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和日本的关系。关于敏感的问题。

作者&投稿:妫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说越聪明的人,烦恼就越多~

想得多,就像一个圆,越聪明,他接触的东西就越多,烦恼也越来越多,但是事情都是相互之间平衡的,烦恼越多,开心的事也越多,大概就是这样

我们国家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近现代史也是一部非常感人的奋斗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及事迹有哪些?

是日本将军足利义满对中国感兴趣,

明朝刚刚开国,苍蝇似的日本浪人便在中国沿海走私、打劫,倭丅寇之患惹恼了朱元璋,他一怒之下断绝中日的海上交通。直到1402年,朱棣登基,才解除老子布下的“海禁令”,这位年轻的皇帝希望和四邻八家协调关系,他特派、自己宠信的“三保太监”——郑和出使日本。也就是说,郑和下“西洋”之前,首先跑了一趟“东洋”。

其实,日本已经向大明纳贡了。《明史·成祖本纪》记载了1403年冬天,朝廷一系列重大的外事活动:“朝鲜入贡者六,自是岁时贡贺为常。琉球中山、山北、山南,暹罗,占城,爪哇西王,日本,剌泥,安南入贡。”日本使臣,夹杂在朝鲜、越南、泰国和印尼的朝圣者里,虔诚地叩拜、祝福……

虽说官方走动得非常热乎,民间却麻烦不断。正当朱棣准备派郑和筹备下西洋时,苏州、松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恶性案件:倭丅寇屡屡侵犯,甚至打到了江苏境内的长江口区。江浙被闹地人心惶惶,鸡飞狗跳,倭丅寇简直成了天怒人怨的公害。怎么办?打——太远,而且得不偿失,谁肯为灭一群苍蝇消耗一颗原子弹呢?不打——这帮来自日本的游寇实在烦人。为了长治久安,朱棣决定派郑和赴日交涉。想不到,郑和下东洋,竟为大明拉来了一个有名有分的“附属国”。

永乐二年(1404年),郑和奉命出使日本。他率领水师十万,威风凛凛地抵达日本,代表大明皇帝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读旨意。意思表达得很明确:“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说白了,就是责成日本人自己“擦屁股”,并给明朝一个痛快的答复。《明书·戎马志》记载:足利义满闻风而动,立随即捉了二十多个江洋大盗。为了做给明朝人看,下令用“蒸杀”的方法把他们残酷地处死。怎么个“蒸杀”呢?将犯人放在一只大甑上,下面燃起柴火,活活蒸死。足利义满同时受明朝封赏,还与大明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

明朝也很大方,永乐皇帝对日本国“嘉其勤诚,赐王九章”,随即赐给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赠送了冠服、文绮、金银、瓷器、书画等贵重物品,允许日本国十年一贡,正副使等可以多至二百人。同时,允诺日本商人在江浙进行贸易。足利义满则谦恭地回信,自称“日本国王,臣……诚惶诚恐”,并献上“金千两、马十匹、薄样千帖、扇百本、屏风三双、铠一领、铜丸一领、剑十腰、刀一柄、砚筥一合、同文台一个。”解决倭丅寇犯边问题,干净利落。到永乐十五年,我国东南沿海,出现了“海洋平静”的可喜局面。很遗憾,这段太平日子维持得太短了。

你所说的一个幕府将军对中国(当时的明朝)感兴趣,并不是楼上所说的 什么 丰臣秀吉(其本人不是幕府将军),你所说的这个将军是 室町幕府 幕府的中兴之主 足利义满。那个时代的中国正式明朝建立不久,中国皇帝希望出现四夷臣服的“盛况”。

基于以上情况,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乐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1404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日本。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足利义满同时受明朝封赏,并派遣使节献上抓获的倭寇,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

