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乌雷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能表意,诗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诗歌的起源 [原创 2006-01-26 16:13:46 | 发表者: 俺样]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说法众多,如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心理表现说等等。其中劳动说最为人们所认可。而诗歌又可以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在人类社会出现文字之前,就已经有了口头创作的歌谣了。鲁迅先生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原因有二:其一,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其二,原始民族对于神明由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淮南子》里有过比较具体的描述: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当然,由于那时生产还处于原始阶段,语言也不发达,人们在劳动中发出的“邪许”的声音还比较单调,既没有歌词,自然也没有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还不能认为它是真正的诗歌,只能算是原始的歌谣。

从仅仅有表声的歌谣发展到同时也表意的诗歌,这中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吕氏春秋》的《音初》篇记载了一首《候人歌》,歌词是:
候人兮猗!
可以看作是表意诗歌的一种最简单的雏形。这里的兮猗二字,如同“邪许”一样,只起表音的作用,而侯人二字,就表达了作者的一定意愿,而具有虽然简单却比较具体的思想内容了。

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样化,诗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更加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这时期,诗歌不仅可以表达个人的的某种愿望,而且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了。《吴越春秋》里记载了一首《弹歌》,歌词是: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在这短短的八个字中,反映了原始时代我们祖先打猎的全过程和生动的场面。这首歌谣不仅内容完备,情节生动,而且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大体具备了诗歌的一般要求。

其次,谈谈诗歌起源于宗教.在原始的歌谣,我们能找到很多祈天一类的作品,例如《礼记·郊特牲》里就记载了一篇相传是神农时伊耆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勿作。草木归其宅。
照字面意思看来,这首歌谣显然是当时劳动人民因无力战胜水旱虫灾而向“天帝”发出的祈求,希望不要降灾祸来危害庄稼,让大家能过上安逸的生活。

卜辞是刻在甲骨上的殷商时代的文字,因为它是通过宗教巫术占卜吉凶祸福的,所以叫“卜辞”。在已经整理出来的卜辞中,也有酷似诗歌一类的记录:
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这几句卜辞,从内容看,不仅文字完整,而且意义非常明显。从表现形式上看,也基本上具备诗歌的形式了。如果对照一下汉代的乐府民歌《采莲曲》,就更有理由说它是一首诗了: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说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起源于宗教,并不是说这二者是相互脱离、各不相关的;恰恰相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这样的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里所提的八阕诗歌,具体内容已经失传,但是从这八部诗歌的名称来看,既直接与生产劳动有关,又跟当时的宗教迷信关系密切。 特别是“敬天常”、“依地德”这类名称的歌词,很明显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等)的重视,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文学样式之中,诗歌起源较早。原始人类在集体劳作的过程中,为减轻疲劳或协调彼此的动作,往往会伴随动作的疾徐而发出有节奏的呼声,当这种有节奏的呼声再配合语言而发,原始的诗歌也就产生了。正如《淮南子·道应训》所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形象地阐发说:“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抗育’派。”从原始时代的“邪许”派或“‘杭育杭育’派”开始,我国诗歌的血脉几千年间奔涌流淌,代有才人,曾经取得极为辉煌的成就,流传下来的诗篇也是难以计数,因而在世界民族中博得“诗的国度”的美誉。


我国真正原始形态的诗歌,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当时还没有文字,后代流传下来的极少。不过某些古籍记录下一些质朴的歌谣,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接近原始形态,虽然数量很少,但内容的丰富性已能窥见一斑。例如汉代人赵晔的《吴越春秋》中,记有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夫(古“肉”字)。”过去传说此歌作于黄帝时代,恐怕不太可信,但从它二字一句且极为简短的质朴形式看,可能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歌中写道人们砍下竹子、接续竹子,做成狩猎的工具,用以弹射弹丸,去追捕猎物,描写了古代人类的狩猎生活及其愉悦和渴望。此外,大约写于商未周初的《周易》的卦辞和爻辞部分,出于巫师们解说易卦的需要,也记录并保存下一些接近原始形态的歌谣。如《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通“非”)寇,婚媾。”内容是说一群男子骑着各色骏马迂回绕道而来,等到抢走了姑娘,才知道不是侵扰的敌寇,而是为了婚事,间接反映出古代抢婚制度的状况。《归妹·上六》录有一首应当是以爱情为主题的歌谣:“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歌中写道青年男女在牧场上剪羊毛和拾羊毛,但男士看起来是在到(割)羊,却不见血;姑娘像是在用筐装着,筐内却什么也没有,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他们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的样子。又如《中孚·六三》记录下的是战争结束胜利归来的情景:“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克敌获胜后,有人在擂鼓庆贺,有人坐卧休息,有人为失去亲人而哭泣,还有人在引吭高歌,寥寥十个字,就刻画出一幅动人的场面。至于战争的残酷性,《离·九四》中也有描写:“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歌中写到敌寇突如其来地袭击,造成房屋焚毁、人员死亡、弃尸遍野的惨况。由此可见,这些较多地保留原始形态的歌谣,虽然大多简短质朴,但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却是多方面的。


