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观中所说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夏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中观中所说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中观,梵文中,madhyamaka,是形容词madhya(中、中间)加上最高级词尾ma,所形成的单字,意思是最中,或至中。龙树在《中观论》中,以至中(madhyamaka)来形容释迦牟尼所说的中道,远离生灭、断常、一异、来出等二边,又称八不中道。以观察中道,作为修持禅定与智慧的方法,即是中观。
  中观思想根源于初期大乘时期流通的《般若经》,龙树撰写了《中观论》来阐述正确的中观思想与修持方法,提出二十四观,以此来评破外道与小乘部派等其他学派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极受重视。中观的修行者,通常也会以此二十四观为主题来进行观想。
  后世许多学派继承龙树的想法,并加以开展。最著名的三大学派,包括中观派、瑜伽行唯识学派与如来藏学派,都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大乘佛教重要的讨论课题之一。
  佛教的一切义理都在中观义中,中观义理是佛教的纲领。
  以下文字,可谓概括了佛法意思的大概:
  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去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而其根据,在于: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也就是缘起法。


中观  自性

佛法中讲了最重要的两点,一个叫中观,一个叫唯识。唯识是唯有 意识。先给大家讲讲中观。中观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在当中去看,中观在内,不在外。就是说,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也不要注重内心。不在外面,不在里面,那在哪里啊?那不就是在中间了吗?你看一个问题,不把它看成左,也不把它看成右,那你就中性地看问题了,人家吵架的双方都跟你讲对方不好,你不说这个好,也不说那个好,你站在中间了,这就叫中观。

在人间有人关心你是缘,无人关心你也是缘。也就是说,每个人在人间有很多人关心他,那么这个人是有缘,那么大家都不理他,他也拥有着缘,只是逆缘。所以,不要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被人冤枉,知己难寻啊,你不如自己想一想,你有没有同体大悲?师父跟你们讲的每一句话,你们要好好地去想一想,经常有同体大悲的人,他就不会有很多的抱怨,他就会顺着逆缘找到善 缘。

同体大悲是什么?就是人伤我痛,用现代化说就是换位思考。所以,知人苦啊,会开悟,这都是师父讲的。你只有知道 人家苦了,你自己才会开悟啊,看到妈妈生癌症了,就会想到她为什么会生癌症,那是因为她没有学佛,过去吃了很多活海鲜,就没有菩萨保佑啊。因为人在一切都很顺利的时候,最容易迷失自己。感情上顺利了,事业上顺利了,觉得自己什么都很顺利的时候,这个时候人就开始迷惑了,用现代话说,就是人不能被顺利冲昏头脑。

师父跟你们讲,我们凡事不要常以为自己是对的,长期这样,自己就会害死自己,所以要学会自性皈依,之后,你要有觉 悟,你的心要正,而且本性要干净,那么你就邪迷不住,什么意思呢?邪 恶的念头,迷惑的思维,都不会常驻在你的心中,也不会生出来,所以要正。我们做人要少欲知足啊,欲 望越少的人,越能知足。我很知足了,我今天有一口饭吃,我感恩啊;我今天有个地方睡觉,我感恩啊;有这个人间让我来学佛,让我从这个人间能够直接进入四圣道或者西方极 乐 世 界,那我要感恩啊,一切都在感恩中,在感恩当中,你才能自性皈依。

所以,少欲知足,能离财色,自心才能皈依正,念念才能无邪见。自心皈依正是什么?就是你的心才会产生正念,你的心有了正念之后,你的每个念头出来才无邪见,不会看错,所以,以无邪见故。你的脑子里都是正的,所以你没有邪见出来,你这才是没有邪知,没有邪见故。

不要人我、功高、贪爱和执着。很多人以为自己不错了,做了很多的功德,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啊,经常抱怨人家怎么怎么不好,这就是自身的贪爱、执着的开始,所以,真正学佛的人要懂得解脱自己,要懂得 度 化众生。要想得开啊,我们在人间吃苦,实际上我们就是在吃补啊,补什么?补你过去所为造成的业障,弥补这个漏洞。吃苦就是吃补啊,你虽然吃苦了,你补进去了。发菩提心,就是要将清净心转化为清净信,你的心首先要清净,你的信念才会出来。

信念非常重要,师父让你们首先要心清净,然后才转化为清净信。《心经》里有一句话,“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大家想一想,这句话在佛法中的分量是相当重的,“以无所得”就是悟无所得,就是你悟出来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叫“悟无”,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得不到的,叫“无得”。无得才能断烦恼,才能不执着。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什么事情都得不到,他会觉得这个世界是悟无所得,他就没有烦恼。无所得就是无所住,你得不到,你哪来的心去住,又能住在哪里呢?你没有去得这些东西,你心中没有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怎么会残留和驻扎在你心中呢?

