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法为统,以觉法为道……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不生”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捷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世界文学)~

文艺复兴以来,始终存在着对宗教进行严厉批判、妄想消灭宗教的思潮和代表人物。但宗教始终没能被消灭。事实上,除了象道教这样缺乏改革冲动的宗教以外,世界上主要的宗教不但没有衰亡,反而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象基督教神学在二十世纪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思想家。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二十世纪初年的中国,曾经有人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科学代宗教”的主张,但他们的论点不但从学理上站不住脚,而且也已为历史事实所击碎。值得注意的倒是这样的一个事实:吕澄、李淑同和刘小枫等美学家和艺术家从美育走向了宗教。这说明了宗教有其本身不可代替的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没有也不可能摧毁宗教,其他文化形式也不可能取代宗教。
宗教是不可以被取代的。我们不能设想没有宗教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假如阿拉伯人没有伊斯兰教,假如西方人没有基督教,假如中国人没有佛教,那么他们的文化会是什么样子?设想有一种文化会脱离了宗教而发展是愚蠢的。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蠢事是不可能成功的。宗教是人的终极关怀,因而与人的生存本质相关。历史上的宗教可能被意识形态的毒质所污染,但宗教的本质是不会被污染的。宗教的本质是永远是纯净的。它既在于它自身之中,又内在于一切文化形式中。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皆不能摆脱宗教。
回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及其研究历程,可以看到宗教与文学的关联。我们可以列举出相当一批与宗教文化关系密切或有着不同程度关联的现代中国的重要作家,诸如鲁迅、周作人、巴金、老舍、曹禺、冰心、许地山、丰子恺、郭沫若、郁达夫、茅盾、沈从文、艾青、徐志摩、戴望舒、朱自清、林语堂、废名、张爱玲、庐隐、萧乾、宗白华、夏沔尊、冯至、施蛰存、张资平、何其芳、孙犁……等等。“可以说,中国现代文学各不同时期有特色有影响的作家都与宗教文化有着某种关联。”(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3页)这种关联的发生是很自然的。尽管五四时代及其以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占有压倒优势,但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宗教情结却始终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近代传入的基督教和固有的儒、佛、道传统合流,在新的历史情境下维系了中国人的终极关怀,并若隐若现地通过种种途径表现出来。在观念层次上,尽管与日本、与西方有很大的差距,也还是不乏对宗教的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当属基督教和佛教。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引起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冲突,对它的影响要做正确的评价和分析。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基督教激活了中国人已经气息奄奄的信仰精神,使中国人从委顿中醒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一如当初佛教初传时候一样。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们就已经注视到了基督教文化的独特作用和价值。陈独秀1920年2月1日在《新青年》第七卷第3号上发表《基督教与中国人》一文,对基督教的平等博爱、牺牲奋进、至上人格、反思忏悔等精神品格表示了热烈的颂扬。在他看来,“基督教是爱的哲学”,“基督教的根本教义只是信与爱,别的都是枝叶”。他呼吁“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将我们从堕落在冷酷、黑暗、污浊坑中救起。”如果说陈独秀还主要限于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来鼓吹基督精神的话,那么鲁迅则直接切入了文化和文学的内核。他在著名的《摩罗诗力说》里高度评价了希伯来文学的殊胜意义:“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严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他呼唤“精神界之战士”在中国的出现,这里面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深沉的基督教精神。周作人所提倡的“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以人道主义的“爱的哲学”通向了基督教的“博爱”主题。他说:“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差不多也都从基督教精神出来……近代文艺上人道主义思想的源泉,一半便在这里。”(《圣书与中国文学》)还从艺术发展的角度肯定“文学与宗教确有关系”,“文学的发达,大部出于宗教”。“人类所有最高的感情便是宗教的感情,所以艺术必须是宗教的,才是最高尚的艺术。”
从创作实践来看,新文学中出现了一批深刻体现基督教精神的作家和作品。冰心 作品中的“爱”的主题,明显来自作者对基督教的博爱精神的深刻体认。而随着新文 学的不断深化,基督教文化的更深层次的影响逐渐显现出来。如有的学者所指出:“郁 达夫作品中无休止的忏悔意念,曹禺作品中摆不脱的原罪倾向,巴金作品中醇厚执着 的人道主义责任感,老舍作品中无处不在的平民意识,以及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等等, 这些蕴涵着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艺术思考,无疑使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内涵方面具有了 某种新的文化特质。”(刘勇《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

