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文言文阅读

作者&投稿:芮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中的战国策,齐策二

张仪事秦惠王 【提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

在社会上闯荡的人要时刻提防突然发生的变幻。连张仪这样显赫的人时刻都有祸患,何况我辈呢?试看张仪是如何对付突发的祸患呢? 【原文】 张仪事秦惠王。

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

张仪闻之,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曰:“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今齐王臣憎张仪,仪之所在,必具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即举兵而伐之。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王曰:“善。”

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

梁王大恐。张仪曰:“王勿患,请令罢齐兵。”

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固与秦王约曰:‘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齐王甚憎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

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

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所谓托仪也。”

王曰:“善。”乃止。

【译文】 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乘机毁谤张仪,指责他过去不忠于惠王。

祸不单行,齐王这时又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他不该重用张仪。张仪听说这些事后,跑来对武王说:“臣有一条计策,虽然并不高明,还望大王裁决。”

武王问他:“有何计策?”张仪说:“为国家社稷利害考虑,其最上策莫如山东诸国发生变乱,大王乘势攻城掠地,扩充疆土。如今齐王对臣恨之入骨,无论臣走到哪里,他都会不顾一切发兵攻打。

所以臣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从而挑动齐王出兵攻魏。当齐、魏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乘机侵入韩国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畅通无阻,麾兵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天子,按图籍,君临天下,这可是万世不移的帝王基业啊!”武王称善,于是派出30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

齐王果然发兵攻魏。魏王震恐。

这时张仪站出来说:“大王不要忧心,臣可令齐国退兵。”于是张仪授计舍人冯喜,把他派往楚国。

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冯喜到齐,处理完齐、楚之间的事务后借机对齐王说:“素来闻说大王恨张仪入骨,可是令臣奇怪的是,大王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举张仪呢?”齐王奇怪的问道:“寡人非常憎恨张仪,张仪在哪里,寡人必定攻打哪里,令其无处藏身,先生何故说寡人抬举张仪?”冯喜说:“这正是大王抬举张仪之处。

张仪离开秦国之时,曾与武王密谋计议。张仪说:‘为大王计,莫如东方战乱大起,秦国便可乘机扩张土地。

齐王对臣十分痛恨,无论臣在何处安身,不管山高水远,不管多高的代价,必然引兵来伐。臣愿以身为饵,到魏为臣,使齐王攻魏。

当两国兵连祸结之时,大王可乘势攻韩,取三川,出函谷,直逼两周,收取天子祭器,而后挟天子,按图籍,以图王业。’秦王觉得很是不错,就依计而行,用30辆兵车,送张仪到魏。

大王果然中了张仪的诡计,为一个张仪而引兵伐魏,此举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广树仇敌于邻邦,使自己陷于不利境地,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张仪更得到秦王的宠信。这就是臣所说的‘抬举张仪。

’”齐王醒悟,赶忙停止进攻魏国。 秦攻赵长平 【提要】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聪明的人会识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进他人的圈套还不自知。

出谋划策时,掌握对方的计谋始终是第一位的。 【原文】 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秦计曰:“齐、楚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

周子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燕之计过矣。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

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译文】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借赵国,让他击退秦兵,如果不加理睬,秦兵就会无所忌惮,不会退去。

这样,就正中了秦国的计策,而齐、燕就失策了。而且赵对于燕、齐两国来说,正是御秦的天然屏障。

这正象牙齿跟嘴唇的关系,没有了嘴唇,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今日赵国罹难,明日灭亡之祸就会降临到齐、楚身上。

因此救援赵国就好比捧着漏瓮、浇灭烧焦的锅一样,实在。

2. 《战国策•秦策一史记•苏秦列传(太史公曰)》比较阅读及答案

作者:文言文阅读(19分)(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

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乃见说赵王于华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

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

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

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 当(苏)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煌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秦策一》)太史公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

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选自《史记·苏秦列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离开B.乃夜发书,陈箧数十 打开C.式于政,不式于勇 同“试”,尝试D.嫂蛇行匍匐 像蛇一样6.下列各句,都能表现苏秦“其智有过人者”的一组是( )(3分)①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 ②抵掌而谈,赵王大说③约从散横,以抑强秦 ④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⑤其术长于权变 ⑥式于政,不式于勇A.①③⑥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⑤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秦耗尽资用,游说秦王没有成 功,狼狈还家,受到家人蔑视。 B.苏秦不怕失败,发愤读书,刻苦钻研,充满自信,终于成功。

C.苏秦游说赵王,受到重用,一时间合纵策略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D.苏秦衣锦还乡,家人大事欢迎,他嫂子前倨后恭最让人觉得好笑。

