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王维《鹿柴》

作者&投稿:俎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写在读诗之前,提个醒——

鹿柴(zhài):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读错了字,自然会错了意。读诗,先准确地读,是重要的事。

《鹿柴》是唐诗300首当中的经典名篇。没有读过真的可惜,如果没有读懂真的遗憾。

考究一下鹿柴地理位置:

在辋河西岸河口村西有一条山沟,沟口大石头上写有“哑呼吴家村”几个字。

进入沟内,两侧山势很陡,有很多大石头。

这道从古至今无人居住的沟道,就是鹿柴遗址所在。

沟里陡峭狭窄,沟口收缩成很窄的隘口,若上下口都设置围栏,的确是养鹿的好地方。

当地村民传说,王维当年在此养鹿 。

王维雇村上一个哑巴看护鹿。一日,一只老虎出现在鹿群附近,哑巴大惊,爆呼一声,山谷震动,老虎被吓跑了。此后这个哑巴竟会说话了,于是哑巴所在的这个村子也就被叫作“哑呼村”。

把诗中所描写的景致与地理位置做一番比较:

仔细琢磨这首诗的 时空特点 ,我们会发现诗中所写的景致与哑呼岩沟的实况一一相符。

哑呼岩沟沟道狭窄,路基和两边全是石径、石山,且陡壁峭立,虽有溪水却无建屋和耕种条件,故而 “空山不见人”;而这个沟道顶端之上的哑呼岩高坪,地貌地质却与下边沟道俨然不同,不仅天宽地阔了,且全是土地。那里有居民,有在田里劳作的人。王维来看鹿,在沟底,自然看不见沟顶的人,但却听得见在田作的人所发出的声音——“但闻人语响”。

哑呼岩沟近似东西走向,午前太阳可从沟口照射进来,午时以后阳光却被沟南边一排海拔七八百米的山头遮挡。直到傍晚,夕阳复又从沟的西端口照射进来,于是就出现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景象。

可见,王维所写的景致,在哑呼岩沟的确是可亲见的。王维所写的诗也确实是因为到访这个地方,看见了眼前的美景,有感而发。

王维是喜欢鹿的。举个例证。公元758年,他在母亲去世后,把辋川别业改建为寺庙,名字也改为鹿苑寺,把母亲葬在了寺庙的西侧。公元761年,他死后,也葬在了那里,与母亲作伴,与鹿苑寺为邻。

唐朝从上而下的狩猎之风;鹿是狩猎的主要对象

唐初,中原地区深受突厥等草原民族影响,包括狩猎等野外生活习俗。唐初王公贵族中间盛行着炽烈的狩猎之风。在两京畿辅地区,王公贵族、朝臣百官都对狩猎活动推崇备至,视为人生三大乐事之一。

查阅《新唐书太宗纪》,发现以下记载:“贞观四年十月辛卯,猎于贵泉谷。甲辰,猎于鱼龙川,献获于大安宫。十二月甲辰,猎于鹿苑。乙巳,至自(离开)鹿苑。”

原来,唐太宗喜欢狩猎,在贞观四年十二月曾经在一个叫做鹿苑的皇家猎场进行了狩猎活动。

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甚至喜爱苑内娱猎、骑射游畋而厌书废学。齐王李元吉非常喜爱鹰狗狩猎,出行常载捕兽大网三十车,宣称“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

