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的准确意思?出自孔子那部著作?

作者&投稿:暴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即使学生只主动送一块干肉给我,我也很愿意教给他学问哪.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篇》第七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注释:
(1)自行:自己准备。
(2)束脩:薄礼。束,十条为一束。脩,音xiū,一小条肉。直译为十条肉,实际上是说礼很薄。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3)以上:来献给。
(4)诲:教诲。
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出身高低贵贱,只要你能自己约束自己,在道德、学问、品行上能有所提高的,只要你来我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礼曰来学,不闻往教。”是说按照礼法,只听说学生来就老师受业,没听说老师去就学生授业。
“自行束脩以上”符合礼制,是体现出学习者谦卑恭敬的心,这种谦卑恭敬的心不仅是对老师的,还是对道的。如果没有这种心,学道无法学好。

扩展资料
古代入学拜师时,学生需要提供给学院或者先生的六种带有特殊寓意的礼品。
束脩六礼通常指莲子,桂圆,枣子,芹菜,红豆和干瘦肉条。
莲子,莲子心苦,是指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育自己的学生能够早日成才;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桂圆,是指学业圆圆满满,寓意功德圆满;红豆,蕴含“鸿运高照”之意;红枣,寓意早早高中,盼望学生能够,早日功成名就;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古时候肉是奢侈品,人们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大快朵颐。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就是这个道理。晋惠帝听说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时,竟说出了“何不食肉糜”的雷人话语,成为千古笑柄。
古代没有冰箱,一旦有了稀奇珍贵的肉,就先用水将其煮透,然后用盐裹了,放在屋檐下阴干。最后,再十条扎成一束,放起来慢慢享用。当然,这些肉干也可以用来供奉祖先,以求祖先保佑自己能常常吃到肉。
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
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以代替“束脩”。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脩”了。
如今,几乎没有人再把老师的工资称为“束脩”了,更没有人把“束脩”作为学费交给老师,当然,更不提倡给老师送礼什么的,“束脩”一词让我们了解敬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姑且假设意思是这样的:即使学生只主动送一块干肉给我,我也很愿意教给他学问哪. 对于《〈论语·述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章的解释,治《论语》的学者们长期聚讼纷纭,由于争论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对“束修”一词的训诂上,为获得对它的定诂,人们的视野往往不能超越“束修”一词,因而忽略了对本章其他语词词义的厘定,或者对其他语词曲为之说,以求合于“束修”的既定诠释,思考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错误,那就是缺少对整个章句的训释是否符合整部《论语》文本、先秦语用实例和孔子的总体思想的权衡。鉴于此,本文拟在综合前贤对“束修”一词综合阐释的基础上,求索本章其他语词可能的词义,同时将本章放在《论语》文本和孔子为人及其总体思想上去理解。

一、 束修

历来对“束修”一词的解释大略有以下几种:束带修饰;年十五;拜师的礼物。如果细心考索可以发现,几家早期有代表性的注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他们去古未远,后来各说大抵由此生成或者从中找到佐证)对于“束修”一词的解释并不象后来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互相承认,同时并存。

西汉孔安国《论语注》有云:“束修,束带修节。”I然而曹魏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则谓:“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修以上,则皆教诲之。”对孔安国这一段话,萧梁皇侃《论语义疏》是这样理解的:“孔注虽不云修是脯,而意亦不得离脯也。”如此,在孔安国那里,“束修”兼具动作束带修节和名词肉脯二义。

东汉郑玄《论语注》:“束修,谓年十五以上也。”II而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则有以下记载:“自……(省略号为缺文,本段中以下省略号仿此)酒脯。十五以上有……经说曰臣无意外之交弟子有束……与人交者当有所教诲以忠信之道也。”壬本有“自行束修……施遗焉”字样III。根据文中有“酒脯”、“施遗”语词,可知在郑玄眼中,“束修”又可释为弟子拜师的礼物。如此,在郑玄那里,“束修”一词又兼具表十五岁年龄和名词肉脯二义。

上引孔颖达解释《尚书·秦誓》“如有束修一介臣”句原文如下:“孔注《论语》以束修为束带修节,此亦当然一介谓一心耿介,断断然守善之貌。”而在《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修、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修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修、一犬’”一段的正义中,孔颖达谓“束修,十脡脯也。酒脯及犬皆可为礼也。”准此,孔颖达之释“束修”就全与孔安国同,也兼束带修节和肉脯二义。

