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朝之前多权臣

作者&投稿:迟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宋朝没有权臣?~

  宋朝有权臣的,尤其是南宋时期,韩侂胄 、史弥远 、贾似道、陆秀夫等人都可称得上权臣。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曹操、刘裕之类的权势熏天、偷天换日的篡逆之臣,原因之一,是因为南宋的对外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压抑了内部矛盾,更重要的是宋太祖制定的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
  这类官有两种情况,第一,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第二,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
  宋代官员
  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 “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在成为官阶的名称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因此称为正官或本官,又称阶官或寄禄官。其中有文资、武阶的区别。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之类。也有一些差遣并不带上这些字样,如县令、安抚使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至于“职”,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并非实有所掌。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官制改革后,撤销馆职,另设秘书省职事官,自秘书监丞、著作郎以下,都称馆职。其他文臣兼带馆职,武臣带阁门宣赞舍人,则称“贴职”。
  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据李焘《长编》卷5所记,宋太祖登位后,仍留用后周宰臣范质、王溥等为相,及范质等求退之后,虽以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但未行宰相署敕之事。当时有大臣认为宰相虚位,应以尚书省长官行宰相署敕之权,但有的大臣不同意,说平章事即宰相之任。那时加封为平章事者,还有多人,但都是在朝外的“使相”之类(宋制,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都称为使相,但不预闻政事)。因此赵普独擅宰相之权。宋太祖要给赵普设置一个副职,但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便问翰林学士陶榖:相“下宰一等有何官?”陶榖回答说,唐代曾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之称。于是便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这是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时的事。当时设置的参知政事地位还很低,据《长编》卷5载:“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厅上事,殿廷别设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伴杂给皆半之。”政事堂是宰相议事办公的地方,参知政事连宰相的办公厅都不能进,可见没有多大权力。后来,宋太祖看到赵普为政专断,为了加强对宰相的牵制,便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和职权。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诏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更知印拥班奏事”,以分其权。到了太宗时,又进一步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据《长编》卷37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戊子,太宗诏曰:
  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位先异位,宜合而为一。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都堂就是政事堂。参知政事原来与宰相在地位和职权上的差别,至此完全消除。这就形成了对宰相的有力牵制。所以宋代常以“宰执”并称。参知政事一名虽沿自唐代,而唐代的参知政事并非常制,凡以他官而居宰相职的,即称为参知政事。也有称为参预朝政,参议朝政。而宋代所设的参知政事,则成为宰相副职之定制。参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统治者削弱宰相之权,并使之与宰相互相牵制从而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

一是赵宋家的皇帝不行。赵宋王室生育能力普遍低下,除了最初的几个皇帝外,后世的皇帝普遍能力比较差,甚至出现了精神病患者(如宋光宗)及智障人(宋度宗)等等。就算是精神及智力都比较正常的,其性格也比较柔弱(如宋宁宗)。因为皇帝不行,朝廷就需要宰相站出来帮助打理。因此,宰相自然就凸显出来了。二是其他朝代,或多或少,都有外戚干政,或者宦官干政。但是赵宋王朝因为从建国初就明显地抑制宦官和外戚,所以,宋朝既没有外戚干政,也没有宦官干政。这样一来,朝中大臣的权力再一次凸显,很容易出现权臣。三是北宋时期,朝中大臣争斗得很厉害,南宋吸取了这个教训,为了避免朝中大臣互相倾轧,皇帝往往只相信一个人,这也因此使得权臣凸显出来。