佛教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影响也许更加值得我们注意。以杨仁山先生为首的佛教居 士和僧人,使中国佛教从明末以来的极度式微的局面中摆脱出来,逐步走上了复兴之 路,给中国近代文化以深刻的影响。佛教中本来所有的自由精神、独立意志、进取精 神和牺牲精神与近代西方文化的自由精神相结合,使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重 新焕发了活力。一方面是新的具有入世精神的“人间佛教”佛教的形成和发展,另方面是文学艺术活动中的佛教精神的新展现。以鲁迅为例。鲁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作家 中对人生的认识和体验最深刻的人物。他的作品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而他对日常生 活中的平庸和卑微的小人物的描写,常常使人喘不过气来。他关注人的苦难,关注中 国人的国民性,其实都与他对佛教的偏好有关。佛教本来就起源于解脱人生苦难的要 求,而人生最难摆脱的当然是死亡的威胁。鲁迅从自身的苦难中体会到了人的生存的 严酷,从而孳生出解脱的大愿。他探寻过多种道路,包括外在社会政治革命。但鲁迅对政治革命实际上并不报多大的希望。《阿Q正传》典型地表明了这一点。所谓的“国民的劣根性”其实植根于人性的黑暗中,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始无明”中。所以鲁迅始终是很悲观的,这使他既摆脱了一般作家的肤浅的乐观主义,也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人生的苦难,与政治操作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其他一些人那里,佛教文化的表现采取了不同的形式。苏曼殊的作品尽管不多, 却能以惊才绝艳的文笔,写出佛法追求与爱欲之间的深刻纠缠,突显了悲剧性的意味。而周作人、废名、丰子恺等人则以从容而优雅的笔触,表现了一种禅的精神。宁静淡泊、清幽旷远的人生境地和舒缓雅洁、坦荡从容的心绪,使读者在动荡混乱中依稀看到了一片古老的精神家园。但这决不是对传统佛教和禅宗的简单回归,而是灌注了近代文化精髓、荡涤了传统文化渣滓的新的精神意向。其他的作者如许地山、沈从文等则表现了一种把多种宗教结合起来的意向。许地山的《债》里即包含着三层意蕴:第一层是还债人的佛家慈悲为怀的心肠和儒家高度自觉的忧患意识;第二层是岳母所信奉的顺着境遇做人,弃绝非分之想的道家人生哲学;第三层则是“还债人”那种深刻而莫名的基督教的忏悔意识和献身精神。这种多重宗教意蕴还可以在林语堂等人那里看到。

中国现代文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不止体现在宗教情结上,还体现在叙事结构、艺术语言和艺术意境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浓烈的抒情性和深层次的隐喻性,显然来自基督教文学的刺激。佛教文化对现代白话文运动的贡献是众所周知的。而艺术氛围和意境的营造,则与宗教意识的流注密不可分。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在作家的笔下,宗教精神和宗教意识也多姿多彩地表现出来。贾平凹、张承志、张炜等人的创作,显然自觉地走向了某种宗教追求。尤其是张承志的《心灵史》,极其悲壮地展示了一个民族为信仰而战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具有震撼性意义。这也许象征着未来中国的精神路向。

论文算官话吗?

