面到总理衙门交涉,试探清政府对琉球、台湾的态度。总理衙门回答说:“二岛(指琉球、台湾)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在于我。何预贵国事,而烦为过问?”这本来说得很好了,偏又画蛇添足地说:“杀人者皆属生番,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穷治。”这下叫日本抓住个把柄,拿“化外”二字大作文章,说台湾土著的居住地不是中国领土,借口进攻台湾。
1874年2月,日军在台湾琅峤登陆,开始了对台湾的进攻。对日本来说,这次行动相当冒险,不仅当时中日国力悬殊,国际舆论也不支持。战争至8月,日军增至3600人,但仍进攻不利,酷暑疫病,士气低落。此时日本看到胜算太小,就派了公使到北京,争取体面地结束战争。
9月日本公使来华后,先是虚声恫吓,后来又表示结束战争的“诚意”,说日本出兵台湾费尽财力,中国也不能让日本军队空手而归,应当支付一些兵费然后日本撤兵,这样双方面子上都过得去。清政府觉得在战争中处于优势,以赔钱来结束战争说不过去,而又不想为“化外生番”费太多精力,也想息事宁人,就表示可以考虑对在台湾“被害之人”酌情“抚恤”,等于承认了赔款的原则。在10月31日签订的《北京专约》中,琉球人遇害写成了“日本国民遇害”,日军进攻台湾写成了“保民义举”,中国以“抚恤”名义,赔偿白银五十万。《北京专约》为日本兼并琉球提供了根据,1879年4月,日本占领琉球,更名冲绳县。
摆弄完台湾后,又开始摆弄朝鲜。当时的朝鲜仍处于封闭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产力落后,国内政局飘摇,靠清王朝的支持苟安一时。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加强发展在朝鲜的势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力争使朝鲜脱离清政府控制,成为“独立国”。由于没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外交努力并不太成功。1884年,日本趁中国忙于中法战争之际,驻朝公使竹添策动亲日的“开化党”政变,12月4日一夜间推翻了保守派政权。次日,国王下诏革新政治,建立了开化党政府。保守派连忙请求中国军队支援,于是,袁世凯以保护朝鲜政府为名,率兵二千声讨乱党,12月6日攻入王宫。竹添寡不敌众,自焚使馆,连夜潜逃。动乱中开化党首相、大臣及三十多日本人被杀。
日本政府接竹添急报,立即派外务大臣率大批军队入朝,清政府也派了钦差大臣带了陆军和军舰到朝鲜。对峙中日本感到军事准备不足,因此并没有采取军事行动,转而运用外交手段。当时日本不少人主张趁中法战争之机迅速发动对华战争,但以伊藤博文为首的一派人,考虑到日本国力,特别是军事力量不足,主张“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赶添海军”,积蓄力量。
1885年春,日本派伊藤博文为特派全权大使,到中国谈判朝鲜问题。谈判中伊藤每每以回国相要挟,后来李鸿章大怒道:“朝鲜事,中国并未办错,其错处全在竹添;若因此决裂,我惟预备打仗耳!”尽管这样,纠缠多日后签订的《天津条约》中,日本仍取得了向朝鲜派兵的权利。
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总领朝鲜事务,加紧控制朝鲜。而日本则加强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等待时机。
以后的九年,表面上风浪不兴,但形势正在悄然变化中……
日本一直注意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天皇进呈的中国军队调查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陆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又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三十万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举国上下士气高昂,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共一万七千多吨。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起的十年扩军计划,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六万三千名常备兵和二十三万预备兵的陆军,和排水量七万二千吨的海军,超过了北洋海军。
而在此期间的清政府,看到经过数十年的洋务运动,在一系列的军事对抗中,已经不像鸦片战争时那样,洋人几艘炮舰就应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飘飘然。又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人并无意吞并国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虽然说最近几年东邻日本的一些动作,使人隐约感到将来会是个麻烦。
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动迟缓。1891以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这倒不是因为军火工业实现了国产化——钱被慈禧拿去修颐和园了。慈禧太后说,光绪1875年登极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 。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与明治天皇相比,对照何其鲜明!
《马关条约》的签订过程
中国与日本与1895年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
