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人生三大遗憾,除了传国玉玺,还与哪两个人物有关?

作者&投稿:濮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元璋登基时的三大遗憾~

  朱元璋的遗憾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胸怀韬略,深谋远虑,在群雄对峙中脱颖而出,当上皇帝后则以刚猛治国,堪称一代英武。但有一件事,却困扰了太祖朱元璋近三十年,直到他死的时候也没有解决——这便是定都的困扰。
  在与群雄争霸的过程中,朱元璋曾经选择了金陵(今南京)作为根据地。金陵地形险要,北有长江天堑,自古为形胜之地。“金陵龙蟠虎踞,帝王之都”,三国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十国的南唐都曾以此金陵为都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取金陵后,改称应天府。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在即位诏书中称应天为京师。
  然而,此时朱元璋并不满意应天,所以没有正式将应天确立为国都,其原因有三:一是历史上以应天为国都的朝代都是气数很短,在迷信的当时看来,应天有些不大吉利;二是应天偏于东南,不便于控制全国;三是应天位于江左,对江左边防有鞭长莫及之意,在位置上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
  朱元璋派兵攻取汴梁(今河南开封)后,有人建议定都汴梁。朱元璋非常重视,亲自前去汴梁。实地考察完后,他认为汴梁虽然位置适中,但是无险可守,四面受敌,地形显然不如南京。但朱元璋考虑汴梁是宋朝的旧都,当时西北未定,需要将汴梁作为运送粮草和补充兵力的基地,于是借鉴古代南北二京制度,以应天为南京,汴梁为北京。南京的名称便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朱元璋平定陕西,定都之议再起。主要的候选城市集中在长安、洛阳、应天、汴梁、北平几地,大臣们的意见不一,各自引古论今,提出讨论。“或言关中险固,金城天府之国;或言洛阳天地之中,四方朝贡,道里适均,汴梁亦宋之 旧都;又或言北平元之宫室完备,就之可省民力”。朱元璋见众臣意见难以统一,谁也说服不了说,竟然异想天开地提出以临濠(今安徽凤阳,元朝时称濠州,洪武七年改称凤阳)为中都的想法。朱元璋称在临濠建都,是“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义也”。然而,临濠是朱元璋的家乡,显然更多的是朱元璋想要光宗耀祖、荣归故里的私心。但群臣不敢反对。于是,朱元璋下令仿照南京规制在临濠营建中都。这样,在明朝建国之初就形成了南京(应天)、北京(汴梁)和中都(临濠)并存的情况。
  之后,朱元璋一直有将中都凤阳(临濠)作为大明国都的想法。重臣中只有刘基(即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刘伯温)坚决反对,他认为凤阳根本不适合作为国都:“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确实,偏僻小城能出一个草莽皇帝,却无法承载一个帝国都城的雄伟。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朱元璋采用了汗高祖刘邦徙天下富豪于关中的办法,下令移江南民十四万户于凤阳。江南一带的富豪全部被迁往凤阳,并且不许私自回去。因为东南地区之前为朱元璋的大对头张士诚所据,朱元璋此举实际上是要打击东南地区的文人和地主阶级。
  这些江南富人被迫背井离乡,自然十分思念家乡。虽然不敢公开回到原籍,却伪装成乞丐,以逃荒为名,成群结队地跑回江南老家探亲扫墓,到第二年再回到凤阳。日子久了,就成为习惯,也成为当时一大奇景。凤阳花鼓在东南一带是妇孺皆知的民间歌舞,其一有唱道:

  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实际上指的就是江南富豪伪装成乞丐逃荒的这件事。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元璋巡视已经改名为凤阳的中都的修建情况后,突然改变了主意,下令停建。此时修建中都临濠达已经有六年,颇具规模。众人对此都大惑不解。朱元璋解释停建的理由是劳民伤财。但这其中显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朱元璋身边的功臣许多都是他的同乡,江淮人在高官中占了很大比重。江淮功臣居功自傲,常有违法乱纪之事,且在朝中结党谋取私利。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不久,便开始着手加强中央集权,对臣下的结党很是警惕。他担心临濠是许多江淮功臣的老家,建都临濠后,会助长江淮集团的势力。实际上,朱元璋的一生,都在为如何加强皇权而煞费苦心,所以他手下大臣大多不得善终,这其中也包括刘基。
  〔刘基,《明史》称其“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在民间传奇和文学作品里,刘伯温则更是一个传奇,比张良、诸葛亮还要神通广大,甚至能未卜先知,洞察今古,呼风唤雨,乃神仙一般的人物,被称为“帝师”、“王佐”,有“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誉。预言之作《烧饼歌》就被传为是他所写。刘基跟随朱元璋多年,深知皇帝的品性和为人,所以选择了功成深退,坚持不当丞相,要归老于乡。他不肯留在朱元璋身边,自然是为了避祸,但结果与其他功臣一样,下场并不好。尽管朱元璋对刘基“每恭己以听,常呼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但那是有所请教,是一种姿态而已,可能是出于一种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身为文盲老粗的朱元璋对文人有一种内心本能的反感。刘基如此意志坚决地辞官不做,朱元璋立即认为文士不在身边更难以掌控,更欲除之而后快。刘基回到家乡青田后,一直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话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自那以后,再也不肯跟县令见面了。即便如此,最终还是未逃脱朱元璋的算计,被暗中下毒害死。一说是胡惟庸所害。不露痕迹地毒杀功臣是朱元璋的拿手绝技,开国大功臣徐达也是这种死法。〕


