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的三个妻子都是谁?给介绍一下,谢谢了

作者&投稿:语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张恨水最爱的人谁?是周南还是另有其人?有人说,张恨水最爱的不是他的三个妻子之一,而是一直有所暗恋~

应该是周南,下面是两人的爱情概括。
琴瑟双音
1931年,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啼笑因缘》单行本出版发行,引起轰动,但更让36岁的张恨水兴奋的是,就在这时,他真正遇见了自己生命中的红颜知己。 大概在1930年到1931年的时候,在北京一次游园会上,张恨水认识了一个能歌善舞的女子,她是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叫周淑云。
周淑云出身是一个破落官僚的家庭,父亲早死,家里负担比较重,她爱读张恨水的小说,爱唱京戏,聪明伶俐,张恨水也非常喜欢京戏。张恨水刚到北京的时候,第一次拿了工资还了债,付了房饭费之后,只剩下一块钱,就这一块钱,还有一个月,但是张恨水看到一个戏园子贴着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三个人联袂演出,票价最低是一块,马上就把这一块钱买了戏票,到戏园里去看戏了。可见他对京戏的热爱。那么正好,就是说他跟周淑云,虽然他比她大十几岁,但是他们两个人谈京戏,谈小说,很有共同语言,那么周淑云也爱上了他。那么这样,周淑云愿意做张恨水的外室。张恨水就另外找好房子,就跟周淑云结婚了。结婚之后,张恨水从《诗经·国风》当中,《国风》当中的《周南》、《召南》取出“周”、“南”二字,给周淑云改了名字,就叫她周南。张恨水找到了他的爱情。周南会唱歌,尤其会唱京剧,张恨水会拉京胡,那么张恨水拉着京胡为她伴奏。周南善于交际,可以陪丈夫去拜访朋友,接待宾客,她深得婆婆的喜爱。尽管小姑子的年龄都比她大,但是也都很尊重她。她有文化,后来还学会写旧体诗,所以张恨水原来的理想“红袖添香夜读书”这个时候终于实现了。
抗战的时候,抗战初期,周南不避艰险,带着两个儿子来到重庆,与张恨水是相濡以沫,一起度过了艰难的抗战时光。1959年周南患癌症去世,张恨水是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徐大毛(徐文淑)

胡秋霞

周南 (周淑云)

张恨水之孙张纪曾说,“作为张恨水的后人,我们不愿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他更爱哪一个女人……他思想上是‘半新半旧’,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塑造的小说主人公大多也是半新半旧式的人物。那么就请理解他的婚姻也是半新半旧式的吧,这只能证明他的人性更丰满、更仁慈,反映出他性格中温情善良的一面。”

本书以张恨水的情感为线索,向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张恨水。

徐文淑

为了尽孝的第一次婚姻

1913年秋,皖北潜山,一位30出头的妇人走进黄岭村“老三房”家的客堂。

一落座,那妇人便欢喜地告诉女主人戴信兰:“信兰嫂子,前几天你说过的那件事已经办成了,姑娘祖上出过做官的,现如今家境虽差些,不过她爹也是个教书先生。”

“姑娘模样呢?”

客人道:“这我倒不太清楚。明天徐家牌楼唱大戏,我设法让你见上她一面,自己看看。”

此时困守乡野的张恨水依然做着求学梦,根本无意这么早就与一个村姑成亲,可是面对寡母慈爱的面孔,他却说不出一个“不”字。

次日,在徐家牌楼戏台下,媒人的那位亲戚指着不远处说:“喏,就是那姑娘。”戴信兰和张恨水一起抬眼望去,那边正坐着位很俊俏的女孩子。

张、徐两家迅速订下这桩婚事。

事实上,张家中了别人的调包计。戴信兰和张恨水相中的那个姑娘是徐大毛的表妹。

很快,张家用花轿迎娶了徐大毛。洞房中,张恨水发现出现在面前的徐大毛是一个翘嘴唇、塌鼻梁、身材矮胖的姑娘,正做着才子佳人梦的他半晌说不出话来。

婚后,徐大毛易名为徐文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张恨水与她并未圆房。戴信兰与长媳相处了数载,感情渐深,便向长子求情。 张恨水再次未违拗母亲意愿。不久,徐文淑产下一女,却不幸夭折。

1919年,张恨水在北京报界站住脚。1926年,徐文淑随张家移居北京城,与丈夫团聚。张恨水已在京另娶了胡秋霞,并且生下一个叫作大宝的闺女。对此,拙于言辞的徐文淑没有什么抱怨,与胡秋霞相处得如同姐妹一般。

自己没有孩子,徐文淑便拿张恨水的子女当作亲生孩子。1928年,胡秋霞产下长子张晓水。由于是早产,找不到接生婆,胎儿落地居然不会哭。徐文淑当即把孩子搂进怀里,暖了好几个钟头,他终于哭出了第一声。张晓水晚年常念叨:“我的命是大妈救的。”

在北京城里,徐文淑度过了她成为张家媳妇后最快乐的10年;抗战前夕,她和婆母一道返回潜山,后又定居安庆。张恨水身处异地,坚持按月给她汇去足够的生活费。

1958年,已逾花甲的徐文淑外出给张晓水寄信,跌倒在街头中风。路人把她送往安庆市人民医院抢救。然而,一切补救措施均已经无济于事。

噩耗传来时,张恨水因周南要做手术,无法分身。他交给长子张晓水700元钱,委派长子代为前往料理后事。张晓水日夜兼程,四餐粒米未进,赶到安庆将她妥善安葬。

1989年,张家后人又为徐文淑立了一块新墓碑,碑上刻有“张母徐老孺人文淑之墓”;后人的名字处落着“男晓水”。墓地座落在青山之上,碧水之畔。

胡秋霞

贤淑之妻激发创作高峰

在张恨水的代表作《金粉世家》中,主线是民国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冷清秋、白秀珠二女之间的三角情恋,副线为金府丫鬟小怜与柳少爷之间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据张恨水小女张正提供的资料,这位小怜的原型,应该便是张恨水的第二位夫人胡秋霞。