这个情况主要是由于足利义满 倾慕于中国文化,并且希望通过贸易来巩固幕府政权。
以下为 成祖诏书: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复载之间,土地之广,不可以数计。古圣人疆而理之,于出贡赋力役、知礼仪、达于君臣父子大伦者,号曰中国。而中国之外,有能慕义而来王者,未尝不予而进之。非有他也,所以牵天下,而同归于善道也。朕自嗣大位,四夷君长朝献者以十百计。苟非戾于大义,皆思以礼抚柔之。兹尔日本国王源道义,心存王室,怀爱君之诚,逾越波涛,遣使来朝,归逋流人,贡宝刀骏马甲胄纸砚,副以良金,朕甚嘉焉。日本素称诗书国,常在朕心。第军国事殷,未暇存问。今王能慕礼仪,且欲为国敌忾,非笃于君臣之道,畴克臻兹。今遣使者到彝一如班示大统历,俾奉正朔,赐锦绮二十匹,至可领也。呜呼!天无常心,惟敬是怀。名无常好,惟忠是绥。朕都江东,于海外国惟王为最近。王其悉朕心,尽乃心,思恭思顺,以笃大伦。毋容逋逃,毋纵奸宄。俾天下以日本为忠义之邦,则可名于永世矣。王其敬之,以贻子孙之福。故兹诏谕,宜体眷怀。

以上这段历史 在中国说一点问题没有,不过日本是耻于谈论这段历史的。因为幕府将军 甘愿向中国称臣。

之后就是日本进入战国时代,丰臣秀吉基本同意日本后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日本实行分封制,国内土地基本所剩无几),向朝鲜提出“假道”中国的要求,朝鲜拒绝后,日本出兵,月余内将朝鲜大部占领,后中国出兵朝鲜 第一次由于文官领兵(就是之后萨哈许之战使出 分兵五路,分进合击,这个昏招,导致明兵15万倍满清4万全歼的 废物),加之将士骄傲,倍击败一次,之后 明朝调集在东北著名将门李家的李如松 李如柏进入朝鲜,连胜数场后,收复平壤,基本将日本赶到了朝鲜南四郡。之后由于谈判,明朝收兵,
谈判破裂后 日本再度增兵15万,加之朝鲜唯一个可战之将 李舜臣 又被贬官,日本军再度如野火一般将朝鲜打的一败涂地,之后中国第3次出兵,再几次大规模的胜利后 将日本基本打到了海边的蔚山等几城中。
僵持不多久之后,丰臣秀吉由于 战况长期僵持,心情郁郁,病死大板,最后密不发丧,日本军混溜溜的逃回国内。

楼上有个ID 是 “archevia” 的

我怀疑你是 思密达棒子 或者就是他们的粉丝
你所说的:
“明朝军队稍显羸弱,不仅没帮上朝鲜什么忙,自己搞的灰头土脸,所以当时没敢惊动朝廷,朝鲜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不过朝方将领李舜臣,让日本人吃到了苦头,远渡而来粮草士气都是问题,最后丰臣太阁醒悟国力差距确实大,万一明朝回过头来别说朝鲜,自己的地盘都危险了,同意议和,当然议和过程中充满了戏剧性,最终双方还是达成了和议,日本撤军。但是朝廷对于此事并不算太关注。”

就是扯淡。 什么叫明军没帮上什么忙?1592年 5月8日朝鲜国王李昖仓皇出奔平壤,但在5月27日日军第一、第二、第三军团追击而至,突破临津守备攻陷开城,于是宣祖李昖不得不在6月11日离开平壤,再继续流亡至中朝边境的义州,并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 。这个就是你厉害的思密达。
日本第一次 调动15万8700人 侵入朝鲜,第二次调动日本出动陆军141490人,水军22100人。
照阁下所说 明军无用就是去凑数的,那这30几万日本武士 难道连承平400年的朝鲜弱兵都打不过?