日本明治维新后,向外“开疆拓土”,陆上西进的目标是朝鲜和中国大陆。1876年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华条约》,由此日本侵略势力进入朝鲜。清朝与朝鲜有宗藩关系,日本极力破坏这种关系,在朝鲜造成与中国的尖锐矛盾和多次冲突。1885年3月中日签订《天津会议专条》,确立了两国在朝鲜的对等地位。此后日本即有计划地大力开展了针对中国的扩军备战活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以保护使馆和侨民等为名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陆上战斗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占领大片领土。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初又侵占山东威海。清政府无心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3月20日双方在春帆楼会见。李鸿章要求议和之前先行停战,日方提出包括占领天津等地在内的4项苛刻条件,迫使李鸿章撤回了停战要求。24日会议后,李鸿章回使馆途中突然被日本浪人刺伤。日本担心造成第三国干涉的借口,自动宣布承诺休战,30日双方签订休战条约,休战期21天,休战范围限于奉天、直隶、山东各地。此时日军已占领澎湖,造成威胁台湾之势,停战把这个地区除外,保持了日本在这里的军事压力。4月1日,日方提出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政府只得接受。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并附有“另约”和“议订专条”。条约的主要内容为: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二万万两;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得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同时,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马关条约》对中外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1)从中国方面看,①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②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资产阶级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和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自发反抗侵略的斗争高涨,如义和团运动。
(2)对日本而言,得到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
(3)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条约全文】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为订定和约,俾两国及其臣民重修平和,共享幸福,且杜绝将来纷坛之端。
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侍简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
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特简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于爵陆奥宗光;为全权大臣。
彼此较阅所奉渝旨,认明均属妥善无阙,会同议定各条款,开列于左:
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故凡有亏损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第二款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并将该地方所有堡垒、军器工厂及一切属公物件,永远让与日本:
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从鸭绿江口溯该江以抵安平河口,又从该河口划至凤凰城、海城及营口而止,画成拆线以南地方。所有前开各城市邑皆包括在划界线内。该线抵营口之辽河后,即顺流至彬口止,彼此以河中心为分界。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省所属诣岛屿,亦一并在所让境内。
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三、澎湖列岛是英国格林尼次东经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及北纬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间诸岛屿。
第三款 前款所载及粘附本约之地图所划疆界,候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各选派官员二名以上,为会同划定疆界委员,就地踏勘,确定划界。若遇本约所订疆界,于地形或治理所关有碍难不便等情,各该委员等当妥为参酌更定。
各该委员等当从速办理界务,以期奉委之后,限一年竣事。但遇各该委员等有所更定划界,两国政府未经认准以前,应据本约所定划界为正。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贰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伍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六个月内交情,第二次伍干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其法列下:第-次平分递年之款,于两年内交清,第二次于三年内交清,第三次于四年内交清,第四次于五年内交清,第五次于六年内交清,第六次于七年内交清,其年分均以本约批准互换之后起算。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五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限二年之内,日本准,中国让与地方人民愿迁居让与地方之外者,任便变卖所有产业,退去界外。但限满之后尚未迁徒者,酌宜视为日本臣民。