乳名招弟的胡秋霞出生在重庆。她大约四五岁时,被拐卖到上海的一户人家当丫鬟。大约是14岁那年,招弟从那户人家逃出来,到石碑胡同的习艺所学做糊纸盒一类的手工。

1923年的一天,习艺所的女工头送给招弟几张男人的照片,让她选择一位作为丈夫。招弟选中一位脸儿圆圆、白白净净的读书人,他就是年轻的张恨水。

招弟在习艺所时,身体十分瘦弱。张恨水接她出来后,没有马上办婚事。他将她托付给潜山会馆的一对老年夫妇照管。彼此经过一年的接触,互生感情,于是举办了婚礼。这一年,她年仅17岁。

漂亮而活泼的招弟的到来,无疑为张恨水寂寞冷清的旅居生活平添了无穷的欢乐。张恨水将新娘更名为胡秋霞(另有一名为胡瑞英),并颇具寓意地在新房内悬挂起一副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胡秋霞是穷人家出身,是丈夫的好后勤。张恨水也有意塑造一个全新的胡秋霞,对她各方面都花费心力进行熏陶,使得她后来的性情、志趣明显带有他身上的痕迹。

不久,张恨水老家的一大家子人也来到北京。生活在这个30来口人的大家庭里,胡秋霞以自己的率直和热心赢得了一个“好”字,她与婆母和弟妹们的关系也较为融洽。

从张恨水与胡秋霞完婚到周南进入张家之前的7年间,正是张恨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他不仅有像《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这样的代表作问世,还相继发表了《荆棘山河》、《交际明星》等十余部中长篇力作。无论如何,没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没有一个鼎力支持他的贤淑妻子,他恐怕很难有精力、有心情做到文思泉涌、“振笔疾书”。

遗憾的是,这位妻子的文化程度虽然婚后有所提高,但依然是偏低的,更缺少丈夫梦寐以求的那种温柔和娇憨,日久天长,她逐渐与丈夫产生出距离。

当一位叫周淑云(后易名为周南)的女中学生进入他的生活时,他没有拒绝。

胡秋霞并非逆来顺受之人。1931年,对于张恨水和周淑云关系的公开,她抑制不住怨愤撕破脸大闹了一番,甚至要求离丅婚。

结局仍然是以胡秋霞的屈服告终。她招架不住婆母和众亲友的劝说安抚,更难舍3个稚子幼女。此后,她常常借酒浇愁,在醉乡里寻求慰藉。

1933年,胡秋霞为丈夫产下三子张庆。喜添娇儿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愉悦,因为在此之前,两个女儿都丧生于1932年夏流行的猩红热中。

八年抗战,张恨水和周南先行一步,在巴蜀躲避战火;胡秋霞则携张晓水、张庆(于1939年夭折)留守安徽。因为等到他们欲动身西上时,由于战局发展,交通已中断。

日本人投降后,胡秋霞母子被张恨水接到北平。胡秋霞起初住在丈夫的工作单位《新民报》员工宿舍。1948年生下张正后,张恨水又请来一位乡下保姆负责照料她。不久,为了更好地照料胡秋霞,她移居北沟沿甲36号宅,与张恨水及周南一个大门出入。

次年5月下旬,张恨水在家给二子张二水、四子张全辅导英语,突然变得口齿不清来。孩子们忙扶他上榻躺下。这一躺,他就怎么也唤不醒了。原来,他患了脑溢血。家人忙把他送往附近的中央医院抢救。哺乳期中的胡秋霞一面照顾幼女,一面随大家轮流去医院护理丈夫,操劳忙碌的生活使她白发骤生。

张恨水病情稍为好转,胡秋霞便带着张晓水及张正离开了北沟沿住宅,搬到大茶叶胡同19号。这是座大杂院,他们娘仨住中院一间半西屋。张恨水离开病榻后,每月都至少会看望他们一次,来了必乐呵呵地携家人坐小馆子。饭桌上,他吃得很少,倒是常伸出手哆哆嗦嗦地给妻子儿女们布菜。

闹自然灾害的那3年,张恨水依旧月月去看望胡秋霞,尽管囊中羞涩,上饭馆却是不可省略的老程序。张恨水请胡秋霞全权点菜,她也只有在这时才能敞开肚子饱餐一顿,“老头子请客,我就不客气了。”

周南作古后,由于种种原因,张恨水与胡秋霞仍未生活在一起。胡秋霞考虑到张恨水的身体日益衰弱,故探望的次数明显增多,直到他在1967年驾鹤西游。

1983年,胡秋霞也告别人间。

晚年的胡秋霞虽有孝顺的儿女做伴,依然摆脱不掉寂寞阴影的笼罩。她常常独自吞下一杯杯烈酒,也屡屡在漫天繁星下呆立于高楼阳台,还曾躺在床榻上摆动两只无助的双手,时断时续地清唱一曲《苏三起解》,并曾面对袅袅升起的檀香轻烟向女儿细语:“那就是我的伴……”

周南

她的灵性最让他动心

周淑云祖籍云南,自幼随父母生活在北京。 1931年春天的一次游艺会上,当张恨水作为观众见到舞台上轻歌曼舞的周淑云时,这个16岁的女孩子窈窕婀娜的身影,便再也挥之不去。

经过无数回北海堤岸畔、颐和园长廊下、中山公园水榭内的约会后,周小姐有一次羞涩地问张恨水:“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吗?张恨水沉默半晌,坦言道:”我是30开外的人了,又有过两次婚姻,你那么年轻,该好好考虑。”周淑云没有再考虑,她放弃学业,当年就与张恨水举办了婚礼。婚后,联想到《诗经·国风》第一章“周南”二字,张恨水让她易名为周南。

周南属于那种玲珑娇小的女子。张恨水的诗词对她的形象有生动比喻:“红杏腮堆雪”、“向人纤斗小腰枝,杨枝瘦弱任风吹。”

其实,更让张恨水动心的是周南的慧根及灵性。

周南是中学肆业,后来随夫学读《古唐诗合解》,帮助整理旧文稿,日子稍长,下笔成文自不待言,对他的文风诗骨也全摸透。据张恨水的《劫余诗稿》一文载:某天他在门前晒旧书报,周南信手拿起一角残报,上有一首五言古诗,题名《悠然有所思》,下缺署名。周南念了几遍,笑着说:“这像是你写的诗。”张恨水乐不可支,笑道:“喜得素心人,相与共朝夕。你怎么知道的?”周南回答:“从‘提壶酌苦茗’这句想到的。”张恨水再次大笑,脸上整天喜洋洋的。

