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三则》《蜀鄙二僧》综合训练答案

作者&投稿:叔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能将世说新语三则 蜀鄙二僧综合训练告诉我啊!!!!!!!!!跪求答案~

《三则》、《蜀鄙二僧》


--------------------------------------------------------------------------------


主讲:黄春燕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通过《三则》的学习,进一步积累词汇;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体会和感受比喻的精妙,了解因此及彼的推理方法;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从小懂事的品德。

学习《蜀鄙二僧》,积累词语,了解“鄙、语、之、子、买、去、顾”等的不同的用法,领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三则》

1、文言知识掌握

(1)生字积累

俄而(é) 复裈(kūn) 著襦(zhuó) (rú) 熨斗(yùn) 柄(bǐng)

(2)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一会儿。

差可拟:大致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不如。

尝:曾经。

诸:众多。

多子:很多果实。

竞:争逐,争先恐后。

且著襦:且,暂且;著:穿。

国器:国家的栋梁之材。

(3)古今异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凭借;今义:因为,由于)

诸儿竟走取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寻作复裈(古义:过一些日子,不久;今义:寻找)

家酷贫(古义:特别;今义:残酷,残忍)

令康伯捉熨斗(古义:拿;今义: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手中)

(4)一词多义



2、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当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很高。第一,善抓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三言两语,就可使人物的性格、神态跃然纸上;第二,记言记行紧密结合;第三,记人物语言能传达出人物说话语气和心理活动;第四,人物语言往往富有个性化;第五,具有口语化风格。

3、课题解说

《咏雪》:咏雪,即歌咏白雪、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线索,以“咏雪”为线索,表现了晚辈们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尤以突出谢道韫的才华。

《道旁李树》:借儿童争抢道旁李树的李子来反衬王戎的细心观察和分析能力。

《复裈》:复裈,古人的夹裤,是御寒必不可少之物。韩康伯不要夹裤并非体格强健,而是心智成熟,理解母亲的艰辛,令人感动。

以上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少年们的智慧,有文采辞章的魅力,有逻辑推理的审慎,有情感道德的熏陶感染。

4、内容分析

第一则《咏雪》讲述的是谢安在大雪之日给晚辈们讲解诗文,听晚辈们咏雪的故事。晚辈们聪明、多才,谢安的开心、快乐,家庭气氛的融洽、和睦,跃然纸上,给人以极大的感染。

第二则《道旁李树》讲述的是王戎七岁时的事。“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王戎的与众不同,而他的解释,更是体现了他的生活知识的丰富。

第三则《复裈》讲述的是韩康伯几岁时的故事。“至大寒,止得襦”,韩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条夹裤啊,可是当妈妈要为他做夹裤时,他却拒绝了,而理由是,穿了短袄就不冷了。真的如此吗?或许是因为“家酷贫”吧。韩康伯是聪明的,因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说得让人信服;韩康伯也是懂事的,因为他明白家境的贫寒不能让他在生活上有过多的要求;韩康伯更是坚强的,因为他能忍受这样的寒冷!

5、写作特色

《咏雪》一文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先以谢朗的回答作铺垫,然后才引出谢道韫的比喻,如果说谢朗的回答虽韵味不足但含有一定的诗意的话,谢道韫的对答则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谢朗的话在前,其文采就逊色多了,如果把谢朗的话安排在后面,则有蛇足之嫌。

《道旁李树》在写法上采用了映衬的写法,以诸儿不能推晓事理,“竞走取之”来反衬王戎的“不动”,表现了王戎聪慧过人之处。

《复裈》比较注重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揭示其思想,语言洗练。特别是通过类比手法的使用,使其有很强的说服力,自然就会使其母“甚异之”。

(二)《蜀鄙二僧》

1、文言知识掌握

(1)生字积累

蜀(shǔ) 鄙(bǐ) 恃(shì) 钵(bō)

(2)词语积累

越:及,到了。

顾:反而,难道。

钵:和尚用的碗。

恃:凭借。

(3)古今异义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古义:指租或雇;今义:指拿钱换东西,跟“卖”相对)

西蜀之去南海(古义:指距离;今义:指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4)一词多义



2、作者简介

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清代四川丹棱人。自幼聪慧,十岁即能诗文。曾与两个弟弟在紫云山下读书,后来都闻名于京师,被后世人称为“三彭”。雍正年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现在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后辞官回家,晚年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他博学多才,擅长诗文。著作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谈诗》《晚年史稿》。

