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华思想的日本

作者&投稿:子车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看待日本“窃中华而自居”的小中华思想~

小中华思想是指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以"小中华"或"中华"自居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是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儒家华夷思想和本国民族文化及民族自尊提升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小中华思想存在于朝鲜、日本和越南三国,其中只有朝鲜自称"小中华"而不直接自称"中华",因此最为典型;而日本和越南往往自称"中国"或"中华"而不称"小中华",但毕竟是地域意义上的中国以外的国家,所以也属于广义上的小中华思想。
早期的小中华思想是出于对中国的仰慕,即追随中国并自居"中国第二"的思想,以此来将本国与不同文化的"蛮夷"相区别。但到了后期,小中华思想则出现了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相背离的趋势,即认同中国文化而不认同中国地域上的政权,甚至有对抗中国王朝的意味。特别是17世纪中叶满洲人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以后,朝日越各国的小中华思想空前膨胀,均认为中国已沦为夷狄,而本国才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华夷秩序崩溃,朝日越各国也先后以民族主义取代小中华思想。

日本人的小中华思想:因为自唐朝以来对中国儒道等文化的熏陶,自认为是中华文明传承人的思想。
但据现实来看,日本的小中华思想不强了,变得欧美化了。因为中国在近代贫弱,越发得不到日本的认可。再加上日本被殖民者打开了海关,所以提前走向了工业以及资本的道路。
但是在日本例如“和服”、“建筑”等特色文化都保留了唐朝的遗风,我认为日本在文化传承方面比中国做的要强很多,中国还是任重而道远。