无所得就是无所住,在人间讲的法就叫无所谓,没有了,无所谓了。不无所得,实际上你真正地把它看穿了,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得的,不无所得即得,你又得到了,你空了,那也是得到了,因为你得到的是空,空才能产生智慧,空才能储存智慧。杂念太多,哪有智慧长存?大家要明白,“以无所得故”,以无所得为修心的根,你要把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要理解为没有的,你不要去得本来就得不到的东西,这个就是你学佛的根,不贪就是根啊。

一切皆空,想明白了,这一切世间物质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啊。

佛法中讲了最重要的两点,一个叫中观,一个叫唯识。唯识是唯有 意识。先给大家讲讲中观。中观就是什么事情都放在当中去看,中观在内,不在外。就是说,我们修心不要注重外表,也不要注重内心。不在外面,不在里面,那在哪里啊?那不就是在中间了吗?你看一个问题,不把它看成左,也不把它看成右,那你就中性地看问题了,人家吵架的双方都跟你讲对方不好,你不说这个好,也不说那个好,你站在中间了,这就叫中观。

因为不常见,才能断见,我们不经常去碰到那些烦恼的事情,我们经常不去接 触那些肮 脏的、琐碎的人间的红尘之事,那你才能有断见,这是什么意思呢?很多人喜欢说,“他说什么了,你告诉我?”他就开始有见了。断见就是把自己的见闻所知全部断掉,没有了,你才能中性,你才能中观,看到东西说没有看到,那就叫断见。很多修得好的人,碰到人家说,“他说你什么什么。”“哦,我没有听说啊。”他就断掉他自己的愚见。

所以,在常见和断见中,就叫做中观。经常看见很多事情,根本不往心里去,似乎我什么都没有看见,一左一右,到了最后,你看见又没有看见,没看见又似看见,实际上很多人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你看见了吗?”“没有看见”,实际上他看见了。又有很多人说,“你看见了吗?”他看见了,却说没有看见,这不就是中观吗?

看见了,我认为没有看见,知道的事情,我不认为它是现实,而是虚幻的,所以,我才会有中见开始,用现代学佛人的话说,就是唯物辩证 法。

佛法讲的第二点很重要的是唯识,就是外面、外界、外尘,你身 体感觉到寒意的,对不对?你开门出去,一股凉风吹向你的身 体,那个时候,你的唯识就开始了,因为这是你的外表直接感受到你的心里的意识,那么这个意识就叫唯识,唯一的一个意识:我觉得真的是冷了。不是唯识的话,会不管人家说什么,他在意识当中是不会相信人家的话。

师父为什么要你们学这些东西?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这些东西?实际上这就是学佛的经典,否则你度不了人的,你不知道 人家的意识当中在想着什么,你跟他讲得再多,拿本书,拿张光 盘给他看,他的意识还是他本来的意识,根本度不了他,所以你们必须了解这些意识。

内就是心,心有外心和内心两种,表面上讲起来,我的心怎么样、怎么样,实际上心分很多种啊,外心的感受就像这个心是指挥部,但是它又有很多指挥员一样,指挥员是谁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他的心就是靠眼睛看到的,耳朵听见的,鼻子闻到的,舌 头感受到的,身 体感受到的,和意念所能理解的这些来让你这个心来动,它们就是你的心变化的根据和条件。为什么有的人心会变呢?

