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的人物生平

作者&投稿:张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孙武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孙子名武,是齐国人。——《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人,是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人尊称为孙(武)子,当然这个“子”,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儿子”,它的含义有很多,加在姓氏后面则是对人的尊称,代之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比如诸子百家中的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等等。

不过孙武在齐国并没有很突出的战绩,他的声名鹊起是在南方的吴国,至于为何不在齐国发展,是因为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景公十六年),齐国发生了“四姓之乱”,这场动乱的起因是“齐惠栾、高氏皆耆酒,信内多怨,强于陈、鲍氏而恶之(出自《左传·昭公十年》)”。

在齐景公时期,齐国内的卿大夫之间的斗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而其中以田、鲍、栾、高四大家族争斗最为激烈,这场内轮最终以田氏联合鲍氏,趁执政的旧贵族栾氏、高氏宴饮方酣的时候,包围了他们,经过激战,栾氏、高氏战败,其主要人物架施、高强两人逃往鲁国告终。



只是这些人都没想到,他们的争权逐利,导致一代兵法大家孙武跑到吴国去了,当然孙武是带着他的心血《孙子兵法》去的,正如《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庐(闾),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这也说明了孙武在齐国时,他的兵书已经问世,所以这部兵书里所反映也主要是齐国的军事思想,下文我们还会详述,这里先暂按不表,接着说孙武。

到了吴国的孙武,那是以实际行动向吴王展示了自己的军事天赋,而导致了“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也就是孙武如愿当上了吴国的将军,当然之后他也打出了自己的威风,即:西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那么孙武最终去哪了呢,其实这是一个谜,不过他最终的结局有两个版本,归隐和被杀。

先说归隐。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记载:若张良、范蠡、孙武,脱然高引,不知所往,意思是说张良、范蠡、孙武立有大功之后急流勇退,这也就是说孙武见吴王夫差日益专横、不纳忠言,眼见好友伍子胥被杀而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隐遁山林专而修订他的兵书。



再说被杀。
《汉书·刑法志》记载: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功灭亡于后,显然这里的孙指代的就是孙武,即孙武、吴起、商鞅、白起虽然都立有大功,但是最终落得了被处死的下场。

不过还有人认为“孙”指的是孙膑,不过古人写书很谨慎,笔者认为孙、吴、商、白应当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所以“孙”指代孙武的概率更大,此外还有一说是指代他们二人,暂不深究。

至于这两种说法那种更为可靠,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虽然孙武的结局成了谜团,但他留下的《孙子兵法》则成了一部千古巨著

