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的3个问题……拜托拜托……历史考试要用

作者&投稿:哈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的意思~

上古时代,人们居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
住的环境,于是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

这句话出自《易经 系辞下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这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人类从群居的野外生活进化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第一流,终于有了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这就是文明的发端。

对自然环境的要求进一步降低,具备了初步改造自然的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从而为原始社会的进一步演变打好了基础。

出自《易经·系辞》,大意是:上古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生活在荒野,后世的圣人建筑房屋,改变了这种居住方式,上有屋顶,下有四壁,以躲避风雨。

记得采纳啊

这句话出自《易经 系辞下传》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这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人类从群居的野外生活进化到以家庭为单位的私密第一流,终于有了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这就是文明的发端。

这里的“圣人”应该不是特指,而是对有才华,对人类生产生活做出杰出贡献者的统称。

如果硬要说特指某个人,那只能是神话传说中的“有巢氏”了!因为传说中是他教会了人们筑巢以居!!

鄂西地区作为早期人类的发源地之一,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原始人类多是依靠狩猎和采集树籽果实为生,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其原始的居住形式主要有两种:

一、“穴居”,又称“洞穴居”。《易·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这种穴居形式在鄂西地区历史悠久。

更新世早期,洞穴居住遗址以建始高坪巨猿洞和巫山大庙龙骨坡为代表(距今年代均在200万年以上)。高坪巨猿洞为天然石灰岩溶洞,东西走向,通长约150米,先后发现5枚早期直立人化石和包括巨猿在内的哺乳动物化石20多个种属,同时还发现较多数量的骨器和石器,考古界将这里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定名为“建始直立人”。巫山大庙龙骨坡洞穴居住遗址,共发现巨猿化石和人类化石近20件,伴生的动物化石达25种,其人类化石材料表示为直立人的右上侧门齿1枚,并在同一层位获得了一段带有两颗臼齿的下颌骨,考古界将其定名为“巫山人”。

更新世中期,在长阳下钟家湾的龙骨洞和鲢鱼山也发现了原始人类的洞穴居住遗址,长阳下钟家湾的龙骨洞因出土“长阳人”而闻名世界,长阳人的化石材料,主要是一件有残损的左上颌骨。颌骨上保存有第一前臼齿材料,上颌骨保存着上颌体的大部分。专家们仔细研究发现,“长阳人”不仅具有现代人的性质,而且也有一定程度的原始特征。1992年4月,在长阳鲢鱼山一洞穴遗址的发掘中,又发现了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类用火遗迹。其距今年代为9—12万年。

除上述之外,属中更新世早期的洞穴居住遗址还有秭归的玉虚洞,该洞位于香溪河的第三级台地上,洞内堆积物可分4层,在第2、3层均发掘出大量的石制品,形制较为粗糙、原始,计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石核、石片等,大部分石制品可见其使用痕迹。

由此可见,从距今200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早期开始,到距今9至 12万年的更新世中期甚至晚期,这种“穴住”形式在鄂西地区一直存在。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末,成为鄂西地区一种独特的居住形式。如利川的鱼木寨、恩施城区内的挂榜岩、巴东沿度河地区的九红岩等地均有洞穴居的现象,据调查,仅鱼木寨二层岩下及对山一带的洞穴中,解放前就住进了120余户,解放后仍有80余户住岩洞,直到80年代中期才陆续搬走,至今仍有两户住在偏岩洞里,成为穴居研究弥足珍贵的活化石。

二、“巢居”,即在树上架木为屋,因形似鸟巢而得名。“巢居”作为干栏式建筑的源头,古文献记载较多,如《庄子·盗趾篇》;“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最古的巢居都是在森林里“依树为层巢以居”,以适应狩猎、采集经济和原始农耕生活。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走出森林,在平地上或斜坡上构筑居室,“巢居”便逐步演变成干栏式建筑,其演变过程是先在一颗树上构巢,然后发展到在相邻的几颗树上架屋,再发展到由桩、柱构成架空的干栏式建筑。现今的土家族吊脚楼即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演变形式,其真正的源头则要追溯到原始人类的“巢居”。这种“依树积木”的简陋居所,人类学家称之为“树屋”。尽管这种居住形式十分原始,但据调查,在鹤峰走马锁坪村,解放初期还有人使用,这种树屋就是在几颗树之间,横着绑上几根粗木棍,放上草,草上放竹席等,房顶做成斜面,以草盖顶,四周也以木棍和草捆绑为壁,留下出入口,以便上下。这种居住方式的留存,应是古老巢居影子的实例。

“巢居”和“穴居”这两种最原始的居住形式,对鄂西地区及邻近区域的建筑形式产生过深远影响,由“穴居”逐步演变出来的“地面台式建筑”和由“巢居”逐步演变来的“干栏”式建筑,构成了这一区域民居类建筑的主流。建筑专家们对其价值和作用,更是作了非常精准的说明,认为“穴居的空间概念与巢居的构造方式相结合,就是中国建筑的主流”。

1、北京人、山顶洞人
2、河姆渡人文化聚落、大汶口人文化聚落
3、说明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啊,人类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生产力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也不断进步!

WO ZHU SHANDING CAVE,NI ZHU LANTIAN!BEIGHBORING! NEXT DOOR!


