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各洲兵员多少?

作者&投稿:况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时期各国的人口数量和军队数量分别是多少?~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全国56,486,856人

蜀汉刘禅炎兴元年(236年):蜀汉940,000人
曹魏曹奂景元元年(236年):曹魏4,432,881人
东吴孙皓天纪四年(280年):东吴2,300,000人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16,163,863人

检查了一下,肯定没错。楼主可以拿去写论文了。


关于三国时期人口数量之辨析


自汉桓帝、汉灵帝以来,天灾人祸不断,旱灾、水灾、瘟疫、暴动、少数民族叛乱,导致东汉的人口、户数大量减少。汉桓帝时期,比较大的灾祸有“建和元年春二月,荆、扬二州人多饿死”、“永兴元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冗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延熙九年春三月,司隶、豫州饥死者什四五,至有灭户者”①;汉灵帝时期,“建宁三年春正月,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②,更有著名的“黄巾之乱”,其余小规模的天灾、少数民族叛乱或入侵,就不计其数了。司隶、豫州、冀州是东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方,司隶人口约三百万、豫州人口约六百万,冀州人口约五百七十万,占东汉人口约五千多万的四分之一强③,但仅上述延熙九年的饥荒,司隶、豫州就饿死三四百万,其他原因导致户数的丧失,就更难以计算了。
自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虽然镇压了主要的几支黄巾军,但黑山、青兖黄巾等余部尚散布各地,随之而来的是凉州汉羌各族的暴动,又不断对司隶进行袭扰。汉灵帝无力处置,又在几年后病死,留下了一个烂摊子。然而,统治阶层内部在对最高统治权的争夺中两败俱伤,引来了另一个权力的觊觎者董卓。

董卓对治理国家无甚才能,但在破坏上却有着惊人的能力。“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又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收洛阳及长安铜人、钟虚、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故货贱物贵,谷石数万。又钱无轮郭文章,不便人用。”

在面对关东州郡的联合讨伐下,董卓竟然“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以至于“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④,到汉献帝入关时,加上迁徙而来的人口三辅户口也不过才数十万,人口户数的丧失,可见一斑。

紧接着的军阀混战,更是人口迅速丧失的根源。

首先是饥荒,连军队都不能保证粮食供应,老百姓就只有活活饿死了,甚至人吃人。“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余,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民人相食,州里萧条。”⑤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时,“蝗虫起,百姓大饿”、“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曹操也不得不“罢吏兵新募者”以节约粮食⑥。

其次是战乱,曹操征徐州,“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⑦。李傕等在关中,“时三辅民尚数十万户,傕等放兵劫略,攻剽城邑,人民饥困,二年间相啖食略尽”⑧。

再次,战争对于作为强壮劳动力的战士的摧残,也到了无所复加的地步。麹义与乌桓、鲜卑“合兵十万”进攻公孙瓒,由于粮食缺乏和战斗损失,在撤退时只有“余众数千人”⑨。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袁绍战败,“余众伪降,曹操尽坑之,前后所杀八万人。”⑩

自汉桓帝时开始持续到汉灵帝时长达四十余年的天灾人祸,以及随之而来二十余年的长期战乱,导致人口大量减损。以至于曹操拿到冀州的户口簿,发现“可得三十万众”,惊喜的称之为“大州”①,实际上这个户口统计的年份甚是可疑,自董卓之乱直至曹操平定冀州,这段时间冀州长期陷入战乱,毫无可能进行人口统计,这个户口的统计当在汉灵帝末。况且“可得三十万众”,按照壮年男子(从23岁到56岁都在服兵役的年龄之内)与老弱妇孺的比例,整个冀州的人口也已锐减到一百多万,远远低于五十多年前的五百七十万。

北方战乱不断,并不代表南方就是世外桃源。益州的刘焉、刘璋父子都镇压过反对自己的大规模叛乱;荆州的刘表除了与袁术争夺南阳之外,还镇压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的叛乱;而扬州的刘繇被孙策赶到豫章,孙策又马不停蹄的降服诸郡,当相比而言还算战乱最轻的地域。远在绝域的交州,倒是一片繁荣景象。