周南对丈夫的诗词风格了然于胸,对他的小说更是“好书不厌千回读”。很久以来,不断有人误以为张恨水与周南相识的媒介是《啼笑因缘》这部小说,并捏造出一段段罗曼史。对此,张恨水在《夜深沉》重庆首版序言中进行了澄清,指出《夜深沉》才是周南的最爱。她反复看过此书七八遍之多,并告诉丈夫:“打开这本书,就像眼见了北平的社会一般。书里面像丁太太、丁二和、田家大姑娘这样的人物,我都见过。”

耳濡目染间,周南还曾写下多首诗,以“南女士”为笔名,刊载在重庆《新民报》上。

周南发表过的诗作中,《早市杂诗》是较长的一首,也较有生活气息。诗内有“良辰小祝购荤鲜”、“短发蓬蓬上菜场”等句,表明抗战年代她受环境压迫,由一位不识油盐酱醋的少奶奶,变成一个终日受家务事牵累的主妇。为了生活,周南不仅出门“购荤鲜”,还上山采松蘑和野菜,甚至自己动手种植青菜,饲养鸡和猪。小猪崽免不了乱叫乱窜,她担心搅扰丈夫的文思,每日天快亮就把猪撵上山坡,傍晚再赶回来,藏进宅后的小屋。张恨水直到年关才发现这头膘肥体壮的猪,惊喜地向妻子打听它从何而来。

重庆时期也是张恨水成名后生活最艰难的一个阶段。我们可以认为,在《牛马走》、《八十一梦》、《水浒新传》、《傲霜花》等宏篇巨制的背后,都站着周南这个纤弱而又坚强的身影。

张恨水1949年中风后,张家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为了给丈夫医病和维持家用,周南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后来更是与家人协商,将北沟沿住宅卖给一家电影制片厂,搬入西四砖塔胡同的一座小四合院居住。

周南一向瘦弱多病。1956年,她被检查出患有癌症,动过两次手术后,越发消瘦和憔悴。1959年10月14日,是周南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她身后垫着高高一叠枕头,昏沉沉地半卧半坐在床上,和死神作着无望的搏斗。张恨水不忍多看周南痛苦挣扎的模样,他走到床边,俯身深情地亲吻她的额角,哽咽道:“你放心去吧!”

周南已经说不出话,她努力睁大双目,眼角挂着一颗泪珠。傍晚5时55分,在女儿张蓉蓉的怀抱中,周南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周南被安葬在八宝山墓地。张恨水给妻子立了碑,又请好友左笑鸿用隶书写下碑文:“故妻周南之墓”,立碑人是张恨水及子女、儿媳和孙子共计16口人。他为妻子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并常常独自乘三轮车去往墓地,在墓前一坐便是好几个钟头……

摘自《张恨水情归何处》新华出版社2008年12月

  徐大毛(徐文淑)

  胡秋霞

  周南 (周淑云)

  张恨水之孙张纪曾说,“作为张恨水的后人,我们不愿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他更爱哪一个女人……他思想上是‘半新半旧’,他的代表作《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中塑造的小说主人公大多也是半新半旧式的人物。那么就请理解他的婚姻也是半新半旧式的吧,这只能证明他的人性更丰满、更仁慈,反映出他性格中温情善良的一面。”

  本书以张恨水的情感为线索,向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出一个真实可信的张恨水。

  徐文淑

  为了尽孝的第一次婚姻

  1913年秋,皖北潜山,一位30出头的妇人走进黄岭村“老三房”家的客堂。

  一落座,那妇人便欢喜地告诉女主人戴信兰:“信兰嫂子,前几天你说过的那件事已经办成了,姑娘祖上出过做官的,现如今家境虽差些,不过她爹也是个教书先生。”

  “姑娘模样呢?”

  客人道:“这我倒不太清楚。明天徐家牌楼唱大戏,我设法让你见上她一面,自己看看。”

  此时困守乡野的张恨水依然做着求学梦,根本无意这么早就与一个村姑成亲,可是面对寡母慈爱的面孔,他却说不出一个“不”字。

  次日,在徐家牌楼戏台下,媒人的那位亲戚指着不远处说:“喏,就是那姑娘。”戴信兰和张恨水一起抬眼望去,那边正坐着位很俊俏的女孩子。

  张、徐两家迅速订下这桩婚事。

  事实上,张家中了别人的调包计。戴信兰和张恨水相中的那个姑娘是徐大毛的表妹。

  很快,张家用花轿迎娶了徐大毛。洞房中,张恨水发现出现在面前的徐大毛是一个翘嘴唇、塌鼻梁、身材矮胖的姑娘,正做着才子佳人梦的他半晌说不出话来。

  婚后,徐大毛易名为徐文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张恨水与她并未圆房。戴信兰与长媳相处了数载,感情渐深,便向长子求情。 张恨水再次未违拗母亲意愿。不久,徐文淑产下一女,却不幸夭折。

  1919年,张恨水在北京报界站住脚。1926年,徐文淑随张家移居北京城,与丈夫团聚。张恨水已在京另娶了胡秋霞,并且生下一个叫作大宝的闺女。对此,拙于言辞的徐文淑没有什么抱怨,与胡秋霞相处得如同姐妹一般。

  自己没有孩子,徐文淑便拿张恨水的子女当作亲生孩子。1928年,胡秋霞产下长子张晓水。由于是早产,找不到接生婆,胎儿落地居然不会哭。徐文淑当即把孩子搂进怀里,暖了好几个钟头,他终于哭出了第一声。张晓水晚年常念叨:“我的命是大妈救的。”

  在北京城里,徐文淑度过了她成为张家媳妇后最快乐的10年;抗战前夕,她和婆母一道返回潜山,后又定居安庆。张恨水身处异地,坚持按月给她汇去足够的生活费。

  1958年,已逾花甲的徐文淑外出给张晓水寄信,跌倒在街头中风。路人把她送往安庆市人民医院抢救。然而,一切补救措施均已经无济于事。

  噩耗传来时,张恨水因周南要做手术,无法分身。他交给长子张晓水700元钱,委派长子代为前往料理后事。张晓水日夜兼程,四餐粒米未进,赶到安庆将她妥善安葬。

  1989年,张家后人又为徐文淑立了一块新墓碑,碑上刻有“张母徐老孺人文淑之墓”;后人的名字处落着“男晓水”。墓地座落在青山之上,碧水之畔。

  胡秋霞

  贤淑之妻激发创作高峰

  在张恨水的代表作《金粉世家》中,主线是民国总理之子金燕西与冷清秋、白秀珠二女之间的三角情恋,副线为金府丫鬟小怜与柳少爷之间带有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