唐玄宗年轻时博猎走马、擎鹰携犬,登基后又将狩猎作为“顺时鹰隼击,讲事武功扬”,屡次渭滨狩猎,并以精通“呼鹰逐兔为乐”的姚崇作为“猎师”与他一道偕马臂鹰。

在上层王公贵族引领下,京城权贵富家子弟常常以“侠少”面貌驰骋于猎场,有些还作为“长杨羽猎”或“殿前射生”加入禁军,陪猎达官贵人。

唐玄宗吃千年鹿肉

《宣室志》,里面就记载了一件唐玄宗猎鹿的事情。

开元二十三年秋,玄宗皇帝狩于近郊。驾至咸阳原,有大鹿兴于前,然其躯,颇异于常者。上命弓射之,一发而中。及驾还,及敕厨吏灸其已进。而尚食具熟俎献。时张果老先生侍,上命果坐于前,以其肉赐之。果谢而食。既食,且奏曰:“陛下以此鹿为何如?”上曰:“吾只知其鹿也,亦未知何如哉?”果曰:“此鹿年且千岁矣。陛下幸问臣。”上笑曰:“此一兽耳,何遂言其千岁耶!”果曰:“昔汉元狩五年秋,臣侍武帝畋于上林,其臣有生获此鹿而献者,帝以示臣,奏曰:‘此仙鹿也,寿将千岁。今既生获,不如活之。’会武帝尚神仙,由是纳臣之奏。”上曰:“先生绐矣。且汉元狩五年及今八百岁,其鹿长寿,岂历八百岁而不为畋所获乎况苑囿内麋鹿亦多,今所获何妨为他鹿乎?”果曰:“曩时武帝既获此鹿,将舍去之,且命东方朔以练铜为牌,刻成文字以识其年,系于左角下。愿得验之,庶表臣之不诬也。”上即命置鹿首于前,诏内臣高力士验之。凡食倾,曾无所见。上笑曰:“先生果谬矣。左角之下,铜牌安在。”果曰:“臣请自索之。”即顾左右,使铁钳,钳出一小牌,实铜制者,可二寸许。盖以年月悠久,为毛革蒙蔽,始不见耳。持以进,上命磨莹视之。其文字弊,不可识矣。上于是信果之不谬。又问果曰:“汉元狩五年,甲子何次史编何事吾将徵诸记传,先生第为我言之。”果曰:“是岁岁次癸亥,武帝始开昆明池,用习水战,因狩以顺礼焉。迫今甲戌岁,八百五十二年。”上即命按《汉史》,其昆明池果元狩五年所开,其甲子亦无差。上顾谓力士曰:“异乎哉!张果能言汉武时事,真所谓至人矣。吾固不可得而知也。”

大意是:

开元二十三年秋天,唐玄宗外出打猎。在咸阳原这个地方,他遇到了一头鹿,而且这头鹿还很特别。体型比较大,大个头,一眼看上去和别的鹿不一样。于是唐玄宗搭弓射箭,射得很准,鹿应声倒地。唐玄宗很高兴,自己的战利品不容易,也很珍惜,就让御厨准备下加工鹿肉,他要尝尝味道怎么样。当时有一个人叫张果,陪伴着唐玄宗,鹿肉烹饪好之后,唐玄宗就让他尝一尝鹿肉味道怎么样。张果吃了之后,问了唐玄宗一句话:“陛下有没有发现这头鹿的鹿肉比较特别?”唐玄宗不明所以,回他说:“就是一头普通的鹿,没什么特别的。”张果又说了句话,而且语出惊人:“这头鹿有一千岁了。”唐玄宗更不信了,就说到,“只是一只平常的动物,哪有千岁。”张果这个人对外声称自己是神仙,而且还说过自己已经活了一千年了。然后,张果又说了这头鹿的来历,他说:“汉武帝的时候,我陪着武帝外出打猎。有个侍从抓到了一头鹿,献给武帝。我当时站了出来,说这头鹿不得了,是头仙鹿,可活一千年,不如放了他吧。武帝一听,就放了这头鹿。之后被陛下您给吃了。”