赤壁之战后,荆州经过大规模的战乱,人口迅速减少,经济遭到破坏,所以庞统说“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②。刘备在平定益州的过程中,所遭遇的抵抗不大,所以益州的人口损失和经济损失也不是很大。孙权主要的活动是平定山越,以其“羸者充户,强者补兵”③,以及骚扰淮南,俘虏人口,江东及交州基本上没有战争的创痕。

迄于三国初期,人口才有了相关记载。但我所述三国时期户口数,仅是一般民户在国家户籍上登记而见于历史记载的户口数。由于当时有许多人不向国家登记户口,一些特殊身份的人也不编入一般民户的户籍,所以一般来说,国家户籍上的户口数要少于或远远少于实际所有的户口数。但国家的赋役和兵役都是他们承担,对于我下面将要论述的各国兵力是主体与枝叶的关系,所以我并不将脱籍的人口计算在内,只计算国家所能控制的人口。

关于曹魏的户口,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户口缺乏记载。在魏明帝时杜恕说“奄有十州之地,而承丧乱之弊,计其户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陈群则说“今丧乱之后,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蒋济也说“今虽有十二州,至于民数,不过汉时一大郡”,三人异口同辞强调人口寡少,即使按照杜恕的说法,东汉时豫州人口约六百万、冀州人口约五百七十万,魏国早期人口并不会达到或者超过这个数字。西晋时人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景元四年(263),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杜佑在《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记载与此略同,仅口数作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那么魏国的人口应为魏氏唯有户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关于蜀的户口,史籍中也有前期和后期两个数字。《晋书·地理志》记载:章武元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景耀六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吴的户口,难以考查。《晋书·地理志》说:“孙权赤乌五年,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三国志·吴志·孙皓传》注引《晋阳秋》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以上两组户口统计数字大致相同,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怀疑,吴自赤乌五年以后,再没有进行过户口统计工作,所以王浚在灭吴时所得的户口数,仍然是三十八年的统计数字。

根据上述数据,魏、蜀、吴三国末期时的总数是户一百四十六万六千四百二十三,口七百六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不包括官吏和军队)。《续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户口数是“户九百六十九万八千六百三十,口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二百二十户”,《晋书·地理志》则记载为“户一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三国的户、口数大约相当于东汉最高户、口数的七分之一弱。

西晋的户口数,《晋志·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时,“大凡户二百四十五万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万三千八百六十三”。与前面统计的三国户口总数相比,户多近一百万,口多近八百五十万。由于这时晋刚刚灭掉吴国,所以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应是在原魏、蜀境内。魏、蜀的户口是魏灭蜀那年的统计数字,距离太康元年只有十七年。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增加户近一百万、口八百多万,应当归结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西晋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这有利于人口的自然增殖。

其次,推行轻徭薄赋,经济的发展使部分脱籍人口想要稳定,这样就必须重新入籍。

在《三国志·陈群传》裴注中记载:“按《晋太康三年地记》,晋户有三百七十七万,吴、蜀不能居半。”这与《晋书·地理志》所载太康元年的户数相比,两年内西晋的户数激增一百三十多万户,超过太康元年的户数一半有余。这显然不能归因于人口的自然增殖,而是与太康元年开始推行的占田令有直接关系。因为既要在全国范围推行占田制,就必然要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户口、财产登记工作,编制新的户籍,脱离户籍的人为了取得土地的合法所有权,就必须得重新向国家登记户口。再,魏晋时期封建依附关系有很大发展,门阀大族既占有不少合法的荫户,也占有数量更多的非法隐户,如在颁布占田制的前几年,中山王司马陆就曾占有簿籍不挂的隐户和冒牌荫户七百多户。西晋占田令中规定品官荫户的数额为一至十五户,这是比较低的,推行这种荫户制,可以把官员大族拥有的一部分依附农民转变成国家的编户。太康三年国家编户的激增,主要应是这次与推行占田制联系在一起的检括户口、整理户籍的结果。太康三年国家有三百七十七万户,如每户平均以五口计,则那时国家控制的人口大约可达到一千八百八十五万人左右④。