日本的中华思想又呈现出与朝鲜、越南不同的特点。首先日本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之外,保持了很强的独立性,同时也系统地接受了中国文化,因此其自称“中国”最为理直气壮。另一方面,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差异性又比朝鲜、越南大,所走的发展道路也与中国迥异,因此以儒家华夷观为基准的“中国”一词并非诠释日本民族自尊和优越感的唯一选择,此外还有“神国”、“皇国”等。所以,自居“中国”在日本不像“小中华”在朝鲜那样深入人心,但这种本民族中心主义所形成的神国思想和皇国史观对日本影响深远。
大和国时期,日本就透过朝鲜半岛的百济政权输入中国文化,并曾接受中国南朝的册封。7世纪以后,日本又与中国唐朝展开直接交流,并在唐朝的影响下形成了律令制国家,而日本接受华夷思想、以“中国”自居也起始于此时。最初日本将中华思想移植到本国,将畿内(“都”)视为“华”,而把畿外(“鄙”)视为“夷”(ひな)。这种华夷观在《万叶集》和《伊势物语》等日本古典中均有明确的显示。大约在8世纪前后,畿内畿外模式逐渐推展为京都地区与日本边远地区之间的广域“华夷”关系,《养老令》注释书中即将壹岐、对马、日向、萨摩、大隅等地均视为蛮夷。奈良时代的藤原广嗣在740年上表圣武天皇:“北狄虾夷,西戎隼(隼人)俗,狼性易乱,野心难驯。往古已来,中国有圣则后服,朝堂有变则先叛。” 790年,陆奥国请求为边民赐姓的上书中说:“既洗浊俗,更钦清化。志同内民,风仰华土”。 812年,嵯峨天皇诏书中有“今夷俘等,归化年久,渐染华风” 之句。以上“中国”和“华”的用例就是针对日本的内地和边地而言的。到了17世纪的江户时代,除了虾夷以外,日本史书中已很少明确见到“夷狄”的称谓。日本学者认为这表明经过中世时代的文明扩散后,近世日本大体完成了统合化过程,日本本身逐渐凝聚成了一个实体。
以上所说都是华夷观在日本列岛的内部的状况,有点类似“中国”的概念从黄河流域扩展到中国全境的扩展。而日本对外也秉持着中华思想,以此构造了以日本为中心的次生华夷秩序。早期的日本便将朝鲜半岛上的三国(高句丽、百济、新罗)均视为属国,他们遣使来大和国是朝贡,后来大和朝廷致隋朝的国书中,有“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之语句,表现出了与中国对等的思想。在律令制国家的观念中,日本是“中国”,为“化内”之地;虾夷、隼人等日本列岛内的民族是“夷狄”,新罗、渤海等周边国家是“蕃国”,唐朝是“邻国”,均属“化外”。而日本天皇则是华夷共主,在大极殿接受万国朝贺。日本文献中有“通中国于是始矣” 、“华夏载伫” 、“讴歌之诚,华夷未已” 、“万国旁戾,肃朝觐于夏廷;百蛮会同,仰膏泽于汉阙” 等语句,都反映出日本对外关系中的华夷观。唐朝虽被日本视为对等的“邻国”,但在执行过程中经常与“诸蕃”甚至“夷狄”等同处理。如《日本文德天皇实录》载:“夫太宰府者,西极之大壤,中国之领袖也……大唐、高丽、新罗、百济、任那等悉托此境,乃得入朝,或缘贡献之事,或怀归化之心。可谓诸藩之辐辏,中外之关门者也。” 《令集解》载:“除朝聘外,在京唐国人等皆入夷狄之例”。 但是,日本所营造的这种次生华夷秩序只是其单方面的构想,不仅唐朝不可能认同日本是“中国”,即使是新罗、渤海等“蕃国”也将其与日本的关系视为对等外交,有时为贸易起见向日本让步,但经常“亏违蕃礼”、“不事中国”,日本虽然对此抱怨,却也无可奈何。9世纪末以后,日本对中国和朝鲜半岛都中止了官方往来,这种虚幻的华夷秩序自行解体,日本也开始独立发展自己的国风文化,渐渐脱离中国文化的语境。而后公家衰落,武家崛起,日本进入幕府时代,儒家文化地位进一步下降,此后日本官方就绝少以“中国”自称了,“日本即中国”的一元世界观也转换为“本朝-震旦-天竺”的多元世界观。 幕府时代的日本统治者,一方面对外交往呈现出灵活的特点,比如14世纪末日本南朝的怀良亲王虽然对明朝语气傲慢,但仍自居与蒙古同类的夷狄 ;15世纪时的足利义满更是向明朝称臣,加入了以大明为中心的华夷秩序,这种情况在以“中国”自居的奈良、平安时代是不敢想象的。与此同时,日本虽不再以“中国”来定位自身,但其民族自尊心与优越感有增无减,特别是13世纪后期与蒙古袭来以后,“日本是神国所以不受诸国之攻,延绵不断”的“神国思想”不断膨胀。战国时代以后,日本社会得到整合,武力大增,丰臣秀吉在1587年的“伴天连追放令”中公开宣称日本是神国,而后又妄图征服中国、朝鲜乃至全世界。神国思想虽然不以儒家的华夷观为基准,但可以看作是中华思想在日本的延续。
17世纪初,德川家康建立了江户幕府,随后试图加入以明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之中,但未能成功。 此后到明治时期,中日重新处于无国交的状态。于是,日本统治者开始寻求新的定位,与朝鲜恢复邦交,通过朝鲜通信使进行往来;征服中国属国琉球,并令琉球定期派遣谢恩使和庆贺使“上江户”;通过松前藩将阿伊努人(虾夷)编入幕藩体制;令长崎的荷兰商馆馆长年年到江户朝觐幕府将军,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建立了以日本江户幕府为中心的“日本型华夷秩序”。 日本人的自我中心性和文化优越感因而获得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中国境内发生的大事——清军入关对日本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同时也导致了以水户学为代表的日本儒学及华夷思想的复兴。一方面,当时的日本学者普遍认为清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沦为夷狄,儒学者林春胜父子所辑的《华夷变态》一书书名就体现了这种观点;另一方面,随着欧洲人的东来,日本人的世界观又由“本朝-震旦-天竺”转换为“本朝-唐-西洋”,江户幕府时代厉行锁国,使日本与西洋隔离,而后“唐”又沦为夷狄,特别是“唐”在沦为夷狄的过程中不断屈身卑辞向日本求救(日本乞师),使日本的优越感大幅度提升,由此带来了江户时代日本中华思想的膨胀,日本人也就开始讨论自己是否是“中国”了。 