  据张恨水小女张正提供的资料,这位小怜的原型,应该便是张恨水的第二位夫人胡秋霞。

  乳名招弟的胡秋霞出生在重庆。她大约四五岁时,被拐卖到上海的一户人家当丫鬟。大约是14岁那年,招弟从那户人家逃出来,到石碑胡同的习艺所学做糊纸盒一类的手工。

  1923年的一天,习艺所的女工头送给招弟几张男人的照片,让她选择一位作为丈夫。招弟选中一位脸儿圆圆、白白净净的读书人,他就是年轻的张恨水。

  招弟在习艺所时,身体十分瘦弱。张恨水接她出来后,没有马上办婚事。他将她托付给潜山会馆的一对老年夫妇照管。彼此经过一年的接触,互生感情,于是举办了婚礼。这一年,她年仅17岁。

  漂亮而活泼的招弟的到来,无疑为张恨水寂寞冷清的旅居生活平添了无穷的欢乐。张恨水将新娘更名为胡秋霞(另有一名为胡瑞英),并颇具寓意地在新房内悬挂起一副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胡秋霞是穷人家出身,是丈夫的好后勤。张恨水也有意塑造一个全新的胡秋霞,对她各方面都花费心力进行熏陶,使得她后来的性情、志趣明显带有他身上的痕迹。

  不久,张恨水老家的一大家子人也来到北京。生活在这个30来口人的大家庭里,胡秋霞以自己的率直和热心赢得了一个“好”字,她与婆母和弟妹们的关系也较为融洽。

  从张恨水与胡秋霞完婚到周南进入张家之前的7年间,正是张恨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个时期,他不仅有像《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这样的代表作问世,还相继发表了《荆棘山河》、《交际明星》等十余部中长篇力作。无论如何,没有一个稳定的大后方,没有一个鼎力支持他的贤淑妻子,他恐怕很难有精力、有心情做到文思泉涌、“振笔疾书”。

  遗憾的是,这位妻子的文化程度虽然婚后有所提高,但依然是偏低的,更缺少丈夫梦寐以求的那种温柔和娇憨,日久天长,她逐渐与丈夫产生出距离。

  当一位叫周淑云(后易名为周南)的女中学生进入他的生活时,他没有拒绝。

  胡秋霞并非逆来顺受之人。1931年,对于张恨水和周淑云关系的公开,她抑制不住怨愤撕破脸大闹了一番,甚至要求离丅婚。

  结局仍然是以胡秋霞的屈服告终。她招架不住婆母和众亲友的劝说安抚,更难舍3个稚子幼女。此后,她常常借酒浇愁,在醉乡里寻求慰藉。

  1933年,胡秋霞为丈夫产下三子张庆。喜添娇儿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愉悦,因为在此之前,两个女儿都丧生于1932年夏流行的猩红热中。

  八年抗战,张恨水和周南先行一步,在巴蜀躲避战火;胡秋霞则携张晓水、张庆(于1939年夭折)留守安徽。因为等到他们欲动身西上时,由于战局发展,交通已中断。

  日本人投降后,胡秋霞母子被张恨水接到北平。胡秋霞起初住在丈夫的工作单位《新民报》员工宿舍。1948年生下张正后,张恨水又请来一位乡下保姆负责照料她。不久,为了更好地照料胡秋霞,她移居北沟沿甲36号宅,与张恨水及周南一个大门出入。

  次年5月下旬,张恨水在家给二子张二水、四子张全辅导英语,突然变得口齿不清来。孩子们忙扶他上榻躺下。这一躺,他就怎么也唤不醒了。原来,他患了脑溢血。家人忙把他送往附近的中央医院抢救。哺乳期中的胡秋霞一面照顾幼女,一面随大家轮流去医院护理丈夫,操劳忙碌的生活使她白发骤生。

  张恨水病情稍为好转,胡秋霞便带着张晓水及张正离开了北沟沿住宅,搬到大茶叶胡同19号。这是座大杂院,他们娘仨住中院一间半西屋。张恨水离开病榻后,每月都至少会看望他们一次,来了必乐呵呵地携家人坐小馆子。饭桌上,他吃得很少,倒是常伸出手哆哆嗦嗦地给妻子儿女们布菜。

  闹自然灾害的那3年,张恨水依旧月月去看望胡秋霞,尽管囊中羞涩,上饭馆却是不可省略的老程序。张恨水请胡秋霞全权点菜,她也只有在这时才能敞开肚子饱餐一顿,“老头子请客,我就不客气了。”

  周南作古后,由于种种原因,张恨水与胡秋霞仍未生活在一起。胡秋霞考虑到张恨水的身体日益衰弱,故探望的次数明显增多,直到他在1967年驾鹤西游。

  1983年,胡秋霞也告别人间。

  晚年的胡秋霞虽有孝顺的儿女做伴,依然摆脱不掉寂寞阴影的笼罩。她常常独自吞下一杯杯烈酒,也屡屡在漫天繁星下呆立于高楼阳台,还曾躺在床榻上摆动两只无助的双手,时断时续地清唱一曲《苏三起解》,并曾面对袅袅升起的檀香轻烟向女儿细语:“那就是我的伴……”

  周南

  她的灵性最让他动心

  周淑云祖籍云南,自幼随父母生活在北京。 1931年春天的一次游艺会上,当张恨水作为观众见到舞台上轻歌曼舞的周淑云时,这个16岁的女孩子窈窕婀娜的身影,便再也挥之不去。

  经过无数回北海堤岸畔、颐和园长廊下、中山公园水榭内的约会后,周小姐有一次羞涩地问张恨水:“我们能够永远在一起吗?张恨水沉默半晌,坦言道:”我是30开外的人了,又有过两次婚姻,你那么年轻,该好好考虑。”周淑云没有再考虑,她放弃学业,当年就与张恨水举办了婚礼。婚后,联想到《诗经·国风》第一章“周南”二字,张恨水让她易名为周南。

  周南属于那种玲珑娇小的女子。张恨水的诗词对她的形象有生动比喻:“红杏腮堆雪”、“向人纤斗小腰枝,杨枝瘦弱任风吹。”