3、课文分析

这篇历久被人们传诵的佳作,以蜀鄙两僧去南海的故事,用以比喻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它阐发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从而告诉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成容易的事,所蕴涵的道理至为深刻。文中的贫者和富者都有到南海的迫切与持久的愿望,但贫者仅凭一瓶一钵在第二年就自南海还,而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却始终“未能”也。贫者凭借的自然是恒心和毅力,但其实富者也未尝没有恒心和毅力,“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便可见其愿望之迫切与持久。二者的差别在于富僧过分地依赖外在客观条件,有“之南海”的客观愿望,却从不付诸实际行动,贫僧随愿而动,恃“一瓶一钵”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便是行动产生的奇迹。

节选部分主要通过故事进行比喻论证。故事的内容主要写对话,对话最能表现两个和尚不同主观因素,最能证明论点。

问题探讨:

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找出去之困难的体现,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样?

——“不知几千里也”说明去的难度。“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出僧贫者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把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贫者的关键在于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并且有实际行动,终于征服一切艰难险阻。

——僧富者虽有有利条件,但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缩不前,并不会付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这样“易者亦难矣”。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显示出他的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两相对比,立意明显。最后“有惭色”的态度的改变,使本文论点更有说服力。

4、写作特色

(1)本文运用比喻的方法,由于是给晚辈的,因此,用了一个小故事喻托,但故事与论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富于深刻的哲理性,让读者在对故事的领悟中感受其比喻的道理。

(2)对比手法的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有论证的对比,如将贫僧和富僧去南海的结果进行对比;有实例的对比,比如富僧的“富”与贫僧的“贫”进行对比,富僧“欲买舟而下”和贫僧“一瓶一钵”进行对比,充分说明了富僧更有条件“之”南海。通过这些反复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三则》中比喻的用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是修辞手法的皇冠,借助比喻这一手法,可以把很多抽象的事理表达得非常形象生动;借助这一手法,可以把语言文字的直接意义变得极为丰富多彩。谢朗所说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只能说是“形似”,而谢道韫所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却做到了“神似”。盐与雪相比,都是白色而已,柳絮与雪,不仅颜色相近,而且都在空中随风飘舞;“撒盐”只是谢朗的设想,也只能大致相似,柳絮飞舞却是自然景象;“白雪纷纷”的景象更不是“撒盐”所能描述,而“柳絮因风”却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称为写雪的千古佳话。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二)韩康伯说有了襦就不冷了,还以“火在熨斗中而柄热”来证明,难道真的就不冷了么?如果还是冷,那么,韩康伯就是在撒谎,你对韩康伯的撒谎有何看法?

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的物质生活贫乏,对于普通人来说,穷到没有裤子穿不是夸张,而是真实的生活;其次,古代非常重视“孝道”,子女对父母不能提过分的要求,这也是一种美德;韩康伯几岁就这么懂事,深明事理,当然让母亲诧异,认为“天赋其才”,必成大器,这也是母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应该说这种谎言也是一种善意的谎言,是理解了家庭的艰难、母亲的艰辛后的一种自律、一种孝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早慧与懂事。

(三)通过《蜀鄙二僧》一文的学习,分析“立志”和“行动”,哪一个更为重要。

立志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付诸行动。没有行动,立志再高远又有何用?富僧将困难想得太多,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而贫僧则不依赖客观条件,一路克服困难达到他的理想。将理想付诸行动的过程是个艰难的过程,必须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方能成功,富僧缺的正是这一点

  《世说新语》 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的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早已亡佚。该书原名《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称刘义庆“性简素”,“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不尽确切,但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史料,价值很高。
  刘义庆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刘孝标原是南朝青州人。宋泰始五年(469)北魏攻下青州,他随例被迫迁到平城,在那里出家,后又还俗。齐永明四年(486)还江南,曾参加翻译佛经。该书的注是刘孝标回江南以后所作。他采用裴松之注《三国志》的办法,进行补缺和纠谬的工作。孝标征引繁富,引用的书籍达四百余种。后人注释该书的,有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徐震谔《世说新语校笺》、杨勇《世说新语校笺》。日本德川时代的学者著有几种《世说新语》注。还有马瑞志的英文译本、目加田诚等的多种日文译本和法文译本。