又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国立即各派大员至台湾,限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
第六款 中、日两国所有约章,因此次失和,自属废绝。中国约候本约批准互换之后,速派全权大臣与日本所派全权大臣会同订立通商行船条约及陆路通商章程。其两国新订约章,应以中国与泰西各国现行约章为本。又本约批准互换之B起,新订约章未经实行之前,所有日本政府官吏、臣民及商业工艺、行船船只、陆路通商等,与中国员为优待之国,礼退护视,一律无异。中国约将下开让与备款,从两国全权大臣画押盖印日起,六个月后,方可照力:
第一、现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之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所有添设口岸均照向开通商海口或向开内地镇市章程一体办理,应得优例及利益等亦当一律享受:
一、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二、四川省重庆府。
三、江苏省苏州府。
四、浙江省杭州府。
日本政府得派遣领事官于前开各口驻扎。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一、从湖北省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省重庆府。
二、从上海驶进吴沿江及运河以至苏州府、杭州府。
中日两因未经商定行船章程以前,上开各口行船,务依外国船只驶入中国内地水路现行章程照行。
第三、日本臣民在中国内地购买经工货件,若自生之物,或将进口商货运往内地之时,欲暂行存栈,除勿庸输纳税钞派徵一切诸费外,得暂租栈房存货。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余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以及在中国内地沾及寄存饯房之益,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个国之货物--体办理,至应享优例豁除,亦莫不相同。
嗣后如有因以上加护之事应增章程、规条,即载入本款所称之行船通商条约内。
第七款 日本军队现驻中国境内者,应于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三个月内撤回,但须照次款所定办理。
第八款 中国为保明认真实行约内所订条款,听允日本军队暂行占守山东省威海卫。又于中国将本约所订第一、第二两次赔款交清,通商行船约章亦经批准互换之后,中国政府与日本政府确定周全妥善办法,将通商口岸关税作为剩款并息之抵押。日本可充撤回军队。倘中国政府不即确定抵押办法,则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应不允撤回军队。但通商行船约章未经批准互换以前,虽交清赔款,日本仍不撤回军队。
第九款 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应将是时所有俘虏尽数交还,中国约将由日本所还俘虏,并不加以虐待,若或置于罪戾。
中国约将认为军事问谍或被嫌逮系之日本臣民,即行释放。并约此次交仗之间,所有关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贷,并伤有司不得为逮系。
第十款 本约批准互换日起应按兵息战。
第十一款 本约奉大清帝国大皇帝陛下及大日本帝国大皇帝陛下批准之后,定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初八日,在烟台互换。
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大清帝国钦差头等全权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伯爵李鸿章
大清帝国钦差全权大臣二品顶戴前出使大臣李经方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内阁总理大臣从二品勋一等伯爵伊藤博文
大日本帝国全权办理大臣外务大臣从二位勋一等子爵陆奥宗光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另约
第一款 遵和约第八款所订暂为驻守威海卫之日本国军队,应不越一旅团之多,所有暂行驻守需费,中国自本约批准互换之日起,每一周年届满,贴交四分之一,库平银五十万两。
第二款 在威海卫应将刘公岛及威海卫口湾沿岸,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约合中国四十里以内,为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区。
在距上开划界,照日本国里法五里以内地方,无论其为何处,中国军队不宜(逼)近或驻扎,以杜生衅之端。
第三款 日本国军队所驻地方治理之务,仍归中国官员管理。但遇有日本国军队司令官为军队卫养、安宁、军纪及分布、管理等事必须施行之处,一经出示颁行,则于中国官员亦当责守。
在日本国军队驻守之地,凡有犯关涉军务之罪,均归日本国军务官审断办理。
此另约所定条款,与载入和约其效悉为相同。为此两国全权大臣署名盖印,以昭信守。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明治二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订于下之关,缮写两分

