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级制度的介绍

作者&投稿:支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官级制度的其他~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如《畿辅通志》经略傅振邦,督办徐宿江南各省。【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⑴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⑵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⑶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⑷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⑸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⑹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⑺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⑻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千总】明清两代正六品武官。【大理寺卿】全国三大司法长官之一,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学士”是唐代掌客文学著作的官,如果由宰相兼管“学士”,则宰相就称为“大学士”。宋代,“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商承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则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 ”。【工部尚书】掌管全国水土工和的大臣,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工部侍郎】工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中奉大夫】宋代正四品文官,元明两代为从二品。【中散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中宪大夫】元明清三代正四品文官。【中议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中顺大夫】元明两代正四品文官。【中书令】唐代中书省的“中书令”、尚书省的“尚书令”与门下省的“寺中”,同称三省长官,共同掌管中央的机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中书令实际上就是宰相。宋代由中书省与枢密院分管政务、军事。元代废除三省制,中书令是惟一的最高国务长官。明清两代废除中忆令的官名。【中书省左右丞相】元代和明初,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或称国相),是丞相的副职。明洪武十二年以后不再有“丞相”、“平章”、和“参政”等官名。【太守】汉代掌管郡务的最高长官。三国以及隋炀帝、唐玄宗时期和五代,改州刺史为建郡太守。此后太守已不是正式官名,习惯上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时期专用以称“知府”,从四品官。【太尉】秦汉时期,太尉是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后来历代也多沿用这个官衔,但逐渐变成加官的官衔,没有实权。到了宋徽宗时期,把太尉定为武官的最高一级官阶,其本身并不代任何职务,一般用作武官的尊称,而不问其职务的大小。元代以后废除了这个名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师”、“三少”、原是天子或太子左右最亲近的人。“师”是传授其知识的,“傅”是监督其行动的,“保”是照管其身体的,即分别是负责君主智育、德育、体育的人。隋唐以后,太子的师傅均以别的官衔任命,“三师”、“三少”仅为加官赠官的官衔,没有职事。宋代“三师 ”是宰相、亲王的加官官衔,“三师”是正一品,“三少”是从一品。明清两 代,“三师”为从一品,“三少”是正二品。【太宰】古代“太宰”为百官之长。宋徽宗时期,改尚书左仆射太宰,右仆射为少宰。一般通称吏部尚书为太宰。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太常寺卿】掌管宗庙祭祀之事的长官,正三品。【太常寺少卿】太常寺副长官,正四品。【太常博士】太常寺掌管祭祀之事的官员,正七品。【太中大夫】掌管议论的文官,唐宋两代为从四品,元明清三代为从三品。【太仆寺卿】太仆寺长官,主管传达王命、侍从皇帝出入、车马等职事,正三品。【太仆寺少卿】太仆寺副长官,正四品。【公、侯、伯、子、男】这是皇帝授封的爵号。“公”是“王”以下最高爵号。唐宋两代有国公、郡 公、开国县公等级,所食之邑从4000户至3000户不等。明代仅封侯、伯。【户部尚书】户部的最高长官,主管全国的财政监督、民政事务。明代为正二品官,清代为从一品官。【户部侍郎】户部的副长官,明代为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文林郎】从九品文官,元明清三代为正七品。【仆射】“仆射”是主任或领班的意思。唐宋两代“仆射”实际上就是宰相。【左右参政、左右参议】明代清初布政使的下属官员。布政使掌管一省的政务,参政、参议分守各道,并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事,一般是正四品。【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主簿】主簿是主管文书的意思。中央卿寺中的主簿是正规的军事官,唐代列为从七品,其他官署的主簿为八、九品,县主簿为九品。清代把主簿看做是做杂职,并将它裁减。【礼部尚书】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节度使】唐宋两代总管军民两政的地方长官,官阶二至五品不等。元代之后废除这个名称。【布政使】明清两代一省最高民政机构为布政司。布政使为政司的主官,从二品,仅次于巡抚一级,为防止专权,明代与清初设左右布政使二人,清康熙年间已后不再分左右。【正奉大夫】元明两代从二品文官。【正议大夫】唐代正四品文官。【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刑部侍郎】刑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清代为正二品。【光禄大夫】汉代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的长官。魏晋以后有其名而无其职,唐宋以后成为阶官的称号,从二品官。元明为从一品,清为正一品,成为文臣最高的阶官。【同知】府的副职称为同知,如一府的主官称为知府,而府的佐官称为同知。明清时期,各府同知为正五品。【同平章事】“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平章”是商量处理国事的意思。位高时,“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的官衔;位低时,官衔也在五品以上。宋中叶以后废除同平章事的名称,元代时用时不用,官位较低。【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选,是吏部的最高长官。唐宋是正三品,明代是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通常称为天官、冢宰、太宰。【守备】明清两代正五品武官,明代从二品,清代正二品。