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地区民俗

作者&投稿:贺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桂林有哪些民俗风情???~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
  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龙胜红衣节
  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民间对歌
  阳朔居有汉、壮、瑶、苗等11个民族,各民族除有自己的习俗、节日外,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擅长对山歌。不论婚丧嫁娶,还是逢年过节,每每摆起歌台,一比高低,直至通宵达旦仍不肯散去。这些山歌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也有谈古论今叙事的。唱者少则三、五人,多则几十人,歌声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轻呤浅唱、闲适洒脱……尤以壮乡高田的中秋节对歌、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福利五月八节
  阳朔县福利民间的传统节日,中国农历每年的五月初八前后,由民间组织在福利镇上开展的民间文艺、体育及祭祀活动。

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最多,其中全中国35%以上的壮族人居住在广西。壮族人的传统民居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这点与侗、瑶、苗民族有异曲同工。但是壮族人的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这又是壮族人特有的方式。壮族人服饰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女子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上衣是左衽无领阑干衣,腰部扎有紧身带,下身穿长裤,裤角稍宽,裤脚有兰、红、绿色的丝织和棉质阑干镶边。裤外套短裙,裙也有镶边。头上包黑毛巾,穿绣花鞋,戴耳环、手镯和项圈,裤腰左边悬挂一个彩穗筒。壮族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裤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花纹的头巾,穿布鞋。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 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著名歌手。 壮族人因人口相对较多,长期与汉族人生活在一起,甚至有些壮族人生活习俗也基本汉化了,所以壮族人的生活习俗与汉族人在某些方面很接近,但传统的民俗还是保留下来。例如: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族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 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周围几十里清晰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祀和食用。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特别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除春节外,农历三月三是清明节,同时也是壮族的歌节。作为清明节是受汉族的影响。但也有的壮族人在三月十三、十四、二十六过清明节扫墓的,与汉族大不相同。壮人对祭扫十分看重,届时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到祖先坟上去供,行拜礼。山野间不时传来鞭炮声,久久不绝于耳,山岗上,林篁间,白色的魂幡在坟顶的竹竿上飘动,造成了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壮族风俗,供品必须在野外吃掉,也有的地方扔掉不吃,迷信认为,带回家会招鬼进门。不少地方的祭扫的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歌圩,是为三月三歌节。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这一天定为壮族的节日。1984年在南宁举行了首届歌节,700多名来自各县的歌手登台献艺,使三月的邕城成了歌舞的海洋。连外国友人也远渡重洋与壮人同享节日的欢乐。这期间,常伴有祭神、打醮等迷信活动,然而更吸引人的则是抢花炮、演戏、杂技、武术表演、舞彩龙、舞彩凤、唱采茶擂台赛诗等多彩丰富的文娱活动,近年还添加了演新戏、放电影、球赛等。不过青年男女们的注意力大多不在这方面,而是在如何通过歌圩找到中意的伴侣。

龙舟节

又叫端阳节。时在农历五月初五日。我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这天,家家门前要挂菖蒲和艾叶,传说菖蒲如剑,可以驱邪,艾叶如旗,可招屈原之魂。也有将艾叶编成老虎形状的,据说虎能够威镇百虫,驱邪避疫效果更佳。屋前屋后撒石灰、点雄黄,还要喝点雄黄酒,目的都为除虫害、保平安。赛龙舟是节日主要活动。相传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趣的。时代邝露所著《赤雅》记载:“桂林竞渡舟,长十余丈……十年一大会,五年一小会。”现在,桂林龙舟赛几乎年年举行,且规模宏大。端午这天,漓江上龙舟排列如雁阵,参赛单位和观光宾客,已不限于本市。号声起处,江面鼓声铿锵,桨影飞扬,一只只龙舟你追我赶,场面十分壮观。市内万人空巷,江岸人山人海。桂林还有传统的龙舟歌,分序歌、发兵歌、游船歌、贺歌、转艄歌、收兵歌、哭雨公、得胜歌等。大部分没有固上歌词,现编现唱,节奏快慢,也由赛情决定。桂林乡间,端午这天还有串龙亲的习俗,村与村之间,划着龙舟互访,对方要在码头迎接,对唱贺歌,然后请客人进村聚餐,畅叙友情,切磋龙舟竞赛技艺。端午的传统食物是粽子,有三角粽,枕头棕等主要原材料是糯米,板粟,豇豆,猪肉,竹叶等,还要把粽子抛进江河,,以示对屈原的祭奠和纪念。