一岁:据《史记》和《新唐书》所记,孙武系陈国公子孙完后裔,生于乐安(今山东广饶)。至公元前544年,孙武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齐景公五年,孙武在齐(今山东广饶境内,当时广饶为齐国后花园,广饶柏寝台为齐桓公会盟诸侯的地方)。子产执郑政,郑国大治。
  三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齐景公六年,孙武在齐。
  四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齐景公七年,孙武在齐。晋赵武死,韩宣子执晋政。楚令尹围杀王自立,是为楚灵王。
  五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齐景公八年,孙武在齐。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六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齐景公九年,孙武在齐。> 齐之田氏放贷,大斗出,小斗进,“民归之如流水”。
  七岁: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齐景公十年,孙武在齐。楚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今河南省南阳北)。楚灵王与陈,蔡等攻吴,破朱方(今江苏省江东),执杀齐庆封。
  八岁: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齐景公十一年,孙武在齐。鲁废中军,四分公室。楚联越攻吴,败于鹊岸(今安徽铜陵一带)。
  九岁: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齐景公十二年,孙武在齐。楚攻徐,吴人救之,楚令尹子荡攻吴,败于房钟(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齐景公十三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六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鲁昭公不得已赴楚。卫襄公死,子灵公元立。
  十一岁: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齐景公十四年,孙武在齐。楚灭陈。
  十二岁: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齐景公十五年,孙武在齐。
  十三岁: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景公十六年,孙武在齐。田,鲍二氏攻栾,栾施,高疆奔鲁。田桓子无宇对贫困孤寡者都发给粮食,其势益大。
  十四岁: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齐景公十七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三年,诱杀蔡灵侯,灭蔡,以公子弃疾为蔡公。吴王馀祭死,弟馀眯立。
  十五岁: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齐景公十八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一年,派兵围徐以威胁吴。
  十六岁: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齐景公十九年,孙武在齐。楚公子弃疾(蔡公),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灵王之弟)率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灵王西归自杀,立子比为王。弃疾以灵王将至恐吓子比,子皙,二人自杀,弃疾即位,名熊居,是为楚平王。吴馀眯二年,来州来(今安徽省凤台)。
  十七岁: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齐景公二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初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于民,结好邻国,息兵五年。
  十八岁: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齐景公二十一年,孙武在齐。吴王馀眯死,子僚立。
  十九岁: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二年,孙武蒙山求学。齐攻徐,至蒲遂(今江苏省睢宁西南)。
  二十岁: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齐景公二十三年,孙武蒙山求学。吴王僚攻楚,战于长岸(今长江裕溪口一带),大败,失王船“余皇”,公子姬光(诸樊子)夜袭楚军,夺回“余皇”。
  二十一岁: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齐景公二十四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
  二十二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少师费无极(忌)欲平王疏远太子建,请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筑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来筑城以拒吴。田书因伐莒功大,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
  二十三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孙武在齐,博览群书,研究历代战争兵法理论,作著《兵法》的准备工作。费无极谮太子建将以方城之外为叛,楚平王召见,建奔宋,继又奔郑,为郑人所杀。楚杀伍子胥父兄及全家三百余口,伍子胥奔吴。
  二十四岁: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齐景公二十七年,孙武,是年与田淑贤成婚。
  二十五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齐景公二十八年,孙武在齐。周景王死。国人立长子猛。子朝猛争位。晋出兵助猛。猛旋死,谥悼公。立其弟訇,是为周敬王。
  二十六岁: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齐景公二十九年,孙武在齐。吴王僚八年,攻州来。楚与顿,胡,沈,蔡,陈,许之兵往救,战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东南,一说在安徽寿县西南),楚军大败。
  二十七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齐景公三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师与越人窥吴境,楚平王至图阳(今安徽省巢县南境)而还。吴蹑楚之后,灭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
  二十八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在齐。鲁昭公率师攻伐季孙氏,“三桓”联兵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二十九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齐景公三十二年,孙武在齐。楚平王死,子珍立,是为楚昭王。
  三十岁: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凭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挈妻子奔吴,隐于穹窿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僚十二年,攻楚围潜(今安徽省霍山东北)。楚左尹伯却宛等绝其后,吴军被困不能退。公子光利用时机,设宴请吴王僚赴会,遣专诸刺王僚。姬光继位,是为吴王阖庐(闾)。楚伯却宛等乘吴乱大败吴师,凯旋而还。费无极,鄢将师妒火中烧,设计杀伯却宛全家,伯却宛子伯喜奔吴。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杀死费无极,鄢将师。
  三十一岁: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阖闾举伍子胥为行人,伯喜为大夫。伍子胥奉阖庐之命,请孙武出山练兵斩姬。阖庐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之国政。
  三十二岁: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吴王阖闾二年。孙子在吴。
  三十三岁: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取分兵扰楚之策,讨吴叛臣,断楚翅翼,灭徐与钟吾。
  三十四岁: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吴王阖闾四年。吴取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之策,攻楚之夷,潜,六,楚军往救,吴军攻弦,楚军往救,吴军又退。楚人探知吴军确已返国,乃自回军。楚军一退,而吴之又一军复出,进攻养邑,楚人救援不及,吴遂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三十五岁: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吴王阖闾五年。楚联越伐吴,为吴军所败。阖闾使伍子胥增筑都城。
  三十六岁: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吴王阖闾六年。孙子在吴。
  三十七岁: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吴王阖闾七年。吴为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诱桐叛楚,投饵钓鱼,囊瓦上钩,率师攻吴,被吴军击败于豫章,吴遂取巢,获公子繁以归。自此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所有。
  三十八岁: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吴王阖闾八年。孙子在吴。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马,两君不肯,囊瓦无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晋以周王室名义会十八国诸侯于召陵,谋攻楚。晋荀寅向蔡昭侯求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围蔡,吴往救,开始了吴破楚入郢之战。吴军至淮纳弃舟,越大别山,进攻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胜机攻入郢都。囊瓦奔郑;昭王逃入云梦泽中,被“盗”袭击,又奔随。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许出兵。
  四十岁: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吴王阖闾十年。秦救楚,败吴兵,阖庐弟夫概回吴自立,阖庐先回吴,夺回王位。吴军相继班师回国。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岁: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十一年。吴攻楚,败其舟师,又败其陆师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岁: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吴王阖闾十二年。孙武见阖闾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有人说他回到了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有人说他功成身隐,以尽天年而终,终年七十五岁,即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即今江苏省苏州市所辖之吴县。如此等等,俱都传说而已,皆无史可考。