【安抚使】朝廷派往边疆重要地区统辖军民的官员。元代各路安抚使是各路的行政长官。明清两代仅在少数民族地区设有此官,官阶一般是正三品,如原来官衔在二品以上,派出时则称安抚大使。【州牧】唐宋京畿的地方长官称州牧,正六品官。清代知州已降为与县略相等到的地方长官,但文字上仍尊称为州牧,与知县并称牧令,正七品。【巡按】明代派遣监察御史分赴各省区巡视,考核吏治,称为巡按,一般仅有六品官。官阶虽不高,但可以与省区行政领导分庭抗礼,知府以下要服从他的指使,事毕回京。【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巡抚】明代凡是文职官员奉命出朝,统称“巡抚”,这官职是临时性的。清代巡抚与总督同为封疆大臣,巡抚品级稍次于总督,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巡抚的职责随时随事随人而施。清代巡抚为从二品。【观察使】唐代朝廷派遣分赴各道访察州县官吏功过及民间疾苦的官员,官阶由原官职而定,从御史中丞至六部尚书不等,大多为二、三品官。到了宋代,观察使与节度使均为荣誉称号而非实职。【把总】清代正七品武官。【兵部尚书】统管全国军事行政长官,明代正二品,清代从一品。【怀远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员外部】“员外”是定额以外添派的人,唐代为六品,明清为五品。【刺史】刺史与都督在名分上分别掌管州府的民政和军政。元代废除刺史的名称。清代刺史往往作为知州的文字称呼。【奉直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奉政大夫】元明清三代正五品文官。【奉训大夫】元明两代从五品文官。【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武功将军】清代从三品武官。【武略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武官。【武略骑尉】清代正三品武官。【武义将军】元明两代从五品官员。【武义都尉】清代正三品武官。【武节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武官。【武德将军】元明两代正五品初授武官。【武德骑尉】清代正五品武官。【武翼都尉】清代从三品武官。【武显将军】清代正三品武官。【知州】州的长官,一般是六品或五品。【知府】宋代知府职略高于知州。清代知府为从四品。【知县】宋代县的最高长官。元代称县尹。明清两代知县为正七品。【金紫光禄大夫】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国公】唐宋两代正三品文官,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不设此官衔。【国子监祭酒】古代公卿、大夫的子弟称作“国子”,“国子监供祭酒”即国子太学的主官,从四品。【国子监丞】唐代之后国子监丞为国子监丞国子监内部事务官。明清时期监丞职能是学监的性质,正七品官。【国子监博士】唐代之后,在国子监中分管教学的官员称作国子监博士及助教。【驸马】“驸”就是“副”的意思。驸马都尉与奉车都尉都是奉陪皇帝乘车的近臣。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常授以驸马都尉,因此,驸马成为皇帝女婿的专门称号,而不是官职。明代沿用这个名称,清代这称为额驸。【经略安抚使】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枢密使】“枢密”即中枢机密的意思。从唐代开始以宦官掌管枢密,宦官多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唐昭宗之后改为士人任枢密使。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中书省的同平章事共同负责军国要政,并逐步由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清代军机大臣也往往尊称为枢密,一般为一品官。【县令】唐宋两代县级主官,官阶自从六品至从七品均有。宋代曾同时存在知县和县令的官衔,当时县稍强于知县。【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清代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仅次于副将一级。【参领】清代正三品官,副参领为正四品官。【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宋元两代是宰相的副职。【钦差大臣】明代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称为钦矩。清代由皇帝特命并颁授关防的,称为钦差大臣。【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清代正二品武官。【提督】清朝武官官职名称,位阶通常为从一品官。就位阶上,比巡抚文官高一级,与文官尚书或总督平级。清晚期有正一品,通常是功勋较丰的经略边疆重臣。【总督】明清两代具有节制地方文武官员权力的朝廷命官。明代还有管辖专门事务的总督,如漕运总督等,官阶自正二品至从一品不等,清晚期则有正一品,并且有武职大臣代任例子。清代以总督为地方最高长官,管辖一省或数省。【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荣禄大夫】元明清三朝从一品文官;清末对于功勋大臣为正一品。【转运使】唐代经理江淮米粮、钱币、物资运输的官员,宋代称漕司,明清两代称漕运总督,一般是二品官。【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宣奉郎】宋代七品文官。【宣德郎】唐宋两代正七品文官,明清两代从六品、正七品文官。【宣抚使】宋元明清四代镇抚一方的军政长官,官阶由原官衔而定,一般是二、三品。【宣议郎】唐宋两代从七品文官,明代正七品。【宣慰使】元明清三代,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世袭的“士司”中,宣慰使是最高的官职,从三品官。【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宣武都尉】清代从四品武官。【宣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建威将军】明清两代从一品武官;清末对于功勋大臣为正一品。【按察使】宋清两代掌管一省弄名按劾的长官,正三品。【给事中】朝廷中经手章奏,稽察六部百司的官,正五品。【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昭武都尉】清代正四品武官。【昭勇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昭毅将军】元代称大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洗马】洗马即前马,也是先驱的意思,是太子的侍从,一般为三品。【振威将军】清代从一品将军。【秘书郎】唐代掌管四部书(经、史、子集)的文官,从六品。【郡王】隋唐以后,郡王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名。清代郡王并不取郡名,而是取美名冠之,如顺承郡王等。【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唐宋两代仅有八品官,明代为正七品,清代为从五品。【宰相、丞相】“宰”是主持的意思,“相”是辅佐的意思。中国历史上有“太宰”和“丞相”的名称,而并无“宰相”的官名。但人们习惯上把对君主负责总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通称为“宰相”。注:以上在清晚期多有变化,尤其清国朝战事吃紧时期,许多逾越典制职官晋升事例,只是因为国灭而没有这个时期关于职官制度改革的文件,我们今天只能从国图和故宫(包括台湾故宫博物院及史语所等)。