教学内容

《世说新语》三则 《蜀鄙二僧》

《世说新语》三则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读懂文章的意思,揣摩故事中蕴涵的深意。

2、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3、激发从生活中学习的欲望。

教学重点

1、揣摩故事中蕴涵的深意,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

2、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文章意思。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值得自己永远记忆的精彩片断,都有值得自己骄傲的感人故事。这些片断和故事也许能给其他人启迪。《世说新语》三则就讲述了三个这样的故事。

第一则《咏雪》讲述的是谢安在大雪之日与子女讲解诗文,听子女咏雪的故事。儿女聪明、多才,谢安的开心、快乐,家庭气氛的融洽、和睦,跃然纸上,给人以极大的感染。

第二则《道旁李树》讲述的是王戎七岁时的事。“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王戎的与众不同,而他的解释,更是体现了他的生活知识的丰富。

第三则《复裈》讲述的是韩康伯几岁时的故事。“至大寒,止得襦”,韩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条夹裤啊,可是当妈妈要为他做夹裤时,他却拒绝了,而理由是,穿了短裤就不冷了,真的如此吗?或许是因为“家酷贫”吧。韩康伯是聪明的,因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说得让人信服;韩康伯也是懂事的,因为他明白家境的贫寒不能让他在生活上有过多的要求;韩康伯更是坚强的,因为他能忍受这样的寒冷!

三则故事都能让人深思,给人启迪。学习这三则故事,要反复朗读,不仅要读懂故事的大意,更要明白故事中蕴涵的深意,从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另外,还要学习积累一些基本的文言知识,为以后学习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受之以渔。”

[课题解说]

《咏雪》:咏雪即歌咏白雪、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线索,以“咏雪”为线索,表现了三个人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尤以突出谢道韫的才华。

《道旁李树》:借儿童争抢道旁李树的李子来反衬王戎的细心观察和分析能力。

《复裈》:复裈,古人的夹裤,是御寒必不可少之物。韩康伯不要夹裤并非体格强健,而是心智成熟,理解母亲的艰辛,令人感动。

以上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少年们的智慧,有文采辞章的魅力,有逻辑推理的审慎,有情感道德的熏陶渐染。

[特色详解]

《咏雪》一文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先以谢朗的回答作铺垫,然后才引出谢道韫的比喻,如果说谢朗的回答虽韵味不足但含有一定的诗意的话,谢道韫的对答则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谢朗的话在前,其文采就逊色多了,如果把谢朗的话安排在后面,则有蛇足之嫌。

《道旁李树》在写法上采用了映衬的写法,以诸儿不能推晓事理,竞走取之来反衬王戎的“不动”,表现了王戎聪慧过人之处。

《复裈》比较注重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揭示其思想,语言洗练。特别是通过类比手法的使用,使其有很强的说服力,自然就会使其母“甚异之”。

研读与赏析

1、课文中比喻的用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是修辞手法的皇冠,借助比喻这一手法,可以把很多抽象的事理表达的非常形象生动;借助这一手法,可以把语言文字的直接意义变得极为丰富多彩。谢朗所说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只能说是“形似”,而谢道韫所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却做到了“神似”。盐与雪相比,都是白色而已,柳絮与雪,不仅颜色相近,而且都在空中随风飘舞;“撒盐”只是谢朗的设想,也只能大致相似,柳絮飞舞却是自然景象;“白雪纷纷”的景象更不是“撒盐”所能描述,而“柳絮因风”却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称为写雪的千古佳话。同样是描写雪,古往今来的许多文人墨客写出了许多优美的诗句,在学习《咏雪》时,学习用比喻进行造句练习,可以理解本文比喻的妙处,还可以进行迁移训练。

2、怎样多角度地理解文本?《道旁李树》王戎的推论就一定会是正确的么?如果把结尾改为“取之末然”,那么,还可以再补写一段“树多子折枝”的理由。

3、韩康伯说有了襦就不冷了,还以“火在熨斗而柄热”来证明,难道真的就不冷了么?如果还是冷,那么,韩康伯就是在撒谎,你对韩康伯的撒谎有何看法?

