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期文学家崔鸿的励志故事是怎样的?

作者&投稿:重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北魏时期文学家崔鸿的励志故事是怎样的?~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德州地区居住过,他出身自书香世家之中,父亲和爷爷都是有名气的学者,而崔鸿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对历史方面的书籍十分地感兴趣,在北魏时期进入仕途,担任过兵部郎中、司徒长史等职务,后来还担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等重要官职,关于这个人物的信息在北魏崔鸿简介中有着相关的介绍,那么北魏崔鸿简介中是如何介绍这个人物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北魏崔鸿简介中介绍到他出生在478年的时候,曾经在彭城王国担任过左常侍,到了景明年间,又成为员外郎、尚书郎中,主要负责记录皇帝起居方面,到了永平年间又成为镇南长史。他是一个性情十分耿直的人物,遇到事情总会直接陈述出来,这让和他同朝做官的官员都十分钦慕和佩服。而他做官的时候也主张所选官员一定要有才华,而这种才华又是不拘一格的。
在513年的时候皇帝对官员进行考核,而崔鸿则趁着这个机会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功绩和能力都出众的人才能做官,只要有才能就不拘于一阶半职的限制。
崔鸿这个人从小就非常地聪明,在少年时期就曾经写过著述,他从500年开始在闲暇的时候就会整理自己找到的旧时的历史资料,四年之后开始从事编修的工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十六国春秋》的编纂,但是却担忧自己的资料不全面,一直到528年才正式刊印出来,而他在525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崔鸿的故事
崔鸿出生在齐州清河,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清市。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官员。
崔鸿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家族熏陶,所以他有相当不错的文学素养,小的时候便博览四书五经,礼仪春秋,知天文地理,通晓古今。崔鸿的故事可谓是一个传奇,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里大人谈论政事,他便旁听,时而还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他的独到见解另崔鸿的老师和父亲都觉得不可思议,连连称赞。
崔鸿年龄稍微大点以后,便参加了当时的京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崔鸿的故事还是要从他当时的志向说起,他励志要再写一部全面的,详细的介绍十六国历史的著作。同时他开始为他的理想而努力。为了抄录、搜集史料,他几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和俸禄,有时甚至没有买纸的钱,可见他是在生活相当艰苦的情况下来编书的。过了几年以后,《十六国春秋》初稿已经基本完成。但是为了写完最后的五部分,完成自己的追求,他四处去找剩下的书卷。等了整整二十年,才找到最后五部分的资料,将这本书写完。
崔鸿的故事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他是第一个敢于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历史的人,这在历史上非常少见。所以说他是非常伟大的一个文学家。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个动乱的时代,但是对于史学,却是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无疑,崔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崔鸿墓志
崔鸿生活在北魏年间,是个十分有名气的史学家,他出身自书香世家,从小就非常的聪慧好学,对历史类的书籍尤为喜爱,而他走入仕途之后曾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司徒长史以及黄门侍郎等职位,最终在525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世,而他去世之后也被追封为镇东将军和青州刺史。而《崔鸿墓志》则是在他去世之后记载的一些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以及论述作品,那么《崔鸿墓志》具体是怎样的呢?
《崔鸿墓志》是在52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第二年完成的,主要介绍的就是崔鸿的一生事迹以及他的相关著述,而这个墓志的书法也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出了当时的书法特点,而且还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可以说不管在当时还是在当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崔鸿墓志》是在崔鸿夫妻两人合葬在山东淄博大武乡的墓碑中的,在1973年的时候才被人们发现,如今被安放在山东地区的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珍藏。记载着墓志的墓碑是青石质地,形状则是正方形的样子,四边的长度分别是八十二公分,上面的文字分为了二十八行记载,而每行的文字也是二十八个。在墓志上面本来还有个?顶形的盖子,但是发现的时候就已经破裂了。
《崔鸿墓志》的书法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看上去具备了方圆的双重样貌,而且笔迹也十分地冷峻,雕刻的刀工和下笔的韵味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具有一种特殊的高雅美感。

