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棒的相关史料

作者&投稿:栋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晏子使楚》的相关史料?~

晏婴,字仲平,春秋时齐国夷维人,夷维就是今天的山东高密县附近。他在齐国担任大夫之职,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称他“晏子”是表示尊称,“子”在古代是对人的敬称,用在姓氏之后,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等。

晏子于齐灵公26年(公元前556年)任齐卿之职,历经灵公、庄公及景公三代君主,堪称“三朝元老”,景公即位后不久,齐便爆发了大夫庆封、崔杼之乱,而晏子在这次骚乱中始终站在景公一边,并协助镇压了叛军,因而深得景公赏识。晏子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然满腹经纶、才思敏捷,尤以口才出众而著称于世。

一次,景公手下一名负责养鸟的烛邹不小心飞走了一只鸟,景公大怒,要将烛邹处死,晏子上前奏道:“国君且慢,让我先宣布烛邹罪状,再处死不迟。”景公应允。于是晏子道:“烛邹,你为国君养鸟,却玩忽职守,不留神让鸟飞了,此罪一;让国君因为一只鸟而杀人,此罪二;让其它诸侯知道我们的国君重鸟而轻百姓,因而瞧不起我们国君,此罪三。”然后,他躬身向景公道:“请国君动手吧。”景公立时明白了,摆摆手道:“罢了,我领教了。”

晏子并没有“犯颜直谏”,甚至冒死进谏,只是因势利导,轻描淡写便将国君说服,展示了其高超的口才和敏锐的思维。

当然晏子最著名的事迹还是“二桃杀三士”,齐景公时有三元勇将,名叫公孙捷、田开疆、古冶子,此三人勇冠三军,且彼此亲若兄弟。后来自恃军功显赫,而日渐骄横。晏婴因为三人势大而深以为忧,每欲除之,但恐其君不听,反结了三人之怨。恰巧一次景公宴请鲁侯的宴会上,进献来几枚蟠桃,个个大如碗,赤如炭,香气扑鼻,汁水甘若醴,最后还剩下了两枚。晏子乘机说,“盘中尚有二桃,主公可传令诸臣中,言其功深劳重者,当食此桃,以彰其贤。”就是说,让各个王公大臣自己说说自己的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吃一枚桃子,以此来表彰他为国作出的贡献。古冶子和公孙捷首先跳出来各表其功,把桃子分了,这下田开疆脸上挂不住了,说,“吾跋涉千里之外,血战成功,反不能食桃,受辱于两国君臣之间,为万代耻笑,何面目立于朝廷之上耶?”言讫,挥剑自刎而死。齐人都是血气方刚,勇悍绝伦的,因此公孙捷、古冶子两人一方面和老田情同手足,一方面觉得自己功劳比不上老田,既羞且愧之下,也自刎而死。

就这样,晏子不动声色,巧妙地利用人的虚荣性和直性子,就激的三名悍将自裁,可谓心机深沉。

晏子的介绍大致就是这些,下面再说说晏子使楚前的齐楚两国的政治局势。

齐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之一,自桓公即位以来,任管仲为相,内修政治,外交诸侯,国力日渐强盛,很快便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桓公也位列春秋五霸之首。然而自桓公去世以后,齐国便开始走下坡路。

齐景公名字叫做姜杵臼,在位有58年。在他执政初期,很想励精图治,重现齐国的声威。这位青年君主做事情比较狂热,他曾在与晋国的会晤中喊出了“与君代兴”的话,就是说,我要取代你们晋国成为霸主。于是,他任用司马穰且为将军,振兴军事,曾一度击溃了晋国入侵的军队,又北上打败了燕国军。

但是景公没有长性,在执政的第三十年,他开始堕入了贪图享乐、纵情声色犬马的亡国之路上去。国内官吏腐败,民生凋敝,军队战斗力也开始锐减。

而另一方面,南方的楚国却正在蒸蒸日上。楚并非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与秦国同属“化外夷民”,当时中原地区的诸侯蔑称楚国为“荆蛮”。但是,楚国却一跃成为春秋时期另一大军事强国,与春秋中后期的第一军事强国晋国抗衡了数十年。

在齐景公即位的第二年,由于他在晋国访问时的狂妄态度,引起了晋国高层的不满,于是派出军队对齐实施震慑性攻击,齐景公一开始并不在意,但后来晋国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使得他不得不服软。通过这次教训,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关于这个故事的经过,楼上的朋友说的很详细了,不再赘述。

