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阳极而静,静而生阴,两宜立焉”出自哪里?

作者&投稿:用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阳极而静,静而生阴,两宜立焉出自哪里~

出自《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在开辟之前。夫开辟之前作何形状,盖未可知。以人身之太极推之,是必为太极也明矣。若太极之前更有无极,愈不可知。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未尝言无极也。然则无极究何如者?人之有太极也,由于阴阳交感。其未经交感而散于阴阳者,无极也。天地浑沌之时,阴阳未分,岂有散于阴阳而待交感之无极乎?不知有后天之阴阳,即有先天之阴阳。开辟以后,后天之阴阳交,而成物之太极。开辟之前,先天之阴阳交,而成天之太极。则当先天阴阳之未交,其散而无纪者,即先天之无极也。无极二字,陆子疑之,朱子信而注之,特未详言其理耳。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者,何也?即浑沌也。例以人身之太极,父生母育之时,有一点灵光,明而且赤,与精俱下,以为一身之本。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所谓不离乎气,不离乎气者是也。有主静之功者,于独坐时自能见之。东坡诗云:“中宵一点落黄庭。”盖有见乎此也。人本天地以生,天地之太极,当不异此。其论动静与汉张子远异。子远云“一动而生阴阳”,此云“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盖有对待之阴阳,有流行之阴阳。对待之阴阳,由动而生,譬如人生男育女,非动不能也。流行之阴阳,或生于静,或生于动,动静递嬗而阴阳不穷。譬如四时之运,冬而又春也。阴阳之流行,即至诚之无息。周子明言之,欲人从事于至诚也。动而生阳,其理易知。静而生阴,其理难知。今特详生阴之说。静也者,窈冥之谓也。一元之窈冥在戌亥两会,一年之窈冥在戌亥两月,一月之窈冥在末后五日,一日之窈冥在末后两时。此乃天地自然之道。人能顺之,动而无动,而阳孕阴之机,静而无静,而阴发阳之用。即谓之动生阴,静生阳,亦无不可。盖动静互为其根,正周子之说也。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分乃阴阳自分,非分太极为两仪也。故阴阳虽分,太极自在。若太极变而为阴阳,则太极坏,天地又安得长存乎?以天地言之,乾上坤下,相隔不相通也。以人身言之,离为心,象取中女,阴也,心所藏者性也。坎为肾,象取中男,阳也,肾所藏者命也。昔人云:凡人未生以前,性命合一,本为不朽之身,一出胞衣,而性不见命,命不见性,于是凡而不圣,则阴阳之分,譬如夫妻反目,不复同居,其家不败者,未之有也。观此而下文自然之功用不可少矣。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予观《太极图》阴阳,而心初疑之,其阳动一边,两阳夹一阴,厥象为离,于《易》离为中女,阴也,而今反为阳。其阴静一边,两阴夹一阳,厥象为坎,于《易》坎为中男,阳也,而今反为阴。即朱子注,亦谓火阳水阴。夫《太极图说》所以明《易》理也,孔子云:“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乃敢翻孔子《系辞》之案,果何说乎?不知阳变阴合,具有功夫,非如男女媾精可不学而能也。火阴水阳,乃常理耳。若有主静之功者,火非寻常之火,其火由坎水生,足以开通脉络,是为真阳。水非寻常之水,其水由离火生,足以降伏薰蒸,是为真阴。推之,木能生火,平火以养木,木植火中而质不焦。金能生水,炼水以成金,金沈水底而形不化。火能生土,燥土以培火,火居土下而焰不消。此所以颠倒阴阳圣功之水火者也。不然,阴本静也,何以静而无静。阳本动也,何以动而无动乎?至言五行,而曰顺布,盖举时序言之。在天为自然之元贞,在人为自然之终始,非有功夫,而有功夫又在下文矣。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此二句复说上文,而颠倒出之。初看甚无大意。不知是由博返约功夫,孔子所谓“一贯”者也。天下万事万物,莫非五行悉数之不能终也。敛事物而归五行,初由格致之精,继由变通之妙。然使五行各居其所,而畛域终分,相生无以资不足,相克无以制有余,天地之间,生机必息。故必融五行为阴阳,而分者渐归于合。然《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乃指人道而言。若尽人合天,则太极是道,阴阳尤未尽其妙也。故必使阴阳还为太极。于是乎尽性,即于是乎立命,贤而近于圣,宜若可以止矣。噫!《诗》不云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太极无质而犹有形,终非其究竟也。明太极本无极,又加一层功夫。天地不能限,鬼神不能知,散之则无痕,聚之亦无体,万古以来,微孔子其谁与归!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太极生天地,天地各有一太极。天地生五行,五行亦各有一太极。五行之太极,不惟彼此皆同,并与先天之太极,亦无不同。太极即天命之性。《书》曰:“惟皇降衷,若有恒性。”曰恒者,明天下藩衍不齐之数,其性无所不同也。此云五行各具一性何欤?曰:五行亦有气质之性。试问五味入药,或温或凉,即各一其性之验也。非天命之性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上文言五行各性,不专指人身言也。就人身言之,五藏亦五行,而各有性,亦各有无极。但后天之无极,非先天之无极耳。先天之无极,即图中五行水火所缀之无极也。何者为真,即前所云“一点灵光,明而赤者”也。何谓二五,二者六二,居内卦之中,女之少者也。五者九五,居外卦之中,男之少者也。卦以二五为偶,是其定例。此以喻夫妇合而妙,妙而凝,于时无极与精俱泄,而生生化化,遂无穷期。地天之泰如是而已。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坤指父母,男女指小孩。夫无极之真,乾先至,而坤应之,则成男。坤先至,而乾应之,则成女。乾坤各有无极,即各有其真,而先入者为主,后来者不能争也。天地之产阴阳亦犹是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变化无穷,至诚无息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文所言均是天道,而注多就人言。盖天道难通,就人身以指点,较为亲切,庶令阅者洞知也。此则专言人事也。秀而最灵者,何也?盖羽虫秉南方火德,介虫秉北方水德,鳞虫秉东方木德,毛虫秉西方金德。独人为倮虫之长,秉中央土德。左氏所谓受天地之中以生也。惟其受中,故兼日月五星之气,而无美不臻。虽圣凡有别,而其为灵则一也。形者气质也,神者天命也。五性兼天命、气质两端,故感动时有善恶也。苟其行所无事,如大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匪惟无恶,即善亦不留其迹,安得有事。而世人之善恶,皆是有心,即是多事,恶故有罪,善亦无功。万事之出,就使每事留神,而百孔千疮,终难弥补。则逐末忘本,扬汤止沸,真不如釜底抽薪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中正者,太极也。仁义者,阴阳也。以太极为体,以阴阳为用。明体达用之学,内圣由之,外王亦由之,似可以无憾矣。乃圣人不肯自满,而必尽主静之功也。夫“主静”二字,朱子易为“主敬”,后之尊朱子者,遂争言“静”不如“敬”。不知敬由勉强,静本自然。静也者,浩浩其天,无心成化,并此主一无适之心,浑而忘之,圣不可知之谓神。而向之中正仁义,亦返虚入浑,而不留其迹。人之无极耶,天之无极耶,胡为乎而测。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凡此者皆无心者也。天地不自知其德,日月不自知其明,四时不自知其序,鬼神不自知其吉凶。顺乎性之自然,而毫无成见。惟圣人拾其全理,浑然泛然应之,未尝有心求合,而两间之大,不能出其范围。盖其体既立,其用自神,初无顾兹失彼之忧也。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不修不悖者,圣人也。修之悖之者,君子小人也。夫圣人初无吉凶之见,由博返约,洞烛本原,不必勉其修,而自无不修,不必禁其悖,而自无所悖,所谓安行也。若君子明知有吉,而为理所范,皇然修之,其功虽有浅深,均能造福。小人明知有凶,而为欲所歆,毅然悖之,其过虽分轻重,均能招殃。精神所至,天地应之,通塞寿夭,胥判如此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此《易•系辞》之说也。阴阳、刚柔、仁义,谁不知之?所难者,立其道焉耳。立者,立乎其先,而怡然涣然,不著于欲,并不著于理,而阴阳、刚柔、仁义莫非此怡然涣然者,生生不穷,而左宜右有。谓其阴而又阳,谓其刚而又柔,谓其仁而又义,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而所云天地人三道,亦旁观者分之,而在己并无容心也。敛之藏一心,放之弥六合,握中和之准,定位育之功,非具盛德,其孰能与于斯!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有始即有终,有生即有死。但死生可知,而未生以前、既死以后,则不可知。其说若何?曰:观乎复而一阳动,即知生。观乎姤而一阴萌,即知死。不但此也。生者死之本,观生时之作为而死可知。死者生之机,观死时之情状而生可知。大抵人之初生,各有天命。气即与命俱,理即与气俱。以理摄气而精完,以气壮理而神固。生固生也,死亦生也。其在常人,日沈酣于人欲之中,而理久澌灭,其气虽不遽散,而无以为之主,断不久长。死固死也,生亦死也。间有能文之灵鬼,享福之庸鬼,衔冤之苦鬼,耿耿一灵,不肯消化,亦但如电光石火,疑有疑无,且难至数百年,况与天地同寿乎。因思三教皆名为道,而老氏符录,释氏经咒,儒氏诗文,其非本旨。灼然即数千年以前,老氏深根固蒂、守中抱一,以命而全性也。释氏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以性而全命也。孔子尽性以至命、孟子养性以立命。皆为性命双修,有利无害,岂非死生之说了然于胸中哉!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顺中用逆,逆中行顺。——孙剑云: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王宗岳:

拳不敌法,法不敌功。——拳论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武禹襄: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一静,互为其根。——周敦颐:

一开—合,有变有常。——陈鑫: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武禹襄: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杨谱:

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阻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周易》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王宗岳:

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陈鑫:

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陈长兴:

柔里有刚攻不破,刚中无柔不为坚。——牛(连元)谱: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张三丰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王宗岳

什么是太极?《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王宗岳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王宗岳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陈鑫:

出自中宋朝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原文:自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释义:

宇宙之初为无极,之后演变为太极,即从无限小到无穷大。这个运动的过程称为动,无限之动为阳,可理解为在动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能量,所以有光,故称阳。

当宇宙发展到无限大,已经接近无穷大的时候,其实还在发展,只是与之前的发展速度相比,几乎为静止的,故称发展(动)到极致而为静(相对的)。这时候发展的能量已经衰弱,故能量减少,光少,故为阴。

当我们认为它完全不动的时候,却能发展它还在动。这也是相对的。也与人类的发现相符。人类本以为宇宙无穷大,但后来发现它还在膨胀。动源于静,静源于动。这其实就是相对论。阴阳之分,形成了两种形态。

扩展资料:

《太极图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哲学著作,全文只有249字。受《周易·系辞传》的启发,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释了其宇宙观:“无极而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

同时,《太极图说》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意思是说,只有人得到它的灵秀而最为明智。

《太极图说》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都收入了《太极图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极图说