其先人仕南燕和刘宋,伯父崔光是著名史学家,仕北魏,官至太子少傅、司徒、侍中、国子祭酒镶著作,曾参与撰修北魏国书。崔鸿“弱冠便有著述志”,他的志向就是要修撰一部全面的、系统的记述十六国历史的著作。他认为自从西晋“八王之乱”以后,虽然“所在称兵,竞自尊树”,但“能建邦命氏成为战国者,十有六家”。他们虽然都是少数民族所建的政权,但他们是这一时代的政治代表和象征,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总结这一时代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善恶兴灭之形,用兵乘会之势,亦足以垂之将来,昭明劝戒”。此外,虽然十六国各有国书,记载本国史事,但“诸史残缺,体例不全,编录纷谬,繁略失所”。亟需加以“审正不同,定为一书”,编撰出一部记录这一时代的全史。从景明元年(500年)开始,崔鸿便开始搜集十六国的旧史及其他资料。由于当时北魏刚迁都洛阳不久,各种书籍“率多分散”,他不得不“求之公私,驱驰数岁”,做到详细占有材料。为了抄录、搜集史料,他几乎竭尽了家产和俸禄,有时甚至没有买纸的钱,可见他是在生活清苦的情况下从事著述的。到正始三年(506年),《十六国春秋》初稿已基本完成,但为了撰写最后的5卷“蜀录”,他四处访购常璩所撰记载蜀国历史的《蜀书》,但久求不得,为此他又一直耐心等待了近20年,直到得到此书,才补写了最后5卷。由此也可见作者著述之严谨。这样,直到正光三年(522年),《十六国春秋》才最后完成。崔鸿编纂的《十六国春秋》,体例比较完备,改各国书为录,主为纪,臣为传,又有序例1卷,年表1卷,合计102卷。因为这部史书的叙事以晋为正统,怕忤犯了北魏朝廷,所以当崔鸿在世时,它没有公开传布。崔鸿死后,其子子元才缮写一部,于永安年间奏上朝廷。由于书中刊著了各国遗事,内容丰富,其中虽不免有疏略讹误等缺点,但在当时它仍是一部有价值之作。唐代修《晋书》时,曾征引了本书许多资料,唐宋类书也收录了不少。可惜这部书从北宋以后就亡佚了,现行的辑本有两种;一为明代屠侨孙等辑缀的《十六国春秋补遗辑佚》;一为清代汤球的《十六国春秋辑补》。正光五年(524年),崔鸿伯父崔光病危。崔光掌修北魏国史多年,但他认为本朝历史不是本朝人所能修成的,史官只需记录时事,编著卷目,便算尽责了。所以直到他临终前,魏史仍“阙略尤多”。崔光把修撰国史的希望寄托于崔鸿,对鸿表示“群才非君莫可”,并向孝明帝推荐了崔鸿。正光五年(524年),崔鸿受诏撰修国史,可惜他不幸染病,第二年便病逝了。死时崔鸿年仅48岁。崔鸿是第一个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史的人。他把十六国时期当作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提高到正史地位,并为此倾注了毕生心血,他的《十六国春秋》,不仅有宝贵的史料价值,而且在史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开日后北魏史、辽金史、元史、清史之先河,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北魏崔鸿所著的《十六国春秋》,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文献。目前所看到《十六国春秋》,是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残本。《十六国春秋》散佚的时间,清代学者多有猜测。王鸣盛认为,“盖当五代及宋初而亡。”钱大昕认为,“宋人已无见此书者。”然王、钱二位均未做深入考证。其实,《十六国春秋》于宋时仍存。如北宋初编成的大型类书《太平御览》,即是抄录《十六国春秋》最多的一部类书。北宋中后期司马光编就的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亦大量抄录了《十六国春秋》的史料。在南宋还是可以找到《十六国春秋》存在的痕迹。如南宋初孔传的《东家杂记》提到,他读过《十六国春秋》。号称宋代四部目录书之一的《遂初堂书目》著录有《十六国春秋》。甚至明中期学者杨升庵也看到过《十六国春秋》,这比此后万历年间出现的《十六国春秋》残本要早。这说明到明中期,《十六国春秋》仍存在。《十六国春秋》是北魏崔鸿所撰的一部记述自西晋灭亡至北魏统一北方前,北方十六个政权兴亡历史的断代史。一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个动乱的时代,而对于史学,却是个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正史”名称开始出现,并且在图书分类中,“史部目录”正式形成,使得史学由作为经学的附庸上升为同经学并立的独立科目,并且确立了仅次于经学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前承秦汉大一统之余绪,后启隋唐盛世之端倪的魏晋南北朝,在史学的进展上,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崔鸿的家世背景,不但富于史学的传统,而且其高门大姓的出身,更是为其成书提供了优越条件。北魏时期,崔氏为北方第一流的高门大族。崔鸿所属的这一支原居河北清河郡,其曾祖崔旷早年随南燕主慕容德南渡黄河,迁居于青州。崔旷在宋文帝时曾官至乐陵太守,崔鸿祖父崔灵延在宋孝武帝时为龙骧将军、长广太守、受封关内侯。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北魏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平定三齐,崔灵延以败军之将被俘并迁至北魏代京附近。崔鸿的伯父崔光也一同被迁。崔光后来出仕北魏,参与机要,成为拓跋王朝倚重的元老重臣。崔鸿的父亲崔敬友是崔光之弟,曾出任本州治中、梁郡太守。更为重要的是,崔光也是北魏重要的史学家。从30岁起任著作郎,参与修撰北魏国史,到73岁病故,崔光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史职,这或许影响到了崔鸿的史学撰述。崔鸿自身亦富有才学。《魏书》称其“少好读书,博综经史”,以才学闻名于洛阳。他一生,历仕孝文、宣武、孝明三朝,仕途相对平坦,职事之余,被委以史任。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崔鸿被拜为彭城王国左常侍,开始了其政治生涯。宣武帝景明三年,迁员外郎,兼尚书虞曹郎中,敕撰起居。又迁给事中兼祠部郎,转尚书都兵郎中。永平初,徙三公郎中,加轻车将军,又迁员外散骑常侍,领郎中。延昌四年(515年),迁中散大夫、高阳王友,又为司徒长史。 正光三年(520年),加前将军,参修孝文帝、宣武帝起居。正光五年(524年),以本官修缉国史。孝昌初,拜黄门侍郎,寻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家世背景下,崔鸿最终成就了《十六国春秋》这部史学名著。二史称崔鸿“弱冠便有著述之志”,他见晋、魏前史皆自成一家,无所措意,乃转而综合十六国史,“定为一书”,名曰《十六国春秋》。此书在编写方面有如下特点。