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的物质生活贫乏,对于普通人来说,穷到没有裤子穿不是夸张,而是真实的生活;其次,古代非常重视“孝道”,子女对父母不能提过分的要求,这也是一种美德;韩康伯几岁就这么懂事,深明事理,当然让母亲诧异,认为“天赋其才”,必成大器,这也是母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应该说这种谎言也是一种善意的谎言,是理解了家庭的艰难、母亲的艰辛后的一种自律、一种孝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早慧与懂事。

学法指导

1、学会对照课文下的注解大致读懂原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可以借助复述来理解文意。

3、适当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助于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4、讲述自己在家里与父母一次有趣的对话的小故事。

体验反思

翻译三则故事,提问:(1)《咏雪》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2)你是怎样看待王戎的?(3)你欣赏韩康伯吗,为什么?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陶母责子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蚱饷母。母封蚱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解释文中带点的词。

少: 尝:

书: 汝: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3、比较下面的“以”字有何不同?

4、从陶母的举动来看,她对儿子的教育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

5、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

蜀鄙二僧

教学目标

1、流利地背诵课文,明确“乎、矣、也、焉、哉”所表达的语气和“为、语、恃、逮、怠、屏、迄”的意思。

2、培养自学古文、感受古文的能力,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

3、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流利的背诵课文,做到背准字节,背对停顿,背出语气。

2、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深刻涵义和作用,以及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迪。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劝学》一文能得到广泛的传诵,是因为这不仅仅说了“为学”,也阐明了“为事”的一般道理。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不在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说明先天的聪明与否并不能作为学习的障碍。抛开“畏难”的借口,只要我们忘我地工作着,工作也就容易了。只要我们忘我学习着,学习也就不难了。“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只要有求学的决心就不能以任何借口掩盖“畏难”的事实。端正的学习态度,不懈努力的学习精神,我们的“为学”和“为事”就会痛苦着并快乐着!南海就在我们的脚下!

全文用蜀鄙二僧的故事,生动说明了“只要坚韧不拔,终会将难事变为易事”的深刻道理;更说明了立志为学,不仅要有学的愿望,更要有勇于实践的实实在在的行动。文中的贫者和富者都有到南海的迫切与持久的愿望,但贫者仅凭一瓶一钵第二年就自南海还,而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却始终“未能”也。贫者凭借的自然是恒心和毅力,但其实富者也未尝没有恒心和毅力,“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便可见其愿望之迫切与持久。二者的差别在于富僧过分的依赖外在客观条件,有“之南海”的客观愿望,却从不付诸实际行动,贫僧随愿而动,恃“一瓶一钵”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便是行动产生的奇迹。

文章语言朴素自然,富含激情,极有感染力,一种对晚辈谆谆教诲的拳拳之情跃然纸上,故事生动形象,十分具有启发性、教育性。本来关于学习的文章从古至今已经很多了,但常写常新,也许你记不清彭端淑的观点,但一定能记住这个蜀鄙贫富二僧的故事。本文引用蜀鄙二僧欲去南方之事,实则很有深义。对此问题加以思考,便会升华文章“为学”的含义,而映射“为学一首示子侄”中的“示”。古为今用,便是本文的现实意义。

[课题解说]

文题“为学一首示子侄”为我们理解题旨提供了线索。这位彭老先生的子侄到底多大,有待详考。不过从辈分上看,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劝导。所以,“示”,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示有明示、暗示之别。暗示带启发性,明示则不然;暗示可培养人的悟性,明示则直以告谕。这位老先生不单与“为学”有直接关系的例子,让子侄们一目了然长辈的意图;而举贫富二僧去南海的例子,让后辈领会其中所内涵的道理,悟出其中的喻意,可谓循循善诱,语重心长。

再读全文一遍,回答下面的问题:作者对子侄们的希望是什么?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现在,我们该懂得这篇文章出名的原因了吧?请大家说说。我们决不能辜负长辈们对自己的希望。

研读与赏析

词语积累

鄙: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

语:贫者语于富者曰 对……说

欲:吾欲之南海,何如? 想要

恃:子何恃而往 凭借,依仗

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雇

顾: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明年:越明年 第二年

何如:吾欲之南海,何如? 怎么样

去:西蜀之去南海 距离

其:其一贫,其一富 其中

之:①吾欲之南海 动词,到往

②西蜀之去南海 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参考译文

蜀地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对富有的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和尚说:“你靠什么去呢?”(贫者)回答说:“我只要一个瓶,一个碗就足够了。”富有的说:“我好多年来都想雇船而下,还没有成行,你靠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有的和尚。富有的和尚感到惭愧。

川西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程,富裕的和尚不能到达(那里)但贫穷的和尚却到达了(那里)。人立志,难道还比不上川西的(这个贫穷的)和尚么?

