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词语“之”

作者&投稿:宏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理解词语~

一.1.其
A.又誉其矛也。B其人。C.先自度其足。
A代词,他的.B指示代词,那个.C代词,他的.

2.之.
A.誉之曰。B.至之市而忘操之(二个)。C.反归取之。D.何不试之以足。E.退而习之。
A代词,他.B语气助词,无实意.C代词,尺码.D代词,指鞋.E代词.

3.度
A.先自度其足。B.宁信度。
A动词,量B名词,量好的尺码.

4.者
A.郑人有且置履者。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
A~~的人B~~的原因.

《说文解字》:“之,出。象草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详细解释
隶书-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
释义: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构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5.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6.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7.动词,往、到:“吾欲~南海”。
8.. 通“也”义
  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14页)
助词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3.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用于时间副词或不带宾语的动词之后,有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
例子:久而久~;久~,目似瞑;顷之,烟炎张天。《资治通鉴 赤壁之战》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前赤壁赋》
代词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动词
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丿字部》·之
〔古文〕《唐韵》《正韵》止而切《集韵》《韵会》眞而切,音枝。《说文》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适也,往也。《礼·檀弓》延陵季子曰:若䰟气,则无不之也。
又於也。《礼·大学》之其所亲爱而辟焉。《注》之,适也。《朱传》犹於也。
又语助辞。《书·金縢》礼亦宜之。《礼·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语尾,或层出。如毛诗我之怀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鸡鸣章知子之来之,六句九之字,常华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
又此也。《诗·周南》之子于归。《注》之子,是子也。
又变也。《易传》辞也者,各指其所之。《孙奕示儿编》之字训变,左传,遇观之否。言观变为否也。
又至也。《诗·鄘风张》莹之死矢靡他。
又遗也。《扬子·法言》或问孔子,知其道之不用也。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後世君子。《注》言行道者贵乎及身,乃载以遗後世。
又姓。出《姓苑》。
又《郝敬读书通》凡言之者,物有所指,事有所属,地有所往,连属之辞也。通作旃。《诗·唐风》舍旃舍旃。
又《魏风》上愼旃哉。与之同。通作至。往彼曰之,到此曰至,音义互通。
又《韵补》叶职流切,音周。《楚辞·九章》吕望屠於朝歌兮,甯戚歌而饭牛。不逢尧舜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叶上牛下求。
《周伯琦曰》古人因物制字。如之本芝草,乎本吁气,焉本鸢,後人借为助语,助语之用旣多,反为所夺,又制字以别之,乃有芝字吁字鸢字。*考证:〔《礼·文王世子》冬亦如之。〕谨照原文改秋冬亦如之。

古汉语释义
常见含义
备注:加粗例句为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例句。
动词
到,往。【现代汉语解释】
例:①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②行不知所之。——《庄子》
③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④纵一苇之所如。——《赤壁赋》
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例:①人皆吊之。——《塞翁失马》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③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孔雀东南飞》
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⑤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狼》
⑥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2.指示代词,这。
例: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
例:①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4.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复代指宾语,用于动词之后。
①野语有之曰。——《庄子·秋水》
②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
③珍宝尽有之。——《史记·项羽本纪》
助词 1.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①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③若能以吴、蜀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秦论》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句读之不知。——《师说》
3.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同【现代汉语解释】助词2。
例: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②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其伊谁之赐?公(袁可立)宜祠。——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①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②蚓无爪牙之利。——《劝学》
5.结构助词,补语标志,可译为“得”。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6.音节助词,无实义。
例:1、填然鼓之。——《孟子·粱惠王上》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3、公将鼓之。——《曹刿论战》[4]
4、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生僻含义
通“也”义
《墨子·大取》:“圣人也,为天下也。”前句也字作“之”义。《韩非子·解老》:“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贾子·大政》:“何君子之道衰,之数也。”最后的也字作肯定语气助词,其他两个“也”字,都作“之”字义。——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文言文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7.公(袁可立)曰:“吾自任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蜀鄙二僧》)到,去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同上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上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在
5、福王之国,派夫派骑唯唯不胜支。(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5]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5]
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1、联系上下文。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

解词语的意思
词 目 赞叹不已 释 义 已:止,完。连声赞赏不止。出 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庄绍光看了,赞叹不已。”词 目 严阵以待 发 音 yán zhèn yǐ dài 释 义 指做好充分战斗准备,等待着敌人。出 处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亲勒六军,严阵以待之。”...

描写解的四字词语
冰解的破 冰冻融解,箭靶射中。比喻问题解决,障碍消除。 冰解壤分 冰冻消融,土壤分解。比喻障碍消除。 冰解云散 比喻事物消失瓦解。 不解之仇 解除不了的仇恨。 条解支劈 指细致部析。 瓦解冰泮 瓦器破碎,冰块融解。比喻失败、崩溃或消失。 3.求四字词语 第2个字和第4个字是反义词是成语,下面的成语符合你...

