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史实,指出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作者&投稿:常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2分)市场经济和世界性货币体系最终将推动全球化成为形式,阅读下列材料,根据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①特点:第一次全球化:始于新航路开辟;以欧洲国家为主;(1分)建立大帝国。(1分)第二次全球化:始于二战以后,由美国主导(1分);建立全球性的多国公司和全球公司;国际贸易增长迅速。(1分)②原因:大战对欧洲的摧残;经济危机的打击;先进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美国对欧洲和日本重建的作用。(2分,答两项即给分)(2)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恢复银行信用及工农生产,使经济得以恢复发展,二战后成为超级大国;(1分)二战后期(1944年),由美国牵头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融汇兑制度,(1分)根据会议决定,会后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1分)从而形成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1分)(本题总评分以答到要点为准)(3)措施:①积极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国内因素,积极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市场经济的竞争(1分,答一项即给分)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人民币参与国际货币市场的竞争。(1分,答一项即给分)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第一问考查了经济全球化的开始和发展历程原因。第二问考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面对大危机采取的措施,进而实现了经济发展模式的改变。第三问考查了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措施。

(一)中国正在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过去20多年间,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并逐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主动参与者。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少数几个最大的赢家之一。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在过去22年里扩大了约22倍,世界排名从开放之初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9位,年均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80年代初的不
到20亿美元,上升到现在的400亿美元左右,从1993年以来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投资东道国,如今累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已达3500亿美元。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吸收外国投资与扩大国际贸易,有力地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增强了综合国力,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与政治事务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之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中赢得主动,是因为中国政府从本国的比较优势出发,制定了正确的对外开放战略,并一以贯之地加以实施。总体而言,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其低廉的劳动力与土地,成体系的制造业基础和潜在的巨大市场规模;比较劣势则主要是一些重要技术开发能力弱、某些自然资源相对匮乏和经济体制中存在的缺陷。中国并行地在汽车、石化等“制高点”领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和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这两种战略的同时实施,使中国避免了其他单纯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发展中国家所出现的国际收支严重失衡恶果。为了克服体制上与国际规则不接轨的劣势,中国在经济特区、开发区等局部地区率先实行与国际接轨的体制和优惠政策,这种局部突破的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吸引外资与国际贸易的扩大。

上述开放战略虽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成本也相当高。例如,汽车、石化等“制高点”产业由于长期受到过度保护,其国际竞争力一直较低;出口导向部门具有“大进大出”的特点,与国内经济联系少,对国内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国内市场的部门分割与地方保护现象普遍存在,大国经济的优势难以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在税收、市场准入、投融资等诸多方面存在着普遍的差别待遇,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等等。

中国加入WTO以后,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以往实行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并行的战略将有必要调整,逐步转向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谋求竞争优势的战略。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这个问题已经有了较多的研究。人们通常强调的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裕、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国家幅员辽阔,某些资源供给充足的优势等。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值得重视的优势。

一个优势是大国市场的规模经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且处在经济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阶段,人均收入正接近1000美元。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中国已经和正在进入对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效应的家电、汽车、电子通信等产品的需求迅速扩张期。这一市场条件有可能使某些相关产业形成世界上特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其中既包括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也包括由于产业聚集而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由此而产生的低成本不仅会使国内消费者受惠,也有助于提高这些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另一个优势是具备了重点发展加工组装制造业的有利条件。一些年来,中国经历了以轻纺工业、重化工业为重心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进入一个以加工组装制造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可以提供加工组装制造业所需要的资本、劳动力(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熟练劳动力),利用有较高水平且相对成熟的技术,生产出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逐步提升的产品。从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势看,一批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加工组装产业也会向中国转移。近年来,颇具规模的计算机组装加工基地在中国的珠江三角州地区快速形成,已经显示了这一趋势。一般认为,汽车产业是中国加入WTO后受冲击较大的领域之一;但据我们的研究,在经过必要的调整后,在今后10年左右,中国极有可能成长起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

如果上述比较优势能够成功地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中国完全有可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二)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已经取得的进展

