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南军主帅李景隆,为何被人戏称为“建文战神”?

作者&投稿:纳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李景隆是什么出身?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无论你熟不熟悉明朝初期的历史,或许你都会对李景隆这个名字很熟悉,至少也是有所耳闻。很多历史爱好者喜欢戏称他为“建文战神”,“大明第一名将”,这些戏称都极大程度地体现了李景隆在军事上的无能。

  作为建文帝所倚仗的第一大将,李景隆在靖难期间的灾难性表演充分印证了一个道理:领导的眼光非常重要。

  1.名将之后,初出茅庐

  李景隆作为开国名将李文忠的儿子,将门虎子之后,又和朱元璋有亲戚关系,可谓是出生即巅峰。

  在父亲去世后,李景隆继承了父亲的爵位,继承了父亲的声望,继承了父亲的人脉,李景隆当时和两个人关系特别好:朱棣和朱允炆。

  李景隆和朱棣关系好很正常,毕竟同龄人,又有同样的爱好:打仗。不过事实也证明,爱好者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至于和朱允炆关系好,则是因为李景隆在多地练兵,积累声望之后,回到京城掌管左军都督府,加太子太傅,自然就和朱允炆挂上钩了。

  在建文帝一朝,李景隆则是真正意义上的登上历史的大舞台,他作为朱允炆的亲信,深受这位年轻皇帝的信任。

  我们都知道,建文帝登基伊始就着手准备削藩,削藩也是需要有人去执行的,毕竟藩王也是不愿意自己走人的嘛,需要采取强制措施。

  李景隆就是建文帝心目中的削藩第一人选。

  在周王朱橚被告发谋反之后,李景隆就以备边为名前往开封,包围周王府,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一套操作行云流水,这样看来李景隆其实可能有当锦衣卫的潜质。

  2.替换老将,初登战场

  原本如果事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李景隆很有可能可以和建文帝携手共建一个文明,和谐的大明社会。结果朱棣不乐意了,蓄谋已久的他发动靖难,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战争开始了。

  原本事情也是绝对不会落到李景隆头上的,朱元璋时代唯一留下的名将耿炳文挂帅出征,可朱棣也不是省油的灯,真定一战大败耿炳文。

  可大败归大败,耿炳文毕竟是一代名将,他迅速收集败兵,发现实力受损并不严重,于是开始高壁坚守,死不迎战。

  此时的朱棣很着急,以弱胜强的关键在于速胜,时间就是他最大的敌人,可面对坚守不出的耿炳文,他也毫无办法。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李景隆来了。

  真定之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建文帝很惊讶,他没想到自己的叔叔能够如此轻松的战胜了一代名将耿炳文。

  就在这个时候,黄子澄出现了,他向建文帝推荐了一个人以取代耿炳文:李景隆。

  建文帝和他的祖辈比起来,决断力和判断力都要差太多了,他根本无法掌握战场的主要脉络,如果坚持使用耿炳文,不出半年,朱棣就要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了。

  结果这一换,就让李景隆在历史上千古留名了。

  3.虎父犬子,无能至极

  公元1399年,李景隆率领50万大军出发,建文帝为他亲自送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李景隆波澜壮阔的一生由此起航。

  同年九月,李景隆到了前线战场,接管了前线南军的一切事务,开启了他无能至极的军事生涯。

  此时的朱棣已经率领精锐奔袭大宁,也就是说,朱棣已经奔袭到内蒙古去了,此时的李景隆做出了一个正确决定:攻打北平,釜底抽薪。

  很不幸,这也是他唯一的正确。

  此时镇守北平的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朱高炽要人没人,要钱没钱,精兵强将全部被父亲带走了,北平情况岌岌可危。

  北平城已经在被攻陷的边缘了,南军先锋都督瞿能一度已经攻破张掖门,如果兵入北平,那朱棣就彻底完蛋了。不过没关系,咱们还有李景隆!在这个紧要关头,李景隆猜忌瞿能,急令瞿能立刻后撤,最后功败垂成。

  朱高炽就这样坚守北平,抵挡南军最庞大,最精锐部队的进攻,这也成为了朱高炽最宝贵的政治财富,成为了朱棣日后坚定认为他是合适太子人选的重要因素。

  白沟河一役后,李景隆被召回京城,当时满朝文武都只有一个念头:干掉李景隆!特别是当年举荐李景隆的黄子澄,巴不得自己拿把刀就把李景隆给宰了。

  结果建文帝充分发扬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精神,别说宰了李景隆了,连让他回家反省都不舍得,把京城的防务交给了李景隆。

  建文四年,朱棣已经被盛庸等人逼到进退维谷的程度,但恰恰在这个时候,朱棣采用了极为大胆的军事策略:不顾一切,直冲南京!

