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有一个孝文帝,史记里汉文帝称孝文帝,为什么?

作者&投稿:谏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有几个孝文帝?汉文帝也被称为孝文帝吗?~

有两个孝文帝,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北魏孝文皇帝(467年—499年),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另外一个是汉孝文帝刘恒(史记记载),(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汉族,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夏六月,汉文帝病逝,享年46岁,因为是以孝治国,死后,人们给了他最美好的谥号“孝文皇帝”,所以也被称为孝文帝或汉孝文帝。

因为当时两位皇帝都推崇的是老子的道家思想以孝立天下的治理方针!而到了汉武帝时变尊崇儒术了!

谥号一样的很多啊,比如梁武帝 汉武帝 宋神宗 明神宗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兑葜苁?#8226;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两个字的,如魏安 王(安)、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给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手握大权,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是权宜之计,不大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也。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出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如,楚怀王的“怀”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称为上谥、美谥;中者称为下谥,恶谥;后者称为中谥。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

恶谥是后来才有的——人们渐渐觉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还很可恨。周厉王在“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他是一个贪婪的君主,“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死在了那里。《召公谏厉王弥谤》是先秦历史散文名篇,选进了多种课本。本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厉王的专制残暴。

隋炀帝的“炀”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是他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

● 始皇倨傲废谥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谥号的字数,从一个字开始,发展到后来用好多个字,简直成了褒义词堆砌。武则天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即自己定谥的先例。其实质由客观地评判变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数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发展。唐代对殁世皇帝简称谥号。明朝皇帝谥号十七字。清朝皇帝谥号为廿一字。字数这么多,当然就无法当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场合用。

●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谥法大体上还公正,甚至连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体现自己的文治武功,他梦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经天纬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后”、“勤学好问”的品德。但后人偏偏谥之为魏武帝。根据谥法,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为武。

曹操这个谥号是在儿子做江山的时候定下来的。儿子即使想给老子涂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后来就变成对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曹操想到做不到,后来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况下,一个制度建立以后,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完善。随着中国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没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谥,也变质了。

汉文帝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一前157年)是汉朝的第四个皇帝,高祖刘邦第三子,惠帝刘盈弟,母薄姬,初被立为代王,建都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刘恒在周勃、陈平支持下诛灭了诸吕势力,登上皇帝宝座,是为文帝,在位23年。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他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两次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甚至12年免收全国田赋,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他还亲自耕作,做天下之表率,对当时农生产的迅速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逐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当时各诸侯王掌握着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大权,对国家的统一和中央政权的巩固形成了严重威胁。汉文帝先后粉碎了刘兴居和刘长的谋反,又接受贾谊提出的分割大的诸侯的建议,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他还妥善处理好汉朝同南越和匈奴的关系,对南越王赵佗实行安抚政策,对匈奴继续实行和亲政策的同时,加强了边防的力量。匈奴曾三次侵犯汉境,都被他及时派兵还击,赶出了塞外。 汉文帝在高祖的基础上,进一步废除了肉刑和诽谤妖言罪等一些严邢苛法。他实行平狱缓刑,约法省禁的政策,并带头执行法制判决,作为一个封建国君,这是难能可贵的。他知人善任,虚心纳谏,提拔重用了贾谊、晃错、张释之、周亚夫等人才,开创了文景盛世的繁荣局面。他节俭敦朴,严于律己,在封建帝王中是做得比较好的。在位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御很少增添。有一次他想修筑一座露台,一算需花费黄金100斤,相当于中等人家l0户的家产,就作罢了。他反对厚葬,其坟修在长安附近灞水的旁边,称做灞陵。修筑时顺着山陵形势挖掘洞穴,不再加高,陪葬品全用陶器,不准用金银等贵重金属。他还主张死后把夫人以下的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改嫁。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病死于长安末央宫,

庙号:为太宗.
汉文帝谥号:孝文帝.
故史记称之为孝文帝.
北魏与汉相隔数百年,
故而史记称汉文帝为孝文帝,
与北魏孝文帝并不冲突.

孝文帝是汉文帝的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观楼上诸位之言,自己甚为郁闷.
其实答案不用像凡尘の羽那么多,
而且他说了那么多,根本没讲到实质.
答案就是.

汉文帝谥号:孝文帝.
故史记称之为孝文帝.
北魏与汉相隔数百年,
故而史记称汉文帝为孝文帝,
与北魏孝文帝并不冲突.

汉朝是以孝治天下,故而帝王的谥号大都带有孝字。


孝文帝为何有识见??
的必要性,现论述他进行汉化运动所收的正面及负面影响,而这些成效能否达到孝 文帝的目标 从正面的成效来看政治改革方面,文帝迁都洛阳,由于平城僻处塞北,户口稀少气 候严寒,河流缺乏,又常有水旱疾疫,粮食常见不足,故平城仅可视为用武之地, 不符合文治之国家首都原则,加上北方保守势力,对他的改革有一种难以排除的...

北魏的详细历史
北魏的历史:北魏(386~557年),是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改国号为大魏,建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

魏初风俗至陋是哪一次历史事件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魏太武帝死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北魏更替了三个皇帝,政治腐败,引起人民不断反抗。公元471年,文成帝拓跋的皇后冯氏以太后身份,杀了专权的大臣乙浑,逼十八岁的献文帝拓跋弘禅位给刚满四周岁的太子拓跋宏,冯太后则被尊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二十年,实际上掌握...