上述孔安国、郑玄、孔颖达于“束修”一词皆持二解,且其义项互相交叉,看来不能认为这三位大学者皆系模棱两可之辈,也不能简单地从语境上强生分别心,只能看作这三个义项本可相通,事实也正如此:其时持十脡脯去拜师,一般在十五岁左右IV,如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尚书大传》:“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年十三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余子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要之,不拘泥于十五岁这一年即可。V而弟子行拜师礼之时,自然恭敬有加,必要束带修饰而后可,日久相沿成习,“束修”遂成为人生特定年龄段的一种仪式或着装,而后又反过来用这种特定年龄段的仪式或着装来指代这个年龄段,汉语中“及笄”、“弱冠”皆此类也。又因表修饰的“修”与表肉脯的“修”相通,如今本《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敦煌出土唐写本《〈论语〉郑氏注》“修”作“修”VI又如今本《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其中的“修”字,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敦煌写本《论语郑氏注》也作“修”VII,上述二字显然系“修”的异体字。又如《孟子·尽心上》“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墨子》中“修”多作“修”。“束修”于是具有了三种义项,在具体语用过程中,则视使用者的需要或仅取其一,或兼取其二,于是出现纷然杂陈的局面。这就是后世研究者无论执持哪一说都能找到足够例子但又不足以说服持论对方的原因。

二、 自、行、以上

前人于本句解诂,多以解决“束修”一词为目的,从上述三说中择取其一,然后援引文献以证明,文章也就打住。其实,本句训诂的难点还不仅仅在“束修”,还有“自”、“行”、“以上”和下文的“诲”字。

“自”字在《论语》和与之相先后的其他典籍中无甚深义,除本义“鼻子”、后起义代词“自己”和介词“自从”外也无更多歧义,问题是今人极容易与今天的“自行”相联系,于是解读成如“人洁己以进”VIII之义,似乎于《论语》文本有证。但笔者检索了《周易经传》、《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春秋》及《三传》等典籍,未见第二处将“自行”用作一词的语例。IX孤证不立论,因而也就不便将二字连读。

关于“行”字,有学者释为“行年”,从句义言,这与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吻合,于理也能通。然而,尽管《庄子》、《荀子》、《韩非子》三部先秦典籍中“行年”一词凡九见,但同是这些典籍,却未见有一处以“行”代“行年”之例,《论语》、《孟子》中则连“行年”一词也未见。增字释义在此就显得不甚合适,既如此,“行年”一义就与本句无涉。

再看“以上”。“上”很早就有二义,一作动词,一作方位名词及其引申义。“以”字意义的生成也随“上”字而变化。如果将“行束修以上”作为一个动作,与“洁己以进”语法功能相同,本句意义也能说得通,事实上也确有学者作过这样的解释X。但在笔者检索过的先秦文献中,如《周易经传》、《论语》、《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春秋》及《三传》等,“以上”二字连读时,“上”作动词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一例:“(叔向)下,执其手以上”,XI而作为方位名词的“上”则所在多有,仅《墨子》中就达三十四处之多。就是《论语》中也有一例:“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再者,从句式上看,本句与先秦其他典籍中出现过的“自有生民以来”、“自三代以下”“自中人以上”结构极似。XII第三,“上”作动词,本句应是“自行束修以上者”而不是“自行束修以上”,此点允下文展开。

至此,“自行束修以上”可作如下解读:自从十五岁毕恭毕敬地行了拜师礼之后……

三、 诲

一看到“诲”字,很容易使人想起同在《述而篇》中的两处“诲人不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前者体现出孔子虚以下人的美德,后者则是孔子客观的自我评价。但这偏偏是个很具迷惑性的字眼,若作如字读,“诲”谁呢?人们自然想到了那些主动提着礼贽上门求教的弟子。以此立论,且不说上文已论“自行”不作一词,更不作主动解;验诸《论语》文本和孔子为人,穷困如颜回,未必能付得起这在别人看来并不昂贵的学费;更何况这话听起来太不象出自一个喻于义胜过喻于利的君子之口。于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种解读:那些十五岁以上的后生,我都曾教诲过他们XIII。这又遇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般骄矜不实的言词与孔子一贯的谦躬态度相距甚遥,譬如《泰伯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夫子的言说无疑胜过后人的猜测;第二,依此立论,前半句应是“自行束修以上者”,如:

