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先:无人知是故人来

作者&投稿:漫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晨祷 一千五百四十五 流水散开,在虚空垂落,从呼吸到胸腔,一念而重,再而轻。 影子中的大光明堆叠而入,黄金的磬、白银的琴、钢箫铁笛众声喧哗,我奔跑,突然停滞。 站在一片叶子上注视大千之水,不动的喷涌、柔软的切割、琉璃色相裸呈于掌心。叶子打开脉囊,一望无际地铺陈,都是众生巢。 无人知是故人来,岩穴之间的炊烟向外抛撒。我坐在一道火焰外的门槛上,整理失散多年的纸笔。 当我醒来,鸟鸣已零乱,人声微微,梦中水雾带着柔光涌入镜子。 晨祷 一千五百四十六 呯,那一声,是月光,带着心跳,在淡淡虚空。 跫,蛩,脚步和虫鸣,在薄薄黑暗中,婉转于自己的世界,带着月光的轮廓。 蓝钟花、金盏花、铁线莲次第开过,豆苗结籽,草木香气让人恣意沉迷。心灵向四周悄然闭合,大地颤动,如同脉搏和呼吸。 在寂静与喧闹转换的一瞬,多少词语和名字从时间深处浮起,再次成为记忆:时间是无尽的。 手指抓紧手指,疼痛证实一切:月光,呯,跳动的,寂静的。 晨祷 一千五百四十七 有人从远方运来夜的梯子。 一杯清水在尽头将沙子洗净,只留下闪亮木纹。 有人在高处摘一枚火焰矿石,剖开的黑暗从骨头上一分一分逃离。 留下来吧,坐在梯子一角磨一支骨簪,用嘴唇召唤记忆。 瓷碗破碎,让刃口贮藏夜、风和雨水。

///



晨祷 一千五百四十八 叶子比光繁密,铸造今夜的另一形象。 湛蓝下沉,沿着灰色高楼垂下钢铁羽翼,卷束火焰、尘土与欢呼。 一直在凝视,被凝视回报,那些颤抖的词语曾经是自由的,曾经在浅浅笑纹上排列成快乐的名字。 我们曾经穿过一场大雨:河岸边,石栏杆断入沙子,长椅上空无一人。 雨水仅仅让心灵涨潮,而我们在月光中。 晨祷 一千四百五十九 先是,雨打铁皮屋顶,灯光将夜阻挡在宏大的涌动中。 雨水之后,虫声唧唧,偶尔一缕风散入纱窗,带来世间新鲜的呼吸,隐秘的记忆。 我记得那一张桌子,隔着一杯酒,或一泓清水,微微笑,微微笑。暗影闪烁,青草融入地面,桌子的轻响,低过一声叹息。 凌晨四点,我坐在窗前,心脏呯呯跳,时间并未停止,很多话,多想一遍一遍告诉你。 但此刻只说,灯光与黑暗同样明亮,宁静平安的夜,一无所知。 晨祷 一千五百五十 记忆所及,那些细节越来越清晰,在晕眩中。 我们在奔跑,汗水越过口腔里残存的咸涩,穿透始终涌起的尘埃。 曾经抓住一双手,花开过,泪水模糊。曾经蜷曲于叩拜,小岛上有一座房子,门户大开,光影重叠。 告诉我,用不一样的咏叹,以爱报爱者,低头看见的羔羊,只是火焰深处的光。 我确认那些细节,在晕眩之外,“明月高悬,总让人忧伤”。 晨祷 一千五百五十一 洪水烘烤的夜色渐渐变成银白。 鸟衔着一枚树叶悬浮在灯光的尖叫中,对应众多瞳孔。 风缠裹云层,收拢一部 历史 :生灵无始无终,戒律服从遗忘。爱带来的恐惧,让大地和天空互相背叛。 彼岸之船,旷野中的灵魂,奔跑之下的细节,被闪电一寸一寸隔开。 让肺腑中的夜色点燃高楼上的火焰。





晨祷 一千五百五十二

在路口,星子隐匿,像一个词语变得冰凉。 我似乎来过,跟随一点亮光,月影颤抖,紧握的花枝上,露水一珠一珠滚落。 似乎是某个碎片被淹没,我们在那里,将影子放在彼此手心,瞳孔中的合金比火焰锋利,浅雾缓缓升起。 柔软的触须刻写我们陌生的名字,再一次将花园唤醒,在腥甜的气息中,彼此记忆。 星星停在窗口,它们凝视的爱人,将透明的词语带进梦里。 晨祷 一千五百五十三 深夜,身体里的刀子总要切割积年疼痛。 被遗弃的声音再次醒来,告诉我它的孤独,以及沉默腐蚀的暗伤。 长在肋骨上的月亮,并未拉开呼吸的帘幕。它曾经作为信使,让弯长轮廓穿透从未摧毁的墙。 一边奔跑一边坍塌,胸腔之中升起的堤坝,用尘埃照耀刀子的柔光。 血脉中幸存者,穿过我的瞳孔,被抚摸,被埋葬。