地方艺术

*广西大鼓*鼓曲类鼓词分类曲种,原名桂林大鼓,形成于1962年。讲究架子功,表演潇洒利落,刚柔有致。长于演唱“武段子”。

*广西文场*广西文场简称“文场”,又叫“文玩子”、“小曲”等。流行于广西桂北官话地区,尤其是桂林、柳州、荔浦等地最为盛行。是广西最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的曲艺形式。清代道光年间,江苏、浙江一带的时调小曲传入广西,在流传中逐渐与桂林方言融合,并受当地民歌、戏曲的影响,至清末逐渐形成了以桂林方言演唱的、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广西文场。它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演唱形式为数人坐唱,有生、旦、净、丑等行当之分,根据唱本中的人物来决定演唱人数,每人承担一个角色。每个演唱者还要兼操一件伴奏乐器,主奏乐器为扬琴,另有琵琶、三弦、二胡、笛子、云板、碟子等。也有化妆、穿戏装演唱的,叫“文场挂衣”。五六十年代以后,随着文场进入剧场走上舞台,表演形式出现了站唱,即演唱者一人手执云板或碟子击节演唱和配以小乐队伴奏和有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走唱”。广西文场的音乐唱腔分大调和小调两类。大调有[越调]、[丝弦]、[南词]、[滩簧],俗称“四大调”;小调有[叠断桥]、[剪剪花]、[寄生草]等近50首。所唱曲目内容多取自明清的传奇小说。如《玉簪记》、《白蛇传》、《西厢记》等。近年来创作了一些歌颂桂林山水风光的抒情小段,如《画中游》、《仙境怎比我桂林》、《七星夜游》等。

*桂林民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与劳动相联系的笛篙歌(渔歌)、山歌等; 与民族相联系的龙船歌、贺郎歌、伴郎歌、婚礼歌、哭嫁歌、孝歌等; 与娱神祭祀相联系的跳神歌曲; 与宗教相联系的回族歌曲; 有一定娱乐、欣赏价值的民间小调和一些乞讨、行业叫卖性歌谣等。最普及、最有地方特色的是山歌和龙船歌。山歌曲调简单、朴实,节奏自由,在农村广为流行。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曲调。多为上山砍柴或 田野劳动时,即兴编唱、有独唱,也有对唱。龙船歌流行于桂林江河沿岸,漓江一带流行套曲8首,即集人歌、出船歌、游船歌、扒船歌、连船歌、赢船歌、湾船歌、扯船歌; 而桃花江沿岸一带则有套曲13首,即拉 船、装龙头、开船、游江、二江、转艄、上滩、招旗、催艄、饮酒、喊兵、得胜、收兵。龙船歌曲调热列奔放,节奏感强,一般一人领唱,伴以铿锵鼓声。唱词多与悼念屈原、颂扬龙王、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

*桂林渔鼓*鼓曲类道情分类曲种。又名广西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初,以艺人王仁和自编自唱 的现代曲目《王老头子学文化》为代表作。传统渔鼓演唱形式简单,一人“打单筒”,自敲自唱。现在则较 灵活多样,有二人或多人的“走唱”,以唱为主,表演为辅。过去,除鼓与板,没有别的乐器,现逐渐发展成包括中阮或琵琶在内的民乐伴奏模式。

*桂剧*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它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约在明代中叶便开始发端。明末清初广西已有昆腔,后高腔和弋阳腔又相继传入,相互融合而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桂剧剧目相当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都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桂剧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则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桂剧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桂剧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