-----------------------

①《后汉书·桓帝纪》②《后汉书·灵帝纪》③《续汉书·郡国志》④《后汉书·董卓传》⑤《三国志·魏书·太祖纪》注引王沈《魏书》⑥《三国志·魏书·太祖纪》⑦《后汉书·陶谦传》⑧《三国志·魏书·董卓传》⑨《后汉书·公孙瓒传》⑩《后汉书·袁绍传》①《三国志·魏书·崔琰传》②《三国志·蜀书·庞统传》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③《三国志·吴书·陆逊传》④《中国通史·第五卷(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四章(户籍制度)·第一节(户口数的历史记载)》(白寿彝总主编)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199614.html?md=3


魏(220~265)、蜀(221~263)、吴(229~280)三国的军事制度。东汉末年,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出现的武装割据势力,经过混战兼并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三国又不断为一统天下而争战。频繁的战争,促进三国军事制度在两汉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各国因创建过程和地理差异,又有不同特点。

军事领导体制 三国形成时期,起兵将军或王,都打着汉王朝旗号,亲自领兵,以其幕府为军事指挥机构。曹丕称帝后,魏军权集中于皇帝,置尚书、中书二省长官为军政辅佐。尚书省之下设五兵尚书曹,为处理日常军事要务的专门机构,并分置中兵、外兵、都兵、别兵和骑兵五曹郎,分理不同军队事务。凡有征伐,皇帝临时命宗室重臣为大将军或都督中外诸军事,总理参战诸军。后置而不废,成为全国最高军事统帅。末期,魏国军权旁落司马氏,司马昭相府实为最高军事机构。蜀国建立后,刘备废大司马,亲掌军权,并统兵征战,以诸葛亮任丞相的丞相府为统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刘禅当政后,诸葛亮掌军政大权,总揽全军。末年,则以大司马主管军政,以大将军加都督中外诸军事为最高军事统帅。吴国军政大权决于孙权,以左、右大司马掌军事行政,大将军或上大将军为最高统帅。孙亮即位后,置大司马为最高军事统帅。其后,通常以大将军冠督中外诸军事或领中外诸军事总掌全国军务。此外,三国设军师参议军务,或协助将帅统军。曹操于建安(196~219)初年设军师,他任司空后又设军师祭酒,继有中、前、左、右军师。后来,外军中也设置军师,如征南、征东军师。曹丕称帝后,高级武官下皆设军师,如太尉军师、大司马军师、大将军军师、抚军大将军军师等。蜀国早期有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既当参谋又有指挥权,后来设中、前、后军师,也多为将军兼任。吴后期所设左、右军师,一般以左、右大司马兼任。

地方军事机构,三国承汉,实行州郡领兵制。州刺史(州牧)或冠将军号,或以持节都督兼任,为辖境最高军政长官。郡太守加将军号者领郡兵,并置都尉专管。

军队构成 三国形成时期之初,各起兵将领以将军亲自统军,兵力较少,并集中使用,实各为一支军队。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基础后,曹操同时要对付刘备、孙权,其中央军分为集中机动与分区镇守两部分:一部分集中于中央所在地,担任宿卫兼出征,称中军;另一部分由中央派遣,分别镇守京外,尤其是与蜀、吴邻近地区的军事要点,称外军。中外军体制随之形成。当时,孙权、刘备仍以将军或王开府(设立机构),统掌军政大权,实行中、前、左、右、后五军制。蜀、吴统治者相继称帝后,同魏一样,军队分中央军和州郡兵,中央军分为中军、外军。

中军。魏初,主要由曹操相府亲军转变而来的武卫、中领、中护、中坚、中垒等五营组成。正副统帅为中领军和中护军。后期,司马氏为准备代魏,扩充中军,兵力远强于外军。蜀中军的宿卫军主要有左、右羽林郎和虎步营、虎骑营,长官称部督或监。其他中军统帅不固定,有监军、都护、护军等称。吴中军以宿卫军为主,称羽林、武卫、虎骑等,首领称督或将军。
外军。指由在京外各都督统领的军队。魏主要置于沿边诸州,由朝廷委宗室贵戚出任都督,统掌一方军事。有的还兼领太守、刺史,视其资望,加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四镇(镇东、镇西、镇南、镇北)或四安(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四平(平东、平西、平南、平北)将军称号;有的同时辖两三州驻军。其权限有使持节、持节、假节等。蜀、吴外军将领,一般将驻地名冠于都督或督前为称号,如永安都督、江陵督等。