晨祷 一千五百五十四 这条路一直在走,树叶嫩绿,带着湿润的光。 高热的额头沟壑纵横,通向冷寂的渴望,我在远处抓紧梦的横梁。 谁离我而去谁走向我,谁抓紧我骨头的疼谁抛弃我,谁在淡淡哭泣,望着我:泪水正好将假想的爱人淹没。 我在自己的山野,穿过潮湿柔软的岩石敲击窗棂,雕花世界比尘埃广阔。 我服从于它们,全新的赐予在呓语中雕刻另一个我。



*作者简介:王林先,男,生于1973年,现居成都。曾专注于比较政治、结构人类学、宗教史和中国通史等研习,亦曾涉猎心理学、中医学等相关领域。在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作品,部分作品被多家报刊转载并入选多种选本;曾获华语青年作家奖等文学奖项;出版有《沿着时光的刀锋行走》、《掠影与宿醉》、《世界可以这样美好》等诗歌、散文集10部。



点评·点评

及点评作者简介


对诗歌的“误读”之美 ——由王林先的诗歌《晨祷》说起 文/李建毅评论家周志雄认为评论家应该“有阅读的慧眼,看到作品的深层内涵”。鲁迅先生说以读《红楼梦》作为例子,提倡适度的“误读”。我个人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只有读者的适度“误读”才可以体现一种美。应该说读诗歌更应该是这样。王安石的一首《泊船瓜洲》中的后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你可以把这读成是现实写景,也可以把他读成是失意的政治家期待重回变法革新的巅峰。如果是久别的恋人,还可以看成是恋人希望重归于好。古诗是这样,现代诗,尤其是现代朦胧诗更是这样。说到诗歌,我们就不得不说一说医学。医学和诗歌有什么关系?当然是有关系的,至少是最初的艺术和医学都同时起源于“巫”。有人认为中国哲学的起源应该是《易经》,然后医学起源于《内经》,其实医学还有一个起源就是扁鹊所著的《难经》,找足了三个源头,我们可以谓之为三位一体。其实读过这些书的都知道,读《易经》并不易,学医学的,也未必人人都把《难经》当做最难读的医书。同样读过《内经》的人,也未必对自己的身体和中医了解多少。但有一点中国古代早就把中医的理论应用到文学理论中去了。比方说先秦时期的“兴观群怨”等,到后来的“文气、风骨、阳刚、阴柔”、“滋味说”等或多或少和医学有关。理所当然诗歌与医学的关联更多。所以我往往是把诗歌以《难经》的角度来看的,适度的“误读”本身就是《难经》所就。我认为王林先的诗歌其难有三:一是构筑了其思想主题的难度。二是其诗歌设置了具象、意象和意境之间的难度。三是构建了其通感的转换的难度。正如我在美学集《阅读的维度》中的《读诗,或许是一种猜测》里就曾经说过,“读诗,或许就会成为一种猜测,而猜测的意义本身就是对诗歌、语言和情绪的一种重构。”王林先的长诗《晨祷》达1500多章,可见其在创作这组诗歌是下足了功夫的。我们随便搬出其中一章,比方说《晨祷•一千五百五十四》里写到:“这条路一直在走,/树叶嫩绿,带着湿润的光。//高热的额头沟壑纵横,/通向冷寂的渴望,/我在远处抓紧梦的横梁。//谁离我而去谁走向我,谁抓紧我骨头的疼谁抛弃我,/谁在淡淡哭泣,望着我:/泪水正好将假想的爱人淹没。//我在自己的山野,/穿过潮湿柔软的岩石敲击窗棂,/雕花世界比尘埃广阔。//我服从于它们,全新的赐予/在呓语中雕刻另一个我。”这一章一开头就用了“这条路一直在走,/树叶嫩绿,带着湿润的光。”以动感的方式展现了生命的自强不息。而结语则是“我服从于它们,全新的赐予/在呓语中雕刻另一个我。”,当我们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们似乎感觉到这是一种对 社会 无奈的折服,一个自我的丧失。当然你也可以牵强附会地把它理解成是一对恋人执着地追求,最后成功了,所以成为“裙下之臣”重新雕刻自己。同样你也可以理解成为一对恋人追求中失败了,只能进入《花间集》里痴男怨女的“呓语中雕刻另一个我”。一般诗歌主题不明显,滥觞于新诗初期和爆发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朦胧诗”更是这样。王林先的诗歌,我不知道他自己把它归在哪一类,但我认为,放在“朦胧诗”里来“猜测”或者“误读”是比较合适的。