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论文 200字

作者&投稿:钊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诸葛亮北伐失败原因的论文 开题报告 急 在线等~

1.筹划不足,诸葛亮前几次北伐实际上战前准备都不到位,既不知道对方真实病例配属,又没有对自己的作战方针多家谋划
2.刚愎自用,在其中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制定的作战方针成功率太低,魏延提出另一套计划,就是魏延自己带兵奇袭,虽说成功率也不是很高但比诸葛亮的长途奔袭要来的实在,但诸葛亮多疑,认为魏延必反,所以没有批准,结果自己兵败
3.劳民伤财,后几次可以归结为多次北伐未果,军中厌战情绪极高,国无良将,粮草未足,朝中混乱,压力过大.
4.天不亡魏,诸葛亮最成功的一次伐魏,便是把司马懿引入葫芦谷,火烧魏军,本来这次结果掉司马懿便OK了,可惜大火烧的正爽的时候天降大雨,司马懿绝处逢生,跑了,北伐又一次失败(估计诸葛亮那天没看天气预报,不然借个晴天来多好,哈哈哈)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

  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亲自指挥的北伐战役实际共有五次,分别是:
  228年1月出祁山,后因街亭兵败退军;
  228年12月出散关攻陈仓,20余日未下粮尽退兵;
  229年春,进攻占领阴平、武都两郡而归,双方未交战;
  231年2月出祁山,后因粮尽退兵;
  234年经斜谷出五丈原,后因诸葛亮病死而退军。
  另有230年7月防御魏军对汉中的进攻,双方因大雨未交战,后来蜀军的反击作战史书未记载诸葛亮直接参加。
  本文从军事历史的角度对其中的第五次北伐战役进行一些分析,其中一些分析与目前普遍认同的观点不同,特提出来讨论。

  一、 役前的局势
  蜀国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后,已经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因此蜀军此时不仅已经补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战消耗,估计实力还有所增强。其中233年进行了平定南夷豪帅刘胄反叛的小规模作战。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马将粮草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沿斜谷建立粮仓,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魏国在西线一直采取守势,没有与蜀国发生大的冲突。但是在东线,这两年连续与吴国有中等规模的作战。
  吴国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不断向魏国发动中等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233年吴主曾亲自出动进攻合肥新城,没有获胜。
  鉴于以前吴蜀双方对魏军事行动的不统一,此次专门进行了协调工作,约定双方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使魏军东西不能兼顾。

  二、战前双方部署
  由于此前蜀军连续多次进攻魏关陇地区,魏国已经逐步在该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防线。当时双方在关陇地区的兵力部署大致是:
  魏军:大将军司马懿、杨武将军郭淮率西线主力兵团屯于长安一带,5万人左右;
  征蜀护军秦朗(由魏明帝派来增援)率2万人随后赶到战区;
  另外在陇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约还有防御部队1~2万人,由于距离远,没有参战。
  故魏军在西线的总兵力约9万左右。其中参加本次战役的兵力为7万人左右。
  由于近三年西线没有什么军事活动,所以魏军在西线保持的基本兵力属于中等水平。考虑到魏军利用秦岭有利地形作防御作战,这些兵力已经足够了。《中国军事史》则估计魏军兵力不少于7万人。但是准确数字无记载。根据魏明帝严令司马懿在西线坚守不战,估计在西线是蜀军兵力占有一定的优势。

  蜀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护军杨仪、征西将军姜维、讨寇将军何平、将军马岱等统大军出斜谷进军关中,
  总兵力号称10万人,实际估计8~9万人。(根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的记载)
  由于吴蜀建立了同盟关系,蜀军可以集中所有兵力与北线,除去汉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一些部队外,其余应都在这里了。由于蜀军前面恢复了近三年的时间,总兵力应当在11万左右。

