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作者&投稿:辕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儒家亚圣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公元前408年,齐国攻破了鲁国的郕城,这里是鲁桓公庶长子公子庆父的后代孟孙氏的食邑。城破之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流落到其他诸侯国,其中有一支迁居到邹国。
迁居到邹国的孟孙氏后人中有个名叫孟轲的人,他15岁时拜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孙子子思为师。经过青少年的饱学和钻研之后,他开始在家乡聚徒讲学,并逐渐成为当时地方上最有影响的儒学大师,被人尊称为孟子。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德治思想,并把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孟子认为,仁政就是君王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君王。
孟子认为,如果君王实行仁政,则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君王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那时候,天下诸侯混战的情形,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诸侯国为了争当霸主,对内力图改革,以富国强兵,对外则进行兼并战争,以扩大疆土,致使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痛感于当时诸侯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严酷,以及王公大人脑满肠肥而人民食不果腹的不公,决定仿效先师孔子游说诸侯的做法,规劝诸侯实施“仁政”,以求得天下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于是,孟子在40多岁时,带着众多弟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他的“王道”学说和“仁政”主张。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诸侯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意义的著名命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国君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因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然而,当时诸侯国致力于富国强兵,希望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大一统。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并没有实行的机会。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曹魏、晋代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山东邹城人。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①;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②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他认为实行“仁政”,就必须“制民恒产”,让每家农户有百亩之田、五亩之宅,有起码的生产资料;“勿夺农时”,保证农民有劳动的时间;“省刑罚,薄税敛”,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质生活条件;加强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不过它对发展生产还是有好处的。同“仁政”学说相联系,孟子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他认为君主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取得和保持统治地位,因此他主张国君要实行“仁政”,与民“同乐”。对于残害百姓的国君,国人可以杀。商纣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武王伐纣,他认为杀得对,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虽然有同情人民、谴责暴君的一面,但他的政治思想还是维护封建制度的,所以他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孟子·滕文公上》)。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成为替剥削制度作辩护的理论根据。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③。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④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⑤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⑥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他认为人民有了固定产业收入,才有稳定的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而人民生活有了保障后,还必须对之进行“人伦”的教化。“人伦明於上,小民亲於下”。滕文公又派他的臣子毕战询问井田制的情况。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接着讲了一遍井田制。最后说,我说的是大概情况,您和您的国君参照着去做吧!

“有为神农之言者”农家许行,从楚国赶到滕国来。许行主张君民并耕而食,反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压迫;主张实物交易,物品在数量、重量上相等的,价格相同。陈相兄弟很赞成许行的主张,“尽弃其学而学焉”。许行的思想在反对剥削上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以小农的平均主义思想否定社会分工,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孟子抓住许行的这一弱点,大讲“物之不齐”的道理,并以“劳心”“劳力”的划分来论证剥削制度、阶级压迫的“合理性”。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国的自身都难保,根本谈不上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他在梁惠王后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离开滕国到了魏国。这时,孟子已经五十三岁。惠王见到孟子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最反对国君言利,所以回答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公元前353年,桂陵之战,魏败于齐。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魏太子申被齐军俘虏而死。公元前340年,秦国的商鞅领兵攻魏,俘魏大将公子卯。公元前330年,魏割河西地于秦,公元前328年,又割上郡十五县于秦。公元前323年,楚使柱国昭阳领兵破魏军于襄陵,取得魏国八邑之地。所以梁惠王对孟子说:“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梁惠王讲了一套施仁政于民的办法。他说,这样,就是用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甲利兵的秦楚军队。梁惠王问的是怎样报复齐、秦、楚的具体办法,孟子回答的却是空泛的道理,当然得不到梁惠王的重视。孟子到魏国的第二年,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嗣位。孟子见到梁襄王,对他的印象很坏,说他不象个国君。这时,齐威王已死,宣王嗣位,孟子便离开魏国又到了齐国。