  原本一直在谋求与北军战略决战的南军措手不及,朱棣一路奔袭南京,杀过长江,京城已经门户大开。

  这个时候,李景隆出手了,他即将迎来他靖难四年来,第一次做事成功的时刻。既然通往京城的路已经门户大开了,那干脆连京城也打开算了。

  在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接北军入城,南京陷落。这也是四年来,李景隆第一次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毕竟开门成功也是成功,更何况这是首都的门。只不过这回他彻底从常败将军变成内鬼了。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朱棣事后赏赐众臣,李景隆之功位列首位,真是极端富有讽刺意味,符合朱棣一贯黑色幽默的风格。

  有人认为,李景隆一直以来都是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卧底,所以一直一败再败,最后打开城门投降。我觉得这个观点还是有一定值得商榷的地方的。

  毕竟如果李景隆真的一直都是内鬼,手握大权,掌握南军的时候,他的可操作性就已经很强了,何必要通过所谓的假意与朱棣决战,“故意”战败来达到目的呢?到头来被撤换之后,盛庸等人还不是把朱棣逼到绝境。

  只能说,李景隆确实是少有的军事白痴,但是建文帝识人不明确实也是根本原因,无限制的信任李景隆实属离谱,最后败亡(至于亡不亡还是个迷)也是情理之中了。



李景隆在北伐期间,节节败退,曾经60万大军,被朱棣10万大军击败,建文战神是对他的讽刺。

因为李景隆空有嘴上功夫,只能纸上谈兵,带兵不注重实际,导致军队取得了败仗。

因为李景隆骁勇善战,带兵能力强,也很有谋略


李景隆何德何能,能位列靖难功臣之首?
1402年9月的一天,刚升了三个月的朱棣,决定授予官衔,奖励他们在靖南战役中的突出贡献,但令人惊讶的是,第一位英雄竟然是率领60万南军的建文王朝前将军李景龙往北走。所有的大臣都对此感到震惊,所以“英雄不平等”。毕竟,每个人都在努力争取这个基础,而李静龙只是一个失败的人,为什么他是第一个...

李景的人物介绍
李景一边作战一边修补,手下的士兵也全都殊死与敌人战斗,一次次重挫敌人的锋芒。李景手下的司马冯孝慈、司法参军吕玉都十分骁勇善战,仪同三司侯莫陈乂(仪同三司是官职,侯莫陈乂是人名,侯莫陈是少数民族姓氏)善于出谋划策和防守战术。李景了解到将士可以任用,之后对这三人诚心相待,不再参与过问任何事,只在中军帐篷中...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外还有什么故事
第一,郑成功自起兵以来凡遇重大战役都亲临指挥,这次入粤之战对南明和清方都关系重大,西线是安西王李定国任主帅,给他的信中又反复强调了会师广东的战略意义,如说“粤事谐而闽、浙、直争传一檄”,那么,他为什么不肯亲自统军西上呢?惟一的解释是他已有卸责于下的准备。第二,郑成功在众多将领中选择林察出任水陆师...

蓬莱即墨烟台等地分支溯源
黄济显、李景智在《寻根追源即墨人》一文中称,从公元1127年到公元1368年这241年间,不仅即墨,整个山东地区人口锐减。明朝建立之后,即墨地区人口的减少主要牵扯三件事,一是靖难之役,二是永乐扫北,三是唐赛儿起义。 移民主要来自云南乌撒卫 朱元璋力主休养生息,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山西成为重要的移民输出地。很多...

《旧五代史》 卷一百一十六世宗纪三
江南国主李景表送先隔过朝廷兵士一百五十人至行在。其军即蜀军也,秦、凤之役,为王师所擒,配隶诸军,及渡淮,辄复南逸。帝怒其奔窜,尽戮之。丙午,江南国主李景遣其臣伪司空孙晟、伪礼部尚书王崇质等奉表来上,仍进金一千两、银十万两、罗绮二千匹,又进赏给将士茶绢金银罗帛等。庚戌,两浙奏,遣大将率兵...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抵达南京城外后,建文帝为何没有组织军队守城呢?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抵达南京城外后,建文帝为何没有组织军队守城呢?太懦弱,不敢守城。建文皇帝登基后,迅速实施了斩藩政策,成为明朝诸侯王的共同敌人。建文皇帝与诸侯的疏远是致命的一点。当时在大宁府的宁王朱权,因为扇子被割政变,赢得了大宁府的军队。青城公主派遣大臣李景龙等人,随后是国王和顾...

靖难之役获胜,朱棣看到什么密旨后大哭?
最后还是让朱蒂给逃了出去,这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没当时朱允炆写下了一道密子上前线的士兵们不能斩杀朱棣。最后被包围的朱棣堂而皇之地逃走了。这主要是因为出远门这个人歌手笑到认为不应该斩杀自己的亲叔,不然以后愧对于列祖列宗才导致前线的士兵不能全力作战,也让朱棣迎来最后的胜利。

白沟河之战,你有哪些了解呢?
这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关系到朱棣景南的成败。说这是他的生死之战并不过分。事实上,在这场战斗中,燕军几次濒临战败边缘,朱棣本人也多次处于死亡线上。对朱云文来说,这是最接近消灭朱棣的时刻。不幸的是,南方军队即将成功。在整个战役中,南方军队采取主动,多次击败了燕军。南军甚至分兵斩断了燕军...