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为了避免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的不一致,中国在经济特区等局部地区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实行符合国际惯例的经贸规则。特区不仅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而且是市场化改革的实验田。中国政府将特区的成功经验向更大范围推广,形成了开放与改革良性互动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方向和界定依据逐步得到明确。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同时,要培育市场体系、监督市场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实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管理国民经济,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段论述概括了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政府经济职能上的认识进展,同时也指出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按照这一基本方向,一些年来政府职能发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变化。

——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建立。计划、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基本形成了计划、金融、财政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调控机制。国家计划突出了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大幅度消减了指令性计划指标,强调计划指标要少而精,总体上是预测性和指导性的。财税体制正在由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建设经营性财政向现代市场经济下的公共财政转变,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税体制初步形成。金融体制摆脱了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的出纳”的窠臼,正在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构建现代化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政府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策、货币信贷政策等经济手段以及法律手段调节经济运行,有效地治理了先后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和一定程度上的通货紧缩趋势,逐步积累了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有益经验。

——培育、规范、监管市场体系取得一定进展。中国政府在不断发展商品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努力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2000年,在社会商品零售额中,按市场价销售的比重已高达95%,比1995年提高6个百分点。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超过1000家,股票总市值48000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7%,成交金额60800亿元。外汇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技术市场获得长足发展。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实施了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对风险较大的期货市场和证券市场,通过健全上市规则、交易规则和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了风险防范和监管机制。政府在规范、监管市场主体、市场组织形式和市场交易行为等方面,正在走向制度化轨道。

——政府以往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政企分开迈出较大步伐。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军队、武警部队和政法机关经商办企业的做法,已经改变。政府各部门解除了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直接管理企业。电信、电力、铁路、民航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在加强所有者监督职能方面,政府采取了向重点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派驻监事会,以及向资产经营机构和大企业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等措施,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家提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正在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多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发生了重要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所占份额接近1/4。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不对国有企业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以保证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在管理涉外经济方面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外贸、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通过降低关税、减少配额、取消出口补贴,及实行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等,初步形成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外贸、外汇运行机制。引进外资的地域和行业限制逐步放松,各级政府在健全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管理外商投资、简化办事程序、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作出积极努力。

——政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职能有所加强。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入口、资源、环境和社会保障对现代化建设的压力日益增大。适应这种形势,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并积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目前,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降到一个较低水平。政府实行了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政府加强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将应用型科研机构推向市场。普及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和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取得明显进展。与新体制相适应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政府自身改革取得一定进展。首先,确立了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基本方赂,提出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并努力付诸实施。按照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政府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重视和加强了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和行政监察工作,建立并逐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和廉政建设制度。其次,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1998年以来,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相继开始了力度较大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改革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按照精简高效、权责一致的原则,较大幅度地调整和精简机构和人员编制;重点加强综合经济部门和执法监管部门,精简撤并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管理部门。机构改革后,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社会中介机构和地方的职能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一半。机关工作作风和效率有了一定改进。各级地方政府也进行了相应精简,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再次,政治民主化向前推进。更多地听取专家、公众意见和接受媒体监督,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通过直接选举区、县人民代表和农村基层政权领导,以及推行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基层民主政治得到发展。公益组织和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的自主治理机制也逐渐发育,在争取公共利益、协调经济社会矛盾以及补充、替代和监督政府职能等方面,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三)政府职能转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各级政府的职能转变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看,政府自身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力度也小于机构改革的力度。政府职能转变和自身改革在有些情况下是主动推进的结果,在另一些情况下则是迫于形势压力,缺乏远见、深度和系统性,治标不治本。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自主治理的关系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尚待解决。

