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忠臣于谦被冤杀,抄家时家中发现蟒袍宝剑,为何太后听闻茶饭不思?

作者&投稿:赖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明朝忠臣于谦被冤杀,家中仅有蟒袍宝剑,太后听闻后为何坐立难安?~

我们知道明朝的历史中,于谦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当年9岁的朱祁镇继位为皇帝,三杨精心辅佐,天下大安。于谦也顺利进入了朝堂,成为朱祁镇的忠臣。后来,三杨逐渐褪去,太监王振逐渐掌握了朝堂大权。这个太监,由于平时对朱祁镇非常好,因此深得朱祁镇的信任。

那一年,蒙古瓦剌部率兵来犯,太监王振极力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刘谦等众大臣,皆反对皇帝御驾亲征,给我的理由也非常中肯。但是,最后在欲望的推动下,朱祁镇决定率领三大营等近50万军队,去收拾瓦剌。可不巧,这场鸡蛋碰石头的战争,居然被王振这个不懂军事的太监给搅黄了。最后,瓦剌大败明军,还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所有精锐部队,全部被屠杀,军械粮草被抢掠一空。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战。

战争结束后,蒙古瓦剌势力,挟持朱祁镇不断蚕食明朝疆土,竟然直接进攻到了京师脚下。面对皇帝被掳,群臣皆无对策。很多大臣,提议南迁。这个时候,于谦等顶住压力,在太后的允许下,请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任代宗,统领明军御敌,这就是著名的京师保卫战。后来,瓦剌看到无利可图,明朝已经换了主人。没有办法,就放了明英宗。

明英宗回来后,被封为太上皇,软禁在南宫。可是朱祁钰处处刁难,这让原来受过朱祁镇恩惠的大将军石亨等人,看心痛。于是在石亨、徐有贞等支持下,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上位成为皇帝。为了找一个借口,就以于谦叛国为名,将其捕杀。后来,抄家的锦衣卫看到于谦家一贫如洗,只有朱祁钰赐予的抗击蒙古瓦剌的蟒袍与宝剑,还像个物件。太后听到这个,日日夜夜以泪洗面,因为她知道,没有于谦,就没有大明。

这是因为于谦正是忠贞良绝之士,当时锦衣卫去抄家的时候,于谦的家里非常的穷,什么都没有,一向心狠手辣的锦衣卫不禁被于谦的忠义所感动,所以在场的所有人都尽皆流泪。
于谦的一生绝对是清廉公正的,他从来不接受别人的贿赂,就算是领取的官奉也拿去接济别人,他从始至终都是一套官服,一匹瘦马,与他共事的人都嘲笑他不懂得享受生活,自从发生了土木之变,他更是连家也不回,经常住在值班的地方。

当时锦衣卫去抄家的时候,发现于谦家里面简陋异常,除了日常办公用的纸墨笔砚,几套日常换洗的衣服居然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后来锦衣卫看到于谦家里面有一间锁的很严实的房屋,他们都以为值钱的东西都被藏在里面,破门而入之后发现只是皇帝赐予他的宝剑,还有蟒袍,这些东西说值钱也值钱,但都是他一生为国操劳之后得到的赏赐。
于谦的一生是忠心耿耿的为国家,但是他的结局却非常的凄凉,他所效忠的皇帝是一位好大喜功的人,他一直非常羡慕他太爷爷朱棣的功绩,因为朱棣远征了蒙古,提高了明朝的威望,所朱祁镇总想着和蒙古干一仗。

当时皇帝想要御驾亲征的时候,于谦极力劝阻,但是朱祁镇根本听不进去,朱祁镇安排了后事之后,就御驾亲征了,于谦主要负责兵部的工作,结果朱祁镇一上战场就被蒙古人拿去当了俘虏,以他来威胁明朝,让他割让土地,并且赔送钱财。