附:日本当时海军实力
[编辑本段]
吉野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还有一艘同型舰为“高砂”。据说吉野舰原为中国订购,但由于经费不足而被日本购去。1892年2月开工建造,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1人伤11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巡弋渤海。1904年被编入第一舰队参加了日俄战争中攻打旅顺的战斗。1904年5月15日在浓雾中与装甲舰春日号相撞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
高千穗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是浪速号的同级舰。1884年4月10日开工建造,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5弹,死1人伤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编入第二舰队参战。1914年10月17日在攻打我国青岛时被德国S90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264人战死。1914年10月29日除籍。
秋津洲号, 日本在横须贺船厂建造的巡洋舰原来作为“松岛”级的4号舰建造,后改为单独设计建造一型巡洋舰。该舰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是日本建造的第一艘钢制巡洋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4弹,死5人伤10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六战队担任日本沿海的警戒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1年4月30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7年1月10日除籍,7月29日在横须贺解体。
浪速号,日本向英国Armstrong公司订购的巡洋舰。1884年3月27日开工建造,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该级舰据说原来也是中国订购,同样由于经费不足而由日本购去。甲午战争中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9弹,伤2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日俄战争中配属第2舰队第4战队。对马海战中受伤,后退出第一线。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岛群岛得抚岛海面因事故沉没。1912年8月5日除籍。
松岛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原计划建造4艘,后改为3艘。该舰1888年2月17日在法国地中海铁工及造船厂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2年4月5日建成。甲午战争时作为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3弹,死35人伤7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05年参加了对马海战。战后“三景舰”被编为练习舰队运送海军学员进行远航训练。1908年4月30日在运送海军候补生远航归途中在澎湖列岛的马公岛停泊时弹药库突然爆炸沉没。1908年7月31日除籍。
千代田号,由于日本向法国Forges公司订购的亩傍号(Unebi)巡洋舰1886年10月19日竣工驶往日本途中于12月3日突然失踪,日本海军获赔124万5千3百円。 日本用这笔资金向英国Brown公司订造千代田号巡洋舰。1888年11月开工建造,1890年6月3日下水,1891年1月1日建成。该舰是除扶桑、比睿两艘老舰外唯一在中央设置防御装甲带的军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3弹。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巡洋舰。日俄战争中配属第三舰队第六战队,在朝鲜海峡护送运输船队。1904年7月26日在炮击旅顺时触雷后赴横须贺修理,而后参加对马海战。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一战中参加进攻中国青岛的作战。1921年4月30日成为水雷母舰。1922年4月1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4年4月1日成为杂役船。1927年8月5日在实弹射击训练中作为靶舰被击沉。后来该舰舰桥被拆除,移往江田岛海军学校作为号令台。
严岛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1888年1月7日在法国地中海铁工及造船厂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89年7月18日下水,1891年9月3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13人伤18人。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19年4月1日作为杂役船,更名为严岛丸。1920年7月1日成为潜水艇母舰,舰名改回严岛。1920年9月20日至1924年7月31日又作为潜艇学校的水上校舍。1925年报废。1926年3月12日在吴港解体,同年3月21日除籍。
桥立号,为了对付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二舰,由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的“三景舰”之一。1888年8月6日在横须贺铺设龙骨,开始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26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11弹,死3人伤11人。黄海海战后曾代替松岛号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2年4月1日作为杂役船。1925年12月23日报废,次年5月1日抛售,1927年在横须贺解体。
比睿号,日本向英国Milford Haven公司订造的金刚级巡洋舰之一。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2月25日建成。1890年曾远航欧洲。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23弹,死19人伤37人。甲午战后撤去帆索装置加以改装。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中作为旅顺港的警备舰使用。日俄战争后成为测量船。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5日退役。
扶桑号,日本向英国Samuda Bros公司订造的巡洋舰。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1891年11月16日在横须贺撤去帆索装置。1894年7月21日完工。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2人伤12人。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滩停泊时由于锚索断裂造成漂移,被松岛舰舰首冲角撞击后又与严岛舰右舷相撞后舰腹部进水沉没。1898年6月5日打捞出水后送入吴海军工厂修理。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参战。1912年12月12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08年4月1日除籍后作为杂役船,1909年2月15日退役。1910年在横滨解体。
赤诚号,日本小野浜造船所神户工厂建造的摩耶级炮舰之一。1886年7月20日开工建造,1888年8月7日下水,1890年8月20日建成,编入吴镇守府,舰长瓜生外吉中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30弹,死11人伤17人。舰长坂元八郎太被击毙。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一舰队第七战队,1904年5月18日在旅顺外海浓雾中与大岛舰相撞,大岛舰被撞沉。1905年1月12日被编入第三舰队。1911年4月1日除籍。1911年12月21日退役。1912年3月22日成为川崎汽船公司的商船,改名为“赤城丸”。1921年被尼崎汽船公司购入,航行于濑户内海。1945年9月17日在佐柳岛遇台风沉没。1946年初被打捞起来,1月又在濑户内海触雷沉没,于1951年再次打捞起来。该舰最后于1953年在大阪解体。
西京丸号,日本建造的商船,1889年下水,甲午战争前改装成代用巡洋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海战中被击中12弹,伤11人。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摆脱了自己被侵略的局面,同时军国主义在日本根深蒂固,所以日本走上了侵略的道路,而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成为日本当时的国策,中国在洋务运动后一直自我感觉良好,不把日本当回事,丰岛海战,平壤战役后,中国人都认为应该与日本决战,所以甲午战争不可避免