孟子约于齐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游齐国,受到礼遇。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追封追谥
朝代 年代 帝王 封谥 宋朝 元丰六年(1083年) 宋神宗 邹国公 元朝 至顺元年(1330年) 元文宗 邹国亚圣公
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齐宣王见到孟子就问:“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一、心性论 1.性善与四端 —— 道德价值的根源 孟子的「性善说」, 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孔子中的「仁」缺乏了理论基楚及尚未解释「道德价值根源」的问题。因此, 孟子要建立「道德价值根源之自觉心」, 认为善是人的基本自觉, 这种自觉是表现於恻隐、羞恶、辞让及是非四端。「四端」说明道德价值的自觉, 是与生俱来的。这便能补充孔子「仁」学理论的不足。 2.义利之辨 —— 道德价值的论证 孟子认为「四端」是内在於自觉心的, 属于人的「本质」, 即所谓人的「性」。人之性, 必有异於禽兽之处, 这种「异於禽兽」的性, 便是「善端」。他指出, 人之所以不善, 是由于受私欲蒙蔽。因此, 人应放弃私利, 以达到社会的公义。目的是建立良好的个人道德观。 3.养气与成德 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 以全力扩充存於内心的「四端」, 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 培养出浩然之气, 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再以「心志统气」, 控制自己的情感, 便能成德。 4.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 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 便是「天」, 「天」表现于人, 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修养, 便能知天, 达致「天人合一」。
二、政治论 1.民本说 孟子指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认为政府要保障人民的利益, 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决条件。因此, 天命在于民心而不在於君主, 苦君主无道, 人民便可推翻他; 但若君主有旨, 人民便应谨守岗位。 2.法先王 孟子主张行仁政,必须效法先王(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的王道统治政治, 这样便能把仁政施行於天下。 3.仁政与王道 孟子主张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 然后方推行仁政。孟子认为“人有不忍之心”,乃有“不忍人之政”,仁政, 是统一天下者必具备的条件。而仁政的具体表现,就是使家给人民、百姓安乐的王道, 要实行王道,又要“尊贤使能”。 4.德治观念 孔子论“仁”, 是自觉的道德;孟子的“仁”, 则兼具教化的功能。君主应培养出德性,这是施行仁政的条件, 故主张“有德者执政”。 5.反对霸政 孟子提倡以德服人的仁政, 反对武力服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故孟子主张「王道政治」, 反对霸力服人。 6.恢复井田制度 孟子认为理想的经济制度是“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即土地为国家公有,国家授田人民耕种, 但人民亦要助耕公田,当作纳税,因此,农民便有“恒产”(恒常固定的田产),国家自会安定。
三、教育主张 —— 贯彻始终 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 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 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成功。 孟子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A、启发未明理学 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 压抑物欲之性, 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 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 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B、形成“道统”观念 孟子时, 更把尧、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 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 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 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C、民本思想的影响 孟子的民本思想, 行仁政的主张, 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 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 号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 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 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 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 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 如隋唐的均田制。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人物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又字子车、子居(待证实)。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被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父名激,母仉氏。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氏宗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
  《孟子》
  》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1]

孟子,名轲,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三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生卒年月因史传未记载而有许多的说法,其中又以《孟子世家谱》上所记载之生于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年),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年)较为多数学者所采用。山东邹城人。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有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发现子思去世时离孟子出生还早几十年,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教可信。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发挥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

孟子是鲁桓公的庶长子公子庆父的后代,公子庆父之子公孙敖另立一族,为孟孙氏,或称仲孙氏、孟氏。田齐宣公四十八年(公元408年),齐国攻破了孟孙氏的的食邑郕城,孟孙氏子孙遂分散开来。孟子的祖先就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省邹县),於是孟子自此成了邹国人。相传其父名为激,字公宜;其母亲的姓氏也有仉氏与李氏之说。据说,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断杼教子」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简单一句话,孟子也只是一个人,只是他对历史的贡献比较而已,所谓人无完人,也就是说孟子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不要崇拜他的

只知道最大特点是孝顺


喜欢看动漫的男孩子是什么样的人?
男生喜欢动漫很正常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爱好,一个喜欢动漫的男生,他的性格应该是比较体贴的,这也要看他喜欢的是什么类型的动漫,如果一个女生的男朋友是个动漫爱好者,不要过分的排斥他这些,男生总会有一些喜好不被女生所接受,男女互相之间都一样,包容是最重要的。有人喜欢抽烟喝酒,这恐怕就...

女孩子说话很冲,说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和这样的人要怎么相处?
说话冲的女孩可能有一些性格特点,例如:1. 易怒:她可能容易受到刺激,情绪容易波动,导致说话冲动。2. 不成熟:她可能缺乏足够的社交技巧和情绪控制能力,导致说话不经思考。3. 压力大:她可能承受了较大的压力,导致情绪不稳定,说话冲动。与这样的女孩相处,你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 倾听:倾听她的...

信佛的女孩内心性格会是什么样的人?
信佛的女孩子,内心性格相对来说会比较心静如水,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冷静沉着。就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不会那么的着急,会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怎么去解决。还有信佛的女孩子,相对来说心地会比较善良,正所谓心中有佛,佛的宗旨是普渡众生。这女孩子因为她幸福,所以它具备了一些佛系女孩子的一些...

嫂子的性格是什么样的呢?
前几天,我回老家湖南,去参加军军哥哥和嫂嫂的婚礼,我刚到老家的时候,就看见军军哥哥买来一头大肥猪用车子开到嫂嫂家送去,然后,又有两个人开来了一辆中型货车进来。从车厢里卸出了椅子、桌子架、桌面、大锅子、蒸盘等。就在这几天里,大家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去城里租轿子。有的在数椅子、...

