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陆军口粮有何变化?口粮配给从无到有,最后因罪恶没饭吃

作者&投稿:轩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对于二战中的日本陆军,如果除去残暴之外,我们对他们最大的认识就是日本人喜欢抓鸡抢粮。而且无论是在影视剧里,还是在资料里,我们都没有能知道多少有关日军后勤的事迹。似乎日本人并不注重后勤,那么现实里日本的后勤是怎么样呢? 一、日本自古对后勤的轻视 事实上,必须承认的是,日本军队自古就轻视后勤,或者说完全没有后勤这个概念。在日本战国时期以前,日本军队都是没有后勤概念的。武士们来打仗,要自备口粮,也就是说全靠自带。 在日本当时,武士就等于军人,因为要时刻准备艰苦的战斗,因此他们要求自己对饮食的需求不高,往往一个饭团,就是一顿饭了。 通常来说欧洲骑士和日本武士是一样的,都得自带口粮,往往粮食是仆人携带的。当然了,和欧洲骑士不同的是,武士未必都是贵族,所以有些武士就真的是很穷。因为贫富不同,因此带的粮食也不一样,有钱的带精米和咸肉和高档鱼干,没钱的就带着糙米和咸萝卜干和普通鱼干。 通常来说,每人携带的粮食都是一周左右,少则一周,多则半月。如果不是战争时间过长,粮食即将耗尽,否则日本的大名是不会让后方农民送粮的。这一点就非常奇葩,因为日本古代税收收到九成都是仁政了,但大名们收了粮食却不给部下提供军粮,鬼知道大名们收了那么多的粮食做什么了。 到了战国时代,日本对于后勤总算有了一些认识,先是织田信长开始建立常备军制度,并采取兵农分离的策略,这就让军队开始有了较为稳固的后勤,其后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都对此策略进行了延续。这就避免了战争里出现士兵手里的口粮剩余量不一的情况,大大加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不幸的是,这样也是远远不够的。按照记录,在战国时期这种常备军的后勤基本上只能用奇差无比来形容。士兵的口粮是稻米,每人每天半升稻米,也就700克左右,配以味增和盐。但是考虑士兵和武士每天都要训练和战斗,一天只有700克米,没有副食是完全不够的。 因此这些东西,只能维持士兵的基本需要。如果有不足的话,那么日军的唯一办法就是就地征取了,说白了就是抢劫。可以说,这种糟糕的后勤大大的影响了他们的战斗力。 二、日本陆军的后勤进化 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了现代化的陆军,这个时候的日本开始将后勤供应正规化。毕竟此时国家已经是真正意义上设立了常备军,不可能再和以前一样,所以说日本开始系统的为部队供应口粮。 其中精米绝对第一位的,因为对于日本平民而言,精米是绝对不可遇不可求的。因此精米就成了日本士兵在艰苦的训练中,唯一的享受。 然而不幸的是,日本此时还没注意到自己伙食单一这一问题。虽然说精米饭管够了,但是副食和千百年前没有多大区别,这就造成了士兵们普遍容易出现脚气病。 所谓脚气病就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1造成的,它会造成患病者软弱、疲劳、心悸等问题,严重者会造成的急性循环衰竭、气促等问题,甚至会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并最终死亡。在日本古代,有很多大名就是死于天天 *** 米,缺乏副食引发的脚气病。 现在日本陆军也是如此,不过因为没有对外战争,所以说问题还不严重。毕竟你在驻地里肯定不会没有副食,所以也不至于死人。但是真到了对外出兵时,这个问题就大了。因为这个时候日本对于口粮的认识很低劣,所谓的便当,其实就是一个精米饭团,里面放点腌渍,也就是腌菜,然后来一点盐。 可以想象,在作战期间大量食用这个玩意会有什么问题——大量的士兵换了脚气病,原因就是维生素匮乏造成的。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战斗中战死者不过区区二十人左右,但是患脚气病而死的却有足足六百人。 这件事无疑是给日军敲了个警钟,开始对如此多的士兵死于脚气病进行调查。最后他们通过求助于欧洲医学家得到了答案,竟然是因为维生素B1不足,造成了士兵大量死亡。这一点吓坏了日军高层,于是开始急匆匆的将口粮配给里的精米换回了糙米,希望可以维持士兵的维生素。 然而这一点却激起了兵变,士兵们义愤填膺,认为无良的军官克扣他们的伙食,纷纷打算将自己的长官「 ”天诛”。无奈之下,为了安抚即将暴动的士兵,日军高层只能将精米换了回来,但要在里面加上一定量的糙米,以满足维生素的需要,并保证将增加副食配给,这才安抚了那些打算「 ”天诛国贼”的士兵。 