唐文宗李昂,穆宗第二子,是中唐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唐朝后期,隐患丛生,矛盾激化,特别是宦官掌握了禁军,把持着朝政,不仅朝廷大臣的升降须由宦官首肯,就连皇帝的废立亦由宦竖操纵。自宪宗李纯之后,除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帝无不由宦官拥立。如穆宗李恒由宦官梁守谦、王守圭等拥立;文宗李昂由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杨承和等拥立;武宗李炎由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拥立;宣宗李忱由众宦官拥立;懿宗李漼(音cuǐ)由宦官王宗实拥立;僖宗李漼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昭宗李晔由宦官杨复恭、刘季述拥立。拥立之外,宦官还操有弑杀之权。唐宪宗是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唐敬宗是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天子式微,阉 坐大,权倾朝野,实在令人发指。宦官仇士良一生曾弑二主、杀一妃和四位宰相,贪酷暴虐20余年,恩宠不衰,因他有一套驾驭皇帝、篡权自大的方术。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仇士良告老退休,众宦官以隆重之礼送他还府。他为了表示对众宦的感谢,将自己数十年来专权乱政的经验传授给他的徒子徒孙。他说:“天子不能够让他闲暇起来。若有空闲时间,他一定会阅读古今书籍,会见有知识的大臣,接受大臣们的治国方略。政治经验丰富了,就会深谋远虑,对财宝器玩的爱好也会减弱,游幸声色的兴趣也会降低,而我们的恩遇必然渐薄而权也必然渐轻了。为了你们的前途着想,莫若多方搜寻奇珍异宝,多多豢养猎鹰猎马,每日用击球、打猎、娱声、幸色的办法去蛊惑皇帝,让他在声色娱乐之中,耽侈求靡,沉沦下去。这样他必然厌恶经书中的治国之道,对朝廷内外的大事充耳不闻,朝廷内外的一切大权自然控制在我们宦者手中。这样一来,我们手中的恩泽和权力谁能夺得去呢?”这的确是为宦之道的经验之谈,难怪他二十多年作威作福而恩宠不衰。由此可见,中唐时期,天子只是宦官手中用来争权夺利的玩物,稍不惬意,就可以废旧立新。唐敬宗李湛只做了3年皇帝就被杀掉,唐武宗李炎只做六年皇帝就被废掉。这就是宦官杨复恭狂妄叫嚣“定策国老,天子门生”的缘由了。无怪唐文宗受宦官之辱经常涕泪沾巾,即位之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振弱图强的措施。大和元年(公元827年)即位伊始,将宫中的道士纪处玄、杨冲虚及伎人李元戢、王信等流放岭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又诏令凤翔(今陕西西部甘肃东部)、淮南(今安徽寿县)二道的官吏将此前选进皇宫的女乐24人遣归原籍。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又从后宫放逐宫女3000人,裁撤教坊乐工、内监1270人,并将供皇室打猎使用的五坊鹰犬统统放掉,还诏令禁止各地向朝廷进贡宝物珍玩绢绣。唐文宗的这些作为,是对宦官仇士良之流多以声色狗马珍玩以蛊惑人君的“为宦之道”的一种反击。文宗即位要做的第二件事情,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材,改变朝廷由宦 为主的官吏结构。大和二年,唐文宗诏令举行“直言极谏科”的策试,举子刘蕡(音fén)的《直言极谏策》五千余言,对宦官乱政的中唐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意见。谈到宦官把持朝政的现状时说:“以亵近(指宦官。亵:音xiè)五六人总天下大政,……群臣莫敢举其状,天子不得制其心。”即是朝廷的一切大权,被五六名宦官把持着,满朝文武和皇帝本人均莫可奈何。刘蕡的对策论及贪官污史时说:“百姓对于官吏,畏之如豺狼,恨之如仇敌。现在国家困穷,黎民流散,盗贼井起,国家已成土崩瓦解之势,危在旦夕。”他提出解决矛盾的对策是“勒令那些游手好闲的懒惰之徒,从事农业种植工作,节省那些不必要花费的钱财,救济社会上的穷困百姓。”刘蕡之言,语语切中时弊,是一篇极有见地的策论。但主考官怕得罪宦官,不敢录取他在朝廷任职;文宗皇帝也不敢出面干预,怕危及自身的安全。大和末年,文宗设谋铲除宦官势力,刘蕡对策中的意见,显然发生了影响。文宗皇帝要做的第三件事,是任命宋申锡为相,分散宦官的权力,令他谋划铲除宦官势力。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文宗命宋申锡为相。宋申锡在朝野口碑极好,累官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在朝臣之中以清介廉洁,不结朋党著称。在长庆、宝历世风浇薄,朋党骤兴之际文宋任他为相,确实起到了振聋发聩、激励人民的效果。但文宗这一拨乱反正的果断行为,立刻引起宦官的政治警觉。加之宋申锡在谋划铲除宦官的过程中,事机不密,宦官先发制人。枢密使兼右军中尉王守澄,指使军虞候豆卢著诬告宋申锡勾结漳王李凑(穆宗第六子)谋反。次年宋申锡遭贬,计划失败。