于谦自然挑起了大梁,直接调动附近的军师保卫着北京城,全权筹划了京师的防御,在于谦的再三坚持之下,他没有让蒙古人的野心得逞。
最终救出了皇帝,后来朱祁镇一登上帝位,就立马逮捕了一大批像于谦这样忠义的良臣,把他们处死,虽然对于于谦朱祁镇是有感情的,他觉得自己被蒙古俘虏的时候,这是于谦保住了明朝的江山,但是因为他听信奸人的蛊惑,还是把于谦杀了。
在锦衣卫抄家之后,上报给了朱祁镇,了解到事情的实情之后,他非常的后悔,到公元1466年的时候,明孝宗终于给于谦平反,还给了世人一个公道。

因为太后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于谦这个人非常的清正廉洁,家里除了皇帝赐给他的蟒袍宝剑之外,没有别的东西,太后看见了这个,也就觉得上一个皇帝对他非常的重视。

1、太后知道于谦清正廉洁,贡献出色

于谦这个人是非常的正直的,做官也非常清廉。当时的皇帝因为听信宦官的谗言,带领大军出征。所有的军队都在土木堡覆灭了,皇帝本人也被抓走。导致明朝的国力空虚,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这个时候外敌来犯,直接进攻到了北京城城下。于谦为了让北京不失守,带领着一些老弱残兵坚守北京城。苦苦抵抗外敌的侵略,最后成功耗尽了敌人的粮草,让他们撤退。可以说没有于谦的指导,北京城早就沦陷了,清朝也有可能灭亡。

2、太后知道于谦死得很冤

于谦之所以会死,是因为当时的石亨觉得于谦的存在阻碍他获得权力。所以他就告诉皇帝,如果不杀了于谦,那么夺门之边,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上一个皇帝是于谦推着上位的,如果这个皇帝想要让天下人承认他皇位的正统的话,就只能杀了于谦。可以说于谦就是被这样的小人害死的,太后也知道这件事情,但是因为她是一介女子,没有办法阻止。

综上所述,太后之所以对于谦死后抄家茶饭不思,是因为她知道于谦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他完全是死于权力的斗争,所以太后也觉得十分的惋惜。



于谦为人清廉,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就因为皇权以及官员的斗争,让这样一位能臣含冤而死,所以太后茶饭不思。

可能太后觉得于谦是被冤枉的,因为于谦的为人她是知道的。

因为这个皇后知道于谦是被冤枉的,是不该杀的。

这是因为蟒袍宝剑的来历很大,太后在深思究竟是何方神圣。


明代第一忠臣遭到冤杀,锦衣卫抄家落泪,这位忠臣是谁?
从古至今,官场上的贤臣基本都没什么好结果,反而是那些小人凭借着当时的“智慧”能够占据一席之地,甚至是除掉忠臣。面对这世间上的诸多诱惑,能够做到光明磊落的人也是少之又少。在明朝就有这样一个贤臣最后被杀了,派人去抄家的时候,更是被家中的景象惊讶到流泪,太后知道了也悲伤到吃...

明英宗明明知道于谦的死是有冤情的 明英宗为什么不给他翻案
公元1457年的北京城,这一天北京城哭声一片,因为就在这一天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于谦被杀,而于谦身前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又在当时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挽救大明于危难之中,而就是这样子一个人却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冤杀,这怎能不让人心痛,而于少保最终也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

冤杀了于谦后,朱祁镇有没有醒悟?
”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谦被押往崇文门外,就在这座他曾拼死保卫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后的结局——斩决。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宠幸宦官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的发生,已经让明英宗朱祁镇的评价难以正面了。现在,朱祁镇又冤杀了忠臣于谦,确实是令人非常气愤的。不过,冤杀于谦...

千古奇冤于谦之死,害死他的“四凶”结局如何?一场现世报的活剧_百度...
明朝景泰年间,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悲剧在崇文门外上演,一代忠臣于谦被冤杀,天空阴沉,崇文门外的民众泪水涟涟,满是对他的怀念,对不公的悲叹,以及对罪魁祸首的刻骨恨意。于谦的冤死,四人之罪,各自命运如何?<\/ 首当其冲的是张軏,这位曾经的将门之后,因为一己私怨,加入了夺门之变的行列。尽...