唐玄宗还是不信,汉武帝到唐玄宗八百年时间,这头鹿是怎么逃脱猎人的猎杀的。而且张果怎么就知道这头鹿就是当年汉武帝释放的那头鹿呢。张果早料到唐玄宗会说这话,于是他说汉武帝当时让人做了一块铜牌,刻上了字,系在了鹿角。高力士听到这话,就过去找铜牌,翻了半天硬是没找到。唐玄宗笑怼张果说:“看来是先生错了。”张果回说:“我亲自来取。”于是,拿了一个铁钳子,钳出一块两寸左右的铜牌。因为鹿的年龄很大了,长了很多的毛发,把铜牌遮盖起来了。张果把铜牌呈给唐玄宗,唐玄宗命人阅读牌子上面的字,已经辨别不出来了。于是,唐玄宗相信张果所说的,向他求问:“历史上有什么事件的记载可以与这段时间相匹配?”张果为唐玄宗解惑。

《宣室志》所记载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唐玄宗是古代帝皇中是最嗜吃鹿的皇帝,这一嗜好不仅有助于他的养身之道,并使这道野味在宫中大小宴席上盛行了很长时间。

《山常肆考》记载,安禄山进献给 唐玄宗 的“鹿尾酱”,就是用鹿尾作的。

唐朝官宴以鹿为食

唐代的州县长官在乡举考试之后,专门宴请考中的举子,并且在宴会上歌唱这首《鹿鸣》诗。

《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说:“每岁终冬……试已,长吏以乡饮酒礼,会属僚,设宾主,陈俎豆,备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鸣》之诗。”是谓“鹿鸣宴”。

鹿与隐士

唐代隐士戴鹿巾(帽子),自谓之清高。

《楚辞·哀时命》:“浮云雾而入冥兮,骑白鹿而容与。《孔子家语》:“孔子游于泰山,见荣声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瑟瑟而歌。”《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鹿”与安闲自得的生活状态联系在一起。

魏晋南北朝时期,鹿逐渐与隐者联系,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唐代方外之士“鹿冠鹤氅,手卷膝琴”,唐诗有“横铺豹皮褥,侧带鹿胎巾”、“深山麋鹿可为邻”的诗句,宋代苏轼《赤壁赋》也讲到“侣鱼虾而友麋鹿”,鹿的生活环境恬淡清幽,成为隐士的理想家园。

显然,王维生活所及和生活所望的都与鹿有关。鹿,既是果腹食物,又是精神食粮。

字面的意思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却听到了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晖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思考更深一层

1. 杳无人迹的深山沟谷里面,本来是空寂清冷的氛围,却因为有了人的声音,而显得热闹起来。王维选择隐居的辋川山谷,虽然与达官贵人们趋之若鹜的终南别业,近郊皇陵有所不同,邻居不多,但却不代表这个地方只有他一个人,他也有很多的邻居,樵夫、浣衣女、农夫……他与这些人比邻而居,常常观察他们的生活,为他们的劳作作诗泼墨。对他而言,有了他们的辋川别业才有了不一样的生机。

因此,他在“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一句诗,所表达的就是诗人,对远避官场,交际,隐居深山,却也有人与自己为邻而感到喜悦。有了这些“人语”,诗人所喜欢的“空山”,不是冷漠寂静的,而是充满喜乐的,“空山”更“空”,益加衬托出自己所追求的隐士境界唾手可得的安慰。

遭遇浮沉宦海的王维,在最后十几年的生活里,他不再将自己的眼睛定睛在浮华乱世,而是更加愿意贴近质朴的生活。

2.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人用了“返”,用了“复”,细品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情绪在读者心中升腾。

有人说,如果未经过人生的巅峰,就追求所谓的平淡是虚伪。那么,王维的人生与他的诗画,绝对没有这样的虚伪。他一生的经历,可谓是唐朝盛世的缩影,出生世族大家,才华横溢,少年成名,身边友人多是一时豪杰,贵族皇亲,也曾历次出仕,然而他的一生却未曾一帆风顺,年少丧父,成年丧妻,获取功名后因不知所谓的罪名被贬,虽一再挣扎,却始终未能封侯拜相,还遭遇被乱臣安禄山抓获,被任伪官,辱没名节。