8.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1)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

(3分)参考答案:5.C 解析:“式”同“试”,“用”的意思。6.B 解析:①句是描写苏秦刻苦学习的情景;⑤句是作者对苏秦兄弟 三人的评价;⑥句是作者的观点。

7.C 解析:“遍行于天下各诸侯国”就包含了秦国,文中讲的是“山东之国”。 8.(1) 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

(2)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3)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一起抗秦,这正表明他的智慧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参考译文】(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不成功。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金币也用光了。

资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

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几十个书箱,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

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王不能让他们赏赐金玉锦绣,取得卿相尊位的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 ”于是苏秦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

双方谈得十分投契,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璧百双,金币万两。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这时候,那么广大的天下,那么众多的人民,那么威严的王侯,那么有权势的谋臣,都要取决于苏秦的策略。没有耗费一斗粮食,没有烦劳一兵一卒上阵打仗,没有扯断一根弓弦,没有弄折一支羽箭,诸侯之间和睦相处,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近。

贤能的人得到任用天下人服从,一个人被重用天下人跟随。 所以说,(有效的谋略)用在政治上,不用在勇武上,用在朝廷之内,不用在边境之外。

当苏秦身在高位的时候,金币万两随他使用,车轮飞转,马队相连,在道路上光彩夺目,崤山以东的六国诸侯,闻风服从,使赵国的地位十分显要。

3. 战国策韩策二阅读答案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

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

弊邑之王所甚憎者,无大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

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①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陈轸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

楚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

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

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乎?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国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

楚兵大败于杜陵。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不谷:古代诸侯自称的谦辞。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役:役使 B.使者未来,又重绝之重:加重 C.乃使勇士往詈齐王詈:辱骂 D.楚国不尚全乎全:保全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张仪狡诈的一组是(3分) ①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②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 ③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④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 ⑤张仪至,称病不朝⑥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②④⑥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自荐出使楚国,他的目的是离散齐楚联盟,为秦国攻打齐国扫清障碍。 B.陈轸认为与齐国绝交不仅会孤立楚国,还可能引来秦国和齐国的双面夹击。

C.张仪承诺给楚国商、於六百里土地,赢得怀王君臣的信任,促使楚国与齐绝交。 D.怀王不听陈轸劝告,兴兵攻打秦国,却因失去友邦反遭秦、齐、韩的联合打击。

5.根据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6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 译: 答案: 2.B(重:再次) 3.C(①是说张仪主动请求前往楚国,④是陈轸对局势的分析。)

4.C(张仪以“秦国商、於六百之地”的承诺欺骗了楚怀王大部分君臣,但陈轸对局势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没有被蒙蔽。) 5.(1)且先出地后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

(2)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人出使齐国,秦、齐两国暗中缔结盟约。 (“反”“使”“阴”各1分,语句不通酌情扣分。)

参考译文: 秦想要进攻齐国,可是齐国和楚国是友好国家,秦惠王为此感到忧虑。张仪说:“请大王为我准备车马和礼物,我请求去楚国游说楚王试试看。”

张仪去南方面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做臣子,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国王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王;而臣张仪最不愿侍奉的君主,也莫过于齐王。

现在敝国准备发兵征讨齐国,无奈贵国跟齐国结为友好同盟,因此秦王无法好好侍奉大王,张仪我也不能够做大王的忠臣。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跟齐断绝邦交,臣会请求让秦王献上方圆600里商、於土地。

如此一来,齐就丧失了后援,而必定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以后,就必然听从大王号令。由此看来,大王如果能这样做,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南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更获得了商、於的土地,这真是一举三得的上策。”

楚怀王一听,非常高兴,就赶紧在朝廷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於600里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客卿陈轸最后晋见,却不向怀王道贺。陈轸说:“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的土地,反而会招来祸患,所以臣才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

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重视大王的原因,是因为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邦。如今秦国还没把地割给大王,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如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状态,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来跟齐断绝邦交,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让土地,那么必然遭到。




“十五年,晋君兴兵将攻秦”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翻译: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晋国发动军队攻打秦国。“十五年,晋君兴兵将攻秦”出处: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记载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

文言文中的战国策,齐策二
张仪事秦惠王 【提要】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在社会上闯荡的人要时刻提防突然发生的变幻。连张仪这样显赫的人时刻都有祸患,何况我辈呢?试看张仪是如何对付突发的祸患呢?【原文】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生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谓武王...