清政府战败,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傅文及外务大臣陆奥宗光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包括《讲和条约》十一款,《另约》三款,《议订专条》三款,以及《停战展期专条》两款。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同时它也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这次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巨大影响,而且对日本与远东格局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教材中没有系统的论述,笔者拟作一简单总结。一、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甲午战争的失败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沉沦,同时也是推动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是对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一次检验。
对远东局势来说,加剧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的争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明显地反映了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斗。

官方历史书有答案啦。当然其实你只要问几个问题,就会发现这个答案有问题。日本明智维新已经20年多,军国主意也是早就有,为什么到这时才动手,不是早些也不是晚些?日本意在占领朝鲜,为什么帝国主义不干涉?要知道当时还没主的殖民地已经没多少了

LZ如果是要考试,就用楼上的答案吧,挺标准的。下面是我的看法,但千万不要拿来答卷。

先说说为什么老帝们都不出现
任何局部冲突dou离不开大范围的因素。1890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主要强国造成严重影响,最快的复苏也要到1893年,有的国家的危机还要延续几年,于是对于远东实在无法顾及。
另外这个时候欧洲成立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欧洲成为各老帝关注的重点中的重点,大家都忙着军备(一战的两派人马这时已经初步形成)。
另外由于经济危机影响,这个时候老殖民地爆发的动乱也够他们忙的

反正由于经济和政治原因,每个老牌帝国的注意力都不在东北亚,这造成权力真空。所以小日本才会在这个时候冒出来喊打喊杀,因为街坊都忙,没人给他两巴掌。

再说为什么中日两国要打起来
日本是岛国,往外走是必然的,朝鲜是最近的大陆,因此首当其冲。
日本为什么要这个时候打?
一方面是国内压力。世界经济危机对日本影响也不小,贸易降低,使得新型的制造业出现困境,国内经济恶化。而自己地方太小,自我扭转余地太小。另外明治维新后日本的人口增长很快,就业和食物压力相当大,经济危机就更惨。之前江华协议得到的实惠,在危机之下已经显得不足,所以干脆打下朝鲜(相当于自己国土大了一倍),可以转移内部压力。你会看到后来日本在向殖民地剥削是很凶狠的,而且不断对外移民(包括对后来的朝鲜台湾和东北),这就是释放压力。
另外一方面是机会。战争都要有借口,朝鲜这时出现内乱,表面看是兵民起义,实质是政府内部斗争(亲中和亲日,谁都赢不了谁)。两派分别向日本和中国要救兵,自然两家都来了。谁不来才是笨蛋。

中国为什么要打?一个是面子问题,朝鲜这时其实是亲日派当权,如果再不出手,一天朝鲜不再是藩属,面子就丢大了,所以派军队到朝鲜其实也是想挽回机会和面子。还有一个是自我感觉问题,对手是自己以前的小弟,自然掉以轻心,而且当时花了大量银子的军备也让中国人觉得自己牛得很,想找个人来练手,英美法德碰不了,日本总可以吧。