  宋朝有权臣的,尤其是南宋时期,韩侂胄 、史弥远 、贾似道、陆秀夫等人都可称得上权臣。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曹操、刘裕之类的权势熏天、偷天换日的篡逆之臣,原因之一,是因为南宋的对外形势一直比较严峻,压抑了内部矛盾,更重要的是宋太祖制定的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加强中央集权,在职官制度上,中央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宋朝官制,以元丰改制为界限,改制前、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宋代设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实职的分离,使朝廷内外大批官员无所事事,三省六部多有更迭,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权的种种因素。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朝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制度。可以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宋代逐步发展的。   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从赵匡胤建立宋王朝开始,就对中央官制作了调整。其特点是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来削弱其权力的。这样,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谓“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禄而已。   这类官有两种情况,第一,在宋太祖、太宗统一五代十国的过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国旧官员,使他们保持官位,领取俸禄,但不使掌握实权(只对其中认为可靠者安排一些实际职务);第二,对于宗室、外戚、勋旧,也仅授予高官,优加俸禄,而不给实职。至真宗时,便把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按照这个制度,一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   宋代官员   而职才有实际的权力。每个机关彼此互相牵制, “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例如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大夫、郎中、员外郎、卿、少卿等,在成为官阶的名称后,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不再担任与官名相应的职务。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因此称为正官或本官,又称阶官或寄禄官。其中有文资、武阶的区别。差遣是指官员担任的实际职务,又称“职事官”。差遣名称中常带有判、知、权、直、试、管勾、提举、提点、签书、监等字,如知县、参知政事、知制诰、直秘阁、判祠部事、提点刑狱公事之类。也有一些差遣并不带上这些字样,如县令、安抚使等。官阶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阶领取俸禄,而差遣则根据朝廷的需要和官员的才能,进行调动和升降。所以真正决定其实权的不是官阶,而是差遣。至于“职”,一般指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中的官职,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是授予较高级文臣的清高衔头,并非实有所掌。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官制改革后,撤销馆职,另设秘书省职事官,自秘书监丞、著作郎以下,都称馆职。其他文臣兼带馆职,武臣带阁门宣赞舍人,则称“贴职”。   宋代的中枢机构,真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所谓“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的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这是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的。据李焘《长编》卷5所记,宋太祖登位后,仍留用后周宰臣范质、王溥等为相,及范质等求退之后,虽以赵普为门下侍郎、平章事,但未行宰相署敕之事。当时有大臣认为宰相虚位,应以尚书省长官行宰相署敕之权,但有的大臣不同意,说平章事即宰相之任。那时加封为平章事者,还有多人,但都是在朝外的“使相”之类(宋制,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兼侍中,中书令、同平章事,都称为使相,但不预闻政事)。因此赵普独擅宰相之权。宋太祖要给赵普设置一个副职,但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便问翰林学士陶榖:相“下宰一等有何官?”陶榖回答说,唐代曾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之称。于是便以薛居正、吕余庆为参知政事。这是宋太祖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时的事。当时设置的参知政事地位还很低,据《长编》卷5载:“不宣制,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止令就宣徽使厅上事,殿廷别设位于宰相后,敕尾署衔降宰相数字,月伴杂给皆半之。”政事堂是宰相议事办公的地方,参知政事连宰相的办公厅都不能进,可见没有多大权力。后来,宋太祖看到赵普为政专断,为了加强对宰相的牵制,便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和职权。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诏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更知印拥班奏事”,以分其权。到了太宗时,又进一步提高参知政事的地位。据《长编》卷37载:至道元年(公元995年)正月戊子,太宗诏曰:   自今参知政事宜与宰相分日知印,押正衙班。其位先异位,宜合而为一。遇宰相、使相、亲王得议军国大政,并得升都堂。   都堂就是政事堂。参知政事原来与宰相在地位和职权上的差别,至此完全消除。这就形成了对宰相的有力牵制。所以宋代常以“宰执”并称。参知政事一名虽沿自唐代,而唐代的参知政事并非常制,凡以他官而居宰相职的,即称为参知政事。也有称为参预朝政,参议朝政。而宋代所设的参知政事,则成为宰相副职之定制。参知政事地位的提高,是宋代统治者削弱宰相之权,并使之与宰相互相牵制从而加强皇权的重要措施


中国历史上权臣篡夺皇位成功怎么都在宋朝以前?
说到中国历史上的权臣这个事情其实很多时候大家都知道的还是算得上有故事可言的,有的权臣简简单单就能把一个王朝给颠覆了,有的权臣却很难做到,就是说的在宋朝以前权臣颠覆篡夺皇位成功的还是非常的多的,但是宋朝以后就没有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跟随小编揭秘看看吧!封建社会君权集中是一直...