总是喜欢到处借钱的人,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这样的情景你有没有发现,长期不联系的朋友,一旦联系你,没别事,肯定是借钱。而且一旦借给他,后面他还会借,而且不只是借一个朋友的,所有朋友都会借个遍。这是什么原因呢?好像是不借钱没法度日。有一次小编在同一位心理学专业的同学聊起来,同学的一番话使我了解了一些总借钱的人的心态。一是超前...

总是喜欢到处借钱的人,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总喜欢到处借钱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在生活中,这类人并不罕见,我身边就有喜欢到处借钱的人,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思考,我基本能够有理有据的认为,他们具有三种特质。分别是人脉广、面子厚以及花销大。首先我们来看看人脉广,一个人喜欢到处借钱,起码能够说明这个人的交际比较广阔,朋友和熟人...

雪国中的驹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比如《伊豆的舞女》中的“薰子”和本文中的“驹子”,这些名字都包含特殊的女性意味,作者经常会把小说中所要表达情感融入名字之中去。 文中女主人叫驹子,驹是小马的意思,作者有意的在表现驹子是一个对待生活倔强、坚强的人。同时马驹是人们的使用工具,是人们的伴侣和宠物。在名字中隐含了驹子只是男人们的玩偶,被...

什么样的人是伪君子
伪君子:表面上是高尚,实际上卑鄙无耻的小人。道貌岸然、口是心非、出尔反尔、得志猖狂 四条兼备者。典型的例子:岳不群 伪君子就是将自己不道德的行径披上一层道德的外衣的人。一种表面上得体大方,高尚,处处退让,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而保持风度,实际上是虚伪、恬不知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

你喜欢什么样的男生?
我喜欢充满自信,阳光开朗,幽默风趣的男孩子。我最看重男孩子的这几个品质:1、充满自信 没人会喜欢不自信,消极的男人。一个拥有好品质的男人,一定是个充满自信心的人,这样的人,积极向上,做事时能不慌不忙,遇事时能不急不躁,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总能以一个自信积极的心态去解决。充满自...

男人不舍得给自己花钱却舍得给女朋友花钱,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个人男人对你的付出,是会因为对你的喜欢程度,而有着明显的不同表现。当他不够喜欢你,才会觉得给你买衣服买礼物是不值得,花上百块钱请你吃饭更是浪费。在他心里,你远远不如他口袋里的钞票重要。其实,哪有什么真正困窘的男人,只不过是愿不愿意的问题。真正喜欢你胜过一切的男人,哪怕自己吃...

珠晖区18617575489: 孟子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程卷珍芪: 孟子的古代仅次于孔子的亚圣,肯定是有特出的地方. 在仁义道德方面,他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他更强调义;他比孔子先进的地方是,他比较爱民,而不是盲目忠君:如他说纣是独夫,认为杀纣不过是杀了一个独夫而已,不算弑君;他比孔子有民主意识.

珠晖区18617575489: 孟母戒子中孟子是个怎样的人 -
程卷珍芪:[答案] 孟子少时①,诵②,其母方③织.孟子辍然④中止,乃复进⑤.其母知其渲⑥也,呼而问之:“何为⑦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⑧.”其母引⑨刀裂⑩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渲矣. 孟子被尊为亚圣,但是这里却不是表现他的高尚品格...

珠晖区18617575489: 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程卷珍芪: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

珠晖区18617575489: 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程卷珍芪: 约公元前371~前289 中国哲学家孟子是孔子最重要的继承人.他的学说如在《孟子》中所阐述的,许多世纪在中国颇受崇拜.他常被称为“亚圣”,即在智慧上仅次于孔子.他大约是孔子后200年间的人. 孟子约在公元前371年出生在疆上很小...

珠晖区18617575489: 孟子是什么样人 -
程卷珍芪: 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有“亚圣”之称(孔子是第一圣吗), 孟子虽然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但和孔子的思想还是有些不同.孟子多了些刚直不阿的气质少了孔子的圆润通达,大大扩充了儒家思想.在儒家中甚至开创了自己的风格派别.是儒家最重要的三派(孔子.孟子.荀子)之一. 以上是我个人解知,想要看孟子的具体事迹的话请看百度百科.

珠晖区18617575489: 孟子是什么样的人一个故事来说明
程卷珍芪: 孟子就是一男人.

珠晖区18617575489: 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程卷珍芪: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珠晖区18617575489: 《史记》中的孟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程卷珍芪: 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於利而行,多 怨”.自天子至於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

珠晖区18617575489: 孟子是什么人?小时候上学------------.---------------------的教育最先进,也最---------------------- -
程卷珍芪:[答案] 孟子,就是孟轲,儒家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小时候上学不认真,偷偷回家,孟母的教育,也最独特.(孟母三迁)

珠晖区18617575489: 孟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句话来概扩 -
程卷珍芪: 孟子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