*傩戏*傩舞是古代祭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到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戏剧形式,傩祭源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商代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周代叫做傩.傩舞的发展对中国的地方戏曲有影响,再某些地区,傩舞本身已发展成傩戏 ,傩吸表演的主要特点是角色都戴不制假面 ,傩舞和傩戏生动.具体地反映了中国表演艺术由歌舞向戏剧形式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面貌.傩舞是中国古代大傩祭奠中的仪式舞蹈,后世逐渐发展成娱乐性的民间舞蹈.广泛流行于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安徽,山东,河北等地.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鬼物,跳傩,傩戏等.也有名之为跳神的.傩舞的特征是:一般都木制假面,扮做鬼神歌舞,表表现神的身世事迹.从中国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关于大傩的记录.殷墟甲骨文卜辞有 1998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武安市着实地热闹、风光了一番——武安傩戏国际学术研讨观摩会在这里举行。傩戏在武安县固义村已流传了几百年。它以捉黄鬼为主,配合演出的还有队戏(包括脸戏即面具戏)、赛戏 、花车、旱船、高跷、竹马、霸王鞭、龙舞、武术等民间艺术节目,参演者达 600人。演出的目的是祈盼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灾害不生,五谷丰登,世道安宁。为主的节目捉黄鬼,是一个劝戒人尊老爱幼的节目。丁德玉先生凭他深厚的文化底蕴,觉得这是一项传统文化遗产,不能失传,便和村里丁石泉、李起来、李增旺、李正年等人张罗,恢复了演出。丁德玉先生原是中学校长,在村里享有很高威望。为恢复本村传统文化遗产,他费尽了辛劳。为了排练和准备恢复元宵节演出,他忙着制作面具,筹借戏装,排练剧目,几夜不睡觉,竟成为家常便饭。

1995年元宵节,30多位国内外专家和联会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项目专员,到固义村观看滩戏演出。专家们指出,固义村的演出是典型的北方帷戏,具有黄河流域傩文化的鲜明特色,有很重要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很有必要采取近期和长期保护措施,并希望召开一次国际性学术研讨和观摩会议。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给了丁德玉和他的同事们极大的鼓舞。随后他便开始大力奔走和呼吁,力争促成国际学术会议。此间,他和他的同事们奔武安,上省城,找有关领导汇报固义傩戏情况,以求得领导的关注。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 1998年的元宵霄节国际会议终于有了眉目。1997年10月底,省里来人做会议筹备工作时,病中的丁先生得知 1998年元宵节武安傩戏国际会议已经确定,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他说,村里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又增加了一些道具,恢复了几个节目,到时候可以确保国内外专家学者能观摩到丰富多彩的节目……

*零零落* 杂曲类曲种。广西代表性曲艺形式之一。流行于桂北官话地区。因帮腔衬词为“零零落”得名。起源于宋、元期间穷苦人唱的乞食词“莲花落”,至清道光年间臻于成熟。有7种唱腔。多由两人演唱, 一人领唱,一人承包尾末字接唱帮腔。多演唱民间故事如《祝英台》、《孟姜女》等,和一些抒情或讽刺性 小段。长的可唱两三月,短的只需三、五分钟。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创曲目如《新官上任记》、《车站轶闻》 、《红棉似火》、《腊梅花与点子多》等,曾在广西或全国曲艺大赛中,获得奖励和好评。

*桂林弹词*鼓曲类弹词分类曲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形成于本世纪50年代初。艺术风格、样式受影响于长沙弹词。创始人为已故著名艺人王仁和。其自弹自唱的实验性曲目《根深叶茂》首开桂林弹词纪录。其后《黄继光》、《董存瑞》、《英雄花》、《要学青松迎太阳》等曲目相继问世。近20年来,又创作、移植和演唱了《赔茶壶》、《剥画皮》、《爆破英雄》等。桂林弹词声腔,是熔桂北民歌、曲艺、戏曲旋律音调与长沙弹词[平板]、[散板]于一炉的出新产物。曲调简朴流畅、跌宕自如,依靠板式、节奏的灵巧变化完成说唱任务。伴奏乐器是大三弦,演员自弹自唱,极为灵活轻便。

壮族风情

  壮族与古“百越”人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本世纪初创制了壮文。壮族以农业为主 ,擅长种植水稻。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人口约1550万人 ,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文山等地,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 、“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基础上,壮族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戏----壮戏。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壮族以农业为主,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

侗族风情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多信仰神,崇拜自然物。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种稻田养鱼。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苗族风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瑶族风情