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地方军为何能打败建文帝的正规军呢?
朱棣和建文帝之间有着很深的利益冲突,在建文帝决定削藩的那一刻起,朱棣再也忍不了了,同时也给了朱棣起兵的理由,最后发动了靖难之役,并且打败了建文帝的军队。朱棣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建文帝政治上不够成熟,对于朱棣不敢赶尽杀绝。建文帝没有意识到这场战争将会...

求《樊知古传》的文言文翻译。。
恰巧宋军征伐江南,樊知古当向导,攻下池州。开宝八年,任命樊知古领池州事。先前,池州人据险为寇,樊知古攻之,接连攻下三个砦,捉住其首领进献皇帝,其余的人则都一溃而散。朝廷正在商议南征,命令高官石全振去湖南造黄黑龙船,用大船运载大竹纟亘,从荆南顺江而下,派八作使郝守浚等人率领...

郑州市13438829847: 朱允炆为什么不用徐辉祖 -
聊儿莫比: 首先是机遇问题. 南军的统帅,最早是耿炳文,因为他是朱元璋时代遗留下来的老将,大家都认为他能打仗,可惜败在朱棣手里.然后是李景隆,他和朱允炆从小关系就非常好,甚至做到了太子太傅,可见他和朱允炆的关系.皇帝总是信任自己...

郑州市13438829847: 靖难之役中建文帝为什么会重用李景隆这个草包? -
聊儿莫比: 因为朱允炆之前不知道他是草包 可惜将门出犬子 拉出去了才知道是草包

郑州市13438829847: 历史上王景隆与玉堂春的故事是真的吗 -
聊儿莫比: 好像是真实的

郑州市13438829847: 朱棣得知主帅被换之后,评价李景隆的五点是什么? -
聊儿莫比: 你说的是朱棣评价李景隆“五败”吧——"军纪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严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无嬴粮,马无宿藁,不量险易而深入,三也;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智勇俱无,四也;刚愎自用,不听忠直,专喜佞谀,部曲离心,五也."

郑州市13438829847: 历史上因为太软弱而成不了大事的人(在线等(✺ω✺)) -
聊儿莫比: 明建文帝朱允文,在靖难之役伊始建文帝举全国之力与燕王朱棣抗衡,在最初的战斗中朝廷的兵力占绝对优势,但由于李景隆的指挥不当,明军屡遭败绩.由于兵力所限,燕军占领的城市都是很快的放弃,因此双方展开了拉锯战.在此期间明军中涌现出了一批比较优秀的将领,他们的顽强抵抗给朱棣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是朱允炆的软弱再一次显示出来,他的一道圣旨,“我要活的叔父”使得朱棣逃过了多次劫难,建文帝的妇人之仁最终将朝廷推向了深渊. 后来在朱棣的拉拢下,诸蕃王眼见建文帝无能无力制退燕军,而削蕃亦损害自己的利益,都倒向朱棣.最终以朱棣称帝北京结束了长达四年的靖难战争,建文帝兵败下落不明.

郑州市13438829847: 白沟河之战后,接替李景隆担任南军主帅的人是?
聊儿莫比: 李景隆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一败再败,建文帝撤免了他的大将军职务,建文帝采黄子澄之谋,遣使议和以求缓攻,又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代李景隆统兵.

郑州市13438829847: 在靖难之役中南军的一位出色将领——盛庸是怎么死的? -
聊儿莫比: 李景隆代炳文,遂隶景隆麾下.二年四月,景隆败于白沟河,走济南.燕师随至,景隆复南走.庸与参政铁铉悉力固守,燕师攻围三月不克.庸、铉乘夜出兵掩击,燕众大败,解围去.乘胜复德州.九月,论功封历城侯,禄千石.寻命为平燕将...

郑州市13438829847: 在白沟河之战中帮助朱棣逆转局势的是?
聊儿莫比: 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进行的作战. 是年四月,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

郑州市13438829847: 靖难之役朱棣与朱允炆两方的参战人员 -
聊儿莫比: 朱棣一方.文主要是姚广孝,武将很多.有张玉,朱能.丘福等 建文一方.文有齐泰、黄子澄、景清.方孝孺等武将是耿炳文.李景隆,还有铁弦. 朱棣一生不喜欢文臣,他只喜欢带兵打仗.所以武将很受宠.

郑州市13438829847: 河间王的明朝河间王 -
聊儿莫比: 张玉(1343年-1401年),字世美,明朝靖难名将. 张玉原为元朝枢密知院,后投降明朝,累功至燕山左护卫,隶属朱棣麾下.朱棣起兵,张玉夺取北平九门,升任都指挥佥事,并担任燕军先锋,大败南军主帅耿炳文.后为燕军中军主将,两次击败李景隆. 建文二年十二月(1401年1月),张玉参加东昌之战,为救朱棣,闯入敌军阵中,力竭战死.追封荣国公,谥忠显,后追进河间王,改谥忠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