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现代化所遇到的约束性条件

作者&投稿:左丘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哪些主要历史条件?~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封建统治者的自求运动。
戊戌变法: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新文化运动: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勇于探索的精神和不屈不饶的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优良传统。
A
一、阶段特征

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进程阶段: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

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在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经济: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由于“左”的错误等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1)条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2)标志: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于近代企业,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都是早期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1)原因: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奖励工商,中国人民收回权利运动的推动。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12—1919年):(1)原因:①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辛亥革命使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地位有了提高,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他们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③民国初年出现各种实业团体,形成了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新热潮。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都有所减少,这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⑤辛亥革命前后,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⑥“抵制外货”“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的口号成为各阶层人民爱国的共同要求。 (2)表现: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超过了过去的半个世纪;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火柴、榨油、造纸、化工等轻工业,也发展迅速。 (3)特征: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取得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在帝国主义的控制下,民族工业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③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这使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束缚。一些资本家和地主在向近代工业投资的同时,并不放弃土地和其他封建剥削。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挫折:(1)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民族资本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和摧残。 (2)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形成独占地位,这对中国的民族资本是个毁灭性的打击。
5.中国民族资本的归宿:新中国建立后,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民族资本又获得一次大发展。1953~1956年,我国完成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6:历史地位和作用: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史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②政治:它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其力量的发展,为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③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和动摇着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④发展: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和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当近代中国被迫纳入世界秩序时,欧美的政治制度也随之移入。晚清变法及新政时期参照西方的制度与经验进行行政革新,是近代中国政治走向现代化起始的明显标识。从十九世纪末到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制度变革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尝试与失败、挑战与冲突,一直贯穿着政治转化的过程之中,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值得深思。

  首先,作为典型传统政治型态的清政府,其政权合法性的内在价值,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下,日益衰微。所谓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宪政等,都根本上破除专制传统的神话,动摇传统政治结构的根基。其次,晚清面临国权丧失、中央控制力减弱、自足经济体制摧毁,造成清廷统治能力失调,政权合法性受到严酷挑战。政权的维系,只有靠政权合法性的重塑,办法是进行自强运动,改造或引介新的以能适应需要的政治制度,才是救急之方。“近师日本,远摭欧墨”是晚清向列学习政制的策略。在内容上,一如康有为所说的在“变器”、“变事”、“变政”之外,尤重改定国宪作为变法之全体,[3]也就是说要在传统帝制中渗入近代民主宪政制度。此中涉及到中国犹是农业社会却引入工业化社会的政治体制,作为主权完整独立的民族国家犹待成型,新兴政治力量仍未完全理解特定历史环境下,改革者如何掌握现实政治的需要,是一绝大考验。因此,1909、1910年议会机制:地方的咨议局,中央的资政院,虽然启动,仍难解决清廷政权的危机。[4]1911年一场政治革命,终究不能避免。

  辛亥革命的目标,简单的综合是:推翻君主制度,建立共和制度;废除专制政治,实行民主政治。一开始,的确这两重任务是推进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首要工作,同时,两重任务之间有联系,但非一回事。[5]从历史经验看,建立了共和制度并不等于实行了民主政治,而经济的发展,造成新的社会结构,有时反倒可以督促民主政治的推进。武昌起事之后,共和国体很快建立,其后虽有袁世凯、张勋的反复,但民国共和体制脚跟已经站稳。不过,民主政治的实行则显得摇摆不定。具体的争议,一是中央政府的体制是总统制或内阁制,一是权力的分配是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民元南京临时政府可说是总统制,但“临时约法”采取的是对总统权力的制衡,近于内阁制。至于国家实行单一制或联邦制问题,清末民初反对中央集权,主张地方自治实已成为一般社会思潮,导引出辛亥革命后几近于各省联盟的政治现象。[6]袁世凯上台后的办法,先是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削弱省的权力;次则在行政与立法关系上,削减国会的力量,结果走中央集权与专制的老路,最后演成君主制度的复辟。不幸的是,倒袁之后,全国失去政治中心,大小军阀穷兵黩武,在一定地域内关起门来做土皇帝,实行专制统治。1912-1913年,中国第一次可以试行政党政治的机会丧失了,此中值得反省的事有二:第一,孙文的革命同盟会,在1912年转化为国民党,表示由革命政党回归到近代议会普通政党的运作,如顺势而为,与立宪派演变来的进步党竞争,中国政党政治或有实现之日,可惜中途夭折。国民党一旦重新转入革命党,连结了1920年代的一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思潮,两党政治短时间内在中国不复可期。主要困境一是“其时未至,其俗未成,其民不足以自治”之故。[7]一是早期先知先觉者,号召批判帝制、推翻专制王朝者多,讨论废集权、行民治之法者少,以为共和政府一经成立,民主政治乃水到渠成之事。事实上共和国体之下也有专制政治出现的可能。1912年4月,孙文辞卸临时大总统后,要致力于民生主义事业,正式认定民族、民权主义已因民国成立而达成,[8]初始实未料袁世凯对民主政治的巨大反扑。到了1920年代,同样的情形是孙文提出“建国大纲”、“五权宪法”而不及于施行细节,结果国民党以“革命政党”自居,国民政府实行“训政”,保育式的民主,只能在尝试中改正错误,民主学步显得特别辛苦。