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每品分正、从两级)。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阶,少则18阶,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参仿西方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
  以下大概是清朝的军/官衔
  1.正一品
  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
  文京外官:无
  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
  2、从一品
  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
  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
  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d: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b: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c:步军副尉、步军校。
  d: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10、从五品
  a: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b: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d: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
a: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c: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d: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
  a: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c: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
  b: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州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c: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d: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14、从七品
  a: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仪。
  d: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古代确定官职等级的方法为品秩.曹魏以前以秩来确定官员身份地位的尊卑。秩指的是官员的俸禄。 曹魏以后设九品之制。九品以一品为最高,九品为最低。各品又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等。九品之外更低的称为流外官。隋唐以前正四品以下各级又分上下两阶,这样九品共有三十等。职官,散官,勋官乃至爵位都以品位定等级。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




古代官位等级的官位演变过程
周代的“内爵”可以视为最早的品位分等,汉代禄秩等级则显示了“附丽于职位”的鲜明特征;魏晋南北朝的“门品”等等制度,无疑是品位性安排和品位性官职的一个高峰,唐宋阶官承其余绪;明清时则又出现了向职位分等回归的趋势。那些波峰和波谷不会无因而来,与各代官僚政治和官僚群体的性格变迁,肯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

中国历史朝代中都有什么官位?而且是如何分辨官级别的?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

将相和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和政治文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影响着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其中,将相是中国古代官职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和政治文化。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职制度是一种以官职等级为主导的政治制度,它以官职等级高低作为...

唐朝散、勋、爵制度下,官员等级怎么划分?
唐代职官制度中,有具体职任的中央、地方文武官员等,自正一品至从九品下共分为30个等次,他们因才能与品德突出而被授官,掌握大小不等的权力。同时,唐代有一套与职事官品相辅而行的散、勋、爵制度,表明包含职事官与非职事官在内的唐代各种官员等级身份的差异。这篇文章具体向大家介绍散、勋、爵制度的不同。散官...

以前说官员的等级都说几品几品的,这个品代表官员等级的规定是怎么来的...
对禄秩和官品,各种政治制度史的专著一般都辟有专节介绍;同时还有那么多的论文,直接或部分地涉及了它们的细部考析。有关变迁好像不怎么复杂:汉代的禄秩等级已经很严谨了,大略有十七八个层次;魏晋以来出现了九品官品,构成一个较大转型;北魏孝文帝进而把九品官品析分出了正、从、上、下共30级;此后...