出自《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
太极在开辟之前。夫开辟之前作何形状,盖未可知。以人身之太极推之,是必为太极也明矣。若太极之前更有无极,愈不可知。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未尝言无极也。然则无极究何如者?人之有太极也,由于阴阳交感。其未经交感而散于阴阳者,无极也。天地浑沌之时,阴阳未分,岂有散于阴阳而待交感之无极乎?不知有后天之阴阳,即有先天之阴阳。开辟以后,后天之阴阳交,而成物之太极。开辟之前,先天之阴阳交,而成天之太极。则当先天阴阳之未交,其散而无纪者,即先天之无极也。无极二字,陆子疑之,朱子信而注之,特未详言其理耳。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太极者,何也?即浑沌也。例以人身之太极,父生母育之时,有一点灵光,明而且赤,与精俱下,以为一身之本。在天曰命,在人曰性,所谓不离乎气,不离乎气者是也。有主静之功者,于独坐时自能见之。东坡诗云:“中宵一点落黄庭。”盖有见乎此也。人本天地以生,天地之太极,当不异此。其论动静与汉张子远异。子远云“一动而生阴阳”,此云“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盖有对待之阴阳,有流行之阴阳。对待之阴阳,由动而生,譬如人生男育女,非动不能也。流行之阴阳,或生于静,或生于动,动静递嬗而阴阳不穷。譬如四时之运,冬而又春也。阴阳之流行,即至诚之无息。周子明言之,欲人从事于至诚也。动而生阳,其理易知。静而生阴,其理难知。今特详生阴之说。静也者,窈冥之谓也。一元之窈冥在戌亥两会,一年之窈冥在戌亥两月,一月之窈冥在末后五日,一日之窈冥在末后两时。此乃天地自然之道。人能顺之,动而无动,而阳孕阴之机,静而无静,而阴发阳之用。即谓之动生阴,静生阳,亦无不可。盖动静互为其根,正周子之说也。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分乃阴阳自分,非分太极为两仪也。故阴阳虽分,太极自在。若太极变而为阴阳,则太极坏,天地又安得长存乎?以天地言之,乾上坤下,相隔不相通也。以人身言之,离为心,象取中女,阴也,心所藏者性也。坎为肾,象取中男,阳也,肾所藏者命也。昔人云:凡人未生以前,性命合一,本为不朽之身,一出胞衣,而性不见命,命不见性,于是凡而不圣,则阴阳之分,譬如夫妻反目,不复同居,其家不败者,未之有也。观此而下文自然之功用不可少矣。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
予观《太极图》阴阳,而心初疑之,其阳动一边,两阳夹一阴,厥象为离,于《易》离为中女,阴也,而今反为阳。其阴静一边,两阴夹一阳,厥象为坎,于《易》坎为中男,阳也,而今反为阴。即朱子注,亦谓火阳水阴。夫《太极图说》所以明《易》理也,孔子云:“阳卦多阴,阴卦多阳。”乃敢翻孔子《系辞》之案,果何说乎?不知阳变阴合,具有功夫,非如男女媾精可不学而能也。火阴水阳,乃常理耳。若有主静之功者,火非寻常之火,其火由坎水生,足以开通脉络,是为真阳。水非寻常之水,其水由离火生,足以降伏薰蒸,是为真阴。推之,木能生火,平火以养木,木植火中而质不焦。金能生水,炼水以成金,金沈水底而形不化。火能生土,燥土以培火,火居土下而焰不消。此所以颠倒阴阳圣功之水火者也。不然,阴本静也,何以静而无静。阳本动也,何以动而无动乎?至言五行,而曰顺布,盖举时序言之。在天为自然之元贞,在人为自然之终始,非有功夫,而有功夫又在下文矣。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此二句复说上文,而颠倒出之。初看甚无大意。不知是由博返约功夫,孔子所谓“一贯”者也。天下万事万物,莫非五行悉数之不能终也。敛事物而归五行,初由格致之精,继由变通之妙。然使五行各居其所,而畛域终分,相生无以资不足,相克无以制有余,天地之间,生机必息。故必融五行为阴阳,而分者渐归于合。然《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乃指人道而言。若尽人合天,则太极是道,阴阳尤未尽其妙也。故必使阴阳还为太极。于是乎尽性,即于是乎立命,贤而近于圣,宜若可以止矣。噫!《诗》不云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太极无质而犹有形,终非其究竟也。明太极本无极,又加一层功夫。天地不能限,鬼神不能知,散之则无痕,聚之亦无体,万古以来,微孔子其谁与归!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太极生天地,天地各有一太极。天地生五行,五行亦各有一太极。五行之太极,不惟彼此皆同,并与先天之太极,亦无不同。太极即天命之性。《书》曰:“惟皇降衷,若有恒性。”曰恒者,明天下藩衍不齐之数,其性无所不同也。此云五行各具一性何欤?曰:五行亦有气质之性。试问五味入药,或温或凉,即各一其性之验也。非天命之性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上文言五行各性,不专指人身言也。就人身言之,五藏亦五行,而各有性,亦各有无极。