江户时代前期的山鹿素行是鼓吹“日本是中国”的代表人物,他原本是儒学者,晚年倾向神道。他的代表作《中朝事实》公开宣称日本是“中华”,他说:“愚生中华(指日本)文明之土,未知其美,专嗜外朝(指中国)之经典,嘐嘐慕其人物,何其放心乎,何其丧志乎,抑好奇乎,将尚异乎。夫中国(指日本)之水土,卓尔于万邦,而人物精秀于八纮。故神明之洋洋,圣治之绵绵,焕乎文物,赫乎武德,以可比天壤也。” 他还有对该理论有系统的论述:“盖‘中’有天之中,有地之中,有水土人物之中,有时宜之中。故外朝有服于土中之说,迦维(古印度的一个邦国)有天地之中之言,耶稣亦曰得天中。愚按:天地之所运,四时之所交,得其中,则风雨寒暑之会不偏,故水土沃而人物精,是乃可称中国。万邦之众,唯本朝及外朝得其中,而本朝神代,既有天御中主尊二神建国中柱,则本朝之为中国,天地自然之势也。” 山鹿素行并不是像其他儒学者那样认为满清入关引发“华夷变态”才使日本成为中华或中华文明的继承者,他认为日本一直就是“中国”,并且比他口中的“外朝”即中国要优越。他认为“外朝”疆域太大,难以防守,导致“北虏易窥其衅,数以劫夺……终削其国、易其姓,天下左衽”,而日本则地势优越,“四海之广,犹一家之约,万国之化育,同天地之正位,竟无长城之劳,无戎狄之膺”,故“圣神称美之叹,岂虚哉!” 值得注意的是,山鹿素行并不完全是从华夷观的角度来论述日本是“中国”,而更多带有日本神道色彩。此外,松宫观山驳斥某些儒学者“华彼夷我”之论,写道:“窃为本邦之古,文献大备,海内丰足,自称中州,指彼为西藩。内外之分,体制尤严矣。”不过,观山并非否定中国圣贤之道,他之所以不称中国为“中华”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国号数变,遂为北狄(满洲)所并,今岂足以称华乎?……皇统传道并得,与天壤无穷,国号不变,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者,独我大日本而已。” 山崎暗斋则说:“中国之名,各国自言,则我是中而四外夷也。是故我曰丰苇原中国,亦非有我之得私也。程子论天地曰:地形有高下,无适而不为中,实至极之言也。”
以上论述“日本是中国”的学者,大都有儒学背景,并且体现出将文化层面上的中国与地域层面上的中国(或者说“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剥离的态势,这一点与朝鲜、越南相同,即便是鼓吹“日本是中国”最力的山鹿素行也不得不承认“其文物古今所称,以外朝为宗,日本、朝鲜次焉”。除了儒学者以外,国学者一般都不屑于“中国”一称,比如本居宣长就猛批中国文化和儒家思想,否定华夷观,但同时又吹捧日本为“神国”、“皇国”,并宣称“由皇国观之,蒙古和明朝同为戎狄耳”。 虽然本居宣长连文化中国都不认同,但其思想却是与中华思想一脉相承,将日本作为中心,周边视为戎狄,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又与主张日本是中华或中华文明继承者的儒学者并无区别。 江户时代的中华思想虽然一度复兴,但最终还是归于沉寂。日本很明显不愿意依附于“中华”之名为自己定位,而是堂堂正正地以“日本”自居,并且随着民族主义的发展,也越来越不屑“中华”的称呼,正如学者所分析的:“这种由‘争中华’到‘看不起中华’的态度转变,成为明治维新以后支那论的基本论点。”
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打开国门,此时日本人称西洋为夷狄,并在水户学影响下出现“尊王攘夷”的浪潮。虽然找不出当时日本人以“中国”自居的记录,但幕末的尊王攘夷思潮不能说没有华夷观的影响。1868年,德川幕府倒台,明治政府建立,开始进行“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以学习西方为主流的,“夷狄”的称谓逐渐淡出,儒家华夷观不再有影响力。不过,明治以后的日本虽脱亚入欧,但并非完全融入西方秩序,以本民族为中心的皇国史观、神国思想仍在延续并发展,“东洋盟主论”、认为日本是亚洲文明的中心等观点盛行于明治时代。这些虽然不是中华思想的直接体现,但可以说含有中华思想的因素。所以中华思想在明治以后处于“被借用”的状态,即不明确接纳这种思想,但借用其中的因素来服务于日本的扩张。比如日俄战争时日本陆军主将乃木希典就喜读《中朝事实》,以其为座右铭,上战场时随身携带,死后所留遗书引《中朝事实》之语,赠与裕仁(后来的昭和天皇)。 他当然不可能去争论日本是“中华”,而是借用了其中的日本中心主义和优越感为侵略扩张服务罢了。
另一个借用的事实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日本曾在中国境内颁布《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宣称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这只是甲午战争期间日本所借用的战争策略之一,是一种虚像,绝非是说中华思想是当时日本的指导思想。事实上,甲午战争时日本的决策者之一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这样解释道:“最终呈现了这样一种奇异的景象:即一方积极采取西欧文明;另一方却力图保守东方积习。……而不论外表上的争论出于何种形式,其争论原因必然是西欧新文明与东亚旧文明的冲突,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鼓吹脱亚论的明治维新精神导师福泽谕吉也称甲午战争是“文明对野蛮的战争”,认为日本是以“世界文明的进步为目的” ,他无疑是以西方文明为标准而非传统东方文明。这才是日本人对甲午战争的普遍观感。以儒家华夷观为基础的中华思想显然不属于日本所代表的“西欧新文明”或“世界文明”,而是“东亚旧文明”的一部分,所以不可能是当时日本人的真实想法。