  其实,更让张恨水动心的是周南的慧根及灵性。

  周南是中学肆业,后来随夫学读《古唐诗合解》,帮助整理旧文稿,日子稍长,下笔成文自不待言,对他的文风诗骨也全摸透。据张恨水的《劫余诗稿》一文载:某天他在门前晒旧书报,周南信手拿起一角残报,上有一首五言古诗,题名《悠然有所思》,下缺署名。周南念了几遍,笑着说:“这像是你写的诗。”张恨水乐不可支,笑道:“喜得素心人,相与共朝夕。你怎么知道的?”周南回答:“从‘提壶酌苦茗’这句想到的。”张恨水再次大笑,脸上整天喜洋洋的。

  周南对丈夫的诗词风格了然于胸,对他的小说更是“好书不厌千回读”。很久以来,不断有人误以为张恨水与周南相识的媒介是《啼笑因缘》这部小说,并捏造出一段段罗曼史。对此,张恨水在《夜深沉》重庆首版序言中进行了澄清,指出《夜深沉》才是周南的最爱。她反复看过此书七八遍之多,并告诉丈夫:“打开这本书,就像眼见了北平的社会一般。书里面像丁太太、丁二和、田家大姑娘这样的人物,我都见过。”

  耳濡目染间,周南还曾写下多首诗,以“南女士”为笔名,刊载在重庆《新民报》上。

  周南发表过的诗作中,《早市杂诗》是较长的一首,也较有生活气息。诗内有“良辰小祝购荤鲜”、“短发蓬蓬上菜场”等句,表明抗战年代她受环境压迫,由一位不识油盐酱醋的少奶奶,变成一个终日受家务事牵累的主妇。为了生活,周南不仅出门“购荤鲜”,还上山采松蘑和野菜,甚至自己动手种植青菜,饲养鸡和猪。小猪崽免不了乱叫乱窜,她担心搅扰丈夫的文思,每日天快亮就把猪撵上山坡,傍晚再赶回来,藏进宅后的小屋。张恨水直到年关才发现这头膘肥体壮的猪,惊喜地向妻子打听它从何而来。

  重庆时期也是张恨水成名后生活最艰难的一个阶段。我们可以认为,在《牛马走》、《八十一梦》、《水浒新传》、《傲霜花》等宏篇巨制的背后,都站着周南这个纤弱而又坚强的身影。

  张恨水1949年中风后,张家失去了主要收入来源。为了给丈夫医病和维持家用,周南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后来更是与家人协商,将北沟沿住宅卖给一家电影制片厂,搬入西四砖塔胡同的一座小四合院居住。

  周南一向瘦弱多病。1956年,她被检查出患有癌症,动过两次手术后,越发消瘦和憔悴。1959年10月14日,是周南生命中的最后一天。她身后垫着高高一叠枕头,昏沉沉地半卧半坐在床上,和死神作着无望的搏斗。张恨水不忍多看周南痛苦挣扎的模样,他走到床边,俯身深情地亲吻她的额角,哽咽道:“你放心去吧!”

  周南已经说不出话,她努力睁大双目,眼角挂着一颗泪珠。傍晚5时55分,在女儿张蓉蓉的怀抱中,周南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周南被安葬在八宝山墓地。张恨水给妻子立了碑,又请好友左笑鸿用隶书写下碑文:“故妻周南之墓”,立碑人是张恨水及子女、儿媳和孙子共计16口人。他为妻子写下了近百首悼亡诗,并常常独自乘三轮车去往墓地,在墓前一坐便是好几个钟头……

  摘自《张恨水情归何处》新华出版社2008年12月

张恨水的三次婚姻

● 天柱山人

一、 恨水逃婚 文淑独居

1915年,张恨水20岁了,只身在外闯荡谋生,而时世艰难,一事无成。母亲戴氏心急如焚,想到儿子已到婚娶之龄,既然谋生不易,不如在家安心度日。于是,她自作主张,要为儿子张罗婚事成家,最后在潜山县源潭铺徐家楼物色了一个姑娘。

据媒婆说,姑娘家也是书香之家,门户相当。父亲徐海山,就是教书馆的私塾先生。徐家有两个女儿,待字闺阁。挑花绣朵,无不精绝,心灵手巧,玲珑活泼,且粗通文墨。戴氏一听,非常高兴,亲自出马,替儿相亲。

秋收之后,农闲季节,乡村里就风行唱戏。这天,徐家楼唱戏,相亲就选择在这天。因媒婆说要“暗相”,就是先不惊动对方,但是双方都知道。相中了,再明媒过礼;相不中,外界也不知,双方也不失面子。所以,戴氏在媒婆的陪同下,来到徐家楼,对人便说是“看戏”。只见台前人山人海,甚是热闹。徐家两个姑娘并肩而坐,又说又笑。媒婆指着其中一个说:“就是这一个。”戴氏一看,那姑娘眉清目秀,细皮白肉,模样可爱,神态大方。媒婆说:“这个是姐姐,那个是妹妹。”戴氏说:“一母所生,还有什么两样,不就是一大一小嘛。”于是,当场拍定,满意而归。

可是,戴氏和徐府双方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奸刁滑坏的职业媒婆,为了贪得媒礼,在暗中又使用了“连环调包计”。她在徐府上说:“要两个姑娘坐在一起,佯装看戏,有说有笑,活泼自如,比大姑娘一个人呆坐着,中看些。”而她给戴氏指的是长相俊美的二姑娘,坐在身边的才是相貌平常的大姑娘。就这样,媒婆设计导演,一手操作,终于成就了一个“门户相对”的“美满姻缘”。随即,下了聘礼,定了婚期。

戴氏托人寄了信,要恨水回家。张恨水浪迹在外,仍是一事无成,只得回家。戴氏将这婚事向儿子说了。可张恨水对这桩突如其来的婚事,毫无思想准备,不能接受。戴氏正色说:“你也老大不小了,自古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儿女婚姻,父母做主。这么多年,你浪游在外,一事无成。我身为母亲,再也不能由你这么浪荡下去,你该成家了。何况,这姑娘,身材窈窕,相貌端庄,配得起你。”张恨水想到三年前父亲临终时的遗嘱,自己亲口答应要孝母听话,又想到母亲36岁居孀守寡,抚育着一家大小的辛苦操劳。他只得违心地听从了母亲的安排。