他的人生来到最后的半场,辋川别业的14年,是他生命的黄昏。

在这知天命的年岁里,王维也已经看破世间一切虚无,在浮沉之中,仍有信念——寄情山水,返璞归真。

正如诗中所写的,虽是夕阳,但仍然可以照亮“深林”,不但照在树木上,更加照在了浩大树林里最微小的存在——青苔。这些青苔也许长在树干上,也许沿着树干从地面上长起来的。这些色翠绿,细如丝的植物,在夕阳下,反而更加显眼,更有生机。

万物正如此,不复昼夜,只知生长。诗人也是如此的,不论是何种境遇,或高或低,他都过得怡然自得了。

即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也幽幽的散发自己的绿意。


《鹿柴》古诗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原文:鹿柴 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解释: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

鹿柴的古诗
鹿柴的古诗如下:鹿柴 【作者】王维 【朝代】唐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注释 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请问鹿柴这首诗的全文是什么?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全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全文翻译:山中空旷寂静看不见人,只听得说话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

王维<鹿柴>的全文
《鹿柴》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 (701-761)字摩诘(jié),唐代大诗人,和李白同龄.他是大画家,最善于描写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宋朝大文学家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①鹿柴――辋川的一个风景区。辋川在...

《鹿柴》古诗全诗的意思是什么?
鹿柴 王维 〔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注释 鹿柴(zhài):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但:只...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出处是哪里?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鹿柴》原文如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翻译如下: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余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这句诗词属于前后呼应,第一句呈现事实,山谷中看不着人,说明人稀少,第二句递进事实,人少到什么地步呢...

《鹿柴》 王维古诗诗句是什么?
1.出自:王维《鹿柴》2.译文: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3.赏析: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 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

古诗鹿柴唐王维
古诗《鹿柴》如下:《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词句注释: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业(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胜景之一,柴,通“寨”或“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但:只。返景(yǐng):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景,同“影”。复:又。...

鹿柴的诗人是谁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鹿柴 王维 〔唐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译文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

《鹿柴》古诗原文以及赏析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翻译】空寂的山林里 对面看不见人的影踪,只听得到 人的话语声声。一束白色的光柱,刺破深林的寂静,凝止在 碧苔青青。【鉴赏】明人李梦阳说:“王维诗高者似禅”(《空同子》)禅宗乃佛教的一派。它是一种清静的宗教...

获嘉县18537732797: 《鹿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应该怎样读? -
职羽低分:[答案] 《鹿柴》 lù chái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静美和...

获嘉县18537732797: 鹿柴(解词、诗意、作者资料) -
职羽低分: 一、鹿柴的诗意是: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二、作品原文: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三、诗词注释: 鹿柴(zhài):王...

获嘉县18537732797: 鹿柴的诗意以及要表达的情感 -
职羽低分:[答案]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是他隐居辋川时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

获嘉县18537732797: 鹿柴古诗全诗的意思带拼音(王维《鹿柴》鉴赏配图)
职羽低分: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同李白同岁,但不同于李白终生不变的追求理想的饱满热情,王维从他中年开始就过着半官半隐,...

获嘉县18537732797: 古诗《鹿柴》的内容 -
职羽低分: 鹿柴(zhài)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获嘉县18537732797: 王维的<鹿柴>诗?? -
职羽低分: 鹿柴 (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作品注释 (1)鹿柴(zhài):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3] (4)照:照耀(着).作品译...

获嘉县18537732797: 古诗 鹿柴 -
职羽低分: 《鹿柴》唐代: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释义: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

获嘉县18537732797: 鹿柴这首诗 -
职羽低分: 《鹿柴》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

获嘉县18537732797: 鹿柴 王维古诗诗句 -
职羽低分: 【原诗】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1、鹿柴: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的终南山下.王维在这里有别墅.柴,读作zhài,同“寨”、“砦”.用于防守的栅栏、篱笆等. 2、但:只. 3、返景:夕阳反照的光.景,通“影”.

获嘉县18537732797: 古诗《鹿柴》怎么读 -
职羽低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