子曰:“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八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

上述除第四例“者”字结构在意义上作为介词“与”的受事者外,其他皆作动词的受事者。而在《论语》一书中,这样倒置的受事者除了以下二种情况外一般都是“者”字结构,一是本身是具体的人名如《泰伯篇》的泰伯、尧、舜、禹和《季氏篇》的齐景公等,二是主语部分过长,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但是,迄今所见的《论语》各种版本中,本章并未发现有“者“字的异文。需要作补充说明的是这个问题在第一种解读中同样无法克服。由此可见前文对本章上半句的诠释无误,于“诲”字,则只能另作解释。

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郑玄《论语注》云:“(诲)鲁读为‘悔’字,今从古。”这是一条很关键的信息。陆氏《经典释文》叙录谓“郑校周之本,以齐、古正读,凡五十事。”近代王国维从《经典释文》勾稽出二十四条,得出结论道:“郑氏所据本固自鲁论出之张侯论,及以古论校之,则篇章虽仍鲁旧,而字句全从古文。”XIV一旦“全从古文”,难免有所差池。如《乡党篇》“瓜祭”,鲁读“瓜”为“必”,郑注从古论;《卫灵公篇》“好行小慧”,鲁读“慧”为“惠”,郑注也从古论,其实二者皆不可必。回到本章,“诲”既不能作如字读,依鲁论作“悔”,其义却能豁然贯通,曰:自从十五岁毕恭毕敬地行了拜师礼之后,我还不曾有过没有遗憾的日子呢。其实,正如上述《卫灵公篇》的“慧”与“惠”一样,“诲”“悔”二字系本有其字的通假,如《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中的“诲”字,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卜虞本正作“悔”。汉代经师于本有其字的假借造诣精深,于本无其字的假借则有未曾深研处,这也许正是郑玄从古论作“诲”又作如字读的原因所在。然而在清人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母”部中,却收录了周秦汉典籍中大量以“母”字为声旁的字相互通假的语例:悔,字亦作“痗”,《尔雅·释诂》:“痗,病也。”《诗·伯兮》“使我心痗”、《十月之交》“亦孔之痗”,《释文》本作“悔”字。又为“侮”,《诗·抑》“庶无大悔”笺:“慢也。”《书·洪范》“曰悔”,郑注“悔之言晦也,晦犹终也”。《诗·生民》“履帝武敏”,《尔雅·释训》谓“敏,拇也”。《老子》“澹兮其若海”,《释名·释水》:“海,晦也。”……由上述诸例可推知,“诲”“悔”因同声而通假。而在本文所讨论的“自行束修以上”一章中,根据意义和语法通例,则以鲁论“悔”作本字读为优,通行本之“诲”仅一借字耳。

孔子有“悔”,这是实践的孔子日新其德的好学精神和强烈的自省意识决定的,有《论语》文本为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翻译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论语·述而》的全文及翻译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修,脯也。十脡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房粉反。悱,芳...

孔子收的学费是什么?
孔子教学生要收取的学费是10条干肉,名曰束修,名义上是学生的见面礼。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修就是十条捆拢在一起的腊肉。孔子要他的学生初见面时给他送十条腊肉,作为学费。这是他收费的最低标准。凡自愿给我送上十条腊肉,我从没有不教他的。孔子就这样简单。孔子说,不好...

孔子收学费主要是收什么
十条肉干。孔子收取的学费主要是十条肉干,也称为束脩。根据《论语·述而篇》的记载,孔子要求学生在初次见面时拿十条干肉作为学费,这既是对老师的尊敬和诚意的表现,也是孔子对教育的一种象征性收费。脩在这里指的是肉脯或肉干,而束脩则是将十条肉脯捆绑在一起。孔子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

《论语·述而》全篇译文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评析】 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

《论语·里仁第四》09:一心向道,不比吃穿
孔子所办私学,以弘道为根本。一定程度上来讲,更加机动灵活一些,大体有以下两个特征:一、入学门槛低 凡天下有志于道,志于学的学子,都可以报考。几乎不设什么门槛,据说学费也不高。他老人家自己讲:“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好事者深入展开研究孔子所说的“束脩”,认为是十条捆拢在...