孙武,被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约公元前535-?),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3万打败60万楚国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著名军事家,字长卿,中国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人。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数倍于己的楚国军队,占领了楚国都城郢城,几乎亡楚。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毛泽东评价《孙子兵法》:“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说的,包括认识世界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轻看这句话。又说: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至今天仍是科学真理”。 孙武出生的当天晚上,同在朝中为官的孙武的祖父孙书和父亲孙凭都赶回家中。全家上下自主人到仆人都沉浸在无比喜悦的氛围之中。孙书望着襁褓中的孙儿,真希望他快快长大,继承和发扬将门武业,报效国家。孙书决定给孙儿取名为“武”,孙凭完全赞同。武的字形由“止”“戈”两字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书上说“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来禁止强暴,消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百姓,协和大众和丰富财物。孙书还给孙儿取了个字,叫“长卿”。“卿”在当时为朝中的大官,与大夫同列。孙书为齐大夫,孙凭为齐卿。他们希望孙儿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在朝中为官,成为国家栋梁。
事情果真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随着孙武的长大,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也许是自幼受到将门家庭的熏陶,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每当孙书、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
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孙家是一个祖祖辈辈都精通军事的贵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书非常多。《黄帝兵书》、《太公兵法》、《风后渥奇经》、《易经卜兵》、《军志》、《军政》、《军礼》、《令典》、《周书》、《老子兵录》、《尚书兵纪》、《管子兵法》及上自黄帝、夏、商、周,下到春秋早、中期有关战争的许多竹简,塞满了阁楼。孙武就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
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
老师顿觉奇异,一时答不出来。
孙武接着说:“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孙武长到8岁,被送进“庠序”(政府办的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当时,“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修课程。“五教”是指五种伦理道德的教育,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学”是指六种基本科目的学习,即礼、乐、射、御、书、数。少年孙武天资聪明,对那些艰涩繁杂的“五教”以及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看三两遍就能熟记于心。往往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读,他早已记熟,跑到外面玩去了。有一次,老师以为他贪玩,把他叫回去准备责罚一顿。责罚是要有理由的,老师就把刚刚学过的一段课文向他提问,孙武对答如流。老师找不出责罚的理由,只好作罢。久而久之,老师感觉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赋,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教育孙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在所有的课程中,孙武最感兴趣的是“六学”中的“射”和“御”。在“射”、“御”的第一节课上,老师先给学生讲解了“射”、“御”的基本内容及学习“射”、“御”的意义。“射”和“御”既是战场拼杀的基本技能,也是齐国社会竞技活动的主要项目。在齐国,每年的九月,都要举办一次全民“射”、“御”逐赛,是国家选将取才的重要形式,也是有志之士展现自我,步入仕途的绝佳良机。