崔鸿出生在齐州清河,也就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清市。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一个官员。

崔鸿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到家族熏陶,所以他有相当不错的文学素养,小的时候便博览四书五经,礼仪春秋,知天文地理,通晓古今。崔鸿的故事可谓是一个传奇,在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家里大人谈论政事,他便旁听,时而还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他的独到见解另崔鸿的老师和父亲都觉得不可思议,连连称赞。

崔鸿年龄稍微大点以后,便参加了当时的京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崔鸿的故事还是要从他当时的志向说起,他励志要再写一部全面的,详细的介绍十六国历史的著作。同时他开始为他的理想而努力。为了抄录、搜集史料,他几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财产和俸禄,有时甚至没有买纸的钱,可见他是在生活相当艰苦的情况下来编书的。过了几年以后,《十六国春秋》初稿已经基本完成。但是为了写完最后的五部分,完成自己的追求,他四处去找剩下的书卷。等了整整二十年,才找到最后五部分的资料,将这本书写完。

崔鸿的故事也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他是第一个敢于为少数民族政权写历史的人,这在历史上非常少见。所以说他是非常伟大的一个文学家。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个动乱的时代,但是对于史学,却是个蓬勃发展的时代。无疑,崔鸿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崔鸿生活在北魏年间,是个十分有名气的史学家,他出身自书香世家,从小就非常的聪慧好学,对历史类的书籍尤为喜爱,而他走入仕途之后曾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司徒长史以及黄门侍郎等职位,最终在525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世,而他去世之后也被追封为镇东将军和青州刺史。而《崔鸿墓志》则是在他去世之后记载的一些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以及论述作品,那么《崔鸿墓志》具体是怎样的呢?