此时的日本高层对于后勤的注重还是很高,他们开始考虑改善野战口粮。通过对西方的罐头制作技术和饼干制作技术的引进,开始为部队配给日式风味的罐头和饼干。 因为经过在西南战争时期对欧美罐头和饼干的引用,发现士兵们非常厌恶这些欧美口味的罐头,对饼干也不甚满意。所以说他们很快就终止了这些不合格的罐头,以免再次出现士兵要「 ”天诛国贼”的情况。 同时根据日本人的口味问题,并结合营养学规范,日军开始严格制定部队的口粮配给标准。最终在1938年颁布了《军人战时给予规则细则改正》,按照标准,日军士兵每人每天的配给量为:精米660克、精麦210克、鲜肉210克、蔬菜600克、泽庵60克、酱油0.08升,味增75克、盐5克、砂糖20克、砂糖20克、茶叶3克、清酒0.4升或配发甜食120克,另在战时配发20支香烟。 如果乍一看,这份标准真是可以满足了士兵们在战时的需求。不过再好的标准也会在战时遇到不灵的时候。毕竟在战时炮火连天,部队一连几天无法生火做饭都是有可能的。那么这个时期的日本陆军,会怎样保证自己的口粮呢? 三、日本陆军的糟糕后勤 通常来说,在战斗期间为了防止部队吃不上饭,或是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军队都会采用一些罐头食品,或是易于保存携带的东西作为战时口粮或是应急口粮。这一点上,日本陆军也不例外。 日本采取的饼干与欧美制作的不同,基本来说就是烤面饼,味道很差,所以日本士兵并不是很喜欢这些东西,因为味道太硬,且不好吃。如果不是到了最后关头,他们一般是不会吃这些。 而另一种应急口粮则是一种类似炒面粉的东西,它是由脱水糙米膨化而成的产物。这种东西的好处是易于保存和携带,无需二次烧煮。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过于干燥,且缺乏味道。食用时必须用有味道的副食或是调味品调味后才能吃下去,通常是用水冲一下,然后加入副食吃掉。这也不是让他们多满意的存在。 按照规定,这些应急食品属于部队不到最后关头不得食用的食品,因为往往决定食用它们时,已经是战况极端恶劣的时候了。 但是在日本陆军马鹿的神奇操作下,这些应急食品往往会在一周就进行食用。至于为什么会这样,那就要从日军不靠谱的后勤系统说起了。 事实上日军的后勤系统十分混乱,对于后勤的认识也不到位。事实上,日本陆军大学根本没有后勤学这个学科。要知道在当时后勤是各国非常注重的,甚至专门在军校里设后勤学科。 然而日本则不然,相比于明治时代的陆军,从大正时代开始日本陆军就开始向神经质发展。 此时的日军开始鼓吹精神胜利法,还为此进行了许多训练,其中八甲田山雪中行军遇难事件就是一个缩影。而经过大正时代后,昭和时代的陆军马鹿们已经彻底疯了。后勤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屈辱性的工作,被拉去干后勤的都是在军队里不讨喜的军官。 可以想象在这么一个环境下,让一帮没有任何后勤工作经验的人去搞后勤,会有什么用的后果。所以在战争中,日军频繁的就会出现后勤不足,往往是弹药得到了保证,但是粮食却无法确保。 以行军为例,士兵身上最多会携带六天的口粮和两天份的应急口粮,如果不能在规定时间抵达,那么第四天开始就会口粮减半,并且采集野果和野菜过日子了。如果还到不了,那就只能饿着了。也是因为这样,所以日军看到村庄就想抢粮。 而在东南亚等地,日本陆军的粮食就更加不足了,口粮标准一降再降。原因就在于,随着战局的不利,物资也更加匮乏。因此日军不得不得将自己的口粮标准降低,很多食物也开始粗制滥造。 比如说日本人喜欢吃的关东煮罐头和牛肉罐头,就开始粗制滥造。罐头里根本没有牛肉等肉食,而是填装了大量的内脏,牛血,后期甚至变成了杂粮拌牛油。可想而知,这样的罐头根本无法让士兵满意,但对于日本士兵,也只能选择吃下去,因为这是他们为数不多的粮食了。 由此可见,日军在这个阶段,口粮供应已经彻底崩溃,而这还是在1943年。此后的时间里,日军的后勤供应变得更加困难,士兵普遍开始营养不良,而且因为饥饿造成的疾病已经让日军的战斗力下降到了极点。在英帕尔作战中,甚至出现了大量日军士兵饿死的局面。而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疯狂,也就随着饥饿与疾病得到了终结。 结语 日本陆军的口粮供应从古代到明治维新时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高的走向了一个巅峰。但也随着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日渐疯狂而走歪,并最终在战争中走向了衰落。原本狂热的日本士兵也在饥饿中,品味了对他们罪恶行为的惩罚。 参考文献:《东史郎日记》 《二战后勤启示录》 《日军二战后勤史》