因为他听到人家讲得太多了,是不是耳朵听的啊?因为人家告诉他:你快点过来看看,就是这个事情。他眼睛一看,相信了,他转变了他的意识,所以他的心就开始转变了,他的意识开始转变了,所以就称为外心。



1、释义:
自性本来就是圆满的,一切都具备,丝毫不缺
‘是诸法空相’:诸法是指一切法。空相不是指空,更不是有,乃是空所显的真实相。空相也可以称为有相,有所显的实相叫有相。实相可以通过空来显,或依有来显。但实相的本身却是非空非有的。
2、出处:
《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3、感悟:
自性本来就是圆满的,一切都具备,丝毫不缺,“空相”是虚空实体,又是诸法实相。这句话的意思说明五蕴等诸法都是缘起相,可是缘起相的本相是真空,因此而说诸法空相。
“空相”真义在大乘法中,是最深最难通达的理。“空”不是一无所有,空是诸法的真实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虚空,当然也没有物质的存在。大乘起信论:“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再说,“空相”理体是真常不变。“他”是宇宙中的理体,也是宇宙间诸缘起相的真理,可名谓天性、天理。


三观不合还可以做朋友吗?
我觉得三观不合的人,可以做普通朋友,但是不能做知心朋友,我们不可能说要求身边的所有朋友,都跟我们三观一致,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基本很难遇到真正跟我们三观合的来的,而我们不可能没有朋友,那可能会显的我们过于孤僻,因此我们可以跟三观不合的人,做普通朋友,只要不涉及到我们的利益,那么就...

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哪些内容
教育理论知识包括的内容如下: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宏观教育原理、中观教育系统、微观教育实践三大部分。其中宏观教育原理(教育与教育学、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个体发展)多考查客观题,常出现细节识记型选择题或填空题;中观教育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识记型、理解性题目都有涉及,还是以客观题为主,最...

密教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密教有什么特点?
此宗派通称密教,是显示本宗所诠解德教理最为尊密,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之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教法,方为佛自内证之境界,深妙奥秘,所以称为“密”。密教出现后,曾一度盛行于印度的西南部和德干高原等地。早期密教以中观、瑜伽行派的思想作为其理论基础,后期受到印度教性力派的影响,开始走向...

什么是空观 假观 中观
观者,是指三种观法。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此系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遍之一说。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想,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

中观经济学简介
8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王慎之在中国学术界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出版了《中观经济学》这部专著,这是中国首次对这一新兴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这部作品不仅引入了西方的中观经济学理论,还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为理解和解决中国经济中的中观层面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中观经济学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学...

佛教中的般若是什么意思呢?
般若的全称是“般若波罗蜜多”或者“般若波罗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认为,般若智慧是一种洞视彻听、明了所有的无上智慧,与凡世间的聪明智慧是不一样的。为了区别于人们通常说的“智慧”,所以称为般若。根据《大般若经》中的解释,大乘佛法与般若相通。般若就是大乘,大乘就是般若。般若是所有善法的...

西藏五大教派及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分别是指什么?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有伏藏,但以宁玛派最为重视,有南藏、北藏之分,《大圆满法》即为该派独有的特殊伏藏法。萨迦派 萨迦派在显教方面注重经论的翻译及辩经。显宗方面有两个传承,一个倡导唯识见,传授法相学;一个主张诸法性空,传教中观应成学说。密教方面有萨迦十三金法(《十三种不越外围之金法...

[转载]如何观待中观与唯识见地的圆融\/彭措郎加堪布
麦彭仁波切说如来藏是明空双运。 我自己个人的想法是:唯识主要要与内修结合,中观则主要破外境的戏论。因此修行时,中观与唯识其实是一样的。中观在如何说“无”,也得承认有无分别的智慧;唯识再如何说有“有”,也得承认无能所二显。因此他们的意思其实一样。如果是在无分别中禅修,完全没有任何...

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与中观的关系
随理唯识和随教唯识与中观的关系具有相关性又有差异。中观论的直接继承者:三论宗,活跃于唐朝时期,理论较为高深,不过中观论影响了汉传佛教八宗的理论修行,可以是现今中国佛教都有中观论的影子,中观思想也与儒道产生相互的影响。唯识论则不同,该经典异常繁复,又至为高深,是纯粹之外来品,何况...