阁下所说:
“最后丰臣太阁醒悟国力差距确实大,万一明朝回过头来别说朝鲜,自己的地盘都危险了,同意议和,当然议和过程中充满了戏剧性,最终双方还是达成了和议,日本撤军。但是朝廷对于此事并不算太关注。”

丰臣秀吉到底醒悟了没 估计没人知道,因为还没撤军 他已经升天了。。。难道是你去找他问的?

一直都有正式关系,但是因为日本的浪人到中国来做倭寇,而且在东南沿海,这一带是明朝对外出口的主要经济地带,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加上日本人确实非常残忍,日本的诸侯都不管,所以明朝一直对日本人有一种歧视,这种歧视到了嘉靖朝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因为那时倭寇最为严重,到了万历朝达到第二个高峰,丰臣秀吉进攻朝鲜,万历皇帝非常坚决的反击日本。
清朝时,日本因为长年内战加上对朝的战争,造成了严重内耗,德川家康也不像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那样精力充沛,所以日本进入闭关锁国,清朝与日本没有什么矛盾,所以对日本的态度比较好。
日本的武士道说实话并不优秀,军人以战死为荣这没错,但日本人战败的时候不是选择死战,而是自杀来逃避,杀人的时候也经常滥杀无辜,天地英雄里有句台词我觉得最经典,武士(这个武士是唐朝的武士,指的是职业军人)不滥杀,武士更不应该被滥杀,日本人一样也没做到。

是在说丰臣秀吉吗?
先给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8486.html?wtp=tt
其实他也不能说是什么正式关系,不过倒是发生过一次大的战争。叫文禄庆长之战(这是日方说法,朝鲜称为壬辰卫国战。)
再给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149070.html?wtp=tt
不知道楼主所说的敏感问题是什么。
但应该说的是这个。
大概讲一下,这个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为了奖赏手下有功之士要经历他们领地,不过日本国土小不够分,所以看重了明朝(途径朝鲜,而战争也发生在朝鲜并么有殃及明朝)。以上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也有人认为是什么丰臣秀吉儿子死了,为了转移自己注意力而打仗。(这种理由实在不足信)期间有两个日方大臣曾经作为使节来到朝鲜要求朝鲜给日本攻打明朝而让路(其实也就是招降的意思),不过朝鲜方面误解了意思(他们有明朝做靠山,如果再投降日本两边不讨好),没同意。于是乎就打仗了。丰臣秀吉花了很多很多钱几近国库清空,打了这场仗,一开始很顺利不过慢慢的演变为了持久战,这对远征的日本是不利的。所以没多久就何谈了。
几年后那个丰臣秀吉又不知怎么搞的,对驻扎在朝鲜的军队又下了攻击令,于是又打仗了,不过还是持久战。日方非常艰苦。恰在此时丰臣秀吉挂了。作为第一部下的德川家康(再给个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839.html?wtp=tt)和明朝和谈并撤兵,战争结束。德川投降(只是认输送了点贡品,并不隶属于明朝)。

因为今天反日的人很多,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反日。
他们的主观判断,认为中日之间从历史上就不断有摩擦。但是反过来看,台湾也遭受日本侵略,而今天台湾对待日本的态度比我们友好的多。甚至很多根本没有日本到达的四川等地,居然也有反日的人存在,不是很奇怪么。

因为他们主观上,有这种认识,所以当然可以从历史上找各种事实存在的摩擦加以扩大。但是历史不是这么学的。

中日关系想来很友好,你可以想想除了近代,什么时候日本侵略过中国,哪是不可能的。日本没有这种能力,只有中国侵略日本,隔离日本的情况。

实际上日本对于中国,和朝鲜没什么区别,甚至摩擦比朝鲜还少。而且也向中国纳贡。只不过航海技术问题,不是那么频繁。

明朝对于日本,中日关系是比较友好的。

至于为什么被删除,是因为我们可以推测,今天中日不友好的问题,到底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把民众注意力引向反日的中国政府,还是日本方面的原因。

对比台湾,两者皆有。

这才是被删除的敏感原因。


日本、韩国、和朝鲜在历史上和中国有什么关?
朝鲜前期的历史是商朝遗民萁子逃乱至此建立的,称为萁子朝鲜,到后来的卫满建立朝鲜,都与中原王朝关系一直保持的不错,到唐朝初期朝鲜半岛三国问鼎立,后来百济、高句丽灭国后,一直以中原王朝为宗主国。到明朝时期的壬辰倭乱与明朝一起将倭寇入侵打退。清朝在甲午中战败后沦落为日本的殖民地,直至二战...