  第二,1912、1913年,共和初建,试行欧美近代的民主制度,政党制度正是其中之一,是舶来品,国人了解深浅不一。民初政党繁多,品流参差,主要政党确有政治改革运动的历史渊源,但一旦要实行政党政治,便必须以国会议员选举为运作中心。一旦实行内阁制,总统权力受限,国会议员选举便需与内阁的组成挂钩。不幸的是,这些发展均不符袁世凯的品味,宋教仁之死,敲响了民初政党政治的丧钟。[9]近代有些知识分子期望中国政治发展是:“皇权变质而成向人民负责的中央政权,绅权变质而成民选的立法代表;官僚变质而成有效率的文官制度中的公务员,帮权变质而成功商业的公会和职业团体,而把整个政治机构安定在底层的同意权力的基础上。”[10]其中较可讨论的一个环节是“绅权”。中国传统的绅士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集团,绅士是知识分子,拥有特定意识形态,是社会变化的主力,他们出而为仕,退而为绅,“官于朝,绅于乡”,是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管理阶层,支撑国家,又为国家所控制,“政治无为、绅权缓冲”,正是传统中国政治与社会相安之道。[11]到了19世纪末,亦即距今百年之前(1905),科举制废除,更象征中国遭逢巨变,绅士也必得跟着转型。绅士到那里去?绅士进城,绅权进入城市,“欲与民权,宜先兴绅权”[12],依晚清有识之士的规划,申明了“绅权”宜附丽于“民权”的时代意义,具体的说就是绅权如能靠议院来发挥,新知识分子多少取代了绅士的传统角色。[13]政治党派连结地方绅士进行政治运动,成了清末民初政党的活动路径。但直到民国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阶层都还难发挥应有的功能,政党何以无法吸收并透过知识阶层,填补传统社会绅士的原有角色,似乎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社会政治转型一个绝大的关键问题。[14]

  三、“党国”:具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

  从权力关系入手,国家乃由政治制度所代表的政治权力所呈现,具体的体现是立法、行政和司法三者的有机统一,亦即与广义的“政府”概念互通。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主角,但不必成为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有作为政治制度实际操作者—执政党,才有实际的政治力量,这种政治力量也只能借助政治制度即“国家”,才能实现。故而党的权力与国家权力虽有部分重迭,但二者之间仍是相对独立的。[15]比较值得注意的是1920年代开始,中国受苏俄影响出现了排他性的执政党,党国合一,又逐步消融社会,形成长时期特殊的党国体制。[16]而后国、共两党走的正是“以党治国”、“以党代政”,程度不一的党国政治,这显然是走向民主政治的歧途,也是挑战。

  从近代中国政治发展历程看,1920年代国民党一党治国体系的建立,是辛亥革命从帝制走向共和之后的另一大政治转折,是对民初多党政治教训的总结,也与长期革命运动理论和经验息息相关。辛亥革命后,国民党政治活动的表现不能尽如人意,孙文让位袁世凯、二次革命及护法运动亦不能引人同情,都是明显例证,也是稍后国民党改组的背景。国民党的一党政治理论,可说发端于1905年同盟会组成之始,坚定于1914年中华革命党成立之际,成熟于1924年国民党改组之时,而确立于1928年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实行。依据孙文晚年的主张,国民党在获得全国政权之后,要通过先一党后多党制的方式,由训政向宪政过渡,1924年国民党改组,正式确立了党治国家的模式。于是,1928年北伐统一之后,国民党继承了孙文的遗训,奉行“以党治国”的政治观念。

  1920年代,中国政治寻求变化,从自由主义代议政治,走向政党操控的一党政治,[17]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来自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以俄为师”,直接的影响是政党由政见认同的议会党,变成意识形态认同的革命政党,也就是说国民党、共产党两党都不例外的成为宽严不一的列宁式政党。[18]1928年,当国民党跃升为政治舞台的主角,政府的存在是为执行党制定的政策时,“党国”时代便正式来临。