——政府对微观经济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直接干预依然过多,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形成。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经济转轨时期又有某种扩展的行政审批制依然广泛存在,特别是企业设立、领导人任免、投资、外贸等领域的行政审批亟待清理、削减。值得注意的是,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某些政策的实施又产生了强化行政审批和个案处理的副作用。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股票发行以及兼并收购等资产重组活动中,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往往出于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甚至长官意志,对企业进行不适当的行政干预。例如,强行要求效益好的企业在投资、担保贷款、资产重组等方面照顾劣势企业,甚至向企业摊派政府的行政性支出。国有经济布局不合理、战线过长的问题依然突出,对其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力度不够,进展迟缓。对非公有经济的限制依然过多,公乎竞争环境尚未形成。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混淆不清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如何构建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系,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在投融资领域,存在着政府以直接干预微观投融资活动达到宏观调控目标的倾向,其结果往往达不到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同时又加强了政府对投融资活动的不正常的干预。不少部门和地方政府仍然过多地承担着投融资主体的职能,花费大量精力争资金、争项目,投资决策依赖于行政机关的层层审批,不按科学严谨的、市场化的投资决策程序办事,缺乏严格的投资风险责任机制,屡屡造成重大的投资失误。

——规范、监管市场秩序的力度不够。一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例如反垄断法迟迟没有出台,难以运用法律手段打破行政性垄断;证券市场的退出机制至今没有最终建立,难以保证上市公司质量。二是执法不严,管理松懈,纪律松弛,甚至有法不依,违法不究,致使已有的法律、规章和制度形同虚设。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分割不断变换手法,阻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这些因素导致了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突出表现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偷税、逃税、骗税、骗汇和走私活动猖獗,社会信用关系紊乱,逃废债务现象相当普遍,建筑领域弄虚作假、工程质量低劣的问题严重,等等。

——一些政府部门出现利益集团化和非公共机构化倾向,公共服务职能弱化,乃至体制性腐败加剧。政府改革中专业经济部门陆续撤销以后,综合经济部门、执法监督部门和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需要加强。但是,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在制定规划、方案和法规时,或在处理部。门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矛盾时,往往受到本部门或所管辖的行业利益的局限,对国家利益、公众利益考虑不够,甚至作出违背这些利益和法定程序的行政决策。随着市场化改革向垄断性行业的逐步深入,相关领域的部门利益、行业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矛盾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同一部门兼有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的状况,容易强化部门的既得利益,使某些行政主管部门比地方政府更加留恋行政审批权。由于对微观经济活动设置了过多的行政审批事项,使体制性腐败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愈演愈烈。

——中央和地方的责权利关系尚未理顺。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有:(1)国家财权财力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分配关系尚不合理。一方面,中央财政可支配的财力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不少地方挪用工资和养老金搞建设,把欠帐留给中央和省级政府,不利于中央政府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也不利于通过转移支付手段帮助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国家税收立法权过于集中于中央,税权划分缺乏稳定的法制基础,难免导致地方政府变通国家税法、越权减免税和滥用收费权。(2)在分权过程中,一些应当下放给企业的权力没有落实到企业。中央政府放给企业的一些自主权,往往被地方政府截留,不少地方政府迟迟不愿向企业放权,在政企分开方面落后于中央政府。(3)行政性集权一分权一收权的框框还没有根本突破,按市场经济规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职能、责任和权利的框架还不清晰。人们习惯于按计划经济下“先集权、再分权”的思路考虑问题,还没有确立市场经济下“分权优先、集权居后”的观念。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案以及国家制定的优惠政策,大多按行政层次、行政区划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或者限制在一定行政区划的范围内实施。这样往往增加行政层次,例如计划单列市的设置就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加复杂。中央政府对不同地区实行差别性优惠政策,不利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适当的分权容易导致宏观经济失控、地区差距扩大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反过来又可能成为重新集权的诱因。

——依法行政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不高。首先是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与立法进程不协调,影响执法效果。目前中国在制定有关市场主体、市场行为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方面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但是由于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执法效果往往不理想。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实施经常遇到行政性垄断的阻碍。其次是执法落后于立法。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违法不究的行为缺乏有力的监督制约,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在许多地方时有发生,严重损害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再次是部门、地方政府的法规甚至内部文件与国家法律存在矛盾。在行政执法实践中,出现内部文件的权威大于部门法规,部门法规的权威大于国家法律的现象。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在处理矛盾和问题时,往往先依据本地内部文件和法规,然后才考虑中央政府的法规、部门规章和国家法律。更有甚者,一些地方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不是以国家法律法规而是以内部文件甚或长官意志作为判决依据。此类问题较多地表现在企业改制和涉外经济纠纷等方面。