《晨祷•一千五百五十四》整个章节由远及近,从视觉到听觉,由梦境到现实,由现实到梦境,我们看到的是现代人类现实和内心的在生存上的挣扎、人类生活过度异化的困窘和迷茫。当然把人类的现实替换成爱情的解读也未尝不可,甚至还可以解读成别的。我们相信在在西方一个人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东方,把一个精神胜利法当成一万个阿Q,也未尝不可。事实上,正如我一再强调的一样,适度的误读是一种美,对于现代诗歌主题思想适度的误读更应该是这样。二是其诗歌具象、意象和意境构筑的难。中国古人就说了“诗无达诂”。就如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油画或者现代摄影美学所要求的逼真不一样,中国的国画更强调的意境,给予欣赏者更大的空间。而要做到这些,更是中国人艺术的“难经”。王林先的许多诗歌都在追求以不同的具象,来表达自己所追求的意象,然后在意象中品读和领悟各自不同的意境,而且跨越了许多作者的难度。如《晨祷•一千五百四十五》:“流水散开,在虚空垂落,/从呼吸到胸腔,一念而重,再而轻。//影子中的大光明堆叠而入,/黄金的磬、白银的琴、钢箫铁笛/众声喧哗,我奔跑,突然停滞。//站在一片叶子上注视大千之水,/不动的喷涌、柔软的切割、琉璃色相/裸呈于掌心。叶子打开脉囊,/一望无际地铺陈,都是众生巢。//无人知是故人来,岩穴之间的炊烟/向外抛撒。我坐在一道火焰外的门槛上,/整理失散多年的纸笔。//当我醒来,鸟鸣已零乱,人声微微,/梦中水雾带着柔光涌入镜子。”整首诗先后用“流水”。“呼吸”“胸腔”等名词来组成一组具象,然后再用五彩斑斓的“黄金”、“白银”、“钢萧”和对应的具体乐器“磬”、“琴”、“铁笛”组成关联的具象,并由以上的一组组具象,再构架成一组视觉效应,接下来由“众声喧哗,我奔跑,突然停滞。”转换到了听觉的感悟,实际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意象构筑。到“无人知是故人来,岩穴之间的炊烟/向外抛撒。我坐在一道火焰外的门槛上,/整理失散多年的纸笔。”这几句实际是作者在心灵里构筑的一个梦境,让人如临其境,然而当我们再接着读下去的时候,又一次让我们回到了现实,原来“当我醒来,鸟鸣已零乱,人声微微,/梦中水雾带着柔光涌入镜子。”可以说梦境是远的,而现实是近的,这种不断地往返由远及近的营造意象,最后造就了一组让人充满遐想的意境。这是不是一种庄子梦蝶似的思考呢?人类或许永远走不出自己制造的虚幻,也走不出面对当世的现实,或许这就是诗歌和美学不断延伸的原因。再如:《晨祷•一千四百五十九》其中由“先是雨打铁皮屋顶”中的“雨”和“铁皮屋顶”两个具象构成一个蜗居铁皮屋里,接着雨声不断地发出雨打铁皮屋,并且发出音响的意象来。然后用历经雨后的“虫声唧唧”、由风进入“纱窗”,回到“桌子”、由夜到凌晨等等系列的意象构筑成一幅系列的意境国画,构成一个由心灵感触的意境。读来让人感觉到意犹未尽。我们完全可以把所有的具象组合起来,把这看做是对恋人苦苦的盼望,在等待中的无奈。当然也可以把这看做是对自己的希冀的等待。可以说在这一块,作者对意境的具象、意象和意境构筑得是非常成功的。三是其通感的转换。我国古代的《左传》里说起:襄公二十九年季札闻乐来的,“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杜预注:"论其声。"按在"曲而有直体"下又称"曲而不屈"。孔颖达正义:"季札或取于人,或取于物,以形见此德。每句皆下字破上字而美其能不然也。……物有曲者失于屈桡,此曲而能不屈也谓王者曲降情意,以尊接下,恒守尊严,不有屈桡。"此则听《大雅》之乐声,有类于王者以尊接下之形。这些古人把它概括为“听声类形”,可以说这是我国有关于通感手法最初的论述。何谓通感?现代文艺学认为: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系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 社会 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礼·乐记》:"止如槁木,倨中矩,勾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正义:"止如槁木者,言音声止静,感动人心,如似枯槁之木,止而不动也。