转眼到了腊月初八。张府上下,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迎亲队伍吹吹拍拍,热闹非凡。在众人的簇拥下,张恨水与新娘拜堂成亲,牵入洞房。谁知,秤杆子挑开红头盖,新娘不好意思的一笑之中,张恨水却呆若木鸡。眼前的新娘方脸后唇,眉目平平,村姑肤色,不显山水。他再定睛一看,身材矮胖。这哪里是身材窈窕?顿时,张恨水的心头大有蒙骗成婚的屈辱之感。他看了多少才子佳人的小说,他看过多少美女英雄的故事。他算不得“英雄”,却也自负为“才子”。他得不到“佳人”,却也不至于落到“骗婚”的地步吧。他心中的美梦彻底破灭了。他不由自主地走出了洞房,默默无语地走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后山天明寨,一个人号哭起来。

家人送鸳鸯蛋时,才发现只有新娘一人独坐,而不见了新郎,方知张恨水逃了。顿时,张府一片混乱,族人打着松明火把,四处寻找。找到下半夜,方在天明寨石缝里找到了张恨水,将其挟持而归。

戴氏本想重重教训儿子一顿,可一看儿子哭得两眼通红,一副落魄之状,不免心内一阵酸楚。她随即转换语气说:“人,已明媒正娶进了门,当众拜过了堂,进了洞房。你没有成婚,也算成了婚。我们张家也算是个高门大户,书香人家,不能有失体统。今晚,你无论如何,也得完婚。这门亲事,是我定的,一切都是我的错。将来以后,你自己有看得中的、如意的,你再娶一房,我不反对。”

张恨水听母亲这么一说,心中苦酸交加,不禁又失声痛哭。母亲与众人立即相劝:“今天是大喜之日,不准哭。”接下来,张恨水被众人推搡着,木偶似的进了洞房。

婚后,张恨水为摆脱封建包办婚姻的痛苦,依然出外谋事。家中,大妹张其范陪伴嫂嫂徐文淑,并教她读书识字。别看徐文淑貌不惊人,可自尊心强。识字读书,日日渐进。不久,《三百千》、《上下论》,居然能读会解,并提笔给张恨水写起信来。张恨水接到徐文淑的信,忧愁的心中平添了几分同情。他想,自己不幸、委屈,成了封建婚姻的牺牲品,而徐文淑又何尝不是呢?她新婚之夜,承受着丈夫弃她而逃的尴尬。她初来乍到,委屈做人。身为人妇,独守空房。自己婚前屈信传言,婚后又嫌弃其貌。而她不也同样是听信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任人摆布嘛?假如自己是个瞎子、聋子,她不也照样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张恨水如此一想,怜悯之心随即而生。遂于1918年结束了流浪生涯,回归故里,与之摩合。虽谈不上相亲相爱,却也勉强应和。1919年,徐文淑生下一个女孩。三个月后,徐文淑带女儿回娘家,小孩子不幸染病而亡。此事又给张恨水刚刚拂平的心中,烙上了一大创伤。

1925年,徐文淑随全家迁居北平。1926年又生下一子,不幸夭折。从此,徐文淑产生了苦命的心理,基本过着单身生活。1928年,胡秋霞生张小水,下地不哭,是徐文淑抱在怀里救活的。从此,视张小水如同己出。抗战时,张恨水与周南去了重庆,徐文淑与胡秋霞住在老家,形同姐妹。她们共同抚养子女,苦中求乐。1946年,徐文淑曾居安庆,其余全迁北平。张恨水每月给她汇寄50元生活费。徐文淑常对张其范大女儿桂力敏说:“我嫁了个摇钱树呢。”徐文淑晚年开始信佛,研读佛经。每逢初一、十五,就到安庆迎江寺叩头烧香。1958年10月的一天,徐文淑上街去给张小水寄信时,跌倒在地。路人过来搀她,她指指腰兜。人们从兜里掏出一封未发出的信,即按寄信人地址找到她家,送往医院,患了中风,不久便与世长辞了。临终前,示意亲属说,楼上木箱中有两枚金戒指,分别送给胡秋霞和周南,以作纪念。张恨水在京闻讯,拿出700元,派张小水千里奔丧。

二、传奇相识 落霞孤鹜

1923年秋,张恨水与第二夫人胡秋霞结婚。胡秋霞出生贫寒,为人厚朴。她悉心照料张恨水的生活起居,让张恨水有个舒适安静的写作环境。胡秋霞的人生经历以及与张恨水的相识,颇具传奇色彩。

胡秋霞家住四川嘉陵江畔一个小镇。一家人全靠父亲一人挑江水挣钱维养。胡秋霞5岁的时候,一天她父亲起早去卖江水,母亲把剩饭捏成一个饭团子,放在碗里,叫她饿了就自个儿抓着吃。说罢也外出给人帮工去了。小秋霞独自一人在窄窄的街心石板路上玩耍,玩着玩着,被一个男人说给她糖吃哄着上了船,并随船开到上海,卖给了一个姓杨的人家做丫头。大约在10岁左右,这个姓杨的又在段祺瑞执政府里谋到了一份差事。小秋霞又随迁到了北京。任凭她怎样的小心侍奉,却饱受主人的百般虐待,非打即骂。

有天清晨,张恨水编完晚报稿子下班,路过一个胡同口,看见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独自面壁而泣。出于新闻记者的职业习惯,上前问明原由。女孩告诉他,她是丫鬟,出来买菜。主人给她买菜的钱不小心让小偷偷去了。她买不成菜,回去必定是一顿毒打,不敢回家。张恨水看着女孩那一双畏惧的眼神,同情之心油然而生,随手给了她一些零用钱,叫她快去买菜。小秋霞顿时转涕为笑,感激着下跪道谢这“好大哥!”