《崔鸿墓志》是在52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第二年完成的,主要介绍的就是崔鸿的一生事迹以及他的相关著述,而这个墓志的书法也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不仅体现出了当时的书法特点,而且还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和文物价值。可以说不管在当时还是在当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崔鸿墓志》是在崔鸿夫妻两人合葬在山东淄博大武乡的墓碑中的,在1973年的时候才被人们发现,如今被安放在山东地区的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珍藏。记载着墓志的墓碑是青石质地,形状则是正方形的样子,四边的长度分别是八十二公分,上面的文字分为了二十八行记载,而每行的文字也是二十八个。在墓志上面本来还有个盝顶形的盖子,但是发现的时候就已经破裂了。

《崔鸿墓志》的书法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看上去具备了方圆的双重样貌,而且笔迹也十分地冷峻,雕刻的刀工和下笔的韵味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具有一种特殊的高雅美感。



北魏崔鸿简介中介绍到他出生在478年的时候,曾经在彭城王国担任过左常侍,到了景明年间,又成为员外郎、尚书郎中,主要负责记录皇帝起居方面,到了永平年间又成为镇南长史。他是一个性情十分耿直的人物,遇到事情总会直接陈述出来,这让和他同朝做官的官员都十分钦慕和佩服。而他做官的时候也主张所选官员一定要有才华,而这种才华又是不拘一格的。

在513年的时候皇帝对官员进行考核,而崔鸿则趁着这个机会向朝廷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功绩和能力都出众的人才能做官,只要有才能就不拘于一阶半职的限制。

崔鸿这个人从小就非常地聪明,在少年时期就曾经写过著述,他从500年开始在闲暇的时候就会整理自己找到的旧时的历史资料,四年之后开始从事编修的工作,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十六国春秋》的编纂,但是却担忧自己的资料不全面,一直到528年才正式刊印出来,而他在525年的时候离开了人世。



崔鸿是一个以史事为家事,事业心极强的史学家。当时他看到各国兴替频仍,更叠纷繁,各国虽有史书,但体例各异,条贯不一,便决心厘定条贯,将十六国史汇综成书,让这一段历史给后人留一个清晰的脉络和轮廓,这也就是崔鸿编写《十六国春秋》的真实目的。据《北史·崔鸿传》载:“以刘元海、石勒、慕容俊、苻健、慕容垂、姚苌、慕容德、赫连屈子、张轨、李雄、吕光、乞伏国仁、秃发乌孤、李暠、沮渠蒙逊、冯跋等并因故跨僭一方,各有国书,未有统一,鸿乃撰为《十六国春秋》。”(《北史·崔鸿传》)
崔鸿撰写《十六国春秋》着手搜集材料是在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之前的太和年间,后因迁都洛阳的奔波扰攘而将材料大多散失,因而在迁都之后又重新搜集,这使撰写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重新搜集资料期间,崔鸿是无拘道路远近,也不论官方私人,只要有所需资料,便立刻前去索求。据《北史》卷44载:“始自景明之初,搜集诸国史属,迁京甫尔率多分散,求诸公孙,驱驰数岁”。可知,崔鸿因史料的散佚,其撰写工作一度陷于停顿。后来各国史料又基本收集齐全,但“唯有李雄《蜀书》搜索未获,阙兹一国,迟留未成”(《北史·崔鸿传》)在各国之史料已撰写成稿后,因缺少《蜀书》而使《十六国春秋》未能完全脱稿。崔鸿为找到《蜀书》又费了七、八年的时间,“辍笔搜求七载于今”。(《北史·崔鸿传》)
崔鸿撰写《十六国春秋》是利用公余时间私下进行的。“谨于吏案之暇草搆此书。”(《北史》卷44)在书稿基本纂成之后,惟恐书中有不符合当朝典章和朝廷意图之处,未敢宣行于世。后来这件事被宣武帝得知,感到很新奇,便派散骑常待赵邕前去索要。并下诏书说:“闻卿撰定诸史甚有条贯,便可随成者送至,朕当于机事之暇览之”(《北史》卷44》)。崔鸿不敢抗旨,便将自己认为“不悖“当朝的部分呈献宣武帝御览。
朝廷的重视,也给崔鸿的撰写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他趁机给皇帝上表,要求朝廷协助他搜寻《蜀书》。他在表中说:“此书(《蜀书》)本江南撰录,恐中国(指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所无,非臣私力所能终得。……久思陈奏,乞敕缘边求采。但愚*无因,不敢动辄。”(《北史》卷44)崔鸿上表之后,搜寻《蜀书》可能得到了朝廷的协助,到孝明帝正光三年(522),终将这本稀有的《蜀书》找到。至此《十六国春秋》的全部史料已收齐,崔鸿又于公务之余埋头案牍撰写。
崔鸿是一个为官清廉,蓄资无多的清官。平时生活十分艰朴,所以撰写《十六国春秋》的资费很拮据,就连笔墨纸张、灯烛膏火之资也时常接济不上。他在给宣武帝的表中也说到了这一点,“臣家贫禄微,唯任孤力(个人),至于书写之资每不周接。”上表之后,其撰写经费,可能也得到了朝廷的资助。这也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十六国春秋》的编写质量和速度。