接下来,老师还重点讲解了齐国自古就有的“尚武”之风。约在夏商之际,或更早一些,齐地的夷人就以善射而闻名遐迩。夷人的“夷”字就是“大”(像正面伸臂的人形)的身上挎着“弓”组成的象形字。神话传说中,东夷的英雄是羿。他用弓箭驯服了十个太阳,同时射瞎了黄河(河伯)的眼睛。他还射死封豕长蛇,并在青丘(古钜淀湖一带)把猛禽“大风”射死,为民除害。人们尊称他为“后羿”。殷商时期,齐地的英雄蜚廉“以才力事殷纣(《史记·秦本记》),一生非战即斗,最后战死在海边上(蜚廉冢在今广饶县城东)。后来,姜子牙辅佐周文王灭商,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尚武风俗得以承袭,并发扬光大。这其中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太公受封之日曾得到周王室赋予的征伐特权,可以代表周王室征讨其他国家,齐国推崇尚武习俗便成为必然。据史记载,齐国曾多次对莱、杞、奄、阳、谭等小国用兵。二是齐地有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养马的优越地理环境,养马业在诸侯国中捷足先登,这就为军事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可能。自桓公时起,齐国就是各诸侯国中马匹最多的国家。桓公时,一次赠予卫国良马就达300匹。孙武家所处的青丘地区,就是齐国的养马基地。
由于受尚武精神的影响,齐国从国君到士兵,莫不以勇武为荣。“射”和“御”,是齐人首练的武技,主要用于长距离的攻击,是军事活动的重要手段。齐人向来以“射”术和“御”术的高低为荣辱,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要想出仕入相,为国家重用,首先必须练好这两门科目。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训练中,孙武对“射”和“御”投入了比其他学生多数倍的努力。孙武刻苦练习,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很快,孙武就成了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同辈贵族少年中的佼佼者。
孙武没有满足,没有就此止步,依旧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此时,孙武心中朦朦胧胧有一个理想,那就是长大后要象他的祖父孙书、军事家田穰苴一样,成为一名驰骋疆场的大将军。 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通过斩姬练兵,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臂右膀。吴王读过《孙子兵法》,也想深入讨论。一天,吴王同孙武讨论起晋国的政事。吴王问道:“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六家大夫手中,将军认为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
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灭亡。”
“为什么呢?”
“根据他们的亩制,收取租赋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贪廉做出判断的。以范氏、中行氏来说,他们以一百六十平方步为一亩。六卿之中,这两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税最重,高达五分抽一。公家赋敛无度,人民转死沟壑;官吏众多而又骄奢,军队庞大而又屡屡兴兵。长此下去,必然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吴王见孙武的分析切中两家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着问道:“范氏、中行氏败亡之后,又该轮到哪家呢?”
孙武回答说:“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范氏、中行氏灭亡之后,就要轮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的亩制,只比范氏、中行氏的亩制稍大一点,以一百八十平方步为一亩,租税却同样苛重,也是五分抽一。智氏与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几乎完全一样:亩小,税重,公家富有,人民穷困,吏众兵多,主骄臣奢,又好大喜功,结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辙。”
吴王继续追问:“智氏家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谁了呢?”
孙武说:“那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韩、魏两家以二百平方步为一亩,税率还是五分抽一。他们两家仍是亩小,税重,公家聚敛,人民贫苦,官兵众多,急功数战。只是因为其亩制稍大,人民负担相对较轻,所以能多残喘几天,亡在三家之后。”
孙武不等吴王再开问,接着说:“至于赵氏家族的情况,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样。六卿之中,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不仅如此,赵氏收取的租赋历来不重。亩大,税轻,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过分骄奢,在下者尚可温饱。苛政丧民,宽政得人。赵氏必然兴旺发达,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到赵氏的手中。”