明朝初期与日本的外交关系
这次出使相对顺利,怀良亲王对明朝的态度有所转变,其后派遣僧人祖来赴明奉表称臣,进贡马匹和方物,并送还被倭寇掳掠的浙江沿海百姓70人。日本来朝,使朱元璋大为欣慰,但邦交并没有由此确立,因为明使没有见到正牌的“日本国王”,两次三番打交道的怀良亲王只是地方首脑,并不能代表日本朝廷。而正在...

元朝与日本的关系如何?
元世祖时期,元世祖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胜利使得他急于宣威海外,也想像汉、唐盛世君王那样,让这些海外邻国向他称臣进贡。高丽向元世祖称臣之后,元世祖就急于想让日本也向他称臣纳贡。因此,从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年之间,元世祖连续五次派使者出使日本,劝谕日本遣使来朝,当时,统治日本的镰仓政府态度很...

想了解韩国历史和于日本的关系
个人意见:几乎都是从古代中国分支出去的,和中国有着必然的关系 如果按顺序的话好象是先有的韩国再有的日本,韩国最早称为高丽,日本是琉求是两个人口极为少的部落,韩国以前也称朝鲜,后来才分为南韩北朝的,朝鲜就再中国东北的延边边上所以有的东北人也会韩语;而日本原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来因为...

中国和日本从古至今关系的变化有哪些?
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都是一衣带水的关系,之前是我们中国的文化传入日本,使得日本得以发展,后面西方的文化传入日本以后他们明治维新使得日本的发展快过我们中国。日本的这个国家因为有地震之类的原因,所以他一直想侵占我们中国。

宋朝时期与日本的外交关系是怎样的
宋朝时期与日本的外交关系与唐代相比是更加普及、层次更高, 特别是宋学和禅宗强调人的自我修养、艰苦奋斗和从属关系、群体意识, 追求一种淡泊宁静、克己自励的精神更是深得日本武士阶层和下层民众的崇尚, 直接影响着日本近世以来的社会变化。具体为:一、北宋时期,此时日本是藤原时代,日本在汲取宋朝文化的...

明朝和日本关系怎么样?为何说明朝的外患是南倭北虏?明朝不是还册封足利...
明朝建国后,国内外环境十分严峻,除了北方还存在元朝残余势力的威胁外,周边国家因曾受元朝武力征讨而心有余悸,对刚成立的明朝充满警觉,而中日关系尤其紧张。...日本来朝,使朱元璋大为欣慰,但邦交并没有由此确立,因为明使没有见到正牌的“日本国王”,两次三番打交道的怀良亲王只是地方首脑,并不能代表日本朝廷。而...

现在韩国和朝鲜,韩国和日本的关系好不?
1.首先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不是你好我也好的关系,是以利益为基础的!2.历史告诉我们日本对于亚洲诸多国家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憎恨大过喜欢,利益与憎恨共存,所以我们要牢记历史,发展好自己!3.朝鲜半岛(朝鲜韩国)原是一个国家,日本统治了朝鲜半岛半个多世纪,这个半岛只是日本当时征服中国大陆的一个...

中国和日本在唐朝是友好的吗?在其他时代呢
中国与日本的关系自古以来十分密切,经常被形容为“一衣带水”。秦朝:秦始皇让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东渡,未归。据说现在的日本人就是徐福率领的孩子们的后裔。汉朝:始知东海有岛,岛有人居住。随称“倭国”。无外交 隋朝:称日本为“琉球”唐朝:随着佛教在中国普及,鉴真和尚东渡。双方僧侣互相交流,...