请翻译<战国策>一段文言文
翻译:齐王将要封赏田婴于薛邑。楚王听说后十分恼怒,准备出兵攻齐。齐王有意放弃封赏田婴。公孙对田婴说:“您是否封赏得成,关键不在齐国,还在楚国。待我去说服楚王,让他比齐王更想封赏您。”田婴说:“我就把这件事委托给您吧。”公孙为田婴对楚王说:“鲁、宋两国讨好楚国,而齐国却不讨好楚...

将下面这段文言文翻译一下...顺便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判断句:最后一句。被动句:其说之见售者居多\/其不见售者居多\/其不见售又加猜忌者\/非逐则死耳

秦攻赵长平文言文翻译
1. < >的翻译 《战国策·秦攻赵长平》的翻译:秦国攻打赵国的长平,齐、楚两国起兵救赵。秦王盘算道:“如今齐、楚前来救赵,如果他们团结一致,寡人退兵未迟;假如他们一盘散沙,则乘势攻之”。 这时,赵军粮食告急,派人向齐国借粮,可是齐王不理睬。谋臣周子对齐王说:“大王不如把粮米暂...

翻译文言文“怀朴为璞”
白话释义:公孙衍做魏国大将时,和魏相国田?不睦。季子替公孙衍对魏王说:“大王难道不知道用牛驾辕、用千里马拉套连一百步也不可能赶到的事吗?现在大王认为公孙衍是可以领兵的将领,因此任用他;然而您又听信相国的主意,这明显是用牛驾辕、用千里马拉套的做法。即使牛马都累死,也不能把国事做好,...

文言文阅读商鞅变法
1. 商鞅变法文言文答案 文言文阅读:商鞅变法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 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

文言文中的《战国策·齐策一》翻译
先秦·刘向《战国策·齐策一》白话释义: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

战争类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 《公输》《唐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 4. 文言文阅读(19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护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

能激励人的文言文
1. 勉励人的古文 黄生借书说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新津县17386903472: 文言文阅读.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 ① 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 -
隆娅甘悦:[答案] 1.①同“返”,返回,回去.②买 2.果然不到一年,就买到好几匹千里马.(意对即可)

新津县17386903472: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 4题. 江乙对楚宣王 《战国策》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 -
隆娅甘悦:[答案] 答案: 解析: 1.(1)没有人 (2)寻找 (3)做主管 (4)言语真实;2.B;3.B;4.B

新津县17386903472: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隆娅甘悦:[答案] (1)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正确把握朗读节奏并准确断句.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作为是划分依据.一般句首发... 常见的文言现象: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词语考查的重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识记的知识要点.需...

新津县17386903472: 在线求指导: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燕昭王求士 《战国策》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 -
隆娅甘悦:[答案] 1.A 2.D 3.B 4.(1)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 (2)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 (3)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新津县1738690347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 - (5)题.战国论【明】李贽余读《战国策》而知刘子政之陋也.夫春秋之后为战国.既为战国之时,则自有战国之策.盖与世... -
隆娅甘悦:[答案] (1)D项“而不知战国之宜”,对“宜”的解释错误,从这句的上句“徒知羡三王之盛”具体语境来看,“宜”与“盛”相对... 参考译文 我阅读了《战国策》就知道刘子政浅薄无知.春秋之后就是战国,已经是战国了,就自然有战国时期的治道谋略.因...

新津县17386903472: 战国策 魏策 阅读答案 -
隆娅甘悦: 1 约定 这 2 饮酒乐,天又雨 3 虽然开心,但怎么可以不遵守信用呢 4 魏文侯诚实守信,不应玩耍而不赴约,为人厚实,是个好官

新津县17386903472: 《战国策秦策》的全文是什么
隆娅甘悦: ○卫鞅亡魏入秦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 忠尚见弃,轸不之 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战国策》秦策五卷,...

新津县17386903472: 战国策 - 齐策楚有祠者 -
隆娅甘悦: 原文出自于《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 原文: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陈轸为齐王使,见昭阳,再拜贺战胜,起而问:“楚之法,覆军杀将,其官爵何也?”昭阳曰:“官为上柱国...

新津县17386903472: 阅读文言文《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 -
隆娅甘悦: 1.⑴穿戴 ⑵偏爱 2.B 3.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4.切身经历 齐王纳谏 5.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意对即可)

新津县17386903472: 文言文阅读①邹忌修八尺有余文言文阅读①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
隆娅甘悦: 1.yì kuī2.《战国策》(《战国策·齐策一》) 刘向3.(1)土地方圆(2)没有谁(3)指责,讽刺(4)偶尔4.(1)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 (2)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5.人们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进一步悟出治国的道理,即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才能实现大治)6.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7.那句俗语没有错.我们可以有新的理解.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