  朱元璋的遗憾2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朱元璋正式下诏,以南京为京师,多年悬而未决的定都问题才算正式告一段落。历史经常会因为偶然的因素而改变走向,而城市的命运也是如此,汴梁和凤阳就这样与历史的机遇擦肩而过。
  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后,开始修建南京城墙和皇宫。周庄富翁沈万三在历史上有“聚宝盆“之称,富可敌国。当时,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张士诚固守苏州达八月之久,背后得到了苏州富民的大力支持。城破之后,朱元璋曾恨江南为张士诚出力,取沈万三家租簿定额,对江南一带格外加赋,每亩完粮七斗五升。沈万三是个精明的商人,便主动拍朱元璋的马屁,想以此换得太平。朱元璋下令建南京城时,沈万三就“助筑都城三分之一”,即现今南京城墙的中华门到水西门一段。城墙修完后,朱元璋还算比较满意,也就没对沈万三下手。但明朝廷的检校们还是不时来找沈万三寻事,其实就是想讹诈银子。沈万三不过是个商人,不愿意去跟这些人折腾,为了一劳永逸,主动提出要为明军出军饷,结果犯了朝廷大忌。太祖朱元璋大怒,认为一个平民百姓居然想要犒赏皇帝的军队,可谓居心叵测。幸得太祖皇后马氏心慈,顺口说了一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焉!”(《《明史·卷一百一十三·后妃传》》)沈万三这才保住了一条命,家产被籍没,人也被发配云南充军。他一个豪绅,养尊处优惯了,从来没有受过这种苦,不久就死在了云南。尸骨也不敢运回江南水乡,就地埋在了大理。
  然而,沈家的灾难并没有就此结束,后来还经历过一次折腾。沈万三死后,沈家财产虽然损失大半,但沈家依然人丁兴旺,财力雄厚。洪武末年,沈万三的上门女婿顾学文和一个美貌女子梁氏偷情。梁氏的丈夫陈某是个弱智,顾学文故意派人引诱弱智陈某出门饮酒赌博,暗中与梁氏来往。陈某的父亲知道后,打算报复顾学文。可是沈家财粗气壮,陈家又不是做官的,怎样才能得手呢?刚好此时蓝玉谋反案发,陈某的父亲就趁机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一牵涉蓝玉案,就不再是什么私情事,立即变成要案。沈顾两家的成年男子都被凌迟处死,被处死前都经过严刑拷打,逼出沈家财产下落;小孩则充军南丹卫;妇女发配到浣衣局为奴。梁氏作为引发这件事的主角,亦被公公即陈某的父亲逼令上吊自杀。从此,号称“江南第一富豪”的沈万三家族彻底败落。
  再来看南京皇宫的建设。南京为六朝古都,已经有颇具规模的宫城。但太祖朱元璋却不肯就地利用六朝的宫城,打算另起新宫,主要担心旧宫风水差,怕重蹈前王朝短命的覆辙。刘基奉命为新皇宫选址。经刘基勘测,宫城位置宜在钟山“龙头”之前,因此处有“帝王之气”。刘基所选的风水宝地,正是燕雀湖所在地。
  燕雀湖因在紫金山南,原来的名字叫前湖。燕雀湖的名称始于南北朝。当时,梁武帝长子萧统谦恭好学,笃信儒佛,尤好文学,深得梁武帝宠爱,被立为太子。萧统三十一岁时,游玄武湖不幸失足落水。后来虽然被救了上来,却因此感染了风寒,不治而死。太子早逝,令梁武帝悲痛万分。下葬时,特意将太子生前的心爱之物琉璃碗和紫玉杯陪葬。琉璃碗为西域进贡之物,其实就是现代的玻璃,不过在当时极为稀见,被视为稀世珍宝。有个参与了安葬过程的太监见财起意,在某一夜,私自盗掘了萧统墓。太监取得珍宝后,迅速逃跑,到护城河上朱雀航时,忽然飞来无数燕雀,并一齐扑击太监。这一罕见的现象引起了巡逻卫士的注意,太监的形迹因而被人发现。梁武帝得知燕雀护陵的事情后,非常惊异,诏令重新整修太子墓。封墓时,又有数万只燕雀衔泥飞来,筑起很大的墓包,并且日夜盘旋绕飞不已,守护着太子墓。由于太子墓在前湖边上,因此,后人便称前湖为“燕雀湖”,又名“太子湖”。宋朝诗人杨修之(即杨备)曾有诗云:“平湖岸侧见高坟,万土衔来燕雀群。鉴面无波天一色,此中文藻似储君。”
  历史上的燕雀湖颇负盛名,周长约三十里,面积很大。湖边芦苇丛生,各种水鸟常栖息于此,湖水与钟山相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雄姿秀景。
  就修建宫殿而言,燕雀湖地势低洼,又距离外城太近,战时易受城外敌军威胁,并非理想的地点。然而,就因为刘基判断此地为“龙头”宝地,美丽幽静的燕雀湖从此消失。为了修建新皇宫,朱元璋调集几十万民工填湖。由于湖广势低,填湖工程十分浩大,需要大量的土石,故南京民间有“迁三山填燕雀”的传说。燕雀湖大部分被填平后,为了防止地基下沉,又在殿基下打入无数密集的木桩,上盖巨型条石,然后再在上面建造宫殿,并铺盖砖石结构的大型水道。为了使内宫水源澄清,又在遗留的湖底铺以大量雨花石,让湖水穿城墙而入,在内宫曲屈环绕。《上元江宁乡土合志》载:“新宫之址在都城东,盖填前湖而筑之。前湖即太子湖,一名燕雀湖,梁昭明遗迹也。今既填塞,犹留一泓于城外。”