亡掉宋朝的真正祸首:看王安石造就了多少奸臣(1)
北宋灭亡,司马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历史上,权臣,宦官,外戚,后宫乱政哪个危害更大呢?
外戚和太监对帝国来说一定就是危害吗?也不尽然,卫青、霍去病是外戚,长孙无忌也是外戚,高力士是太监,郑和也是太监,关键还是皇帝所信任的外戚和太监的能力如何?是否有谋逆之心?汉末到两晋南北朝时期,世家大族兴起,皇帝能做的选择只是任用哪一个家族而已,焉能没有权臣?2、那么为何从宋朝开始,只要...

历史上军力积弱的两宋,为何比唐朝撑得久?
因此,对于宋朝之前历代的覆灭,可用最精炼的几个关键词来总结:土地兼并、外戚专权、宦官参政、权臣夺位、武将篡权、农民起义,这些矛盾往往伴随着天灾集中爆发。 所以宋朝建立后,统治者深深认识到:内忧是“腹心之患”、外敌是 “癣疥之疾”;在一定时期,外敌的存在,反而成了促进内部团结的积极因素。鉴于此,从赵匡胤开始...

为什么历史上权臣篡夺皇位成功都在宋朝以前
宋以后也有,只是元清这两个蛮族朝代民风开明相对汉人比较团结

清圣祖玄烨是如何挫败权臣鳌拜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权臣欺压皇帝甚至撤换皇帝的真实案例。比如东汉王莽,三国曹丕,曹魏司马晋,南朝刘裕。但这一切都发生在宋朝之前。宋朝发展了一整套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削弱了权臣威胁皇权的能力。所以从宋朝开始,就没有出现过以权臣取代皇帝的事情——只有元朝,这种情况经常发生,是...

为什么宋朝以后再也没有禅位王朝的事情
从宋朝开始,皇帝直接握有兵权,皇帝吸取了历史教训,加强了君主专制,再也没有大权独揽、权倾朝野的“大将军”或“丞相”。明朝更是飞出了丞相制度,清朝设立了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王朝的更迭只能通过战争来实现。

历史上权臣篡位的情况多么?有什么办法防止权臣篡位?
有的则被篡权成功,像是曹操和司马懿。权臣篡位其实对于一个稳定的朝代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除非在位的皇帝实在太无能搞得民不聊生,不然新上位的人要开启新的朝代,会使中原更加动荡。不过权臣篡位的现象到了宋朝以后几乎就消失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阻止权臣篡位?我国经历了2000多年发...

为什么宋朝以后没有发生过权臣篡位的事情?
因为宋朝的时候权利高度的集中在了君主的手中,所以,权臣想篡位?嗯,也就是只能想想了。就算是岳飞的岳家军,如此强势,在那个南宋风雨飘摇的时候,依然受制于中央,更不要说强盛时期的宋朝了。所有的权利都在君主手中。宋朝的统治者们对于权利的集中是非常执着的,因为在宋朝之前,中央集权制基本是不...

为什么说宋朝奸臣泛滥,元朝英雄辈出
奸臣荐奸臣,宋朝也就成了奸臣的天下。三是战事频仍,权臣有利可图。从北宋北伐开始,宋朝就一直战争不断。宋辽战争持续20多年,宋金战争持续100多年,宋蒙(元)战争持续40多年。宋朝一共才300多年,对外战争就占了一半多时间。在这160多年的战争中,辽、金、元都知道朝宋皇帝昏庸,权臣说了算。...