倨中矩者,言其音声雅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矩也。勾中钩者,谓大屈也,言音声大屈曲,感动人心,如中当于钩也。累累乎端如贯珠者,言音声之状,累累乎感动人心,端正其状,如贯于珠。言音声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形状如此。”《文选》中提到马融《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更是直观地说出了通感。应该说王林先在其中使用的通感手法是比较多,而且也是比较成功的。如《晨祷•一千五百四十五》“流水散开,在虚空垂落,/从呼吸到胸腔,一念而重,再而轻。”和《晨祷•一千五百五十一》“洪水烘烤的夜色/渐渐变成银白。”这些分别从视觉通感成听觉,从视觉通感成触觉,再变成视觉都是用得比较成功的。当然其更成功的是各种通感手法的不停转换,成为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晨祷•一千五百四十五》这里面先从视觉上的“流水”、“垂落”转到听觉上的“呼吸”、“一念而重”,到后面的各种色彩如“黄金”、“白银”、“钢萧”的视觉撞击,再到“众声喧哗”听觉的响应,这无不是通感的转换。再如《晨祷•一千五百四十六》“呯,那一声,是月光。”很显然,月光是不会有声音的,月光只有视觉上才看得到,但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它“听觉”的效果,这当然是一种成功的“通感”用法。综上所述,王林先的诗歌有其特点,不少方面也是写得比较成功的。有关于诗歌的论述,我一直坚持认为它就是一个贵族,故我在很多篇评论里,我是旗帜鲜明地反对诗歌极端口水化的,除非你有充足的理由说你的诗歌不是口水化,而是口语化。口语化是一种平民共享的理想,而口水化是一种苍白,也是一种对平民化的亵渎。就如我在《诗人应该坚守诗歌的语音和伦理之美》里所说的“诗歌的口水化会丧失诗歌的语言之美。”那些打着诗歌“口水化”的所谓“口水诗”是没有任何美感的,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是诗。当然我也非常反对作者过于地追求诗歌的晦涩难懂,过度地消费各种创作手法。一首诗歌或者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任何真情实感,也没有可圈可点的东西,纯粹地推销国外的写作手法、堆砌概念和词汇,这不是好的诗歌,甚至不是诗歌。过多的让人捉摸不透,或者根本就不理解的诗歌,其实也不是诗歌,至少不是好的诗歌,这也是我一直拒绝去评论许多诗人作品的原因。对于王林先的诗歌,我希望诗人能够尽量避免这种现象。 参考文献:「1」李建毅.阅读的维度「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10「2」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版社:1984.5「3」韩湖初,陈良运.古代文论名篇选读「M」.北京:上中国书籍版社:1998.7「4」左丘明.左传「M」.北京:中国文联版社:1987.7*点评老师简介:李建毅,原名李德全,1970年出生。中国文艺评论家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已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近100多万字。作品散见于《中国文艺家》《神州》《作品》《小作家选刊》《参花》《读书文摘》《北方文学》《青春岁月》《青年文学家》《西江月》《西江文艺》《宝安日报》《西南商报》等一百多种公开出版刊物。出版有文学著作《爱的谶言》《科日故事》《故乡远逝的记忆》等,文艺评论集《阅读的维度》等