古代日本是中国的附属国吗?
古代日本不是中国的附属国。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

中华文化与日本文化有哪些相近之处?
尊师重道、尊重知识分子、崇尚忍耐和勤奋的农耕文明、中日的文化都有儒家、道家和王阳明的心学的底子,所以除了你所说的表象,还有一些比较理念性的东西:1.“自然”文化,寄乐趣于山水、朴实生活。2.“士族”文化,宦海生涯沉浮寄于文字。3.重史实而轻英雄主义,虽然史书多为纪传体,但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有哪些误以为是日本的东西,却源自中国?
大家都知道汉服吧,在汉服中就有一种款式叫足衣,穿足衣的话需要配上木屐,木屐盛行于中国尧舜禹时期,晋朝的时候木屐也开始有了男方女圆的区别,符合了中国古代天方地圆的传统思想观念。汉代汉女出嫁的时候,她们会穿上彩色系带的木屐。不过到了清朝,木屐就被废除了,再加上木屐频繁地出现在日本人的...

日本明治维新“清算中华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四世纪儒家思想传到日本,对日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明治维新前后,一些维新思想家掀起了一场清算中华文化的潮流,说:汉字不方便,教育不实用,腐儒庸医……他们为过去推崇儒家文化而惭愧、痛苦,主张全盘西化、“脱亚...

古代日本是怎样建国的
这也是日本史学界固执于使用这个专有名词的本意。所谓“归化人”的称法,实质上只不过是带有浓厚“华夷思想”(日本称之为“中华思想”)的古代日本老一代移民的统治阶层,称呼新一代移民的一种叫法而已!“归化人”这一古代“大陆移民”的概念,在19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皇国史观”盛行的年代下,成为...

哪位日本人认为日本是正宗的“中国”,径称日本为“
”不过,观山并非否定中国圣贤之道,他之所以不称中国为“中华”的最大理由,是中国“国号数变,遂为北狄(满洲)所并,今岂足以称华乎?……皇统传道并得,与天壤无穷,国号不变,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者,独我大日本而已。”另外,日本江户时代初期神道思想的传播者山崎暗斋则说:“中国之名,各国自...

为什么现在日本人没有封建思想
封建思想是个笼统的概念,日本文化也是吸收了中华文明而立本的,其实日本人也是有封建思想的,只不过日本人的封建思想在于传宗接代,其实传宗接代这也并不算是封建思想,因为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要过程,试想一下,如果整个社会上大部分都是老年人,青年人不愿意生小孩,那么整个社会上谁来工作?谁来...

什么是“小中华”
特指小中华思想。小中华思想是一种由中华思想派生而来的,在日本、朝鲜、越南等中国以外的儒教文化圈(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内存在的“文化认同”和“文明继承者”的思想。不过严格来说,只有朝鲜才算是真正的“小中华”思想,也是“小中华思想”的典型。因为只有朝鲜曾在古代长期自称“...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进入唐朝,日本国派出多位学者、使者、僧人到中国留学,出现过众多文化交流的使者。像鉴真、阿倍中麻吕等。特别是中国养蚕、织绢、医学、文学、书法、绘画、音乐、舞蹈、传入日本后,对日本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2、政治思想方面:19世纪中叶,中国与日本的封建制度同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冲击。一...