这就是为什么输了之后很多人接受不了现实(其实现在很多人跟那会儿人的心态差不多),而和白人打仗输了大家都没感觉似的。

战争的结局,直接后果是日本支配朝鲜,威胁东北,自然就直接和俄国发生冲突。后来的三国还辽以及十年后的日俄战争都是这种冲突的体现。
从地缘上,日本占领台湾,为以后包围中国大陆和进军东南亚奠定基础,这对日后美国影响最大,因为对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虽然这时美国还没真正动手到赤道),所以后来两国会在太平洋成为对手。
如果从更大的角度来看,日本的冒险实验成功,强国信心真正起来了,当然能和大国抗衡的实力是十年后才真正显示出来的(这实力又有赖于这次中国的赔款)
对于中国,除了屈辱,也有些好处,中国人的盲目自大得到一小部分的纠正,原来被白人打败还觉得是人种问题,现在被小弟打败了就没话说了。于是日本成为偶像了,那时哈日的都是现在我们称为爱国青年革命先行者的。
另外成就了孙中山。这次战败,以及后来的变法失败,让汉人对满人彻底失望,孙中山们从此知道该干啥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在这场战争前后的事件中冒出来:袁世凯。后来他使得汉人逐步真正取得政治的实权。之前的汉人包括李鸿章实际都只是执行人(或者说不敢明目张胆地取得话事权)。另外就是袁世凯总结在朝鲜的经历,带出一支新军(北洋),后来南方按他的模式copy一个南方新军,这就是后来武昌的主力(这也是帮了孙中山的忙)。中国辛亥革命后的局势在这个时候已有开端(指南北对峙)

对于“大大加速了中国社会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沉沦”,这个实在不知怎么判断。

一派胡言,仅供烧烤

对中国的影响:1、标志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证明在封建制度下单纯学习外国军事、工业改革的方式不能挽救中国;2、《马关条约》的签订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使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更加困难;3、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在法、德、俄干涉下以3000万两白银赎回)4、巨额的赔款加重了财政负担,直接转移到国内百姓,使百姓生活更加困苦5、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降低,战前在远东地区中国还保持着较高的地位,朝鲜是附属国,而且军力也强于日本,战后朝鲜划归日本势力范围,且失去了赶超日本的机会。

对日本的影响:1、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从亚洲2流国家一跃升为19世纪亚洲唯一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2、获得巨额的赔款刺激了日本国内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日本的国力。3、日本从战争中获得的巨大好处,刺激了军国主义势力的发展。4、日本获得了新的殖民地和商品市场,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5、日本国际地位超过中国,成为亚洲强国,具备了与欧洲国家角逐的实力

对远东的影响:日本成为远东地区的资本主义强国和军事大国,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伏笔,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简单一点讲:

战争爆发的必然: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内有很多矛盾,需要通过战争来转移国内矛盾。2.资本主义要想的到发展,必须向外扩张,获取新的原料产地和市场。

战争结局:清政府(中国)战败

战争影响:日本成功转移了社会矛盾,获得巨额战争赔款,获得新的原料产地及商品倾销地,从此日本跻身世界列强之列。中国与之相反,国内矛盾加剧,财富外流,洋务运动破产。


甲午战争对中国的意义是什么?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以至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甲午战争前,远东地区基本是俄、英争霸,中国和日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都受到不平等条约的制约。甲午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完全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财富...

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对今天我国的经济发现与精神层面的影响
这就为后来的日军侵华做了战争准备,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处于兵荒马乱中,经济发展迟缓了下来,一直到建国后,日本作为战争赔款,向中国援助了许多经济与科技事业。留给我们今天的精神启示是: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昔日的甲午战争爆发地,山东威海港口写着:铭记甲午历史,建设强大海军。

中日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有何内在联系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是戊戌变法的背景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英、美、法、德、俄、奥、意、日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加紧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侵略,西方列强趁机掀起侵略中国的狂潮, 偌大的中国被分割成了一块块列强的“势力范围”,整个国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势。中...

甲午战争慈禧为何要投降?
综上,中日甲午海战如果继续下去,日本很可能会在列强的钳制下,在中国陷入战争泥潭不能自拔,最终国内矛盾爆发,从此一蹶不振。而慈禧则会在混乱的局势中失去对中国的统治地位,清政府很有可能会因此提前灭亡。 抢首赞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分享 复制链接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分析甲午战争为什么会失败
甲午战争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当时的政府没有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和将相不和。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帝国,但却没有一个坚强的政治领导核心。王朝实际上有两个最高政治主宰,有两条旨令传承体系,并且随着皇帝年龄的增大,在权力分配问题上,两个最高政治主宰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起来,因而引发了所谓...