到了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出现,诗为心声,可以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生感受的传统,体现得就更为充分了。《诗经》的三百零五篇中,大到仄族发祥、迁徙、战争、衰亡的历史以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小到个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甚至自然界的草木鸟兽虫鱼等等,莫不可以人诗。这样一个传统在历代诗人手中传承不绝,终于蔚为诗的洪流。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与此相适应并且为之服务的一些文化观念和社会制度,在诗的洪流中推波助澜,也在客观上为诗歌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创造出一些其他条件。


在自觉的文学观念尚未建立的先秦两汉时代,起初人们并未把诗歌当作抒情寓志的文学作品,而是看做观风察政、以便实施政治统治和道德教化的实用工具。所以西汉的《毛诗序》中有“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分类,并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诗歌应当真实地反映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状况,即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东汉何体《春秋公羊传解诂·宣公十五年》),就不仅是天经地义,更成为政治统治的必需。到了魏晋以后文学的自觉时代,虽然人们对“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的文学特性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歌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传统早已深入人心(参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卷三《新乐府序》),“缘情”只是更加拓展其表现的内容而已。隋唐时期,建立起科举考试的选拔人才制度,从唐玄宗开始,规定诗赋是人们最看重的进士科考试的必考内容。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后,进士科考诗赋的规定虽有时松动,但却又专设“宏词”一科。明代科举考试虽不考诗赋,但清朝乾隆时期开始又增试五言八韵的试帖诗一首。也就是说,从唐玄宗以后的一千二百多年间,科举须考诗赋,在除明朝而外的九百多年间,基本延续下来。这样一种制度,实质上在引导受“学而优则让”的传统影响极深的中国所有知识分子:人人都要会写诗,而且还得写得好。当写诗的人数基数通过行政制度的手段客观上几乎包括全部读书人,当每一个人各有其“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的感受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诗歌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就成为一种可以预见的必然。


至于我国诗歌的体式,现在可以考见的最早是二言,这在前文已经谈到。这种简单质朴的样式,是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状况相适应的。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和语言、文化的进步,原有的二言体已不能满足表达内容的需要,于是我国诗歌在体式上也开始有所突破。前引《归妹·上六》和《离·九四》的两首,于二言中已杂有三言,后来又拓展为四言。四言的一句,字数是二言的翻倍,可以蕴涵的内容无疑也大大增加,因此沿用了相当长的时间。《诗经》的三百零五篇,包括从西周早期到春秋中叶的作品,但大多以四言为主,就是明证。战国以后,我国诗歌又出现五言、七言、杂言等体式,自南北朝至唐代,又最终创立律诗、绝句等“近体诗”的体式,在此不必赘言。但在我国诗歌体式的发展中,有两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值得一提,一是诗与乐的逐渐分离,二是文人创作的介人。我们在前文提到,在文学发端的早期,诗、乐、舞本是三位一体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民族中,情形大体相似。将诗、乐、舞三者维系于一体的共同命脉,如前所述,正是蕴涵于人们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节奏:乐是用声音体现,舞是用肢体体现,而诗则是用语言体现。由于语言必须借助声音表达,与乐具有更多的一致性,所以三者之中,舞最早分离出来,而诗常可歌,歌常伴乐的现象则长期存在着。因此《诗经》的三百零五篇,大多可以人乐,而可以合舞的,大致只集中在三《颂》的三十多篇(“颂”之得名,古代有一种解释是“容也”、“貌也”,见《汉书·惠帝纪》注引汉人如淳语和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清及近代一些学者认为是指“舞容”,即舞蹈的样子)。