中观庄严论的藏传教授
接下来对此著论五本略微广述:一、关于此论的作者静命菩萨,《文殊根本续》中有对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诸婆罗门的一段授记,而在讲到精勤持戒者的开头时云:“本师教典于人间,末时世界衰落际,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无疑现于世。”当然,这其中只是笼统地总说了会有数多精勤持戒之王或主尊出世。而...

皮山县19132288312: 佛性 觉性 与空性之间有区别吗 -
禄裘复方: 首先要强调一下,“自性”一词在佛教里有两种常见出处,一种来自印度时期佛教中观学派里的“自性1”,一种来自禅宗里的“自性2”,这两种分歧出处的自性词意分歧.先讲传统意义上的“自性1”.自性1,指的是原来如是的第一义实体,具...

皮山县19132288312: 佛教的自性是什么意思? -
禄裘复方: 这个对初学者一两句话不好解释.您可以看看楞严经、六祖坛经,还有现代大德元音老人关于自性的专著《略论明心见性》. 以下节选自略论明心见性: 那么心是什么?性又是何物呢?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

皮山县19132288312: 自性是什么?自性原是佛教用语.最近我们学的人格心理学要考试了,据老师透露有这个题目,麻烦大虾们帮我解释下这个词,最好能从佛教和心理学两方面结合起来.
禄裘复方: 自性,是佛学典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不论是小乘,还是大乘,是教下,抑或是宗下;都谈到它.但由于各家的核心思想不同,所以赋予的含义也往往不一样.几种代表性的说法:有部的自性,是指因缘聚合的有为现象中,具有自生、自成、永恒存在的自体,唯识家的自性,是指依他生起的一切现象,各有相对独立的体质及简别于他的功能,禅家的自性,是指我人本具的真如佛性.个人比较欣赏禅家的

皮山县19132288312: 佛教中的自心和自性分别指什么?是一样的吗? -
禄裘复方: 这个问题很好,是个很值得探讨的佛学话题.末学认为,不同的宗派在对待这些名相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这里主要举法相唯识宗和禅宗来做比较.这两宗代表了印度严谨的佛学系统,和传入中国后经本地化为玄学色彩的佛学.首先,在法相...

皮山县19132288312: 佛学里“本性”和“自性”有什么区别? -
禄裘复方: 本性、真如、自性、自心、真心、不二心、一心都没有区别,佛在说法的时候,怕我们执着于某一个词语,所以用不同的词语说同一件事情,意思是上大家不要执着

皮山县19132288312: 佛教中的“自性”简单的解释是什么意思? 类似的境界还有哪些? -
禄裘复方: 自己本来真是面目,如未被灰尘玷污的明镜.

皮山县19132288312: 神识不灭是否就是佛法所说的自性?
禄裘复方: 不是, 自性是不生不灭的, 明代王阳明的心学精髓 也可以参考下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无善无恶心之体 应该可以说是自性 后边还有 "觉" 就像良知,如果你受伤了,痛的是肉体(相),知道痛的应该就是"觉 " "意"之动 ,应该是"念"吧,应该包含妄想 分别执着 你说的神识 我个人觉得 应该属于后者,并非自性和心 ,他的存在应该也是出于自性,是自性所用,和外境的相一样,虽然看不见, 如果说身体是微尘所聚,你可以把它的质量当作 "极微尘",比身体更细微的一个身体,如鬼! 一切字是字解 还要你自己继续去体会...《六祖坛经》几乎全是关于自性的,看通透应该就明白了

皮山县19132288312: 在佛教中,心与性是什么关系? 即心即佛,明心见性,自性,本心,心与性有什么联系? -
禄裘复方: 心,一般指的是智慧生命的整个精神世界.在佛教中讲的五蕴色受想行识.即精神世界的种种形象,比如颜色形状大小方圆声音味道冷热等等.以及由此而建立起来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等等.涵盖了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

皮山县19132288312: 谁 认的自性啊?
禄裘复方: 佛菩萨与大修行人能了悟自性,在佛教中有见性成佛之说,这个自性就是佛性、本性、真如自性.

皮山县19132288312: 自性与本性—样吗?有何差别? -
禄裘复方: 呵呵,楼主在佛教中这两者是一样的!而你理解的本性是俗话中的,指的是性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