  瑶族共有200万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蛮)的一部分。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瑶族居住地区多为亚热带,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间,村寨坐落周围,竹木叠翠,风景秀丽。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多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由于长期与汉、壮、苗等族接触,各地瑶族一般又兼通汉语,部分兼通壮语和苗语。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壮族歌节
时间:农历三月初三
地点:壮族地区
介绍:壮族传统歌节,又叫“歌圩节”、“歌婆节”。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择配为主要内容。夜歌圩在村子里,主唱生产歌、季节歌、盘歌和历史歌。 歌圩节前,人们要备五色饭和彩蛋,姑娘们要赶制绣球。歌圩日,小伙子和姑娘们都穿节日盛装,男携礼物,女揣绣球,成群结队前往。有的抬着刘三姐神像绕行歌圩一周开始对歌。有的则由姑娘们搭起五彩绣棚,待小伙子到来,边对歌、边审度对方人品、才华。有的是男女对列,姑娘向意中人抛出绣球,对方如果中意,就在绣球上绑上礼物,掷还女方,方式多样。


海南的地形,气候,民俗,河湖,交通的情况
按适宜性划分,海南岛的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 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目前, 海南岛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15.2万公顷,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约26万公顷,其中 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待开发利用的荒地大都集中连片,宜于开垦和 机耕。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

双洋镇民俗风情
双洋镇,这座在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诞生的宁洋县城,自那时起便以其独特的民俗风情闻名。每年元宵节,火龙闹元宵的传统盛事在这里热闹非凡。最初的庆祝方式是各家门前燃放爆竹迎接龙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开始将爆竹投向龙身,舞龙者为保护昂贵的龙不被烧毁,龙舞的动作更为生动,火龙与爆竹的...

山西龙泉森林公园介绍山西森林公园介绍
山_岩片区地植被茂密,地域宽广,树种丰富,有“天然氧吧”的称号。 风景优美,游人身临其中,才闻空山鸟语,又听林涛隐隐。即可感受绿树层林,落日气清的闲恬野趣,又可独享雾余水畔,爽气扑面的淡淡静谧。 龙岗片区主要由碧峰公园、龙岗公园及其北面大片林地组成,被列为“沁水古十景”之一的碧峰公园,满山沟壑,堆青...

班考民俗自然村农村经济
班考民俗自然村的农村经济主要依靠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全村拥有耕地1389亩,人均耕地面积为5.3亩,主要种植玉米、旱谷和甘蔗等作物,这些作物是其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林地资源同样可观,共有998.4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79亩,种植的核桃等经济作物为村民带来了额外收入。此外,草地和其它面积也占据了一定比例...

旅游时,不小心破坏了当地的民俗习惯怎么办?
旅游景点内一般是不允许吸烟的,即使没有明令禁止,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其他人。毕竟吸烟有害健康,不仅危害吸烟人的健康,更影响吸二手烟的人的健康,为了不影响到他人,可以到吸烟区去抽。当然,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注意事项。总结:既然出去旅游了,就要遵守旅游地的民俗,如果按照我们的生活习惯,当地...

甘肃的风土人情
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气候特产】 甘肃省地处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境内地形复杂,山脉纵横交错,海拔相差悬殊,高山、盆地、平川、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是山地型高原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 甘肃省气候干燥,气温日较差大...

坪坑村民俗
在那山峦叠嶂、风清气爽的坪坑村,村民们秉持着深厚的农家传统习俗,他们的生活与节气紧密相连。四季更替,八节繁盛,村民们在立春时焚烧樟木屑来迎接春天的到来,正月新年之际,他们会举行开工仪式以消除灾难。到了立夏,他们会擀制面饼,以此庆祝“醉夏”节。六月六日,村民们晾晒衣物,六月半则会...

鹿窝乡民俗文化
在息烽县鹿窝乡杨寨村,村民们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与实践。文化宣传队自创的花灯小调,如“科学发展就是好,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富了许多百姓”,生动地传达了这一理念。在全乡范围内,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方式别具一格,他们将相关知识融入到富有地方特色的山歌和花灯...

