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具体指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衡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历史观上要承认和还原客观,国家观上承认和服从治理,民族观上承认和尊重多样,文化观上建立文化自信。
一、正确的历史观:
一是要深刻认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的道理,把历史当成最好的老师。二是要深刻认识历史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进程,客观地看待历史。三是要深刻认识历史发展的复杂性,老实地遵循历史规律。
二、正确的国家观:
一是要充分认识国家是统治者的治理机器,强化政权意识。二是要充分认识国家是有不同类型的,强化宪法意识。三是要充分认识特定的国家始终是历史的,强化团结意识。
三、正确的民族观:
一是要透彻认识民族是客观存在的,把客观性看成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起点。二是要透彻认识民族是发展的,把历史视角作为考察民族发展过程和民族问题的切入点。三是要透彻认识民族是联系的,把民族和民族问题与其他问题结合起来考察。
四、正确的文化观:
正确的文化观是国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观念的建立。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敬重和肯定,避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忘、被抛弃和西方文化价值观被盲目追捧,消除文化殖民心理和文化奴性意识。

扩展资料: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

1、国家观,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2、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和基本观点,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3、历史观又称“社会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世界观与历史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
4、文化观念是指长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与人本身的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与信念。
5、宗教是一种古老而又现实、重要而又复杂的特殊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

扩展资料:
历史观的主要内容:
历史观主要是研究“社会”和“人”这个两个核心的要素。地理环境,人口以及生产方式构成社会运动的基础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统一就构成人类社会构成的基本生活条件。
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第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必要条件;第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发展必须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将发展科技与生产力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统一起来,将人类社会的内在尺度和生态环境的外在尺度有机结合起来。
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的本质就是实践。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结构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 经济结构是最基础的结构,决定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百度百科-民族观
百度百科-文化观念
中国民族宗教网-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认为: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要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第一位;民族不分大小,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主张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团结;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在国际上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维护世界和平。

3、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由马克思提出的关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主要思想共有四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阶级、国家、革命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革命的进步的文化、科学的理性的文化、世界视野下的民族文化、多样丰富的和谐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实践中总是具体化为一系列文化方针政策。

5、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宗教的本质;宗教的根源;宗教的发展;宗教的消亡;宗教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百度百科——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五观”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马克思的国家观
  “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这是V.I.列宁对K.马克思、F.恩格斯的国家观点最全面、最准确的概括.它包括3层含义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 ,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第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第四,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由下列几方面内容构成: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即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五观”。

一、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它包括3层含义 :
①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这说明国家是一种历史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它是社会内部矛盾运动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出现、阶级形成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同样,国家也必然伴随着阶级、阶级矛盾的彻底消灭而自行消亡.这是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
②国家是阶级统治.这指出了国家的本质,即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是哪个阶级的统治.在有阶级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级的统治都来源于它们的经济统治,而一个阶级的经济统治又必须依靠它的政治统治来维护和巩固,因此国家政权总是属于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的联合力量,是统治阶级的集体意志和力量的表现,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意志来实现的.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封建制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的统治,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的统治.
③国家是机器.它形象地指出国家是由许多部件所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国家组织与其它社会组织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它有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国家意志的能力,有行使这种权力的官吏(干部),有实现这种权力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强制机关,还有供养官吏与强制机关的捐税和国债.这3项构成一种组织力量和物质力量 ,即特殊的社会权力.

二、民族观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2.民族和阶级是两个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包含着不同的阶级,存在有阶级斗争,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往往同阶级问题联系在一起,剥削阶级总是将这样那样的民族问题打上阶级的烙印.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把民族问题的实质归结为阶级问题,那就只能严重脱离以至伤害少数民族群众,不但不可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反而会给敌对势力帮忙.
 3.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革命和建设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社会总问题解决进程中,才能得到解决.如果我们在整个革命建设中重视民族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它就对整个革命和建设过程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忽视或者错误地处理民族问题,她可能会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使整个革命事业受到挫折乃至失败.
 4.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各民族无论大小,都一律平等.每个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各民族应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全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应坚持国际主义的原则,同一切被压迫民族实行不分国界和民族的亲密联合,共同进行斗争,推翻实行民族剥削和压迫的反动统治阶级.

三、宗教观
1.宗教的本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此问题作了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宗教的发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完善为揭示和阐明宗教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工具.恩格斯对宗教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宗教在不同历史阶段所展现的历史形态,先后提出过三种图式.第一种为从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到阶级社会的“人为宗教”;第二种为从“部落宗教”到“民族宗教”再到“世界宗教”;第三种为“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
 3.宗教存在的根源和消亡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根源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力量.“只有当实际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为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
 4.宗教的社会功能.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维护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本质上是历史上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秩序的工具.但也不否认被压迫人民在历史的特定阶段利用宗教进行反抗斗争的事实.
 5.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将随着其消亡的历史条件逐渐成熟而消亡;宗教对于国家来说是私人的事情,实行政教分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四、历史观
 马克思的历史观普通称为唯物史观.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称.此名称乃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一八七七年始用的.在一八四八年的“共产党宣言”里和在一八六七年出第一卷的“资本论”里,都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理,而公式的发表出来,乃在一八五九年的经济学批判的序文.在此序文里,马克思似把历史和社会对照着想.他固然没有用历史这个名词,但他所用社会一语似欲以表示二种概念.按他的意思,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推言之,把人类横着看就是社会,纵着看就是历史.喻之建筑,社会亦有基础(Basis)与上层(Uberbau).基础是经济的构造,即经济关系,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的或人类的社会的存在.上层是法制、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马克思称之为观念的形态,或人类的意识.从来的历史家欲单从上层上说明社会的变革即历史,而不顾基础,那样的方法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上层的变革,全靠经济基础的变动,故历史非从经济关系上说明不可.这是马克思历史观的大体.