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体现再西方社会的各个领域,自然也对欧美文学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欧美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创作生涯。
基督教产生时曾受到犹太教“先知文学”、“智慧文学”和“启示文学”得启迪与熏陶,它将犹太民族得历史事故、宗教事件、民间风俗、誓言圣咏、爱情诗歌等接受过来,连同自身的福音故事和耶稣门徒事迹等,形成了罗马帝国时期得“圣经文学”及“教会文学”。再罗马后期得拉丁文学创作中,基督教的耶稣故事、使徒传记、赞美诗歌和祈祷文辞等占了很大比重。其中尤以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作为其“信仰自白”而撰写得自传体《忏悔录》影响为大,此书成为罗马晚期拉丁文学得代表作品。
中世纪得欧洲文学主要事基督教文学,其写作手法中的“寓意”特点也是得自《圣经》表述中隐喻、比喻等方式。7事迹英国诗人西德蒙所编诗歌《创世记》、8事迹诗人辛纽伍尔夫的《朱莉安娜》、《埃琳》和《基督》,以及9、10世纪的法国是个《圣女欧拉丽赞歌》《圣徒列瑞行传》《受难曲》等,都属于“圣经文学”和“圣徒文学”的范围。欧洲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在流传中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如8世纪英国史诗《贝奥武甫》、11世纪法国史诗《罗兰之歌》,12世纪芬兰史诗《卡列瓦拉》和西班牙史诗《熙德》等都渗入了耶稣极度或圣母圣徒的故事。这些作品在讴歌其民族历史时也宣扬基督教的观念,赞颂基督教的英雄。
十字军东征后开始兴起骑士文学,形成中古欧洲“第一个出现在历史上的性爱形式”,尽管骑士文学一反当时基督教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歌唱现世生活与爱情之美,却仍宣扬唯基督教信仰去冒险、圣战和献身,号召为寻找圣徒遗物而四处奔波、浪迹天涯,从而与基督教传统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以城市文学为主流,它们反应了新兴市民阶级的要求和愿望。例如: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赖希林的《蒙昧者书简》、伊拉斯莫的《愚人颂》和马娄的《浮士德之悲剧》等不仅取材广泛、格调清新,而且语言丰富,文笔精炼。这些作品强调人的智慧、伟大和自然的优美、恬静,主张用理性赖对抗宗教信仰的无上权威,靠“人学”赖取代“神学”。然而,其“复兴”或“创新”并没有脱离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文化之土壤。人文主义者的许多文学作品仍借用了教会文学的隐喻、寓言或梦境等形式。在思想体系是说那个也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受到基督教神学的支配。如“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文艺复兴之父”但丁的《神曲》就是按阿圭那的正统神学体系赖构建的,因此有人说《神曲》的伦理学来自亚里士多德、天文学来自托勒密,而神学来自阿圭那,并把但丁视为当时文学界的“阿圭那”。此外,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诗人塔索在其叙事诗《备解放的耶路撒冷》中也通过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两种思想文化的冲突和较量来现世基督教信仰的力量,表达其对基督教文化的赞赏和依恋。
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不仅改造了基督教,而且也改造了德国文学。他的德译《圣经》及其散文、寓言和赞美诗等“不但扫清了教会(当时的罗马天主教廷)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而且也扫清了德国语言这个奥吉亚斯的牛圈,创造了现代德国散文,并撰写了成为十六世纪《马赛曲》的充满胜利信心的赞美诗的词和曲”。
在基督教旗帜下的“宗教改革”不仅开创了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新时代,而且也开始了欧美文学发展的新时代。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基督教“清教革命”的旗帜下进行的,这一“清教革命”又产生了著名作家弥尔顿和班扬。它们的作品都以基督教文化为题材,其《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和《天国历程》等体现《圣经》主旨的杰作脍炙人口,流传不绝,已成为欧美文苑的珍品。此外,为寻找信仰自由的乐土。躲避欧洲宗教迫害而渡海移居北美的清教徒们也为北美文学奠定了永久的基础。1640年北美印行的第一本书《英译圣诗全书》(通常成为《海湾圣诗》)即出自清教徒之手,而基督教诗人威格尔斯沃思宣讲教义的长诗《最后审判日》1662年问世后即重版了十多次,成了心英格兰的第一步畅销书。这些清教徒的作品成为北美文坛早春三月中傲寒怒放的奇葩。
15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文学反映出基督教思想在新时代的微妙变化。德国作家莱辛在其《智者纳旦》中用三个戒指的典故赖宣扬宗教宽容思想,认为各种宗教均有其价值,不能持“偏狭之见”。法国作家伏尔泰也在其《扎伊尔》中叙述了伊斯兰教的苏丹奥罗斯曼和女基督徒扎伊尔相爱的故事,并借此指出走向极端的宗教限制会导致人类生活的悲惨结局。狄德罗在其书信体小说《修女》中对天主教修道生活进行过批评,指责其禁欲主义的不良后果。这一时期西方各界人士对基督教有多元理解,因此在欧美文学中对基督教的态度也各不一样。
19世纪影响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使这种多元倾向进一步展开。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都从各自的角度论及作为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督教,而基督教思想也影响底到浪漫主义也有神秘主义、直觉主义和超验主义的产生。在德国作家史雷格尔兄弟、诺法里斯和霍夫曼、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以及法国文人夏多布里昂、拉马丁和维尼等人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基督教思潮的千姿百态。他们用神秘梦幻的喝掉赖描述自然、超理念的题材,虽然因为走向极端而把人的内心体验和幻想与大自然的奥妙弄得玄而又玄,不可思议,却也有着“物我合一”、“归之宇寰”的神秘美感和“湖光山色”、“幽林深谷”的自然馨香。在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曾以写实的手臂在其《红字》中剖析早期北美清教徒生活中的真与伪,探究人性命运的罪与罚。而爱默生、阿尔柯特、黎普里等人则在直觉。超验的创作中悠然神往、流连忘返。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期乃是欧美社会几句动荡的时代,一度春风得意的浪漫主义文学叶只得让位给洞见西方社会危机的现实主义思潮。易卜生的戏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都曾在基督教中找寻过冲出危机之途,所以他们备20世纪的基督教思想家们尊为“先知作者”。托尔斯泰欲以基督教人道主义来力挽狂澜,留下了许多惊世巨作。而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则借用基督教题材来唤起民族之魂,使其小说诗意隽永、激情灼人,显示出久远的魅力。
在近日欧美文学中,这种基督教思潮的引导和基督教题材的运用已大为孙色,不再构成其主流。但当代文坛仍不时有体现二者关系的佳作问世,从而得以继续保持其存在和发展的势头。

