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年间, 丁戊奇荒死伤超一千万人, 为什么没有一人敢造反呢?

作者&投稿:直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丁戊奇荒有多严重~


丁戊奇荒说的是在1875年的时候发生的自然灾害。当时这场自然灾害给清朝的百姓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据统计当时总共有1000万百姓死于这场自然灾害当中。当然在这一年中,除了这些百姓遭遇到饥荒之后,同样也遭遇到了旱灾和地震,这三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无疑让整个华北地区的百姓遭受到了噩梦般的折磨。
在1875年的时候,华北地区曾出现了非常大面积的干旱情况。并且这种干旱情况一直持续了非常多的时间,灾情也一天比一天严重。要知道旱灾就表明当时农民在进行耕种的时候没有收成,所以很快就发生了饥荒。在发生饥荒之前,该地区的人民又遇上了蝗灾,本身当地的百姓已经没有太多能够食用的粮食。而人们当时储存下来的粮食只能度过一段时间,到后来大部分百姓都没有办法维持生计。
再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下雨的迹象,当百姓认为终于可以度过这场劫难的时候却没想到在北方又多次发生了洪灾。可以说这两个灾难相继出现,给百姓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也就是这几场自然灾害,让华北地区的百姓没有粮食收成,并且大多数百姓都已经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游民。当时人们不得已只能吃那些草根和树皮,即使是这样也依然出现了人事人的情况。
当时百姓的生活是非常贫困的,虽然清政府也曾拨下来了一些赈灾款项,但是政府的这些银两用作周发放给这些灾民,也依然救不了太多人的生命。到最后人们只能通过磨石子面来维持生命。即使是这样,但是这种面毕竟没有营养反而还有损百姓的身体健康。古代百姓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的手段是非常弱的,所以接连遭受到这些自然灾害之后,当地的百姓就相继死亡。

不是不想,是根本就没有能力反,晚清时期的丁戊奇荒,算得上是清朝乃至历史上最罕见的超级灾荒之一,以往的朝代若发生这般的灾荒,通常就会引起大乱,不过丁戊奇荒期间,清朝却相对比较安静,最终竟然硬是挨了过去。

清光绪元年,华北平原一带突然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干旱,而在此之前近十年间,原本多干旱少雨水的燕赵之地,却一反常态,时常阴雨连绵,永定河屡屡决口。光绪二年,旱灾开始大范围波及,因当年是丁丑年,次年是戊寅年,所以这场大灾被称作“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的灾况,的确罕见

这场大灾的波及范围非常广,北至辽河内外,南达江淮,向西包括了甘肃地区,几乎整个北方都笼罩在了阴霾之下,这样的超大范围的旱灾,在古代也是非常少见。

在大灾前不久,同治年间,清朝刚刚完成了对于太平天国与捻军的平定,洋务运动开展的也比较顺利,甚至这段岁月被清朝自诩为“同治中兴”,结果这场大灾,给了清朝一记重击。

1877年,丁戊奇荒的灾况达到了顶峰状态,尤其是当时受灾最重的山西与河南两地,几乎就是“饿殍载途,白骨盈野”,按照清朝当时的记录,仅仅是山东、山西与直隶三地受到大灾的州县就达到955个,其中直隶331个,几乎就没有不受灾的州县。

命的是,丁戊奇荒所影响的地区,几乎全都是当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所以受灾的人口,占到了当时清朝总人口的一半左右,由于这场大灾,还有旱灾时引发的鼠疫,最终造成的罹难人口超过1000万之巨。

同治年间,山西总人口大约1600万,但大灾之后,仅剩600万左右,约500万因大灾罹难,另则受灾出走,被迫背井离乡。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在上疏之中写道:赤地千有余里,饥民至五六百万之众……古所未见。

自上而下的救灾力度比较有效

以往的朝代,若是因大灾引起大乱,通常都是因为救灾不力,而清朝在这方面,倒是做足了工夫,为了平息这场威胁到了清朝根基的大灾,清朝也算是不遗余力。

大灾开始,清朝就派出曾国荃与李鸿章等人,奔赴各地火速赈济。一方面,依旧按照惯例模式进行救灾,另一方面,开始组织起募捐与其他形式的救济,比如鬻爵。

虽然很多人一听到卖官鬻爵这四个字就劈头盖脸,但事实上,当时救灾而被售出的爵位通常都是一些虚衔,并没有什么实缺,而清朝当时国库里早就没什么银两能用于赈济,用这些空头支票,从有钱人那里获得银两,也不失为一种办法。




赛罕区15189184607: 丁戌奇荒清政府采取的措施 -
答唐澳普: 晚清时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随之而来的饥荒也十分严重.究其原因,除了自然条件方面的因素之外,政治原因也是不容忽视的.政治腐败、战乱频仍大大降低了政府和人民的防灾、抗灾能力,从而加大了灾荒发生的频率. 一 晚清...

赛罕区15189184607: 简单说明,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指什么 -
答唐澳普: 旧社会,很多人离开家乡到别处去经商,所以有了这些典故.这些都是讲述离乡背井去经商的往事.

赛罕区15189184607: 闯关东是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的 -
答唐澳普: 闯关东称得上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人口迁移活动.山海关的城门,就是关内和关外的分界线.从清朝到民国,无数迫于生计的山东人开始往关外寻求活路.从十九世纪开始,由于黄河下游天灾不断,山东一带的农民顾不得朝廷的禁令,...

赛罕区15189184607: 滟滪一词是怎么来的? -
答唐澳普: 关于“滟滪”得名的由来,古人李膺在《益州记》载“滟滪堆夏水涨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近,故曰'滟滪'.又曰'犹豫'言舟子取途不决水脉,故犹豫也.” 光绪年间的《奉节县志·山川篇》记述“滟滪堆,立在瞿塘峡口,中流之...

赛罕区15189184607: 辣椒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 -
答唐澳普: 辣椒传入中国,据史料记载大约在明朝(16世纪末),当时它不叫辣椒而叫番椒,像西红柿一样,开始人们并不敢食用,引人中国后一直作为一种观赏的花卉来进行栽培,直到清乾隆年间,辣椒才作为一种蔬菜被人们食用.

赛罕区15189184607: 明清科举制度的程序? -
答唐澳普: 你好: 科举考试起源于隋,完善于唐,发展于宋,鼎盛于明(改为八股文),废除于清(清光绪年间废除). 参加科举顺序如下: 1童子试.只有通过了童子试,才有资格参加正试.童子试又按照县试,府试,院试的步骤进行.童子试每年都有(好...

赛罕区15189184607: 玉米是什么朝代开始有的? -
答唐澳普: 玉米在中国是从明朝开始种植的,根据历史记载我国栽培玉米的历史大约有470多年,也就是从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开始. 玉米原产于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和秘鲁沿安第斯山麓一带.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在第二次归程(1499年)...

赛罕区15189184607: 介绍年画(50字) -
答唐澳普: 年画,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帖,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河南朱仙镇和山东潍坊等,其他还有四川、福建以至浙江等地.清光绪年间,正...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