洱源县17235172758: 为什么历史上权臣篡夺皇位成功都在宋朝以前 -
邢阳苏力: 宋以后也有,只是元清这两个蛮族朝代民风开明相对汉人比较团结

洱源县17235172758: 宋朝的文官为什么比武官的权力更大?
邢阳苏力: 在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前,大小政权太多,有了兵权也就是军队就敢称帝,拥兵自重,割据混战,当然他也一样是手握兵权,发动政变夺取了后周政权,他担心那些手握重兵的将军也学他夺取政权,在宋初就收取了那些将军的兵权,重用文官,所以文官比武官大的局面

洱源县17235172758: 为什么宋代的官员基本上只升不降 -
邢阳苏力: 简单来说宋朝成功吸取了唐朝的教训,把所有人的权力都弄的十分的分散,很多职位都是几个人一起干,这样权力无法集中,那么自然不可能出现权臣,但是宋朝的冗官、冗员情况十分严重,毕竟权力分散那么官员就多,官员多了花销就多,因责任不明确,只要不是出了什么大麻烦和上司给你穿小鞋,当官自然基本上也就只升不降.

洱源县17235172758: 在中国的历史上为什么宋朝以后就没有出现超级的奸臣 -
邢阳苏力: 你说的是这种超级奸臣啊,也有的,元朝的伯颜,明朝的魏忠贤,清朝的多尔衮、鳌拜都是这样的人,小皇帝很怕他们的. 但是的确少多了,那是因为自杯酒释兵权以后,皇权进一步加强,文臣的地位远高过武将,汉朝的外戚、军阀、豪强和唐朝的藩镇都被抑制住了,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可以写一篇专著的.但是我简单认为,可以归纳为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权的削弱,如宋朝那个转运使很说明问题.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性提高,使独立王国、割据几乎成为不可能.再加上理学思想的成熟,已经从道义上神话了三纲五常

洱源县17235172758: 宋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宦官时代 -
邢阳苏力: 宋朝有宦官时代,典型代表人物童贯、梁师成.靖康元年,开封城内老百姓自发攻击宦官,“杀之者不可胜数”,宋钦宗弹压不住局面,先后处死了童贯、梁师成等气焰滔天的宦官以平息民愤.南宋建立后,一时俱为草创,宦官的人数大为减少...

洱源县17235172758: 宋朝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奸臣? -
邢阳苏力: 因为君子昏庸,因为有敌国——金国在觊觎大宋江山,所以暗中勾结意志不坚定者,有人抵御不了诱惑而卖国求荣、残害忠良,成了遗臭万年的奸臣

洱源县17235172758: 宋朝为什么没有太监专权
邢阳苏力: 一,宋朝相当有米.特别是中央. 二,宋朝是文人正治.重文轻武(因其开朝是武将夺权) 而文官集团是非常痛恨内臣集团的... 三,宋朝的太监,带军打战的,童贯哥封至郡王,史上少有. 只是明朝的太监其实是附着于皇权之上,是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对抗,,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过于出名. 四,宋朝是相权最重的朝代,出现了秦、韩、史、贾几代权相(朱88就费了相权),有大相存在,内臣相对就减弱鸟.

洱源县17235172758: 宋朝的文官制度为什么容易形成党争? -
邢阳苏力: 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发展到宋朝,已经进入bai了一个相当完备、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朝政治的基本特色.考du虑到宋朝统治具有比其他朝代zhi尤其明显的重文轻武色彩,也可以将宋朝的官僚政治更确切地称之为文官政治,或dao是士大夫政治.由于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影响,宋朝文官政版治的具体内容、因素在以后各朝代仅仅是得到了大部分保存,而并没有被全部继权承下来.

洱源县17235172758: 宋太祖 杯酒释兵权 那些权臣为什么听他的呢? -
邢阳苏力: 杯酒释兵权”这个典故说的是宋朝初年,曾有节度使起兵反对朝廷,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很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因此宋太祖心里对武将总是心里不踏实.宋太祖既想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又想让赵宋王朝长期巩固,不再成为五代之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