词语新解
词语新解如下:1、知书达礼。【原义】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新解】仅仅知道书本知识是远远不行的,还得学会送礼!2、度日如年。【原义】过一天好像过一年一样长。形容日子很不好过。【新解】日子太好过了,天天好象都过年!3、杯水车薪。【原义】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

词的含义怎样理解?
工作场所、生活状态等等。例如,“这个旅游胜地风景优美,生活节奏缓慢,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那份工作能够实现个人价值和追求,是一个令人向往的职业。”等等。总之,“令人向往”这个词语的含义是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向往之情,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表达。

解怎么组四字成语
1. 解能组什么四字词语 百思莫解 杯酒解怨 不解之缘 肌劈理解 解囊相助 解弦更张 解衣衣人 马不解鞍 百思不解 冰解冻释 冰消瓦解 不求甚解 大惑不解 刀过竹解 冻解冰释 发蒙解惑 分化瓦解 解发佯狂 解衣卸甲 解民倒悬 解铃系铃 聊以解嘲 老妪能解 妙语解烦 难分难解 难解难...

怎么样才能理解难懂的词语?
2、查字典 习惯于字典、词典的运用,来帮助阅读理解是一个人一辈子受益的事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语文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的重要一项。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词语理解,只需要把这个词中关键一个字的意思弄明白,整个词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比如人教版《恐龙》一文中,“三角龙的脸上有三只大角...

解释词语!!!
【出处】: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示例】:但是我又不知道这是~的事实。 ◎巴金《春雨》八 【近义词】:永垂不朽、流芳百世 【反义词】:过眼...

解的成语四字成语
解铃系铃 jiě líng jì líng 意思: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解民倒悬 jiě mín dào xuán 意思: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解囊相助 jiě náng xiāng zhù 意思:拿出财物帮助别人。3. 第一位是解的四字词语 解兵释甲 解:解除。释:卸下。解除武装,卸掉盔甲。比喻...

解组词有哪些词语
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之兵乃退。——《战国策·秦策》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战国策·赵策》又如:讲息(和解息争);讲贡(讲和纳贡);讲款(讲和,议款);讲盟(订盟媾和)2. 讲习(共同讨论研习学问)。道士讲火经。——唐·李朝威《柳毅传》讲中外之故。——清·梁启超《...

乌鲁木齐市13795592045: 理解词语 -
哀杨九气: 1 负隅顽抗:凭借险要地势;顽强抵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2 慷慨激昂: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3 弥留之际:弥留:本指久病不愈;后多指病危将死的...

乌鲁木齐市13795592045: 和理解有关的词语 -
哀杨九气: 【言之有礼】:说的话有道理. 【神会心融】: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浅显易懂】:浅显:浅近明显.道理或寓意浅显,容易理解、明白. 【微言大义】:微言:精当而含义深远的话;大义...

乌鲁木齐市13795592045: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wap.060s.com -
哀杨九气: 解释词语的方法 教给解词方法.学会解词方法,不仅教材上的许多词不再需要死记硬背,学生还能练习解释一些刚接触的新词.我向学生介绍六种解词方法. ①分析语素法.有些合成词的词义,就是这个词中各个语素的意思的总和.例如: “...

乌鲁木齐市13795592045: 如何理解词语的含义 -
哀杨九气: 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理解词的比喻义则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则寻找上句释义,理解词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则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感情、观点、...

乌鲁木齐市13795592045: [转载]三年级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 -
哀杨九气:[答案] 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

乌鲁木齐市13795592045: 如何理解词语的意思 -
哀杨九气: 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据词定义法.有些词有好几种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统统也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比较用哪个意思最合适就选哪一条解释.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词义的最好方法. 二、分解组合...

乌鲁木齐市13795592045: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
哀杨九气: 有了不理解的词语当然要查词典,问题是在没有词(字)典的的特殊情况下怎么办,比如闭卷考试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1、如果是独立的词语,比如就是一个词,最好的办法是用分解法,把词先拆开,...

乌鲁木齐市13795592045: 理解词语的意思
哀杨九气: 胜地:①地形有利之处;制胜的地位、形势:营安胜地,寨背孤虚|故贤知之君,必立于胜地.②出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旅游胜地|避暑胜地|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连绵起伏 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起伏:高低不平.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 气喘吁吁: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一望无际: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非常辽阔

乌鲁木齐市13795592045: 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
哀杨九气: 想要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查字典.还可以从句子里理解,毕竟有情景的情况下更能理解一个词语的意思.

乌鲁木齐市13795592045: 怎样容易理解词汇 -
哀杨九气: 怎样理解词语的意思听人讲话或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理解他所使用的每一个词语.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词语的意义以及词语所蕴含的感情.首先我们谈谈怎样理解词语的意义.一、理解词语的意义语言中的任何一个词语都有它的固定的意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