州郡兵。即地方军,基本以刺史、太守私人部曲为基础增募组成。担负本州郡守备,有时也奉命配属或协同中外军征战,其长官由刺史、太守兼任,多带将军称号。魏在未置外军都督的各州,设监军1人,称监某州军事,以控制地方兵。

三国军队,有步兵、骑兵、弩兵和水军等兵种。水军以吴最强,步、骑以魏为盛,弩兵以蜀最著名。三国总兵力,最盛之时约达80万~90万:魏40万~50万,蜀10多万,吴20多万。

兵役制度 三国形成之初,沿袭东汉,主要实行募兵制。至建安年间,因长期战乱,逃兵增多,人口减少,募兵困难,曹操、刘备、孙权都开始逐渐实行不同名目的世兵制,以确保兵源。曹操将士兵家属集中居住,作为人质,并从中获取后备兵员。其兵称士,以服兵役为终身义务;其家称士家或兵户、军户。士家另立户籍,与民户分离,子孙世代为兵,士兵叛逃罪及家属。同时,规定士家女子不得外嫁,士死后寡妻遗女仍配嫁士家,以繁衍士裔。吴还实行世袭领兵制,将帅世袭,所统之兵亦世代相袭,家属随军营居。三国时期,除世兵制外,又用招募、收降、征兵补充军队。还以多种手段,从少数民族中获得大量兵员。如魏的乌桓兵、凉州兵,蜀的南中飞军、叟兵,吴的山越兵等。

三国沿袭汉制,建有抚恤制度。如士卒死亡,要收殓葬埋,魏曾规定送至其家,官为设祭。对伤残将士,免徭役,授土地,给耕牛,分米谷等。

管理与训练制度 各国注重以法治军,定有管理、训练一系列制度,并严明赏罚,以确保其施行。曹操颁布的《论吏士行能令》、《军令》、《败军抵罪令》等,魏军一直奉为治军的法令、制度。其主要内容有:行军、列阵、攻守、驻营和战船停发等,均得按指挥信号行动,违令者斩;战场上士兵紧随本队旗帜,不得乱位,临阵逃脱者,一律斩首;家属隐藏逃回士兵逾一日不报,同罪;行军不得损坏庄稼等。还规定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三国的将领出征或镇边戍守,皆以家属为人质。魏、吴还设校事,监察军民隐事。军队有轮休制度,魏、蜀休假人数常为五分之一。各国都较重视军事训练,建有训练基地,诸葛亮在成都附近以八阵图演练军队,曹操作玄武池培训舟师,孙权利用江湖大练水军,收效显著。魏在每年立秋后举行阅兵,号曰“治兵”。

后勤保障制度 三国军队补给,主要由政府筹办。军粮、军费依靠租调和屯田收入,其中屯田收获的军粮比重很大。屯田有民屯和军屯。魏国军屯又分军队屯田和军户屯田。军队屯田,主要由驻守与吴、蜀临近地区的外军担任,按建制由各级军官管理,且耕且守,耕战结合。军户屯田,由军事系统的农官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管理。蜀军屯主要在与魏接壤的汉中地区,有时与农民杂错垦耕,但原建制不变,由当地长官担任督农,指导屯田。吴的军屯多是士兵和家属一起耕作。吴还实行奉邑制,赐给统兵将领若干县邑,用其租税收入供给部曲及所统之兵,奉邑多少根据官职大小和领兵数量而定。

武器装备,由官府作坊制造,设军官监造。相传蜀诸葛亮曾改制成一发十矢的连弩,装备部队。各国均有造船基地,吴国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所造“长安”号,可载士兵千余人。物资运输,主要靠牛马骡驴和车乘,传说蜀用“木牛”、“流马”运输,提高了山区补给效率。
另外,三国袭用汉时边防烽燧制度,建有守望、报警和其他通信设施,沟通京城与边防、督将与部属间联系。军事文书由驿站传递,魏还定有在急信上插鸡毛的制度。

