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共读《儒林外史》——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作者&投稿:谷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王冕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诗人王冕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给后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一边放牛,一边临池画荷,最后自成一家”的故事似乎也被人讲烂了。

        翻开《儒林外史》第一页,意外发现,第一章讲述的竟然是王冕画荷成名的故事。纵观整部小说,吴敬梓先生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仿佛就是一串“人物流”,不同的儒生随着故事情节粉墨登场,但这些形象之间随着情节似乎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唯有王冕,自成一家。这时,难免疑惑:为何将王冕的故事作为小说的楔子?作者用意何在?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正是这些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尤其是明朝的科举制度,俗套的“八股文”一度被世人诟病。

        然,王冕的故事似儒林中的一股清流。也恰好阐明了作者的读书志向,也是本书作者所崇尚的观点。

        其一:心态平和,坚持走自己的路

          文章一开始就描写王冕的家境贫穷,七岁丧父,十岁给人放牛,这在当时可能并不罕见,值得注意的是他有一个好的心态。在古代等级观念非常严重,所谓“士农工商”,当时人们认为读书人是很光彩的,虽说有句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也没说读书人身份低下,说的是读书人有满腹才学,却没有地方施展,或者是读书人太多了,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这么多人想去读书,和今天人们都想找稳定的工作是一样的,读了书,可能生活困顿些,却有了登上仕途的可能,这是十分体面的。在这里王冕却不是这么说的,他说:“在学堂里坐著,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这里面王冕完全不像其他人那样认为放牛是低下的活计,读书才是正道,而是将放牛看成一件普通的事,想读书也可以读的。试想,在这样一个时代,能够做到“坚持自己的路,让世俗的眼光”见鬼去吧的潇洒,也非王冕莫属了。这与后面出来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后来出来了一个周进,也是有才的,可是一辈子都想中个科举,最后看到号板就失控了。如果把它和王冕放在一起,那种对待读书的名利观就显而易见了。

      其二:读书境界,回归最初的模样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其三:特立独行,决不攀龙附凤

      危老先生是当地的著名乡绅,买了二千两银子的房子,曾经被“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著手走了十几步”。这样一个乡绅是十分体面的,平时就是地方长官,也会十分敬重他。这在古代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在古代乡绅不仅仅只是有钱就行的,需要有一定的地位,很多博物馆中都有牌匾,写着“儒学正堂”什么的,这在古代是一种荣耀,乡绅在古代往往有这样读书人的牌匾。王冕不管这些,他四处躲着来拜访他的县老爷。翟买办对他说“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他也不问。这样的行为与世上常有的言行不符,体现了王冕不同寻常的一面。最后王冕跑去济南了,县令也找不到他。这些在古代也是一种高尚的节操,像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那样,这是一种类似于道家“隐”的品格。

        古代人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点在这里可以分成两段讲。前一段在这里表现得很明显,他不愿意与危老爷、县令这样的人交往,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县令来拜访王冕时,令他打定主意的是:“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这个县令并不是真心想去见王冕,而是认为这样符合规定,又能够被人记住。当时这种求名的思想很可能是主流,所以秦老才会听说王冕没有接见而见怪。王冕估计也看出来了,他又不愿与官吏为伍,所以他避而不见。现在这样显然是不行的,但在当时,这种行为被看做相当清高的品行。后半段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表现得不明显,后来“王者之师”的统帅朱元璋来找他做官,他也不去,隐到会稽去了。一般读书人都不是这样的,“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往往喜欢做官,王冕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愿去。这既是因为王冕母亲临终前的要求,也有王冕自己的思想。

      所以,王冕在这里就是一个榜样的形象,他对《儒林外史》后面出来的人形成一个对比,这也是吴敬梓把它放在本书第一回的作用。

    读完王冕的故事,接下来近百名儒生将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在吴敬梓笔下“滑”到哪里,就“演”到哪里,每个儒生都有各自的生活,我们可以为之滑稽愚昧而含泪微笑,也可以为之卑鄙无耻而忿忿不平。精彩继续,敬请期待!