孙武论述晋国六卿兴亡的一番话,就像是给吴王献上了治国安民的良策。吴王听了以后,深受启发,高兴地说道:“将军论说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国的正道,就是要爱惜民力,不失人心。”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吴国从此强盛起来,开始了讨伐越国的战争。在一次与越国的战争中,阖闾受伤不久病死,由太子夫差继承王位,孙武和伍子胥整顿军备,以辅佐夫差完成报仇雪耻大业。公元前494 年 春天,越王勾践调集军队从水上向吴国进发,夫差率10万精兵迎战于夫椒(今江苏无锡马山),在孙武、伍子胥的策划下,吴军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高举火把,在黑暗的夜幕中吴军乘势总攻,大败越军,勾践在吴军的追击下带着5000名残兵败将跑到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上的一个小城中凭险抵抗,由于吴军团团包围,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劝阻,同意了勾践的求和要求。
吴国的争霸活动在南方地区取得胜利后,便向北方中原地区进逼,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国,大败齐军。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率领着数万精兵,由水路北上,到达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与晋、鲁等诸国君会盟。吴王夫差在这次盟会上,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争得霸主的地位。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再像以前那样励精图治,对孙武、伍子胥这些功臣不再那么重视,反而重用奸臣伯嚭。越王勾践为了消沉吴王斗志、迷惑夫差,达到灭吴目的,一方面自己亲侍吴王,卧薪偿胆;一方面选美女西施郑旦入吴。西施入吴后,夫差大兴土木,建筑姑苏台,日日饮酒,夜夜笙歌,沉醉于酒色之中。孙武、伍子胥认为:勾践被迫求和,一定还会想办法到以后报复,故必须彻底 灭掉越国,绝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但夫差听了奸臣的挑拔,不理睬孙武、伍子胥的苦谏。由于伍子胥一再进谏,夫差大怒,遂制造借口,逼其自尽,甚至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一只皮袋里,扔到江中,不给安葬。伍子胥的死,给了孙武一个沉重的打击。他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识到吴国已经不可救药。孙武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军队、指挥作战的经验,修订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
孙武之子孙明被吴王封为富春侯,是为富春孙氏之始。孙武墓的主流看法是在苏州城北陆墓。 一岁:孙武系卫国孙乙后裔,生于乐安(今山东广饶县)。至公元前544年,孙武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齐景公五年,孙武在齐。子产执郑政,郑国大治。
三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齐景公六年,孙武在齐。
四岁:公元前541年,周景王四年,齐景公七年,孙武在齐。晋赵武死,韩宣子执晋政。
五岁:公元前540年,周景王五年,齐景公八年,孙武在齐。春,晋侯使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六岁:公元前539年,周景王六年,齐景公九年,孙武在齐。> 齐之田氏放贷,大斗出,小斗进,“民归之如流水”。
七岁:公元前538年,周景王七年,齐景公十年,孙武在齐。楚会蔡,陈,郑,许,徐,滕,顿,胡,沈,小邾之君及宋世子佐,淮夷于申(今河南省南阳北)。楚灵王与陈,蔡等攻吴,破朱方(今江苏省江东),执杀齐庆封。
八岁:公元前537年,周景王八年,齐景公十一年,孙武在齐。鲁废中军,四分公室。楚联越攻吴,败于鹊岸(今安徽铜陵一带)。
九岁:公元前536年,周景王九年,齐景公十二年,孙武在齐。楚攻徐,吴人救之,楚令尹子荡攻吴,败于房钟(今安徽省蒙城西南)。
十岁: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齐景公十三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六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鲁昭公不得已赴楚。卫襄公死,子灵公元立。
十一岁:公元前534年,周景王十一年,齐景公十四年,孙武在齐。楚灭陈。
十二岁: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齐景公十五年,孙武在齐。
十三岁:公元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齐景公十六年,孙武在齐。田,鲍二氏攻栾,栾施,高疆奔鲁。田桓子无宇对贫困孤寡者都发给粮食,其势益大。
十四岁:公元前531年,周景王十四年,齐景公十七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三年,诱杀蔡灵侯,灭蔡,以公子弃疾为蔡公。吴王馀祭死,弟馀眯立。
十五岁:公元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齐景公十八年,孙武在齐。楚灵王十一年,派兵围徐以威胁吴。
十六岁:公元前529年,周景王十六年,齐景公十九年,孙武在齐。楚公子弃疾(蔡公),公子比(子干),公子黑肱(子皙,三人均灵王之弟)率陈,蔡,不羹,许,叶之师入楚,灵王西归自杀,立子比为王。弃疾以灵王将至恐吓子比,子皙,二人自杀,弃疾即位,名熊居,是为楚平王。吴馀眯二年,来州来(今安徽省凤台)。
十七岁:公元前528年,周景王十七年,齐景公二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初立,恐国人及诸侯叛之,乃施惠于民,结好邻国,息兵五年。