诗乐合一现象对诗歌体式的影响,最突出地反映在句式的重叠和字数的杂言方面,这一方面是为了配合乐曲回旋往复的旋律,以造就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谐和乐律的疾徐短长。这样的诗作在配乐演唱的《诗经》和汉乐府中,都是屡见不鲜的。


诗歌创作与音乐真正分离的准确年代,现在虽已无法得知,但两汉古籍记载中,从西汉后期开始,此前那种合乐的、长短句相间的歌诗已经较少见到,这或许意味着人们已经认识到诗与乐毕竟不是一回事,不再强求与音乐的配合,转而注意诗歌创作的自身规律。随着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出现,应当说诗与乐的分离已基本完成。比较起合乐的歌诗,这类诗作的体式变化是明显的:原先一唱三叹的回旋节奏变得直率平坦,一气到底;原先时常出现的杂言变成相当整齐的五言一句,这当然是不必再照顾到与音乐相配而导致的。自此之后,我国诗作虽然有多种体式,但节奏平坦和句式整齐的风格大体便确立了。文人们兴之所至,虽然有时也写一些杂言的作品,但题名总不外乎各式乐府或歌行,这倒正反映出是仿效原先合乐的诗体所作,而非后来的常式。


应当说,诗乐分离的明显痕迹虽然是在东汉文人诗中鲜明地表现出来,但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文人创作的介人导致这种情形发生。实际上,我国许多的文学样式,首先是在民间产生;各种样式中的许多体式变化,也首先在民间出现,文人的介人,只是加快其变化的速度,并使之向精细的方向发展而已。不独诗歌,词、曲、小说、戏剧的情况莫不如此。因此对于诗歌的体式发展而言,从先秦西汉由朝廷出面搜集民歌再为之谱曲看,诗乐分离的倾向民间应当较早出现,这不是文人介人的功劳。文人创作的介人所引起的真正重要的变化,是在诗乐分离之后,引导诗歌体式向精细发展,结果导致讲究格律的近体诗出现。近体诗萌芽于南北朝,定型于唐代,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便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历代科举考试,考的也是这种诗体。这种诗体的基本特点,除了字数、句数各有定式外,便主要是字词意义的对仗、押韵的严格和字音平民的相谐,总之,是从形式方面提高了诗的美学含量。近体诗的流弊在此无须谈论,但它使诗歌由原先“自然”的艺术转变为“人为”的艺术,由质朴浑然变得精妍新巧,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普通民众显然是不能担当此任的,这才真正是文人创作的介人引发的我国诗体的重要变化。

一、诗的起源

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二、诗的发展

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就有大量的精美的民歌出现了,大部分都与劳动生产男女爱情有关。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了解民间的风土人情主动收集这些民歌汇编成集,就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转而到了魏晋时期,撑起当时诗歌文化的就是三曹,建安七子,也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他们表达的多是人生短暂壮志难酬悲凉幽怨意境比较宏大,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魅力特征。

到了隋唐时期,诗风达到新的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等等天才,后面到了武则天时期,宋之问沈佺期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如果诗歌按一定的音阶规律进行创作,会取得更好的声音效果,所以他们奠定了绝句律诗的格律问题。

唐朝的中晚期也有很多诗人开始写词,为宋词做了一些铺垫。

五代十国时候,好的诗基本没有,但却出现了唐后主李煜,冯延已这样的词艺术宗师级人物。后面过渡到宋时期,欧阳修,苏东坡,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等再次把宋词推向了一个艺术最顶峰。

扩展资料:

唐朝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如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边塞诗称著的岑参、高适、王之涣;以风景诗著称的孟浩然;特别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以及民众诗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灿烂的群星,光辉千秋。

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顶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如同万芳园中的百花,竞相斗艳。特别是又涌现出一种新的诗体--格律诗,更加光彩夺目。

律诗是一种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体。它对诗篇的字数、句数、用韵、声调的平仄、词语的对仗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以前所未有的。为了表示与古体诗的不同,唐代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是唐诗的代表,它被以后历代诗人所承袭。唐以后之诗,虽然也有许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新突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



起源历史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

扩展资料:

现实主义诗学认为:诗是现实生活在诗人心中的反映。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诗及一切艺术的源泉。诗人是生活的歌手,诗是对生活的歌唱。

