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为什么孙子说要有10倍兵力才能围城

作者&投稿:机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兵法上说:围城要留个缺口。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围师必阙的意思 “围师必阙”是孙武在《孙子兵法·军争篇》中列举的用兵打仗八条原则之一。其中的“阙”,通“缺口”的“缺”,“缺口”之意。
在野战阵地还是在城寨防守作战中,面临被围境地的敌人,很可能出现三种想法,一是投降,二是死战,大多数则是第三种:观望,听命于指挥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四面合围敌人,就可能促使敌军指挥官下定拼个鱼死网破的决心。相反,如果故意留一个缺口,就可能使敌军指挥官在逃跑还是死战之间摇摆不定,同时也使得敌军士兵斗志涣散。
在古代战争中,围城是个常见的事情。不过一般大军围城时,都只围三缺一,意思就是四个城门就围三个,另外一个不管。
在《孙子兵法》中,就提到过“围师必阙”。他是孙武列举的用兵打仗八条原则之一。这其中的“阙”,通假字“缺”,“缺口”之意。强调包围敌人时要虚留缺口。

扩展资料
围师必阙战法解析:
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处理事情时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要做得太绝,给对方或矛盾产生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特别是围困坚守城堡的敌人,一旦敌人弃城而逃,便可免去攻城之苦,在野战战场上彻底消灭敌军。相比之下,与逃窜之敌作战的难度显然要比与死战之敌作战要小得多,代价也会少得多。
稍微有头脑的将领都能算过这个账来,所以“围师必阙”是历代战将常用的一个战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围师必阙

意思是:兵打仗八条原则的一种,强调包围敌人时要虚留缺口。
出处:春秋 孙武《孙子兵法·军争篇》
原文: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所以,用兵的原则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之敌,不要作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之敌,不要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敌人的诱饵之兵,不要贪食。
对正在向本土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扩展资料:
作品背景:
春秋孙武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作品赏析:
实际上,围师必阙既是一种战法,更是一种思维方法。其核心是要求人们处理事情时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话不要说得太满,事不要做得太绝,给对方或矛盾产生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往往就会适得其反。

攻城部队必须比守方多10倍。
不要以为很多,一部分是围城,一部分断敌援兵,一部分扫荡周边
劫掠军粮(光靠后勤受不了的,运输消耗是作战消耗的3倍以上,
要是深入敌境,消耗10多倍都很正常。因为还有敌方破坏烧毁的。)
还要有很多兵力防备守城方骑兵偷袭,夜间劫营。攻城死伤惨重时
必须让该部队修整,要不容易哗变。再者攻城要消耗很多精力,是
守方的数倍,所以要各个部队轮换,不然根本没有战斗力。
所以孙子说10则围之,是多年作战经验的总结。少了根本不行。

攻城部队必须比守方多10倍。
不要以为很多,一部分是围城,一部分断敌援兵,一部分扫荡周边
劫掠军粮(光靠后勤受不了的,运输消耗是作战消耗的3倍以上,
要是深入敌境,消耗10多倍都很正常。因为还有敌方破坏烧毁的。)
还要有很多兵力防备守城方骑兵偷袭,夜间劫营。攻城死伤惨重时
必须让该部队修整,要不容易哗变。再者攻城要消耗很多精力,是
守方的数倍,所以要各个部队轮换,不然根本没有战斗力。
所以孙子说10则围之,是多年作战经验的总结。少了根本不行。

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攻。
第二句其实是应该第二种理解的,即在必胜可得敌军的把握下才用兵。这个是孙子强调的一个方面。
举个例子说,孙子兵法中对围城,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但很多著名战役并非如此呀,所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各人能力及智谋可被用于攻城。均可作为参考因素呀,所以具体情况才能具体分析。
也就是具体就论述某个角度理解是这样的。兵书当然不能作为全盘吸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了,你像历史诸多名将都是批判吸收了孙子兵法的思想而终成为自己的理论,相当于发展了孙子兵法。诸如李靖,戚继光等。

于敌方十倍兵力,这是绝对优势,不动都都能困死对方,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十则围之。五倍兵力,还不能高枕无忧,应该主动攻击,所以五倍攻之。这里的十和五,不一定就非得是十和五。


解释为什么孙子说要有10倍兵力才能围城
所以孙子说10则围之,是多年作战经验的总结。少了根本不行。

孙子兵法强调要有足够的胜算再打仗,那么如何解释历史上一些以弱胜强的...
古人云“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只有充分的胜算,胜利基本上都是手到擒来。历史上的一些以弱胜强只不过是小概率事件,正因为少才值得记录,更多的是碾压弱者,像秦始皇横扫六国,汉武帝平推匈奴,明朝推翻元朝。基本上都是拥有胜算才能做到。

我孙子4岁,有几次老是说有东西要飞了,还哭闹
有以下几种可能:1.凑巧。男孩可能觉得老人的容貌可怕,于是说成鬼。2.鬼眼、也叫阴阳眼。传说此类人能看到一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例如鬼魂之类。尤其在小孩子或某些动物身上体现的较多。但是现在的科学还无法解释,所以被划进迷信的一类。3.第六感。每个人都有第六感,只是强弱不同而已。在直系亲属...

《孙子兵法》里的重要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明明知道我方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却并没有撤走而仍然要与异常强大的敌人交战,这并不是因为我方不知道敌我力量悬殊,而是因为有绝对交战的必要。在另一种情形中,明明知道我方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却并没有与弱小的敌军交战而是迅速撤离,这并不是因为我方不知道敌我优劣对比,而是因为有绝对撤离的必要。...