注:以上所提基督教乃是之包括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在内的广义基督教。本文涉及历史、宗教、文学多学科,因作者个人学识浅薄而有错谬请原谅并指教。荣耀归于三一上帝。

意思是:以德、恶、依三法为统领,以觉悟之法为修行之道......所以说:“真性本来就有,没有生起的端点,却又没有它不能生出的事物;但对于它所生出的各种事物来说,它又什么也没有生出。




诸法无我里的不无有为法和无为法,都否定了我。那没有永恒的灵魂,那么人...
僧佉派以“觉相”即能觉知的功能为神我,实则人的觉知,乃遇缘而生,须根、境、识三缘和合,由眼见色,由耳闻声,从鼻知香,从舌知味,从身生触,这些觉知实际上就是五蕴中的受、想、行、识四蕴,乃念念生灭不住的因缘生法,岂能称得起自存不依他、真常不变的我?除了这生灭变迁的心理活动,从身中实在找不到...

四皈依的意义与修法
他是最究竟的皈依处——俱生智、本觉,法本皈依颂里称之为“清净菩提心”,但并非指发利他菩提心的意思,而是指本来清净的空性或大圆满。三宝,三根本,气、脉、明点,法报化,所有的这些其实都是一体的,无分别的。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太阳、阳光、阳光所带来的温暖。可以这么说:究竟的体性为“空”,是法身佛、...

《圆觉经》说了什么?
八、辩音章,说示单修奢摩他或三摩钵提或禅那一法,乃至或先或后齐修二法乃至三法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的修行方法。 九、净诸业障章,说示觉性本净,但由众生从无始以来,妄执有我、人、众生、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妄生瞋爱,生妄业道,不能入于清净觉海。 十、普觉章,说示欲求圆觉,应除作、任、止...

圣严法师《禅的入门方法》
三、调心的方法 佛法被称为内学,所以佛所说的一切法,无一法不是教众向已身的内心用工夫的调心方法。佛法的总纲,称三种无漏之学,那就是戒、定、慧。其中以禅定为修道的根本方法,戒是修道的基础方法,慧是修道所得的效果,如果没有戒所规定的有所不得做起及有所不得不做的生活态度,修定就无法成就;纵然有了...

慧能的佛性论和修行观是什么
自性心地,以智惠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这两个版本的《坛经》在这段文字中有些出入,但关于人身佛性的本觉或返求...慧能为顿悟说奠定了基础。 慧能的顿悟法门展现为“无念、无相、无住”三个方面。《坛经·一七》云:...

大家对几个词解释下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盘,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盘经卷三指出涅盘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转依的 佛涅盘,以大菩提(觉)为本,彻证无我法性,所以佛佛平等,相融相入。具足 一切功德的佛涅盘,彻证无我,没有分别,所以从对立矛盾等而来的一切...

佛教!有几大法门
又同书谓信有三种:(一)信实有,谓于诸法之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之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之善中,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 信步入道之第一部,故菩萨五十二阶位中即以十信位为首,五根或五力中亦分别以信根、信力为最初。六十华严经卷六贤首菩萨品(大...

古代中医是怎么衡量什么药该用多少药量的呢?
要明白一个概念,以法统方并不是指方剂的分类,它是指“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统是统帅,是指导用药。 《和剂局方》是称门,补益门、火门、风疾门等,...如近代医家张山雷指出:“古方中每有一字三字之名,未见有人为之说明者。颐谓古人抄药,恒用铜钱以代药匕,有所谓一钱半钱匕者,即以铜钱抄药,满之为一...