《中国的近代化》小论文300字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

分析中日双方在甲午海战中的成败原因
没有甲午战争的胜利,能有今日的台湾问题吗?甚至世界历史都要重写... 就在这造园、祝寿,并大办其"昆明湖海军学堂"之时,中日关系,密锣紧鼓,以侵华为第一目标的倭国帝国主义,正在疯狂地扩军备战。在甲午前夕,倭国海军已拥有新式舰艇21艘。其中9艘是1889年以后始完工下水的英德制最新型快速巡洋舰,装配有10英寸左右...

分析甲午战争对中日两国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马关条约》对亚洲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①从中国方面看,首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第二,割地赔款,主权沦丧,便利列强对华大规模输出资本,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

戊戌变法和甲午中日战争的联系
1、具体解析: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1895年4月,《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朝廷。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 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公车上书”揭 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2、戊...

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束标志是哪个战役
30日,日军集中兵力进攻威海卫南帮炮台。驻守南帮炮台的清军仅六营三千人。营官周家恩守卫摩天岭阵地顽强抵抗,最后被歼灭。日军也死伤累累,其左翼司令官大寺安纯少将被清军炮弹打死,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唯一阵亡的将军。由于兵力悬殊,南帮炮台终被日军攻占。2月3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威海陆地悉数被...

环翠区17298564153: 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必然的吗? -
佼荀切尔: 是必然的 原因①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由于改革很不彻底,封建残余浓厚,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需从侵略扩张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

环翠区17298564153: 简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
佼荀切尔:[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是什么?1 日本为解决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某吨,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2 此时处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日本的侵略行径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3 1894年日本...

环翠区17298564153: 中日甲午战争的原因、背景、影响、目的? -
佼荀切尔:[答案] 原因: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政府屈服.认为能否达此目标,关键在于海军作战之胜负. 背景:1: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

环翠区17298564153: 就甲午中日战争归纳概括中日两过对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和说明 -
佼荀切尔:[答案] 爆发原因:日本崛起后,对外扩张的需要;资本主义初期的侵略性;朝鲜的东学党起义.战败原因:1:中国的制度落后,日本较为先进;2:中国方面备战不积极,日本大举备战.3:中国方面主要将领已经年老或病死,日本的主要将...

环翠区17298564153: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简略一点】 -
佼荀切尔:[答案] 日欲控制朝鲜,为了驱赶清朝,遂战.清军节节败退,战场从朝鲜半岛逐渐过渡到清领土上,最后以清军战败告终.战争使得日本发了横财,感受到了侵略的好处,摆脱了半殖民地状况,成为了亚洲的强国.使得清朝形象败坏,国力一蹶不...

环翠区17298564153: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
佼荀切尔: 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见解:第一,经济目的说.认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是为了确保国外原料基地和市场,进行原始积累而掠夺殖民地.第二,如战争是因朝鲜东学党起义而引起、战争是由于日本...

环翠区17298564153: 中日甲午战争的起因,和中日两国的损失状况如何,中国为什么失败了??
佼荀切尔: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日本挑起战争 日本蓄谋吞并朝鲜...

环翠区17298564153: 你知道甲午战争的爆发的原因主要战役和结果吗 -
佼荀切尔: 原因:朝鲜东学乡起义.战役:丰岛海战,黄海大东沟海战,威海卫海战

环翠区17298564153: 这个是个历史题目哦,有可能会出现在09的考研试卷上,大家有本事的?
佼荀切尔: ??要求:1000字,可以不引用原文,但要注明出处 汗~…… 我初三的,只学过这... 因此小日本敢于挑衅中国北洋水师的运兵船!从而爆发中日甲午战争!战争最后签订了...

环翠区17298564153: 甲午中日战争是哪位皇帝在位时爆发的? -
佼荀切尔: 甲午中日战争是光绪皇帝在位时爆发的.1.1894年7月,甲午中日战争开始.1895年4月结束.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2.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有:平壤战役(1894)、黄海战役(1894)、辽东战役(1894)、威海战役(1895). 3.台...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