七上19课孝文帝历史潮流是什么
要一个民族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习俗甚至语言,容易吗?正因为如此,孝文帝不仅要求十分严格,而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从自己和亲人做起。孝文帝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图解助记北魏孝文帝改革6.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都是在向哪个民族学习?孝文帝推行这些汉化措施后出现了什么现象?孝文帝改革成功了吗?你...

“世界上最长的人造运河”魏孝文的皇帝拓跋宏是英雄还是罪人?
孝文帝也把女儿收为妾。他还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的六个弟弟改嫁,他们分别嫁给了陇西的李、范阳的陆、荥阳的郑和荥阳的穆。虽然鲜卑族和汉族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通婚,比如孝文帝的第一个祖母冯太后是北魏第一个被立为皇后的汉族女子,但如此大规模的通婚无疑让鲜卑族不再有来自元氏郡皇室的血脉。这些严厉的措施并没...

孝文帝到底是北朝人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人,或都不是(若都不是,请说答 ...
属于南北朝时期北魏人。应该叫北魏孝文帝,历史上西汉文景之治的文帝也叫孝文帝不要能混。当时朝代是这样划分的:司马炎统一三国后为晋,后发生战乱,北中国先后出现了16个小朝廷,晋朝的后人跑到江南继续叫晋,历史上叫东晋,原来的晋叫西晋,此时被称为东晋16国时期;后来东晋腐败被其大臣先后篡位就到...

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这样一来,开垦的田地多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比较稳定,北魏政权的收入也增加了。 迁都洛阳 魏孝文帝是一个政治上有作为的人,他认为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同时,北魏自定都平城以来到孝文帝已近百年。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平城地处偏僻,是北魏政府很难...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意义
此行除了通使问好,改善魏、齐两国的关系之外,还肩负着一个有点特殊的使命:向南朝借书。北魏使者向当时的齐武帝萧赜出示了一份书单,希望南朝按照书单借给魏国一批书。这个请求引发了南朝君臣的一番议论,但他们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的决定却是不借。南朝不肯借书,北魏孝文帝也没有办法,只能转而通过...

魏文帝?魏孝文帝?一个人?
不是同一个人,魏孝文帝应该是北魏孝文帝。魏文帝曹丕(187-226),魏朝开国皇帝。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者之一。是三国时代第一位皇帝,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统治。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即能为文。建...

《北史.魏高祖孝文皇帝本记》翻译
高祖孝文皇帝,名叫宏,是显祖献文帝的长子,母亲是李夫人。三年夏六月辛未,被立为皇太子。五年秋八月丙午,在太华前殿登上皇帝位。孝文帝对大臣虽然秉公执法,绝不宽纵,然而性情宽和仁慈。有一次,别人在用餐时用热羹伤了他的手,文帝微笑着予以宽恕;还有一次,在饭中吃出了虫秽之物,文帝还是...

夏县18881372979: 历史上有几个孝文帝?汉文帝也被称为孝文帝吗? -
佼顾九气:[答案] 有两个孝文帝,一个是大家都知道的北魏孝文皇帝(467年—499年),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另外一个是汉孝文帝刘恒(史记记载),(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汉族,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汉文帝后七年...

夏县18881372979: 谥号为孝的皇帝 -
佼顾九气: 秦孝公,梁孝王(这两个不是皇帝) 皇帝没有单谥号为孝字的.但是有带孝字的,例如:西汉孝文帝、孝景帝、孝武帝;北魏孝文帝等等.

夏县18881372979: 孝文帝之后谥号为什么多用孝 -
佼顾九气: 因为孝文帝改革时期的措施1.宫廷之上禁用鲜卑语,必须使用汉语2.改汉姓3等等....最后一条是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孝也是他的“期望”,所以谥号多用孝 书上都有呢. 答案就是这些了 很荣幸帮助您

夏县18881372979: 孝文帝的"孝'什么意思 -
佼顾九气: 自孝文帝死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孝”字,如孝明帝,孝文帝等 其原因可以从哪项变革内容中找到 以孝治国、尊老养老 北魏孝文帝在位29年,亲政9年,是北魏改革最频繁的一个历史阶段.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攻固自...

夏县18881372979: 汉代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在史记中为什么叫做孝文帝、孝敬帝、孝武帝?
佼顾九气: 孝武是汉武帝是谥号,西汉皇帝都会有孝加谥号:例如汉景帝就叫做孝景帝,汉文帝就谥作孝文帝,

夏县18881372979: 季布辞官里孝文为什么被翻译成汉文帝 -
佼顾九气: 汉文帝的谥号是孝文皇帝...因为西汉皇帝的谥号里基本上都有一个孝字,所以就省略了... 不是说的魏晋时期的那个北魏孝文帝

夏县18881372979: 汉代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在史记中为什么叫做孝
佼顾九气: 汉朝以孝治天下,所以每个皇帝的谥号第一个字是“孝”

夏县18881372979: 孝文帝是那朝的叫什么 -
佼顾九气: 谥号为孝文帝的皇帝有两位,一位是西汉的汉孝文帝刘恒.一位是南北朝北魏的魏孝文帝拓跋宏.

夏县18881372979: 为什么孝武帝谥号要用孝字?
佼顾九气: 以“孝”治天下,是汉人儒家文化思想的代表. 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崇汉族文化.所以自孝文帝以后多采用孝字做谥号,说明北魏皇室已经接受了儒家思想.

夏县18881372979: 为什么北魏皇帝死后,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
佼顾九气:这和当时的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有关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 汉朝以来的统治思想是儒家思想 所以你会发现汉朝皇帝谥号也会在前面加个孝字 除高祖以外 每个皇帝谥号都有孝 如 孝景帝 武帝谥孝武 一般将它省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