浪漫主义诗学认为:诗人是情种,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给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就会为之诗化。所以,诗应该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情怀的直抒,是诗人的心灵对理想世界的呼唤。

形式主义诗学认为:诗只是有意味的语言艺术形式。任何一种“内容”只有经过“形式化”才能成为艺术。形式并不屈从于内容。诗人对美的追求,趋向于形式的自主创造。形式的自主品质,意味着诗人有批判社会现实、开拓美的世界的自主权力。在极端的形式主义诗学看来,诗只是一种语言工艺。

心理分析主义诗学认为:做诗犹如做梦,诗就是诗人的“白日梦”。常人做梦,是人的本能情欲等在社会道德和人的理性意识压抑下得不到满足,转移到梦中去发泄。诗人做诗,是把他在现实世界无法满足的本能情欲等,转移到幻想的世界中去加以宣泄。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诗有一个可供审美欣赏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是诗把本能情欲加以美化的伪装(在这个意义上,“爱情诗是男人炫耀他的艳遇”的说法,就不纯粹是调侃)。同时,将情欲转移到艺术世界,也是对本能情欲的升华。而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做诗与做梦都是不用逻辑思维而用形象思维的精神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



一、诗的起源

1、祭祀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自然现象,以及地震、山崩、塌方、洪水等灾害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灵。这些现象是神灵对人类的指示、警告或惩罚。

原始人类用唱歌跳舞的方式表达对神明的赞颂与敬畏之情,表达了人们的期望乞求——如平安健康,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种祭祀语言,最初只是简单的单音节的吼叫,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逐渐演变出有各种明确意思的歌谣,这便是诗的一种起源。

2、劳动生产

人类在原始的劳动生产中,无论是狩猎、抵抗外族和野兽侵略、改造生存环境、抵抗自然界的伤害等,往往都需要许多人共同进行。

为了更好地进行和完成劳动生产的目标,必须劳动时的节奏一致,动作协调,于是就发明了一种劳动号子,这种号子从最初的一声吼叫,发展到后来歌谣式,这种歌谣就演变成了诗的另一种起源。它不但有了调整劳动节奏的作用,还可以调节劳动情趣,调节人的心理,缓解疲劳,振奋精神。

二、发展

唐朝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如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边塞诗称著的岑参、高适、王之涣;以风景诗著称的孟浩然;特别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以及民众诗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灿烂的群星,光辉千秋。

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顶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如同万芳园中的百花,竞相斗艳。特别是又涌现出一种新的诗体--格律诗,更加光彩夺目。

律诗是一种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体。它对诗篇的字数、句数、用韵、声调的平仄、词语的对仗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以前所未有的。

为了表示与古体诗的不同,唐代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是唐诗的代表,它被以后历代诗人所承袭。唐以后之诗,虽然也有许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新突破。

扩展资料

流派:

1、现实主义诗学认为:诗是现实生活在诗人心中的反映。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诗及一切艺术的源泉。诗人是生活的歌手,诗是对生活的歌唱。

2、浪漫主义诗学认为:诗人是情种,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给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就会为之诗化。所以,诗应该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情怀的直抒,是诗人的心灵对理想世界的呼唤。

3、形式主义诗学认为:诗只是有意味的语言艺术形式。任何一种“内容”只有经过“形式化”才能成为艺术。形式并不屈从于内容。诗人对美的追求,趋向于形式的自主创造。

形式的自主品质,意味着诗人有批判社会现实、开拓美的世界的自主权力。在极端的形式主义诗学看来,诗只是一种语言工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



诗歌的由来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v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v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v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v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诗歌的起源 [原创 2006-01-26 16:13:46 | 发表者: 俺样]

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说法众多,如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心理表现说等等。其中劳动说最为人们所认可。而诗歌又可以算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开路先锋。在人类社会出现文字之前,就已经有了口头创作的歌谣了。鲁迅先生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原因有二:其一,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其二,原始民族对于神明由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

诗歌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淮南子》里有过比较具体的描述: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当然,由于那时生产还处于原始阶段,语言也不发达,人们在劳动中发出的“邪许”的声音还比较单调,既没有歌词,自然也没有表达具体的思想内容,因此我们还不能认为它是真正的诗歌,只能算是原始的歌谣。