五胡十六国是中国什么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汉地江南、荆湘地区由东晋控制,而汉地北部和西南部则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国家。其中的前凉、成汉、前赵、后赵、北凉、西凉、后凉、南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后秦十六个国家实力强劲,"十六国"之称源出于北魏史学家崔鸿所撰的《十六国春秋》:"五凉、四燕、三秦...

2018年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翻译习题:十六国
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指“十六国”(304年-43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在“东晋”与“南北朝”时期之间,是大量外族入侵和割据的时代,也称“五胡乱华”。在入侵的众多游牧民族中,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统称“五胡”。他们相继建立过许多国家,而北魏史学家崔鸿以其中十六个国家...

崔氏有哪些出名的人
崔鸿,齐州清河即今山东临清市东人,北魏著名史学家。出身于书香世家。历官尚书兵部郎中,司徒长史,孝明帝时诏以本官缉修国史。孝昌初年即525年,拜给事黄门侍郎,寻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卒赠镇东将军,度支尚书、青州刺史;崔斌,元初马邑即今山西朔州朔城区人。中统初年,拜左司马郎中,后任...

无火词语解释
无火,一个词在古代有着丰富的含义。首先,它特指没有火光的情况。在北魏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一文中,描述了苻坚未乱时期,关中地区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现象,地面燃烧,但没有火焰,只有浓烟升腾,持续了数日不散。这无疑是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其次,无火也与古代的寒食节有关。在唐代...

崔姓历史名人有哪些
1. 崔浩:出生于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北魏时期官至司徒。因修史坚持直笔,揭示了国家的阴暗面,结果遭到灭门的悲剧。2. 崔宏:南北朝时期清河东武城人,曾任吏部尚书,掌握重要机要职位,参与创立多种制度。3. 崔鸿:山东平原人,是著名的史学家。起初在魏朝担任中散大夫,后来升任黄门...

祈子引证解释
在古代的社会习俗中,对于未能生育的夫妇,常会采取迷信的方式来寻求生育的希望。他们会选择前往寺庙或道观进行许愿和烧香,虔诚地祈求神灵赐予他们子嗣。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北魏时期,据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前赵·刘渊》记载,豹的妻子呼延氏在魏嘉平年间,就曾在龙门祈求生育。清朝时期,这一传统仍然存在...

请问哪位大侠可以告知,魏晋南北朝有什么厉害的人物吗
崔鸿 北魏史学家,字彦鸾,东清河鄃人。曾修孝文、宣武两朝起居注,所撰《十六国春秋》一百卷,附序例、年表二卷,颇具史料价值。北宋时散佚,清人有《十六国春秋辑补》。 贾思勰 北魏农学家。撰《齐民要术》十卷九十二篇,综合整理农艺科学文献和汉以来北方农业生产实际经验,分农艺(包括精耕、轮作、育种、绿肥、...