各朝代的官位和大小顺序
初期,仍沿用前代制度,以中书省宰执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此类行省实际上已成为常设的地方行政机构,与前代所置临时性的分遣机构不同,行省官若仍以中书省宰相行省事系衔,就与中书省的权限没有区别,嫌于外重,遂更定官制,只称某处行省某官,不再带中书省宰相职衔。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铨定省...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制度?
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推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的诸侯们所遵循的是等级制度和世袭制度。就是周天子把土地和权力分封给亲族家臣,这些亲族家臣到分封之地就任,掌管这里的人民和财富,并以军队的力量来控制地区的格局稳定。便成为一国之诸侯。而诸侯又把土地和权力分封给亲族和功臣,这些人又成为卿大夫。卿大...

谁能跟我详细介绍请代的官僚制度?
请跟我具体介绍军机处、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光禄寺等的作用及其中的具体官制、品级。及地方官员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等的具体作用、权力大小及品级。万... 请跟我具体介绍军机处、内阁、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光禄寺等的作用及其中的具体官制、品级。及地方官员总督、巡抚、学政...

古代宋朝官制的详细介绍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代宋朝官制的详细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宋朝官制之中央官 宋朝中央机构可分为行政、 军事 、财政、司法监察和为皇室服务的机构等五个系统。 从行政系统看,最高长官仍为宰相,其特点有二,一是官名变化多,二是权力小于前代。宋初,沿唐后期和五代制度,设中书门下。中书门下设于宫中,又称...

中国古代官职表,按照品级从大到小排列。宫斗群急需!!!
明、清两代,官员在朝服的前胸后背处分别装饰一块方形的图案,叫补子,又称“背胸”、“胸背”。 一般用彩线绣制,亦称“绣补”,也有织造的。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是区分文武官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花纹图案,我们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 相传补子起源于武则天时代(武则天的官吏...

芜湖市13349397050: 古代官级制度 - 搜狗百科
爨匡鑫贝: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

芜湖市13349397050: 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并说明选官标准的发展变化. -
爨匡鑫贝:[答案] 古代的选官制我觉得有这么几个重要的汉的察举制.隋创的科举制到唐的殿试和武举到宋的天门子到明清的八骨文这几个!他们的标准汉是孝廉.后来的都是庶主和门第了!可以通过考试当官

芜湖市13349397050: 明朝时的官级制度是怎么样子的呀我的意思是说明朝时有哪些官职?比如
爨匡鑫贝: 明朝(中央)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令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

芜湖市13349397050: 中国古代官制 - 请详细介绍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历程
爨匡鑫贝: 各朝代不同.明朝以前.不是按品算.而切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在同一朝代也不同, 比如汉朝.在汉昭帝之前丞相最大.但汉昭帝时由于霍光辅政最大的就是霍光.当时他的官职是:大将军 大司马.大将军为武官之首,大司马为文官之首. 历史上沿用比较长的有`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这一制度起于秦朝.在后来其中各职位到各朝有变动. 明朝以太傅为首统帅6部

芜湖市13349397050: 请问我国古代官吏品阶制度的情况如何?我现在不是很清楚这个问题. -
爨匡鑫贝: 品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表示官员级别高低的标志.我国古代的官员很早就有高下之分.西周时期,官即有九命之别.九命为最高级别,一命最低.汉代,每一种官职都有固定的俸禄,因而俸禄的多寡就成为区分官职等级的标志,俸禄越多,...

芜湖市13349397050: 评述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详细急 -
爨匡鑫贝:[答案] 选官制度,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它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芜湖市13349397050: 古代官职等级 -
爨匡鑫贝: 中国古代等级制度称为“九流”. “九流”又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上九流”是: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道、僧. “下九流”是:师爷、衙差、升秤(秤手)

芜湖市13349397050: 古代军衔和文官制度? -
爨匡鑫贝: 古代的军官品秩和现代军衔制度略有不同,就为楼主粗略统计下南北朝以前的武官吧,从高至低依次排列如下: 大将军 骠骑将军 车骑将军 卫将军 四征将军(即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 四镇将军(同上) 四安将军(同上) 四平将...

芜湖市13349397050: 中国古代 封官有哪些方式
爨匡鑫贝: 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册命制度是古代封官授职的制度之一.唐代墨敕斜封官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史上的一种特殊现象.(非正式)宪宗时形成的传奉官制度,是皇帝直接颁诏令封官的制度.清朝的捐监制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