  蜀军战役企图:考虑到陈仓已经成为坚固的要塞,而远出陇右难于及时形成对魏国的威胁和与吴国的协同进攻,加上魏军两线作战兵力不足,因此本次战役,诸葛亮冒险出斜谷直接进攻关中的中部地区。
  魏军战役企图:由于东、南线吴军的三路进攻对魏国威胁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战吴军对合肥、襄阳、广陵的进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线,在西线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以尽量避免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三、 战役实际进程
  在第一、二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从第三次北伐开始,改变了基本战略——不以夺占魏国城市为重点,而是以围困魏国战略要点,诱使魏军来援,自己控制强大的机动兵团以求在野战中歼灭魏军的主力。本次战役诸葛亮依然采取这一战略,希望寻求魏军主力决战。
  公元234年2月,蜀军开始自汉中沿斜谷向关中地区进兵。由于秦岭谷道崎岖难行,直到4月蜀军才到达关中的郿一带。
  此时,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筑垒坚守。
  司马懿认为,如果蜀军依山东出武功,魏军的形势将比较困难;若蜀军西上五丈原,则魏军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诸葛亮率军出谷后,看到魏军已经沿河筑垒坚守,于是西上五丈原。
  魏将军郭淮认为蜀军下一步将自五丈原北进,占领北原,以切断陇道,威胁魏国的陇右与关中之联系,迫使魏军与其决战。因此建议抢先占领该地。司马懿于是派郭淮率部进占北原。
  当郭淮占领北原后正在修筑堡垒时,蜀军前军已经开始向北原进攻了。在郭淮发起反击后,蜀军的这一计划没有成功。
  接着,诸葛亮率大军假装向西前进,许多魏将均认为蜀军将进攻西面的防区。郭淮判断蜀军如此明显地西进,必定是声东击西,希望魏军主力西援,好趁机向东进攻阳遂。果然后来蜀军趁夜猛攻阳遂,由于魏军已有准备而没能成功。
  这时的形势是:蜀军在五丈原一带的渭河南岸地区占据了一块阵地,其东面是司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线筑垒坚守,其北面是郭淮军依托北原的地势筑垒防御,其西面是坚固的陈仓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汉中的斜谷。
  从5月到8月,诸葛亮多次向魏军挑战,但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渡过了100多天。期间诸葛亮考虑到魏军希望等蜀军粮尽自动撤兵,于是在当地进行屯田。
  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蜀军开始撤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准备发起追击,结果被蜀军打出的诸葛亮旗号所欺骗,担心这是蜀军的诱敌之计,又放弃了追击。等到得知确实情报后,蜀军已经安全撤走了。
  整个战役到此全部结束。自234年2月到8月共历时7个月。
  司马懿智谋与诸葛不相上下刘禅废人矣,魏国之所以能胜还在权术上魏国君主虽与诸葛亮相差太大但比刘禅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派宦官腐蚀刘禅,蜀国又兼国力`人口,经济诸方面原因所以大败,其实诸葛亮会治国而不会治人,一个性情中人!!!

一、战争决策的冒进(与其谨慎的人格相左)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第二次北伐后,诸葛亮上表后主时说了这么一段有点赌徒味道的话。“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自己都没有任何胜算的把握,却不顾群臣反对反动战争,难道诸葛亮对北伐如此“上瘾”?(当年曹操南侵、刘备伐吴,都是兵力等各方面都颇有优势,居然被评价冒进,却没人说诸葛亮冒进)诸葛亮的军事才可比曹刘吗?蜀地还有韩信、城父这样的将才吗?兵力和经济后盾能与魏抗衡吗? 由此看来,其冒进程度是少有的,有悖于“诸葛一生唯谨慎”的称号。这种矛盾使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爱诸葛亮的人会解释为政治战,但看诸葛亮对北伐的巨大投入,就知道不会是单纯的政治战。其实,诸葛亮“吞魏”的心理是很明显的!如果真得仅为魏国百姓还记得还有这个大汉,或者仅为了化解国内矛盾,而付出的却是国力消耗贻尽的沉重代价,所以说政治战不太可能。

应该说诸葛亮北伐是出于真心,且北伐的决策并没有错:因为弱国是拖不起的!一州之力量无法与九州拼持久战。错就错在蜀是在没有帅才的情况下出战,就这一点来说,北伐实在不该。不战死守自然早晚要灭亡,战又不能取胜,则反而会加快蜀国的灭亡。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假如我站在蜀的立场上,我会坚决反对北伐。

二、军事指导思想过于谨慎(与草率发动战争相左)

既已没有胜算把握的情况下发兵,诸葛亮却又恢复了其“谨慎”,没有那种拼死一搏的精神了。没有任何一个军事家是从来不冒险的,诸葛亮由于战术运用上过分谨慎,把北伐引入死胡同,使战事发展成弱国所最忌讳的相持战的局面。

有人解释为由于蜀是弱国,诸葛亮必须吝惜军力,谨慎出战。这种说法不错,但越是弱国,越需吝惜军力,越是应该要谨慎发兵,战则必胜,可见诸葛亮谨慎得不是地方。

三、将最好的战术安排一次用光(与其谨慎战略指导思相相左)