宦官头目王守澄,从宋申锡事件得出结论,必须严密监视唐文宗,控制他的一言一行,才是自全之策。大和八年(公元834年)秋天,王守澄推荐郑注做御医给文宗治病,又推荐心腹李训给文宗讲说《易经》,二人就成为文宗贴身近侍,文宗举手投足无不在二人的监视之下。文宗却反守为攻,给二人以高官厚禄,使为己用。命郑注为太仆卿,李训为翰林侍讲学士,第二年秋大义提升李训为宰相,命郑注为风翔节度使,让二人内外呼应,严厉打击当权的宦官。先后将杀害宪宗的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王守澄等处死,实现了铲除宦官的第一步计划。要想彻底铲除宦官势力,朝廷必须掌握更多的武装力量。于是李训又举荐户部尚书王璠为太原节度使、大理卿郭行余为邠宁节度使,希望两人在赴任之前,协助京兆少尹罗立言、金吾大将军韩约、御史中丞李孝本等,召募吏卒诛火宦官,除恶务尽。

大和九年(公元835年)10月21日在紫宸殿举行早朝时,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宰相李训则提议,天降祥瑞于皇宫,是大唐再兴的吉祥之兆,皇帝应亲往礼拜上天,以求国运。于是文宗皇帝来到含元殿暂驻,命宰相、中书、门下省官吏先往观看。众吏看后奏称,不似大降的真正甘露。文宗再命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宦官仇士良、鱼志弘等,率领全体宦官前去察看真实,即刻回报,以定行上。仇士良等至左金吾仗院内时,发现韩约惊慌失措,又发现院内埋伏兵卒多人,迅速夺路而逃,使引诱宦官至金吾院一举歼灭的计划遭到失败。宦官逃到含元殿之后,胁迫文宗乘轿入内。李训、韩约等人急忙上殿保驾,发生激斗。金吾卫士及御史台兵卒约500余人上前奋击,杀死宦官数十人。但宦官将李训打伤在地,抬着文宗逃入宣政门,将门紧闭,朝臣惊散,李训逃往终南山佛寺避难。这就是历史上株灭宦官的“甘露之变”事件。

宦官胁迫文宗进宫后,当即派遣神策军500人持刀出宫,逢人便杀,死者约六七百人。接着关闭城门大行搜捕,又杀1000多人。参与其事的官吏如李训、王涯、贾 、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人,均先后遭到捕杀。甘露事变之际,郑注正率领500兵卒赴长安,中途遇变返归凤翔,亦被监军宦官杀死。这些官吏还遭灭族之祸,株连甚众。甘露之变以后,由于官吏大批遭杀,朝臣空员极多,无人理事。宦 更加专横,皇帝更加受辱,文宗不久即含恨而死

史书记载:
“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
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
《幼学求源》明.程登吉 撰
《幼学故事琼林》清.李光明 庄刻本</CA>
无常的武器
一端用两个人的头骨和一根人的腿骨将白布(黑无常是用黑的)钉住
用以勾魂。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的无常神像拿着棍子了。
在鲁迅先生所写的名著《阿Q正传》中也出现过“哭丧棒”一词,为:【“滚出去!”洋先生扬起哭丧棒来了。】意思是也可以用来贬称其他棍棒以讥讽、咒骂持棒者。阿Q厌恶假洋鬼子,所以把他的手杖咒为“哭丧棒”。




麒麟区17187727053: 伤棒的由来人死出殡孝为啥拄伤棒? -
钮蚀雅屏: 哭丧棒是传统丧礼上的重要道具,在守灵、领丧、引柩、烧纸、磕头乃至谢宾时,都要用到.亡人的男性后代手中都要有一根棒,这根棒又叫“丧杖”、“泣杖”、“哀杖”、“磕丧棒”. 哭丧棒,因为辈分不同,材料也不一样.孝子捧的,...