(四)加入WTO对中国政府提出的新挑战

应当说,在经济转轨的复杂环境中,中国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能够取得已有的进展是很不容易的。国际社会对此也作出了积极评价。改革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间内是难以避免的,只能通过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求得解决。中国加入WTO,对政府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甚至在某些方面规定了政府改革进展的时间表,这就大大增强了加快政府改革的紧迫性。

加入WTO是中国政府和人民自主的、主动的选择。之所以作出这种选择,是基于对国际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解,对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潜力的认识和信心。对现阶段的中国来说,WTO和经济全球化都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加入WTO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例如,中国可以抓住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时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可以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国内经济势必面临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压力。中国传统的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受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强的挑战。在吸引外资方面,我们面临周边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承诺了开放市场的义务,“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将难以像过去那样继续实施。国际上有的研究报告指出,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的经济竞争力非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加入WTO后能否有效提升自己的经济竞争力,将对中国构成严峻考验。加入WTO后,对中国现行经济体制将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和突出的是各级政府面临的挑战。

——对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出新要求。加入WTO,实质上是按照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否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和引人竞争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关键在于国内市场机制能否充分发挥作用。中国经过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初步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框架,但国企改革、建立国内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等方面还相对滞后。如果这些领域的改革不能加快并取得显著成效,扩大开放市场就可能未得其利,先受其害。

——对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趋利避害,实现以开放促发展提出了较高要求。加入WTO后,中国政府要履行所承诺的开放市场时间表,所涉及的问题包括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放开贸易经营权、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这些变化大部分将在2005年以前实现,时间紧迫。市场开放将会引入竞争压力,有利于提高国内的资源配置效率;但开放过快,也可能使国内产业受到过大冲击,引发一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对开放与改革进程产生不利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在扩大开放前加快国内改革,提高国内企业和市场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同时合理把握市场开放进程,采用得力措施化解开放市场可能引起的矛盾,使负面效应尽可能降低。

——对政府在开放条件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入WTO后,中国经济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之中,一方面可以更多地分享全球分工之利,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受到来自国外的冲击。从理论上讲,一国政府难以同时兼顾独立的货币政策、固定汇率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政府只有具备较强的在开放条件下稳定本国宏观经济的能力,才可能为本国企业创造一个较平稳的市场环境。同时,面对种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要求政府在危机治理、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上表现出更强的能力。

——对政府管理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加入WTO后,要求政府机构更加精简和人员更加精干,决策更加科学,政策更具透明度,廉洁程度提高,效率进一步改进。只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有利于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的“软环境”,使中国在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中居于有利地位。

(一)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
(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
(三)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四)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
(五)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请结合史实分析
如何看待近代中国的改良与革命?请结合史实分析 10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00后是否面临着比90后更严峻的就业危机?上善余香 2011-06-24 · TA获得超过9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0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5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首先,我认为,不管是革命与...

结合史实谈谈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完善及走向衰落的历程_百 ...
明朝朱元璋废除行省制度,设三司,虽然也直接由中央统领,但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清在中央集权上没有什么突出的作为,但事实上也是逐步加强的。所以中国的中央集权在秦朝产生,汉、隋唐、元完善,明清到达顶峰,到达顶峰也就预示着衰落了。明清最突出的是加强...

结合史实分析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历史原理
工业发展不平衡原因:清未以来,由于清政府腐败统治和西洋殖民者不断入侵,造成中国政权不稳,外忧内患不断,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原因,内乱主要集于北方,发展近代工业需要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相比之下中国南方比较适宜,近代工业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才能运转机器,北方水源缺乏,而南方由于气候原因,有发达的...