但后天之无极,非先天之无极耳。先天之无极,即图中五行水火所缀之无极也。何者为真,即前所云“一点灵光,明而赤者”也。何谓二五,二者六二,居内卦之中,女之少者也。五者九五,居外卦之中,男之少者也。卦以二五为偶,是其定例。此以喻夫妇合而妙,妙而凝,于时无极与精俱泄,而生生化化,遂无穷期。地天之泰如是而已。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坤指父母,男女指小孩。夫无极之真,乾先至,而坤应之,则成男。坤先至,而乾应之,则成女。乾坤各有无极,即各有其真,而先入者为主,后来者不能争也。天地之产阴阳亦犹是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变化无穷,至诚无息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上文所言均是天道,而注多就人言。盖天道难通,就人身以指点,较为亲切,庶令阅者洞知也。此则专言人事也。秀而最灵者,何也?盖羽虫秉南方火德,介虫秉北方水德,鳞虫秉东方木德,毛虫秉西方金德。独人为倮虫之长,秉中央土德。左氏所谓受天地之中以生也。惟其受中,故兼日月五星之气,而无美不臻。虽圣凡有别,而其为灵则一也。形者气质也,神者天命也。五性兼天命、气质两端,故感动时有善恶也。苟其行所无事,如大舜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匪惟无恶,即善亦不留其迹,安得有事。而世人之善恶,皆是有心,即是多事,恶故有罪,善亦无功。万事之出,就使每事留神,而百孔千疮,终难弥补。则逐末忘本,扬汤止沸,真不如釜底抽薪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中正者,太极也。仁义者,阴阳也。以太极为体,以阴阳为用。明体达用之学,内圣由之,外王亦由之,似可以无憾矣。乃圣人不肯自满,而必尽主静之功也。夫“主静”二字,朱子易为“主敬”,后之尊朱子者,遂争言“静”不如“敬”。不知敬由勉强,静本自然。静也者,浩浩其天,无心成化,并此主一无适之心,浑而忘之,圣不可知之谓神。而向之中正仁义,亦返虚入浑,而不留其迹。人之无极耶,天之无极耶,胡为乎而测。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凡此者皆无心者也。天地不自知其德,日月不自知其明,四时不自知其序,鬼神不自知其吉凶。顺乎性之自然,而毫无成见。惟圣人拾其全理,浑然泛然应之,未尝有心求合,而两间之大,不能出其范围。盖其体既立,其用自神,初无顾兹失彼之忧也。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不修不悖者,圣人也。修之悖之者,君子小人也。夫圣人初无吉凶之见,由博返约,洞烛本原,不必勉其修,而自无不修,不必禁其悖,而自无所悖,所谓安行也。若君子明知有吉,而为理所范,皇然修之,其功虽有浅深,均能造福。小人明知有凶,而为欲所歆,毅然悖之,其过虽分轻重,均能招殃。精神所至,天地应之,通塞寿夭,胥判如此矣。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此《易•系辞》之说也。阴阳、刚柔、仁义,谁不知之?所难者,立其道焉耳。立者,立乎其先,而怡然涣然,不著于欲,并不著于理,而阴阳、刚柔、仁义莫非此怡然涣然者,生生不穷,而左宜右有。谓其阴而又阳,谓其刚而又柔,谓其仁而又义,溥博渊泉而时出之。而所云天地人三道,亦旁观者分之,而在己并无容心也。敛之藏一心,放之弥六合,握中和之准,定位育之功,非具盛德,其孰能与于斯!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有始即有终,有生即有死。但死生可知,而未生以前、既死以后,则不可知。其说若何?曰:观乎复而一阳动,即知生。观乎姤而一阴萌,即知死。不但此也。生者死之本,观生时之作为而死可知。死者生之机,观死时之情状而生可知。大抵人之初生,各有天命。气即与命俱,理即与气俱。以理摄气而精完,以气壮理而神固。生固生也,死亦生也。其在常人,日沈酣于人欲之中,而理久澌灭,其气虽不遽散,而无以为之主,断不久长。死固死也,生亦死也。间有能文之灵鬼,享福之庸鬼,衔冤之苦鬼,耿耿一灵,不肯消化,亦但如电光石火,疑有疑无,且难至数百年,况与天地同寿乎。因思三教皆名为道,而老氏符录,释氏经咒,儒氏诗文,其非本旨。灼然即数千年以前,老氏深根固蒂、守中抱一,以命而全性也。释氏和合凝集、决定成就,以性而全命也。孔子尽性以至命、孟子养性以立命。皆为性命双修,有利无害,岂非死生之说了然于胸中哉!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出自:中国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什么意思?_百 ...
最先出自伏羲的《易经》,八卦是古代汉民族的基本哲学概念,是古代的阴阳学说,所谓八卦就是八个卦相,八卦是由太昊伏羲氏,也就是伏羲画出的,八卦其实是最早的文字,是文字符号。它在汉族文化中与阴阳、五行一样用来推演世界空间时间各类事物关系的工具。太极是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一切事物的...