  国民政府作为一个党国,除了把党徽嵌入国徽,把党歌当作国歌的政治符号外,1928年开始的党国体制,有几个可注意的地方:首先,国民政府以党治国的基本原则,是一党专政,党在国上。这在“训政纲领”(1928年)和“训政时期约法”(1931年)中的具体呈现是:中国国民党是唯一合法政党,代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中央政府由国民党中央产生,国民政府对国民党中央负责,国家重要事务由国民党中央决定、指导与监督,国家根本法及其它重要法律由国民党中央制订、修正和解释,归纳起来就是:国民政府法由党定,权由党来,行受党督。就制度面说,一切立法原则、施政大计,皆源于党内,成熟于中央政治会议,然后交国民政府执行。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落后及其原因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是与欧洲科学技术的先进相比较而言的。由于长时期处在相互隔绝状态,中国与欧洲各自独立发展出了自己的科学技术,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科学技术传统。应该承认,不同的传统虽然不同,但也是可比较的。如果不进行比较,就谈不上先进与落后,谈不上中国在中世纪的遥遥领先和在近代的落后。
落后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它只意味着相比较的双方在发展速度上有快有慢。清朝在传统科学技术模式下仍有一些发展,只是速度较慢。与之相反,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这一新兴的极富生命力的科学传统。它与欧洲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相互响应,使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达到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于是两相比较,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显得十分落后。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为什么落后的原因,分解为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中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不能在清代励精图治,达到更快的发展速度?第二,为什么欧洲新兴的近代科学能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发展?第三,为什么中国不能在清朝也诞生一个类似的近代科学? 假如中国科学技术能沿着自己的轨迹以自身传统的方式进一步加速发展,那么即使西方同时在大踏步前进,中国也决不至于大幅度落后。可事实是,整个清代,中国传统的科技不仅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其发展速度比中国科技的黄金时代宋代低得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要从传统科学技术体系内部找原因,其次应该注意清朝特定的社会条件即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前者具有决定性。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体系,其突出的特点是它极强的实用性,在封建社会中表现为直接满足封建王朝各方面的需要。由于它的极端实用性,一旦现实不提出直接的要求,它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这一点与希腊人所开创的科学体系完全不同。希腊人不讲实用,为理论与理论,这就为科学的发展开辟了无限的空间。希腊人的数学和自然哲学时隔一千年后仍然能推动欧洲科学的发展,充分显示出理论的力量。而实用性科学眼光不够远大,为自己设定的发展空间是极小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科技直接服务于封建社会的需要,封建社会结构本身就为它设定了一个发展的极限。过了这个极限,除非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实用型科学就只有停滞不前。不幸的是,中国的封建社会太长,延续了两千多年,中国实用型科学技术体系实际上在宋元时期(10到14世纪)就达到了其高峰,也就是达到了它的极限。此后,在封建社会结构的约束下不再可能有太大的突破与发展。明朝和清朝的发展明显变慢就证明了这一点。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要想在清代突飞猛进,只有两条道路:或者从根本上改变实用性特征,或者改造社会结构,使其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空间。但是这两条道路在当时都是行不通的。科学传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彻底改变是还可能的。如果没有巨大的历史变革(像中国近代史上多次残酷的流血战争),大的改变也是不可能的。正如李约瑟所说,由于中国科学“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水平,作为这一光辉传统的继承者的清朝学者们,根本不可能设想对自己传统的彻底改革和突破,相反每每表现出天朝大国的优越感。
至于改造社会结构更还可能。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专制统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实行极端严厉的控制,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扼杀思想自由。直到19世纪中叶帝国主义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改造社会结构的外部力量出现,以及无数仁人志士普遍意识到中国社会必须变革的时候,打破封建制度的时机才真正出现,才真正有可能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开辟道路,但这时中国的科学大大落后了。
为什么欧洲诞生的近代科学能如此富有活力、以如此快的速度发展呢?这个问题也是本书以后的部分所要着力探讨的。简单的概括,可以列出如下原因。首先,近代科学的兴起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相伴随,并且密切相关。资本主义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正好是一种滚雪球式的加速过程。其次,近代欧洲人继承了希腊数学化的科学遗产,使自然知识的追求在一个无限广阔的数学空间中进行。再次,近代理论科学与应用科学密切结合,相互加速,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最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民主制度以及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科学研究自由,解放了知识分子受约束的创造力,为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人们一般把“为什么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问题,等同于“为什么中国没能产生出近代欧洲所产生出近代欧洲所产生的那个科学”。这个等同不是特别的适当,因为这两个问题并不完全一样。首先,“中国没有产生出近代科学”并不意味着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必然落后。其次,“为什么历史是这样(出现速度变现象)”的问题与“为什么历史不是这样(未出现近代科学)”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两类问题。前者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积极的解答,而后者只能找到消极的解答。对后者的一般回答只能是,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近代科学,因为中国不具备产生近代科学的所有决定性条件。例如,中国缺乏足够强大的资本主义势力,因为封建传统过于雄厚;中国缺乏希腊式的数理自然观,知识界流行的是有机自然观;中国的理论科学(自然哲学)与应用(技术)缺乏密切的联系,士大夫阶层与工匠阶层有一道很难跨越的鸿沟等等;但前一问题是一个有意义的历史问题,对它的回答是:由于中国科学的发展速度变慢,西方发展变快,所以中国落后了。为什么中国科学在近代发展变慢了呢?因为其仅限于封建社会结构的实用性本质特性使然。
(本文节选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60-162页)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论文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这次战争,迫使中国带着深深的屈辱开始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蹒跚而行。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实际是“现代化”开端的意义竟毫无...