  朱元璋的遗憾3

  传说南京城及皇宫建好后,太祖朱元璋帅群臣登上紫金山,俯视都城之气派。南京城九十六里,十三个城门,宫殿雄伟,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少见的。对于在自己手中创造了这样一座宏伟的都城,太祖朱元璋很是得意,炫耀地问群臣:“我的都城建得怎么样啊?”群臣自然都是赞不绝口。唯独十四岁的四皇子朱棣说:“紫金山上架大炮,炮炮击中紫金城。”朱元璋定睛一看,不禁冒了一身冷汗。原来南京都城周围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等,一些重要制高点都在城外,这是城防的大忌。朱元璋心中愤怒,不过,当时没有发作。回宫后,他让太监给负责筹划筑城的刘基送去了一盘桔子。刘基知道皇帝怪罪自己筹划失当,送桔子是恨不得将其剥皮抽筋吃肉之意,吓得连夜逃入茅山避祸。
  这当然只是传说。不过,确实有个因书写匾额惹怒朱元璋而被杀的真实故事。
  皇宫中各门匾中的“门”字末笔直下至底而没有向上的勾脚。“门”字的这种写法,始于宋朝。据说宋偏都临安后,玉牒殿失火,殿门烧光。宰臣奏说,宫殿匾额中的“门”字,末笔都有勾脚,带火笔,因此招火,将这些匾额全部烧掉方能免灾。从此以后,凡宫殿的匾额,书写时“门”字末笔都直下,不勾脚。朱元璋命中书詹希原为太学集贤门书写门匾。詹希原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到朝中为舍人,常为宫殿公署榜题写匾额,人们以得詹希之书为荣。詹希原写的时候,将“门”字最后一竖向内钩起稍高一点。太祖朱元璋明太祖看后便大发雷霆说:“吾方欲集贤,詹希欲闭门塞朕贤路耶?”遂下令斩之。
  尽管采取了种种有效的措施,到了朱元璋晚年,建在燕雀湖上的皇宫还是出现了地基下沉的现象。古代帝王修建宫殿,均就南低北高的地势而建,取意为步步升高,一代更比一代强,江山可以万代相传。而明皇宫下沉后,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势。宫城前昂后洼,总让人觉得形式不称。按照阴阳家的说话,这是绝后和丧败亡国的征兆。对于迷信风水的朱元璋来说,这是一种不详之兆,认为对大明江山社稷何后代极为不利,这给本来久对建都南京深感美中不足的朱元璋来说更添了一层心病。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颇有迁都关中的打算。当时,明朝的主要威胁是蒙古草原上的北元残余力量。迁都西北,可以加强北方边防,安定边界。北平之所以没有被考虑,是因为朱元璋想留给最喜爱的第四子朱棣做封地。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对此事极有意见,因为倘若国都搬去西安,他就没有了封地。为此,朱元璋还将秦王拘禁起来,若不是太子朱标求情,差一点就废掉了秦王。
  太子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地形,回来后向朱元璋献陕西地图。太子朱标个人比较倾向于选择西安为国都,因为西安(历史上的长安)曾经为西汉和唐朝国都,王者气派十足。
  然而,世事无常难料,太子朱标于第二年病逝。本来有可能辉煌起来的西安,重新陷入黯淡的历史中。直到公元1644年,反抗明朝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西安称王,以西安为国都,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并发动大量民夫重新修整长安城,将城墙加高加厚,壕堑加深加宽,比原来更加壮丽。太子朱标没有实现的愿望,竟然在朱氏王朝的敌人手中实现,这真是历史绝大的讽刺。只是,大顺政权并没有持续多久。不久,西安的高墙便被满清的红衣大炮(实际上是明朝所有,明将孔有德等投降满清,将西洋葡萄牙大炮带给了满清。这种大炮是当时明朝最新式的武器。清军有了这种大炮以后,其攻坚和野战的能力大为提高)攻破。从此,西安再也没有出现过成为国都的可能。
  太子朱标壮年而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击,再也没有精力和心情考虑迁都的事情。他在当年年底亲自撰写的一篇《祀灶文》中,表达了万般无奈的心情:“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就绪。维宫城前昂后洼, 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劳民。且兴废有数,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一副听天由命的可怜相,听起来真是异常的凄凉。这让人感慨,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风强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国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遗憾,至死都没有妥善解决。太祖朱元璋死后四年,他的继承人惠帝朱允炆的皇位被其叔燕王朱棣篡夺,而朱允炆本人则生死不明。于是,许多史学家纷纷大做文章,把这一巨变归咎于南京皇宫的风水不好。

1.没有传国玉玺
2.没能迁都凤阳
3.没有彻底灭亡蒙人

人生总是充满遗憾,平常人如此,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也不例外。就好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本是贫苦出身,后来竟翻身做了皇帝。这样的人生,或许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大家也都会想,能够拥有这样的人生,想必也是一生无憾了。

然而朱元璋在临终时,仍然觉得人生有三大遗憾,其中一个就是没能找到传国玉玺。除了传国玉玺,还与两个人物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关于朱元璋的人生三大遗憾。