何人太极?何为无极?两者有什么区别?
1、“无极”是指无边际,无穷尽,无限,无终 2、“太极”是指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所以无极就是空无、静止;太极就是初生、将动。古人认为,宇宙形成之初是从一片“混沌”开始的,是静止的,没有方向、没有时间,不存在具体形态的物质;这种混沌的状态称作“无极”。之后,逐渐形成了...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怎么解释?
打个比方吧,看电视在没有图像的时候,屏幕出现花点,黑白混杂为(无极)也就是混沌。动静之机,太极产生产生的刹那,关键在于动静之机这个机字。太极和无极的分界点。所以为阴阳之母也,因此引出下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借此解释以抛砖引玉!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什么意思?如 ...
无极就是没有有也没有无的状态。太极就是奇点,因为一切极致都在此处,所以成为太极。奇点爆发,生出正反属性的物质与能量,所以世上也有反物质,就是太极生两仪。正中有负负中有正,生出四种现象,宇宙四大基本力即为四象。每种现象有两种变化,就是四象生八卦。正因为这些变化,使得微观粒子结合分裂,...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下面都有...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出自太极的道家哲学概念。这一概念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流派。《列子》谈到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说法。宋儒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就说:“无极而太极。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下面都有什么
这一理论源自道家的太极哲学,影响了儒学、道教等中华文化的诸多流派。《列子》中提出了宇宙的五阶段论,包括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宋代的儒者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而太极”的观点,强调了太极作为宇宙本源的地位。太极之上是太易,指的是最易于变化的宇宙状态;太极之下是太始,...