无酒不成诗,中国古代有些诗人为什么醉后吟诗更豪气?
唐玄宗时有“贵妃醉酒”的典故,唐诗人韩愈“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唐宪宗时乌弋山离国进献的龙膏酒,“酒黑如纯漆,饮之令人神爽。” 了解了酒的功效以及唐朝至上而下的饮酒习惯后,我们不难理解诗人为何对酒情有独钟了。 文人墨客,以酒会友;诗词歌赋,以酒助兴;迎来送别,以酒相待;风花雪月...

描写云龙山的诗句
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 江城子·别徐州 作者:苏轼 年代:宋代 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馀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

都有哪些诗歌里包含 叶跟舒 字?
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藤》——唐·李峤 吐叶依松磴,舒苗长石台。神农尝药罢,质子寄书来。色映蒲萄架,花分竹叶杯。金堤不见识,玉润几重开。《蓝上采石芥寄前李明府》——唐·钱起 渊明遗爱处,山芥绿芳初。玩此春阴色,犹滋夜雨馀...

诗经中带林字的诗句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林中观易罢,溪上对鸥闲。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4.关于林字的诗词 王绩 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 【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 刘斌 林薄长风惨,江上寒...

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友情的诗句
高山可仰止,流水能赏意,人去琴无声,琴在无人知。 3.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古诗 1、《伯牙》 作者:王安石 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释义:千年流传的朱弦没有这种悲哀,想弹孤绝之曲连鬼神都凝住了。故人舍我而去归于黄土,你我之间一曲高山流水,现在也就只有我自...

体现环境对人的影响的诗句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白居易描写山的诗句
陆游《夜泊水村》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杜甫《曲江》之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杨万里《小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世悲凉诗句
2、人情冷暖共高低。疏慵非所宜。老夫碌碌本无机。闲教造物疑。形木槁,鬓丝垂。山林先有期。故人只道挂冠迟。此心应不知。3、朝是暮还非,人情冷暖移。浮生只如此,强进欲何为。要路知无援,深山必遇师。怜君明此理,休去不迟疑。4、金火不相待,炎凉雨中变。林晴有残蝉,巢冷无留燕。...

你知什么文言文
4. 天知地知吾知子知文言文 出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当时...

赞美樱花盛开的诗句
唐 孟郊 《南阳公请东樱桃亭子春宴》万木皆未秀,一林先含春,此地独何力,我公布深仁,霜叶日舒卷,...鸳鸯七十二,花态并相新,常恐遗秀志,迨兹广宴陈,芳菲争胜引,歌咏竟良辰,方知戏马会,永谢登龙宾。...晚无花空有叶,风吹满地乾重叠,蹋叶悲秋复忆春,池边树下重殷勤,今朝一酌临寒水,此地三回别故人,...

松阳县18242713069: 王林先 手掌上的阳光
歧波止咳: 1,残酷是指儿子的疾病,让作者和儿子在苦痛中苦苦挣扎;宽厚是指儿子坚强乐观的性格,让作者在儿子的的笑声中感受生活的力量,生活也就在淡淡的疼痛中充满希望了. 2,儿子是一个坚强,有毅力,乐观向上的孩子.他积极的与病魔抗...

松阳县18242713069: 回眸一笑长安尽 花下且知是故人 下一句怎么对 -
歧波止咳: 回眸一笑长安尽,花下且知是故人 浊酒一杯喜相逢,此生愿把君记心 牵强附会哈

松阳县18242713069: 怎么推销作文书老师和同学们会问哪些问题 -
歧波止咳: 一声声的啼哭,好似一串串跳跃的音符,汇聚成一只最动人的旋律,妈妈说那是她听到的最美的声音.十年前的一天,妈妈在经受了一番痛苦之后,一个稚嫩的生命诞生了.”当主持人热情洋溢的说出这句开场白时,四年级十岁生日聚会暨三八...

松阳县18242713069: 剪不断,理还乱是什么意思 -
歧波止咳: 不能了断,有不能理出个头绪来.预示感情的缠绵、繁杂.

松阳县18242713069: 有很美但是比较冷门的古诗词可以推荐吗 -
歧波止咳: 我不知道你说的“冷门”范畴是什么,只要有人知道,就不算冷门啊,我推荐 ①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赠范晔》②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华复应...

松阳县18242713069: 剪不断理还乱 是什么意思 -
歧波止咳: 剪不断理还乱 (李煜诗词) 不能了断,也不能理出个头绪来.预示感情的缠绵、繁杂.出自:《相见欢》诗词内容 诗词名:相见欢① 作者: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

松阳县18242713069: 文言文 杨震暮夜却金中子知的子,当之郡的之是什么意思,以及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 -
歧波止咳: 杨震孤贫好学,明①欧阳《尚书》,通达博览,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教授二十余年,不答州郡礼命②,命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邓骘③而辟④之,时震年已五十余,累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

松阳县18242713069: 苏轼的永遇乐是在什么背景下创造的 -
歧波止咳: 永遇乐—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

松阳县18242713069: 伯牙的“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 -
歧波止咳: 伯牙鼓琴终生不复古不止是只一辈子不在弹琴其中还包含着他与钟子期之间的友谊,伯牙是远近文明的琴师可见他也很爱弹琴.但是钟子期死后他却愿意一辈子不弹琴可见他对钟子期的友谊深厚不愿意认为钟子期死了便没有人可以做他的知音了由此可见钟子期也善于听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