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垓下之围,看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作者&投稿:尾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垓下突围
我喜欢该下突围中的项羽,因为……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斩汉一将。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满身神力和超群武艺)
语言: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着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自信的无敌统帅,面对失败仍是如此豪气干云)

项羽是骁勇善战,所向无敌,豪气干云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

太史公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
所以在项羽本纪中,极力描写出了项羽的个人勇猛.
但是英雄却不适合当一个合格的帝王.
因为项羽心中还有情意.在英雄末路之时,他首想到的是宝马与美人.
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了项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而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枭雄.
到了最后,项羽不过江东,更加突出了他的情义.
虽然他儿女情长,但是最后依然选择与他的部下一般战死沙场.
而项羽最后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过”则就是太史公对项羽的评价.
隐含的说,项羽只能是一个有情有义,个人色彩浓厚的英雄,
而成不了一个称王称霸的帝王.因为他连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搞不清楚,
用现代话说,就是没有政治觉悟.这样的人,可以打天下,却是坐不成帝王的.
司马迁的历史观其实主要就体现在两方面:力求真实和爱憎分明,在对项羽的记载中无疑第二项占了主要因素,一句“天要亡我,非战之过”就足以看出司马迁对项羽的偏爱.但即使这样也保持着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这是司马迁作传的最大特点.


垓下之战原文及翻译 垓下之围原文内容
1、《垓下之围》司马迁〔两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

项羽之死原文及翻译一句一翻译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

《垓下之围》的翻译
《垓下之围》翻译 项王订约后,就带上队伍罢兵东归了。 汉王也想撤兵西归,张良、陈平劝他说:“汉已据天下的大半,诸侯又都归附于汉。而楚军已兵疲粮尽,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索性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汉五年(前...

垓下之围的全文翻译
意思是难道汉军把楚人都征服了吗他们那边楚人为什么这么多呀出处两汉司马迁项羽之死原文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于是韩信从齐国起行,刘贾的部队从寿春和他同时进发,屠戮了城父,到达垓下大司马周殷叛离楚王,以舒...

垓下之围司马迁如何描写项羽英雄末路的悲哀的?
在“垓下之围”时,他吟诵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他依旧只想的是自己的宝马和美人,而他最后拒绝渡江,执意要去突围也是对个体自我的尊崇。

“垓下之围”阅读答案
垓下之围是项羽一生中最悲壮的时刻,也是名垂千古的时刻。我在这里整理了“垓下之围”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垓下之围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求司马迁的《垓下之围》,要原文。谢谢!
原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

古文翻译《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会稽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

垓下之围最后一段翻译和注释
垓下之围的最后一段内容是,太史公日:吾闻之周生日:“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吃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

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时,周边的情景以及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曾是项羽的部将,后投靠刘邦,项羽对他说,“看在我们曾相识的份上,把我的头给你,拿去邀功求富贵吧”。说吧拔剑自刎,刘邦的八个部将冲过来,抢夺尸体,他的尸体被分为八段,这八个人后来都被刘邦封了侯。项羽至死都不认为自己有错,自己这么会打仗,这么英勇,却被刘邦打败,是苍天不帮助自己啊...

通州市14773433576: 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是如何评价项羽的?体现了司马迁怎么样的历史观?=. -
邵锦盐酸:[答案] 太史公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 所以在项羽本纪中,极力描写出了项羽的个人勇猛. 但是英雄却不适合当一个合格的帝王. 因为项羽心中还有情意.在英雄末路之时,他首想到的是宝马与美人. 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了项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 而不...

通州市14773433576: 垓下之围司马迁是如何评价项羽功过的,这样评价体现了什么样的史家精?
邵锦盐酸: 功:推翻秦朝统治,在军事史作出巨大贡献,其威名震撼千古,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不二”的赞誉过:复辟分封制,使战火重燃,坑杀俘虏,屠城烹儒,民怨四起..精神:客观分析,实事求是

通州市14773433576: 垓下之围最后一段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翻译
邵锦盐酸: 司马迁在记述垓下之战时没有对项羽作什么评价呀. 不过太史公在《项羽本纪》的末尾倒是按惯例对项羽评论了一番: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 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似鹇つ吨校辏旖Î逯詈蠲鹎兀至烟煜拢馔鹾睿捎鸪觯盼ء鞍酝酢保凰洳恢眨乓岳次闯⒂幸病

通州市14773433576: 司马迁是怎样评价项羽的? -
邵锦盐酸: 项羽论 一、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我们无法忘记项羽这个人物,我们无法绕开司马迁和他的呕心之作《史记》而去谈项羽.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由一个下相的“不学”小儿,由一个普通的军人成为反秦盟军中高级将领乃至领导...

通州市14773433576: 鸿门宴对项羽的评价 -
邵锦盐酸: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 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 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

通州市14773433576: 简析司马迁的《垓下之围》中项羽的形象 -
邵锦盐酸: 垓下突围 我喜欢该下突围中的项羽,因为…… 作者浓墨重彩地正面描写了项羽的英勇善战. 动作: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临战先声夺人,有排山倒海的气势) 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神威凛凛,气势迫人) 斩汉一将.复...

通州市14773433576: 垓下之围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已然和必然,项羽反复自述天亡我,司马迁确认为谬哉 -
邵锦盐酸: 是的 司马迁认为他: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不觉寤不自责.《史记·项羽本纪》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望采纳

通州市14773433576: 司马迁在《垓下之围》中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段塑造了怎样的项羽形象? -
邵锦盐酸: 细节描写,再现英雄风姿 ——司马迁《垓下之围》赏析 湖北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蒋红梅 人生之路漫长.但起关键作用的只有几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坠凌云之志,以血作墨,以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

通州市14773433576: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持一种什么态度
邵锦盐酸: 对他是既喜爱又痛惜,在司马迁眼中是个悲剧英雄,通篇都体现了项羽的英雄之气,虽然最后是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我们却还是能感受到,那个万人莫敌的西楚霸王在战场上横扫千军的气魄,对敌人的直率,以及亘古不变的儿女情长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