明朝大忠臣于谦死时有多冤,为何抄家的锦衣卫不停落泪,刽子手自杀?
我认为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它从侧面证明了于谦确实是一个好官员,他的死也是比窦娥还要冤枉的。于谦是一个清廉正直,为国为民的好官员,他是被别人陷害的,再加上皇帝当时也误解了他,所以他死的时候,据说侩子手都不愿意杀他。于谦之所以能够得到朝廷的重视,其实和他自身的努力以及当时的机遇是...

于谦挽救明朝于危难之际 于谦最后为什么会被冤杀
尤其是在北京保卫战以明朝的大胜作为结束后,他先前以天象为借口的举动,就更是坐实了他的胆小怕事。这样的标签,不仅让他在朝中混不下去,甚至还影响了他的升迁。有一次,他通过阁臣陈循向于谦求取国子祭酒之职,但等到于谦将这一举荐信送到景泰帝(前面的郕王朱祁钰)手中后,后者一看是徐珵,就...

挽救大明命运的于谦到底为什么被杀?他死得冤不冤?
24岁就成为了监察御史。于谦后来出京为官也两袖清风,一心为民。后来于谦回到京城当上国防部副部长时遇上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攻打草原民族瓦剌,可惜一战被杀死50万人,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也被抓了。后来明景宗去世,明英宗回来了,就发生了于谦被冤杀的悲剧。

明英宗知道于谦被冤杀后,他为什么不为于谦平反?
于谦是明朝中期的名臣,民族英雄,在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之后,他组织的北京保卫战,挡住了也先的铁蹄,对于大明来说是力挽狂澜。但在后来的英宗复辟的夺门之变中,于谦被冤杀。那么明英宗事后也曾经为此事后悔,知道于谦是被冤杀的,但他为什么不为于谦平反呢?其实很简单,明英宗不可能为于谦平反,而...

大明忠臣“救世丞相”于谦为何被冤杀?
主要杀于谦的人告诉英宗“国家最重要,君主最不重要”,不管英宗的生死主张。他们还强调:“不杀于谦,此招无名!”英宗下定决心要杀死于谦。网络图明英宗正统十四年秋,由于蒙古瓦拉部入侵大明江山,英宗采纳太监王镇的建议,亲自抵御外族入侵。由于组织不力,加上宦官武断的前线指挥,明军在土木堡被瓦拉军...

求《明朝那点事》中写于谦关于英雄的那一段。
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许(注:此时于谦已被冤杀,之后的皇帝们纷纷为其平反)。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也会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人们不会忘记,正是这个人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

旅顺口区17683348740: 观书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 -
钟锦消炎: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

旅顺口区17683348740: 明朝于谦除了是政治家还是什么
钟锦消炎: 诗人

旅顺口区17683348740: 石灰吟 千锤万凿于谦用的是什么手法 -
钟锦消炎: 1.《石灰吟》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

旅顺口区17683348740: 成语“两袖清风”的典故?与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
钟锦消炎: 这个成语源自明代于谦.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

旅顺口区17683348740: 观书这首词描述了诗人怎样的自我形象颔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态 -
钟锦消炎: 一、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博学多闻,意趣高雅的自我形象.二、扩展知识:1、原词欣赏:观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旅顺口区17683348740: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作者是谁
钟锦消炎: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清官、民族英雄.明朝永乐年间进士,曾巡按江西,巡抚河南、山西,政绩卓著.正统十四年(1449),在蒙古族瓦剌部入侵,发生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明王朝危在旦息.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主张,力阻南迁,亲自指挥数十万军民进行了名扬青史的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狂澜于既倒,在中国历史上抒写了壮烈辉煌的一页.于谦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英宗获释后发动夺门之变复辟,1457年2月,于谦以“谋逆”罪被冤杀于北京,1459年5月,义子于康将于谦遗骸安葬在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旅顺口区17683348740: 于谦被哪位皇帝所杀的?
钟锦消炎: 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后,即以谋逆罪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等人下狱,初尚言“于谦实有功”而不忍杀之,因徐有贞力主“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遂于五日后斩于谦、范广于西市.天下冤之,后英宗亦悔.

旅顺口区17683348740: 明朝四大冤案 -
钟锦消炎: 蓝玉谋反案,胡惟庸谋反案,袁崇焕被杀,于谦冤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