[特色详解]

1、本文运用比喻的方法,由于是给晚辈的,因此,只用了一个小故事喻托,但故事与论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富于深刻的哲理性,让读者在对故事的领悟中感受其喻的道理,这种把某种抽象的道理喻于一种暗示中,使人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达到了“示”的目的。

2、对比手法的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有论证的对比,如将贫僧和富僧去南海的结果进行对比;有实例的对比,比如富僧的“富”与贫僧的“贫”进行对比,富僧“欲买舟而下”和贫僧“一瓶一钵”进行对比,充分说明了富僧更有条件“之”南海。通过这些反复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思考问题:

1、立志和行为,哪一个更为重要?

立志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付诸行动。没有行动,立志再高远又有何用?富僧将困难想得太多,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而贫僧则不依赖客观条件,一路克服困难达到他的理想。将理想付诸行动的过程是个艰难的过程,必须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方能成功,富僧缺的正是这一点。

2、蜀鄙二僧的异同点。

志向相同,都想去佛教胜地南海朝拜;困难相同,都面临着距离遥远,路途险阻的考验。不同的是:一个贫穷,一个富有;一个坦诚谦恭,乐观自信,一个傲慢无理,目中无人。

3、“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原因探寻。

既有恒心和毅力的区别,也有对客观条件的依赖上的区别,更关键的是“为”与“不为”的区别。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其根本原因恐怕就在只是“欲(想要)”去南海,却没有像贫者那样说了就“为”(付诸行动),过分强调物质条件,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没有贫者那种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再现内容,揣摩文章内涵。指导要点:(1)全用叙述调读,可分三小层:先指出二僧有贫富之别;接着写二僧对话;最后说事情的结果。要读出层次感。(2)对话应摹拟人物语气,贫者有信心、有勇气,富者骄而惰。注意“子何恃而往”一句前后语气不同:前以问为主,而有轻视意,后则纯是蔑视口吻。(3)“西蜀”句是承上作结,先叹路远难行,后赞贫僧之志。“之”,轻读而语气舒缓。“也”,轻微感叹。“而”,先抑后扬,有转折意,须重读。“焉”,收束语气。(4)“人之”句,正意所在,劝勉子侄之意。

学法指导

1、熟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各自的性格特征。

2、文章一贫一富二僧对比鲜明,学习时要充分利用比较学习的优势来掌握知识。

3、加强文言文的朗读是增强语感的重要环节,所以,这则短文可以在这方面作一些训练。

体验反思

1、你从最后的反问获得了什么感受?

明确:读出反问句的语气,点明故事的内涵——人贵在立志。面对困难应有知难而进、勇于实践的精神。

2、通过对本文的学习你对你的学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想一想天下事,是不是没有难易分别?你学过本文后有什么感受?

明确:天下的事当然有难易之分,本文意在鼓励人们不畏困难,立志求学,知难而进,实干下去终会有成。回答只要跟课文有联系就可以。

拓展延伸

1、复述《龟兔赛跑》这则寓言,然后变换角度提问,认识天资和勤奋的关系。

明确:在正常的情况下,龟跑得过兔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龟不善跑,受到天资的限制。)龟能取胜,除了兔睡大觉而外,还有别的原因吗?(龟不停地跑)这又说明什么?(天资差这个条件,并没有限制它,它对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天生条件的限制。)对兔的失败也可仿此提出问题,要达到的结论是:有好的天资却摒弃不用,结果跟天资差的没有什么不同。

2、阅读下面几句话,并与原文作比较,说说这样改写好不好。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恐赀粮不足,故未成行。子何恃而往?”贫者曰:“吾所恃者,志耳。子姑待之!”遂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所历告富者。富者曰:“子诚勇者,吾恨不与子俱往也!”