分宜的民风民俗或名胜古迹、矿产资源、自然风光。写一篇作文,嗯,要确 ...
一、生物资源 分宜自然环境优越,植被系江南山地丘陵常绿栲楠林,油茶林、松杉林区,常绿栲楠、松杉亚区。全县森林覆盖率58.4%,有林地面积57135.2公顷,其中用材林面积27852.5公顷,防护林面积1706.9公顷,薪炭林面积1223公顷,竹林面积4253.3公顷,特用林面积3433。2公顷,经济林面积19766.9公顷,幼龄林面积6705.1公顷,中龄林面积...

呼伦贝尔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的啊?
呼伦贝尔市有天然草场8万平方公里,天然林地12万平方公里, 呼伦贝尔地处生态屏障地带,拥有3000多条河流,500多个湖泊,3000多种植物,400多种野生动物。大兴安岭由...呼伦贝尔大草原、大森林、大水域、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大空调、大氧吧共同组成呼伦贝尔大旅游。 春季,五月的兴安岭上杜鹃花争奇斗艳,尚未消融的皑皑白雪...

万荣县15763383441: 桂林各地民俗 -
鄞畏小牛: 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万荣县15763383441: 桂林有哪些民俗风情??? -
鄞畏小牛: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

万荣县15763383441: 谁知道桂林的人文,风俗?
鄞畏小牛: 象鼻山象鼻山地处于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园内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相辉映,被人们称… 乐满地休闲世界乐满地休闲世界...·壮姑夏装·阳朔民俗节庆,少数民族风俗及民间节庆活动·桂林民俗风情·新屋进火礼·桂林民俗风情(三)壮族的礼仪风俗...

万荣县15763383441: 桂林民俗有哪些,比如说婚嫁,节日? -
鄞畏小牛: 桂林市没有,但是县里面有,比如说恭城的桃花节,资源的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龙胜侗族的拦路歌,龙胜红瑶的红衣节,阳朔的中秋节对歌,阳朔福利的五月八节,瑶族的打旗公节,壮族的三月三等.希望采纳

万荣县15763383441: 你知道来桂林旅游能看到什么民俗特色吗?
鄞畏小牛: 家人去过桂林,参加过漓江漂游,地方小吃好像有油茶炒粉之类

万荣县15763383441: 老师让我们了解桂林的过年习俗,并写一篇800字的感想.请帮帮忙吧!!!急急急!!! -
鄞畏小牛: 桂林一般进入腊月就开始做腊肠,腊肉等腊制品.农历28,29做糍粑,艾粑等小食品.年30就要做大菜,菜像荔浦就有荔浦扣肉,肉提子,过年无非是向长辈拜年.活动有舞龙,舞狮,各村镇现在还时兴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城市的话就是去阳朔,桂林等地方游玩.

万荣县15763383441: 广西桂林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
鄞畏小牛: 农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是中元节,这是一个祭祖的节日.桂林人俗称之“七月半”、“鬼节”.当地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七月里来七月花,七月十二鬼回家,有子有孙化纸钱,无子无孙空回家.”节日的人情味极为浓厚,仿佛联起了...

万荣县15763383441: 求桂林的民间民俗和民间故事~~~ -
鄞畏小牛: 桂林现如今聚居着瑶、侗、壮、苗等28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少数民族也给桂林带来了浓郁的民俗风情、社交婚俗. 瑶族的传统舞蹈长鼓舞(又称黄泥鼓),舞姿优美,鼓影纷飞.侗家的“月也”联欢,丰富多采,气氛浓郁;瑶家的“打油茶”...

万荣县15763383441: 关于广西桂林的人文风俗(详细的)? -
鄞畏小牛: 绿洲的骆驼,我们选择了从阳朔到桂林的路线,逆流畅游漓江,深情守候;赶考的书童,跳龙门的鲤鱼.船驶出不久,便传来一阵悠远而空蒙的古乐声.我们继续往前走,时而是流水潺潺,时而是飞瀑扑面,在水的”轰轰”声中,体会到李白”飞...

万荣县15763383441: 桂林人过年习俗谁知道桂林人过年的习俗啊!!!越多越好!!!最好用
鄞畏小牛: 1. 打扫2. 买艾叶挂门边上3. 贴福字4. 吃年夜饭5. 放鞭炮6. 看春晚7. 倒计时8. 给红包9.回娘家 10. 走亲戚串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