关于宋朝和日本的关系
貌似很多东瀛女子来大宋借种,希望可以改良品种.南宋亡时,日本全国守孝。蒙古攻打日本失败后,日本人将俘虏的蒙古人高丽人全部杀死,对于那些南宋汉人则全部释放。总体来说,有宋一朝,日本对中国是彻底的尊敬

杭锦旗18739794437: 明朝时期的中日关系是如此哪般,如此哪般? -
牛雨艾格:[答案] 明朝时期复杂的中日关系:倭寇与勘和贸易倭寇主要由镰仓时代以来西部一些名主、庄官、地头为核心的纯海盗帮以及武装商人集团和游民等构成.他们在西部豪族的组织下,以对马、壹歧、北九州的松浦和濑户内海为据点,侵掠...

杭锦旗18739794437: 日本屠杀中国有什么历史民族的矛盾吗? -
牛雨艾格: 日本在立国前依附于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也是弱于中国,明朝时对日本态度不算友好,清朝闭关基本无往来.大的矛盾没有,但是小矛盾还是有很多的.日屠杀中有部分可理解为民族矛盾...

杭锦旗18739794437: 中国和日本的矛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牛雨艾格: 中日交战5次最早的矛盾始于唐高宗时期,日本完成统一,开始有对外侵略的野心,第一步是在大陆找到立足之地,于是日本干涉朝鲜内乱,支持其中的百济与唐朝支持的新罗开战,唐新联军大破日百联军,史称白江村之战,此后日本臣服,国...

杭锦旗18739794437: 唐,明,清对外关系的对比 -
牛雨艾格: 我给你仔细讲讲吧.唐朝是积极地对外开放.日本经常派遣留学生,遣唐使等外交人员到唐朝.盛世繁荣. 而明朝相对来说就比较闭锁,除了伟大的郑和7下西洋,对国外宣扬了明朝的国威以外,就没什么其它大的交流了,最多仅限于小范围的交往. 清朝更是闭锁严重,早期就实行海禁政策,对外只开放一两个码头,后来直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不得不让英国用大炮打开他封闭的大门.接着就导致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的签定.中国也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刚才才回答了这个问题,怎么还有个相同的?

杭锦旗18739794437: 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使节往来相当密切,原因是什么?? -
牛雨艾格: 汉朝时期,有倭国使臣到中国来朝觐.开启了中日的双边关系. 唐朝时期,日本来中国的使臣增多.主要是日本从中国学历先进的科学文化. 明朝时期,双方交流更为频繁,设计面更光.出科学文化外,还有民间交流和经济交流.当时中国对外出口中,日本份额最大.

杭锦旗18739794437: “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
牛雨艾格: 这个现在来说还没有统一定论,有人说自日本兴兰学时代,有人说明治维新时代,也有人说甲午以后.但可以明确的一点是,日本在发动甲午之前,国内也是矛盾重重,中下层人民在辛辛苦苦为经济制度转型付出血汗之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杭锦旗18739794437: 日本和中国在古代历史中是怎样一种关系?(急急急急急!!!)1.日
牛雨艾格: 总体是处于一种交往阶段关系历史来说还行唐朝开始,日本和中国交往开始频繁.... 这也是唯一一次中国对日本的侵略因为台风,忽必烈两度失败之后,就是明朝时期,日...

杭锦旗18739794437: 请列举中日友好交往的史实以及中日两国关系经历的风雨和曲折,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总共3个问题,请一一回答!) -
牛雨艾格: 隋唐时期交往密切,文化交流频繁,例如:鉴真东渡,日本向中国派遣唐遣隋使.明朝时期,我国东南沿海遭受倭寇的侵害.清末 明治维新后,日本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发动甲午战争,之后不断侵犯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到抗日战争时达到顶峰.新中国成立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直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才正式建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