明确:改文将富者未能行的原因以及听贫者南海之行的叙述后的心理状态都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就没有品味的余地了;贫者说“吾所恃者……”这番话有点向富者挑衅的味道,不合乎人物性格,“遂行”一语多余,原文“自南海还”已经表示他去过了。问题:从比较中你能看出文言叙事的特点吗?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

《世说新语》三则

一. 双基测评

1. 给划线的字注音。

俄而雪骤( ) 撒雪空中差可拟( )( )

止得襦( ) 且著襦,寻作复裈( )( )

2.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而:______________ 欣然:______________

(2)撒雪空中差可拟 拟:________________

(3)取之信然 信然:________________

(4)且著襦,寻作复裈 著:__________________

(5)尝与诸小儿游 尝:_______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划线字的古今义。

(1)诸儿竞走取之

走: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2)今康伯捉熨斗

捉: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3)寻作复裈

寻: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4. 翻译下面的句子。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甚异之,知为国器。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王戎认为道旁李树结的是苦李,人们是否相信?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选择其中一则故事,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咏雪》,完成7—9题。

7.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___________,地点是___________,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

8. 面对纷纷的白雪,谢朗的比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谢道韫的比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比喻,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这段文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3题。

陈太丘有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1)在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2)与(3)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0. 将“君”、“尊君”、“家君”三个词填在文中的横线上。

(1)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11.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1)陈太丘有友期行 期:_______________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时:_______________ 戏:__________

12. 翻译下面句子。

(1)陈太丘有友期行,期日中。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对客人失礼?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创新运用

14. 一天,张敏走进教室,来到自己的座位旁,只见桌子和凳子都落了一些灰尘,她于是掏出纸巾来将桌凳擦了一遍,并随手将纸巾丢在地上。这时在旁边的李丽说:“你可真讲卫生呀!”张敏听了,脸一红,说:“__________________。”拾起纸巾丢到了垃圾桶里。

(1)李丽的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敏会怎么说?请你写在下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对于纷纷飞雪,还可以用什么来比喻?试写出一两个。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蜀鄙二僧》

一. 双基测评

1. 下面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 下面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吾欲/之南海

B.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C. 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D.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蜀之鄙有二僧 鄙:_____________

(2)贫者语于富者 语:_____________

(3)子何恃而往 恃:_____________

(4)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 欲:_____________ 买: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西蜀之去南海

B.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 吾欲之南海

D. 人之立志

5. 对下面句子翻译无误的一项是( )

A. 子何恃而往?(译:你有什么根据可以去呢?)

B.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译:我几年来就想买船去南海。)

C. 西蜀之去南海。(译:从西蜀到南海去)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人们树立远大的志向,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远处的那个和尚吗?)

6. 富者两次说“子何恃而往”,所表达的语气和意思是一样的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两个和尚都想到南海去,但“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用一个成语回答)?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3题。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子以我不信,我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昭奚恤:楚国将军。专属之昭奚恤:全部由昭奚恤掌管。

9.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群臣莫对: 莫:__________ 对:_________

(2)虎求百兽而食之 求:__________

(3)子无敢食我 子:__________

(4)天帝使我长百兽 使:__________ 长:__________

10. 下面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实畏王之甲兵也 其实味不同

B. 虎求百兽而食之 子无敢食我也

C.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 故北方之畏奚恤也

D. 故遂与之行 故人西辞黄鹤楼

11.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天帝使我长百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百兽之见我敢不走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由这个故事,人们概括出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江乙对荆宣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创新运用

14. 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例句:如果我是阳光,我将照亮所有的黑暗。

(1)如果我是清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我是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发挥想象,创作一个以动物为主人公的故事,以表现一定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评反思:(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老师还没发试卷《16期》


《世说新语》的三个故事是什么?
第一则《咏雪》讲述的是谢安在大雪之日与子女讲解诗文,听子女咏雪的故事。儿女聪明、多才,谢安的开心、快乐,家庭气氛的融洽、和睦,跃然纸上,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

《世说新语》三则
《世说新语》三则 徐孺子〔徐孺子〕即徐稚(97—168),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现在江西南昌)人,家境贫苦,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权,多次被征召,终不为官,时称之为“南州高士”。年九岁,尝月下戏〔尝月下戏〕曾经(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耶?”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世说新语三则原文及翻译
荀巨伯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

世说新语三则原文及翻译
世说新语三则原文及翻译如下:1、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簿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东汉时期的名臣陈蕃,言行举止可谓天下之典范。当初登上公车,手持...