一、未得到传国玉玺

公元前228年,秦王政得到和氏璧,他统一天下后,命李斯用小篆雕刻传国玉玺,正面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虫鸟篆字。于是这块玉玺,便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

传说,秦始皇过洞庭湖的时候,突然风浪骤起,他慌忙中将传国玉玺抛入湖中,祈求神灵庇佑,玉玺自此消失了八年。后来有人将其捞起,重新献给了秦。秦朝灭亡后,传国玉玺到了刘邦手里,西汉建立后,传国玉玺成为“汉传国玺”。

后来传国玉玺兜兜转转,见证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变迁,直到靖康之变爆发,被金国夺走,从此销声匿迹。不久,有人称“传国玉玺”现身大都,但有人认为,这并非真正的传国玉玺,不过仍然导致众人争抢不断。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深入漠北,除了消灭元朝残余势力外,主要目的就是想寻回传国玉玺。他之所以如此向往传国玉玺,主要就是想证明,自己是君权神授的真命天子,可惜最终无所获。

二、未招降王保保

王保保,蒙古名为扩廓帖木儿,是元朝末年名将。在元朝大势已去的局面下,他始终忠心效力,坚持与明军对抗,赢得朱元璋的尊重及赏识。有一次朱元璋问大家,天下谁能称得上奇男子,众人回答常遇春。可朱元璋却说:“遇春虽人杰,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正因如此,朱元璋就特别想招揽王保保入麾下,他曾多次派遣使者去劝降王保保,可是均被拒绝。十多年里,朱元璋写了七次信给王保保,表达自己对他的欣赏之情,这七封信都收录在《明实录》中,只可惜王保保始终未曾动摇。

洪武五年,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冯胜等大将率军征讨北元,结果徐达、李文忠均被王保保击败。王保保挫败了明军士气,却令朱元璋愈发欣赏他,还让自己的儿子朱樉,迎娶了王保保的妹妹。但遗憾的是,朱元璋一直没能成功招降王保保。

三、未寻得元太子

元太子就是元顺帝的太子,名叫孛儿只斤·爱猷识理答腊。他早年接受儒学教育,至正十三年被封为皇太子。当时元顺帝荒淫纵欲,但爱猷识理答腊很有上进心,所以常常与父亲发生争执,甚至差点兵戎相见。

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派徐达、常遇春进攻大都,爱猷识理答腊随元顺帝出逃,辗转来到应昌。元顺帝死后,爱猷识理答腊即位,是为元昭宗。元昭宗有中兴之志,他重用王保保,希望能够挽回元朝颓势。然而天下局势已定,他的抱负终究没能实现。

朱元璋一直在寻找元昭宗的下落,这是因为一般新的皇帝,都希望前朝的亡国之君,能够对自己表示臣服,以示天下一统,昭示新王朝的正统性、合法性。但朱元璋并未能够找到元昭宗,成为他人生一大遗憾。

朱元璋作为开国之君,从他的三大遗憾可以看出来,他十分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正统、合法、稳定的王朝,交给自己的子孙。因此他一生都在努力,将一切做到完美,好让子孙无后顾之忧,能让明朝万世相传。但人无完人,人生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最终朱元璋也只能带着他的三个遗憾,永远埋葬在孝陵之中。




朱元璋惩贪 是否是史上最严厉的?
而那些“不畏法度者”,则往往会成为违法者,最终必然会受到法律的惩罚,失去自由,失去亲友,甚至失去生命。“一口井”是一笔账,算得准,守得住,则会用之不竭,反之,过于贪心,不仅享受不到“一口井”带来的幸福,而且可能会搭上自己的脑袋。 朱元璋惩贪三大案 朱元璋建国,他有自己的理想,他要建一个廉洁的、高效率...