战斗时期日本兵为什么每人背个包
至昭和15年,即1935年又列装了“九九式” 背囊,形制与昭和13年制造的帆布背囊大致相仿。“九九式” 背囊的携行总重为:背囊1个1.470公斤,衬衣衬裤1套1.604公斤,袜子2双0.134公斤,工具1套0.87公斤,携带口粮2日分1.704公斤,雨衣1件0.912公斤,军毯1条2.500公斤,合计总重8.411公斤。

二战后日本人对美国的粮食援助有何反应?
1951年2月19日,日本大阪一家孤儿院的餐厅,160名孤儿每天吃着美国陆军第27步兵团豺狼队购买的食物 与几乎任何其他被日本帝国蹂躏的战胜国相比,美国的粮食支持对于迅速向日本人提供急需的卡路里至关重要,因为日本人多年来一直靠微薄的口粮生活。例如,二战期间的日本平民大米配给被戏称为“五色米”:白米...

后勤对战争的影响非常大,为什么二战时的日军却不太重视后勤?
参谋本部于是根据这种“国情”,加上日本资源匮乏不能打持久战的特点,制定了陆军一套新的作战方案。一般陆军士兵打仗、单兵携带的口粮数量是3天,日军的要求是7天,而且日本陆军即使是甲种师团也是没有多少重武器的,不需要大量的炮弹。加上陆军的战术核心是刺刀,机枪火炮什么的只是为了掩护士兵接近敌人、...

日本二战时的军衔和陆军编制
5、旅团:旅团指日本在侵华战争中的一种军队编制.其编制在师团以下,联队以上.因战争的变化,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编制.每个旅团约3000人--8000人.步兵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独自混成旅团有6000--8000人.甲种师团一般含两个步兵旅团。6、师团:师团是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下辖2旅团、 ...

二战期间,为什么印度人要帮助日本?
糟糕后勤导致日军的惨败 不过这位牟田口廉也打仗喜欢异想天开。他特别轻视英军的水平,认为三个月之内就可以结束英帕尔战役,为天皇的寿辰献上贺礼。他还夸下海口:“只要用3个师团的兵力,携带3个星期食用的口粮,轻装越过若开山脉,渡过钦敦江,发动奇袭作战,就可在短期内攻占英帕尔”。于是他的战前...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士兵?
1932年12月在日本石川县金泽日本陆军基地内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的男子叫尹奉吉,他是一名朝鲜人,他在1932年4月29日刺杀了正在上海虹口公园内参加庆典的日本陆军大将白川义则,这张照片是他壮烈就义前拍下的最后一张照片。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士兵,这些士兵看起来年龄还不大,在他们的脚上还穿着草鞋,有...

一个现代士兵能打多少个二战士兵?
接下来就是各种零碎,包括专门为某些环境特化过的军服,GPS全球定位系统,单兵电台,多功能背包,防弹护目镜,高能口粮,夜视仪,热成像仪等等。当然,上述所有东西二战大兵都是没有滴,其中夜视仪和热成像仪最为关键(两者有可能是一体的)。越是高科技的部队越倾向于夜战,不仅是因为夜间敌人会放松警惕...

在二战中,日本也曾攻打印度,为何只打了一仗就选择撤军?
拥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在发现印军根本没有在边境上作出防御的时候,还曾站在钦敦江边鼓舞士兵们说:“陆军已经天下无敌,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即将征服印度。”哪怕是后来日军口粮逐渐紧缺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喊出“没有补给也能打仗”这样一种盲目自信的口号。不得不说,这位指挥官打鸡血确实...