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当时的学生拜他为师需要准备什么呢...
据《礼记·少仪》记载说:“其以乘酒壶、束脩,一犬赐人或献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代的诸侯用腊肉送礼,学生入学的时候也会拿些腊肉送给老师,这腊肉也就是学费了。孔子也曾说过:“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如果有人拿十条腊肉作为见面礼送给我,我是不...

《论语·述而》原文内容是什么?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7.4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

君子坦荡荡的全文
出自战国前期孔子及其弟子《论语》。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君子走的是君子之道,君子之道当以修身为要,修身是修自己,不是修别人,把自己修的像一块海绵一样的...

古代开学时交学费
古代学生开学时交的学费被称为“束脩”,具体来说,就是十条干肉,又称肉脯。束脩是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的种类和数量,因教师的地位和学业的阶段而有所不同。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曾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意味着束脩在古代教育系统中...

云岩区15572024279: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注释说的是,这我知道,不用答,不知道的是这句话到底是说:①孔子注重礼法,认为拜师必须要送上十条... -
丛瑞止咳:[答案] 束脩是古人初次拜见别人时常用的礼物,学生登门拜师,看来当时的见面礼就是束脩.不知道古代一条干肉有多少重,姑且算一斤湿肉吧,晒干了也就细细的一条,那么一束就是十斤.据说孔子有过三千学生,算起来他光第一次的见面礼...

云岩区15572024279: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到底应该是什么意思?1:只要交了足够的学费的人,我就会给他教诲2~ 只要有自我约束能力的人,我就会给他教诲到底是... -
丛瑞止咳:[答案] 【说解】束修,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条腊肉”.弟子要拜师,总要有表示.“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修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我以为“十条腊肉”可能也不算薄礼.“...

云岩区15572024279: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该句典出自哪里?
丛瑞止咳: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该句典出自《论语·述而》中.自行:自愿.惰:古代称干肉为惰.这个句典的意思是:自愿地送给我一捆干肉,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云岩区15572024279: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中,孔子是否真的要10条干肉?孔子所说的“十条干肉”,是否有第二层意义?(譬如识人之明) -
丛瑞止咳:[答案]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过去有人说,既然要交十束干肉作学费,那必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

云岩区15572024279: 束修 -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什么意思?
丛瑞止咳: 这句话我和前人的解释有很大的不同.照前人的说法难道孔子是很势利的交够了学费就尽心的教育,交不够学费就不管了?实际上就不是这样.可以用颜回的事情作为例子:颜回自己都吃不饱,每天一顿饭,渴了就和一瓢水,这样的学生学问、道德、品性都是一等一的在孔子的眼里是最好的学生.所以我说古人的解释是不对的.问题的关键在“自行束修”上自行是自己提着肉,还是其他的意思?行,在古文里还有约束的意思,我门这样理解就可以了“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好学的只要来向孔子求教,孔子都是尽心教育的”

云岩区15572024279: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是说孔子收学费吗?
丛瑞止咳: 《论语.述而》记孔子云:“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通常的解释是:脩,干肉,束脩就是十条干肉.朱熹注云:“古者 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其至薄者...

云岩区1557202427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悔焉”的确切翻译. -
丛瑞止咳:[答案] 知识渊博的人比不上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比不上乐于学习的人. 凡是能够自己约束自己,不放任自流,听从老师教导规劝,修整错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没有不认真教诲的

云岩区15572024279: 孔子最经典的一句名言是什么? -
丛瑞止咳:[答案] 孔子精通音乐,深谙画理,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素养.在齐国,有一次他听到韶乐,赞不绝口,自称“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

云岩区15572024279: 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 什么意思 -
丛瑞止咳: 这是《论语》里的句子,是孔子说的,意思就是自己带干肉来请教我,我从来不会不给他有益的教诲的.(束脩:十条干肉,古人给老师的见面礼;诲:教诲).

云岩区15572024279: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海焉.”嘛意思? -
丛瑞止咳: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给我送给一串(十根)以上腊肉的,我没一个没有教诲他们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