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翻译诗的前两句。说说这两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作者&投稿:丛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登飞来峰翻译诗的前两句。说说这两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翻译: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作用: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为后两句做铺垫,说明山上的塔很高,与下文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呼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宋代〕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山 一作: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从全诗看,“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襟境界,只有登上天外飞来的高峰才能触发得出;但无“闻说鸡鸣见日升”作铺垫,亦引不出此等胸襟境界。
  只有登上“飞来山上千寻塔”,才能用见日出闻天鸡的故实;也只有在天外飞来的高峰见日出闻天鸡,才能导出不畏末俗乱真、站得高看得远的胆识气概。思绪条贯,勾连紧密;天衣无缝,一气呵成;前后关照,浑然一体。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含蓄的意蕴,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从中汲取民族思想智慧为己所用,为时代所用。
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了我们知识的积累离不开亲身实践,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诉了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价值观应是爱国主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飞来峰》,便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很有智慧的一首诗。尤其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仅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还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事应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我想这就是当年老师为什么一再强调我们读一读此诗的原因。
那么王安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此诗的呢?《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的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是壮志满怀的年龄,加上他又初涉宦海。于是便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期结束,回故乡江西临川的途中写下了这首抒发抱负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前两句“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即飞来峰的顶上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站在塔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太阳升起。我们说飞来峰本就给人一种高的印象,王安石又说峰上还有座“千寻”塔,这就使人有一种立足于世界之巅的感觉。“寻”,为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另外,这里的“闻说”是虚写,也就是王安石听闻和想象中的景象。结合王安石当时初涉宦海,则说明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亦表现了王安石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一面。所以紧承这层诗意,王安石接着就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即不怕浮云会遮挡我的视线,因为我已经身处最高点。
我们说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所以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王安石有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且在政治上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倘若以历史的角度来看,王安石这首诗其实可以看作他实行新法的前奏。即王安石知道要实行新法,必然会遭受守旧派的拼死反对,但这些“浮云”只会一时阻挡新法的实行,最终结果必然是象征胜利的旭日东升。
而对于我们来说,除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外,它其实还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不过王安石的智慧是认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苏轼的智慧是认为,人之所以会被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当然,无论是王安石的智慧,还是苏轼的智慧,都极具哲理性,且常被用作座右铭。所以别看王安石的这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它所蕴含的智慧,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总的来说,王安石这首诗可以不会背,但一生至少要读一次,蕴含大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众所周知,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含蓄的意蕴,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从中汲取民族思想智慧为己所用,为时代所用。
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诉了我们知识的积累离不开亲身实践,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告诉了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价值观应是爱国主义。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登飞来峰》,便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很有智慧的一首诗。尤其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仅形象地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还告诉了我们为人处事应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我想这就是当年老师为什么一再强调我们读一读此诗的原因。
那么王安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此诗的呢?《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的王安石只有三十岁,正是壮志满怀的年龄,加上他又初涉宦海。于是便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期结束,回故乡江西临川的途中写下了这首抒发抱负的《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前两句“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即飞来峰的顶上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站在塔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太阳升起。我们说飞来峰本就给人一种高的印象,王安石又说峰上还有座“千寻”塔,这就使人有一种立足于世界之巅的感觉。“寻”,为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另外,这里的“闻说”是虚写,也就是王安石听闻和想象中的景象。结合王安石当时初涉宦海,则说明他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亦表现了王安石朝气蓬勃、胸怀大志的一面。所以紧承这层诗意,王安石接着就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即不怕浮云会遮挡我的视线,因为我已经身处最高点。
我们说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所以这两句诗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王安石有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且在政治上有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倘若以历史的角度来看,王安石这首诗其实可以看作他实行新法的前奏。即王安石知道要实行新法,必然会遭受守旧派的拼死反对,但这些“浮云”只会一时阻挡新法的实行,最终结果必然是象征胜利的旭日东升。
而对于我们来说,除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外,它其实还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不过王安石的智慧是认为,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认识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会被假象所迷惑。而苏轼的智慧是认为,人之所以会被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当然,无论是王安石的智慧,还是苏轼的智慧,都极具哲理性,且常被用作座右铭。所以别看王安石的这首诗,只有短短的4句,它所蕴含的智慧,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总的来说,王安石这首诗可以不会背,但一生至少要读一次,蕴含大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
《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如下:《登飞来峰》原文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翻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

登飞来峰的意思翻译
登飞来峰的意思翻译如下: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译: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

登飞来峰的翻译
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飞来峰上一座高高的塔,站在上面可以看见日出。不怕有云彩挡住我的视线,因为我站的很高。注释: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

王安石 · 登飞来峰
解读翻译 飞来峰险峻挺拔,上有高笨的宝塔,我听说登上峰去,可以听到天鸡鸣叫,看到东海日出。不害怕浮动的白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经站到了山的最顶端。赏析 这是一首通过登上高山观赏景物,抒发理想和抱负的诗作。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的地势和大概的特征,主要是想表达诗人的立足点很高...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翻译及原文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注释】1,飞来峰: 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2,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3,闻说: ...

登飞来峰翻译全文是什么?
一、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二、出处: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所著《登飞来峰》。三、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四、注释: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闻说:听说...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翻译赏析
登飞来峰赏析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 *** 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

各位,帮帮忙,求登飞来峰这首古诗的意思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王安石 【朝代】:北宋 【体裁】:七言绝句 【注释】: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3. 缘:因为。--- 【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

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
登飞来峰王安石翻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翻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

王安石《登飞来峰》古诗词原文及赏析
【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赏析】《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

荥经县18557434682: 登飞来峰翻译诗的前两句说说这两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牛功誉利: 翻译: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作用: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荥经县18557434682: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浮云”在这里指___.(2)写景与抒怀相结合,是古代诗歌常用... -
牛功誉利:[答案] (1)“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 后两句写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抒发了自己的广阔胸襟和远大抱负,是前两句的升华.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荥经县18557434682: 登飞来峰的前两句是什么意思? -
牛功誉利: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山上有座很高的应天塔,听说在鸡叫时登塔远眺,可以看到太阳从海面上升起的美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视线,因为我站在飞来山应天塔的最高层.

荥经县18557434682: 登飞来峰描绘了什么的情景 -
牛功誉利:[答案]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

荥经县18557434682: 《登飞来峰》全诗 -
牛功誉利:[答案]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荥经县18557434682: 登飞来峰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
牛功誉利: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前二句写景色 第二句写哲理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荥经县18557434682: 登飞来峰诗句赏析? -
牛功誉利: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荥经县18557434682: 《登飞来峰》中请简要分析前两句是如何描写塔高的? -
牛功誉利: 《登飞来峰》的前两句“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第一句以“千寻”一词借写古峰之高;第二句虚写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升之景反衬塔高.

荥经县18557434682: 《登飞来峰》诗的前两句侧重______后两句侧重_________前后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
牛功誉利:[答案] 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诗侧重抒情;前者为后者铺垫,后者为前者升华. 诗人将写景与抒情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