我军第3代野战宣传文化车有没有辐射
1989年,美军提出“用于2001年的自加 热器件”方案,其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开发一种适用于单兵快餐口粮的无火焰口粮加热器,目的是实现陆军参谋长提出的时刻为前线士兵提供热食,提高战场饮食保障 能力的要求。1990年,无火焰口粮加热器正式大量作为军队的供给品。1991年,有4500万个无火焰口粮加热器运到海湾...

二战中被美军封锁了补给运输的日本士兵是怎么生活的?
这种饥饿地狱在1942年8月至1943年2月的瓜岛战役中就有所体现,当时日军并没有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却盲目的将部队送到了被美军夺取的瓜达尔卡纳尔岛上。这种行为能否夺回岛屿不知道,但肯定是把自己的部队送到了可怕的饥饿之中。那些仅携带了一个基数的弹药和七天口粮的日军士兵来到岛上,本想依靠缴获...

兖州市19719922475: 二战时期各国军队的口粮各是什么? -
营霭舒坦: 太平洋战争初期轴心国士兵吃的较好,毕竟都是掠夺来的,初期的美海军陆战队提供南北战争时期留下来的牛肉干.中后期美军的战争机器完全转起来后,SPAM肉罐头,压缩饼干,和巧克力(...

兖州市19719922475: 日本二战期间的伙食大揭秘,日本二战时吃俘虏是真的吗 -
营霭舒坦: 吃俘虏是真的,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某些岛屿 先说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后勤被切断的情况下,日军往往枪杀俘虏,然后吃掉,甚至后期还吃自己人的尸体,为此还专门下达命令,不许餐食战友的尸体 还有就是在硫磺岛等岛屿附近,日本人是报复,将美国飞行员杀掉后吃肉 老布什昔日也差点被吃掉

兖州市19719922475: 二战的时期,各国的伙食怎么样,德国的最讲究 -
营霭舒坦: 其实二战时期,后勤最好的是美军!就算是美国士兵弃置不顾的午餐肉罐头,在其他盟军眼中也算是美味!更不用说随着战线前进的可口可乐饮料了!德国后勤在二战前期还算不错!毕竟那时候在打胜仗,还可以在占领地收集补给.等到后期打败仗的时候,也只能靠土豆来充饥了!至于说到日军,从来不重视后勤,士兵口粮基本靠在占领地抢劫.

兖州市19719922475: 二战日本陆军一个班的人员及武器配备是怎样的? -
营霭舒坦: 日军二战时陆军单兵装备大至如下: 士兵:6.5毫米38式步枪,30式刺刀,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钢盔等. ??将校:94式手枪,望远镜,军刀,地图囊,将校水壶. 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兖州市19719922475: 抗战时日军吃什么时候 -
营霭舒坦: 前期补给跟得上,吃罐头,各种都有,饭为主,另外有牛肉,鱼类等肉食.后来为了“三个月”侵略整个中国,就加快进程,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就开始就地取材,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日军三光政策,抢鸡鸭猪羊等家畜,还有米面等主食

兖州市19719922475: 抗战时日本鬼子主要口粮是什么?那会儿没什么日本料理吧?我只亲眼目
营霭舒坦: 据我们所知道的历史资料,日本侵华时的军粮没有从本国运来的,也就是说全是靠的从被占领区所掠夺的粮食来保障的.而且还都是优等的粮食.但也是以当地所产的品种...

兖州市19719922475: 世界第二次大战日本的军事物资从哪里来的 -
营霭舒坦: 本土,东北,占领区掠夺.40年代以后,日本的物资已经极为匮乏,中国多个占领地的钢铁就被运回日本,造成枪炮,再运回来.

兖州市19719922475: 抗日战争日军吃什么 -
营霭舒坦: 吃饭啊,以战养战嘛,人家是破坏性的,黄金啥的贵重物品,矿产全弄回去,换钱供给战争

兖州市19719922475: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一共掠夺了中国多少粮食? -
营霭舒坦: 由于抗战期间,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几乎全部沦陷,所以日本掠夺的粮食数量非常惊人.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日本在战争期间,掠夺并运送回本土和太平洋各个战场的粮食总计约3亿吨.领一部分更巨大,就是日本在中国境内的移民、驻军、行政机构、伪军直接消耗的粮食约5亿吨.

兖州市19719922475: 二战对日本政治经济的影响 -
营霭舒坦: 1、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外部条件,也有日本政府和人民自身的努力. 2、战后初期日本实行的民主改革,推动其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也对社会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