戒律与道风建设
其实教界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很多出家人在做事过程中,因为不能善用其心,一味关注外在结果而忽略内在结果,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凡夫心的陷阱。当出家人不以...在佛教中,将生命形态归纳为十法界,即六凡四圣。六凡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六道,分别为天、人、阿修罗三善道和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四圣,则是声闻、缘...

什么是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
1、如来禅是从观色、观息、观心三个方面来入手,次递进行来做工夫。 2、祖师禅是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真接从“观心”上做功夫,以观心为本体,较侧重于“心法”。 但是色、息、心三者即不可离,也不可废。所以祖师禅的前方便、前行法,也不防辅助调身、调息、以达到身心统一,其目的在于明心见性。 3、秘密禅以...

上蔡县13832045278: 困囚五行山中唐僧说法时念的那段经的全文是什么,我记得有句话是法随三焉而泪无不尽 ,具体内容是什么.开头是以三法为统,以觉法为道,开而当名,变... -
戚歪呋麻:[答案] 1、以三法为统,以觉法为道.开而当名,变而弥广.法虽三焉,而类无不尽;觉虽一焉,而智无不周.观诸法而会其要,辩众流而同其原.斯乃始涉之鸿渐,旧学之华苑也.( 慧远《三法度序》)2.图大成于末象,开微言而崇体;晤惑色之...

上蔡县13832045278: 唐僧讲的是哪本经 -
戚歪呋麻: 《三法度序》 以三法为统,以觉法为道,开而当名,变而弥广.法虽三焉,而类无不尽;觉虽一焉,而智无不周.观诸法而会其要,辩众流而同其原,斯乃始涉之鸿渐,旧学之华苑也.《达摩多罗禅经》 图大成于未象.开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于是异族同气幻形造迹.入深缘起见生死际.尔乃辟九关于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所生.

上蔡县13832045278: 困囚五行山中唐僧说法时念的那段经的全文是什么,我记得有句话是法随三焉而泪无不尽 ,具体内容是什么.? -
戚歪呋麻: 1、以三法为统,以觉法为道.开而当名,变而弥广.法虽三焉,而类无不尽;觉虽一焉,而智无不周.观诸法而会其要,辩众流而同其原.斯乃始涉之鸿渐,旧学之华苑也.( 慧远《三法度序》)2.图大成于末象,开微言而崇体;晤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入深缘起,见生死际.尔乃辟九关于龙津,超三忍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形累毕于神化.(慧远《修行方便禅经统序》)3、此奉太宗圣命,召集众贤,选集诸僧,参禅讲法.大开方便门庭,广运慈悲舟楫,普济苦海群生....(这是唐僧自己的话) 所以其实这不是选自一部经,而是选自两部序,加上他自己的话.

上蔡县13832045278: 金刚经里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什么?__
戚歪呋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偈诵的解释! 因一切有为事相,皆是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变化靡常,执捉不住.如梦、幻、泡、影、露、电然,似有似无, 应于一切有为法,作如梦、幻、泡、影、露、电观.知其当体即...

上蔡县13832045278: 清朝初期三法是什么 -
戚歪呋麻: 明清时代,全国高级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三法司”没有单独的从上而下的审判组织系统,当然也没有“独立审判”的原则,与现代国家的司法机关不能相比.除“三法司”以外,其它的国家机关也有一定的司法之...

上蔡县13832045278: 涅槃什么意思 -
戚歪呋麻: 修学佛法最后的归趣在求证涅盘,那么学佛修行的人,当要彻底明白它,不可轻易忽略它.然而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让我来略说一下:一、涅盘的意义涅盘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盘,今顺古亦云涅盘.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

上蔡县13832045278: 道家的果位有哪些 怎么排的 -
戚歪呋麻: 此宗统收一切妄惑为三类,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见思惑者见即分别也,意根对于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即邪分别道理所起身见边见等.思即思惟,又贪染也,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即倒想世间事物所起贪欲嗔...

上蔡县13832045278: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解 -
戚歪呋麻: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者.能修般若之菩萨也.般若波罗蜜多者.菩萨所修之法也.菩萨用般若观慧照了自心.清净圆融无碍.故称自在.此自行也.复念世间受苦众生.令其修习此法改恶迁善.离苦得乐无不自在.此化...

上蔡县13832045278: 朱熹有读书三法读书要什么到什么到什么到 -
戚歪呋麻: 朱熹有读书三法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 南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

上蔡县13832045278: 齐天大圣的经文是怎么样的 -
戚歪呋麻: 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也就是观音心经.全文如下: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文版-略本) Heart Sutra in Chinese 唐朝玄奘法师汉译版.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