五、文化观
  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此后,马克思主义经过了列宁等革命导师的发展而得以补充,马克思主义就“文化”的界定亦得以不断完善,但是,总而言之,经典的较为公认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采取批判性继承的原则,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扬弃”的观点在文化中的通俗体现.
  文化是与一定时期内的社会的历史性的情况密切相关的,可以说,历史造就了文化,文化就某方面展现了历史.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某个社会群体或者是某些社会群体÷集团所处的文明的外在表征.
  文化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这是显而易见的:封建社会时代与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化所反映的社会文明是不同的;而原始社会的与后工业文明时期的文化,其本质各异.
  同时,文化具有一定的空间性.这一点亦显而易见.譬如,所谓之“欧美文化”与“东方文化”,其类型不同;而“燕赵文化”较之以“江淮文化”,其形态亦各异.
  阶级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文化亦有此之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先进阶级是那些更符合社会的科学发展规律的社会集团,其就生产力的发展起正向促进作用.那么,其所属的文化即为先进文化,与先进文化相对而言的,则是落后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动态开放性体系.具体而言,所谓先进文化,又可以以某些标准划分为某些“亚子类”,在这些亚子类文化之间,与落后文化之间,均存在广泛联系.先进文化是鲜活的的,不断吸收正向的有力性促进发展的因素,自身才得以不断前进.
  这种吸收是一种选择性的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扬弃”之说之体现,也即是“批判性吸纳”原则.


社会主义制度是什么?
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基本结构的思想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02日 14:58 新浪考试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第一次使历史的研究成为科学,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唯物主义只是贯彻于自然领域,而在社会历史观观上,...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自然离不开一批革命先驱者不遗余力的宣传推介。1918年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热情讴歌十月革命。1919年5月,他又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

论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满足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的双重诉求,也成为中国人民检验一切“主义”的试金石。克思主义与各种“主义”不同,它不仅反对封建主义,而且告诉人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建立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制度,满足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诉求。二、资产阶级民主...

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指
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为:①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②有阶级社会,自由具有阶级性,没有超阶级的自由,③自由不是幻想的,而是在实践中通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而获得的实际的自由

马 克思是什么
这种蓝图的主要内容有:消灭私有制,特别是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进而为消灭国家和阶级以及三大差别提供基本条件。马克思认为无政府状态的自由市场经济应该被社会计划经济所取代。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应该被按劳分配以及按需分配所取代。以往整个意识形态是以私有观念为...

马克思主义相对于17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有什么变化
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相对于170多年前的具体变化,主要体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新的发展。这种发展,最明显的变化,首先体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出现,产生了列宁同志“在帝国主义条件下,社会主义可能在个别的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等著名原理。其次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即...

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请帮忙解答!
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请帮忙解答! 题目:人在实践中为什么会犯错误,如何避免和减少错误?... 题目:人在实践中为什么会犯错误,如何避免和减少错误...执政是对国家的管理,执政活动的核心就是决策——制定决策与实施决策。所谓执政错误,实际上就是在处理重大政务问题时决策发生错误;纠错防错的关键问题,就是...

结合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谈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身学习实践过程中的重...
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社会教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在这一社会教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合法性的构建和维护至关重要。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概念、存在的问题和自身合法性的构建与维护等几个方面...

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 9页).人不仅是自然界之本,...马克思曾问道:“难道资产阶级做过更多的事情吗?难道它不使个人和整个民 族遭受流血与污秽、蒙受苦难与...解决人才问题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人被高度异化和 肢解的事实,提出了消灭...

南谯区19876361762: 马克思主义五观分别指什么?四个认同指什么?…急用! -
邵祥脂脉:[答案] 五观内容: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 2,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3,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5,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四个认同内容:一.强化祖国的认同 二.强化中华民族的认同 三.强化中华文化的认同四.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南谯区19876361762: 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 -
邵祥脂脉: 马克思主义“五观”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阶级受一个阶级控制的机器.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础理论或基本原理内容构成. 4、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观称为唯物史观.社会的变革便是历史.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就“文化”的界定,提出了“扬弃”的原则.

南谯区1987636176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四观? -
邵祥脂脉:[答案] 四观两论,“四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祖国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两论”是指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

南谯区19876361762: 马克思主义五观是什么 -
邵祥脂脉:[答案]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南谯区19876361762: 马克思主义的五观指的是什么 -
邵祥脂脉: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南谯区1987636176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四观 两论 -
邵祥脂脉:[答案]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

南谯区19876361762: 什么是民族观和国家观 -
邵祥脂脉:[答案] 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和观点.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国家观即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 ...

南谯区19876361762: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
邵祥脂脉:[答案] 第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