这是最令人费解的地方:从诸葛亮不从魏延直捣长安之计来看,说明他应该是谨慎和保守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战术安排,可见他认为北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分步进行的。可是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就用了最好的战术安排(斜谷疑兵),所以后面几次北伐再也不敢用疑兵。说明诸葛亮并没有一个长期战略统筹和分步规划。况且,既然他并不想直捣魏国腹地,那北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从第一次北伐来看,并往合理的方向猜想,他应该是想占有陇右的大片郡县,从而占据有利地形并增强自己的实力。可是后几次北伐都是非常被动、盲目,从出兵的地理取道上也看,战略目标很不明确,每次不是粮尽退兵,就是被阻在汉中。可见诸葛亮用兵是多么盲目。

冒进而谨慎,保守而盲目,这一串的矛盾和违规,既有天时地利的无可奈何,也有诸葛亮本人的失误,所造成的是一连串恶性循环,其结果,自然是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第一,曹魏非速亡之国
东汉末年,夭下大乱,诸侯割据,民不聊生,这个时候统一是唯一的出路,只有夭下统一,人民才能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社会才能安定,生产力才能得到发展。在这样的清况下,谁能够平定夭下,谁能够使夭下重归统一,谁就是对的。那么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家鼎立,这三家你从正面上说,它们都是想队复夭下统一的,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魏蜀吴都是正道;从反面说,它们都想独霏夭下,都不让人家来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它们都有问题。所以魏蜀吴三家不存在谁正道、谁有罪的问题.
第二,益州非进取之地
益州这个地方的特点是什么呢?易守难攻。周边是崇山峻岭,中间是成都,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所以你到了这个地方,你避难可以,守城可以,出击不可以.刘备集团进了益州又丢了荆州以后,他就等于既进了保险箱又进了死胡同。这个时候关起门来过日子奔小康,那是可以的,冲出门去图夭下那是不可以的,所以刘备出峡,全军覆设,诸葛北伐,积年无成。就是蜀国只要出兵就肯定是失败,刘备出去全军覆设,诸葛亮不停地北上,什么成果也设有.
第三,诸葛非将略之才
关于诸葛亮的才能其实原本是有定论的,设有什么必要来争议,陈寿说的很清楚,也是十六个字,“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千,优于将略”,这是陈寿对诸葛亮能力的非常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的意思是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高于他的军事才能,在他的军事才能当中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晋书·宣帝传》。原文是这样的,“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志向很大,但是抓不住机遇,他的谋略很多,但是设有决断,他喜欢带兵打仗,但是不知道权变,权变就是随机应变,这个权不是权力的权,是权变的权,就是他不能随机应变,他只能规规矩矩地打正规战,而一旦战争形势发生了变化,他就不知道怎么办了。用今夭的话说就是他志大才疏,眼高手低。

蜀军北伐数困于粮食缺乏.粮食供应制约于运输困难.蜀国运粮人力紧张.以农民为主努力在汉中多产粮食是最佳选择.蜀汉建兴八年,魏军即使攻进汉中郡,也不可能"多收豆麦以益军粮".迟至建兴八年,蜀国汉中郡的军垦规模比较小,而民垦规模更小(只有千余户从事农业生产),根本就不能满足北伐事业的需要.曹操制造了无民区,将汉中郡九万户(42万人)移往他地.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假设诸葛亮在建兴四年能移民六万户到汉中郡,汉中郡每年就可供应三万蜀军全年的粮食,可以使蜀军有一万运粮民夫帮助运粮,因而就可以使建兴六年的街亭战役或陈仓战役的战局有较大改观.诸葛亮没有及时大规模移民到汉中,是诸葛亮北伐事业的最大的战略失误.

“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第二次北伐后,诸葛亮上表后主时说了这么一段有点赌徒味道的话。“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诸葛亮自己都没有任何胜算的把握,却不顾群臣反对反动战争,难道诸葛亮对北伐如此“上瘾”?(当年曹操南侵、刘备伐吴,都是兵力等各方面都颇有优势,居然被评价冒进,却没人说诸葛亮冒进)诸葛亮的军事才可比曹刘吗?蜀地还有韩信、城父这样的将才吗?兵力和经济后盾能与魏抗衡吗? 由此看来,其冒进程度是少有的,有悖于“诸葛一生唯谨慎”的称号。这种矛盾使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爱诸葛亮的人会解释为政治战,但看诸葛亮对北伐的巨大投入,就知道不会是单纯的政治战。其实,诸葛亮“吞魏”的心理是很明显的!如果真得仅为魏国百姓还记得还有这个大汉,或者仅为了化解国内矛盾,而付出的却是国力消耗贻尽的沉重代价,所以说政治战不太可能。