魏,凉是什么朝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你是不是因为看了《锦绣未央》才问的这个。电视剧中的魏就是历史上的北魏,后面会分化成东、西魏。电视剧中出现了“刘宋”一词,是很不准确的,刘宋是我们后世为了区分朝代而称呼的,在他们当时就称为宋。

五胡十六国与魏晋南北朝的关系?
二、时间顺序 220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建立晋朝,史称“西晋”,西晋是大统一王朝。西晋后为东晋和五胡十六国,东晋在南方,十六国在北方。东晋、五胡十六国后为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统称,南朝朝代更替为宋、齐、梁、陈,北朝...

历史上的崔姓名人有那些?
崔浩:清河东武城(今山东省武城西)人,后魏时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笔,因暴露“国恶”,而遭灭门之灾。崔宏:南北朝时清河东武城人,官至吏部尚书,曾执掌机要,参与草创过各种制度。崔鸿:今山东平原人,著名史学家,初仕魏中散大夫一职,后迁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撰《十六国...

榆社县15369408288: 少数民族史书第一人崔鸿是哪里人?
检欣观通: 崔鸿是北魏著名史学家,著有《十六国春秋》一百零二卷,“五胡十六国”是因为《十六国春秋》而得名.崔鸿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热爱读书,博览经书史籍,小小年纪...

榆社县15369408288: 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淝水之战中的成语典故 -
检欣观通: 1.投鞭断流典故: 据北魏.崔鸿《前秦录》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决心调集百万大军,乘势一举消灭东晋,统一全中国.苻坚召集群臣商议,但大臣...

榆社县15369408288: 龙门石窟(摩岩三佛)的介绍 -
检欣观通: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龙门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

榆社县15369408288: 通过自上而下政治手段而实现融合的事例有哪些 -
检欣观通: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新朝的王莽改制,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再到唐朝的二王八司马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改革,清朝洋务运动,无一例外,无是自上而下起

榆社县15369408288: 复姓总是会觉得优雅,古代出现过哪些复姓名人 -
检欣观通: 我国现存的复姓:1.欧阳2.太史3.端木4.上官5.司马6.东方7.独孤8.南宫9.万俟10.闻人11.夏侯12.诸葛13.尉迟14.公羊15.赫连16.澹台17.皇甫18.宗政19.濮阳20.公冶21.太叔22.申屠23.公孙24.慕容25.仲孙26.钟离27.长孙28.宇文29.司徒30.鲜于31.司...

榆社县15369408288: 古代皇陵的形制中秦汉时期的方上和宋代时的小方上有什么区别? -
检欣观通: 商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盛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的发展,以商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著庞大的国家.因此,在商代的墓葬制度中存在著严格的阶级和等...

榆社县15369408288: 敦煌壁画的特点? -
检欣观通: ****颜料 :当时用的大部分颜料大多都是矿物制的,还有一部分是从西域运来的,所以现存的西夏时壁画都特蓝特绿,那都是用蓝绿宝石研制的,历时千年经久不会变颜色,时间越久越鲜艳 .其颜料制作水平说...

榆社县15369408288: 郦道元生活在哪个历史时期?哪个朝代? -
检欣观通: 南北朝时期北魏朝

榆社县15369408288: 花木兰是哪个朝代的人? -
检欣观通: 南北朝 花木兰是南北朝北魏时期的人.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dao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

榆社县15369408288: 贾思勰有哪些经历? -
检欣观通: 贾思勰生卒年不详,齐郡益都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农业科学家,北魏时期人,当过高阳郡的太守.他所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最系统的农业科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科学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成书于533~544年,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内容涉及土壤工作、栽培技术、选种留种技术、畜牧兽医、桑蚕技术、农产品加工储藏、野生植物的经济利用等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丰富的植物学知识,是对我国农业技术的一次重要的总结和发展.贾思勰在我国农业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重要作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