十八岁:公元前527年,周景王十八年,齐景公二十一年,孙武在齐。吴王馀眯死,子僚立。
十九岁:公元前526年,周景王十九年,齐景公二十二年,孙武蒙山求学。齐攻徐,至蒲遂(今江苏省睢宁西南)。
二十岁:公元前525年,周景王二十年,齐景公二十三年,孙武蒙山求学。吴王僚攻楚,战于长岸(今长江裕溪口一带),大败,失王船“余皇”,公子姬光(诸樊子)夜袭楚军,夺回“余皇”。
二十一岁:公元前524年,周景王二十一年,齐景公二十四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
二十二岁:公元前523年,周景王二十二年,齐景公二十五年,孙武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少师费无极(忌)欲平王疏远太子建,请在城父(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北)筑城,使太子居之,以通北方。楚在州来筑城以拒吴。田书因伐莒功大,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
二十三岁: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孙武在齐,博览群书,研究历代战争兵法理论,作著《兵法》的准备工作。费无极谮太子建将以方城之外为叛,楚平王召见,建奔宋,继又奔郑,为郑人所杀。楚杀伍子胥父兄及全家三百余口,伍子胥奔吴。
二十四岁:公元前521年,周景王二十四年,齐景公二十七年,孙武,是年与鲍姜成婚。
二十五岁:公元前520年,周景王二十五年,齐景公二十八年,孙武在齐。周景王死。国人立长子猛。子朝猛争位。晋出兵助猛。猛旋死,谥悼王。立其弟匄,是为周敬王。
二十六岁:公元前519年,周敬王元年,齐景公二十九年,孙武在齐。吴王僚八年,攻州来。楚与顿,胡,沈,蔡,陈,许之兵往救,战于鸡父(今河南省固始东南,一说在安徽寿县西南),楚军大败。
二十七岁:公元前518年,周敬王二年,齐景公三十年,孙武在齐。楚平王十一年,以舟师与越人窥吴境,楚平王至图阳(今安徽省巢县南境)而还。吴蹑楚之后,灭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东北)。
二十八岁:公元前517年,周敬王三年,齐景公三十一年,孙武在齐。鲁昭公率师攻伐季孙氏,“三桓”联兵反抗昭公,昭公兵败奔齐。孔子因鲁乱带弟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
二十九岁:公元前516年,周敬王四年,齐景公三十二年,孙武在齐。楚平王死,子珍立,是为楚昭王。
三十岁: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武参与其中,恐遭败后株连,孙武奔吴,隐于穹窿中,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吴王僚十二年,攻楚围潜(今安徽省霍山东北)。楚左尹伯却宛等绝其后,吴军被困不能退。公子光利用时机,设宴请吴王僚赴会,遣专诸刺王僚。姬光继位,是为吴王阖庐(闾)。楚伯却宛等乘吴乱大败吴师,凯旋而还。费无极,鄢将师妒火中烧,设计杀伯却宛全家,伯却宛子伯喜奔吴。国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杀死费无极,鄢将师。
三十一岁:公元前514年,周敬王六年,吴王阖闾元年。阖闾举伍子胥为行人,伯喜为大夫。伍子胥奉阖庐之命,请孙武出山练兵斩姬。阖庐拜孙武为元帅兼军师,执掌吴之国政。
三十二岁:公元前513年,周敬王七年,吴王阖闾二年。孙子在吴(今无锡,并著孙子兵法)。
三十三岁: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取分兵扰楚之策,讨吴叛臣,断楚翅翼,灭徐与钟吾。
三十四岁:公元前511年,周敬王九年,吴王阖闾四年。吴取三师以敝楚,多方以误楚之策,攻楚之夷,潜,六,楚军往救,吴军攻弦,楚军往救,吴军又退。楚人探知吴军确已返国,乃自回军。楚军一退,而吴之又一军复出,进攻养邑,楚人救援不及,吴遂攻克养邑,杀公子掩余与烛庸。
三十五岁: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十年,吴王阖闾五年。楚联越伐吴,为吴军所败。阖闾使伍子胥增筑都城。
三十六岁:公元前509年,周敬王十一年,吴王阖闾六年。孙子在吴。
三十七岁:公元前508年,周敬王十二年,吴王阖闾七年。吴为继续施行多方误敌之策,诱桐叛楚,投饵钓鱼,囊瓦上钩,率师攻吴,被吴军击败于豫章,吴遂取巢,获公子繁以归。自此役之后,楚国豫章山以东诸邑及附庸,属国全为吴所有。
三十八岁:公元前507年,周敬王十三年,吴王阖闾八年。孙子在吴。楚囊瓦向蔡昭侯索裘及佩玉,又向唐成公索马,两君不肯,囊瓦无理扣留唐蔡二君。
三十九岁: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吴王阖闾九年。晋以周王室名义会十八国诸侯于召陵,谋攻楚。晋荀寅向蔡昭侯求赂,不得,伐楚夭折。囊瓦围蔡,吴往救,开始了吴破楚入郢之战。吴军至淮纳弃舟,越大别山,进攻楚囊瓦军于柏举(今湖北省麻城东),胜机攻入郢都。囊瓦奔郑;昭王逃入云梦泽中,被“盗”袭击,又奔随。楚申包胥求救于秦,哭秦庭七日,秦哀公乃许出兵。
四十岁: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吴王阖闾十年。秦救楚,败吴兵,阖闾弟夫概回吴自立,阖闾先回吴,夺回王位。吴军相继班师回国。楚昭王回郢。
四十一岁:公元前504年,周敬王十六年,吴王阖闾十一年。吴攻楚,败其舟师,又败其陆师于繁阳(今河南省新蔡北)。
四十二岁:公元前503年,周敬王十七年,吴王阖闾十二年。孙武见夫差日益专横生活糜烂沉溺于酒色不纳臣谏遂以回国探亲为由隐遁山林回齐国,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并于公元前503年编著孙子兵法。
七十三岁:公元前472年是年吴亡回吴国
七十五岁:公元前470年终于吴国姑苏(江苏吴县)