六次扩张,丰臣秀吉大战略有多狂妄无知
原来中世时期的日本人认为世界上只有三个国家,即日本、中国、印度,虽然日本在他国政治文化影响下,建立起自身的国家权力,但不久打出的逆转式思考,也就是“神国观”,试图使人承认日本也是一个可以自律的世界,而且,还是其他世界所无法比拟的。 丰臣秀吉虽被明朝击败,但在日本许多政治家和学者的思想深处,丰臣秀吉式的...

宝坻区13088819007: 日本哪些地方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 详细些 -
野顷奥得: 除了北海道,那里是阿依努人.冲绳(琉球)本来就是中国的藩属国,受儒教最重,上世纪本来有可能回归中国的.

宝坻区13088819007: 日本在哪些方面受中国文化影响 日本尊崇儒教 道家吗 -
野顷奥得: 现在的日本人讲究礼仪,素质较高,但是道德观仍然不健全,做事没有原则性.这是其特点. 而道德观不健全,没有原则性又是当时引进中国文化的时候没有全部引进,而是只故意吸收了一部分的原故,就好象日本向中国借一本书,但是他把这本书撕成两半自己只拿了前半部分,我觉得这个样子是弊大于利的. 日本现在不遵从儒教,而是遵从他们特有的神道,日本根本就没有引进道家思想

宝坻区13088819007: 日本是中国文化最好的继承者吗??? -
野顷奥得: 什么叫最好的继承者啊,这点不敢苟同…… 不是对泥哄有偏见,但他们也只不过学了冰山一角.他们知道庄子梦蝶,却几乎没人读过庄子,知道老子圣贤,却不《懂道德经》,等等,这是他们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 实际 例子. 日本的文字到语...

宝坻区13088819007: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
野顷奥得: 只能说某种程度上认同,而且仅局限于唐代及以前的文化 现在的日本受西方文化影响更大,尤其是这一代的年轻人认为儒家思想是过时的思想,不适于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韩国..正忙着考证中国文化是否起源于韩国呢,哪有时间研究这个问题

宝坻区13088819007: 日本为什么要学中国的历史 -
野顷奥得: 日本的观念是谁强向谁学,唐朝时,中国的国力是世界强国之一.所以小日本不怕艰险,派了很多人来到唐朝.

宝坻区13088819007: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
野顷奥得: 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比如,1,汉字对日本文字的影响,2,茶道 3 ,宗教和建筑,唐朝时期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佛教文化和优良的建筑理念.等等

宝坻区13088819007: 日本积极吸取中国文化?日本积极吸取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
野顷奥得: 唐代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深.从630年(贞观四年)到838年(开成三年),日本共派遣唐使13次来到长安,每次遣唐使的组织都很庞大.除正式的使臣之外,还有大批的...

宝坻区13088819007: 哪些日本卡通是以中国文化做背景的 -
野顷奥得: 钢铁三国志(讲三国(BL))、最游记(只有名字像西游记)、封神演义、彩云国物语、一骑当千(讲三国(女装版))、十二国记(有麒麟)、不思议游戏(四神天地书)、中华小当家(喜欢吃的人会更喜欢它)

宝坻区13088819007: 说中国没有传统文化的日本人是谁
野顷奥得: 持有这种观点的可不是某一个日本人,清代的时候日本人就认为中国已经丧失了华夏文明传统,还用孔孟之学的高深论题来询问去日本做生意的中国商人,中国商人无法回答的时候甚是受到奚落,所以不知道你问的具体是什么情况下的哪一个代表人物?

宝坻区13088819007: 日本人认可中国是他们的老祖吗?
野顷奥得: 我是陕西西安临潼的一个普通阶层的小人物,我们那里是秦文化之地,我自小亲眼看到小日本到秦始皇陵的肃穆景象,乡人们都说日本人说是中国的后裔,并自认是大秦子孙,对中国自大秦后就不再认可了.尤其是五胡乱中华后日本人认为中国已经是异族的土地,早已失去血统的纯正.日本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有些文化日本人心里,他们的祖先就是中国人. 巍巍中华呼我可敬的祖先!后人愧当龙的子孙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