西安半坡村的由来是什么?
驰名中外的新石器原始村落遗址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东郊沪河东岸,被誉为我国仰韶文化的奇葩。以大量出土的陶器著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在半坡博物馆可以看到6000多年前先民居住的村落遗址,其中有46座房屋遗迹。许多房屋门前有支撑起来的雨蓬,屋顶有出檐,房子纵深部分被一隔为二。这种...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说明了人类...
说明人类有原始的洞穴转变到居住在用木头为梁搭建的房屋,阻挡风雨。

从《诗经》中看古人穿什么
《后汉书•舆服志》曰:“上古穴居而野处,衣毛而冒皮。”这是对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诗经》时代,人们已经开始普遍使用葛、麻、做的布料和丝织物、毛皮衣料,平民阶层穿葛衣。《周南•葛覃》曰:“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女子多是“缟衣綦巾”、“缟衣茹芦”...

穴居野处的解释
穴居野处的解释[troglodytic life style;live in caves and inhabit the wilderness] 指人类没有房屋以前的 生活 状态 详细解释 形容 人类未有房屋前的生活状态。语出 《易·系辞下》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 ,以待风雨。” 汉 班固 《 * 通·崩薨》 :“太古...

易经系辞下传原文及译文
设置多重的门并敲击木铎巡夜,以防备盗贼侵入,这就是取法于豫卦而来的。切断木头,制成杵,在地挖洞做成臼,臼杵的便利,天下万民都得到了益处,这大概是取法小过卦而来的。将弦索装到木条上制成弓,把木头削成箭,用弓箭的威势,来威慑天下的恶人,这是取法睽卦。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
一、穴居 《易·系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随着原始人营建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提高,穴居从竖穴逐步发展到半穴居,最后又被地面建筑所代替。 二、巢居 《韩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曰:“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致敬中医经典之《黄帝内经》任应秋讲解版 上古天真论
上古,诸历史学家认为是上自“洪荒”下讫“三代”这个时期,依据现代史学的观点,是指人类原始社会这一漫长的阶段,也就是夏、商、周时期,即“上古结绳而治”,“上古穴居野处”的时代。天真,即指人体先天禀赋的真精。“上古”,“天真”谓生命之来源于真精。真精是指肾中之真精。全篇分为四节...

门的历史文化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大概自人类从树上爬下来,自有巢氏在地上架木造屋栖身以后,便有了门。 《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这是一种十分简陋的门。 《易经·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 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或言为避禽兽,或言以...

什么是后世
后世为某一时代以后的时代、指后裔或者佛教语,谓来世。后世,汉语词语,读音hòu shì,意思为某一时代以后的时代、指后裔或者佛教语,谓来世。出处《易·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孟子·离娄下》:舜为法於天下,可传於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来世,意思指来生;佛教有...

上下五千年--太古史(2)
土工源于穴居,木工则源于巢居。构木为巢,据《韩非子》说,是在有巢氏之世。其人似尚在黄帝以前。至于能建造栋宇,则大约已在五帝之世。所以《易·系辞传》把“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叙在黄帝、尧、舜之后了。《易·系辞传》又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正义...

明溪县13682122235: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意思系???】 -
鄘钞莱阳: 出自《易经·系辞》,大意是:上古时候,人们居住在洞穴,生活在荒野,后世的圣人建筑房屋,改变了这种居住方式,上有屋顶,下有四壁,以躲避风雨.记得采纳啊

明溪县13682122235: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 原文大意 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外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 -
鄘钞莱阳:[答案]解析: 走出洞穴盖房定居,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改善了生存环境,扩大了活动空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明溪县13682122235: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 这说明了人类居住发生了怎样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 -
鄘钞莱阳:[答案] 说明人类从穴居发展到了屋居了.元谋人,山顶洞人之类的原始人就是穴居的,只能挤在山洞里,哪有山洞,人类就只能住在哪里.后来人类以部落为单位生活,可以自由的在选择想要生活的地点,修建房屋来遮风挡雨,这样更适合聚居.

明溪县13682122235: 《易经·系辞》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这句话的意思谁知到呀 -
鄘钞莱阳: 原文大意:上古时代,人们住在野处的山洞里,后来圣人建造房屋,改变了居住环境,人们就住进去躲避风雨.

明溪县13682122235: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说明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举例说明 -
鄘钞莱阳:[答案] 从穴居而发展到了宫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例如从山顶洞人到陕西半坡文化的姜寨遗址.

明溪县13682122235: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请问,已经能够走出洞穴盖房定居的远古人类是 -
鄘钞莱阳:[选项] A. 元谋人,北京人 B. 北京人,山顶洞人 C. 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居民 D.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

明溪县13682122235: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反映了远古人类在居住方面发生了什么样 -
鄘钞莱阳: 表明了人类居住环境由穴居到建造房屋(宫殿)的变迁,从侧面展现的人类生产力的发展

明溪县13682122235: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说明了人类的居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鄘钞莱阳:[答案] 说明人类有原始的洞穴转变到居住在用木头为梁搭建的房屋,阻挡风雨.

明溪县13682122235: 《周易》中的圣人是谁?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
鄘钞莱阳:[答案] 系辞下传第二章的内容 上古有伏羲氏(包栖氏) 包栖氏没,神农氏作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古者即伏羲氏 圣者神农氏、黄帝、尧、舜

明溪县1368212223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周易》(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例“穴居而野... -
鄘钞莱阳:[答案] (1)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各2分) (2)半坡聚落、河姆渡聚落.(各2分) (3)农业生产的发展.(2分)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境内的原始人类.“穴居而野处”的远古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居于“宫室”的原始聚落有:半坡...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