无极和太极怎样分别?
无极:鸿蒙未分,混沌未开,一切处于“无”的状态,无极是必然 太极:鸿蒙凝而生一,无中出现的第一个“有”,是为“太一”,是无极中偶然出现的。所以太极是“偶然”阳仪:太极动而生阳。阴仪:太极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而复动。阴阳二气的各种排列组合衍生万物,越往后,物越兴盛,然盛极...

与天无极
2、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注:除“与天无极”外,秦瓦当...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怎么解释?
太极,是动静相结合的,阴阳变化的源泉。太极,就是“其大无边,其小无内”的。你可参照《周易》理解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天地万物!"谁能...
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阴阳交合,阴阳二气生成万物是为太极;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分为东,南,西,北四方,每方各有一神首镇守,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是为四象;智者伏羲,凭日月升降悟出乾坤之奥,从而创出八卦,分为乾,坤,艮,震,巽,坎,兑,离...

兰西县13738925262: 请将这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
钞泰牛黄:[答案]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是立焉.”周敦颐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自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

兰西县13738925262: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提出,无极(无)生太极(有).太极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动极则静,静极而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 -
钞泰牛黄:[选项]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兰西县13738925262: 求道家著名真言 -
钞泰牛黄: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摘自《中国道教史》

兰西县13738925262: 太极的奥义是什么? -
钞泰牛黄: 1.《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 宋代理学家则认为“太极”即是“理”.《朱子语类》卷七五:“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

兰西县13738925262: 请将这段古文译成现代汉语 -
钞泰牛黄: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开篇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是立焉.”周敦颐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自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指无形无象的最高实体,“太极...

兰西县13738925262: 万物生太极的下几句是什么 -
钞泰牛黄: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为太极生两仪.而两仪则为阴阳,阴阳互转则万物生.

兰西县13738925262: 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有哪些? -
钞泰牛黄: 宋明理学的奠基人是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号称“北宋五子”.在这五人中首开风气者当推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因其在庐山莲花峰下濂溪畔筑“濂溪书屋”,学者称他“濂溪先生”...

兰西县13738925262: 太极的介绍 急!! -
钞泰牛黄: 1.“太极”一词在文言文中是表示“太空的中心”的意思.代表着上古华人对宇宙大爆炸之后状态的抽象理解.现代科学认为:大约135亿年前,无极的混沌状态起波澜,不知名的物质相互碰撞,碰撞使不知名的物质产生磁性,磁性又使不知名...

兰西县13738925262: 《近思录》简介 -
钞泰牛黄: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的读经方法,对我们今天读经很有启发借鉴意义;科学的治学次序、方法,治学当行与不当为之事,对当今的教育者、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