后来,胡秋霞整理客厅,扫地抹灰时,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被主人罚跪在四合院的雪地里。她在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奄奄一息。而主人却在家中打牌说笑,温暖如春。她跪着跪着,心想,与其这样跪着冻死,不如拼着命跑出去,或许还有一条活路。于是,她鼓足勇气,宁死一搏,越墙而逃。在大街上,她发疯似的乱跑。她不知去向,走投无路。在一个胡同口徘徊不定时,被一个好心的民警叫住了,问明了原因。民警告诉她,去投奔石碑胡同里一家专收无依无靠的良家妇女的贫民习艺所,也就是人们所称的妇女救济院。

贫民习艺所是个慈善机构,大部分都是女孩子,要靠挑花绣朵来维活自己,而且进所容易出所难。按照规矩,女孩到了十七八岁,就将照片挂到专门屋子,等待外人来相亲择配。相中了,则由习艺所负责人办妥手续,交给男方领走。

1923年春,习艺所的女工头,将几张男人的照片,让胡秋霞选择。女工头主张她选择一个中年商人,说这样有固定收入,今后生活有保障。胡秋霞却选中了一年轻的读书人。于是,习艺所通知男女双方见面。双方一见,似曾相识。原来,胡秋霞相中的,就是早年给她买菜钱,使她免除一顿毒打的“好大哥”。张恨水相中的,就是当年在街头施舍救济的“可怜女”。于是,办妥手续。胡秋霞随张恨水住到了潜山会馆。

1924年,张恨水的小说《春明外史》开始连载,而红极文坛,名躁京都,她们又生下了一个女儿,使小家庭更有了温暖。而那姓杨的人家,又想方设法来慕名攀亲。又是认胡秋霞做养女,说这样可以提高她的出身门第,不辱没大作家张恨水;又是带着金银首饰,给他俩新生的女儿;又是接胡秋霞回家,说是回娘家走走亲戚。

后来,张恨水根据胡秋霞的生活经历,创作了长篇小说《落霞孤鹜》。小说出版后,立即被上海明星电影公司看中,于1931年又拍成了电影,由著名影后胡蝶主演。有关杨家人认胡秋霞做女儿的情节,张恨水又将其写进了另一部小说《金粉世家》,如第九十八回“院宇见榛芜大家中落,主翁成骨肉小婢高攀。”

二、 红袖添香 琴瑟相伴

1932年,武汉遭受特大洪水,北平新闻界举行赈灾义演。张恨水演的是《女起解》中的崇公道,与之搭档演苏三的是一个年青的女孩子。别看她稚气未脱,表演起来却板槽稳熟,动作优美。特别是甜润的唱腔,镇得全场倾听其喉。下场之后,两人交谈。恨水得知她是春明女中学生,名叫周淑云,能歌善舞,闻名全校。义演组织者专门请她来客串的。而周淑云心仪已久而无缘得识的当红作家张恨水,今日竟与自己同台合演。

周淑云祖籍云南,出身于一个破落官僚家庭。父亲早故,只有母亲和一个弱智弟弟。因此,她成了母亲唯一的希望。这身世与张恨水《啼笑因缘》中沈凤喜较相似。而她就是看了《啼笑因缘》,转而倾慕张恨水的才华的。

如今,天作之合,二人相会。心灵之花,一触即发。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张恨水坦诚相告,已有两房妻室。周淑云追求的则是彼此相爱,终身相守,根本不在乎什么名份和地位。于是,17岁的周淑云以“外室”的身份同36岁的张恨水闪电式的结合了。

婚后,张恨水取《诗经》“周南”之典,将其改名周南。二人到苏杭一带旅行,度过了蜜月。回京后,恨水便教周南读唐诗、学绘画、练书法,不时来段京腔对唱,其乐融融。无疑,周南的到来,给张恨水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张恨水享受到了追慕已久的小鸟依人、红袖添香的家庭温馨。当年,周南生下了一个白胖小子,取名张二水。1934年又生了儿子张全。

1935年,张恨水到上海创办《立报》。周南怀抱张全相伴其右,在上海,张恨水除编《立报》副刊外,尚有报刊约稿多达十篇。每天必定写作到深夜。周南却有早睡的习惯。不时将孩子送到恨水怀抱,自管休息。恨水只得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提笔写作。孩子哭时,还得哄逗。有时,周南还打招呼说:“里弄中有叫卖火腿粽子的,给我卖两只来。”张恨水点头听从。周南虽然爱使点大小姐的娇憨脾气,张恨水倒反觉得生活中增添了玩赏的乐趣。

抗战之初,全家迁居安徽潜山故居。张恨水只身入川,创办重庆《新民报》。周南却怎么也按耐不住单居山乡的寂寞。她带着张全和不满周岁的张伍,奔往重庆与张恨水团聚。一路上,冒着兵荒马乱,枪林弹雨,甚至连续两天没有吃饭。有关这入蜀之难的情节,张恨水后来写进了小说《蜀道难》。

在重庆,一家人度过了艰苦的八年生活。“入蜀三年未做衣,破衫已不像东西。袜子跟通嘲鸭蛋,布鞋帮断像鸡皮。”是其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住的是“文协”的三间茅屋,下雨时,锅碗瓢盆全用上接漏,恨水戏称“待漏斋”。“瓦盘又唱食无鱼,近还牛肉不登厨。”为改善生活,周南学会了种菜、养猪。为不影响恨水写作,天不亮就叫孩子把猪赶上山,天黑后才赶回后院。

周南又先后生下两个女儿明明和蓉蓉。生活的艰辛,孩子的料理,使她不曾开口一亮歌喉,张恨水在旧货摊上买来京胡,按图索音的拉起来。周南嫌其艺差,不肯露艺。但又禁不住弦索的诱惑,常常随着琴声唱上一曲。往往引来隔溪过路行人驻足而听。张恨水调笑说:“你不请自来,我吹箫引凤。”周南则说:“你的技艺不敢恭维,不过是聊胜于无而已。”

1946年,周南全家定居北平。1949年又生了第六个孩子张同。建国后,周南与恨水共同生活,精心护理着大病之后的张恨水。她身体一向单薄,积劳成疾,于1956年患乳腺癌做了手术。后来病情恶化,做了第二次手术。她默默承受着病魔的折磨,仍以笑脸迎人,直至卧床不起。恨水才意识到她已经病入膏肓,向中央文史馆负责人讲述了周南的病情。文史馆派来名医,但已无济于事了。1959年10月14日,周南离开人世,其年仅四十又五。

张恨水沉浸在悲痛之中,先后数次把笔写作《悼亡吟》。“深山日永绿松阴,聊发豪音我佐琴。只是一场春梦破,画像双瞳出泪痕。”

资料: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
他在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2000万言,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四部长篇小说为代表作。
在小说之外,他还写有大量文艺性散文和新闻性散文,再加上3000首左右的诗词和一些剧本,全部作品在3000万言以上。
人称“章回小说大家”、“通俗文学大师”、新闻战线上“徽骆驼”。


名字的手抄报怎么画
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心远。“恨水”二字出自南唐李后主《相见欢》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一语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在表白其玉洁冰清的操守与品格。探究这些文化名人取名的用意,我们或可略窥其所以成...