结合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峡,出现台湾岛。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的。1971年和1974年,两次在台南县左镇乡发现了迄今为止台湾最早的人类化石,被命名为“左镇人”。考古学家认为,“左镇人”是在3万年前从大陆到台湾...

用史实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实践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实践和创新中进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民族的伟大实践和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展现.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

如何解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这一史实
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下面,我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来解读这一历史史实。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根源在于我国经济的落后和阻滞。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列强通过进行所谓的“不平等条约”,强行向我国推销其工业品,同时在...

结合史实说明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中国革命的根本选择和立足点
独立自主原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确定的基本原则。受共产国际的束缚和影响,这一基本原则的确立经历了一个相当艰难曲折的过程。 大革命的失败是陈独秀等人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盲从共产国际指令造成的后果。 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以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

结合史实,谈谈自中国共产党成立来,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明早的解放,国...
近代的主题是反侵略、求民主。为此,中国社会各阶级都在探索。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失败了。说明农民阶级不能救中国。2、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抵抗英国侵略。洋务派掀起洋务...

结合史实比较变法与革命
一. 近代中国的国情:(1840——1949)1.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窒息了社会 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活力——结论落后就要挨打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从1840年起,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一部中国近代史,是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勾结,把中国变成半...

结合史实论述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仍然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严重斗争。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愿望,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争取经过和平的道路来建设一个新中国。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却坚持独裁和内战的政策,妄图在中国维持他们的反动统治。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进行了重庆谈判,...

伊通满族自治县15994818923: 结合两次鸦片战争的有关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筹划海防的背景.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
真喻康莱:[答案] 林则徐率先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1874年,清廷决定加强海防建设,正式组建新式海军. 从1875年至1885年,大清帝国建成几支新式海军,其中包括相继建立起的福建海军,南洋海军,广东海军和北洋海军,并于1885年10月设立总理海军事...

伊通满族自治县15994818923: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进一步扩大.为此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4年初,中央下发“一号文件”促进... -
真喻康莱:[答案] 答案: 解析: 答案: (1)①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很不平衡,国家积极采取措施,统筹城乡发展.②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人均资源储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低.③材料三反映了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地区发展不平...

伊通满族自治县15994818923: 土地问题历来是各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措施,深刻的影响着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1)春... -
真喻康莱:[答案] (1)在井田之外大量开垦私田.春秋时期采取按田地多少征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人所有.战国时期,从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变化:在政治上,封建制度建立;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 (2)唐朝的两税法、北宋的方田均税法、...

伊通满族自治县15994818923: 在08年的经济危机中中国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取得的效果 -
真喻康莱: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将着力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开支,重点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以及...

伊通满族自治县15994818923: 新中国成立后,在维护和实行国家统一方面实行了哪些重要制度?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其具体发展过程. -
真喻康莱:[答案] 简单的说就是建立的三大制度么!人民代表大会,名族区域自治,和政协制度! 这样的话可以让人民真真的当家做主的! 当然还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加强经济的建设的!

伊通满族自治县15994818923: 我国政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采取三项措施及作用 -
真喻康莱:[答案]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在中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

伊通满族自治县15994818923: 为了可持续发展,我国实行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
真喻康莱:[答案] 开发各种新资源~! 提倡节约用水!~! 鼓励高新技术!~永远有多远3级2009-04-21从根本上看, 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 [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

伊通满族自治县15994818923: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幷结合一例,谈谈这样做的重要意义.(这是一道初三政治试题) -
真喻康莱:[答案]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 农村集体林泉制度改革 城乡居民医疗 农民粮食补助提高 增加农民投资,着力加强农田水质,农村资源,交通,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伊通满族自治县15994818923: 1949年,伟大的新中国成立,党和国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巩固新政权.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此后,进... -
真喻康莱:[答案] (1)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

伊通满族自治县15994818923: 我国在土地荒漠化问题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
真喻康莱: 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荒漠化土地防治途径与措施不同.在中国,根据北方沙漠化土地的特征.在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