《世说新语》中有哪些故事?
《世说新语》中小故事三则:(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

通读《世说新语》,摘抄你喜欢3则故事并说出你喜欢理由
第一则《咏雪》。讲述的是谢安在大雪之日与子女讲解诗文,听子女咏雪的故事。儿女聪明、多才,谢安的开心、快乐,家庭气氛的融洽、和睦,跃然纸上,给人以极大的感染。第二则《道旁李树》。讲述的是王戎七岁时的事。“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王戎的与众不同,而他的解释,...

“世说新语”三则全文的拼音是什么?
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duì yuē :“xī xiān jun1 zhòng ní yǔ jun1 xiān rén bó yáng yǒu shī zī zhī zūn ,shì pú yǔ jun1 yì shì wéi tōng hǎo yě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yuán lǐ jí bīn kè mò bú ...

翻译 世说新语三则
【译文】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①。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②。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③?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④。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

世说新语(三则)翻译
《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未至而返,人们问之,他答道:“吾本乘兴而来,兴尽何必见戴?”一语道出了名士潇洒自适的真性情。王子猷这种不讲实务效果、但凭兴之所至的惊俗行为,十分鲜明地体现出当时士人所崇尚的“魏晋风度”的任诞放浪、不拘形迹,有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眠觉、开室...

世说新语(三则)翻译
搜索答案 世说新语(三则)翻译 15 过江诸人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事,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雪夜访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 展开 ...

香坊区17883771427: 世说新语三则 翻译
钮王先嗪: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 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 徐曰:" 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徐孺子(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 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 徐回...

香坊区17883771427: 《世说新语》的故事三个,古文,还有标题 -
钮王先嗪: .《世说新语》三则就讲述了三个这样的故事. 第一则《咏雪》讲述的是谢安在大雪之日与子女讲解诗文,听子女咏雪的故事.儿女聪明、多才,谢安的开心、快乐,家庭气氛的融洽、和睦,跃然纸上,给人以极大的感染. 原文:谢太傅寒雪...

香坊区17883771427: 武汉初一语文课本是什么版本?其中有哪些文言文(篇名)? -
钮王先嗪:[答案] 鄂教版的上学期文言有《两小儿辩日》《短文两篇》(枭逢鸠 ,穿井得人)《晏子使楚》《世说新语》三则(咏雪,道旁李树复裈 )《蜀鄙二僧》《童区寄传》以及《木兰诗》下学期的有《论语》八则 《寓言三则》(南辕北辙,...

香坊区17883771427: 翻译 世说新语三则 -
钮王先嗪: 王戎云:“与稽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①.” 【注释】 ①嵇(jī)康:字叔夜,任魏朝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与阮籍等称竹林七贤,为人内心谨慎,而行为狂放,崇尚老庄哲学,借以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后遭诬害,被司马昭处死...

香坊区17883771427: 谁有关于思辩的智慧的小故事啊? -
钮王先嗪: 两小儿辩日(《列子》) 23、短文两篇 枭逢鸠(《说苑》) 穿井得人(《吕氏春秋》) 24、晏子使楚(《晏子春秋》) 25、《世说新语》三则(刘义庆) 咏雪 道旁李树 复裈 26、蜀鄙二僧(彭端淑) 27、河中石兽(纪昀) 28、木兰诗(《乐府诗集》)

香坊区17883771427: 关于文言文《世说新语》三则的译文
钮王先嗪:《咏雪》——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

香坊区17883771427: 初中古诗词及文言文的原文及翻译(鄂教版) 满意者追加 -
钮王先嗪: 【 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香坊区17883771427: 《世说新语》里面有几则? -
钮王先嗪: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香坊区17883771427: 世说新语二则 -
钮王先嗪: 世说新语二则---原文:《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友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香坊区17883771427: 世说新语(三则)翻译 -
钮王先嗪: 从北方渡过长江到建康的一些人,每逢天气晴和的日子常常互相约请到新亭地方,坐在草地开筵饮.武城侯周顗在饮宴中间,喟然叹息说:“江南风景跟中原没有两样,只是眼前的山河与中原不一样!”在座的人都为之哭泣,泪眼相对.只有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