从仅仅有表声的歌谣发展到同时也表意的诗歌,这中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吕氏春秋》的《音初》篇记载了一首《候人歌》,歌词是:
候人兮猗!
可以看作是表意诗歌的一种最简单的雏形。这里的兮猗二字,如同“邪许”一样,只起表音的作用,而侯人二字,就表达了作者的一定意愿,而具有虽然简单却比较具体的思想内容了。

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生活也越来越多样化,诗歌的表现形式自然也更加完善,内容也更加丰富。这时期,诗歌不仅可以表达个人的的某种愿望,而且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了。《吴越春秋》里记载了一首《弹歌》,歌词是: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在这短短的八个字中,反映了原始时代我们祖先打猎的全过程和生动的场面。这首歌谣不仅内容完备,情节生动,而且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大体具备了诗歌的一般要求。

其次,谈谈诗歌起源于宗教.在原始的歌谣,我们能找到很多祈天一类的作品,例如《礼记·郊特牲》里就记载了一篇相传是神农时伊耆氏的《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勿作。草木归其宅。
照字面意思看来,这首歌谣显然是当时劳动人民因无力战胜水旱虫灾而向“天帝”发出的祈求,希望不要降灾祸来危害庄稼,让大家能过上安逸的生活。

卜辞是刻在甲骨上的殷商时代的文字,因为它是通过宗教巫术占卜吉凶祸福的,所以叫“卜辞”。在已经整理出来的卜辞中,也有酷似诗歌一类的记录:
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这几句卜辞,从内容看,不仅文字完整,而且意义非常明显。从表现形式上看,也基本上具备诗歌的形式了。如果对照一下汉代的乐府民歌《采莲曲》,就更有理由说它是一首诗了: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说诗歌起源于生产劳动,起源于宗教,并不是说这二者是相互脱离、各不相关的;恰恰相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吕氏春秋·古乐篇》有这样的记载: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里所提的八阕诗歌,具体内容已经失传,但是从这八部诗歌的名称来看,既直接与生产劳动有关,又跟当时的宗教迷信关系密切。 特别是“敬天常”、“依地德”这类名称的歌词,很明显既反映了人们对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等)的重视,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

  1、起源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2、发展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 这500多年的时间中,我国古代诗歌取得了卓越成就。产生于这一历史时期的《诗经》,共收存诗歌305篇,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当时十五个诸侯国带有地方色彩的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也叫做庙堂音乐。


弓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探索弓的漫长历史之旅,始于远古的神话传说,如后羿射日,揭示了弓箭作为冷兵器的卓越地位。考古证据揭示了弓的起源:峙峪遗址的石镞,Sibudu洞穴的箭头,以及布须曼人的传统弓箭,见证了弓箭技术的长久传承。全球范围内,非洲布须曼人的单体弓是人类最早的形式,丹麦的“Holmegaard”弓和英国的“Meare ...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已有雕刻与绘画的艺术,并出现装饰物。如1933年发现的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人。此时原始宗教已经产生,已进入母系社会。在晚期智人阶段,现代人开始分化和形成,并分布到世界各地.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经过达尔文等及其以后100多年来的努力挖掘和研究,至今仍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疑问。

龙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1.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和文化启端的象征,其起源与我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开始紧密相连。2. 龙究竟何时出现,仍有待于考古发现的进一步解答。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表明,龙形象已定形且存在多种变体。而夏朝时期,龙的形象已经相当成熟。3. 经过对原始社会文化遗存的深入研究,龙的起源之谜...

商族的起源及发展是怎样的?商代的民族关系如何?
商民族起源地望,学术界争论很大。根据以上分析,商民族起源于东方说颇为可取。徐中舒先生认为,商是古代环渤海而居的民族,王玉哲先生认为,商族起源于东方,商的远祖居地近海,较为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2、商族的迁徙、发展 商民族是个以农业和商业活动为主的民族。《尚书?酒诰》说:周灭殷后,殷人纯其艺黍稷,奔走...

爱新觉罗姓氏的起源和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探秘姓氏历史:爱新觉罗的起源与满族文化 爱新觉罗,一个承载着清朝辉煌历史的姓氏,它的起源并非单一的名字,而是满族姓氏体系中的一员。爱新,满语意为“黄金”,象征着尊贵和荣耀。这个名字的形成是根据远祖部族的分支划分,最初的含义是“爱新部族远支”。努尔哈赤,这个名字的全称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地球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地球的大气圈成分与现代不同,正是由于紫外辐射的能量促使原始大气成分之间发生反应,从无机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然后发展成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再演变成细胞,生命得以开始和进行。经过早期分异阶段,地幔固结,原始地壳和大陆发育,并形成了大洋和大气圈。地球的固体地幔和岩石圈是与陆地...