明朝一公有多少个皇帝?大神们帮帮忙
他的英年早逝怎能不令人慨叹。 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宣宗皇帝的长子,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这位孙贵妃深的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

太祖朱元璋一生做了什么?
朱元璋盘踞在江淮一带,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按理说粮食不成问题;但朱元璋仍然要把“广积粮”作为大战略的三大要素之一。这是因为元末的江淮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百姓经常是无法解决温饱,而朱元璋的起义军现在已有几十万之众,虽在攻占江南后得到了很多的粮食,但由于起义军迅速扩大,很快就消耗干净。因而朱元璋在战事频繁...

名山县13628591290: 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的三件憾事分别是什么 -
督店清芬: 1.没有传国玉玺2.没能迁都凤阳3.没有彻底灭亡蒙人

名山县13628591290: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得到传国玉玺 -
督店清芬: 玺经过魏、西晋、前赵、冉魏、东晋、宋、南齐、梁、北齐、周、隋,传到唐朝,至五代后梁、后唐时失去踪影.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1.后唐末帝李从珂自 焚之时,玉玺便失踪. 2.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

名山县13628591290: 传国玉玺上刻的是哪几个字
督店清芬: 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皇命受之于天,(神圣不可侵犯),它必将永久昌盛. 皇帝是天子,他的任命来自上天,即“君权神授”,“受命于天”可以增强皇权的神秘与权威. 秦始皇 希望皇位永固,最好能二世、三世乃至万世.是谓“寿”、“永”、“昌”.“既”是一个副词,表语气,如果要强行翻译得话可译为希望、期望. 公元220年,献帝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曹丕篡权,逼献帝禅让,汉亡.曹丕使人在传国玺肩部刻下八个隶字“大魏受汉传国之玺”.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在右侧加刻“天命石氏” . 所刻的是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意思是皇命受之于天,(神圣不可侵犯),它必将永久昌盛.

名山县13628591290: 最有名的玉玺在哪个年代?最有名的玉玺在哪个年代
督店清芬: 最有名的,最无价之宝,就是秦始皇用和氏璧做的传国玉玺,相传秦始皇在洞庭湖游玩的时候,狂风大作,秦始皇拿出这个玉玺,置入江水中,狂风立止. 传国玉玺一出现...

名山县13628591290: 大秦传国玉玺下落 -
督店清芬: 有关玉玺的失踪之说,现时有三种说法: 1.后唐末帝李从珂自 焚之时,玉玺便失踪. 2.公元946年后晋出帝被辽太宗捕获之时丢失. 3.传国玺是在元顺帝手上再度失踪的,元朝皇室曾有玉玺之记录.明军攻入元大都, 「俘获诸王子6人,玉玺两枚,元成宗玉玺一枚,元朝共11个皇帝,其它皇帝玉玺均没有缴获.」 据《二十五史纲鉴》载:公元1370年5月,明军横扫漠北直捣应昌之时,缴获元顺帝出逃所带到漠北的一批珠宝.其中既没有元朝的诸帝之玉玺,又没有传国玺.由於传国玺的下落不明,明、清两朝均没有传国玺.是故明朝开国时,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就是「少传 国之玺」.

名山县13628591290: 朱元璋为什么没有得到传国玉玺 -
督店清芬: 关于传国玉玺,有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比较官方的(但不一定是事实):南北朝的时候,由于玉玺出现,后来南朝宋的建立者刘裕北伐夺取玉玺.结果后秦打不过刘裕,想把玉玺给北魏,北魏援军没到,刘裕就打过来了,后来玉玺就被烧了....

名山县13628591290: 关于快板的详细资料 -
督店清芬: 快板有“数来宝”、快板书、小快板、天津快板等多种形式.“数来宝”是两个人表演的;快板书是一个人表演的;小快板除了作返场小段以外,主要是群众文艺活动的一种形式;天津快板是用天津方言演唱的,除竹板外还有扬琴伴奏.“快...

名山县13628591290: 明太祖朱元璋谁能介绍一下
督店清芬: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

名山县13628591290: 摩尼教艺术的起源、特点?
督店清芬: 摩尼教 Manichaeism 3世纪中叶在古波斯(今伊朗) 萨珊王朝时兴起的一种宗教.... 朱元璋登基后立即镇压明教,除了国号仍称“大明”之外,一切与明教有牵连的事物都...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