三国军制突出的特点是:中央军建立中外军体制、普遍实行世兵制和大兴军屯。这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产物,与军事斗争相适应。但后来外军势力膨胀,至东晋,中央已无法控制、指挥。世兵制有较强人身依附性,对后世士兵地位低贱化和门阀制度的形成有直接影响。

参考书目
陶元珍著:《三国吴兵考》,见《燕京学报》第13期,上海书店,1983年影印本。

何兹全著:《魏晋的中军》、《魏晋南朝的兵制》,见《读史集》,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2。(任昭坤)
http://www.cnfmp.net/bbs/dispbbs.asp?boardid=24&id=673

曹魏兵四十三万
刘备称帝,有户二十八万,人口九十四万,吏四万,兵十万余。
孙权称帝,迁都建业,国号吴。有扬、荆、交三州。有户五十二万余,人口二百三十万,吏三万余,兵二十三万。



扩展资料:
简介:
三国又叫三国时期,是因为当时天下由“魏、蜀(汉)、吴”三个势力所建立。
延康元年(220),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到咸熙二年(265年)曹奂禅位于司马炎,享国46年,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
蜀汉势力最为弱小,炎兴元年(263)刘禅投降邓艾,享国43年。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
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曹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三分归晋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52-53] 。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 。
在264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
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
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国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
魏国鼎盛时期军队在80-100万左右。
蜀国鼎盛时期军队在40-50万左右。
吴国鼎盛时期军队在30-40万左右。
实际就是作者自己脑补+想象出来的。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
三国时期的人口在三国归晋时不足1000万人,即魏约600万,吴约230万,蜀国百多万,在三个国家建立的初期是鼎盛时期。
按蜀志记载,得益州,汉中之后蜀国达到鼎盛,户约30万户,人口最多不超过300万人,失去荆州之后,又少很多,大概有个20万户就顶天了,也就200万人,除开女人不能当兵,在除开0-13岁不能当兵的,总数能有70-80万就差不多了,按照蜀国后期五丁抽一的原则,军队最多时能有15到16万人,但是这个数字是极限数字,再多国家就自然灭亡了。
因为古代农业必须要大量的人去耕作,不然没粮食国家内部就崩溃了,所以古代打仗要秋收之后,春耕之前进行。
按照这个推论,蜀国巅峰时期的军队在20万人左右,失去荆州之后最多就15万,诸葛亮不断征战导致蜀国精壮人口减少,到姜维北伐一般就3-4万人,加上后方留守的也就这个数字,末期也就6-8万军队。
魏国巅峰时期的军队大概能在35-40万人,后期也就25万人。
吴国在得到荆州之后的军队数量应该比蜀国要多点,大概在20万左右,末期也就10万人。
魏国和吴国没有蜀国那么惨,这两个国家大多是七到八个精壮男子抽调一个加入军队作战,而且没有蜀国动刀兵那么频繁,而且大多数时候处于防守阶段,伤亡也小些。

魏:总兵力在40-4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

蜀:总兵力在10-13万左右,北线汉中5万,东线永安2-3万,成都各据点3-5万。

吴:总兵力在20-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须口,南郡等长江沿线据点。


哪个国家的雇佣兵最厉害,现在中国有吗
法国目前有9个雇佣兵团,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雇佣兵团,西班牙目前有战斗力非常强的西班牙雇佣兵团,帮助佛朗哥毁灭了西班牙共和政体 另外尼泊尔特有的廓尔喀雇佣兵,廓尔喀民族是反应迟钝、感情冷漠的民族,曾以11人击溃印度军大队,无一人伤亡,当今世界,以色列雇佣兵数量最多,遍布全球。该国长期处于战争状态...

美国发生过的所有战争名和对战国
1900年,英、法、德、美、日、俄、意、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起打中国,1950年发动了对朝鲜的侵略战争,1954年美国入侵越南,1991年12月25日,美国对苏联“和平”演变战争,1999年,美国打着“保护人权”,“制止种族清洗”的旗号,率领北约联军,对南斯拉夫进行了狂轰烂炸。2001年,美国又以反恐、抓拉登、打击塔利班为...