有书共读《儒林外史》——为怀才不遇者画个像(娄氏兄弟)
只是他们未得早年中鼎甲,入翰林,觉科名无望遂放弃了举业,却又因科名蹭蹬激成了一肚子的牢骚不平。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塑造的娄氏兄弟形象应该如何理解?或者说,吴敬梓为什么要在《儒林外史》里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不难发现,娄氏兄弟是吴敬梓为烛照科举考试制度下,读书人的精神与心态而塑造的形象。 一、怀“才...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
今天我和妈妈共读了一本新书,名字叫《儒林外史》。我问妈妈什么是儒林外史啊?妈妈说,儒林主要是指古时候的读书《儒林外史》这本书,主要就是描述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在生活中发生的故事。我似懂非懂中听到故事中竟然有一位我很人.熟悉的人名“王冕”。原来,这本书里还有我在课本里学到过的大画家...

《儒林外史》读后感400字小学四年级5篇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

《儒林外史》读后感600字
暑期,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好书——《儒林外史》,这本书与我以前读过的小说不同,其他的小说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围绕这个中心展开的,一般全书只有一个大故事为框架,而《儒林外史》不同,它全文由许多个小故事组成,而中心则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 我在细细体会这本书后,发现其中给我...

《儒林外史》优秀读后感800字5篇
#《儒林外史》优秀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 吴敬梓是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文学素质十分丰富。他学习认真、刻苦,头脑聪颖,不读死书,但却屡次科举不中。出身于清朝的他,潜移默化地对那个时代的亲身感悟,这也是他能成名的原因之一。 提起《儒林外史》,我的第一个反应便是被扣上“吝啬”这个别名的严监生。 两年...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4 《儒林外史》实际上就是一本历史书,通过描写科举制度下士人的生活,从而塑造了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讽刺了吃人的封建科举制和封建礼教,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在现在看来...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800字5篇
利用假期我读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贾飞评价《儒林外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升官发财的一本教科书。从中可以看出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

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病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种.种心态,进儿讽刺了士人的丑恶灵魂,深刻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烂,不堪救药...

儒林外史读后感以及人生启示
放下书时,还常常回味着他独到的的写作手法。 儒林外史读后感2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现在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

2022《儒林外史》读后感500字10篇
最近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书中的英雄好汉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这本书共有五十六回,写了近四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的故事。这一整本书以写实、讽刺和批判性的笔调,写出了许多文人在科举制度伤害下的悲掺命运。在这个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灵魂变得丑恶。他们可笑、可悲的虚伪与罪恶。同时,作者...

埇桥区19226228196: 儒林外史第一回概括 -
国群银黄: 《儒林外史》王冕的相关内容就在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主要情节概括如下:王冕出身贫寒,七岁丧父,十岁便辍学给人放牛.东家给的点心钱,他都攒着来买书读.后来,在放牛之际,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

埇桥区19226228196: 儒林史记第一回是什么 -
国群银黄: 并没有儒林史记这一本书,你可能要找的是《史记·儒林列传》,列举了西汉初年的几个大儒,但是没有回这个说法;还可能是《儒林外史》,清代吴敬梓写的章回体小说,前两回是: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埇桥区19226228196: 放牛郎王冕画荷花出自哪部古典名著 -
国群银黄: 出自《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埇桥区19226228196: 儒林外史第一回秦老人物分析? -
国群银黄: 秦老相对比较顽固 这个县令并不是真心想去见王冕,而是认为这样符合规定,又能够被人记住.当时这种求名的思想很可能是主流,所以秦老才会听说王冕没有接见而见怪.

埇桥区19226228196: 下面的小故事出自哪部古典小说?
国群银黄: 赤发鬼醉卧灵宫殿,出自<>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放牛郎王冕画荷花,出自清代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画荷的大意: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埇桥区19226228196: 怎么写 我与儒林 的作文
国群银黄: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病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

埇桥区19226228196: 关于《儒林外史》,出几道题目(详细见内) -
国群银黄: 【《儒林外史》测试题与答案】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儒林外史》是一部 长篇 小说,共 回.作者 ,字 , 安徽省全椒县人, 小说家.二、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 两个时候:两个时...

埇桥区19226228196: 《赤发鬼醉卧灵宫殿》是哪部小说中的
国群银黄: 赤发鬼醉卧灵宫殿,出自<<水浒传>> ,第十四回 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 放牛郎王冕画荷花,出自清代吴敬梓著的《儒林外史》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王冕画荷的大意: 元朝末年,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