《盛世风华》每个主角的结局是什么样的?
莫清绝:青洪国青龙圣者,拥有上个位面的超级力量,碧浪剑在他面前都颤抖。一个风华绝代,冷漠腹黑,自信淡定,实力深不可测的男子。 爱慕白风华。拥有杀戮之剑——碧浪剑。是魔界的魔皇。后与白风华结婚。南宫云:白风华的师兄,笑面狐狸,喜欢研制各种机关毒药。爱慕白风华 。拥有穿破一切的神器——...

八骏日行三万里的典故
周穆王是周朝第五代君王,在位55年,是周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他年轻时就喜欢修炼成仙的道术,一心要学黄帝乘车马游遍天下的名山大川。为他驾车的是当时有名的驭手造父,周穆王这个首席马车夫的家世颇为显赫,可以一直追溯到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孙女——女修。造父的祖上有好几位都是周王的马车夫,为了...

随笔600字
难道他不寂寞?李煜,当上皇帝后,再不复少年时所吟的“世间如侬有几人”的自由自在,只剩“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慨叹。他心爱的结发妻子和所宠爱的一个儿子都死去,看着祖宗世代守卫的国家在他手里失去,难道他不寂寞? 在过程总,他们都寂寞着,但是在结尾,他们成功了,是的,他们哪个没有闻名于世,没有流芳百世...

描写心情百感交集的诗句
例如:爱,恨,分手,结婚。●1368年正月初四,这个日子将永远被历史所铭记,在这一天,一个伟大的王朝建立了。放牛娃朱元璋坐在他的宝座上,看着跪在下面的文武百官,心中百感交集。他没有想到,这个位置会属于自己,其实他原先所要求的只是一碗饱饭、一个家、一个妻子,如果运气好,能有一头牛帮他...

关于换锦花的诗句
3、乔木如存可假花 唐 杜甫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 4、寒花不假林 唐 钱起 《秋园晚沐》 5、假饶花落未消愁 宋 柳永 《木兰花\/玉楼春》 6、我家妻、假作一枝花狗 元 王哲 《惜黄花·昨朝酒醉》 7、不假花头目 宋 文天祥 《赠梅谷相士》 8、花腴真类假 宋 蔡沈 《蜡梅》 ...

求诗 要每句话都带"君"字,或与"君"同偕音的字!急需~!!!
病妻尚在床,稚子初离乳。幽兰思楚泽,恨水啼湘渚。怳怳三闾魂,悠悠一千古。其冬二凶败,涣汗开汤罟。贤者须丧亡,谗人尚堆堵。予于后四年,谏官事明主。常欲雪幽冤,于时一裨补。拜章岂艰难,胆薄多忧惧。如何干斗气,竟作炎荒土。题此涕滋笔,以代投湘赋。 【洛中送冀处士东游】 唐·杜牧 处士有儒术...

大同区19787149466: 冰心和恨水的关系 -
习旺清凉: 冰心并不认识张恨水.张恨水,(1895~1967)现代作家.原名张心远,笔名愁花恨水生、恨水. 传说: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之名即源于此!后有张姓才子爱慕才女冰心,却无缘,遂于“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取名恨水,并常自叹曰:“恨水不成冰”” 这个应该是真的: 有人问冰心:“人家都说张恨水取这个笔名跟您有关,'恨水不成冰',没追到您.是不是真的呀?”冰心手一挥:“哪有这么回事,我根本就不认识张恨水.”吴文藻先生去世后,冰心在吴先生文集的《代序》里,还专门谈到了这件事.

大同区19787149466: 张恨水的后代现在还在吗 -
习旺清凉: 张恨水有13位子女,他们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张恨水是文学史上著名的“章回小说大家”,他一生创作了120多部中、长篇小说.他娶了三位妻子,养育了13位子女.近年来,张恨水的后人经常出现在报端,进行各种活动.例如,张恨水的儿子张伍曾带着女儿和女婿参观安徽名人馆.张恨水的女儿张明在参观张恨水生平陈列展时回忆起父亲,说给孩子起名字都是根据实际情况来,例如她自己出生在早晨,天将明之时,取“明”之名;妹妹出生时父亲在成都,所以取“蓉”之名;哥哥出生在南京,当时正值抗战,取“伍”字意为投身入伍,报效国家.张恨水的孙子张纪近期也有回忆爷爷的访谈发表.

大同区19787149466: 张恨水笔名意思 -
习旺清凉: 张恨水名字的由来 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张恨水是其中之一.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他每天同时给七八家报纸创作连载小说,其效率才思可谓天下无敌.他不仅用连载小说救...

大同区19787149466: 张恨水的《啼笑因缘》人物分析几个吧~~ -
习旺清凉: 沈凤喜:开始时纯真烂漫,但还是有点小虚荣,从她向家树不断索要财物中可以看出....当然,期间她的小女儿家心性自然是讨人喜欢的...而后,在与雅琴的交往中,她的虚荣心性进一步展现出来,对一个自小生长于穷苦家庭中的少女...

大同区19787149466: 详细描述下张恨水的《啼笑姻缘》的故事内容! -
习旺清凉: 北京青年樊家树到天桥游乐,认识卖艺为生的关寿峰,寿峰女秀姑更暗恋家树.其后家树偶遇唱大鼓的少女沈凤喜,相互爱慕,树更助喜摆脱卖唱生涯,供她读书,与其私定终生.官宦小姐何丽娜痴恋樊家树,苦苦追求.由于何与 沈外貌酷似,...

大同区19787149466: 请介绍《水浒传》中一个人物的主要事件(有比较好写感想的事例,而且不是那种几乎人人皆知的) -
习旺清凉: 武松性格特点: 生活化人物武松 张恨水评武松说:“有超人之志,无过人之才;有过人之才,无惊人之事,皆不足以有成.何...

大同区19787149466: 《儒林外史》、《武林外史》、《春明外史》三部小说的作者分别是谁? -
习旺清凉: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也有人认为最后一回非吴所作),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实际描写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武林外...

大同区19787149466: 张恨水的真实姓名是什么? -
习旺清凉: 简介:张恨水(1895-1967) 原名张心远,安徽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边疆垦殖学堂.后历任《皖江报》总编辑,《世界日报》编辑,北平《世界日报》编辑,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