为何拿破仑能凭借法国一国五次打败整个欧洲?
而且反法同盟也不一定齐心,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俄国皇帝就因为使用俄历而不是公历延误了战机导致奥地利指挥官左等支援等不到右等支援等不到,最后只能投降。另外法兰西帝国也有西班牙等簇拥,虽然叛乱不断,但还是能提供大量物资和兵员的。所以在人口和产值上双方差距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夸张。总的来说...

中世纪的英国是如何进行海军建设的?
中世纪的英国,逐渐变得庞大起来,它依靠能够带来丰厚利润的海外贸易以及统治者的明治得以在那时发展成一个大国,在那时,他们并没有把赚来的钱用于消费享乐,而是将钱财投入到建设海军中,打造强大的船只,招纳具有丰厚经验与能力的士兵,都是中世纪英国进行海军建设的重要举措。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美国的主要人种有哪些?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人种?
而1861~65年美国内战(American Civil War)期间,联邦政府为了充实兵员也鼓励欧洲人移民来美,特别是德国移民。作为兵役回报,联邦政府奖给移民们免费的土地。到1865时,大约1\/5的联邦士兵属于战时移民。今天,22%的美国人有德国血统。\\x0d\\x0a1820~70年间,大约20万来自德国等地的欧洲犹太人进入美国。这些犹太移民...

三国著名精锐部队:三国时期有哪些精锐部队
变迁:演变成白耳兵、敢死营、解烦营;补充虎豹骑等军的兵员。史实:“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毋丘毅诣丹杨募兵”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敦等诣扬州募兵”分析:为什么何进、曹操没兵了就跑到“丹杨”去募兵?因为“丹杨山险,民多果劲”!《三国志》从简,作者惜墨如金,即使是蜀汉诸大将,吴国诸都督,诸曹诸夏侯也都没...

美国有能力和中国打一场大战吗?俄媒:中国除了兵员其他全是劣势_百度...
总体而言,中美两国在主战武器上的技术差距仍然显著,但在某些领域,如从俄罗斯引进的新式武器以及国内科技水平的提升,中国已经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尽管如此,美国在军事科研方面的步伐依然迅速,特别是在超出传统概念的新技术开发方面,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造成了新的差距。中国在军事科技水平上落后于...

谁能讲讲二战前的德国状况
军事:一战后德国输了,给协约国赔钱,上缴武器………希特勒在任后搜刮犹太人财产,从而变强(其中一个原因)经济:等待明君的到来,有些萧条政治:衰败、黑暗,希特勒造成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后,他被拘捕,在拘捕时写下《我的理想》一书,从而掀起全国法西斯分子对希特勒的崇拜,希特勒经过正当选举而成为总理,因为总统死了,总统总理...

请问中国朝鲜从古至今
中国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而且在中国抗元时期,朝鲜服从中国朱元璋调遣,出兵打击蒙古,所以明朝没有占领朝鲜领土。现在明朝派出军队帮助朝鲜,领袖为老将邓子龙,这就使得日本不得不同中国明朝和朝鲜联军作战。由于李舜臣将军控制了海面,日本的供应线和授军都被切断,处境狼狈。南方各道组织起来的韩国义勇军以游击战术袭扰他们...

历史上最惨烈的战役?
兵员统计 上甘岭战役从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历时四十三天,双方在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投入的兵力、兵器逐步增加,由战斗发展为战役。志愿军参战部队依托坑道与敌反复争夺二十九次,击退敌营以上规模冲锋二十五次,营以下冲锋六百五十三次。最终只失去了537.7高地前沿的两个...

濉溪县17071439426: 三国时期各洲兵员多少? -
惠璐益可: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魏国鼎盛时期军队在80-100万左右.蜀国鼎盛时期军队在40-50万左右.吴国鼎盛时期军队在30-40万左右.实际就是作者自己脑补+想象出来的.按照三国志的记载.三国时期的人口在三国归晋时不足1000万人,即魏约...