武训的人物生平
武训(1838-1896),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

能告诉我杜心武的生平吗?
他的生平: 驰名中外的武术家杜心武,从小拜武林怪杰徐矮子为师,学得一身惊人的功夫,早年在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做保镖。威震四方,被誉为“南北大师”。 1900年赴日本留学,他在那里认识了宋教仁,两人交识很厚。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同盟会,宋教仁是同盟会的骨干,经宋教仁介绍,杜心武也...

窦武的人物生平
延熹九年(166年),拜城门校尉。任职期间,征召名士,廉洁奉公,不接受送礼贿赂,妻子的衣食仅够吃穿而已。当时对西羌连年用兵,粮食歉收,人民饥饿,窦武将所得的赏赐,全部分给了太学生,又用车载粮食和饭菜,在道路施给贫民。窦武的侄子窦绍,任虎贲中郎将,性情疏懒奢侈。窦武经常很严厉地训诫他...

武文杰的人物生平
1933年参加革命活动,加入印度支那共产党(今越南共产党前身),任党支部书记,后被选入永廉县县委员会。1940年在越南南圻起义中领导夺取永廉县政权的斗争。起义失败后,于1941年到迪石省乌明地区参加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工作,并参与恢复南部西区的革命组织。1945年八月革命时,参与领导迪石省人民夺取政权的...

武迟的人物生平
武迟,字小樊,浙江省杭县(今杭州市)人,1914年12月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武曾传,爱好诗画,擅长书法。母亲严纯,幼承家教,能咏诗作词。武迟青少年时,家境不裕,读大学时曾接受舅父严鸥容(早期留学英国)的经济资助。他在青年时期就好学上进,热爱祖国。1932年武迟毕业于杭州蕙兰中学,考取清华...

西汉大臣苏武的生平简介
苏武是汉朝的忠臣,他用实际行动展示了什么叫做民族英雄,不一定非要战死沙场,坚持不屈服,在异乡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守着那份忠心与气节。苏武牧羊的故事以及其中体现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传承。猜你喜欢:1. 苏武牧羊的重大历史事件介绍 1. 苏武的人物生平 2. 苏武牧羊的成语典故介绍 3. 苏姓祠堂...