麒麟区17187727053: 古人吊唁为什么要拿着一根竹杖 -
钮蚀雅屏: 哀杖,俗称哭丧棒,是出殡时孝子们拿在手中的仪仗,以表示悲痛难支. 哀杖一般为1米-1.5米植物秆茎,杆茎分层绕周粘贴以白纸条穗.材料为竹杆、桐杆、带根高粱秆(北方地区)、柳杆(少数地区). 孝杖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据说古代交通不便,若家里有丧事,孝子报丧需要长途跋涉,有时还可能要翻山越岭,面对这种情况,报丧的孝子只好拿著棍子或竹棒以方便路上行走.另一说是乃古代孤哀子因丧亲时悲痛,跪地时用以扶身之物.

麒麟区17187727053: 为什么丧葬要带孝子棒 -
钮蚀雅屏: 那个 “棒” 叫做 “哭丧棒”.是表示孝子因亲人的去世,极度悲伤,都不能站立了,需要拄着 “棍棒”才能站住.民俗而已.

麒麟区17187727053: 老人去世后,亲人为什么拿着白色的木棍子跪下对老一辈的人? -
钮蚀雅屏: 这也叫行孝棒,哭丧棒,据说是为了给老人安全下葬凡有阻挡者用哭丧棒可直接打阻挡者也不负法律责任.

麒麟区17187727053: 伤棒的由来人死后考子拄伤棒的由来? -
钮蚀雅屏: 伤棒的由来人死后考子拄伤棒的由来是一个故事,在中国大陆从3至40毫米,共分为19等.在美国,根据钢筋中含碳量,分成40钢与60钢两种.

麒麟区17187727053: 人死后、孝子拿的那个带白纸条的短棍叫什么了? -
钮蚀雅屏: 孝子拿的那个带白纸条的短棍叫:哭丧棒.哭丧棒,旧时为死者发丧时用的手持仪仗品,"孝子"须手扶"用树木或柳树做的哀杖",以表悲痛.长辈若一人去世,则执一根,若都去世则执两根.形状材料:1.哀杖的形状:几十厘米-1.5米植物杆茎,杆茎分层绕周粘贴以白纸条穗.2.哀杖的材料:竹杆、桐杆、带根高粱杆(北方地区)、柳杆(少数地区).哀杖的意义:1.表示先人之"节"2.仪仗3.拄扶史书记载:"孝子之杖曰哀杖,为扶哀痛之躯.父之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之节在内,故杖取乎桐."(《幼学求源》明.程登吉撰)

麒麟区17187727053: 黑白无常的武器叫什么? -
钮蚀雅屏: 哭丧棒黑无常手中是黑的,白无常手中是白的.哭丧棒上有铃铛,一人摇动,另一个人手中的铃铛也会响,就知道对方再叫他.棒上的碎布条状的东西,有招魂的作用.

麒麟区17187727053: 父逝为什么用竹杖? -
钮蚀雅屏: 这是以前农村习俗.汉族人亡后,首先立丧主(死者的长子或长孙,无孙则以次子)、丧妇(死者之妻,无者为丧主之妻)和司礼,置棺椁寿衣,棺椁用料以松柏为上,桐 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数须成双成对,厚2~3寸,4寸为好,5寸更佳....

麒麟区17187727053: 为什么出殡时哭丧棒不能指向他人? -
钮蚀雅屏: 哭丧棒,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是勾魂使者,五常用的武器,用来勾取人的魂魄.旧时的习俗中,在为父母发丧时,孝子都拿着哭丧棒,表示悲痛难支.在中国的文化中,在为私人祭祀时,所用的物,器均为不吉利的,例如纸钱,哭丧棒不能指人也缘于此,哭丧棒本就是勾魂的作用,所以用哭丧棒指人,会把别人的魂魄勾走,当然,这些都是迷信.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吧,哈哈.

麒麟区17187727053: 有关礼德的故事 -
钮蚀雅屏: 故事1: 孟僖子学禮 春秋战国的时候,魯国有一个大夫叫孟僖子,他感到自已不懂得禮,是个大缺点.于是便到处去拜访对于禮有研究的人,并跟他们学习.在孟僖子臨死之前,召集了家人,告诫他们說:「禮,就好像是人的躯干.一个人如...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