应该说诸葛亮北伐是出于真心,且北伐的决策并没有错:因为弱国是拖不起的!一州之力量无法与九州拼持久战。错就错在蜀是在没有帅才的情况下出战,就这一点来说,北伐实在不该。不战死守自然早晚要灭亡,战又不能取胜,则反而会加快蜀国的灭亡。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假如我站在蜀的立场上,我会坚决反对北伐。

1、蜀汉国力弱小
2、曹魏实力强大(州郡数目8倍于蜀汉 更别提人口基数与人才的培养了)
3、攻守异势(在古代 攻方兵力至少3倍以上才有破城的可能)
4、益州地势险要 易守难攻 但想出门也不容易 粮食运转困难根本接济不上 所以六出祁山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有了在渭水一带就地屯粮想法和行动了 如果诸葛亮不死 步步为营 逐步侵蚀 只要拿下长安潼关武关等地 就可以形成战国时秦扫六国的对峙之势 那时候结果就很难说了
5、与诸葛亮对峙的曹真郭淮司马懿等人无不是一时之杰 等到姜维九伐中原的时候曹魏更有陈泰邓艾钟会等人 这些人论智谋都不差 只能以国力相持 但蜀汉所欠缺的恰恰就是国力 在曹魏人才倍出的时候 蜀汉人才凋零(后出师表中提到的) 青黄不接 后继无力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失败了

你相应的发挥一下也就200字了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诋毁诸葛亮?
猪葛亮为什么要热衷于北伐呢?其实他就是为了想出名,为了证明自己闭门写的治国方案《隆中对》的正确伟大,所以他一直坚持纸上谈兵的预案,来治理国家和北伐战争,结果事实证明,他只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一个江湖骗子。猪葛亮北伐屡战屡败,他不总结战败之原因,一直坚持错误的北伐路线,也不听从部下的...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有机会成功的,为什么却急着撤军
本身这次战备明显不够,加之距离一伐才不到一年,不适合再组织一次大型的军事行动(连粮草都没带足)明显是真心为了策应东吴。至于很多人纠结葛亮打没打下来陈仓,我觉得没啥好纠结的,打下来可以捞一点,但是马上就会面对后勤的压力,结果是:撤军。打不下来面临的也是撤军。

诸葛亮几出祁山,以及情节
葛亮五次北伐、六出岐山是“穷兵黩 武”的说法也是靠不住的。伐并非是自取灭亡之道.而是一种扰 敌之术.体现了诸葛亮骚扰敌人以消 耗敌人的战略思想 当时三国之中,蜀国最弱.魏国 最强.以弱抗强,失败是正常的,灭 亡也是符合常理的.然而.必然之中 蕴含着偶然,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例子 比...

朱葛亮为什么54岁就死了
为了蜀国:鞠躬尽瘁,事必躬亲,殚精竭虑,长期军旅劳累,又没有武将强健的身体,第六次北伐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实在是国之不幸!!! 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

诸葛亮到底是几次出祁山北伐
曹群的得很有道理,於是取消了出兵的命令。曹真再次上青,希望徙子午道谁攻漠中,但群依然反封。曹教索性下了一道训令,曹真将群的意见作参考。曹真根道训令,立即下令出兵。蜀漠丞相诸葛亮得知曹真出兵,预料他必定愈遇成固於是率领大重驻紫在成固,等待魏重葛亮又派中都李率领雨兵程到漠中。魏...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打蜀国?
第五次北伐的时候,蜀国和吴国联合进攻魏国,在西面蜀国进攻魏国,而魏国守城不出,就不与蜀军交战。蜀国劳师远征,必然力求速战速决,不然粮草就会跟不上。诸葛亮多次使用计策,让司马懿出兵迎战,但是都失败了。而后不久诸葛亮便病逝了,最后也没有完成北伐的目标,遗憾而终。而司马懿因蜀军摆出架...

假如诸葛亮不倾全国之力北伐,蜀汉政权会这么快灭亡吗?
”用这句话去理解诸葛亮的北伐,就会有更清晰的理解。而且历史的结果上来看,诸葛亮北伐的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因为在长达十二年的北伐过程中,蜀国不曾丧失任何领土,并且保持着出师讨贼的攻势,不仅夺得陇西的土地,还平定了南蛮之乱。我们再简略地看看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第一次:葛亮发兵陇西三郡,先...