濉溪县17071439426: 三国时期各国兵力 -
惠璐益可: 演义里都是夸大的...不可信. 那时候全国人口不到千万.三国兵力对比:魏:总兵力在40-45万左右,西线雍凉为6-7万,南线荆豫10万,东线徐扬10万,洛阳及各据点10-15万蜀:总兵力在10-13万左右,北线汉中5万,东线永安2-3万,成都各据点3-5万.吴:总兵力在20-25万左右,主要部署在濡须口,南郡等长江沿线据点.三国兵种对比: 骑兵:当属魏国,南方不产马; 步兵:魏蜀相当,不过翻山越岭肯定蜀国厉害,而吴国最弱; (弓兵:有诸葛弩在手,蜀兵略强于两国) 水兵:毫无疑问是吴兵.

濉溪县17071439426: 魏蜀吴三国分别初期,中期,末期,各有兵员多少万?[先说三国志记载的,在说三国演义中的]. -
惠璐益可: 从历史角度说三国时期当时全国人口总共才700万左右其中蜀国90多万,吴国200多万,魏国410多万,按兵力最大限度即乘以人口的八分之一你就知道最大兵力为多少了.什么三国里面说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发兵75万那是假的.

濉溪县17071439426: 三国时期究竟有多少人口和兵力 -
惠璐益可: 三国时期蜀国人口94万,所以军队最多不会超过10万,大将军姜维屡次北伐带兵两万,最多时带兵五万.因蜀国人口少,财政收入主要靠的蜀锦,但还是养不了十万大军,虽然诸葛亮采取屯田政策,但财政依然很困难.吴国人口三百万,军队最多二十万.赤壁大战吴国动用军队是八万,基本是倾全国之力.后来吴蜀大战后,吴国夺得荆州地盘,但魏吴大战,张辽大破吴军于逍遥津,淮河流域丢失,所以大的地盘体量增加不多,所以常备军大概十万.魏国人口六百万,军队最多四、五十万、虽然号称百万雄师,应该是个虚数.

濉溪县17071439426: 在三国进入三足鼎立的时期时,即各国疆域稳定后,三国的人口,面积,所辖的州`郡`县,与兵力各是多少? -
惠璐益可: 魏七,吴二,蜀一. 根据小弟手上的资料,综合三国国土的大小,物产之丰盛,军力,户数,人口来检视,大致上有魏七、吴二、蜀一的比例差距. 何以见得?以下是小弟手上的资料: 蜀:现在引用公元263年——孔明死后三十年,第二代皇...

濉溪县17071439426: 三国时期人口和兵力问题 -
惠璐益可: 上面那些人说的都是史学家估算的数字,比较有科学根据.这些数字我就不赘述了.结合那些数字我再来解释你的问题,收编青州20万这个数字肯定是夸张的,估计这个数字是演义里的,演义不真实.战国时期军队确实动辄十万,是因为战争体...

濉溪县17071439426: 三国时期的实际总人口是多少?各国人口和兵源是多少? -
惠璐益可:[答案] 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濉溪县17071439426: 三国里面魏蜀吴军队各有多少?分别国力如何? -
惠璐益可: 蜀汉占据汉中后有三十五万,夷陵之战后大约有25-30万,公元261-263年只剩不到15万人了.东吴夷陵大战后有兵30-40万,后期投降时尚有而是20余万.曹魏汉中之战后军力大致稳定,关中军常驻20万,雍凉有十万,宛洛有二十万,淮南江北有二十万,北部辽东有10万,计七十万左右.

濉溪县17071439426: 三国时期夷陵之战后各国兵力分别是多少
惠璐益可: 一直在打,兵力肯定会有变化,只能告诉你各国兵力最大时,曹魏六十万,蜀汉十万,东吴二十三万.在绝对优势面前,诸葛亮无韩信般将才,便只能无力回天.(难得遇到这么爱好三国的年轻人,志同道合,一定要加我哦)

濉溪县17071439426: 三国时期世界有哪些强大的国家,分别有多少兵力,有哪些名人将帅 -
惠璐益可: 国家的话有四个,其他都是诸侯政党,国家分别是魏蜀吴晋 魏国的名人莫过于曹操,许褚,张辽,徐晃,于禁,司马懿,郭嘉,荀彧,典韦,夏侯惇,夏侯渊,华欣等等,兵力鼎盛时期预计有七十多万(赤壁之战的百万雄军你别听曹操瞎吹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