353.孙子兵法14|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何?孙武3句话说透了!
【释义】【解读】大家熟知一句话,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初看觉得没有理由,细琢磨还真有道理 。至于道理在哪里?孙子这段论述可谓透彻至极。作为全国的君主,也要正确处理同将领的关系,不能一味要求其忠诚而不信任。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君主要放手使用将领,赋予他们机断行事的权力,以争取战场主动...

论《孙子兵法》中,“处处为实”的前提条件
3.强调虚实的重要性,与虚实的变化。第一:为什么要“致人而不至于人”?受制于人有什么样的劣势?孙子说:“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吾所与战之地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备者寡矣。”孙子强调的很清楚,受制于人会被敌方牵着鼻子走,作战的...

手不释卷的故事和含义
1、手不释卷的故事: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停了停,孙权又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

孙子武者,齐人也全文翻译是什么?
孙子说:“规定不明,申说不够,是将领的过错;已经讲清而仍不按规定来动作,就是队长的过错了。”说着就要将左右两队的队长斩首。吴王从台上观看,见爱姬将要被斩,大惊失色。 急忙派使者下令说:“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但寡人如若没有这两个爱姬,吃饭也不香甜,请不要斩首。” 孙子说:“臣下既已受命为将...

孙子兵法中的人生经典名句
——《孙子兵法·军形篇》 译文:从前善于作战的人,先要做到不会被敌战胜,然后待机战胜敌人。不会被敌战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在于敌人是否有隙可乘。所以,善于作战的人,能够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所战胜,但不能绝对保证自己一定会战胜敌人。所以说,胜利可以预知,但并不能强求。 我们经常会看到许多...

孙子兵法中的五事指什么?要详细一点的解释
孙武说:"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历来的注家大都采取曹操的解释:"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者,主军费用也。"看来,这种因字碎句的解释未必符合(《孙子兵法》)的本义。比如,把"曲制"释为"部曲之制"显然是不符先秦军制的。其实关于"法",孙武在"...

镶黄旗19350538819: 《孙子兵法》说: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知道的解说下 -
长沙诚辛芩:[答案]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他们,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同敌人兵力相等,就要能设法战胜他们,(比敌人兵力)少就要能摆脱他们,(实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

镶黄旗19350538819: 《孙子兵法》曰:“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为什么有充足兵力而不进攻,却兵力相当进攻呢? -
长沙诚辛芩:[答案] 不是这么解释的.应该这么解释 用兵的方法是:十倍于敌就包围他,五倍于敌就攻击他,两倍可以有一拼之力.不能敌过敌军就分散敌军,势均力敌则能够抗击敌军,比敌军少则能够脱离敌军,不如敌军则能够避开他.所以小股军队若要坚持应战,一定...

镶黄旗19350538819: 孙子兵法里面”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怎么解 -
长沙诚辛芩: 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一倍于敌人就进行战斗,兵力与敌人势均力敌就分散敌人,兵力少于敌人就进行防守,兵力比敌人的兵力差就避免作战.

镶黄旗19350538819: 五倍于敌 十倍于敌 -
长沙诚辛芩: 你说的应该是《孙子兵法》中的第三篇谋攻篇中的部分吧!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镶黄旗19350538819: 出自】:春秋·齐·孙武《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示例】:南朝·宋·范 -
长沙诚辛芩: 第一句:所以用兵的方法,如果自己的兵力是对方的10倍,就要包围他.五倍就要攻击对方(可以理解为主动出击寻找机会). 还有一句大概是敌则能战,就是说兵力差不多就可以一战.郭图、审配曰:“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连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操,其势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 也就是会说,郭图、审配劝袁绍仗着兵多,迅速进攻曹操.由此也可以看出,官渡之战,袁绍的兵虽然多,但也不像演义里说的,胜过曹军10倍,只不过比曹操多一些而已.

镶黄旗19350538819: 《孙子·虚实篇》 -
长沙诚辛芩: 孙子兵法 虚实篇第六(一)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二)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者〕,出其所(不)〔...

镶黄旗19350538819: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表达的思想 -
长沙诚辛芩: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普遍规律和策略思想,不仅揭示了犯罪侦查指导者对彼.己情况的了解与双方胜负之间的关系,而且也指明了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找出双方行动的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确定自己的行动,以战胜敌人."知彼...

镶黄旗19350538819: 三国时期 敌军坚守不出我军就没办法了? -
长沙诚辛芩: 孙子兵法早说了,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古代军队扎营都是很牢固的,你要攻对方营寨和攻城没太大区别,至少五倍以上兵力才能进攻,否则就是自己找打.三国里你说的那种情况基本上都是双方兵力差别不大,一方坚守另一方就一点辙没有.至于你说的那些办法,古人一样想的到,但营寨木栏是双层而且涂泥的,烧不着.投石机丢石头也行,问题人家在营里你在营外,人家看得见你你看不见他,你有投石机人家也有投石机,到时候到底谁砸谁还说不定呢.至于羞辱这个问题么,你看司马懿,送一套女人衣服人家都不出来,你有啥办法?

镶黄旗19350538819: 孙子兵法:五则攻之,倍则战之,与“攻”怎么区别理解? -
长沙诚辛芩:[答案] 首先 更正楼主一下 原句应为 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 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有两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散他,有与敌人对等的兵力就要善于抗击他. 这里的战比起五倍于敌的攻更有防御,抗战的意思.因为在孙武的年代,防御是一种...

镶黄旗19350538819: 《孙子兵法》里的重要思想是什么?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长沙诚辛芩: 明明知道我方兵力处于绝对的劣势,却并没有撤走而仍然要与异常强大的敌人交战,这并不是因为我方不知道敌我力量悬殊,而是因为有绝对交战的必要.在另一种情形中,明明知道我方兵力占据绝对的优势,却并没有与弱小的敌军交战而是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