顾炎武的人物生平
康熙十年(1671年),游京师,住在外甥徐乾学家中,熊赐履设宴款待炎武,邀修《明史》,顾炎武拒绝说:“假如这样做,那不仅仅是介之推的出逃了,而是效仿屈原为楚而死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开博学鸿儒科,招致明朝遗民,顾炎武三度致书叶方蔼,表示“耿耿此心,终始不变”,以死坚拒推荐。康熙十八(1679年)清廷...

苏武的人物生平
2015-05-28 苏武300字生平个人简介 30 2012-09-11 苏武 一生的背景 77 2011-12-24 苏武的个人经历和简介 30 2015-08-24 苏武的简介 15 2013-05-18 苏武传里所有人物的人物介绍 5 2018-01-24 苏武简介有哪些? 21 2016-06-01 耿恭的人物生平 2016-06-18 冯公侠的人物生平 更多类似问题 ...

武三思的人物生平
武三思因为是武则天的侄子而获武则天起用,由右卫将军累进至兵部、礼部尚书,并监修国史。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大封武姓宗族为王。武三思被封为梁王,赐实封一千户。武三思性格跋扈,又善于阿谀奉承。早在光宅元年(684年),武三思就屡劝武则天先杀掉韩王李元嘉和鲁王李灵夔等。垂拱四年(688年),武三思以韩王...

武三思简介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太子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杀死武三思。武三思著有《仙鹤篇》《宴龙泓》《奉和过梁王宅即目应制》《奉和春日游龙门应制》等诗文。但武三思性倾谀,善迎合主意,与韦后相勾结,为非作歹,残害忠良,使朝政陷入混乱之中。武三思人物生平介绍:武三思因为是武则天的侄子而获...

夷陵区18435042529: 孙武的生平资料 -
繁柏瑞平: 编辑 分享 收藏 孙武 性别:男 国家/区域: 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或惠民) 生日:前535年 完善人物生日 行业/职务: 军事家 简介: 孙武,字长卿,即孙子,春秋未著名军事家.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

夷陵区18435042529: 国学启蒙 孙武 -
繁柏瑞平: 古代军事家【题像】 孙武[1]也就是孙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52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人,汉族. 公元前552年,即孔子出生的前一年,在齐国都城临淄以北的莒邑(今山东广饶县境内,与乐安邑为同一地面),诞生...

夷陵区18435042529: 谁有详细的孙武生平
繁柏瑞平: 春秋时代的齐国,位于今山东东北部,濒临渤海,有渔盐之利,在诸侯列国中是一个... 孙武的家族正处在这一激烈动荡的旋涡之中.原来孙武的祖先就是齐国的田氏.据《...

夷陵区18435042529: 对孙武的详细介绍(孙子兵法)
繁柏瑞平: 二岁:公元前543年,周景王二年,齐景公五年,孙武在齐.子产执郑政,郑国大治. 三岁:公元前542年,周景王三年,齐景公六年,孙武在齐. 四岁:公元前541年,...

夷陵区18435042529: 孙子兵法的作者的生平是怎样的?
繁柏瑞平: 这个我来告诉你:孙子即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著名军事家.孙子出生于齐国乐安,出身将门家庭,生卒年月不详.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由于内乱陈完出奔齐国,以食邑改姓田氏.孙武的祖父孙田书,因伐莒有功,齐景公赐姓孙氏,封地乐安,并封其为齐国大夫.后因孙武家族人谋反作乱,不得不逃往吴国.公元前512年,孙武因文武兼备得到伍子胥引荐,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并以自著兵法13篇献于吴王阖闾,阖闾得知孙武能用兵,封其为大将.

夷陵区18435042529: 孙武有哪些成就?
繁柏瑞平: 孙武(生卒年不详),字长卿,世称孙 子、孙武子,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他通过 “斩姬练兵”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在孙武和 伍子胥的治理下,吴国在内政、军事、外交上都 大有起色.二人被吴王视为左臂右膀,极为倚 重.伍子胥死后,孙武归隐深山,专心著述.著 有《孙子兵法》.

夷陵区18435042529: 孙武的故事孙武的资料!急!急!后天要交! -
繁柏瑞平:孙武画像(出自明万历《三才图绘》刻本)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

夷陵区18435042529: 说说战国孙武及伍子胥生平?及战国时候的才子 -
繁柏瑞平: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1][2](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