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北伐?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如此托付后事,重情重义的诸葛亮又怎会不鞠躬尽瘁呢?《三国志》中记载,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第二,诸葛亮的连年北伐,也是从战略上考虑,主动的防守以保存蜀汉政权。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来看,...

储葛亮怎么死的?
诸葛亮是一个内心非常敏感的人,他无法做到举重若轻,工作的每一个失误都会给他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而且他又是一个好面子的人,北伐屡次失败,无法实现他对世人的承诺,这让他心急如焚,忧心忡忡。而身边大将的接连死亡,则更是让他伤心不已。诸葛亮第二次北伐中原,看到赵云的儿子前来报丧,诸葛亮...

谁能告诉我历史的诸葛亮是如何一个人物.
从建兴六年到十二年,短短七年间,诸葛亮四次亲统大军北伐。第一次确实出的祁山,因为被张郃击破街亭,“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当年冬天,诸葛亮“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诸葛)亮粮尽而还”,“魏将王双率骑追(诸葛)亮,(诸葛)亮与战,破之,斩(王)双”。第二年,遣陈式偏师攻武都、阴平,郭淮来拒,...

营口市19866816973: 诸葛亮七出祁山失败的原因(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原因)
镡光活珞: 1、诸葛亮北伐中原最后失败了,演出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历史悲剧.2、以诸葛亮的才智,刘备的仁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的勇猛,...

营口市19866816973: 三国时期,诸葛亮几次北伐未能成功的原因什么?三国时期,诸葛亮足智
镡光活珞: 三国时期,诸葛亮几次北伐未能成功的原因是: 1、诸葛亮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驭全局,致使政令、...

营口市19866816973: 诸葛亮几次北伐中原,为什么都失败了 -
镡光活珞: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就以赵云,邓芝作为北伐先锋,斩了韩德父子三人,诸葛亮两军阵前骂死魏国司徒王郎,天水收服姜维,上圭,安定等处都望风归降.大军逼...

营口市19866816973: 诸葛亮屡次北伐失败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 -
镡光活珞: 根本原因是蜀国积贫积弱,各方面实力不够强,而且不乏反对北伐的国内势力. 直接原因是北伐时出现了各种战略失误(失街亭)之类的...还有魏国的实力强大和策略上成功的对蜀国的防御...... 其实个人觉得蜀国灭亡在刘备输了夷陵之战后就是注定的了......

营口市19866816973: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
镡光活珞: 诸葛亮,姜维北伐失败以及蜀汉灭亡的原因:第一,按照小说来看,诸葛亮前后6次北伐,姜维一共9伐中原.其中,诸葛亮没有成功的原因: 1,第一次北伐,当时赵云还在,诸葛亮手下文臣武将极多,南方孟获又归顺朝廷,诸葛亮没有内忧...

营口市19866816973: 诸葛亮北伐 北伐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镡光活珞: 论实力蜀国不是魏国对手,如果想赢必须出奇制胜,但诸葛亮稳重著称,主要目标并不是赢得北伐而是通过北伐巩固民心,转嫁国内矛盾,于是不敢采纳魏延的建议子午谷出奇兵~

营口市19866816973: 诸葛亮为什么伐魏失败? -
镡光活珞: 根本原因——刘备早逝,临终托孤 补充: 诸葛亮伐魏失败,有表明上的原因,有深层次的原因.就其表明原因说,就是多次作战不利,再与司马懿的交锋中,蜀军不占上风.粮草不济,兵员不足,缺乏大将等等.深层次原因:意识双方综合国...

营口市19866816973: 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
镡光活珞: 基本同意

营口市19866816973: 诸葛亮伐魏为什么不能成功 -
镡光活珞: 最根本原因还是国力问题,差太多了. 众所周知,诸葛亮六出祁山,为复兴汉室而尽心尽力,然而每次都因粮尽而退兵. 我现在想议的就是孔明伐魏的想法(不知有无人讲过),而孔明的这种想法也就决定了他伐魏必定无功而返. 也许有人说,魏...

营口市19866816973: 请评一下诸葛亮六出岐山不成功的原因
镡光活珞: 客观上: 1、蜀汉国力衰弱,魏国强大. 2、蜀国人才匮乏.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 六出岐山北伐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后勤运输问题.诸葛亮采取逐城争夺的稳扎稳打方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