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保证是什么
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保证是党的领导。拓展知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0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坚持党的领导居于第一位。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矛盾吗或者说有联系吗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

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中国式现代化确实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这条道路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且紧密契合了当代中国的实际发展需求,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断...

题目:(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讲中国当代现代化问题)写一篇论文,咋整?有...
可以这样说, 科学发展观实际上把马克思的发展理论创造性地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 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国化和当代化的理论诠释。 最后, 科学发展观是与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相统一的世界观体系。如果说科学发展观的人学依据是人性的全面性和丰富多样性的话, 那么科学发展观的...

【高一历史】
但这一时期的中国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特征:清政府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宪政”失败;资产阶级内部先后发生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其三,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重大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19世纪后半期,西方...

中国百年历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新中国对处理国际范围内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民族平等的原则。 二、关于革命和建设的问题 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共同梦想。可是,在二十世纪的前半个世纪,中国人一直在进行革命斗争,集中力量先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这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历史论文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

简述近代以来中国只是分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探索过程
(3) 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4) 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3.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

从文明模式时代变迁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化的必然性
” 从这个准则出发,我们不难看到,现代律师制度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缺乏支撑,权力至上、权力本位思想仍强于律师制度所蕴涵的民主监督、权力制衡思想。对律师制度的历史溯源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中国的律师制度远离整个国家制度体系的中心,处在极为边缘的地带。诚然,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法治现代化改革,...

遵义市18869483294: 我国现代化面临怎样的环境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doc -
貊娇小儿:一、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给我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历史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空间更加广阔.对...

遵义市18869483294: 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是什么 -
貊娇小儿: 主要问题是现代阶级人数不足的问题

遵义市18869483294: 中国近代史的特征? -
貊娇小儿: 中国近代史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落后与振兴并存:中国在近代之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落后于西方,但同时也逐步走出了封闭和落后的境况,展现了中国的现代化面貌.2. 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从太平天国、义和团、洋务运动到...

遵义市18869483294: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
貊娇小儿: 1、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 阶段特征:这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式农民战争时期.基本历史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

遵义市18869483294: 中国近代化历程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中国有什么启示 -
貊娇小儿: 1、政治是前提: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2、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实践证明, 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遵义市18869483294: 试简要概括中国在近代史走过的艰难岁月 -
貊娇小儿: 材料一 中国百年巨变走过的道路是极为复杂和曲折的.在这一时期,半边缘化的过程与内部衰败的过程常常重叠在一起,但半边缘化并不等同于内部衰败;同样,革命化的过程虽与现代化的过程亦步亦趋,但革命化也不等同于现代化.这些过程...

遵义市18869483294: 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
貊娇小儿:[答案]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生产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 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主要特征是: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1. 洋务运动前期以...

遵义市18869483294: 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是阻碍还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
貊娇小儿: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既有阻碍,也有促进.从阻碍方面来看,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压迫,使得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资本帝国主义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促进方面来看,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此外,资本帝国主义还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合作.因此,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近代化既有阻碍,也有促进.

遵义市18869483294: 在近代中国,实现国家和人民富强的前提是( ) -
貊娇小儿:[选项] A. 进行实业救国 B. 发展资本主义 C.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 进行西方式的工业革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