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和王安石的《乌江庭》及《咏项羽》,表现了对项羽怎样的情感?

作者&投稿:圭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
  1. 过去事实的记载。 《三国志·吴志·吴主传》“纳 鲁肃 於凡品,是其聪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裴松之 注引《吴书》:“[ 吴王 ]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 指已过去的事实。 毛泽东 《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使资本主义绝种,要使它……变成历史的东西。” 3. 经历。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这便是野鸡道台的历史了。” 清 黄人 《<钱牧斋文抄>序》:“其文乃雄奇变化,随其一生之历史而自为风气。” 老舍 《骆驼祥子》二一:“ 夏太太 大概不会留着个知道她的历史的仆人。” 4. 指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 金一 《文学观》:“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历史上,多不过三四人。” 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 中国 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菡子 《源远流长》:“历史在发展着,丰富着。” 5. 指历史学科。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中国 学问,待从新整理者甚多,即如历史,就该另编一部。”
  编辑本段词语意义
  广义历史: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 狭义历史: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历史的学问,简称史学。与历史的概念相对应,历史学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历史学:世界上一切科学都可以称为历史学。 (“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马克思·恩格斯) 狭义历史学:研究人类社会以往运动发展过程的学问。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历史的第二个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而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一般来说,历史学仅仅研究前者,即社会史。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相关书籍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我个人认为,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是真实存在的,而文学很大程度上是杜撰的,也许会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文学存在于历史之中。

一是杜牧的乌江亭 杜牧是起反讽。但并没有全盘否定项羽的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以来衬托第二句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大丈夫应有广阔的胸襟。有着成与败的包容,但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只怪一句时不利,第三句一句承上启下,为最后一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变成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几字不可知,又恰恰体现出项羽本身的问题,作者表达出对项羽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总体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二是王安石的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②,肯为君王卷土来?
而王安石则就是实实在在的讽刺了
他才看篇就点名项羽失败的原因,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丧尽人心。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三是李清照的 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题目来看就知道作者是来赞美项羽了,

这首诗要从作者的坏境来分析,李清照的所处的南宋世道混乱,外兵入侵的大前提下
这首诗起调高亢,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此,诗人想起了项羽。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齐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表明作者深身的悲切和对项羽无尽憧憬,


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乌江(李清照)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
杜牧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王安石 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即使...

王安石在《乌江亭》这首诗里,对项羽的评价是
《乌江亭》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原文如下: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译文如下:上百次的征战使...

...一会又是王安石的呢?大家尽快啊!急用!!!谢谢拉!!!
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 作者: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2,包羞忍辱是男儿3。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士重来未可知。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

急:题乌江亭 乌江亭 乌江 这三首诗对项羽的评价角度
杜牧是对项羽有种同情,他觉得项羽完全可以东山再起。乌江亭则是王安石针对杜牧写的。他认为项羽在垓下一战后,楚汉实力悬殊太大,且项羽已失去了江东弟子的拥戴,所以就算是逃回江东也难东山再起。胡曾在这首诗里犯了一个错误。在当时项羽有三种选择:称王,称帝,称霸。项羽既不称帝,也不称王,他想做...

乌江亭王安石翻
结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苗案判架小其卫亲乌江亭》中,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楚汉战争中的项羽,否定了杜牧关于项羽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他认为,尽管江东子弟尚存,但人心已失,再无可能重振旗鼓。这首诗展示了王安石冷静的政治分析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历史事件与现实政治结合,体现了他的革新精神和独到的...

王安石与杜牧对项羽自刎乌江的看法有何不同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是那个时代的写照。而王安石则是承平日久中原一统的北宋盛时,他的思想更为服膺儒学的正统。而在靖康之后,李清照感于南宋朝廷偏安半壁,留下了名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英雄末路,史迁对此投递了无数的同情和感慨。像刘邦那样,...

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是
王安石《题乌江亭》是一首七言绝句。详细解释如下: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题乌江亭》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与楚汉相争中的关键地点——乌江亭有关。一、背景介绍 乌江亭是楚汉战争时期的遗址,传说中有许多英雄事迹发生于此。王安石在此题诗,...

叠题乌江亭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叠题乌江亭 [作者] 王安石 [朝代] 宋代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标签: 咏史 诗 目的 《叠题乌江亭》译文 经过战争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叠题...

题乌江亭翻译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乌江亭4关于鸿宴上的坐次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王安石在乌江亭这首诗里,对项羽的评价是项羽已经注定是失败者了,就算他想东山再起,也没什么人愿意为他...

《题乌江项王庙诗》的含义及说明了什么 快
这首诗是王安石写的,我估计他本人认为项羽大事已去,不能成事矣,死是项羽的必然结果,就算他逃回江东,也不会有人追随他了,已不能卷土重来了.本人不太认同这观点,有些把项羽贬得太无能了.我比较喜欢杜牧的《题吴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金塔县17734494665: 比较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的思想感情 -
泰闻护天: 《题乌江亭》:杜牧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杜牧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

金塔县17734494665: 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写了那一个历史人物?对他们的评价是否相同?为什么 -
泰闻护天: 项羽,《题乌江亭》是杜牧写的.《乌江亭》是王安石写的,针对杜牧的《题乌江亭》而作,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金塔县17734494665: 《题乌江亭》和《乌江亭》两首诗从形式和内容上都属于什么? -
泰闻护天:[答案] 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都是七言绝句,咏史古诗. 区别只是在于杜牧认为项羽有重头再来的机...

金塔县17734494665: 《夏日绝句》(李清照)《题乌江亭》(杜牧)《乌江亭》(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角度分别是什么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 -
泰闻护天:[答案] 《夏日绝句》(李清照)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 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乌江亭》(王安石)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

金塔县17734494665: 古诗杜牧的《题乌江亭》和王安石的《乌江亭》的赏析 -
泰闻护天: 《题乌江亭》 此诗与前选《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

金塔县17734494665: 杜牧《题乌江亭》 王安石《乌江亭》 《李清照夏日绝句》 -
泰闻护天: 碰巧才考试做过这题: 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 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 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金塔县17734494665: 《乌江亭》 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表达了什么观点 -
泰闻护天:[答案] 《乌江亭》 王安石 这是针对杜牧的诗写的一首诗,表现了王安石对项羽失败的看法.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

金塔县17734494665: 题乌江亭,乌江亭,咏项羽三首诗对项羽乌江自刎表达了不同的看法请简要分析 -
泰闻护天: 在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项羽颇有人情味和英雄气概给予肯定的同时,三位诗人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项羽,观点不尽相同,各抒己见.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项羽,表达...

金塔县17734494665: 关于楚霸王的诗句 -
泰闻护天: 历史上借项羽之名咏史言志之诗不在少数,最有名的当属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乌江》.另外,常见的还有汪遵的《项亭》、《乌江》和于季子的《咏项羽》.《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

金塔县17734494665: 《题乌江亭》——杜牧 《乌江亭》——王安石 《乌江》——李清照 -
泰闻护天: 同意杜牧的观点 持续4年的楚汉战争,终于在乌江,一战定音,追随项羽的将士全部战死,包括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成就悲壮的英雄末路,诠释了项羽性格中最后的骄傲.楚汉相争的历史虽已蒙尘,但印迹却留在一代代人们的心里,想起这...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