人类的起源是什么样的?
问题一:人类的来源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演变过来的 主要有下面两个说法 进化论 根据进化论,人类起源是查尔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类起源于类人猿,从灵长类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一步一步发展而来。这一理论得到一些生物学家及考古学家的支持。和其它由演化理论发展出来的理论一样,这一理...

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有怎样的历史?
关注 数学的由来:1、从人类的角度: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古巴比伦人从远古时代开始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并能应用实际问题。从数学本身看,他们的数学知识也只是观察和经验所得,没有综合结论和证明,但也要充分肯定他们对数学所做出的贡献。2、从时间的角度:数学起源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

潜水的起源与发展是什么
下面就让我来告诉你潜水的起源与发展是什么。 潜水的历史 神游海底是人们由来已久的愿望,早在2800年前,米索不达 文化 全盛时期,阿兹里亚帝国的军队用羊皮袋冲气,由水中攻击敌军,这也许就是潜水的老祖宗了。 距今1700年前的中国史书《魏志倭人传》中,就已经有了海边渔夫在海里潜水 捕鱼 的场面描写。 到了...

中国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汉族古代“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详见“六艺”),在古代中国...

依兰县15910494459: 诗歌的历史是怎样的? -
养重迪维: 在文学发展历史上诗歌出现最早,在艺术起源时期,诗歌与音乐、舞蹈三者常常融为一体,后来诗歌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中国古代曾把不合乐者称为诗,合乐者称为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它产生的时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后于春秋时代汇编而成.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杰出诗人屈原,创作了古代最早一篇长抒情诗《离骚》.《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而西方流传至今最早的文学作品,是诞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的古希腊荷马史诗,即《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大著名史诗,对后来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依兰县15910494459: 诗歌的起源与历程,简短,被采纳者重重有赏 -
养重迪维:[答案]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像《左传》所记的宋国筑城民夫们讽刺华元的诗,就是口头创作,那些民...

依兰县15910494459: 关于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
养重迪维: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

依兰县15910494459: 诗歌的起源 -
养重迪维: 中国诗歌最早起源于远古先民们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举重劝力之歌.如,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载于《吴越春秋》,相传是上古炎黄时期的诗歌,内容记载了当时人们的劳动情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在西周...

依兰县15910494459: 诗的起源发展与分类, -
养重迪维: 诗歌起源于上古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语言形式 现代诗分:现实主义 唯美主义 象征主义 新浪漫主义 意象主义 未来主义 表现主义 超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 具体主义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前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④ 曲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2. 从诗歌题材分: ① 写景抒情诗 ② 咏物言志诗 3即事感怀诗 4怀古咏史诗

依兰县15910494459: 古诗的起源和发展.各位大哥大姐.明天要上交的. -
养重迪维:[答案] 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

依兰县15910494459: 古诗是怎样由来的? -
养重迪维: 古诗起源于远古人的狩猎,劳动,生活等等,后来随着文明的逐渐进步发展,古代歌谣的传播广泛,逐渐产生了古诗,虽然保存下来极少,但这一远古文学逐渐发展成了后来的诗歌.

依兰县15910494459: 诗起源于哪兴盛于哪? -
养重迪维: 诗是最古老的也最具有文学物质的文学样式.它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时诗歌不分,和音乐舞蹈结合一起. 唐代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也全世界文化宝库一颗灿烂的明珠.

依兰县15910494459: 古诗的起源 -
养重迪维: 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先民在劳动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疲劳,增加劳动的乐趣,在集体劳动的过程中,用歌唱的形式直接孕育了最原始的诗歌. 随着时代的发展,诗歌内容越来越丰富,种类也越来越多,诗人们自然也越来越多,他们或因...

依兰县15910494459: 诗词的由来? -
养重迪维: 诗词是俩个东西 先说“诗” 中国诗歌最早起源于远古先民们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举重劝力之歌.如,民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载于《吴越春秋》,相传是上古炎黄时期的诗歌,内容记载了当时人们的劳动情景.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